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生法制教育内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主要任务
对小学生要着重进行法律启蒙教育,运用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普及法律的基本常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对中学生要着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二、基本要求
一是要确保课时到位,中小学要充分发挥品德课,在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有条件的地方要开设法律教育专门课程。二是要提高法制课教师的授课水平,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对法制课教师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同时要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普法教育,使教师在学法、守法、用法等各个方面都能为人师表。三是要完善和规范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各中小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按照“四五”普法的要求,积极组织征订法制教育精品教材,进一步规范青少年法制教育内容。
三、方法与途径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法制课质量,注重法制内容向其它学科的渗透教育,增强学习效果。
2、积极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开展有奖征文活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组织各中小学校开展中小学生带法回家活动。
3、深入开展依法治校工作,通过制定各种制度,落实责任,保证学校有一个正常的教学、育人秩序,把学校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和犯罪的各项措施,确保师生有一个和谐、安全、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中小学要依托课外活动基地开展法制教育,加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5、要推进青少年学生网络文明行为,要结合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创建活动的开展,依托学校电教职工室以及校外管理规范的网络阵地,广泛开展在校学生网络知识培训,最大限度地清除网络不良内容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
四、保障措施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研究分析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要强化组织协调,建立责任机制,营造领导有力,职责明确,分工协作,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建立部门与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机制,形成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工作网络,逐步实现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要明确工作职责,切实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工作,加强青少年校外法制教育,阵地建设切实搞好有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宣传教育活动中小学要建立法制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使学校法制教育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确保普及法律常识的任务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完成。
三要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增强学校,教师和学生学法用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把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估体系,把学生学法和遵纪守法的情况纳入学生、招生、招工、参军等考核内容。
一、重视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
学校在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常驻的基地,但是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和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大多数的农村法制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农村中学嘴上一直喊着法制教育很重要,但不落实,没有具体的措施去重视它,由于当地教育没有摆正位置,很多只是简单地给学生发一本法制教育手册,学生自己去看,而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导致学生只是去买本书,然后一眼都不去关注它。其实,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参与,从个人、同伴、家庭、学校等方面进行综合干预,在家庭、学校、社会一体进行法制教育。解决对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的问题,学校必须加强与家庭的沟通,而且学校要起到重要的作用去引导家庭认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利用社会对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关注与重视,三者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给中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法制的教育内容要丰富多彩
就现状而言,在中小学法制教育过程中,很多书面教材过于枯燥死板,并且不易理解,没有规范的体系,形式简单,缺乏多样化,只是简单地在课堂上简介,或者做一些宣传栏,偶尔的一次班会等,宣传内容都是远离学生生活的,让学生觉得是不会存在于自己身边的,没有起到实际的效果,做到让学生真正地接触法律,这就对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实施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针对学校法制教育内容枯燥,可以尝试让学生工作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不要把法制教育当作只是简单化地教,而让学生融入其中,将学生工作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变成一种有利于发展法治教育的途径,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全方面素质教育培养。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比如,学校可以与当地的一些警校联手,可以举行一些实际演练、讲座,让中小学生在观察中无形学到一些法制教育,认识到守法的重要性。
三、法制教学要规范统一
要加强中小学法制课程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内容,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大纲,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争取在升学考试中适当增设相关的法律知识内容。司法、教育等部门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标准统一、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让学生能够学得懂,记得住,会运用。
四、培训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相关教师
农村中小学没有专业的法制教育教师,很多学校都是教导主任来任课,他们没有专业的法律知识,也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学校也没有组织他们进行正规的学习,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就很难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帮助学生解决,达不到好的教学质量。教师的素质高低对学生成长影响重大,教师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法制教育的兴趣与成果。学校应当培训专业的法制教育教师,提高法制教育者的素质,才能达到提高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法制教育 必要性 有效措施
