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笔尖流出的故事

笔尖流出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笔尖流出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笔尖流出的故事范文第1篇

当时,我闲来无事,把一个非常美好的故事,写在自己笔下,当那些文字随着我的笔尖流出的时候,我心里开心极了。我想这个世界上最让人开心的一件事情,也许就是实现这样的自由了。

不管对于我们来说,最后结果是怎样的,至少曾经我们付出了那么多的心力,我就已经心满意足。

如果你没有经历过,你可能不会太懂。

但是这些,是可以用一生的经历,去挽回,去奉献的。

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管理身边的小事,直到最后,你想安度每一天,每一句话,都是你苦思冥想出来的。

岁月的流逝,带走了季节的奔波,却不能带走我对你的思念。

犹如我亲手创作的故事,我亲手写出的诗句,一样的感觉。

笔尖流出的故事范文第2篇

夜很静,月光如水。

我坐在电脑前,手指轻击键盘,发出一种柔和的击键声,在寂静的屋子里清晰而亲切。像是墙壁上的时钟,在岁月的长河里不疾不徐地读秒。一行行汉字随键盘的敲击声显现在荧屏上,活泼而有序,组成了文字的方阵,也记录了岁月的脚步。时光,也在这轻轻的敲击声中,在我的指尖悄悄地流逝了。

不知有过多少这样的夜晚,不知有多少这样的时光从指尖悄悄流逝了。

那时,用手指轻捏钢笔,笔尖在洁白的纸面上轻轻滑动,发出一种“沙沙“的声音,像是蚕蛹在蚕食桑叶,像是窗外的细雨在飘飘洒洒,又像是在寂静的夜里,用心在聆听一首轻柔的乐曲。一行一行的文字出现在洁白的纸面上,像是在倾听我娓娓的心曲。那些各具情态,各自独立的汉字组合在一起,横竖成行,疏密有致;上下相连,左右相顾。一行行,一段段,一章章,随笔尖涓涓流出。不管是喜怒哀乐,还是风花雪月,都一一定格在洁白的纸面上,而那时光,也在不知不觉中,从指尖悄悄流逝了。

半生以文字为伴,不觉日夜更替,只觉时光从指尖悄悄流淌。微风飘处,见两鬓斑斑如霜,便心生感叹,时光无情,由青丝到白发,竟是如此的轻而易举。举目回顾,时光匆匆,留不住的时光,留下的,只有满纸的苍凉。

岁月是一张不老的琴,时光是弦,用指尖轻轻去弹拨,却无法弹拨出悦耳的乐曲。

夜很静,月光如水。多想踏着月色,用脚步去丈量时光的长度,踏碎一地惆怅。

树上的叶子静静地飘落,像寂寞的蝴蝶,飘飘的,将一个一个的岁月带走。踩在铺满路面的落叶上,却听不见一点点行走的脚步声。此刻,岁月似乎在我的脚下停止了。然而,那空中飘飘洒洒的落叶,却无时不在提醒我们,又是一年秋光老,又到了一年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时候了。伸出手,接住一枚飘然而下的落叶,用指尖轻轻触摸,竟然感觉到了叶片的温润、柔软。这才醒悟,并非所有的落叶都是枯萎、僵硬;并非所有的消逝都是那么冰冷、无情。叶片刚刚从枝头坠落,身上还存有树的温度,枝的柔软,它们只不过是用一种飘然的方式在为我们讲述时光的故事。

指尖的时光似乎太过飘渺,枝头的时光却是那么清晰可见。春来可见样柳绿,柔软的柳丝在温暖的春风里迎风披拂,描画出一个明媚的春天;夏日里,绿叶红花满枝头,浓荫匝地,百鸟成韵,蓬勃和烂漫都在枝头上绽放;到了今日,这样的深秋季节,枝头那片片霜染的红叶,被秋风一叶一叶地摘去,叠压在岁月的深处,成为时光的标签。我们在岁月的时光里行走,感叹时光的无情,感叹青春难留,眼见春去春又来,年年岁岁花相似,山河依旧。而我们却在岁月流转中,由青丝变白头。那时光就像眼前的风,指间的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叹也难留,惜也难留。

在静静悄悄的夜,在如此的月光下,用指尖触摸那堆放在案头的书籍。那时文字的记忆,是时光从指尖流出,凝固成一页一页的记忆。月光像流水,倾泻在一行行清晰的文字上,那些多情的文字翩然而来。时光流转,似乎错会了年轮,那些曾经生香的往事,那些曾经难舍的记忆,又由书页的文字间,涌向心田。指间的时光,竟然是这样的缱绻,这样的氤氲生香。

时光是留不住的,像山野里的风,飘忽而过,飘忽而去。你无法知晓这风来自何处,来自何年何月。是来自盛唐,还是来自大汉。你也无法预知这风吹向何方。而指间的时光是可以永恒的。无论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无论是唐诗宋词,刀光剑影喜悦悲伤,都可以成为指间的时光,被雕刻在兽骨上,青铜器上,还有那些悬崖峭壁上;被拓印在丝绸上,锦缎上,还有那些洁白的宣纸上。那些无法捕捉的时光,就这样被保留,被记忆,被收藏。在我们的指间,在我们前人的指间,成为不朽的时光。我们才有可能在今日的书本里,屏幕上,看那恩怨情仇,风云变幻;才可以在这样风轻云淡的夜晚,穿越时空,与那些古之圣贤促膝恳谈,共话桑麻;我们才会从指间的时光里获取无穷的智慧,涓涓营养。

笔尖流出的故事范文第3篇

悲凉的古韵悠悠飘起,在凄婉的乐音中折射出了一段未曾完结的故事,它穿过漫长的岁月,由远及近,姗姗而来……

你扶着紫娟下了马车,看到“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府时心中还是不由得微微一怔:以后的自己就要寄人篱下于这个繁华的家族了。在这片琼楼玉宇中,只身一人的自己不知将如何在这里度过春春秋秋,不知将怎样承受那无人理解的孤独呢?你悲哀地想着,“无谁与归”的感叹几乎就要脱口而出,眼前似弥漫着迷离的云烟,让你看不清未来,看不到远方……

初见宝玉,上演了一场超乎寻常的摔玉闹剧,这并非宝玉所接触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的,这是因神瑛侍者与降珠仙子的还泪情而注定的宿命。这是让人无法解释的,当然它也不需要任何的解释。

“花谢花飞飞满天”,这美得让人心碎的画面中,有那样一个遗世而独立的你,轻轻地掬着一捧花瓣,低叹易逝青春,伤悲无常世事,哀怨须臾人生。让我们看到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埋葬,是那么热烈、却又那么绝望,是那么优美、却又那么凄凉。这至高的韵致,要有眼泪和优雅来涵养,要用宁静与孤独去享受。

笔尖轻触宣纸,浓墨渐次化开了圈圈涟漪。纤纤玉手的浅浅几笔,却有着让人无比敬佩的浩荡才思。有人说你好似一个不必用脑的诗人,写诗作诗独凭心灵和直觉一挥而就,只凭心绪而全无心机。完全醉身于你所留下的平平仄仄的无线烟波中,岁月的痕迹逐渐印刻在眼眸中,同风沙落入般涩涩地痛……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宝玉这看似玩笑的一句话却让你的心弦骤然抽紧,泪水从心中汩汩而出,缓缓地流淌着莫名的感动。宝玉爱你,这是毋庸置疑的,人们都说,你对宝玉的最根本的帮助,就是帮助他持守生命的本真状态。但在当时的社会,“情爱有罪,欲望有罪,生活有罪,而开设宗教、政治、道德法庭,剥夺生的权利与爱的权利,却没有罪”。奇迹让你们彼此相遇、相知,但它却又如同沙漏里流出的那苍白的液体,随着时光而流逝。因为有着爱入骨髓的情感,所以才会有痛彻肺腑的悲伤,你翻来覆去地咀嚼,唯有淡淡的苦涩在唇齿之间游弋。泪水沾湿了你的长衫,象征情谊的丝帕上却似乎还残留着宝玉的味道……

