首页 > 文章中心 > 呕心沥血造句

呕心沥血造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呕心沥血造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呕心沥血造句范文第1篇

1、诸葛亮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为蜀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为了祖国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作为一名军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自当勇敢展出了,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已经深深的印在我们心里。

5、我所仰慕的诸葛亮是当之无愧的忠臣,即使是现在,他仍然家喻户晓,人们都赞美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奉献精神。

6、焦裕禄是一个令万人仰慕并且家喻户晓的父母官,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使他早已成为人们心中当之无愧的英雄。

7、他毕生都在为改善山区居民生活而奔波,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呕心沥血造句范文第2篇

华老师对学生非常严格,尤其对一些“坏学生”特别严厉,我们都认为这个老师很厉害,怕她。但她教课、改作业实在是认真极了,所以,包括被处罚得哭了个死去活来的同学。也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谁说小孩子不会判断呢?

小学二年级,平生第一次作造句,第一题是“因为”。我造了一个大长句,其中有些字不会写,是用注音符号拼写的。那句子是:

放学以后,看到妹妹正在浇花呢,我很高兴,因为她从小就不懒惰。

华老师在全班念了这句子,从此,我受到华老师的“激赏”。

但是,有一次我出了个“难题”,实在有负华老师的希望。华老师规定,“写字”课必须携带毛笔、墨盒和红模字纸,但经常有同学忘带致使“写字”课无法进行。华老师火了,宣布说再有人不带上述文具来上写字课,便到教室外面站壁角去。

偏偏刚宣布完我就犯了规,等想起这一节是“写字”课时,课前预备铃已经响了,回家再取已经不可能。

我心乱跳,面如土色,华老师来到讲台上,先问:“都带了笔墨纸了吗”?

我和一个瘦小贫苦的女生低着头站了起来。

华老师皱着眉看着我们,她问:“你们说怎么办”?

我流出了眼泪。最可怕的是我姐姐也在这个学校,如果我在教室外面站了壁角。这种奇耻大辱就会被她报告给父母……天啊,我完了。

全班都沉默着,大家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那个瘦小女同学说话了:“我出去站着吧,王蒙就甭去了,他是好学生,从来没犯过规”。

听了这个话我真是绝处逢生,我喊道“同意!”

华老师看了我一眼,摇摇头,叹了口气,厉声说句:“坐下!”

事后她把我找到她的宿舍,问道:“当×××(那个女生的名字)说她出去站而你不用去的时候,你说了什么来着?”

我脸一下子就红了,我无地自容。

这是我平生受到的第一次最深刻的品德教育,我现在写到这儿的时候,心仍然怦怦然,不受教育,一个人会成为什么样呢?

华老师有一次带我去先农坛参加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会前,还带我去一个糕点铺吃了一碗油茶,一块点心,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下馆子”了,这种在糕点铺吃油茶的经验,我借用了写到《青春万岁》里苏君和杨蔷身上了。

运动会开完了,天黑了,挤有轨电车时,我与华老师失散了,真挤呀,挤得我脚不沾地。结果,我上错了车,我家本来在“西四牌楼”附近,却坐了去“东四牌楼”的车,到东四,仍然下不来车,一直坐到了北新桥终点……后来我还是找回了家,从此,我反而与华老师更亲了。

我们上三年级,班任老师就要换的。因此,华老师就不再教我们了,此后也有许多好老师,但没有一个像华老师那样细致地教育过我。

阅读练习

1.这篇写实性的回忆文章的作者是_________。

2.分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华老师看了我一眼,摇摇头,叹了口气”表现华老师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脸一下子就红了,我无地自容”,想一想,“脸红”和“无地自容”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哪一件事详写?哪几件事略?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一下华老师的优秀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着给下副对联写出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学生似花朵争芳斗艳。

参考答案:

呕心沥血造句范文第3篇

一、将写作训练习与听、说训练相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听、说、读、写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四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不可分割的四个组成部分。然而我们的很多老师在教学时,往往把它们分开,特别是作文教学,往往是作文课前临时想好一个题目,不加任何指导地就叫学生写,或者是简单的提示后叫W生写。这样学生不知从何写起,要么就随意写写,凑够字数就了事,更不用说写作的兴趣了。我们在教学中应把作文与听说训练结合起来,如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 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的及时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评议,老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 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也感知了口头作文的乐趣。