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小学语文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则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言之无为,行而不远”,“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自古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有“文道统一”和“文以明道”的基本传统和基本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
一、 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法制教育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的需要。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
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爱劳动、爱科学、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培养建立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从小学阶段德育的目标来看,无论是对“五爱”情感、三种“意识”、五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是对良好的意志品格以及乐观向上的性格的塑造,有许多方面与语文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相一致、相符合,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体现。
小学生处于幼稚、不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交织且其行为富于模仿性的特点;课外活动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来培养其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可以通过举办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形式开展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二、在小学语文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有效措施
1 整合教育资源,切实提高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针对当前中小学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学校现有的思想品德或政治课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使他们具备和提高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对此,各学校校长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二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招录优秀的法学专业毕业生,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法学教育,法律意识强,法律知识丰富,让他们专门从事法制教育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三是聘请法律顾问的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让他们以案说法,更有说服力和教育意义。此外,教育职能部门还可以采用远程教学的方式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其实,小学法制教育的途径很多,关键是我们去不去做。
三、拓展知识,课外阅读巧渗透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极其深远。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时,一方面可以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从面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的情绪体验。所以,我们说“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积极开展学生的意志品格,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遵纪意识和法制意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同时,通过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读透文学作品的德育内容,从而达到德育渗透和法制教育的目的。
2 丰富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潜渗透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耳濡目染一些社会现象。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还必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和阅历及磨炼,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内容和法制教育内容。
开展小律师活动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实际教育中,我利用班主任工作的优越条件,组织学生开展了“争当小律师”活动,活动的主要进程是“教师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案例,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违法事件,让学生依据自我的非标准的法律知识,自主选择担当原告和被告的辩护人,然后帮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引经据典地进行辩论。通过广泛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接受一次法制教育。
写日记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位教育专家说得好:“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学生写日记时,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我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爱憎教育。同时,通过评改日记,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法制意识,进行法律教育,培养法律素质,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知晓一些基本法制,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并知道用法制来保护自己,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贾恒德.试论文化环境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理论与改革,2000,(4):103一104.
[2]《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7 月.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法制教育
