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成了生物课的教具

我成了生物课的教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我成了生物课的教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成了生物课的教具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生物课堂思考

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从同年9月1日起进入新课改实验阶段。至2004年秋季,全国所有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基本上进入新课程。我校在近几年来新课改教学探索,尤其在课堂教学层面上实践探索中,取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值得可喜的是,我校的生物教师通过学习新课改精神,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取得了不少令人可喜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教师对生物教学本质问题还缺乏理性的认识,以及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些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与思考。

一、什么课都必须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吗?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在很多人眼里这样的学习方式就是新课改的标志,似乎无之就没有体现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分组、合作、讨论,“学生想说啥就说啥,喜欢说谁就说谁。”,无目的“交流”充斥着整个课堂,贯穿始终,教师忙于一个个活动的组织、开展,忙于在各个小组间穿梭,课堂出现一片“生机勃发”的景象。但学生能独立完成时让学生合作,能够自主时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直接告诉结论;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出合作中的分工协作。这本质上是一种“放羊式”的教学。笔者曾听过一节课,在七年级上册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分成四组,各组分别以不同的实物比喻细胞各个结构的关系,到课堂结束时,只有一组学生能用鸡蛋的鸡蛋壳、壳膜、卵白和卵黄的结构比喻植物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结构,但最后教师都不够时间进行总结归纳,最后没有完成该课时的教学任务。其实,这节完全不必弄成整堂课都沉浸在合作探究中,若通过实验“观察人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就可以总结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并能直观让学生区别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这样的教学效果也许会大为不同。

诸如上述课例的教学方式,展现的是学生表面肤浅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片面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低估甚至排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即失去了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职责,教学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学生不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也难以得到纠正和发展,这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失效。

二、生物课堂的“问答”与“人文化”是极终目的吗?

“课堂问答”是实施新课改以来,生物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道“风景线”,过分注重课堂师生、生生“互动”的“热度”,忽视深度。把课堂“互动”简单地理解为“问答”,课堂提问随意、频繁、欠科学性,出现“满堂问”的表面繁荣现象。课堂提问的极终目的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要素,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但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所谓“活跃气氛”,整堂课频繁提问,随意提问,而且提问过于简单或欠科学,从而出现“满堂问”的现象。这种“满堂问”的现象,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教师强势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中对话的理念是不相吻合的。

在新课程背景下,适当追求生物课堂的情境性和人文化,以增强其趣味性,是符合新课改精神的。但如果走了极端,过于追求“人文化”和“趣味性”,并把它作为教学极终目的,忽视生物学科性,必然会使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深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人文化”,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确实有很有帮助的。但有的教师为追求课堂“趣味性”和“人文化”,一堂课以故事趣闻开头,以诗歌散文结尾,中间还夹杂着唐诗宋词,有的课中还做几个小游戏。课堂“热度”倒是高了,师生感情也很融洽,却忽视了生物学科性、知识性、思想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课堂气氛虽然浓烈,但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学生并不清楚,课堂教学目标未能完成,更谈不上学生在课堂“问答”中“生成”体验了,注重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和发展当然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三、表扬学生越多越动听就越好吗?

新课程强调赏识和尊重学生,本质上是要求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呵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努力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成长氛围。所以说,相对于传统教育对孩子过于批评、严厉,吝于肯定、褒奖而言,新课程倡导赏识、尊重学生,对于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无疑是很有必要的,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价值。但倡导对学生的赏识和尊重,并不等同于对学生要一味表扬。在现在的课堂上,常听到一些教师对学生取得的一丁点成绩过于夸张地表扬:“你真聪明”、“你回答得很精彩”,这种过多的“廉价”奖励过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励性,甚至会误导学生,结果泛滥成灾,使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真的很好而沾沾自喜,习以为常,听不进不同意见,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再探究,更为甚者,还可能使学生形成“得理不让人”的恶性品格。

所以笔者以为,正如一味惩罚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多利少。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完整的教学既需要表扬,又需要批评。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的思维闪光点,给予及时、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生的错误结论要明确地加以纠正,使模糊的概念变得澄清,刷新学生原有的认知模式和知识系统,在否定之否定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学习能力。

四、多媒体使用越多越直观就越好吗?