二、注重佳作鉴赏,重视仿写与再创,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

初中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视野不阔,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例文,让学生鉴赏。既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活跃思维。在鉴赏中学生学到了有利于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可以联系实际进行仿写或再创。那怕在仿写过程中,照搬也行,只要不是照抄,只要在文中能看到自己的东西,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悟,老师都要给予鼓励,以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以课文为依托,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为什么学生往往觉得 这个作文很难写,那就是困为所写的作文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只要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东西,学生就觉得有话可说,所以我们在安排作文时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然而作文与生活的桥梁可以通过学生最熟悉不过的课本来构架。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文章全是反映理想积极面对生活方面的内容,在教授这些课文时就要注意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方面的引导。学完这些课文后,就让学生联系实际来写一写自己的理想,谈谈自己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的,而对未来自己有何打算等等。这样以课文为范文,迁移思维,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去写作,为学生更好的展现自我架构了桥梁,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了写作的乐趣,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四、多样批改,改中有学,积累写作经验。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都是学生写,老师改,老师独揽批改大权。老师“精批细改”,然而作文本发下来,学生对老师的“辛勤劳动”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帐,改与不改一个样”。教师的辛苦白白付之东流了。而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作文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怎样改正,所以问题还是问题,这次的毛病下次还回存在,学生没有任何收益。

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多种批改方法,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让学生在批改中学习,在批改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也能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当然在交给学和自我互批之前,要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比如中心、结构、条理、文采等等,这对学生也是一种学习。

五、激励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作文,从而使作文常写常新,构建写作乐园。

呕心沥血造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认识

一、方式灵活,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求知,“艰苦”的学习活动在他们看来也是有滋有味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将写作训练融入听说训练中。

作文与说话并非互不相干,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同时让学生参与评议,教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也能感受到口头作文的乐趣。

2、将写作训练融入鉴赏训练中。

作文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初中生阅历浅、知识面窄、视野不阔,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抛砖引玉的方式,开启思维,诱发创作。

3、将写作训练融入生活,表现个性自我。

首先以课文为依托,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课文内容去掉了许多说教的外衣,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其次,解除强加给学生的作文“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出活泼的个性,即“向生活靠拢”。引导学生崇尚真实,大胆地表现自我。初中学生正处于主体意识觉醒之中,允许他们写出个性,表达自己,自然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招生院长哈格顿先生所说:

1、作文是整个申请的主心骨,但同学们要知道,我们的作文不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也不是写给招生人员看的,阅读你的作文的对象应该是年你的亲人与朋友。

2、不要为写作文而写作文,作文应该是在讲述一个你很想告诉别人的故事,反映自己的一种心情。

3作文中的你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你,而不是一个想象中、理想中的你。有人说应表现自己美的一面,但我认为应该表现你的两面,但无论你想表现哪一面,都应该是符合你的实际情况的那一面”。“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自由式作文正是将这种探索投之于笔端的展露形式。

以课文为范文,迁移思维,密切联系生活去写作,展现自我。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了写作的乐趣,也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二、厚积薄发,重视积累。

众所周知,写作教学与写作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作文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明白,写作积累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1、博览群书,让书香陶冶写作及性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写诗也会吟”……笔者认为,课外阅读对语文水平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重大作用。三毛、韩寒等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当下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课外阅读量,并指定推荐书目,在试题中也有相应的课外阅读考试。但很多学生限于种种原因,根本不能真正达到规定的课外阅读量,由此也大大限制了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幅度。

2、摘录精华,让笔记凝聚华章妙悟。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极少有过目不忘的天才。在阅读中,常有些句子、段落极为精彩,或是触动了读者的灵魂,或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将它们留下来,对写作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摘记,可有多种方式,如读书笔记、剪报、圈点勾画等等。对这些形式,教师形成一定的组织,定期开展一些比赛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帮助学生做到持之以恒。

3、随写随记,让随笔喷发写作灵光。

初中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年少,思想情感丰富活跃,他们开始观察生活,关注自我,开始对人生朦胧的思考,他们的内心一片迷茫,却又充满冲劲。他们其实渴望表达,表达自己对亲人对朋友对师长对生活对人生的种种看法。此时,引导他们养成写随笔的习惯,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思考能力,也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表达观点的能力,从而对语文水平、写作水平的提高极有帮助。

三、巧练多思,多评多议。

1、巧练多思。

写作不是自发自为的活动,需要系统的训练。随笔只能是作为平时积累的一种手段,它与考场作文是不同的。在教学实践中,写作训练往往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虽然整体目标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写作训练应有一定的系统性,什么阶段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练笔要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规律。教育学研究表明,只有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逐步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写作训练也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如在初一阶段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初二阶段训练散文、说明文写作,初三训练议论文和中考专题文章。在各个阶段中再划分小阶段,设定短期目标。这样,学生对练笔有了明确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多练。

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影响了作文的气质和深度。写作是很个性的行为,作家叶文玲在谈写作时就说过:“作文要有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呕心沥血造句范文第5篇

一、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此,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在充分比较、借鉴的基础上,将当前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与作文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体验式作文教学”这一新的作文教学指导思路。

所谓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通过观察、阅读、讨论、实践等形式,使其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自我等的认识和感悟,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五彩缤纷的生活是作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材。学生对生活体验得越深,描绘的生活就越精彩。体验式作文就是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描写生活。