法制社会的建设要求必须要做好法制教育,因为这是法制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法制观念的建立与增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教育。《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中也十分明确指出:“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而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法制教育的平台之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挥这一平台优势与功能,要善于把握时机,适时渗透法律内容,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的熏陶和教育。这既是新时期社会法制建设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可见,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做好法制教育,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必然发展趋势,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站在小学教育培养对象的角度上讲,教育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主要对象主体。在经济水平持续提升的新时期,广大群众的法制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学法、用法的思想也得到了普遍发展[1]。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与身体正在快速增长,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初步法律知识的传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法制意识的建立,法律常识的掌握以及法律内容的合理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发展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最终实现教育总目标。另一方面,做好法制教育是降低与避免青少年犯罪的有力保障。不管是哪一种不良思想,还是习惯的产生,都不是在短时间内造成的。小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非常容易被环境影响。近几年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也埋下了十分严重的网络毒害隐患。不少小学生过于喜爱游戏与网络。一旦家长与教师没有提起重视,那么小学生误入歧途的现象极有可能产生。而小学语文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会语文知识,还能通过法制教育的渗透使其明确法律常识,从小建立法律意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路径
1、发掘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法律常识
当前,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家长宠爱,全面保护,在学校学校管理松懈,最终造成小学生养成了过于自我的习惯。倘若再受到外界环境的负面影响,那么他们将很容易形成不良行为爱好,严重者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对此,语文教师必须要发挥出语文学科的自身作用,通过发掘、组织教材中和法制教育有关的素材来开展法制教育[2]。实际上,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不少内容都可以作为法制教育的素材,只要教师精心发掘,合理设计,那么法制教育的教育效果将得到很大程度的优化。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文时,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针对这一句话,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说这里被称作是鸟的天堂?”而学生在阅读过课文内容后不难给出答案“因为本地农民禁止他人捕捉鸟”。在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则可以站在环境保护的层面上向学生讲解与环保有关的法律常识,使学生明确爱护鸟类是所有公民应尽的义务。
2、发挥习作教学作用,加深学生法律认识
作文在语文教学与学习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同时还是开展法制教育的载体。作文可以体现出学生对生活问题、学习问题的真实感受,还可以学生对生活与学习的总结。在习作教学中融入法制事件,引发学生主动、自由思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还能够实现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性。例如,电视中的《今日说法》、《普法栏目剧》等节目都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这是因为其中的案例都和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案例的论述、分析都非常形象,标题也都特别有创新性[3]。对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这些短片,并以此为素材教育学生掌握更高作文拟题技巧。不仅如此,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自主考虑问题,抒发观点,加深理解,并在与其他学生交流观点的过程中对自身观点进行健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实现法治教育的渗透。学生的日记所叙述与记录的都是真实事件或情感,写日记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开导,自我反省,从而做更好的自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生活实际,包括违纪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等完成每日日记,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中抒发自身感受与情感。教师在评阅学生作文时则要尽可能采用面对面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与规范。
3、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法制意识
任何理论的学习都是为实践做准备的,语文教学中的法制教育亦是如此。最大限度的拉近教学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开拓教学平台,组织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此来高效的渗透法制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举办主题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来使学生意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自行开拓第二课堂,利用课外时间进一步实施法制教育。例如,在对学生进行上学与放学道路中的安全教育时,教师可设置一个情景:“今天我是交警”,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明确交通规则。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讲解遵守交通规则的优点:保证行人与车辆顺利通行。一旦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肆意行驶车辆或行走,那么安全故事率将会迅速提高。这样一来,通过这种印象深刻的教学实践活动方式来使学生掌握交通规则,意识到交通秩序的重要性,从而为学生个人的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早已成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因为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还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的法制教育发展。小学语文教师作为这一教育工作的主要指导者与实施者,应意识到法制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挖掘课本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做好法制教育,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知法、守法公民。
作者:王显彪 单位:贵州省兴仁县新龙场镇陈家寨小学
参考文献:
[1]姚莲菊.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浅谈[J].政府法制,2011(10)
1、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总则第六条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有机构成被写进了教育法。目前在校的中小学生,正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预备队和生力军,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法制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与科学文化、思想品德教育一样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必须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法制教育,从小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法律素养。