笔尖流出的故事范文第4篇

纸墨香砚,唯情难诉。缠缠思绪,丝丝牵念,款款风姿,柔柔缱绻,都在这一世倾情中勾勒出了一抹艳若惊鸿般的容颜。携红尘缱绻,许一生爱恋,倾一世欢颜。-

-——题记-

-NO.-1-年华轻弹,花事向晚-

夜始凉,提笔勾勒那些遗留在流年里的岁月,几番凋零的心事,刻画出流浪在宣纸上的时光。奈何,却晕染了一季的悲欢离合,凌乱的墨迹惹恨了几多寂寥,苦诉了笔笔清愁赋新月,不落半盏青灯入梦痕。-

岁月悠悠,梦也悠悠,几多惆怅化无言,多少往事只能成为永恒的追忆。时光似乎走了好久,踏着岁月的细沙去苦苦追寻那些曾经,无奈,记忆的碎片却跌落在时光的长廊里,刺痛了梦中的花香,隐去了故事的结尾。-

年华轻弹,花事向晚,漫步在时间空隙里的记忆,不时被微风吹起,抖落了一江柔情似水般的画卷,瘦却在唐风宋雨的诗行里,拉起了岁月的帷幕。漫无目的思绪游离在被放逐的原野,丝丝愁意褶皱了往事的泪痕。在这个孤寒的夜晚,似乎,除了凭添几缕伤感之外,好像,便在无其他。-

凝眸而望,季节的容颜依旧,只是那些被弹落的昨日缱绻在时光遗忘的角落,觉醒在心中的柔情,细数着过往的点点云烟,始终不缺一笔风雅。流转在笔尖的思绪,带去了昔日的芬芳,也望穿了如花笑靥。拈笔落字,却误入了记忆深处,兜兜转转,却怎么也看不到尽头。梦里欢声,歌泣了一朝春光,微醺了岁月的沉香,啼恨长歌一曲,幽怨深深,也换不回当年景。-

晚风吹庭过,带起几滴掩埋在尘埃里清泪,执笔临摹处,多少瘦影抚素弦,冷月清辉下,弹奏的永远是一曲凄凉。几多凄迷,又几多彷徨,这些年我轻逝的时光,被沿途的风景用工笔画牢牢的记刻下来,涂鸦了我半梦半醒的青涩流年,不经意间,却还要染上回忆的缱绻。-

几番岁月阑珊透,浑浑噩噩的,在不知不觉中就这样成为了流年里的支配者。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也幻想过,独饮一杯案前酒,醉舞一段参差不齐的百态人生,彩排出一道道绚丽且唯美的风景线。只是无奈,梦里却是落红拈花叹,惆怅滋生,锦瑟年华苍样。-

时光如水,且歌且行,带走了昨日蔓延滋长的浪漫,恐怕唯一带不去的,也许就是那些沉淀下来的记忆了。喜欢夏日的夜,透着分外分明的素月,望着远处的街灯,依稀可以看到那些曾经,在满目疮痍的星辉点缀下,剪碎了昔日的背影,涂填了那一抹嫣红,散落在了哀怨与幽深的心扉里,不落一纸浓霜。-

借着朦胧的月色,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那方豆蔻般的青春。穿梭在空隙的记忆,没有多少感人肺腑,也没有多涛声依旧,有的只是微微泛黄的记忆,有的只是那些个在枯竭的老树根下,走了一圈又一圈的年华。

NO.2-年华一度,醉梦如歌-

一直以来,都喜欢沉浸于自己的故事中,我知道,一旦被故事选中,就在也没有资格去懵懂了,静静的信步在时光的长廊,过期的拥抱来不及去彩排,就已经搁置在记忆的浅滩,目送了那些渐行渐远的悲伤,任凭浪花呼啸,却浑然不觉,也不抒半纸残章断句,填一阕孤独,写尽离恨愁绪。-

跳动的音符,划破了指尖上的宿命,在布满伤痕的琴弦上,奏响了那些梦里梦外的尘埃,诠释了阡陌红尘里的颠沛流离。一如参禅不说话,走过了岁月的馨香,素描了如莲般的心事,轮回在时间的画轴里,半盏青灯半盏叹,没有虔诚的愚拜,也没有焚香的感动,有的只是那声声远传的晨钟暮鼓相伴。

萦绕在耳边的钟声,敲响了回忆的窗,开启在泪痕的尽头,久久不忍离去。隔着思念的乐章,去涂白手中残留的一指余温,苦涩铅华却要披上厚重的素衣,去追忆流年轶事里泛起的阵阵涟漪,在凄婉羁绊的旅途中去遇见最初的那惊鸿一瞥。褪去感情的色彩,弥漫在蜷缩的故事里,无语凝咽,惹泪长流。-

年华一度,醉梦如歌,回首处,已是过境时迁,若说,记忆是镂刻在曲水镜花里的一束光,无论如何去揣摩,都杜撰不出回忆的倒影。可是,为何却要在荒芜的年华里,铸成一道道消瘦殆尽的忧伤。念念碎,多少盛开到荼靡的如烟往事,如今,却早已散落在西楼楼外楼的一角,斑驳了流年,老去了光阴,也消瘦了容颜。-

凭栏顾盼,西风紧,挽过眉间的思绪,竟也这般无奈。夜阑下轻叹,卷起一地的感伤,无语话凄凉。醉染阑珊泪雨痴,韶华暗换笑霜浓,素笺盈墨凝愁怨,那堪冷,点墨成痴为那般?恍恍惚惚间,飘雪覆盖了寂寥,旧菊却是零落成泥,碾做了尘,不留余香点点,隔远山,惆怅去,人堪比黄花瘦。高楼梦杳,风过小窗时,半盏薄酒问尽归期,醉意娇柔无奈的烟波,冬水瘦梅妆,更惹愁绪最悲凄。-

阔别繁华,流连于尘世的浮华,却依旧摆脱不了世俗的痴缠。浮生若梦,开出了宛若隔世的烟花,是那么的璀璨,那么的须臾,虽然,可以远观,但却不能近看。青春一时的岁晕,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时光几番风雨偷换,回眸处,依旧是泪迹斑斑,苏醒在尘埃深处的记忆,却也颠覆不了年华里的凄婉悠长。-

长歌谢幕,徘徊在梦中的昨天,再度泛起了记忆的浪花,颂一曲梵音,青灯下自由了旋律。重诉忧伤,祭奠被时光束缚的绮梦,坠入斑斓清寒的别苑中,让泪水诗化青春,别过韶华。

NO.-3-岁月静好,流年无恙-

生命里的起起落落,点点滴滴,成为过往的回忆,带着茫然的想念,就好像正在经历所有的事,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我全部了解,但事实里,我才明白,我所了解的并非深入情节,丢失了早有的情操,成为一种相思的折磨,很多时候,自己的双耳却不可靠,而眼睛总在欺骗自己,把遇见的事情早已定下了恒久的结论,悻然才发现自己的言行是错的。-