二、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指导原则

(一)创设有益的学习环境

为什么农村的留守儿童在作文中总写慈祥的奶奶、空空的房子,而城镇的非留守儿童的作文里总少不了唠叨的妈妈、美丽的公园,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周围的环境教育资源,让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去留意、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

(二)促进学生有效合作

合作学习是体验式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从设计活动方案、搜集写作材料、交流阅读信息,到成文后的修改评价,都离不开合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人拾柴火焰高”,就能消除“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混沌。

(三)提供恰如其分的帮助

在体验式作文教学中,教师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整理自己想要写什么,与学生一起通过各种活动寻找写作所需的素材,在学生思维混乱的时候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自始至终营造某种有益于学生体验、合作和交流的心理氛围。

三、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创作意识

北京大学李卫东教授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其内容是说一个语文很糟糕的男生给一位女同学写信,两千多字,文从字顺,层次、意境、分寸都拿捏得十分得体,情感的抒发、景物的点缀性描写、结尾的意味深长也都十分到位。一个作文水平比较低的学生,怎么写情书可以写得那么好?不难发现,这个男生有一个真实的体验、真实的写作目的,他心中“沉睡的雄狮”被唤醒,于是思想、语言完全展开了翅膀。先动情,再动笔,情动于中后,自然会产生不写不快的创作欲望。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写作情境,才是解开初中写作教学之“哥顿神结”的最佳方法。

如何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呢?

1.开展活动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短剧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在观察、谈论、争议、表演甚至玩耍等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体验,完成思维训练,形成作文材料,为写作做好准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漫游语文世界”,这对于刚上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挺难的作文话题,关键是缺乏素材,不知道可以写些什么。我于是布置学生通过上街、看书、上网等途径搜索几方面的内容:①街头巷尾的错别字、店名;②网络流行语;③精彩的对联、广告语等。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搜索成果。结果这节课出乎意料的精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争相表现的劲头令听课的每一位教师感动,而以“漫游语文世界”为话题的作文也顺理成章地变得简单、容易,还涌现了不少优秀作文,使学生达到“有情不抒不快,有感不发不畅”的境界。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学生作文的翅膀。

2.用多媒体带学生走进生活时空

我们很难在每一次作文前都开展精彩的活动,也不太可能让学生切身经历每一个生活情境。这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将人、事、物、景等的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通过多媒体再现,让声、光、色、像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记忆或再造想象,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融汇于五彩斑斓的画面之中,给学生以切身的感受。

(二)以生活为源泉,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生活处处皆文章。良师益友、同窗情谊、校园风波、日常琐事都是写作的题材,严父慈母、邻里关系、街坊趣事、小巷轶闻都是作文的源泉,上学路上、走亲访友的途中都有许多值得挖掘的素材。正如罗丹所言:“对于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生活的源泉是无穷的,只要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思索生活,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就不会“无米可炊”,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留心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如某人的一颦一笑、某物的一鳞一爪,或细听一次有趣的谈话,或内察自己的情感世界,并不断积累,形成写作素材。

(三)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为学生作文提供必要的技能指导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不可割裂的关系。未见高山便知其巍峨,未见大海便知其深邃,未见宇宙便知其渺远,这就是阅读的力量。世事纷繁复杂,通过阅读交流等方式理解社会、理解他人,是体验生活的又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名著、美文中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技巧以及独特的视角更是值得我们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的平台,以读促写,做到读写结合。可以适当地每周开设一到两节阅读课,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体验式作文教学并没有对技巧的训练加以否定,但这种作文技巧的训练更注重统筹安排,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每个年级每个学期的每次作文练什么、怎样练,都要心中有数。当然,最好能在学生的写作任务驱动、完成的过程中巧妙地穿插写作技巧的指导,适时为学生提供策略,而非另设炉灶。

(四)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

从荷曼・麦尔维尔的《抄写员巴特利比》这个被称为“死亡者信件之症结”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一些启示:任何没有结果和没有成就感的事,都提不起人们的兴趣。学生学习写作也是一样,如果教师都不给予他们肯定,让他们的辛勤劳作有收获的喜悦,他们怎么会继续写下去呢?应该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呕心沥血造句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级中学;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260-01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主要方式。近些年来,不少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呕心沥血,进行了作文教学改革,研究出种种方案,这些研究对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和效率,不同程度地起了作用。如何实现中学作文由“高耗低效”向“低耗高效”的转变,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入思考的话题。

一、注意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阅读理解好似一条纽带,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阅读理解是学生对生活水平的间接感知,它既能促进对生活的认识,又教给了表达这种感知和认识的方法,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作文教学的前提、基础,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这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的,学语文的目的重在运用,使学生陶冶情操,学会知识,培养能力,运用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智力,发展学生德育,发展学生美育。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摆正这种关系,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听话能力、说话能力的同时,特别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具体语文中分析归纳出来的最基本的写作知识,并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系列训练,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何“迁移”,它们的最佳结合“部位”在那里。