2、是培养现代合格公民的基本途径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重大基本国策,也是实现富民强国和公平正义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公民的法律素养是前提条件。而要培养公民法律意识,增强公民法律素养,关键在于进行法制教育。现代公民的法律素养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从中小学生抓起。只有从小进行法制教育,通过长时期的知识学习、实践锻炼以及潜移默化的习惯培养,广大青少年才有成长为遵纪守法的现代公民的可能。因此,中小学法制教育可以说是培养现代合格公民的基本途径。
3、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正是其法制观念淡薄,甚至有人自己做了违法的事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未成年人犯罪带有很大盲目性,往往因为一时性起,一念之差而铸成大错,大部分少年犯罪时不知道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如果能够从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就能从根本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因此,在中小学开展法制教育,是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有效措施。
二、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缺乏系统性
中小学的法制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师资力量及教学资源都显得相对薄弱。纵观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涉及法制教育的内容并不多见,中小学法制教育缺乏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相契合的系统讲授法律基础知识的教材。中小学法制教育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中小学法制教育缺乏统一的领导组织机构、统一的教育计划安排,缺乏长远规划和近期具体目标;缺乏对学校法制教育的总体研究;没有统一评估检查的具体标准;没有把法制课作为主要课目列入教学大纲,缺乏教学参考资料等等。
2、教师队伍法律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成效。然而,现阶段绝大多数中小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他们往往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学知识,另一方面又相对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从而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此外,一些中小学教师自身法制观念淡薄,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和实施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甚至出现了与法制教育的宗旨相对峙的教师“教育犯法”现象,如罚抄作业、罚站、取消午休、站办公室、放学晚回家等惩戒方式。
3、学校、家庭、社会各方未形成法制教育合力
不少人认为,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只是学校有这方面的教育任务,社会、家庭不需承担太多的责任。在教育管理中由于缺乏合力,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结合,许多家长对在校生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很少对自己子女进行有效教育。而不少家长的脑中还保留封建时代的“万般皆下品,唯有独书高”的思想,对法制教育并不重视。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部分地区社会不良风气盛行,没有营造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学校管不了,家庭管不好,社会环境的约束力量有限,因此,造成法制教育脱节、死角现实突出。只靠学校和老师在那里演独角戏,没有形成教育合力,必定造成教育效果低下。
三、中小学法制教育开展必须坚持的原则
1、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性原则。
学校教育是学生法制教育进行的主要场所,教职工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负有重大的责任。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如同思想政治课程一样,时冷时热,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应试教育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历史,片面追求升学率依然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升学率高低成为评价学校教育效果优劣,教师教学工作能力强弱的唯一标准。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学校领导不够重视,教师积极性不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为坚持全面育人指明了方向。要解决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唱的是素质教育的调,走的是应试教育的路”问题,必须从观念到实践上,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着眼于每一位受教育者,德育智育并重,成才与成人相结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造就社会主义各行各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2、要坚持全面规划性原则
中学开展法制教育要做到把法制教育作为必修课,贯穿于中学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进一步完善法制教育体系,建立以学校教育为核心,涉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点连线”的法制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确保法制教育取得更大的成效。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不同学龄段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循序渐进,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3、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正确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社会发展,接受社会实践检验。中学生接受法制教育,获取法律知识,由被动接受到自主行为,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相结合。学校法制教育要克服照本宣科、满堂灌、满足于讲授书本知识的倾向。学生需要的是情感体验,通过实践,丰富和充实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应注意结合社会生活中的案例,注重以案释法,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法律知识去剖析,从实践中学法,从学生自己的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做起,遵守班规校纪,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促进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
四、完善中学法制教育的对策
1、明确法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的法制意识
以传授知识为载体,以预防犯罪为目标的传统法制教育具有明显的工具性,难以使学生产生对法制产生的真诚认同。“法治的真正实现不在于用法律条文来取代现有的文化传统,而是要把人们对法律、法治的信念融入到人们的血液中去。知法并不必然守法。”因而,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包括权利义务意识、宪法意识在内的法治意识,而不是在于系统地习得多少法律知识,更不是单纯的预防犯罪。法制意识是现代法治社会对每个公民自身文明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我们应切实认识到中学法制教育决定着法治建设的未来,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只有如此,才能正确设定中学法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能才界定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地位。
