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学习兴趣

在如今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中,作为实施者——教师,则更应该积极探索以适应新教材的改革,社会的需要。激发兴趣教育是指: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其心理需求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是势在必行的。根据我在教学中实践,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同仁指正。

一、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比如通过演示“给试管中的水加热,产生的水蒸气使塞子冲出去,从而发明热机”“从凸透镜成像到照相机的应用”“纸盒烧开水说明水沸腾时的特点”“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说明大气压的存在”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物理有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层次性、渐进性提问与追问:

提问的同时应掌握一个度。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时,首先问一个好学生,透镜分为几种?“凸透镜、凹透镜。再问一个学困 生,“凸透镜具有什么特点?”此时,笔者拿一个凸透镜,放在阳光下,使阳光经透镜聚焦于火柴或一张白纸。“聚光。”“好!你真棒!那么你再告诉老师,凹透镜呢?它的特点正和凸透镜相反,对吗?”“发散。”“这节课内容只要你好好听,你一定会。最后我要提问你几个问题。你先记好了。”讲完之后,再问他,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要想照近景、照远景,你该怎么办?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总结自然留给了那些听明白的同学。这样先提问讲后再回答的措施,调动了他的信心与积极性,以及对物理的兴趣与爱好。

三、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好动性: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是能否积极思维和具有求知欲望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在刚接触物理时,都有一种新奇感。这种好奇心如果得不到及时培养,可能很快就会消失。所以,应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学生的这种新奇感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实验魅力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利用新奇、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培养学生初步的学习兴趣。

1.演示实验要认真做好

它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新奇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如能充分发挥实验的趣味性、奇异性、多变性,就能创造出生动的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演示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用合适的实验,合理地进行实验,以便让学生清楚地认清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在讲授“电阻”这一节的内容时,我们可以选择的演示实验比较多。如用铁丝,铜丝、铝丝等作导体。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不同的金属材料电阻不一样”这一规律。我们利用哪种演示实验都应清楚地显示出演示内容的本质特征。当然实验时要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

学生都有好动的特点,有条件的时候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这样即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又能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探例如在究声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让学生两个人一组自己敲桌子亲身感受一下固体的传声学生一定回有深刻的印象。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利用软细绳测量地图上铁路线上的长度、刻度尺和三角板配合测量硬币的直径、圆锥的高等,都可以让学生设计并动手做,这样促使学生思维得以发散,转换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设计实验的能力也随着提高了。

四、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设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科学技术的飞跃,尤其是计算机及网络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普及化,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可延滞再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也扩展了教学外延。那么,好的教学软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必备条件。例如,教学《科学探究:声音产生传播》时,先播放各种各样学生熟悉的声音,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声音,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这样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学生们满怀兴趣地通过仔细的观察、身体的触摸,去感知发声体的振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刻领会物体发声的原理。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从本学期开始,八年级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物理。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三、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重新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1、进一步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趋势,学习新的物理教育观念。各校都要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进一步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进一步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物理实践活动要以问题为中心,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物理科普讲座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与物理相关的现代科技常识。以上项目每期至少各进行一次。

5、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认识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以及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实际,反对离开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抽象的“讲条条”、“读条条”。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注意适应新情况,增强时代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体现学科教学的鲜明特点;要注意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博,努力运用新材料、新信息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要注意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6、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单纯地掌握知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是为了不教”。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使其能力和情感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充分地发展,并运用已经发展起来的能力和情感去积极主动地探求未知,获取新知,使知识、能力和情感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7、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要紧持启发式教学,反对“填鸭式”的满堂灌,要继续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与试验,开展讨论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开展开放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要研究与运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四、具体措施1、继续做好物理单元过关评价检测的工作。

2、对照《物理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备好每一节的教案,不打无准备的仗。

3、积极准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尽可能开设出要求完成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经历较多的科学探究过程。

4、及时布置作业,及时检查或批阅作业,有时采用面批的方法,及时反馈教与学的情况,以便改进不足之处。

5、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辅导学生,解答疑问,点拔思路,也以便学困生完成作业。

6、做好每一章的复习和测试工作,做好期中复习和期末复习工作,完成教学的结尾工作。

7、适当的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工作,多联系生活、多联系社会,突出“科学技术社会”的观点,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进度表(下页)

进度表:

周次

内容

时间

1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3课时

2

1.2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3 声音的特性

3课时

3

1.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5 声的利用

3课时

4

2.1 光的传播2.2 光的反射

3课时

5

2.3 平面镜成像

3课时

6

2.4 光的折射

3课时

7

2.5 光的色散2.6 看不见的光

3课时

8

3.1 透镜3.2 生活中的透镜

3课时

9

3.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课时

10

期中复习检测

3课时

11

3.4 眼睛和眼镜3.5 显微镜和望远镜

3课时

12

4.1 温度计4.2 熔化和凝固

3课时

13

4.3 汽化和液化4.4 升华和凝华

3课时

14

5.1电流和电路5.2 电流和电路

3课时

15

5.3 串联和并联

3课时

16

5.4 电流的强弱

3课时

17

5.5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3课时

18

期末复习

3课时

19

期末复习

3课时

20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传统教学 多媒体教学 应用

近年来多媒体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一些学科的教学当中,有的学科甚至完全采用多媒体教学,这为教学带来很大方便。针对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内容的特点,在其传统教法的基础上,适时地进行教学改革,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其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是十分必要的。如何构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一直是我们努力寻找的目标。笔者结合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践,尝试从教学方法上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有机融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1 多媒体教学及特点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文字、图形、动画、影像与声音等组合并加工制作成教学课件,通过计算机和投影机来实现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是采用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技术又称多媒体组合教学或电化教学,九十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CAI)。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它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在很多课程的教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1]。

1.1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1.1教学手段直观新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色并茂的多功能性,能促成形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和思维,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图片或摄像内容可直接来源于实践中,其内容往往具有直观性,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例如,植物病害症状、病原物形态、菌物孢子传播扩散和直接侵入的动态过程等,传统教学对这些内容的处理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和板书作图说明的,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对症状表现难以表达清楚。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用大量病害症状的照片及显微摄影、电镜照片等,加深学生的印象,降低教学难度。

1.1.2教学内容容易扩充,课堂信息饱满丰富。多媒体课件可轻松实现教学内容的扩充,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增大信息量; 对重点、难点内容还可以通过链接等形式增加更多的典型实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与表达等多种能力,优化课堂教学。

1.1.3教师授课方便省力,学生课下便于复习。教师只用一只小小的鼠标,就可以避免多次交换使用板书、录音机、录像机、幻灯机、实物投影仪、挂图等等,节约了保贵的时间,又大大提高了效率。同时由于课件携带方便,保存持久,学生可以随堂拷贝或发到学生的信箱,亦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再现教学内容以及其中的疑难点。

1.2 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但是,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由教学的内容决定的,也受到该教学内容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左右。多媒体教学虽然有优势,但当它不适宜于一些教学内容或教学效果不理想时,就不能说它优。相反,对某一些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手段却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时,我们可说它优。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针对普通植物病理学的特点,多媒体教学也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

1.2.1授课时的进度偏快,不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教学进度一般都偏快,经常造成学生思维跟不上,笔记跟不上;由于课件变换快,学生难以消化和吸收,使得许多学生上课思想不集中;一些学生不做任何笔记,现成的课件复制成了笔记,大大降低了学生动手记笔记的兴趣,更使得复习时盲目、被动。长此以往,不仅造成视觉疲劳,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不懂的知识点积累多了,反而造成恶性循环。

1.2.2情感交流较少,师生互动性差。教学的过程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是灵魂的对视”,但是很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依赖CAI课件,已经走进“3个一”怪圈。学生对着一个屏幕,两节课下来对教学内容没有深刻印象;教师对着一台电脑,手握一个鼠标,变成了机械的讲解员。教师忽视板书,且身体语言减少,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与感染力没有传统的课堂教学那么强,久而久之也就会丧失教学激情。由于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少了一份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的亲切感,教育的主体受到了冷落。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教与学之间的转化率大受影响。

1.2.3CAI课件质量较差,内容更新滞后。教师备课时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收集有关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导致许多教师在授课前只能临时抱佛脚,制作出的课件常常只是以前投影、幻灯资料甚至是教科书各级标题在计算机上简单的翻版,再加上大多数教师计算机知识有限,所以CAI课件的质量不可能达到很高的水准。目前大部分多媒体课件常是“幻灯片”,没有真正的多媒体效果,有的教师制好了课件就一劳永逸,不注意实时更新。

2 传统教学及特点

传统教学是指课堂上教师通过粉笔在黑板上演示、讲解和学生听讲与练习的教学,其主要活动是教师依教学进度,把课本内容依序讲解给全班学生听;学生则经由上课专心听讲或练习,以及课后的温习来熟练课本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必要时,教师会补充许多教材或经由考试增加许多练习的机会。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员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物质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教员只需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写出教案,课堂上只要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较圆满地完成规定学时的教学任务。

2.1传统教学的优势。

2.1.1教学内容安排适度,教学进度易于控制。传统教学要求教师备课充分,胸有成竹,对课程内容记忆深刻,有更多的思考与课前准备,有完整的教案设计与讲稿,才有利于课堂教学进度的控制。在确保完成预定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授课节律,对于那些大家接受快、反映强烈的问题可以讲解得稍微快一点,而对于那些学生反映比较迷茫的问题可以讲解得慢一点、详细一点,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2.1.2教师注重交流,掌控听课动态。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调节来实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可全面监督和控制学生的学习动态[2]。同时教师可因题而异,采用设问、反问、提问、讨论、启发、例题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实时引导、启发、调节、调动学生思维,可采用得体的肢体语言、恰当的幽默、典故等手段来活跃课堂氛围,提醒学生注意,突出教学重点,消除学生的困倦感等。