二、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仿”作文,鼓励学生的自信心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七年级学生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教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教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可让学生学习文中在写作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仿写了《从课堂到校园》。学习了《一件小事》一课后,让学生学习了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叙述一件小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和自己的感悟的,让他们仿写了《一件小事》。实际上,学生进行模范性写作训练时,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的双翅,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三、对学生加强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写作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的练笔,虽然达到了使学生愿意写、乐于写的目的,但是学生还是没有完全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这就需要老师加强对他们的作文指导,让学生完整、具体、直观地把握作文思路、语言润饰和情感表达,进而达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

那么,怎么来指导呢?首先,要做好作文总体思路的指导。这是帮助学生在面对作文具体题目时,能够首先从宏观上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有效实现对作文内涵的总体把握。比如写《春天》这样的题目,应该向学生展示如何从自然界之春天联想到人生的春天,从中尽可能搜寻与之相关的材料,加以分析、判断和选择,写出富于创新性的好作文来。其次,要做好对同一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材料的指导。这种方法是帮助学生面对一个命题作文,从多角度思考写作方法、选择写作材料。在指导这样的作文时,要换成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角度来看写作的多种可能性和内容选择的广泛性。如写《变化》这个作文时,可以写人的变化或事物的变化,可以写由坏到好的变化,也可以写由好到坏的变化。在具体写作中,要注意变化以前的情况、变化的原因、变化的结果、变化的意义。教师在指导时,如果硬要塞给学生一个固定的中心、固定的框架、固定的材料,那么就会窒息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做好评价发展

呕心沥血造句范文第7篇

去年大家公认的“坏小孩”阿浪刚分到我班时,我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最爱“顺手牵羊”的他手段如此高明,花样如此迭出,真是引无数师生竞折腰。在校就读五年了,依然本性不改,这块劣迹斑斑的“顽石”,能点石成金吗?我虽不是救世主,但作为班主任,却担负着拯救灵魂的重任。

我决定从家访入手,追根究底,帮助孩子找出“病因”。来到他家,我倍感震惊:自打他妈妈几年前心脏病突发撒手西去后,留下父子俩相依为命,阿浪爸爸整日以泪洗面,借酒消愁。为了支撑这个家,他每天靠做小工的几十元收入维持家庭开支。偏偏这孩子从小手脚不老实,上门告状之人络绎不绝。人穷志不穷,他爸一辈子站得直行得正,谁知摊上这不争气的儿子,真是给他脸上抹黑啊!但凡一有风吹草动,便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一顿暴打,过后还要勒令孩子在“耻辱墙”上记下自己的过错:某年某月某日,拿某某同学零钱13元;某年某月某日,偷某某老师100元;某年某月某日,盗蒋垛政府大旗一面……常引来街坊邻居的品头论足。长此以往,闲言碎语听多了,暴风骤雨受多了,孩子也便麻木了,于是破罐子破摔,偷窃的行为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

听到这里,我的心情格外沉重,正是阿浪爸爸如此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离他的期望值越来越远,父子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大。我告诉阿浪爸爸:“打骂并不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能宣泄父母的急躁情绪。打虽省事,但有刺激大脑、伤害自尊、摧残灵性、促成逆反的副作用。教子必须从小抓,抓苗头。抓住孩子第一次犯错的时机,严肃教导,最为见效,会让孩子终生受益。”阿浪爸爸后悔地说:“都怪我啊,第一次他偷了同学一把直尺,我没当回事,心想孩子还小,长大了就懂事了。‘小来偷针,大来偷金’,谁想到这句话还真应验了,唉!老师,你说这孩子还有药可救吗?”我给阿浪爸爸指点迷津:“虽已错失良机,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把孩子犯的错误公诸于众,非但没有起到警示作用,反而加重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他怎能不自暴自弃呢?所以,你得先把西墙上的字迹清洗干净,‘洗刷’耻辱,让孩子找回迷失的自己。每个孩子的本质都是善良的,只要你还有耐心,不粗暴,不放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孩子自然会痛改前非的。”阿浪爸爸半信半疑地和我共同将墙面清洗得一干二净。

吹着口哨的阿浪放学回家后,一向玩世不恭的他难以置信地看着洗刷一新的墙面,良久才转过身来,感激地望着我们:“老师,爸,你们这是――”父子间的一番促膝长谈开始了:“阿浪啊,从前是爸爸不对,不该动不动就打你……老爸决定,从前的事既往不咎,一笔勾销!”阿浪早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爸,自从妈妈走后,我以为你不爱我了……我错了,以后我一定不再犯错,不再惹您生气了,呜呜呜――”“好啦,别哭了,看老师还给你带来了什么礼物?”父子俩转过身,一副对联展现在他们眼前:“迷途知返,浪子回头金不换;来日方长,悬崖勒马犹未迟。”阿浪感动地接过对联:“老师,谢谢你的良苦用心,我准备把它贴在我的房门口,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从此,他变了一个人似的。

