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汽车安全驾驶

汽车安全驾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汽车安全驾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汽车安全驾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汽车驾驶 安全操作技术 探究

中图分类号:U4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389-01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日益增加,汽车普及程度越来越加广泛,汽车行驶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每年由于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居高不下,提高汽车驾驶安全操作技术水平,是交通安全保障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加强对汽车驾驶安全操作技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汽车操作系统的操作要求

汽车操作系统是汽车驾驶的根本所在,对于汽车驾驶员来说,必须对自身汽车操作系统有非常深入的了解,真正掌握汽车操作系统的情况,才能准确地按照要求完成驾驶操作,保证汽车驾驶的安全,在遇到危险情况时,能够及时、合理的应对,避免汽车安全事故的发生。

汽车操作系统可以分为自动挡和手动挡两种,两种操作系统有着极大不同,其操作技术也有所差异。对于手动挡汽车而言,需要对操作系统具置、结构加以了解,包括方向盘、汽车的制动和变速器操纵杆、油门和离合器以及制动踏板,在操作中,正确运用“一盘、二杆、三踏板”,才能保证汽车驾驶的安全性。

对于自动挡汽车而言,是没有手动挡汽车的离合器踏板的,在驾驶过程中,要避免出现把制动踏板误当成离合器踏板的情况,降低汽车驾驶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最后,为保障驾驶操作的舒适性,减少安全隐患,还要根据驾驶员个人情况,适当调整座椅的位置,避免驾驶员视线被遮挡,能够清晰的观察到交通标志,仪表盘数据可以清楚查看,从而有效提高汽车驾驶的安全度[1]。

二、 汽车起步的安全操作技术

起步是汽车驾驶操作的常见内容,在起步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突然起步、人货坠车以及转弯撞车,应当采取的安全操作技术有:

首先,突然起步问题。在汽车起步时,在发动机启动的瞬间,出现车辆自行运动或者跳跃的情况,就可能会撞到车辆前后的人员、汽车,引发安全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究其原因,主要是手制动器未拉紧、变速杆不在空挡。对此,在汽车起步时,采取的操作技术有:一是做好汽车操作系统的检查,确保手制动器拉紧、变速杆挂到空挡上;二是在陡坡上启动时,需要先在汽车前后轮塞放砖石、木条等,避免发动机起动引起的车辆抖动导致溜滑问题,预防交通事故发生;三是在发生汽车突然起步前行情况时,必须即可刹车或采取其他紧急制动措施。

其次,人货坠车问题。此问题发生原因主要是起步过猛,对此问题,在汽车起步时,需要先了解汽车的装载情况以及道路情况,采取合适的启动方法,保证汽车启动的正常。同时,当遇到下坡起步情况时,禁止利用滑行来带动发动机启动,预防出现离合器抬离过程发生车辆抖动;当遇到上坡起步情况时,要在适当的实际放开手动杆,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以免发生汽车的损坏。

第三,转弯撞车问题。此问题发生原因主要有行车未沿着车路线行进。转弯处视线不清、突然转向、未按照要求给出转向信号等,对于此种问题,应当采取的安全驾驶技术有:(1)在弯道视线不清或者遇到大雾天气时,转弯应当按照对面有来车的原则,在允许转向条件下进行转向,禁止混乱转向、走窍门转向等操作,更不允许跨越对方行驶路线;同时,还要特别重视转弯路线,避免交通事故发生;(2)在右转弯时,由于转弯半径相对较小,加之与我国驾驶习惯不符,更应当加强警惕,认真观察前后来车情况,并进行鸣笛,当路段视线模糊时,应当采取开信号灯结合不间断鸣笛的方式,对其它车辆、行人加以警示,预防撞车、撞人[2]。

三、 汽车倒车的安全操作技术

倒车是汽车驾驶操作的常见内容,在倒车驾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掉沟和碰撞障碍,应当采取的安全操作技术有:

(一) 掉沟问题

在汽车倒车过程中,汽车后轮的地势、物体等情况仅通过后视镜是难以全面观察清楚的,当遇到有洼地等地形时,就会出现倒车掉沟的情况;同时,如果驾驶人员对倒车过程中轮胎所处位置掌握不够清晰,就会造成停车位置不准确,也会引发掉沟问题。一般来说,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发生汽车掉沟问题危险性较小,并不十分严重;但是,如果倒车掉沟发生在危险路段,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为避免掉沟问题发生,在汽车倒车操作时,应尽量选择在平坦的路面上,以减小掉沟发生的概率,并方便对路面情况的观察;同时,在倒车驾驶中,驾驶人员的双脚应当分别踩在油门和制动踏板上,以便于危险发生时,第一时间进行紧急制动。

(二) 碰撞障碍问题

在汽车倒车过程中,汽车尾部、车前轮外部与障碍物碰撞的概率较大,会造成汽车损坏,对此,需要采取的安全操作技术有:

首先,在倒车过程中,要保持平稳心态,如果无法一次性实现倒车的目标,就通过多次倒车来解决,不能有逞强或急躁心理,导致操作不当引发碰撞障碍问题。其次,在倒车开始前,需要先对周边地形情况进行全面观察,了解周边障碍物情况,选择合适的倒车路径,降低倒车难度,从而有效降低倒车操作难度,预防碰撞障碍问题;第三,在倒车操作过程中,需要做好车置的调整,按照需要控制油门,保证倒车速度的稳定,避免速度过快造成碰撞障碍问题。

四、汽车制动的安全操作技术

在汽车的驾驶中,汽车制动是极为重要的,汽车制动的准确与否,会直接关系到汽车驾驶的安全。一般来说,对于初学者,由于其对汽车制动技术掌握不够熟练,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加上对路面地势情况不够熟悉,在遇到突况时,通常会采取紧急制动的措施,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当前,大多汽车都是安装有ABS防抱死系统的,如果踏板踩下力度过大,系统就会发出响声,驾驶员就会被吸引并减轻踏板踩踏力度,导致制动时间被延长。但是,响声是ABS间歇收放制动压力产生的,是正常情况,而非部件损坏,放松踩踏力度是不可行的。因此,对于ABS防抱死系统汽车而言,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应当采取急踩踏板并保持到安全停车为止。

对于没有ABS防抱死系统的汽车,一脚踩死容易造成制动系统的损坏,所以,不能采取此种方法,需要在第一次踏板踩下之后,及时抬脚并再次快速踏下,将制动管路中的空气排出,提高制动效果[3]。

五、 恶劣天气的汽车驾驶安全操作技术

汽车驾驶安全与天气情况有密切关系,在大雾、阴雨或者冰雪等恶劣天气情况下,汽车驾驶有着特定安全操作技术:

