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范文第1篇

一堂语文课,短短45分钟,是十分有限的。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一堂语文课的结束并不是语文学习的结束,而是语文学习的开始。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随时发现学生知识的盲点。例如,在教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提到作者鲁迅,学生除了知道以前学过的《少年闰土》外,对于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一无所知。但这篇文章必须得给学生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体会到鲁迅先生的愤怒与深刻用意。课堂上学生又能从老师那里了解多少呢?这时候,我引导学生去关注鲁迅,让学生对鲁迅产生兴趣,并向他们推荐《鲁迅全集》、《鲁迅自传》等书和鲁迅的一些经典篇目及相关史料。课后他们可以通过到图书馆阅读或上网等方式阅读到许多相关资料。那么这一堂45分钟的课就非常充实了 ,课内的内容促使他们在课外进一步积极去探求,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远胜于老师无数次重复“要多读书。”小小的语文课堂成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指挥棒,围绕课内向课外延伸,既巩固了课内知识,又扩展了知识面,增加了阅读量。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的,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监狱图书馆里看书。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酱油吃。古今往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评;开展“小导游”活动,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今来。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数量固然重要,但只一味追求数量不求质量,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有的老师硬性规定学生学生一定读多少本书,读什么书;或每天一定要摘抄多少名言佳句,这种只求“量”不求“质”的做法,只会扼杀课外阅读的兴趣,摧残阅读的个性,课外阅读还成了学生课外负担。因此,在保证课外阅读数量的基础上,也要保证其阅读的“质量”。在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要求不能太高。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课外阅读的要求不能只局限在数量上和广度上,必须在质量上和深度上下功夫,要指导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概括地讲,可以指导学生分三个阶段来阅读。第一阶段粗读,要求能了解主要内容,并能简要复述出来。第二阶段细读,运用灵活的方式,理解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思想内容的一些方法。阅读时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对重点内容、主要情节反复阅读,深入思考,并适当地记一些读后感。第三阶段熟读,要求记忆、背诵精彩片断和好词佳句,并进行仿写。这三个阶段,并不是要求学生每看一本书都做到,而是要根据不同的书刊、不同的年段、不同的阅读基础来提出某一阶段的要求。总之,要严格要求,教给方法,使学生真正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范文第2篇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潜移默化地进行点拨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认知结果取代学生的认知过程,而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求知,敢想敢说,使他们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主动获取相关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技能。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其实,课文中不深奥的词句的释意就在文中,有些学生却领会不到。这时,教师应用以读点拨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求得其解。例如,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这两个词的意思时,我让学生反复读第二节中的第五句话,学生反复读后终于明白:前半句是“张冠李戴”的意思,后半句是“囫囵吞枣”的解释。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二种,对于结构相似的句、段、章,我们可采用以类点拨法。即只要对开头的句、段、章精讲,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其余的句、段、章学生通过自读就可迎刃而解。例如,《詹天佑》的第二部分有三个自然段,主要意思分别是“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这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每层都先讲詹天佑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然后讲他是怎样克服的。教学“勘测线路”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读——初知大意;思——遇到什么问题,怎样克服;议——生生交流;悟——领会人物精神”。然后,学生按照这四步方法自学“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部分。这样的点拨提高了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

第三种,有过渡句或过渡段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使学生很快明白,过渡句或过渡段既是对上文的总结概括,又是对下文的提纲挈领。例如,教学《赵州桥》时,教师抓住“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句进行深挖,学生很快就会明白,本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坚固、美观两大特点。

第四种,有的课文配有插图,图文并茂,我们可以利用插图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为学生学习课文服务。

二、读写结合,培养自学能力

阅读是借助于语言文字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输信息的过程,它要靠人脑的综合、加工、重组才能完成。阅读所获取的知识,通过阅读者的想象、推断,转化为主体的形象或严谨的逻辑。这就是内化的过程。因此在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时,要注重阅读方面的方法指导。“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得多了,积累的东西自然就丰富了,但这些丰富的东西如何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呢?这就要靠“写”来体现。写作,其实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读的结果的体现形式,是对读的再创造,是读的内容的外化的过程。读与写是互为基础的,可以采用先读后写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先写后读的方法,如:读后感,作品评论等。通过比较,然后知得失,读能促写,写能促读,二者相辅相成。

三、加强自习指导和课外阅读指导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要抓好“双基”,培养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巩固学生课堂中得到的知识与能力,就必须使学生有相当的独立实践机会,预习和课外阅读就是这样一种很好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课堂教学是预习的继续,课外阅读则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在这种课前、课上、课后紧密配合的教学活动中逐步提高的。

结合课堂教学,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要求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读课外书中去,这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为使学生对阅读课外书有浓厚的兴趣、认真的阅读态度,我首先教育学生认识阅读课外书的重要性:多看书能丰富知识,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通过阅读间接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可以开阔眼界,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这对将来的学习与工作都有极大好处。

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课前预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它体现了学生认识过程的两个转化,即由不知转化到知(由旧知转化为新知),再由知转化为用。学生的自觉能力就是在这种“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四、掌握阅读规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