时间的歌谣,成为我生活唯一得筝音,漫长的等待成为春花秋月。远赴天涯,在那繁华盛开的年华深处,春日暖暖的时光里,全是记忆的年轮,往事的风把时光遗忘在一隅,转身间,渐行渐远,凌凌乱乱的瞬间,还有旧日身影,浅浅的被尘封在心海中央,长久依然,却不曾时光境迁,总都停留在昨天一般。-

人的一生,该有多少值得回忆的故事,在岁月过往的河流里,曾哭过的苦涩,笑过的欢乐,落失了我们的多少曾经。虽然;体味过生活,也曾深深的领悟了生活全部的节奏,然,当有一天,在岁月流逝,时光恍然间,所有的往事逝去时,才发现,这一切的曾经,便永远不复存在。-

有风的日子里,把我的梦消散,一颗不安定的心尘埃落定,随遇而安,尽管它曾经饱受风霜,哭过笑过曾经拥有过失去过,那激情的往昔思念磨砺成空白的平淡。如水的情怀,是一个温婉的心,一种难言的柔,一种独语的美,一种难描的画,它、我摸不到,却真实存在,如影随形,不离不弃,看不清,却常映眼帘,不曾远离,抹不去,却隐隐约约,如风似雨,流出淡淡的光泽,如一首情歌隐约千里之外,阐然至纯情感,如一抹剪影让人怦然心动,我们的天涯,随遇而安,愿时光静好。-

岁月流转,流年偷换,青春离我们渐行渐远。这个世界没有偶然,给自己一个放任的理由,但别忘了最初的自己。阳光穿透泛白的记忆,微笑对待单纯的自己。也许注定还要仰望,那么,我只祈拥有一束阳光的微笑,让我在雨中独自吟唱风和日丽的向往;如果梦想真要在如水的时光中缺席,让我在无边的寂寥里枯萎,我依旧选择在来年的季节生长,你来与不来,我都要充满希望。-

流年无恙,谁许过谁岁月静好?时光不居,谁许过谁天长地久?-

笔尖流出的故事范文第5篇

从小我对数学就显示出惊人的白痴。这导致后来的好多老师都把我逻辑紊乱的根源归结于此。然而,我却一直没有找到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我依旧是数学白痴,依旧逻辑紊乱。当我们班上的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出五乘以七等于几时,我却依旧在五加七等于几这个问题上不知所措。我总是在算到十的时候中断,再也无法继续下去。这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怀疑是否存在十以后的数字。可还没等我把“十以后的数字不存在”这个哲学式的东西写完,我就很悲伤地在我的小脚趾上找到了第二十个数字。这让我无比懊恼。我不得不把我的那篇文章的标题改掉。可是,随着我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数字也越来越多。最后,我不得不把我的那篇改得面目全非。当然,最终我还是不需要改了。因为,那篇文章在一个我睡着的夜里让宿舍里一位实在是找不到手纸的同学拿去救急了。这样,我也免去了东西苦恼出现的麻烦,比如后来我已经把数字数到了三千七百四十三点几几几了。这让我很庆幸。我再次回到书桌上,提起笔,我想我是否该完成一个小说了。一个曾经被我烧掉的没有结局的小说。这个没有结局的小说像个无头鬼一样时刻纠缠着我,让我遑遑不可终日。可是,这个小说我除了记得它没有结局以外,其它所有的细节都早已被我忘得一干二净了。我叹了口气,抬起头时光依旧停留在凌晨一点的时刻,像个已经呆滞了的大脑一样。一只猫的身影再次越过我的脑海,让我头部感到剧烈的疼痛。我想我是在记忆里失眠了,无可救药的失眠了。然而,这不是幻觉。不是。那个老师在黑板上画完一个漂亮的椭圆后,她看见了角落里那个扑在课桌上独自发呆的小男孩。她有些生气,于是向他提问:这是什么?男孩站起来,低着头小声说:是……是……是月亮。老师气愤地在黑板上又快速地画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指着继续问:这又是什么?男孩把头埋得更深说:是……是……是太……太阳,老师。孩子们轰地都大笑了起来。于是,在那个炎热的夏日,强烈的阳光下站着一个一动不动的,低着头,左手拉着右手的小男孩。火辣辣的阳光像针一样穿过他的身体。知了不厌其烦地在那里发出刺耳的尖叫。直到他在阳光里斜斜倒下,他还是不明白这次惩罚又是为了什么?是月亮还是太阳?当他醒来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一只猫飞速穿过他的梦,一闪而逝。然后,他再也睡不着。此时月光倾泻,窗外一片银灰色的样子。几缕光掉到他的屋子里。一个椭圆的形状在他的脑海里闪过。他想自己在月亮上的回答应该是没有错的。月光温润如母亲的召唤,他快速地跳上床,然后假装已经熟睡。还顺便伪造出几个漂亮的鼾声。母亲摸了摸他的额头,亲了亲他的鼻尖。把他把被子拉好。然后踮着脚,轻轻地走出了他的房间。他感到鼻子一酸,几粒温暖的液体划过他的脸庞。他坐起,来看见窗台上一双蓝宝石般晶莹剔透的眼睛在盯着他。月光下他看清了那团黑色的影子。于是不再害怕,四目对峙。直到“喵……”的一声划破深夜的寂静,那对蓝宝石消失。他才回过神来。然后,躺在床上继续失眠。然而,他始终没有找到月亮和太阳的必然联系。

我在白纸上飞速地写下一行字:光线中陌生而又贪婪的记忆,蜷伏在黑暗中的神灵和猫。疏了口气,为自己冲了一杯咖啡。涩涩的香味,阻止了睡意的蔓延。抬起头时间依旧停留在凌晨一点的刻度上,犹如往事般定格在记忆的时光中。看着桌上凌乱的书,我不再强迫自己思考,以一个历史学家的姿势整理它们。然后,随手拿起一本试图翻阅,满书的猫在安静地凝视着我。我慌忙合上它,还是有无数蓝色的光芒从里面钻了出来。让我感到一阵眩晕。我举起杯,狠狠地喝了一大半,除了苦涩,我感觉不到一丁点香味。我把那张依旧洁白的稿纸抓在手里,揉成坚硬的团,扔进了垃圾篓里。然后再抽出一张,白色的光芒刺眼。我试图打理那些浆洗过的梦。可是,那只猫依旧在我的眼前晃来晃去,使我无法安静。当我的笔尖刚要触到它时,它却倏地从纸上溜掉。“无可奈何的患者,得心应手的猫。”我写完这一行字后,垃圾篓里又多了一团白纸。我再次从那沓厚厚的稿纸中抽出一张来。笔尖又触到纸面上,像触到了一片光滑的皮肤。“夜晚落下的唇和蓝光,在梦里繁殖成无数绿色的瞳人。让我无法阻止那只猫的入侵。于是,深深爱上残忍的爪子和影。”我放下笔,拭干手心里渗出的汗液。熄了灯,爬到床上强迫自己睡去。记忆像火车一样,伴随着猫的叫声轰轰烈烈的驶过我的大脑。月光渐渐变暗,也许是有云飘过。我安静地躺在床上,屏住呼吸,像猫一样凝视着屋子里的那几缕光。可它们最终还是从我的视线里溜走。黑夜让我感到深深的恐惧。我再也无法忘却那双闪烁着迷梦般蓝色的眼睛,我隐约觉得它在黑暗中的某处,静静地注视着我,使我无法逃离它的束缚。我又伸出颤抖的手去打开灯,仔细地搜索着屋内的每一个角落。然而无非是徒劳。我举起桌上的杯子,一仰头把剩下的咖啡一饮而尽。看了看桌上的钟,指针依旧停留在凌晨一点的刻度上,仿佛被凝固了的光落在等待千年的雕像上。我强迫自己回忆。那只猫。不要虚构的情节,摒去所有动人的眼泪和故事。然后,深刻地描写它以及那双闪烁着迷梦般蓝色的眼睛。