首先,对于大雾天气,由于驾驶员视线不清、地面较为湿滑,在驾驶过程中,就需要打开防雾灯、尾灯和近光灯,提高驾驶员能见度,掌握其它车辆、行人的情况;对于可以鸣笛的路段,可以适当鸣笛,给其它车辆、行人以警示。

其次,对于阴雨天气,在驾驶前,需要先对汽车刮水器、制动器和发动机罩的严密性以及车胎气压情况等进行检查,确保汽车处于良好状态,并将车速降低在安全范围内,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

汽车安全驾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汽车;驾驶操作技术;节油

中图分类号 U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2-0083-02

经验表明,在车辆运行中,驾驶员灵活准确地操作手法与应变能力可以帮助汽车节省相当大的油耗。因此,总结与引用汽车驾驶过程中具体的先进操作技术,对有效地减少油耗、节约能源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1 油耗的经济性分析

依据专业测评,以车辆运行一定距离或者消耗一定燃料来衡量,如果汽车引擎油耗率越低,机械效率越高,车辆运行阻力越小,那么这辆车的百公里耗油量就越少,也就表明其油耗经济性更好。而汽车的耗油效率、机械效率以及运行阻力除了与汽车原有结构有关外,也与车辆使用后的维护与保养程度、负荷量、引擎转数和车速选择控制等方面密切相关,而这几点因素完全取决于驾驶员在车辆运行中的实际操作行为。因此,提高驾驶员的素质与车辆操控能力对节约油耗问题十分必要。

2 提升驾驶员主观能动性

2.1转变思想

其实一辆车能够节约多少油耗,人为因素非常关键,这取决于驾驶员的自身专业素养与思想。据统计,如果驾驶员对车辆运行操作正确合理,保养及时且用心,能够有效地将油耗在原有基础上降低8%-15%之多,原因在于驾驶员与车辆配合的协调得当。因此,转变驾驶员固有思想,充分调动和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不断提升驾驶技术是做好节油问题的首要因素。

2.2积少成多

节约能耗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应从一点一滴做起。首先,尽可能让发动机运行在经济转速以下;在坡、平路都要控制好油门,以免燃油零作用损耗。其次,时刻保持轮胎气压与发动机温度在正常状态。坚持在车辆起动之前做好预热,尤其是在冬季温度过低的时候。再次,学会准确运用制动器来控制行车速度。

3 具体节油操作技术

1)车辆启动过程中的节油做法。具体做法为:带摇柄的发动机可以先用摇柄转动15圈,目的是让机油快速,减轻发动机运行时造成的机械磨损,进而延长使用时间。启动引擎后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并维持一定的运转速度不变,当引擎水温升至45度以上后,再轻踩油门、缓抬离合以低速起步,前行百米左右然后再逐渐提高档位。以上操作主要是为提升车辆发动机与底盘的作用,通过降低摩擦来减少能耗;

2)车辆正常运行中,以引擎水温维持在80-90摄氏度之间为最佳,超过或低于这一温度范围都将加剧引擎的磨损程度、加大能耗量。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驾驶员时刻保持注意力集中,做到眼明、手快和脚轻。具体来讲就是驾驶员在车辆前行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视线前方与两侧的情况,掌握路面的一切可能状况,保持头脑灵活清醒,对突况做到有准备并保证动作收放自如,尽量使自己的判断与处理更加准确合理。此外在动作幅度上要做到轻踩慢抬,不死踏、不轰油门,手脚动作麻利准确,主要因为脚上用力轻缓与否直接关系油门的开度,进而影响引擎转速的稳定与高低程度,而这些变化又将影响化油器等装置的作用情况,最终关系到耗油量的问题;

3)车辆运行中需要依据当时的路面状况与车辆本身性能对改变档位和前进速度做出具体可行的实际判断。比如当路面平整开阔,视野较好,又没有限制行速标识的情况下,驾驶员可以选择高速经济档位的速度行驶。这样做,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驾驶员有反应判断的时间,既保证了安全运行又可以节省能耗;

4)车辆正常运行是要尽量减少紧急制动的使用,在保障安全行驶的基础上选择低耗油的最佳制动模式。一种方法为预见性制动停车,指遇到临时、紧急停车或需要减速行驶的情况时,可以考虑利用车辆自身的惯性力量和行车中产生的摩擦阻力来慢慢降低速度,到达停车位置后踩制动要轻,最后将车平稳停靠好。另一种方法为引擎牵引制动,指准备停车前,放开油门使变速杆维持在相应档位,引擎呈现怠速运行状态,然后运用引擎与传动装置间产生的阻力放慢车速;

5)增强行车过程中的预见性,及时处理好紧急情况。

(1) 预见能力。所谓预见性指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对道路状况、路人等一切影响交通安全的情况都要做到时时关注、分析,以对行车前方任何突发事件做到提前估计,并能及时做出预防对策。

首先对行人以及非机动车辆的行动特点要有所了解,比如儿童好动自控力差,老人动作迟缓,雨雪天行人视线受阻反应慢以及骑车人的车速控制与平衡把握度如何等等。

其次是对路面不同险情要做到有效预知,比如经过学校前要注意学生的上、下学情况,做到及时减速;跟车时要留意不同型号车辆的行为举动,跟大型车需要留意其是否突然减速或刹车,跟中小型车要留意转弯与行人情况,保持车距等;道路阻塞时哟时刻留意行人穿插或前车紧急制动等情况,控制好车速与车距;

(2)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基本原则就是驾驶员必须时刻保持大脑清醒冷静,随机应变。具体方法包括:

首先,转向在前制动在后。驾驶员在紧急事件发生的短暂时间里要判断避险方向在进行制动,由于运行中的车辆有一定惯性,这样做可以使其以最快速度先远离事件中心地点,进而化险为夷。

其次,以人为主。车辆运行中无论遇到何种紧急情况,驾驶员都要以人身安全为第一选择,在人身安全有保障的基础上再考虑财产物品的问题。

再次,礼让原则。发生或即将发生紧急事件时,驾驶员要有舍己为人的心理准备,合理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以尽可能的减少人员伤亡情况。

最后,发生或即将发生紧急事件时,驾驶员需本着宁可失小不可失大的原则,具体讲就是非常时期要打破常规与所有条条框框,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

4 结论

事实上,驾驶员的操作技术专业与否,综合素养如何是影响车辆运行中耗油量多少的重要因素。因此,重视并有计划的提升驾驶员安全驾驶的专业技术水平是节约能源事业的关键工作。如今,整个世界范围的大环境下都在面临能源紧缺与环境污染的影响,而汽车与这两大问题又息息相关,如果企业与个人都能十分有意识并有效的做好车辆运行中的降低油耗工作,那么除了为自身减少成本之外,无形中也为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事业出了一份力,做了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汽车安全驾驶范文第3篇