计算机多媒体软件以其交互性和超文本链接的能力显示了它在生物教学中的巨大发展潜力。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是极其有效的,但计算机不是人,无法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更无法与学生进行情感、思想上的交流。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仍是不可替代的。实际上,由于计算机承担了传统教学中一些机械的工作,如一些板书等,使教师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计算机不能胜任的工作,投入到引导学生的思维中去。但在时下的一些生物公开课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在电脑前点鼠标,敲键盘,甚至连板书也基本由电脑替代,教师成了放映员,而教学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机灌”,这样的脱离实际的做法是缺乏生命力的。另外,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生物“人的生殖系统”的教学中,通过实验简单的教具,如挂图,人体模型等就可以板书总结人的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并能直观让学生区别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了,大不必要用计算机代劳了。

计算机固然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但相对来说,学生的接受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尤其在生物课堂中,需要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若短时呈现信息过多,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笔者曾见到一些生物课件,包装得华美亮丽,令人眼花缭乱,时而演示卡通动画,时而插入一段音乐,使生物课成了多媒体功能展览,结果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了课堂教学。比如,七年级下册生物的“眼与耳的结构”的教学,用眼与耳的结构模型作为教具,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清晰地理解眼和耳的结构和功能,这比借助计算机代劳来完成这部分的教学更有效。

另外,由于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一般是为了追求直观效果,若学生对直观教育的依赖性太强,使抽象思维的培养弱化,对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获得一生持续性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现在很多教师的生物课件破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缺少思考、想像、抽象分析的机会,其相应的能力必然退化。

【参考文献】

【1】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蒋永晶等编著.生物新课程设计[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成了生物课的教具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审美教育;动物;植物;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065-01

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为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与观察发现美的眼睛。能够处处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好的生活。需要教师在各学科融入审美教育,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美育素材,多角度、多层次地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 多学科组合,挖掘教材中美育素材,提高学习兴趣

课本上描述的形态各异的生物体,为生物美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如仅有一个细胞组成的草履虫,就能完成动物具有的一切生理活动;乌贼遇敌时能从墨囊中放出墨汁,然后逃之夭夭;在几百米高空的鹰,由于有发达的视觉器官能突然捕食到地面的野兽,还有根据蛙眼、鸽眼结构及其灵敏的视觉,研制成电子蛙眼和电子鸽眼,这些近似希奇的故事,都体现了生物体外形结构和其功能相适应的美,再如水生植物适于在水中生活,苔藓植物适于阴湿处生活,竹节虫、枯叶蝶、北极熊都有着与环境相似的体态或体色,这又体现了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协调美感。

生物学实践性很强,可通过生物教学。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采集并制作标本;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养植花卉,组织观察学习,教师做指导性讲解;例如在讲授高中生物《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时,可组织学生到学校花坛前,在欢快的民间音乐《花好月圆》声中,让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围着花坛看、闻、摸,仔细观察欣赏各种花卉的色彩,外型特征,生长规律。他们第一次发觉,原来司空见惯的大自然中还有这么多新鲜美丽的东西等着他们去发现。看:碧绿的叶片,形状各异,心形、掌形、圆形;盛开的花朵:色彩鲜艳、在阳光下变幻闪烁、娇嫩欲滴、仪态万千;还有含羞的花蕾,含苞待放……再靠近一闻,还有馨人的清香哩。啊,真美!胸中发出由衷的赞叹。远看色彩:“应是绿肥红瘦,”近观嗅之:“有暗香盈袖。”通过耳听、眼观、鼻嗅,从感知――情感――想象――理解――体验――回味,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惊讶于天工造物的伟大。做到人物交感、情景交融,形成对自然形象的审美意境。使学生的观察力得到很快提高,师生回到教室,欣赏朱自清的配乐散文《荷塘月色》片断,让学生眯起眼睛想象荷上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的裙”而叶子中间的白花,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进而引导学生生发想象:大自然中蕴藏的美是无穷的,如果仔细地注视它,观察它,都将会发现许多新奇美丽的形和色的存在,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教师布置作业: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描述芽的发育和根的生长过程。概述开花和结果的过程。体验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