2、合理设置课程、编排教材
强化法制教育仅靠其他学科附带性的教育是不够的,法制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缓慢的过程,教育主管部门应考虑根据青少年年龄特点编写相对系统完备的法律课程教材,使中学生、小学生在各年级都有相应的法制课程。在教材编写上,可考虑以法治连环画、动漫视频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主,在内容上应注意案例教学,使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法律知识,完成法制意识的培养。
3、引进法学类专门教师
人才始终是教育发展的源泉、动力和目的,保证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在中小学引进具有法学专业知识的人才,专门从事与法制教育有关的工作,以弥补多年来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普法不及时、人力资源不足的现状,保证中小学教育中“重在治本,预防为主”的综合治理方针,帮助学生培养形成一定的态度和信念,理解法律如何体现集体的意志和价值观,理解法制教育的目的、基本态度、价值观等如何通过学科内容和教育方式得以实现。因而专业化教学人员的存在是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基础。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抓好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使他们从小知法、守法、用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努力实践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普法教育要按照科教兴国、依法治国的要求,坚持持之以恒,坚持校内外结合,坚持课内外结合,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
二、主要内容和做法:
1、教育内容:
《宪法》、《国旗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环境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禁毒法》、《卫生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本校自编的《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常规教育管理要求》。
2、师资力量:
学校所有教师为普法工作基本师资。学校主任、班主任都要成为学校“法律明白人”。×××老师为我校兼职安全教育员,负责全校的法制安全教育,再聘请荫子派出所的×××同志为治安副校长,负责对全校的法制教育进行指导;选送骨干教师参与法律培训;举办班主任法律学习班,使他们具有初级法律知识,逐步养成依法管理班级习惯,能解答一些简单法理。从而形成校级——班级——外聘三级师资力量。
3、教育时段:
⑴每学期,邀请治安副校长作一次社会及学校周边治安情况报告,教给学生自我保护的应对策略。
⑵每年的四月份和十一月份,邀请综治副校长分别与教师、学生进行一次有关法律法规的互动式对话。
⑶周一升旗仪式,结合上级要求或学校实际,安排有关校领导讲话。每学期不少于五次。
⑷每学期教导处要安排两个课时,由任课老师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
⑸晚点和少先队活动课,班主任结合学校相关要求,对本班学生进行简单的法规教育。
⑹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五班队活动课,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法律法规教育。
4、教育阵地:
(1)互联网。根据法制教育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上网学习。
(2)红领巾广播站。每星期二、四下午1:30~2:00由各班选派的小播音员轮流播出,内容由各班小记者采编,并经由学校德育负责人审核。
(3)学校宣传栏。由校宣传组负责,定期张贴法律法规资料,学校相关活动照片等。
(4)班级板(墙)报。由班级宣传委员和学习委员负责,配合上级、学校要求,在“法制”专栏上登载相关的活动要求、案例、警言等。
5、教育形式:
⑴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普法教育尤为重要,要通过学习、培训、测试,使教师学法守法,并能依法施教,做遵纪守法的带头人。
⑵开展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坚持开展争戴雏鹰奖章活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争戴环保章、小回收章、清洁章、消防章、法律知识章等,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中受到法律熏陶。
⑶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如:配合环保部门,开展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的“小雏鹰活动”;配合消防部门,开展“11·9”少年消防警校活动;配合工商管理部门,开展“3·15”消费者维权行动日活动等。
⑷家长会。利用每学期各年级分别召开家长会之机,邀请法制教育工作者做专题报告,向家长发送宣传教育材料,并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以动态管理形式监控学生的校外活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法制观念,知道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否则就触犯了法律,要受到法律的惩罚。让学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教材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从而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法制教育。语文教学在法制教育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 开展语文活动,创设法制教育氛围
老师不仅要将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的理念贯穿在所教的课程中,而且应该经常带孩子参加实践活动。采用接触式、对比式、实验式等新型教育方法,加大学生的参与和渗透力度。要自然融入,有机渗透。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景交融,非常感人,能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法律渗透教育作为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一种方式,对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能起到一定作用,同时,不间断的、生动的渗透教育方式更能增强学生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由此增强学生的依法维权意识。例如《万年牢》这篇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父亲自己经营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工艺,手艺高超,保证质量,合法经营。再将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及时教育学生感受真诚地为人和做事的道德风范。像这样人文教育事例很多,把这些内容定位在学生生活之中,紧密联系在法制教育上,合理分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效果。教师要有针对性把法制教育的内容贯穿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法制教育。
二 挖掘教材,自然渗透法律意识