《大禹治水》的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获得成功,否则就会导致失败。就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方面而言,也是很有启迪和教益的。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魏书生的“尊人者,人尊之”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如同倾泻的洪水,简单粗暴的堵塞之法只会使其更加泛滥,只有正确疏导,才能纠正偏差,除了耐心教育还是耐心教育。因此,班主任要常常反省自己的班级管理方法是否恰当,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否更人性化。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细致入微地加以引导,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 呵护自尊,唤醒自信

我班有一名同学,天生口齿不清,再加上基础差,学习成绩不理想,因而变得很不自信,很少与同学们交流,学习上也少有热情。刚开学时,他主动与我打招呼:“大老西(夏老师)!”,引起同学们一阵哄笑,我也忍俊不禁。只见他埋着头,脸红通通的,为了维护他的自尊,我忙对大家说:“这位同学很尊敬老师,你们应该向他学习才对!”他羞涩地抬起了头,目光与我相撞,眼里写着感激。后来的一次语文课上,我让学生说几句爱国名言,同学们个个踊跃发言,我发现不爱发言的他也小心翼翼地举起了手:“灯当跺人地,史地为鬼荣。”“什么,什么?”分辨了半天,我才明白原来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同学们早已笑得前仰后合,他则满脸通红地站在座位上,不知所措,眼中满是沮丧。我知道,同学们的嘲笑挫伤了他的心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此时的他就像一株细小稚嫩的风中的小草,是多么的无助啊!他也是活生生的、美好的充满朝气的生命,也有享受快乐的权利,为什么就不能让他感受到大自然阳光雨露的温暖呢?我得让他增强自信,卸下包袱,快乐成长!于是我对全班学生进行了一次“学生心理法”的教育引导:“假如全班同学都这样对待你,你的心里有何感受?”结果,同学们都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诚恳地向他道歉:“对不起,我们让你很难过。我们没有顾及到你的感受。原谅我们的无知吧!其实,你很可爱,我们喜欢听你发言!”“是啊,上课积极发言的孩子最可爱,老师最喜欢!”这时,班里自发地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是同学们对自己的鞭策,也是对他的鼓励。我看到了他灿烂的笑容,喜悦的泪花,坚定的目光,他已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大家的理解、尊重和包容。

从那以后,他的自信被充分唤醒,每节课上都会看到他举手发言,虽然听起来还是那么可笑,但同学们都报以淡淡的微笑,默默认可了。是不是心理作用?还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总之,他的口齿清晰多了,我们为他的点滴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课间也常见他融入同学中的身影。一日,他轻轻地凑到我耳边说:“老师,你要看书吗?”我当然爱看书了,可工作、学习、家务太繁重了,哪有多余时间去看书?但为了不让孩子失望,我满怀期待地说:“要啊,你有吗?” 他兴奋地说:“我明天就带几本给你!我家书可多啦!”我立刻开心地回应:“好哇,谢谢你,你想得可真周到!”第二天,办公桌上就多了几本充满油墨书香的杂志。我捧着它们,就像捧着一颗纯真的童心,它需要我们细心呵护。

学生的智能和基础有一定差异,个性和思想素质也各不相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优等生有其长处和弱点,后进生也会有某个方面的潜能。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要重视对他们自信心的培养,因为自信是一个人的潜能源源不断地得以释放的精神源泉,是人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要创设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成功的体验往往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帮助他们建立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合理的成功的预期,避免学生因期望过高而又难以实现从而遭受心理挫折,增加学生对学校生活的积极美感,更好地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信心。

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课堂上,我让学生用“哪里……哪里……”造句,学生正静心听别人发言,熟悉而又烦人的嗡翁声再度响起。第一次交头接耳时我已目光示意过了,怎么又犯了?既不尊重别人的学习成果,又影响大家的学习!我心中顿时升腾起一股怒火,但同时我又劝自己必须冷静,学生课上随意说话行为的反复是因为自我控制能力差,严厉的训斥只会收效甚微。我何不巧妙引导,这样既可缓和气氛,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于是我跟同学们说:“老师也想来造一句怎么样?哪里有嗡嗡声,哪里就有晓洲。”大家听了会心一笑,我们的“当事人”立即停止了讲话,害羞地憨笑着,用手自挠头。很显然,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此,课上那恼人的嗡嗡声“销声匿迹”了。