最后学生很快完成了作业。这样既完成了知识训练目标,更重要的是把文学和音乐融入生物教学之中,创造出了一种美的韵律和意境,是对学生进行了审美教育,增加了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体验到了花卉的艺术美,并使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智力都得到了发展。诸如此类,教师在美的加工中,运用文学、音乐等艺术手段,可把枯燥的教材内容变成美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 重视直观手段,发挥多媒体效应

在生物学教学中,有不少的生命现象无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例如: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世界各地的珍稀动物等,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就可以使这一切现象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利用现代摄影技术,可以将动与静、大与小、快与慢等现象互相转化,能精确地表现生命现象。如:可以把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被子植物开花、传粉和结果的全过程在几分钟内从屏幕上显示出来。通过动态教学,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激发出来。信息技术的直观、生动、快捷的特性,对发展学生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拓展他们的眼界,是一种良好的媒介和手段。

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板书、挂图、标本、投影、幻灯、录相,电脑等多种手段,可以直接增加学生形象美的感知,增强审美意识,并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或生动的模式,从面使学生在感受这些和谐、对称、有动感的形象或模式时提高兴趣,学到知识,比如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一个很难理解的知识点,但我们运用了外形美观的DNA分子结构模型,色彩和谐的DNA分子结构挂图、剪贴画,自制模具等教具,并让学生自已动手装置,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在活跃的参与中掌握了知识,还可采用收看电视节目,组织生物讲座,提倡写生物学观察日记,搜集生物知识,创办生物学报,撰写生物论文等手段,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如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节目,就是生物课的优秀参考资料,和谐的画面、悠扬悦耳的音乐,还有那富有磁性的配音解说,生动活泼的内容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成了生物课的教具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教学效率 提高方法

生物学科是初中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必修课程,在当前提倡素质教育,转变教学理念,提倡探究性学习的新形势下,如何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四个提高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

兴趣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它对认知活动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现象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如在讲述《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一节时,应将注意力放在事实和现象的联结点上,即“在阳光下每一片绿叶都在进行生命活动”。我对学生说:“在阳光下每一片绿叶都在进行生命活动,这生命活动在盛夏尤其活跃,没有这种复杂的生命活动,树木便无法活下来。这种生命活动不仅能够决定植物的存亡,而且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科学家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索这种奥秘,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利用这种生命活动实现粮食生产的工厂化还处于探索阶段。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仔细想想,这种生命活动是怎样依靠土壤、空气中的物质生产有机物质的,它又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环境与生活的,并畅想‘绿色与我们未来的生活’。”学生听后,有跃跃欲试之感,对大自然的奥秘感到惊异。生物界绚丽多彩,可作为学生观察、研究的对象十分丰富。我们应该把生物教学的背景扩大到广阔美丽又蕴含许多奥秘的自然环境中,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生物知识,探索生物现象的本质。

二、精心设疑,以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所谓设置问题的情境,就是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揭示一些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以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讲“茎的疏导作用”这一节时,可先演示一个实验,取A、B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稀释的红钢笔水。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正置的和倒置的两株芹菜,其中倒置的芹菜一段剪掉尾部的叶片,露出茎的部分,其根部向上放入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后,纵切和横切芹菜茎后观察发现,在A试管正置的芹菜茎变红了,而且正在运输稀释的红钢笔水;B试管的芹菜只有接触稀释的红钢笔水的底部一薄层被染红了。学生很惊讶:两支试管内都是芹菜,只是放置的方向不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这说明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从而为讲解“茎的疏导作用及茎的结构、水分的运输方向”这一系列实验奠定了基础。

三、联系实际,让生物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生物课的内容跟生活实际相结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例如在讲蛋白质代谢途径时,先讲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现在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同学早上都喝牛奶,但多数是空腹喝,光喝牛奶不吃其他东西,其实这是不对的,牛奶的营养都被浪费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吃点面包再喝牛奶。这样一讲,学生马上来了精神,想想自己也常这样喝牛奶,为什么不对呢?然后老师引导学生从蛋白质代谢的角度分析问题,空腹喝牛奶,其营养成分(氨基酸)作为能源物质被分解以提供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蛋白质代谢的一条途径),那么如果先吃点面包那么情况又怎样呢?这时候能量就可以由面包(糖类)氧化分解提供,氨基酸则可以用来合成各种组织蛋白、酶或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新的氨基酸被人体利用(蛋白质代谢的另两条途径),这样一讲,学生恍然大悟,既增长了生活常识,又对蛋白质代谢的三条途径有了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让生物贴近学生的生活。