(昆明市交通技工学校,云南 昆明 650109)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职学生的基本特征及中职学生汽车驾驶学习中常见的安全问题,提出了中职学生汽车驾驶安全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 中职学生;汽车驾驶;安全教学

“车患猛于虎”,汽车驾驶的安全问题不仅仅局限于道路,其实从驾校、学校就应高度重视。安全教学是汽车教练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教学中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会给学校和学员家庭造成财产损失,还会给学员自身的心理带来阴影及负担,影响后期的驾驶学习。所以,驾校是安全的源头,只有培训出合格的驾驶员才能保障交通的安全、顺畅;从中职学校来看,只有重视学生的安全驾驶教育和管理、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才能更好地避免驾驶学习中的安全事故。驾驶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主题,二者密不可分,因此单独依靠其中任何一方的努力是不可能搞好汽车驾驶安全教学的。除了教师的安全素质、驾驶技能水平、授课方式外,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等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驾驶安全教学的效果。本文中,笔者主要基于中职学生汽车驾驶学习中的安全问题,提出汽车驾驶安全教学的一些建议。

1 中职学生的基本特征

中职学生就是指初中毕业后就读于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这些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一定的特征。经过多年的总结和观察,笔者认为中职学生的特点主要有:

第一,成绩较差。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考不上高中的学生,可以说是被挑选后剩余的学生,所以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理论学习热情低、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钻研精神和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

第二,玩性较大。中职学生的信息来源非常广,容易受到外界诱惑,所以课程学习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热衷于网络、游戏、追星、享乐等,难以安心学习。

第三,意志薄弱。现在很多家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条件也越来越好,这就导致学生从小缺乏艰苦的锻炼,表现在心理品质上即为严重的意志薄弱,怕吃苦、怕困难、心理脆弱,做事处世急于求成。

第四,动手能力强。尽管中职学生的理论基础差,但他们智力并不差,反而具有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等特征。

中职学生的这些特点,给我们中职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许多难题。从昆明市交通技工学校看,驾驶专业课上学生不喜欢学习驾驶理论,不喜欢按照书本来记忆知识,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比较挑剔;在上车实践教学方面,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快,对有关驾驶技巧的掌握较好,但也存在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

2 中职学生汽车驾驶学习中常见的安全问题

作为昆明市交通技工学校的一名专职教师,我已经有30余年的驾驶专业教学经验,从安全驾驶的角度看,中职学生在驾驶学习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有:

2.1 安全意识薄弱

由于年龄偏小,很多中职学生的自我意识还不够健全,所以难以对自己及驾驶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与评价,表现在驾驶学习过程中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安全意识薄弱。一些学生在驾驶学习过程中,行车没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例如在转弯时喜欢占用对向车道,在过交叉路口时不提前减速,跟车距离把握不好;有的学生一旦基本熟练后,喜欢开快车,认为太慢了没有激情;有的学生不愿意系安全带,变道时不乐意打转向灯等等。总体来看,许多学生没有全面认识到汽车驾驶的危险性,对驾驶安全事故带来的人身和财产损害的认知不够。

2.2 安全理论知识掌握不够

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在操作方面领悟较快,而在理论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因而安全驾驶理论方面的学习成绩较差。有的学生考《道路交通安全法》,考了几次都是80多分,原因就在于在学习安全知识时不够认真,有的学生做题时盲目猜测、不总结,因而考许多次才通过理论考试。多数学生在听讲安全理论知识时兴趣不浓,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对驾驶安全的知识备课都很充分,对汽车驾驶相关的安全注意事项也反复强调,但学生在做题时总是会出错。例如,混淆有关数字方面的知识: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机动车驾驶人,在记分周期结束后15日(学生容易记为半年)内,提交县级或者部队团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有关身体条件的证明;上路行驶的机动车未放置保险标志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学生容易选择较高数额)罚款;驶入高速公路减速车道后,应关闭转向灯,注意观察车速表,进入匝道之前将车速降到80公里(学生容易选择为60公里)以下。有的学生还容易混淆各种标志、警察手势的含义,例如把单行线标志理解为直行标志,把十字交叉路口理解为分叉处,把“靠边停车”手势理解为“停止”手势等等。

2.3 驾驶操作不规范

中职学生喜欢思想散漫、追求时尚,在驾驶学习中一些学生不愿意听从教师的指导和交易,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驾驶习惯,导致驾驶操作不规范。例如握方向盘,要求“左三右九”,有的学生偏偏双手握在十二点位置,有的是八点和四点位置,还有的甚至握在内侧,有的喜欢单手控制;有的学员驾驶学习时喜欢戴着耳机,要么打电话,要么听歌,纠正很多次有的学生总是不改;要求学生变道时一定要看后视镜,而一些学生只管打转向灯,懒得看后视镜;一些学生踩油门和刹车用力过大、过快,导致车忽快忽慢,有时直接熄火。不良的驾驶习惯导致驾驶操作不规范动作增多,更严重的是增加了驾驶的危险性和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3 中职学生汽车驾驶安全教学的对策

“关爱生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们做好驾驶安全教育活动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这也是我们中职教师安全驾驶教学的指导思想。针对中职学生汽车驾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笔者提出一些安全驾驶的教学建议。

3.1 重视驾驶安全意识教学

在汽车驾驶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牢固树立安全驾驶意识,在教学中落实贯彻安全驾驶的指导思想,起到安全表率和对安全意识教育的保障作用。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培养学生安全驾驶意识和文明驾驶行为,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对安全事故危害性的认知程度。

安全驾驶意识的形成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教师要在监督学生持续改变不良观念和意识的同时,以专题讲座、辩论等形式对道路交通安全法规进行宣贯,强化安全教育,促使学生领会掌握;把“安全第一”的思想和意识反复进行灌输,让学生由习惯到自然、由说到到做到,提升学生对安全驾驶的认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以穿插真实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增强学生对安全驾驶重要性的认识。例如,通过PPT演示、视频播放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国内或国际一些大型交通事故的案例,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事故现场的可怕,从而真正认识到安全驾驶的意义。有条件的学校,建议组织观看一些汽车交通事故的录像,结束后让学生写观后感,总结经验教训,重温道路交通安全法规。让事故教训警醒学生提高对行车安全的认识,自觉遵守各项交通规则,为营造和谐、稳定的交通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3.2 强化理论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

理论具有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熟悉安全驾驶理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驾驶操作技巧。所以,中职学生在驾驶学习过程中不能轻视安全理论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寻找相关规律和方法,让理论学习变得有趣。中职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内容外,还要熟悉《安全生产法》、《道路运输条例》、《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刑法》等法律知识,学习新的运输安全和节能技术,系统掌握与安全驾驶有关的理论知识,为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奠定基础。