在一次习作评讲课上,我正声情并茂地朗读小轩的优秀习作,一个犀利的声音传来:“老师,他的作文是抄的!我前天刚读过!”我愣住了,此刻的小轩早已低下了头,满脸通红。无需多言,我心中已经有答案了,我刚刚的情感白白浪费了。可是在这样的场合,我能跟揭发者一样义愤填膺吗?不,我要以平和的心境冷静对待,以智慧的胸襟真诚解围。于是,我对那位同学说:“你真是个有心人。但现在,老师真的无法拒绝美。感谢小轩同学为我们推荐了这么好的文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继续欣赏美文吧!”一场风波就此平息,我看到小轩脸上因紧张而泛起的红晕渐渐退去。

一次晨检中,我发现本班几张课桌肚上的钢管不翼而飞了,课桌摇摇晃晃,已经影响到了学生的正常学习。面对这事,我十分恼火,立即在班上展开调查,但竟没人站出来承认是自己干的。敏锐的洞察力、孩子躲闪的目光和微红的面颊立即告诉我:一定是这几个调皮蛋所为。看得出,他们非常紧张地等待着一场暴风骤雨的来袭。只要我一点名,这起“案子”就成功告破了。然后按惯例,写检查,通知家长……这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在我脑海中一闪而过,孩子不是圣人,犯错在所难免,我何不给他们一次自我教育的机会,让他们自觉自悟呢?于是,我改变策略,幽默了一把:“也许这几根钢管耐不住寂寞,结伴游玩去了呢?它们玩累了就一定还会回来的!因为你们需要它们,它们不会就这样一走了之的!”此刻,我看到几个小家伙眼中写满了感激。第二天,学生们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争着告诉我:“老师,钢管又回来了!”我释然,与他们相视一笑。“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的秘密,只属于我们几个。

后来,这几个调皮蛋比以前自觉多了,学习也比从前更带劲了。一天,他们给我写了一封信,悄悄地放在我的办公桌抽屉里。信中,他们诚恳地向我承认了错误,当时他们只是出于好奇想卸几根钢管回家好当鱼竿钓鱼,没曾想无意中竟成了破坏公物据为己有的自私自利之徒,可以说跟小偷没什么两样了。多谢老师的包容和教育,以后他们一定改过自新,争做令老师满意的好学生。在信的最后还附上了一首他们创作的赞美诗:老师,您用教鞭,鞭策了龙的传人;您用心血,浇灌了满园花朵。您用宽容,容纳百川;您用智慧,点亮前程……

法国著名教育家蒙台涅曾说:“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宽容之心。用宽容的心悦纳学生,我们就会感受每个鲜活的生命,看到每一种独特的美丽。”雨果也说“世界上最宽阔的地方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的确,宽容是一种美德,一份尊重,一种风度。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说过“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面对学生的错误,班主任要以平和的心境冷静对待,以智慧的胸襟真诚沟通。事实证明: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我宽容了学生的过去,得到的是广阔的未来。你要允许学生去犯错,犯了错允许他去改正,这样学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长。

呕心沥血造句范文第8篇

关键词:《红楼梦》人名归化异化

一、引言

《红楼梦》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极为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其各种译本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向全世界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开了一个窗口。如此一部彪炳史册的巨著,加之中文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红楼梦》的翻译,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然而两位汉学家――《红楼梦》英文版译者大卫・霍克斯和德文版译者弗兰兹・库恩克服了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笔者将从一个小的切入点――人名翻译,对德英译本不同的翻译风格和技巧做一简要分析。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起名字十分重视。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就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除了极具重要性之外,中国人取名字还是一种艺术。张爱玲在《必也正名乎》中说道:“为人取名字是一个轻便的,小规模的创造。”相比之下,西方人取名则更像是一种程序:在神话传说或宗教经典中挑选一个现成的即可。这种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也给翻译造成了很大挑战。

《红楼梦》人物姓名尤其复杂。全书人物近千,关系纷繁复杂。作者给这些人物的命名手法极具艺术性,倾注了作者的个人感情,个中滋味若非母语者很难体会。例如采用大量谐音等双关语: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卜世仁(不是人)、甄英莲(真应怜)等,既突出了人物性格,又暗示了人物命运。这些名字体现了汉语语境下丰富的文化内涵,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脱离了原有语境后难免会出现信息缺损。译者在“达”和“雅”之间难免会顾此失彼。

二、翻译理论

目前学界比较通行的翻译理论即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是由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提出的。他认为译者可以选择归化或异化的译法,前者以民族主义为中心,把外国的价值观归化到译语文化中,把原作者请到国内来;后者则离经叛道,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现出来,把读者送到国外去(Lawrence Venuti,1995:20)。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Venuti,2001:240);或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transparent,fluent style),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strangeness)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在这种翻译理论下,译者不应对读者的想象力要求过高,译文更容易为一般大众所接受,有利于作品的广泛传播。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foreignness),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异化在某种程度上对读者的理解力想象力要求较高,部分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会觉得晦涩吃力。但异化翻译有助于目标语言的丰富和发展。例如鲁迅在翻译俄国列普汉诺夫所著《艺术论》时有言:“无产文学评论家,因为他们是有不贪‘爽快’,耐苦来研究这些理论的义务的。”在此鲁迅就采取了“硬译”法,因为他认为译文的对象本身就是“多少要明白一些这理论的读者”。