四、重视生物教学语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及作用。

生物教学语言是指生物学语言和一般课堂教学语言这两种语言的有机结合。虽说初中生物主要讲述的是学生最熟悉的动植物和与人体生理卫生有关的浅显知识。可由于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的影响,在初中学生的脑海中储存着很多不完整、不系统、似是而非的生物学知识,这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在学习生物时会遇到“理解容易,表达困难”的麻烦,这个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要进一步的改善这种状况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是注意使用正确的生物教学语言。例如:“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正确,但仔细一想就不对了,因为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如果照前面的说法,病毒就不属于生物了。又如:羊和草的关系,我们平时可以说的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用生物学术语应该是捕食关系。总之,生物学语言在初无论是在教学模式单一化的以前,还是在现代教具、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的今天,生物教学都必须通过教学语言的表达来实现。

五、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作用,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尤其依赖科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在实验中不仅锻炼其实践动手能力,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更能激发其探索求知的欲望。实验教学还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如在做“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两个实验时,由于在教材中文字表达的局限性和七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差一些,所以教师要逐步演示并指导学生实验:要想撕下的洋葱表皮不带果肉而且薄,就要撕得快;盖盖玻片时要强调使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盖上,避免出现气泡。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的研究方法,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直观的观察与实验在学习中就更为重要。初中生物义务教育的新教材也正是因此将探究实验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使这些探究实验发挥其最大作用,就成为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之,在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又要减负又要全面发展的今天,初中生物教学就要充分地利用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我成了生物课的教具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技能

一、首先要培养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初中生对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每当进到实验室,许多学生都兴奋异常,东摸西看,自觉性与自制力很差。因此,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是上好实验课的保证。如果教师忽略了课前实验规范的教育,实验过程中就常常会出现一片混乱的景象,学生的实验效果明显降低。为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顺利进行,必须向初中生强调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的重要性。并要向他们讲清道理,反复教育,使学生明白并自觉遵守,保证实验室内环境安静,以免干扰到其他小组的实验操作。如本人实验完毕或有事要离开,须报告实验教师。总之,要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良好实验习惯。

此外,在第一次做实验前,教师应编好实验小组。根据学生情况,选好实验小组长,让他们在实验中起到引导和管理的作用。在实验进行中,教师在巡堂中应适时表扬纪律良好、操作正确的实验组,唤起学生的遵守纪律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且注意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他们管理好自己的组员,对表现欠佳的组员进行提醒,通过集体的力量来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了规范的实验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实验作风。

二、预习好实验内容,明确实验过程。

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节性的限制,有些生理性实验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只有让每个学生弄清了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每个实验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入实验室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要事先进行实验难点和要点的讲解,以使学生掌握要领,使实验达到预期目的。如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中,对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显微镜使用不当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实验。初一新生对第一次接触到的显微镜,有着浓厚的兴趣,总是急切地想了解它,使用它。怎样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之能够尽快地学会熟练使用显微镜呢?要想达到熟练使用显微镜的目的,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过程。教师可利用活动时间提前培养好实验小组长,再由这些骨干学生去辅导带动其他同学做好实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运用挂图和实物这两种直观教具,带领学生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逐一对各结构进行辨认和识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对实验过程及方法步骤做到心中有数,为下节实验课作好准备。学生预习得好,将来做实验就能减少操作时的困难,大大缩短操作时间。

三、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初一新生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

生物学为观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观察条件,如标本、模型、挂图等等,特别是活生生的实物,以此来加强直观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就被培养了观察能力。

观察结束后,还要指导学生整理好当天的观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师生共同分析和研究实验的结果,以及实验成败的原因,让学生逐步懂得如何改进以后的观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四、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初中《生物》新旧教材明显区别之一,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是培养探究能力的前提;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引导学生认识探究学习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培养探究能力的关键。在实验教学中加强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实现生物新教材课程目标的关键之一。