此外,驾驶工作是一种人命攸关的职业,所以讲究职业道德也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杜绝学生在驾驶学习及今后的驾驶过程中出现这些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肇事逃逸、酒后驾车、长时间占用超车道、夜间行车交会不关闭远光灯、斗气、逞强、飙车、疲劳驾车等。

3.3 加强规范化教学

规范化教学是教学安全的基础,行车中教师驾驶行为的规范程度也直接影响行车安全。所以我们教师在汽车驾驶技能形成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正确、良好的“动作定型”,并将规范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安全带的佩戴、转向灯的使用、不打电话不听歌、按限定速度行驶、按照信号灯指示行车、在不同场景下正确使用各种灯光等。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标准的操作动作、规范得体的举止、遵章守纪的行车行为影响学生,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不规范驾驶行为,不仅要及时纠正,而且要学生限期改正,对屡教屡犯的学生要给予惩处。从我的教学经验看,通过一些口诀让学生熟记并遵守,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例如起步的口诀为:一看二打三鸣四踩五挂六松七抬八加;停车口诀为:松油门、拨向灯、看右镜、踏制动,变道稳盘减档位,二档观察一档停;下车口诀为:拉手刹,换空档,拨回转向(夜间开启警示灯、关大灯),熄火,别一档。学生在反复练习中,谙熟各操作规程并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车心理。

参考文献

[1]乔玉政.把握驾驶教学安全的关键[J].群文天地,2011(04).

汽车安全驾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涉水行车;隐患;道路情况;操作方法;应急处理

涉水行车所带来的隐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雨水可能通过进、排气系统进入发动机气缸,由于水具有不可压缩性,造成气门连杆、活塞曲柄发生弯曲变形,严重的还会损害缸体。二是车内电路尤其是行车电脑进水会造成短路,普通的电路还好,如果行车电脑进水并受损,一般就只能选择更换了。由于水压远小于汽缸的排气压力,只要发动机不熄火积水一般是不会倒灌进排气管,发动机气缸进水90%的情况都是由进气口进水造成的。所以理论上讲车辆的最大涉水深度是依靠其进气口的高度而决定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能看到车辆在水中“潜行”的原因。但实际上水深超过排气管高度时,需要驾驶员继续踩油门以保证排气管内的气压,如果经验不足很容易造成车辆熄火。除此以外机舱内除了发动机还有很多其它部件,它们在浸水后不会马上停止工作,但浸水同样会对其造成很大的损害。所以不建议车辆涉水深度超过排气口,通常人们都把轮胎的入水深度作为衡量车辆涉水能力的参照物。大部分的车辆进气口都设计在发动机舱内较高的位置,但也有个别车辆的进气口较低,比如老款的骏捷FRV进气口就较低,不过新版车型已经进行了改良。而我们经常在越野车上看到的高过车顶的涉水喉,就是为了提高车辆的最大涉水深度。所以说想了解自己车辆的极限涉水深度,应该首先打开发动机仔细查看自己车辆的最大进气口高度。

1 涉水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1.1汽车涉水前,应查明涉水路段水的深度、流速、流向和水底情况(泥沙底还是石块底),以及上下岸的道路情况。

1.2.选择水浅、底硬、两岸坡缓、水流稳定、距离最短的地方涉水。在水面较宽时,应设立标杆,指示行车方向和涉水界线,如图所示。

2涉水过程中应低速平稳行驶

2.1涉水时,应用低速挡,使汽车平稳地驶人水中,以免水花溅人发动机。

2.2行驶过程中要保持车速平稳,一气通过,中途尽量不要换挡、停车和急打方向。

2.3行驶过程中如果车轮打滑空转,则应立即停车,不要勉强进退,更不可猛踏加速踏板,以免越陷越深;不要熄火,应果断组织人力或其他车辆协助驶出。

2.4当多车涉水时,不可同时下水,应待前车上岸后,后车方可开始涉水。

2.4涉水后应尽快恢复制动性能。汽车涉水过程中容易使车轮制动器进水,降低制动效能。为确保行车安全,涉水后应用低速挡行驶,并连续轻踏制动踏板,以清除制动器中的残余水分,待制动效能恢复后再正常行驶。

3涉水驾驶的操作方法

(1)用低档低速前进,脚油门开度适当加大,保证发动机动力充足,避免中间换档和发动机中途熄火现象。在遇到情况需要减速时,脚尖踩制动的同时,脚跟要同时控制油门不要降低发动机的转速。(2}稳住加速踏板,保持汽车行驶平稳而有足够动力。尽量避免中途换挡、停车和急转方向。(3)行进中要看远顾近,尽量注视远处的固定目标,且要注视水面,以防视觉错乱,偏离涉水路线。(4)行驶中如果遇到水底有流沙,车轮打滑空转时,应立即停车(切记勿使发动机熄火)等待救援,不可勉强进退,以防越陷越深。{5)车队行驶时,不可同时涉水,应待前车上岸后,后车方可涉水。{6)涉水行驶要先关闭空调及音响设备,摘下安全带,打开应急灯,摇下车玻璃,车门锁要处于开启位置,以方便必要时开车门。{7)尽量避免会车和超车。因为会车超车时容易挤升水面高度,降低了车辆涉水能力。{8)跟车行进时不仅要与前车保持距离,而且还要判断前车的通过能力,防止前车突然熄火而堵塞交通,影响自己车辆的通过。(9)在弯道或路面边缘被水淹没看不清的路段,要找固定标志作为参照物。尽量保持车车辆在道路中央行驶。(10)要防止猛打方向,要充分估计制动效能的衰退,中途不得不停车时,应拉紧驻车制动杆。{11)一旦车辆因进水而抛锚,不可持续打起动机,防止因空气滤清器进水损坏发动机。(12)通过浸水路面或浸水桥时,应以匀速沿固定路线一气通过。若公路标志不清时,应安排人员探路充当路标,指挥行车,并控制涉水路段实施车辆单向行驶。

4结束语

车被浸泡损坏的多是电器元件,当车被浸泡在水中,哪怕是没顶,其实损失最大的不会是发动机而是汽车的电脑集成块。这些电脑集成块会因为浸泡被氧化,很多时候必须检修和更换,否则车就无法正常运行。车越高档,电器元件就越多,所以浸泡的损失就越大。

涉水过程中,车主应挂低速挡,稳住方向盘和油门,保持车辆有足够而稳定的动力,使排气管中始终有压力气体,防止水倒灌入排气管,造成熄火。尽量一气呵成,避免中途停车、换挡、急转弯或急打方向盘。如果路况糟糕,车轮出现打滑空D时,应立即停车,不可勉强进退,更不可半联动地猛踩油门踏板。应在保持发动机不熄火的情况下,组织人力或其他车辆将车推、拖出来,避免越陷越深。在自己不熟悉路况时,请不要贸然前行,最好能观察一下其它车辆的行驶路线再继续前行,但要注意不要多车同时下水,应待前车到达彼岸后,后面的车才可下水,一是防止前车因故障停车,迫使后车也停在水中导致进退两难,二是别的车辆行驶引会引起波浪从而增大自车的风险。