16岁那年他学会了用僵硬的微笑表达自己。遇见她的时候,他就用这个尴尬的表情和她打招呼。她会死死地盯着他看。她那双闪烁着迷梦般蓝色的眼睛让他惶惶不安。他总是先低着头从她的身边跑掉。她会得意地笑着骂他笨蛋。他听着暖暖的,喜欢。他开始写很多的关于猫和那双眼睛的小说和诗。再把那些写好的稿纸折成三角形。现在,他的抽屉里被装得满满的。他在清晨上学的时候从里面选出一个三角形来,用手捏住。见到她的时候,他想伸手把那个三角形递到她的手里。但当她开始向他笑的时候,他仅的一点勇气在此时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手心里的汗液浸湿了纸板。最后,他还是匆匆地从她的身边跑过。她依旧在他的身后骂他笨蛋。他只是感到暖暖的。有一天,他终于鼓足了勇气把一个三角形纸板递到了她的手里。没等她说一句话,他就红着脸跑开了。她没再骂他笨蛋,也没笑只是叫他等等。可是,他还是飞速地跑出了她的视线。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遇见过她,这让他感到极其不安。他不知道为什么?就像不知道老师是因为月亮还是因为阳光而惩罚他一样。一夜,他突然在凌晨一点醒来看到了久未见到的迷梦般蓝色的眼睛正在窗外盯着他,他带着惊喜和恐惧爬下床,悄悄地走向窗户。可那双眼睛却倏地消失在茫茫的夜里。他再也无法入睡,开始失眠。想着她消失的各种可能的原因。他又从床上爬起来,打开抽屉。把那些有些皱巴的三角形一个一个地装进塑料袋里。小心翼翼地拎着出了门。他来到城市边缘的那架水车旁边。这是他与她第一次看见彼此的地方。后来,他们总是在这里不期而遇。他终于知道原来她也一样喜欢看水车不停地重复轮回的转动。有如看到了生命的延延不息地轮回。然而,自始至终他没有和她说过一句完整的话。甚至至今连她的名字也不知道。而她的突然出现和突然消失,却像窗外的那双眼睛一样神秘得深不可测。他也曾试图靠近,可当他刚要靠近时,她却突然消失了,像只夜里的猫一样。他独自摇着头把那些三角形一个一个地打开,点燃。火焰闪烁,一切短暂且平静,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烧完后他回到家。“猫。眼睛。转瞬即逝的光。”写完这几个字。他躺到床上继续失眠。我想那只猫此时也一定和我一样正在寻找着一样丢失已久的东西。它不停地在屋顶上穿梭。像时光一样。夜空般蓝色的眼睛的黑暗中闪烁。

笔尖流出的故事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 培养能力 快乐写作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训练,是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融生活,融阅读知识、写作技巧及个性情感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有真情实感地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半壁河山”,因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作文训练,在训练中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一、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喜欢、享受写作的情感

写作是一种潜能,需要老师去唤醒、去挖掘。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的不断成功。作家邹芩以十分形象的语言说起她对写作的感受:“而当被别人或自己的故事所感动,被心中的梦想、幻境所激动时,稿纸就像无垠的原野,手中的笔便成了黑色的骏马,尽情任意的纵横。笔尖在纸上‘沙沙’的摩擦声,犹如马蹄清脆的踢踏声,倏忽间,小小的一张纸上布满了方块字,一个个在那里眉开眼笑,轻声欢唱。扔下笔时,犹如卸下担子,尽管赶得上气不接下气,心情确实无比欢畅。”“这样的写作,我喜之,乐之,亦爱之。”创作的兴趣、热情和喜悦,是成就小作者创造性的内驱力,培养学生喜欢、享受写作的情感其实就是诱发学生“我要写”的愿望。

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将真话,激情融入写作中

“文以载道”是我国语文教学历来坚持的传统。作文训练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在为生活服务。这样学生就能明白,作文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因此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肯定、热情、欢愉等积极情感体验,将促使写作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更加活跃,激情点燃智慧火花,将直接推动智力的发展。为此,也要教会学生善于将自己的激情融入作文之中,以激活文思。如在写以“美”为话题的作文,我是这样开头的:“同学们,你生活在这世上有十五、六年了,你所看过或感觉过最美的是什么?请马上在纸上写出你的答案!互相不能商量,不许偷看!”学生马上兴致高昂,笑着写下了答案。答案五花八门:蓝天白云、草原、晚霞、花草树木、大海、老师、女孩、友谊、心灵、食物、漫画、我家的小鸡、金鱼、麦当劳、邻家的小孩、妈妈的眼睛、外婆的手…… 我在微笑中看完全班53位学生的答案。学生们期待地看着我,我拿出一部录音机:“下面,请同学们闭目伏在桌上听钢琴王子理查德的这首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一边听,一边好好地想象你所见所感的最美的东西。”学生在音乐声中让想象和情感插上了翅膀,自由飞翔在文学语言的王国里,下面是这次作文采撷的话语:“我听到了花儿开的声音。”“我闻到了太阳的味道。”“他睁开眼睛,睡眼惺忪地对我们一笑,满面绯红,散发着孩子浓睡的芳香。”“大约五岁的样子,小鱼儿样安静。纤细的五官是用最软的炭笔画上去的,稍不小心,就蹭晕了。一头茸茸的头发像一蓬烟会随时飘散。”“生活就像一个洋葱,一层一层地剥,总有一层让你流出眼泪来”……事实上,学生的想象力由于受知识、阅历水平限制较少,反而显得十分广阔而瑰丽。具有这种想象力的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无穷魅力往往是逻辑缜密的“成人语言”所无可比拟的。将使师生共同感受写作的乐趣。

三、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会在写作中创新

笔尖流出的故事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用典;典故;事典;语典

《牡丹亭》是明传奇经典之一,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述和研究也从未间断。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学者对他的研究深入到各个方面。学界二十世纪对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创作的时间和地点、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点、比较研究等方面。其中艺术特点研究分为戏剧冲突、风格、结构、语言、声腔等。[1]而在“语言”方面也并未实质性涉及用典现象。进入新世纪,研究者也大都在以上的角度论述。学者刘颖的《戏曲语言的修辞艺术》中的辞格研究也仅是涉及到用典现象。[2]本文以学界根据典故内容将“典故”分为“事典(古代故事)”与“语典(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和句子)”两类为标准,结合汤显祖运用典故具体的方式探析。

一、《牡丹亭》中事典分类探析

事典,也就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所言的“稽古”即“援引古人的事迹……”。[3]笔者依据在语言使用中其具体使用形式,将事典分为情节类事典和词语类事典。