语文教学中法制渗透教育有别于"填鸭式"的法律条文的灌输,它是将法制常识有机地融入主课堂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既注重情感的熏陶,又进行法制方面的引领。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开展法制渗透教育就是要在教书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在备课时要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查找可以渗透的法律法规,主动渗透到教学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法制教育意识,善于发现和利用法制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如: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中《槐乡的孩子》一课中,可由课文中孩子拾槐米换学费跟现在的孩子享受九年义务教育作比较,适时穿插《九年义务教育法》,让孩子通过比较知道自己的幸福生活,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只要深入挖掘、刻意引领,我们便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意识。在《惊弓之鸟》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更羸敏锐的观察能力、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胸有成竹的大将风范所折服。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内容之后,我引领学生关注造成大雁悲剧的"罪魁祸首"---狩猎队。古代帝王用狩猎的方式来取乐消遣,现代人却用狩猎来满足自己对美味的猎奇和对金钱的贪欲。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这种捕杀国家保护动物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我趁机为同学们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全班讨论,特别是对世界稀有物种的捕杀,谴责他们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课堂知识,老师应多给学生一些思辩的空间,那样,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语文习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如在收集震惊全国的"阜阳假奶粉"事件材料时,同学们不敢相信黑心的商家为牟取暴力,在奶粉中加入了有毒物质三聚氰氨,致使"大头娃娃"的出现。他们会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投机者的滔天罪行,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呼吁全社会都来关爱祖国的花朵。我们是消费者,就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商家对于售出的商品应该保证质量,诸如此类伪劣商品完全可以通过"3.15"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甚至可以到法院他。通过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对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
中小学的法制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师资力量及教学资源都显得相对薄弱。纵观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涉及法制教育的内容并不多见,中小学法制教育缺乏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相契合的系统讲授法律基础知识的教材。中小学法制教育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中小学法制教育缺乏统一的领导组织机构、统一的教育计划安排,缺乏长远规划和近期具体目标;缺乏对学校法制教育的总体研究;没有统一评估检查的具体标准;没有把法制课作为主要课目列入教学大纲,缺乏教学参考资料等等。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成效。然而,现阶段绝大多数中小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他们往往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学知识,另一方面又相对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从而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此外,一些中小学教师自身法制观念淡薄,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和实施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甚至出现了与法制教育的宗旨相对峙的教师“教育犯法”现象,如罚抄作业、罚站、取消午休、站办公室、放学晚回家等惩戒方式。不少人认为,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只是学校有这方面的教育任务,社会、家庭不需承担太多的责任。在教育管理中由于缺乏合力,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结合,许多家长对在校生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很少对自己子女进行有效教育。而不少家长的脑中还保留封建时代的“万般皆下品,唯有独书高”的思想,对法制教育并不重视。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部分地区社会不良风气盛行,没有营造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学校管不了,家庭管不好,社会环境的约束力量有限,因此,造成法制教育脱节、死角现实突出。只靠学校和老师在那里演独角戏,没有形成教育合力,必定造成教育效果低下。
中小学法制教育开展必须坚持的原则
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性原则。学校教育是学生法制教育进行的主要场所,教职工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负有重大的责任。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如同思想政治课程一样,时冷时热,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应试教育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历史,片面追求升学率依然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升学率高低成为评价学校教育效果优劣,教师教学工作能力强弱的唯一标准。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学校领导不够重视,教师积极性不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为坚持全面育人指明了方向。要解决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唱的是素质教育的调,走的是应试教育的路”问题,必须从观念到实践上,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着眼于每一位受教育者,德育智育并重,成才与成人相结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造就社会主义各行各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要坚持全面规划性原则中学开展法制教育要做到把法制教育作为必修课,贯穿于中学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进一步完善法制教育体系,建立以学校教育为核心,涉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点连线”的法制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确保法制教育取得更大的成效。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不同学龄段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循序渐进,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社会发展,接受社会实践检验。中学生接受法制教育,获取法律知识,由被动接受到自主行为,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相结合。学校法制教育要克服照本宣科、满堂灌、满足于讲授书本知识的倾向。学生需要的是情感体验,通过实践,丰富和充实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应注意结合社会生活中的案例,注重以案释法,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法律知识去剖析,从实践中学法,从学生自己的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做起,遵守班规校纪,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促进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
完善中学法制教育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