三、人名的异化翻译

不论是英文版还是德文版,人名异化翻译都占绝大部分,并以音译为主要异化翻译方式。如德文版中:甄士隐Schi Yin、贾雨村Kia Yue Tsun、林如海Lin Ju Hai、贾宝玉Kia Pao Yü等;英文版的音译基本符合现代汉语拼音:贾政Jia Zheng、贾宝玉Jia Baoyu、贾探春Jia Tanchun、薛蟠Xue Pan等。

异化翻译的优点在于能够介绍异国的政治、经济、宗教、哲学、艺术、文化习俗等,有利于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期待,也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但异化也存在缺点,主要是目的语的读者在理解上存在困难,从而放弃继续阅读的努力(王友琴,2009:78)。异化的音译法基本保持了原文的音律美,可以给读者清晰明朗的听觉感受,却不可避免地遗漏了许多作者本想通过名字传达的信息。例如“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名字中“原应叹息”的内涵就在霍译本中完全丢失(Yuan-chun、Ying-chun、Tan-chun、Xi-chun),没有表达出作者的良苦用心。库恩德译本中平儿被简单地音译为Ping’rl,德国读者就难以从中感受到平儿的忠厚善良。而一些内容上具有关联性的名字,如同辈人之间取名用相同的偏旁,中国读者就很容易理解,阅读时,此类关联还可以帮助理清人物关系。比如贾政、贾赦、贾敬为一辈,贾琏、贾珠为一辈,贾芸、贾蔷为另一辈。这种关联性在音译法中都难以体现。

四、人名的归化翻译

如果说异化翻译更加忠实原著,更侧重将原著的精神原汁原味地传递给读者,归化翻译则更注重译著的可读性、艺术性。德译本中,黛玉译为Blaujuwel(蓝色的宝石),给人一种美丽、高贵之感。英译本将黛玉简单音译为Dai-yu,读者显然难以从中感受到黛玉的清雅脱俗。但事实上译作“Blaujuwel”也不尽然:“黛”在古代指女子画眉之墨,引申为女子的眉毛,后又引申为美人。blau除了“蓝色的”义,还有“烂醉的、淤青的”义,两者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上文提到的元迎探惜四春的翻译,德译本比英译本更胜一筹:Lenzanfang,Lenzgruß,Lenzgeschmack,Lenzweh(Lenz为诗体“春天”义,词尾分别指“开始”“问候”“欣赏”“痛苦”)。虽不能暗示“原应叹息”的命运,却分别表达了四春名字的字面意思。英莲在德译本中被译作“die kleine Lotos”(小莲花),虽不能体现其“应怜”,但莲花的意象古今中外都象征美丽纯洁。而霍克斯将英莲译作“Caltrop”(蒺藜、菱角),与原意“莲花”已有出入,加之caltrop另有一广泛使用的含义为“三角钉、拦路钩”,会给西方读者造成一种富有侵略性的错觉,与英莲温柔顺从的形象南辕北辙。

霍译本中也不乏精彩的归化翻译案例:如上文提到的“平儿”,被霍克斯译作“Patience”(耐心),既体现平儿的敦厚善良,又与原名押头韵,可谓一举两得。黛玉的丫头紫鹃被译作“Nightingale”(夜莺),避免了直译会引起的误解。因为“cuckoo”在英语文化中有“妻有外遇戴绿帽子者”的含义,夜莺在西方文学中则是悲伤的意象,更符合紫鹃的身份,也照顾了西方读者的习惯。而库恩将紫鹃译为“Kuckuck”(布谷鸟),给人的感觉是个喋喋不休的小姑娘。在第二回里“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的甄家丫头娇杏(侥幸),霍克斯完全理解了其中的谐音双关,灵活地翻译为“Lucky”,暗示人物命运,符合作者本意。库恩将其译为“Aprikose”(杏、杏树),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上,且与宝钗的丫头文杏(也译为“Aprikose”)相重。颇有心计的小丫头坠儿被译为“Trinket”,除了“无价值的小东西、廉价首饰”外,还有“秘密谋划”义。众所周知,“袭人”一词出自陆游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暗指袭人如花香一样温柔可人。但是单独的“袭”字却有“穿衣、攻击”意。此处如果直译就与作者本意大相径庭。霍克斯在此剑走偏锋,将“袭人”翻译成“Aroma”(芳香),十分贴切妥当,既照顾到原文,又符合东西方审美情趣,实乃神来之笔。相比之下,库恩沿用袭人在贾母服侍时的名字珍珠,译为Zofe Perle(侍女珍珠),显得四平八稳、缺乏亮点。