(一)情节类事典

所谓情节类事典,指的就是将事典概括成大概情节的故事,主要就是交代人物,发生的事情,这又有单个事典的概括情节类与几个事典的概括情节类之分。

1.【前腔】添眉翠,摇佩珠,绣屏中生成士女图。莲步鲤庭趋,儒门旧家数……(第五出《延师》)

“鲤庭趋”出自《论语・季氏》,孔鲤敬畏父亲孔子而快步经过厅堂,受到孔子学诗、学礼的教诲。后以“鲤庭趋”指子妇或学生受教。此外,这种运用的还有“朱N引鹿”、“祖龙飞鹿走中原”、“玉真重溯武陵源”、“嫦娥窃药”、“画屏人踏歌”“柳抱怀”等等。

2.【前腔】后堂公所,请先生则是黉门腐儒。……谢女班姬女校书。(第三出《训女》)

“谢女班姬女校书”是两个典故的综合运用。谢女指的是谢道韫,晋谢安侄女,聪慧有才辩。“又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4]因这样一段吟诗偶得的佳话,世称谢道韫为“咏絮之才”。

班姬,即班昭。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班昭博学高才,续写班固未成《汉书》。班昭曾为皇后及诸贵人做教师,号曰“大家”。此外,还有“尾声般抱柱正题桥”,用尾声与司马相如这两个事典,直言柳生自己抱负远大,且矢志不渝。

(二)词语类事典

词语类事典指的是将事典浓缩成一个个词义丰富的词语,具有高度概括性,一定的社会标签性抑或指代性,尤以成语最为丰富。

1.【风入松慢】〔生上〕无端雀角土牢中。是什么孔雀屏风?一杯水饭东床用,草床头绣褥芙蓉……(第五十三出《硬拷》)

“雀角”,出自《诗经・国风・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5]四句是正话反说,表示雀虽有嘴而无穿我屋之理,你已有妻则无致我陷狱之理,委婉巧妙。后用“雀角”比喻争讼。这里指被人诬告。“东床”,出自于《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晋代郗鉴去王家选婿,“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6]“东床上坦腹卧”的青年就是王羲之。后来“东床”成为女婿的代名词。此外,这种运用还有“高唐”、“梨花枪”、“凿壁”、“悬梁”、“玉树兰”、“笔尖花”等等。

2.【前腔】千村转岁华。愚父老香盆,儿童竹马。阳春有脚,经过百姓人家……(第八出《劝农》)

“儿童竹马”出自《汉书・郭汲传》,用来称颂太守。“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7]“阳春有脚”,又叫有脚阳春,出自《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用来称颂官吏的德政。唐朝宰相宋Z爱民恤物,时人称赞他像长了脚的春天,到处带来了温暖。此外,这种运用还有“画饼充饥”、“望梅止渴”、“泥金报喜”、“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等。

这两类事典都因其高度的概括性而广泛地运用于唱词抑或宾白中。一定的社会标签性抑或指代性,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具有良好的修辞效果,既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又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当然,也显得作者有文化内涵,是作者文学修养的一部分,更是作者文化底蕴的最好的显示。

二、《牡丹亭》中语典分类探析

语典,也就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所言的“引经”即“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8]这里的“引经”是一个词义不断发展的词语,不再限于《诗》、《书》、《易》,凡是前人著作、作品都可引。语典仅只是一种较为单纯的话语、语言引用,依据采用方式的不同,笔者将其分为直用类语典和化用类语典两大类。

(一)直用类语典

直用类语典,顾名思义,就是直接运用,不作任何改变,保留其原有形式。这类中最突出,也是全书运用最多的是直接运用唐人诗句。

笔者依据此类运用频率将其再分为直接运用唐人诗句和直接运用非唐人诗句。

1、直接运用唐人诗句

纵观全书,下场诗,除了第一出是作者原创和最后一出是八句以外,均为直接运用四句唐人诗句。全出结尾集唐诗是首创。在俯拾皆是的唐朝诗歌中,选择出4句组合成一首下场诗,这工程是浩瀚的,是耗精力的,并且又能概括全出意思,给人以启发或引人深思,实乃罕见。最难能可贵的是,又能用出新意,如第二十一出《谒遇》下场诗“临行赠女绕朝鞭”,原指有先见的谋略,文中是送人路费,让他奔赴前程的意思。

不光如此,在某出开场时和文中中间部分也常这样运用。这里最为特殊的一出是第五十三出《硬拷》。上场诗“(集唐)梦到江南身旅羁(方干),包羞忍耻是男儿(杜牧)。自家妻父犹如此(孙元晏),若问旁人那得知(崔颢)”。这几句诗概括了柳梦梅认亲的遭遇。第二段:“(集唐)秋来力尽破重围(罗邺),入掌银台扩紫薇(李白)。回头都叹浮生事(李中),长向东风有是非(罗隐)。”这几句诗概括了杜宝仕途和家庭的变化情节。

2、直接运用非唐人诗句

此类多出现在宾白中,因为《牡丹亭》是唱词与宾白相结合的文学,与唱词相比,宾白更口语化。如在第二十二出的宾白中,直接运用“女为君子儒”,语出《论语・雍也》,原意是女儿当学做德才兼备的读书人,此处只是借《论语》打诨,与原意不同。此外,还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三千桂子,十里荷花”等等。

(二)化用类语典

化用类语典就是语典或多或少地经过汤显祖的改动,笔者依据改动的幅度的大小,有改写原句字词与增减原句字词之分。

1、改写原句字词

顾名思义,就是在原句式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改写,改写完之后,又有基本保持原意与大部分改变原意之分,在此笔者不深究,只简单叙述。

(1)【浣溪沙】山色好,讼庭稀。朝看飞鸟暮飞回。印床花落帘垂地。(第五出《延诗》)

唐李欣有诗《寄韩鹏》中有“朝看飞鸟暮飞还”[10]与“朝看飞鸟暮飞回”,不考虑特定使用环境,是保持原意的。此类例子又如:

(2)【前腔】千村转岁华。愚父老香盆,儿童竹马。阳春有脚,经过百姓人家。月明无犬吠黄花,雨过有人耕绿野。真个,村村雨露桑麻。(第八出《劝农》)

“月明无犬吠黄花,雨过有人耕绿野”,描写的是静谧的田园风光。石君宝元杂剧《曲江池》楔子郑府尹上场诗:“雨后有人耕绿野,月明无犬吠黄昏。”以及王实甫元杂剧《四丞相高会丽春堂》三折济南府尹上场诗:“雨后有人耕绿野,月明无犬吠荒村。”与此句基本相同。

2、增减原句字词

对原句字词进行增减,这是主要考虑到行文的流畅而作的改动。

【前腔】每日价看镜登楼,泪沾衣浑不如旧。似江山如此,光阴难又。猛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落日重回首。……(第五十出《闹宴》)

“猛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落日重回首”出自宋辛弃疾《水龙吟》句:“落日楼头,断肠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里将前后颠倒,并增减字词,是为了行文的流畅。

《牡丹亭》中语典的几种分类,无论是形式是否改变,抑或句意是否改变,无外乎考虑到行文的流畅,避免“掉书袋”以及符合具体的情境,具有抒情性。当然,同样也显得作者有文化内涵,是作者文学修养的一部分,更是作者文化底蕴的最好的显示。明人王骥德在《曲律?论须读书》第十三云:“词曲虽小道哉,然非多读书,以博其见闻,发其旨趣,终非大雅。须自《国风》、《离骚》、古乐府及汉、魏、六朝三唐诸诗,下迨《花间》、《草堂》诸词,金、元杂剧诸曲,又至古今诸部类书,俱博搜精采,蓄之胸中,于抽毫时,掇取其神情标韵,写之律吕,令声乐自肥肠满脑中流出,自然纵横该洽,与剿袭口耳者不同。”