汽车安全驾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驾驶;行车安全;素质

1驾驶员职业道德问题

职业道德是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紧密联系并体现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与准则。驾驶员的职业道德即反映在行车前后、行车途中是否遵章守纪、忠于职守;遇有情况是否做到礼让“三先”;发生交通事故是否做到及时保护现场、报警和及时处理伤者,使交通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以及救死扶伤精神的体现等等。目前,驾驶员中存在的不良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长距离超车不成,产生报复心理。有些驾驶员缺乏道德修养,在行驶过程中,遭遇前车不及时让车的情况,往往会产生报复心理,超车过后故意立即向右驾方向或急刹车,给后车司机吃点苦头,更恶劣的是用车尾碰撞被超车辆以致造成交通事故。

(2)超速驾驶。超速行驶可以说是目前高速公路上的普遍现象,也是大多数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俗话说:“十次车祸九次快”,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驾驶员由于某些原因,内心的急躁心理占据上风,为尽快达到目的地,他们刻不容缓、争分夺秒,风驰电掣般地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对前车和后车熟视无睹,一旦遇到紧急情况,纵然使出浑身解术也无力回天。在这些事故中因驾驶员超速行驶而引起的事故占了一定的比例。

驾驶员的超速驾驶,势必影响驾驶技术,从而对行车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驾驶员对任何一个交通信息的处理都要依次经过住处感知(观察)、分析判断(扒断)、操作(执行)三阶段。其中每个阶段的错误都会造成整个信息处理过程迟缓甚至失败,速度越高,要求对信息处理的时间越短,感知迟缓、判断错误及操作不当都可能引起交通事故。随着车速的提高,行车视野变窄,驾驶员对道路两侧情况难以看清,感觉就象在隧道内行驶一样,故称此现象为“管视”或“隧道视”。高速行驶车辆误认为静止,又易把静止车辆误认为在行驶,以上视觉特点对高速行车安全十分不利,往往因视觉错误而酿成交通事故。

驾驶员的主观判断车速也会造成超速行车,通常认为,驾驶员不依靠车速表,只凭主观经验就可以判断出车辆的行驶速度,其实,这种判断是很不正确的,特别是在高速、长距离行驶时更是如此。随着车速的提高、判视距离的增加,判断的误差也就越大。这也是为何追尾碰撞事故居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之首的主要原因之一。

(3)行车不文明。夜间会车不关闭远光灯,有的驾驶员夜间行车,只顾自己方便,不顾其他车辆与行人的安全,始终不关闭远光灯,这不仅防碍交会车的安全行驶,还特别容易造成骑车人和行人发生事故。

(4)酒后驾车。我国交通法规明确规定,严禁酒后驾驶车辆。但仍有不少驾驶员无视交通法规,酒后驾车以致酿成交通事故。这是因为饮酒后,酒精被胃壁急速吸收,渗透于身体组织,受酒精“后劲”的影响,使人的有关判断力降低,手脚活动迟钝,色彩感觉与触觉能力下降导致操纵失误,严重威胁道路交通安全。据有关数据统计,因酒后驾车发生事故占20%以上。

2身体素质问题

作为一名合格的驾驶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觉悟,较强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较高的驾驶道德修养,以及精湛的汽车驾驶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条件。而直接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人体生理上的不利因素主要有:

(1)疲劳驾驶。据统计,驾驶员一天驾驶超过10个小时以上,睡眠不足4-5个小时则事故发生率最高。尤其在高速公路行车比普通公路行车更容易疲劳和打瞌睡。国外一项调查试验称,高速公路上驾驶员打瞌睡的频率大约是1次/45km,而且经常是在毫无感觉的情况下,睁着眼睛1-4秒。而且驾驶员长时间注视远方,还会产生把近物视为远物,在医学上称为“虚幻视觉”现象。

造成驾驶员头脑清醒程度下降、产生疲劳和瞌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速公路具有微妙的催眠作用。因为在高速公路特有的道路条件(道路平坦、线形较直等)、交通条件(车速高、车流量大、干扰少、无交通信号等)、周围环境(车外景色单调、车内发动机噪声单一、车身座椅等有节奏的振动等)以及驾驶操作简单,坐姿呆板等综合作用下,造成了对驾驶员长时间的简单、重复、单调的刺激,从而导致其头脑清醒程度下降。据统计,在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总数中因驾驶疲劳和打瞌睡引发的交通事故约占20%。

(2)带病驾车。人们常把某人带病坚持工作作为一种好的事迹来宣扬,但是对于机动车辆的驾驶员来说,带病坚持开车是必须禁止的。而明知自己有病但勉强继续驾驶车辆行驶的比比皆是。无论是人患感冒还是身体的某一部位发生疾病,在发病期间都不允许驾驶车辆行驶。因为人在疾病发生过程中,身体会因消耗过多而变得比较虚弱,体力会下降很多,同时精神萎靡不振,在这种情况下驾驶车辆行驶,马上就会产生驾驶疲劳而导致车辆失控,引发交通事故。因此我国实行每年给驾驶员体检一次的规定。

3驾驶技术问题

驾驶技术是每个驾驶员所要掌握的基本条件,也是直接影响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熟练的驾驶技能是在广泛的交通实践中得来的。一个没有良好的驾驶技能的驾驶员是很难适应当今社会错综复杂的交通环境。不良的驾驶技术主要表现有:

(1)不熟悉车辆性能,不了解道路行车特点,缺乏安全行车的知识,碰到路面复杂情况不能正确判断及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致使出现险情,惊慌失措,酿成交通事故。

(2)低驾龄驾驶员事故发生率高。近几年,三年以内驾龄的新驾驶人员,交通肇事一直占交通事故总数的60%左右,这些人员因驾龄短、驾驶经验缺乏,一旦遇到险情,由于处理情况不及时或采取措施不当,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3)无证驾车。把车交给无证人驾驶;众所周知,无证不能驾车。显然无证人驾驶车辆是非专业性的,其驾驶技术也值得怀疑。然而偏有些人心存饶幸、明知故犯,见车手痒,利用各种机会想方设法无证开车,不务正业,认为学“技术”是自己的“才能”,偶然的成功视为必然,往往在毫无把握的情况下,冒险蛮干,甚至把交通事故当学费。例如某局长杨某,(无证)出门“办事”(其实是过车瘾),当车行驶县城十字街头,一位骑车女士匆匆从对面而来,此时杨某傻了眼,不知如何处理,手忙脚乱,结果酿成车祸,致使对方左脚断裂,终身残疾。杨某也得到了应有的处罚。