五、译者的创造

约翰・德莱顿将翻译比作“戴着镣铐跳舞”。译者要在“镣铐”的限制下充分发挥创造性,探索更好的译法。除了在原文基础上的归化译法之外,霍克斯还融入了许多自己的创造。第二十一回中,贾琏趁凤姐不在与厨娘发生苟且:“因这个媳妇美貌异常,轻浮无比,众人都呼他作‘多姑娘儿’。”这样一个充满戏谑的外号无疑给译者出了个难题。请看霍译:“...this voluptuous young limmer was reflected to by all and sundry as the Mattress.”好一个“mattress”(床垫)把多姑娘的放荡刻画得入木三分。多姑娘的丈夫多官儿也被幽默的译者调侃一番。“不想荣国府内有一个极不成器破烂酒头厨子,名叫多官儿,人见他懦弱无能,都唤他作‘多浑虫’。”这个外号是讽刺他愚蠢懦弱,除了喝酒,对别的事一概不管不问。霍克斯称他为“Droopy Duo”。“Droopy”由“drop”派生,意为“下垂的、无精打采的、颓废的”,一针见血地点明“多浑虫”不争气的性格。而“droopy”又恰好与“多”押头韵,和原文有着语音上的照应。

霍克斯熟谙中国文化,高超的翻译技巧和出色的洞察力、理解力在这些大胆的创造中可见一斑。霍克斯明确表达过自己的翻译理念:“我自始至终恪守一个原则:把所有一切―――甚至双关语―――都译出来。正如我在前面指出,虽然这是一部‘未完成’的小说,但它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用一生心血反复改写而成的。我认为,小说中的一切都有其作用,必须以某种方式加以交代”(Hawkes and Minford,1973:46)。遗憾的是,库恩译版中人物名字基本采取音译法或意译法,缺乏再创造。

六、结语

大卫・霍克斯和弗兰兹・库恩都是杰出的汉学家,他们不仅学贯中西,而且对中国古典文学抱有极大地热忱。有他们的杰出工作,才使《红楼梦》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在世界文坛绽放光彩。霍克斯译本作为最为通行的英译本,其质量在国际译坛有口皆碑。译者不拘泥于原著,将作者的嬉笑怒骂生动再现,并加以再创造。霍克斯音译了大部分名字,对另一些人物,尤其是仆人戏子等下等阶层的名字多用归化译法,生动活泼地传达了作者的好恶。

作为欧洲最早译本,库恩的德文译本没有先例可循,一句一字都是译者呕心沥血,细心斟酌的结晶。其翻译不仅在德国拥有大量读者,日后又被转译成多种西方文字。受各种因素制约,库恩的翻译几乎缩减一半,但它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故事主体,重点叙述了宝黛爱情悲剧。正如译者本人在译序中所言:“...d.h. die Haupthandlung,die sich um die drei Gestalten Pao Yü,Blaujuwel und Pao Tschai gruppiert,in meiner Fassung erschöpfend wiedergegeben zu haben.”(也就是说,在我的译本中,围绕宝黛钗三位角色所发生的故事主线被详尽地呈现。)库恩的翻译忠于原著,人物姓名大多音译,难以避免地造成一些语义流失。翻译本身就是在信息完整性和文章的流畅性、可读性之间权衡的工作,尤其在《红楼梦》这样建立在特定时空背景下,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学巨著中,翻译造成的文化缺损不可避免。任何文学作品一旦脱离其原有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语境就很难被完美重现,这是翻译工作本身的特殊属性决定的。半个世纪前,两位译者精雕细琢的遣词造句,正符合了严复“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的严谨精神,值得今天的语言工作者们欣赏、学习。

笔者认为,像《红楼梦》这样的文学作品,读者主题是一般大众。翻译这部作品的目的在于向外国读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因此归化翻译相对更加可取。只有规划翻译,才能更好地传达作者意图,同时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宁波大学外语学院蔡玳燕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

[1]Hawkes,David.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 Penguin Books,1977.

[2]Franz,Kuhn. Der Traum der roten Kammer[M].Leipzig: Insel Verlag.

[3]王友琴.《红楼梦》人名艺术及其翻译浅谈[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2(4).

[4]肖文辉.浅析霍译《红楼梦》人名的翻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

[5]钟淑敏.《红楼梦》人名英译的文化缺损[J].新余高专学报,2009,14(6).

[6]陈全献,周云锐.关联理论对《红楼梦》人名双关语翻译的解释力[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

[7]李涛,肖维青.《红楼梦》人名艺术及英译方法浅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