三、结语

传奇是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融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等于一身。然归根到底传奇是场上之曲,这就要求注重表演性。正如李渔所说:“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作者虽是文人,然以市民阶层为主要群体才是传奇的主要消费者,通俗易懂方为上策。面对大量用典的《牡丹亭》,观众在接受理解上是存在困难的,更不用说欣赏了。要知道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要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以第七出《闺塾》一曲词为例:

【掉角儿】〔末〕论《六经》,《诗经》最葩,闺门内许多风雅:有指证,姜产哇;不嫉妒,后妃贤达。更有那咏鸡鸣,伤燕羽,泣江皋,思汉广,洗净铅华。有风有化,宜室宜家。〔旦〕这经文偌多?〔末〕《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没多些,只“无邪”两字,付与儿家。

如果不是熟读《诗经》,观众谁能一个个玩味这其中蕴含的八个典故。“然听歌《牡丹亭》者,百人之中有一二人解出此意否?……字字俱费经营,字字皆欠明爽。此等妙语,止可作文字观,不得作传奇观。”[14]李渔谓“凡读传奇而有令人费解,或初阅不见其佳,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者,便非绝妙好词……”[15]这论述的是传奇的填词“心口皆深”的问题,从用典造成的语言的晦涩和不符合舞台的表演来说,这论述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王燕飞.二十世纪《牡丹亭》研究综述[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总126期)

[2]刘颖.戏曲语言的修辞艺术[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6月,24―25页

[3]王力主编,吉常宏等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版)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5月,1370页

[4]许嘉璐主编.晋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2158页

[5]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重印,40―42页

[6](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朱铸禹汇校集注.世说新语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牛12月,314―315页

[7]许嘉璐主编.后汉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779页

[8]王力主编,吉常宏等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版)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5月,1371页

笔尖流出的故事范文第8篇

关键词:1950年代;台湾文学;女性散文;地位;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2)04-0109-05

一、大陆学界对于发生阶段的台湾当代女性散文缺乏整体的独立研究

在两岸渐渐突破政治隔阂、共同发扬中华文化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顾政治巨变年代的创作,特别是1950年代台湾女性散文创作及其在大陆的接受情况时,楼肇明在20世纪90年代的判断:“台湾地区的散文在已往的中国文学史上不曾占有显赫的席位”依然未变。在这背后,除了政治偏见外,还有大量的性别、体裁、题材等的偏见存在。如,曾以散文集《绿天》在大陆名噪一时、一度与冰心、丁玲等齐名的苏雪林,或许是因为曾发表言论、与左派作家打笔战等原因,在两岸政治对峙的年代里几乎成了“化外之民”,常被中国现代文学史忽略。这使得她没有得到较中肯的评价,文学史地位也远不如上述同期的作家。又如,同样是学贯中西,在诗、散文、小说、翻译、评论五方面皆有不凡成就的张秀亚以及同样兼事写作与翻译、评论的徐钟骊、谢冰莹等女作家,就并没有踩着她们脚印成长的学生辈“四栖”男作家余光中那么幸运,在各方面都受到大陆足够的关注。

此外,综观大陆学界对1950年代台湾女性创作颇为寂寥的关注,我们不难发现,人们甚至对散文的评价尚未达成共识。在有限的研究中,人们常习惯于观念先行,无需论证就直接得出结论。如有人认为:“从总体上看,50年代台湾散文的成就并不大”,而女作家群虽“在当时的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却又“总体上看天地不宽,闺秀气重”。又有人认为“50年代的台湾女作家,成为台湾散文创作的重要力量,成绩斐然……她们以创作实绩推动台湾散文的起步与发展”。而在更多研究者的视野中,整个50年代女性散文创作并未受到足够重视而获得独立的研究。他们或是将它与其他体裁放在一起笼统评价;或是把五六十年代台湾散文混在一起总体概括,而其中50年代又为60年代所遮盖。前者如一些文学史中缺乏论证的笼统结论:“50年代的台湾女性文学创作,为此后女性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祖国大陆迁台的女作家,承担了台湾女性文学拓荒者的角色,构成了五六十年代台湾女性创作的主体”,“她们在怀乡文学的创作潮流中充当了主力军的角色”。后者较典型的如黄万华的文章,虽指出传承五四传统的台湾五六十年代的散文是“台湾散文的主导力量”,但论述中除以极少篇幅点出张秀亚50年代的一些作品外,其余例证皆用60年代的作品,这其中又以男作家的占绝大多数。上述这些都说明大陆学界对于台湾当代散文发生阶段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1950年代台湾女性散文创作在大陆学界仍缺乏整体的独立的研究。

二、1950年代是台湾女性散文发展中承前启后的分水岭

光复后特别是迁台后的1950年代是台湾女性散文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此前,日据时期的执政者企图在“去中国化”思想的指导下弱化、消泯中国文化对台湾的影响,而增强台湾民众对日本文化的认同。这使得本就不多的台湾女作家在封闭中只能以日文阅读、创作,或通过日本文学去间接接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女性散文总体成就不大。而与此同时,冰心、白薇、陈衡哲、萧红、凌叔华、苏雪林、谢冰莹、袁昌英、张爱玲等大陆方面的女作家在中国传统散文、宋元以来白话小说、晚明小品、东西洋散文等多种文学传统的影响下,扬弃传统糟粕,渐渐步入现代的进程,而在散文理论与创作实绩方面皆有较大的收获。光复后特别是迁台后,几代作家、知识女性齐聚台湾,自此,来自大陆与台湾的两批女作家(或知识女性)汇集台岛,开启了台湾女性散文写作的新历程。

虽然台籍女作家因语言转换等现实问题多处在缺席状态,而外省渡海来台的女作家在创作水平上也参差不齐,但迁台女作家们对中国特别是五四以来各时期散文创作经验的整体性、共时性移植使得1950年代台湾女性散文园地空前繁荣。这从“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所举办的“四十四年度全国青年最喜阅读文艺作品测验”中就不难看出。在散文类的10部得奖作品中,除了梁容若与凤兮两位男作家的作品外,女作家的竟占到了8部,它们是:艾雯的《青春篇》,张秀亚的《三色堇》、《牧羊女》、《凡妮的手册》,徐钟珮的《我在台北》,谢冰莹的《爱晚亭》,钟梅音的《冷泉心影》,苏雪林的《绿天》。其中除了《绿天》全本及《爱晚亭》中的极少篇目属早年作品外,其余均是在台所作。另外,从散文专集出版的情况来看,也可见此时台湾女性散文的成绩及其在台影响力之一斑。除上列入选作者外,林海音、琦君、王文漪、萧传文、张漱菡、邱七七、孟瑶、郭晋秀、侯榕生、刘枋、李萼、王琰如等此期都有专集出版,有的甚至还不断再版。对于这个时期的台湾散文创作而言,女作家们将遍布全国各地的多样化地域文化因素注入文中,极大地丰富了台湾文学的文化内涵,使台湾文学因此成为包含最丰富最完全的多元地域文化色彩的文学板块。正如学者朱二先生所言,这是台湾文学中最值得骄傲的,且在整个中文文学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女性散文在官方倡导“抗俄”的战斗文艺年代为文坛注入的清流,可谓开风气之先,对此后台湾散文创作的丰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多元写作范式及创作理念为文坛后来者提供有力参照