汽车安全驾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驾驶员;安全心理学;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X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037 — 03

无论什么研究方法,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不可能尽善尽美。没有哪一种研究方法可以独立地给予我们清楚而无偏见的关于驾驶行为的知识,每种方法各有千秋,需彼此弥补局限。因此要采取适度的怀疑主义精神来审视单一方法得到的结论,并综合使用多种方法来加以弥补彼此的不足,才能全面地了解人们的驾驶行为。

1 事故率统计法

事故率统计法就是查阅相关事故的统计数据,并处理事故统计数据的一组研究方法和技术。例如,有人假设驾车时使用手机会增加事故的风险。为了探明事实是否如此,研究者可以查阅所有事故报告,并统计其中有多少驾驶员在出事的时候正在使用手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多方面原因,因果关系不一定如此直接。往往由于如下一些原因,事故统计数据很难被解释清楚。

1.1 数据失真

数据搜集过程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举例来说,想要通过事故统计数据,来准确评估驾驶疲劳诱发事故的影响程度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除非疲劳是诱发事故的直接而明显的原因,否则很少被记录为事故的主要原因。酒精和疲劳经常同时发生(因为人们习惯于酒醉之后晚上驾车回家,酒精本身就有镇静的作用)。如果出现事故,直接原因是疲劳,但是由于酒精更容易检测,因此还是被归因于酒驾。有研究表明疲劳的驾驶员更倾向于冒险超车,如果出现事故,事故可能被归因于驾驶员的错误判断,即归因于驾驶技能局限而非疲劳〔1〕。

报告偏见也会导致事故统计数据失真,例如,如果两辆汽车以低速碰撞,警察根本不会费心记录(这种数据更可能被保险公司记录,而且依赖于损毁程度)。如果汽车与摩托车也是以低速碰撞,摩托车手更有可能受伤,并将被作为紧急事故处理。因此,即使汽车之间的碰撞和汽车与摩托车之间的碰撞是等同的事故原因,警察更可能会详细记录后者〔1〕。很多研究者将自己的研究限定在致命事故报告中,这样做的好处正在于:致命事故不会被漏报,而且警察对致命事故的细节报告得更精确。

1.2 样本规模受限

交通事故是相对稀少的事件,某一特定类型的事故少之又少。研究者可能需要筛选上千个事故才能得到与特定原因有关的事故样本,而最终样本可能又太小不足以概括任何一般总体。对于将自己的研究范围限于死亡事故的研究者来说,这种情况更为突出。Violanti的研究足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他在1992~1995年间调查了223137例交通事故报告。包含1548例驾驶员死亡案例。其中只有4.2%(65)的驾驶员的车内存在电话,并且其中只有7.7%(5)的驾驶员报告说在碰撞时使用了手机。这样小的样本根本不足以得出可靠的结论。Violanti的研究陷入小样本的困境是因为他将研究局限于手机使用的事故报告〔2〕。想要利用事故统计的研究者往往都会遇到事故统计资料的质量和数量不统一的问题,死亡事故报告一般都比轻微事故报告更详尽和精确,但是样本太小。

1.3 无法推论因果关系

解释事故统计数据最主要的困难是我们永远无法确定在众多可能的危险行为当中,哪一种潜在变量才是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即缺少匹配的明确数据,这种情况下,撞车数据对撞车驾驶员的分析是有限的。我们可能发现某种因素与某种类型的事故发生率有很强的联系,但是我们无法确定这些因素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例如,手机使用与事故风险正相关。我们可以建立合理的假设,这种关系是使用手机本身造成的。因为使用手机会降低控制车辆的一些指标水平,并且会减少驾驶员对周围环境的注意力。

但是,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些替代观点,手机使用和事故率都与第三个潜在变量相关,而它是更直接的事故诱发因素。例如,压力可能是真正的问题所在:频繁使用手机的人也是承受巨大压力的人,他们驾车更加着急,因此更易发生事故。换句话说,使用手机本身不是问题,使用手机的人的气质才是问题所在。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禁止使用手机对于预防交通事故可能收效不大,因为压力很大的驾驶员还是会发生交通事故。

2 访谈与问卷法

调查人们为何以某种方式驾车最直接的方法,也许就是就某个问题,直接问驾驶员的实际情况。问卷调查法就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可以询问驾驶员的事故记录,要求他们提供最近事故的细节,并让其提供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各种人口统计学变量。

2.1 报告偏差

在答问卷过程中,人们并不一定会提供准确信息。这可能是因为记忆局限造成的:他们几年前可能的确开车闯过人行道,但是现在忘的一干二净。他们可能不情愿泄露会损害自我形象的信息,或者太过敏感,例如,不报告或者轻描淡写自己的酒醉驾驶行为。有时,他们甚至不知道怎么回答问题,但是依然尽量给出答案。例如很多人在回答自己驾驶的公里数时,其实根本估计不出自己每周的里程,更别提精确估计每年的里程数了,但是依然会给出一个数值。

通过邮寄问卷调查驾驶员还有一个主要缺陷。例如,在一个关于驾驶员对交通标志知识掌握程度的研究中,给6000名驾驶员邮寄了问卷,让他们识别28个交通标志。结果显示,交通标志知识掌握程度和事故报告率没有关系〔3〕。这两个变量之间也许确实不存在联系。但是,我们其实根本无法得出任何可靠的结论。首先,我们不知道提交问卷和没有提交问卷这两个人群之间有什么区别。6000名驾驶员中有47%(2820人)完成并提交了问卷,对于邮寄问卷来说,这种回收率已经很好了。但是,剩下53%没有提交问卷的人可能具有很高的事故率,并且对交通标志的知识很有限,他们可能不会答案,太尴尬以至于不提交问卷,或者根本不屑于回答问题。这些没有回收问卷的被调查者可能恰恰能提供交通标志的知识掌握程度与交通事故的关系。而且,我们无法确定上交问卷的驾驶员确实是独立完成问卷而没有作弊,遇到不会的题,有人可能会问身边的人,或者干脆看书上网寻找答案。

2.2 缺乏内省

尽管访谈与问卷法有其自身的价值,但是都不能提供驾驶员行为背后的原因,因为驾驶是一个程序表现的过程,驾驶员无法有效地细想和陈述,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内部审视。

3 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人的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自然条件下,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观察性研究能够提供有关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行为类型和对安全的影响率的直接信息。目前,研究者已进行了两种类型的观察性研究,包括固定位置的观察和自然车辆里的观察。前者,一个固定的观测器记录驾驶员行驶过一个事先选择的位置时的行为和人口统计学特征。获得的信息受到车辆移动至固定位置观测器的有效次数和辨别力精确性的限制。在自然观察研究中,自愿参与者驾驶着装备感应器和视频录像机的车辆,这样能够实时记录驾驶行为。