生物实验教学中包含了丰富的技能训练,这不单单是指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如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或重复实验,量的检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及表达方式,以及书写实验报告等。

五、学生实验力求“个个精彩,人人熟练”。

我成了生物课的教具范文第5篇

1.开展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外科技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选择生物科技活动的课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力求做到课题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如白岸乡的黄巢岩山海拔较高,山上生长着一种罕见植物“山蔓菁”,听当地牧羊人说,它的肉质根可重达20kg,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为了弄清“山蔓菁”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白岸乡中学生物教师带领科技活动小组,跋山涉水,对“山蔓菁”进行了几次考察,详细记录了它的生态环境及茎、叶、花的形态特点,并将其移栽到生物园地观察实验,同学们还撰写了《高山探寻“山蔓菁”》的小论文,路志亮同学的小论文被《中学课程辅导》刊登。

针对当地鼠害比较严重,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如何灭鼠”的活动,同学们开动脑筋自制“铁猫”捕鼠,有的同学用酒泡大米灭鼠,夜里进行连续观察,随后总结成了《酒泡大米灭鼠》的论文。这项活动对消灭当地鼠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羊范镇中学结合初中动植物课的教学,开展课外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活动,同学们兴趣高涨,积极参与。两年来他们因陋就简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150多件。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科技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加乐于探索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2.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生物科技活动是需要动脑、动眼、动手的活动。通过科技活动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提高多种能力,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锤炼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邢台西部山区的白云山山高林密,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浆水中学每年6月份都要组织学生到白云山采集植物标本。同学们兴趣盎然,路边、山脚的小草,山坡上的参天林木,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他们细心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环境,认真研究植物各个器官的形态、结构,并与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对照,加深理解。将采集的标本经过整形、压干、上台纸等一系列过程,切实掌握了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技术,提高了动手能力。生物科技小组同学制作的标本,作为直观教具在课堂上运用,也促进了课堂教学。

学校附近的前南峪村是我县实施生态农业的典型,于是教师便组织学生到此参观考察,了解荒山绿化治理带来的变化,并撰写考察报告。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还对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后认真整理材料,撰写调查报告和科学小论文。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针对“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步骤多、难度大的特点,教师组织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同学们自行设计,分成A、B组采用不同的实验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制取滤液时用纱布代替脱脂棉,加快了过滤的速度,在层析时用刻上小口的透明胶片代替培养皿盖,既可固定滤纸条,又便于观察。由于个别学生对实验的科学性不够重视,粗心大意,导致实验失败,教师可借此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学会了观察、对比、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搞科学实验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怕挫折、勇于战胜困难的科学精神。

3.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课外科技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野外实习和参加生产劳动,学习一些实用技术,使学生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农村青少年,大多数将直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因此,学校应重视对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县白岸乡地处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属于深山区,昼夜温差大。该乡出产的柿饼柿霜洁白,柿肉透红爽口,但近几年由于柿树的老龄化和柿疯病的肆虐,很多树一个果也不挂。针对这一现状,白岸乡中学教师组织生物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学习柿树嫁接技术,他们选择黑枣树作为嫁接树,教师向学生传授嫁接苗的削法,怎样在嫁接树上切口,怎样插嫁接苗,怎样包裹等一系列的操作过程,然后学生在教师选择好的黑枣树上进行实际操作,以后每个星期都要去观察,打掉黑枣树的芽。经过统计嫁接的成活率为81%。学生学到技术后,利用星期天帮助家长或乡亲们嫁接柿树,3年来共嫁接成活1000多棵柿树。这些柿树抗病性强,长势喜人,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项活动受到了乡政府的表彰,在第四届生物百项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活动奖、河北省二等奖。

路罗中学是一所农林技术学校,有农场、林场、食用菌厂。课余时间教师带领科技兴趣小组学生学习苹果树、板栗树的修剪技术以及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等,有些学生还帮助家长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有了一技之长,而且也使他们看到了生物科技在农业、林业生产上大有用武之地,更加激发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他们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到劳动的光荣,受到了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教育;进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以及改变家乡面貌的强烈责任感。

4.开展科技活动,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