如上所述,因为共时性整体移植的关系,此期台湾女性散文创作不管是在风格、题材、性别意识还是在写作理念上,都是承上启下的。一方面,作家们的到来与继续创作使五四以来的创作风格等在台湾得到了活的传承;另一方面,因为台湾长时间的政策等所导致的台湾在中国现代文化(包括文学)方面的闭塞,这些在大陆生、大陆长,只因政局变迁而来台的女作家们的所思所写便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坛后学们想象中国的原型;她们的写作经验也将对当代台湾散文创作产生较大的影响。限于篇幅,以下我们结合代表性作家的创作状况从不同层面不同类型来简要论述这些影响,以期证实此期台湾女性散文创作常被忽视的重要价值,引起大陆学界足够的重视和继续的研究。

(一)多元风格的影响

1 学者散文

集作家、学者等多种身份于一身,一生笔耕不辍的五四女作家苏雪林,1950年代迁台后虽以学术研究为主,但仍同时进行文学创作。此期主要有散文集《归鸿集》(1955)、《读与写》(1959)等。学养丰厚的苏雪林在历经家国巨变后,从昔日《绿天》等自传式书写的笔触中转入常为男性独霸的学者散文领域。她以学理见长、颇具学者风范的写作,为台湾当代散文创作开拓了视野,提供了较成熟的学者散文写作范式。《归鸿集》较好地体现了苏氏散文关注面广、题材多样、学养丰厚的特点。集子中有以率直朴厚的语言回忆旧人的,有有理、有趣地回忆离国前旧事的,有对诸画家、画作等做真情解读或中肯评价的,有哀悼世事巨变中书的离散的,有中西方制度等比较的,另外还有不少为友人书籍所作的序跋等。正如致力于苏雪林研究的安徽大学沈晖教授所言:“这些散文文字凝重,情感真粹,思想深邃,见解深刻。将人情世事与学问,坦荡的襟怀与豪迈的才情,一炉共冶,中外比较,古今对照,笔下流出的是作者学养浓厚的智慧澄液,洋溢着高雅的情趣和书卷气”。

2 诗化散文

曾被痖弦称作“台湾近四十年来美文的开拓者”的张秀亚很早就开始了文艺创作,并从凌叔华、伍尔芙等中外女作家的作品中吸取了养分。她是惟一一位在上述台湾青年最喜欢阅读的作品评选中以三部作品入选的散文作家。她的行文淡雅、隽逸,常“以诗人的心情来创作自己的散文”,用象征手法营造诗化意境,将朦胧空灵的美感注入字里行间。其第一本散文集《三色堇》就是这种诗化散文的代表。书中她总是将个人情感、生活经历以及自己那份宗教情怀融入字里行间,再以诗的手段将它升华,然后抒情造境。浓郁的诗化氛围与独特内蕴消弭了同时代诸多散文中强烈的功利色彩,形成了50年代更具纯文学特质的写作,影响着诸多后来者。正如符立中所言:“在那个文艺年代……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张秀亚。从三毛、欧阳子、吕大明到琼瑶,那种在生命幽谷编织幻梦,交错着朦胧和感伤的‘秀亚式’魅力是无远弗届的”。也如林海音所说,四五十年代的中学生,谁不是读着张秀亚的作品长大的?张瑞芬则认为,张氏融合了京派美文传统与女性特质的散文成了几代人初期写作的范本。即便是在今天经济高度发达的台湾,张氏诗化散文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这样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张秀亚那行云流水、清新秀丽的田园文学,对人们失去已久的、属于心灵的纯美素质,具有一种唤起、警醒的作用”。

3 主妇散文

不同于上述在大陆时期就已颇具文名的知性、诗意女作家们,以迁居台湾为创作起点、以家庭为圆心进行写作的钟梅音,是位典型的家庭主妇型散文作家。1949年,钟梅音以发表于《中央日报·妇女周刊》的《鸡的故事》开启其在台的写作生涯,属典型的拉家常的主妇风格:体制短小,主题多样,充满情趣,在温情委婉的背后有着繁复琐细的特质。此期她的散文集子中,书写台湾东部苏澳冷泉乡居生活情趣的《冷泉心影》最富于主妇特色。其中《我的生活》、《鸡的故事》、《卖蛋记》、《阿兰走了以后》、《乡居闲情》等文通过对来台后乡居小家庭生活点滴的书写,描划出了一幅宁静的合家欢景象。作者细腻的文采使得原本繁杂琐碎的家居生活题材文章流出自然的真情。正如王文漪所说:“原来只是一个小小的泉池,她却写得那样美”。《冷泉心影》也因其真实生活记录的风格与“家台湾”的亲切表现等为读者所钟爱,而在前述评选中榜上有名。

(二)多样题材的影响

此期女性散文创作的题材,总体来讲大致可分为异地化与在地化书写两大类。所谓异地化书写是指身在台湾,却自台湾以外的异地取材的书写;所谓在地化书写是指在台湾写台湾的做法。这两方面的书写在1950年代都有不少成熟的作品,所以它们对之后作家们的取材意向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1 异地化书写 因为出境的不易,此期的异地化书写不像之后那样多写海外游历见闻,而主要体现在作者对大陆生活的种种回忆上。作家们通过怀旧忆往,表现对故乡、过往的眷恋与对时光、人事难再的感慨。正如琦君所说,在陌生的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恋,也就与日俱增了”。在远距离的凝视中,故乡已不再仅限于某一具体的村落,过去的一切隔着时空的距离时隐时现,都显得那么亲切、美好。

这时期几乎所有作家在这方面都有所涉及。但或许是因资料不易得等原因,大陆学界在论及台湾怀旧散文时,总习惯于将光环集于琦君一身。诚然,琦君的怀旧散文在六七十年代确已接近炉火纯青的地步,但在50年代,她仍处于起步阶段,她的文章如下文所述也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以偏概全地独拜一人而忽略、挤压其他同类作家在文学史上生存位置等的做法,让我们再次看到大陆学界对于50年代台湾散文发生期的研究依旧道远。

曾写出“文化沙漠的年代的第一本散文集”《青春篇》(1951)、并以此在“四十四年度全国青年最喜阅读文艺作品测验”散文类评选中获得第一名的作者艾雯,在大陆学界却极少有人关注。而她50年代的创作,不管是小说的关注社会、人性,还是“私密散文”的风格,都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好评。艾雯这时期的散文视野开阔、题材丰富,兼有异地化、在地化、哲思等的书写。其怀旧散文所表现出的浓浓眷恋以及对于当下现实的无奈,由于相同的社会心理与高超的写作技巧等原因,曾引起了广泛的共鸣。《青春篇》中,作者从不知如何寄予她(故乡苏州)密如雨层的“惦念”(《惦念》)到把思乡之情化作对水城苏州的“水的恋念”(《水的恋念》):“但愿我是那片白云,越过高矗的山岭,去亲近那可爱的水、水、水”;而《它》则回忆起了在童年时期,“孤独寂寞”——它,就总是如影随行地跟着自己,为当前的孤独寂寞寻找到了一个诗意解脱的源头。而在其他集子如《渔港书简》中,不管是对故人——如有着潇洒不羁的苏州旧文士气的父亲对自己人生的影响(《虹一般的忆念》),还是对故地——如在国难家变接踵而至中生活了十年的赣南山城的记忆(《山城忆》),皆俯首可拾。