3.1 表现失真与隐私问题

观察法受到一些可能性的限制,即驾驶员如果知道他们的车辆有这些装备,他们将表现不自然。研究驾驶行为的有效方法是秘密地记录驾驶员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观察到驾驶员的真实行为,而当他们知道自己被监视时,观察到的仅是他们所做的表演。但是,驾驶员不太可能愿意自己的隐私被完全暴露。

3.2 缺乏控制

每天大部分的驾驶时间是太平无事的,为了采集到一个稀有事件发生时的影像,如某人使用手机时发生撞车或没有看见交叉路口的摩托车,需要观察大量行为,但是给每辆车安置仪器又比较昂贵。这导致相对较小,非代表性的志愿者样本。因此,需要长时间的持续记录和检测驾驶员的大量公路里程,这对于想要在短时间内获得导致撞车的有效数据来说,其花费高,成功的可能性低。结果是,为获得有用的撞车数量需要大量的驾驶员样本。例如,McEvoy 和Stevenson已经指出Klauer et al.’s (2006)的利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分心问题时的方法论局限性〔4, 5〕:“很难稳定地捕捉某些种类的次级分心任务,例如驾驶员的认知注意水平,乘客的作用,以及外部分心物;在编码分心活动和设定撞车和近距撞车时的评分者信度问题等〔4〕。”

3.3 缺乏内省

虽然自然观察可以提供撞车状况的细节,并提供了匹配明确数据的可能。但是,与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类似,这种方法也存在被试缺乏内省的问题,观察法能够提供的关于驾驶员为何如此行为的信息非常有限。

4 实验法

大多数心理学家偏好选择实验法。广受欢迎的实验技术主要有模拟驾驶技术、眼动测量技术以及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实验法的最大问题在于其无法保证生态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生态效度即实验室得出的研究结果对现实生活的适用程度。

4.1 实验任务人为性

与生态效度直接相关的问题,便是实验任务往往带有人为性(artificiality),某种程度上,被试是在进行表演。因为实验设计或实验装置扭曲了他们的行为,或者他们想要在实验中展现最好的表现。Orne将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的要求特征(demand characteristics),很多被试对此都非常敏感,他们可能会将实验当做对自己能力的某种考核,或者他们会猜测实验者的动机,并自以为是的产生他们所认为的实验者会满意的行为〔6〕。

例如,驾驶模拟器研究就存在生态效度问题,无论多么昂贵的模拟器,无论质量多么好的场景呈现设备,在驾驶模拟器中的人始终知道自己正参加实验,处于驾驶模拟器装置中,一切都是虚拟的。他们知道真实世界中的伤害后果不会真的发生。他们不会受伤,不会被警察开罚单或者碰伤汽车。正如Evans(1991)嘲讽地评论到,即使能绝对模拟现实世界的终极模拟器,如果在虚拟事故发生后只需重启一下程序,那么研究者又怎能将设备上取得的研究结论推广到现实生活呢〔7〕?

4.2 测量重复性

实验法需要对单独个体进行重复测量。例如,在研究驾驶员反应时的时候,我们真正想要知道的是驾驶员在紧急状况下可以反应多快,如可以多快刹车?在现实生活中,驾驶员在这种情境下往往是对一个非预期事件(小孩在车前横穿马路)的紧急反应,这种情况带有极大的偶然性。这个领域的实验研究,为了争取到测量的稳定性,一般让驾驶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一系列非预期实验情境(车前出现障碍物)做出反应(刹车)并加以测试。尽管获取数据信度是合理的要求,但是这类实验不能告诉我们驾驶员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紧急情况是如何反应的,而是仅仅告诉我们驾驶员知道自己在一个短暂的过程中将要对一系列偶然刺激作出反应后,他们是如何反应的,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4.3 忽视被试主动性

在真实世界中,是否参与风险驾驶行为,其决定权在于驾驶员,驾驶员才是决定是否从事危险任务并卷入危险驾驶情境的最终决策者。但是,实验研究不考虑真实驾驶情境中影响驾驶员自愿实施风险行为的动机因素。例如,驾驶员自愿参与的分心任务与分心任务产生的收益有关。分心任务提供了娱乐,抵消了厌倦和疲劳效应,或者是因为分心任务是驾驶员的日常“工作”之一,如驾驶时打商务电话或安排工作任务。这便增加了实验结果在真实驾驶情境中推广应用的难度。例如当研究者为了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规定多个分心任务的优先权相等,那么多个次要任务在任务时间分配上将是等价的。然而,如果使用者在现实生活中对某一个任务更加重视,那么无论是在正常驾车时还是更加危险的情况中,该任务都将会被执行的更加频繁。即使实验发现它们造成分心的效果可能性相等,但真实的结果将是更重要的任务带来的风险大大提高。我们考虑一下随意性电话交谈和对驾驶员有重要性的复杂电话交谈之间的区别。后者通常要求更多的认知努力和情绪卷入,因此导致比前者需要更高水平的投入。诸如投入程度和关注水平这些因素,虽然观察不到,却对次级任务的认知分心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汽车安全驾驶范文第7篇

当汽车公司和科技巨头像疯了一样测试和研发自动驾驶汽车的时候,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或许是地球上拥有自动驾驶汽车最多的城市,却为这一行为踩下了“刹车”。

加州机动车管理局正计划给自动驾驶汽车安上一个彻底的“紧箍咒”――想要开上公共道路,自动驾驶汽车上将至少拥有一位有驾照的司机,这样在紧急情况下至少有人能接管汽车,保证安全。加州机动车管理局还希望自动驾驶汽车安装转向盘和制动器踏板,同样的理由:以防万一。

“法规的关注点在于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和与这些自动驾驶车辆同在一条道路上的广大市民和车辆的安全,”加州机动车辆管理局的主管吉恩・史欧曼特在官方声明中说道,“在正式的法规生效之前,我们希望得到市民的意见。”

失望至极

谷歌一直以来是自动驾驶汽车竞赛的领头羊,听到这些自然不会开心。

“我们一直将安全放在最高优先级,并且研发自动驾驶汽车的初衷就是安全,”谷歌发言人乔尼・鲁在采访中说道,“我们十分遗憾,加利福尼亚州政府提前为我们达到彻底安全的手段――完全的自动驾驶――设立了瓶颈。”

一方面,2012年通过的一部法律要求加州机动车管理局对自动驾驶汽车建立法规进行管理,而仅仅一句“以防万一”似乎不能让大多数人满意;另一方面,像吉恩所说,法规草案设计的初衷在于将涉及车辆安全、驾照、操作者(或者叫驾驶者)责任、许可和登记、隐私、网络安全等各种复杂的问题陈述清楚。