六七十年代在怀旧散文方面成为首屈一指大家的琦君,此期亦在孤寂中开启回忆之门,以寄托对故人、旧事情思的散文《金盒子》开始了她在台湾不平凡的散文创作历程。但这时期她的散文并不多(主要以《琴心》这本散文、小说合集中的作品为代表),且受到官方主流的影响,字里行间难免流露出时代的主流印迹。虽如此,其散文写作的基本风格,如强烈的自传色彩、缅怀旧时大陆人、事、物的题材和小说化笔法——重视情节的结构和人物的塑造等已露端倪,以后,她正是顺着这条路子渐入佳境的。

2 在地化书写 “一切的艺术永远是联系着时代的,它不仅是表现一己的感情生活,更要从这时代人民大众丰富的生活中去提炼”。许多作家正是在这样的写作理念下,自怀旧之外也将眼光放在当时当地的台湾的。从作者们对台湾现实环境、社会心态、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等的细腻观察与描绘上,我们不难看到一般印象中凄风苦雨的50年代台湾的另一面。从迁居台湾到发现台湾的转变中,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是女作者们对新家园的认同。此期,除了前述钟梅音多自台湾乡居取材写作外,其他不少作家在这方面都有成熟之作。

擅长明净、重思维的“中性文体”的徐钟珮的《我在台北》(1951)一书,主要记述了她来台后所碰到的人、事、物、景等,展露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台湾生活风貌。《浮萍》中写了一批满怀壮志的鸿儒撤退来台之后只能楚囚相对,残酷的现状迫使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台湾设法照顾一家老小,让漂泊的浮萍重新长出一点根来;《我的家》、《尝试》写了作者初来台湾时的生活状况,并以开朗的心态面对来台生活的简陋及女仆的无礼;《发现了川端桥》写在时间渐渐冲淡乡愁之后,作者对近在家门口的川端桥等有了全然不同的新体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新家园的认同与对新环境的依恋。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在某种程度上,《发现了川端桥》等同于“发现台湾”,更是《我在台北》的绝佳见证。作者理性幽默的文笔与调整后的心态使其笔下的台湾生活显露出同期散文中较少有的亲切感。

而在艾雯的《渔港书简》一书中,作者通过对所游历的台湾各地的风土人情的描写,甚至开启了日后人们所热衷的旅游散文。《从赣南到台湾》记录了她逃难来台时所见到的台湾特有的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四重溪之春》写了重游四重溪的经过及这过程中所领受的美景;《白云深处觅歌舞》写了在山地游中体会到的原住民的人情之美;《山在虚无缥渺间》写了琉球屿之游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晴山绿萦西子湾》写了西子湾枕山怀海的美与媚等。特别是在《渔港书简》一文里,她以一个外地人的身份去感受当地的人文环境,并用温柔细腻的笔致来书写海的多变、渔民生活的贫穷、艰辛,并为他们唱出生命的哀愁与希望,充分体现了一个散文家的观察能力与悲悯情怀。

就在这洁白美丽的大理石围墙内,便围着矮小简陋的渔民之家。在渔岛,据说人的繁殖跟鱼类一样的迅速,每一家都有一串梯形的孩子,人们在黯沉沉的小屋子里就像关在篓里的群蟹,蠕蠕蠢动。这便是渔人的家!渔人的家里充满着海洋的咸腥味,也弥漫着贫穷的气息。海洋是丰饶的、肥沃的,但在海洋怀抱中的这一块陆地,却是这样贫瘠……

没有怨尤,没有愤恨,这便是他们对贫苦生活的答复。他们不晓得什么是享受,只求免受冻馁,风平浪静。他们不懂什么叫爱情,只有互相合作,同尝甘苦。他们没有丰富的知识,却有一肚子海的学问。……海的儿女们,他们才是上帝最善良纯真的子民!

(三)女性意识的影响

此期台湾女性散文所彰显的女性意识,主要体现在作家们对女性生存状况的不平之鸣上。如张秀亚由自叙婚变发出的不平之鸣:“在这畸形的社会,受牺牲的,往往不是不正常的男性,而是正常的女性”。艾雯由琐碎的主妇生活体验中发出的不平之鸣:“尤其是作为一个家庭主妇,长年被繁冗而琐碎的家务囚系在小圈子中,不免深深地感到生活的枯燥乏味”。徐钟珮由对职业女性因家庭而牺牲事业的社会观察中发出的不平之鸣:“家和工作,几乎等于熊掌和鱼,我常想两菜同烧,结果两道菜都烧得半生不熟”。相比于五四时期,这时期女性散文中的女性意识,在超越传统伦理及社会性别观念等方面已失去了昂扬的狂飙精神。女性徘徊在传统与现代、家庭与事业间,虽已感到不满,却缺少勇往直前的抉择。如在沉默中承受失婚痛苦的张秀亚虽饱受心灵的煎熬,却“宥于礼俗,我含恨在心,难以启齿,不敢告诉,也不能告诉,更向谁告诉!在这凄惨环境下,我纵受了十六年新式教育,却只有将一腔痛苦,委诸天命,形影相吊,抱恨终身!”。即便是开朗、明快的徐钟珮,在两难处境中也只有顺应时局,黯然神伤:“我爱家,也爱工作,我就生活在这矛盾的爱里,像三明治里的夹肉,窒息得无以自处……于是我赌气一脚踢翻熊掌,专心在家煮鱼……在这转变里,只有我一个人不欣赏我自己。我总漠然倾听他们的谬奖,眼睛怅然注视着我案头生锈的笔尖,我坐在明窗净几的书室里,却觉得心头积了厚厚一层灰尘”。

女作家们在女性视角下自我书写的可观创作实绩,向我们展现了那个时期女性内心被压抑的生存处境。而这些徘徊于现代与传统之间、处于台湾当代文学发生期的女作家们在女性意识方面觉醒了却又向传统退去的不彻底做法,则成为台湾文坛后来者们所参照的源头。在之后较长的时间里,虽然台湾经济、文化全力拥抱现代西方,但即便是在第二次女权运动高涨的60年代,台湾女性文坛也未冲破底线完全西化,而是承接50年代女作家们的影响,在婚恋观、职业观等方面回归保守的传统。如在博得一个又一个时代掌声的琦君的温柔敦厚的散文中,母亲即便是在父亲变心娶妾进门后也从未反抗,而是以逆来顺受和沉默自持的半生换回父亲年老病痛之后的忏悔。在前卫的欧阳子的《秋叶》中,虽然年岁相仿的继母子间也曾出现了《雷雨》中周萍与繁漪模式中的闷热,但在最后的关头,作者却未让继母迈出那一步。而从60年代《心锁》在一片喊打声中成为禁书及其作者受打压、甚至被逐出文学团体的命运上,我们都不难看出,那些想要逾越“传统”的做法,在多数台湾女作家中是不被允许、也不被接受的。五四时期郁达夫、、丁玲、庐隐等冲破性别文化咒语及伦理桎梏等的同、爱等多元书写模式在此遭遇断流(至少在较长时间内成为潜流),冰心式的对母爱、童心、自然的追求与对田园牧歌气息的诗意描绘经过50年代女作家之手,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台湾文坛,特别是散文领域颇有市场。

(四)典范与理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