法规和法律不一样,好处在于情况发生变化时可以较快地与时俱进地改变。因此无论今年加州机动车辆管理局通过了何种法规,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的完善,法规也可以适时改变。

巨大影响

尽管如此,加利福尼亚州通过的任何“规则”,都将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谷歌的说法,其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道路上行驶了多年,总里程超过百万英里。加州在未来或许是自动驾驶汽车的“0号基地”

除了是谷歌和其他高科技公司的所在地之外,加州也是目前为止美国拥有在册车辆最多的州――将近3千万辆。德克萨斯则以2300万辆位居第二。

谷歌今年夏天开始在得克萨斯的奥斯汀市测试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在加州机动车管理局关于自动驾驶汽车的管理草案出台后,其了一份声明,宣称这份草案遏制了防止事故和为无法驾车的人提供方便的新技术的发展。更深受打击的是那些梦想着自动驾驶出租车可以自动运送乘客到目的地的人。

加州机动车管理局在2016年初将安排两次对当前自动驾驶汽车相关管理法规的听证会,还邀请了加州高级交通运输技术协会来评定操作自动驾驶汽车的必备行为能力。这样的同行评审的意义在于让更多的专家学者以及其他重要的组织成员对于法规中“操作自动驾驶汽车的行为能力”进行更有深度的技术讨论。这也将对公众听证会得到的公众意见进行补充。

普适性与灵活性

自动驾驶汽车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人类司机。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遭遇过的两起车祸,事故责任都是人类司机一方。

谷歌和其他公司的自动驾驶汽车在上路测试时经常有被追尾的时候,显然这是因为这些自动驾驶汽车太过“守法”和“小心”了。自动驾驶汽车的设定原则就是遵守交通规则:当遇到停止标志的时候,就会停下来。如果一个骑行者占用了机动车道的一部分,自动驾驶汽车不会越过双黄线避让,而是减速或者停下来,如果一个行人看起来像是要穿过马路,那自动驾驶汽车就会停下来。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自动驾驶汽车从未出现过行人受伤或者致死的交通事故。但是这也提醒研发者需要让算法有一点“灵活性”。

汽车安全驾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雨季;安全驾驶技术;要点

在雨季开车时,道路积水比较严重,汽车轮胎比较容易打滑,跟晴天相比,雨天视线比较暗淡、模糊,这些都给驾驶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确保雨天的驾驶安全,驾驶员一定要掌握一些雨季驾驶的技术要点。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驾驶员在雨季应该掌握哪些技术要点,从而为驾驶员们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灯光

在雨天行驶时,驾驶员应该打开雾灯,用来警示其他车辆和路上行人。如果遭遇强降雨,驾驶员不能打开远光,而应该打开防雾灯,因为防雾灯的光线穿透力比较强,所以,在强降雨的时候,能够对行人和其他车辆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在开车的时候,驾驶员应该双手紧握方向盘,并且和前面的车辆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车里面有许多的雾气,那么驾驶员应该迅速打开空调,通过冷风将雾气驱散。如果在下雨的时候能见度不足百米,那么驾驶员应该将车上所有的灯光打开,如果可能,将车停到路边;如果条件不允许,那么就要以最低的速度行驶,切不可变道。

二、过涵洞或立交桥

发生强降雨时,涵洞或者立交桥下面的积水比较严重,水深的地方还可能对车辆造成一定的损害。驾驶员在涉水时,一定要先了解清楚水的深度,如果水太深,驾驶员要放弃涉水。如果车辆在涉水的过程中熄火,那么驾驶员不能马上打火启动汽车;如果涉水深度超过了汽车前面的保险杠,那么驾驶员就要引起警惕。在过水沟和水坑的时候,不要高速行驶,这样会使水花飞溅,导致发动机进水;也不要左闪右避,这样就会对后面的驾驶员造成误解,从而有可能发生意外。

三、雨刮器

为了保证雨刮器能够正常地工作,驾驶员应该一年更换一次雨刮器。汽车在夜雨中行驶时,掉落在汽车前面玻璃上的水滴会在灯光的作用下产生各种反射光,模糊驾驶员的视野,从而给驾驶员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驾驶员一定要一年更换一次雨刮器,使雨刮器扫水能力恢复正常,还要定期将雨刮片上橡胶条进行更换,使橡胶条与玻璃紧贴在一起。

四、车玻璃点蜡

给汽车玻璃点腊,在车玻璃表面形成一层蜡膜,能够促进雨刮器的扫水工作,还可以有效地保护玻璃。

五、轮胎和制动液

在雨季行驶时,驾驶员还要定期检查汽车的轮胎磨损情况,如果轮胎磨损过度,那么在水面和胎面之间就会形成一层水膜,从而导致汽车甩尾、跑偏和加长汽车的制动距离。驾驶员切不可降低胎压,因为在胎压降低时,轮胎的触地面积增加,地面的单位面积压强变小,所以导致汽车在刹车时力量变弱,不能够很快将地面和轮胎之间的水排除出去,从而使汽车滑行很长一段距离。

与此同时,驾驶员还要检查汽车的制动液,看是否有水进入了制动液。假如有水进入了制动液,那么在汽车制动过程中,就会因摩擦产生高温,使水气化,由于气体可压缩,所以被气化的水就会在汽车的制动液中被压缩,从而影响汽车的制动效果。因此,驾驶员在雨天行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汽车的制动液情况。

六、发动机

虽然汽车的发动机有盖可以防雨,但是雨水还是可以通过周围的一些孔隙溅湿发动机,使发动机无法正常地启动,所以驾驶员在开车的时候一定要慢速行驶,防止水花四溅,当水深超过一定程度时,要停止向前行驶。如果是临时停车,那么驾驶员最好不要将汽车发动机关闭。

七、其他

当汽车在雨天行使路过沙土道路段时,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沙土在雨水的作用下会变成黏土,使汽车容易滑胎,使滑拖的距离变长。在停车时,也不要将车停在路边的大树、危墙附近,也不要将车在河堤边久停。在开车时,驾驶员还要及时清洁汽车后视镜上的雨滴,并且多看周围道路,与其他车辆保持一定的距离,当有人横穿马路时,要鸣放喇叭,使行人迅速离开道路。在准备开车时,驾驶员应该按响喇叭,提醒周围的车辆,然后做好制动准备。

在雨季行车时,道路的交通状况会给驾驶员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因此,驾驶员一定要提高自身的驾驶技术,掌握一些在雨季开车的安全驾驶技术,这样才能够减少汽车的损伤,才能够保证驾驶员的自身安全。

参考文献:

[1]戚成岭,付良华.汽车驾驶中的自我防护及技术要点[J].科技信息,2011(5).

[2]朱火贤.试论汽车驾驶教学中方向盘的使用[J].职业,20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