2.1.3板书演示与讲解结合,带动学生思考。由于传统板书常写常擦,不具有重复性,学生必须保持与教师的同步性与延续性,有利于学生自觉集中上课的注意力,随着教师的板书节奏,学生会习惯性地记笔记,并有相对多的时间跟上教师的节奏进行积极思考。

2.2 传统教学的不足。

2.2.1直观性差,形象化难。对普通植物病理学中植物病害症状的认识、病原物形态的观察和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互作等内容,教师通常很难形象地讲解清楚。

2.2.2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教学板书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导致课堂信息量减少,影响授课容量[3]。尤其在普通植物病理学的病原菌物形态部分更为突出,绘图比较费时;同时板书的常写常擦也容易造成教师劳累,影响课堂效率。

2.2.3重复性较差。与多媒体课件相比,授课过程不可重复,如果需要强调讲过的一些重点,只好重新写出来,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只在口头上提提,经常会产生学生跟不上思维的情况。

2.2.4板书质量与教师声音的限制。板书设计不够合理、字体潦草或字体太小、教师方言重或声音有限等,都会影响远学生的上课效果,尤其是距离讲台较远的学生,更不适合大班教学。

3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在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利弊。前者在提高课堂信息量,直观地展现各种图形、图片、事物的演变过程和相互关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后者在师生交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更具优势[4]。我们必须从可能取得的最佳教学效果来确定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劣,不能因为多媒体手段具有先进性的优势或在施教一些教学内容时的突出效果而笼统地要求教学中必须运用它,毕竟它还存在着教学效果不如人意的地方;也不能因为传统教学手段在施教某些教学内容时的突出效果而抱着不放,不去积极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特别是在一定时期内,多媒体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因此必须把多媒体教学融入到传统教学中去,将二者有机结合,实现两种教学手段的优势互补。

3.1 优化设计教学课件,实时修改。

针对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内容的特点,在课件制作中应当做到任课教师组集体研制,集思广益,充分研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不足及应注意问题,找准结合点,优化设计教学课件。在涉及病原生物的章节要适当增加各种类型的图片(电镜照片、显微摄影、三维动画),此外,课件还应具有可修改性,以便不同的教师根据教学实践中的意见反馈或自己的讲课方式、风格等实时组织、修改课件。即使是同一门课程也应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和专业特点及时补充新内容和新动态。不应以名校的课件代替教师,代替专业特色,名师名校的课件只能参考。

3.2 精选多媒体教学的内容,注重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在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时必须注意要适量、适时、适当地选取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尽可能达到二者的优势互补。对于那些传统教学方法不便进行的教学内容最好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例如植物病害症状识别的内容,传统课堂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是通过教师单纯的语言描述来说明的,由于症状类型多且大多有形态颜色上的变化,所以多难以表达清楚。这部分内容可以采用课件中的大量照片替代,省时又直观,学生印象深刻。再例如,讲解病原菌物孢子直接侵入寄主表皮的过程,通过三维动态图形 ,学生可以了解到孢子附着胞形成、产生侵入钉并穿透植物表皮,进入到细胞间隙和菌丝体蔓延的动态过程,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节省了教学时间,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菌物病害发生特点的掌握。另外,还有一些教学内容学生容易理解,但是课堂板书量大,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把要书写的内容制成课件,但是在授课时,要采用接近于传统教学的方法,把重点内容通过板书形式作适当的延伸和扩展,通过提问等增强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便于课堂教学。

3.3教学组织适度适量,效率与效果并重。

结合传统教学中教学适度的经验与方法进行教学组织中“度”的把握非常重要。任课教师需要在吃透教案与教材的前提下认真备课,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等内容,合理把握授课形式、播放顺序、时间分配等因素,仔细考虑课件的组织结构、运行、重复、结束等细节。其次,时时注意学生接受动态,在教学计划内,合理控制授课内容的量。教师要尽量避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不离开计算机位置,单纯地演示课件,不能拿课件当录像放给学生看。为了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教师应像传统教学一样多用站姿上课;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更应注重教学效果,多媒体的应用节省了板书的宝贵时间,为巩固和强调教学重点增加了时间,从而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课件制作时要尽可能考虑、设计出学生的合作过程,让学生参与教学。教案设计、课件设计等方面都应充分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会学有所获、学有所乐,才能保证优质效果。

3.4 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

多媒体投影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之一,并非万能和完美无缺的,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其使用应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宗旨。例如,为减轻在昏暗的环境下长时间的强光刺激导致的视觉疲劳问题,在播放投影的同时,适当穿插必要的板书内容(尤其是需要学生做笔记的重点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临场发挥,还有利于学生的思路与教师同步,增加其临场感,为其提供一个适当回味的时间,易于抓住重点。针对那些需要大量板书而浪费课堂时间的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体现出高效性的优势。虽然目前对于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时代是否还需要保留板书的问题仍存在一些争议。但是我们认为,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丰富的学识、抑扬顿挫的语言艺术表现、对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等教学手段的应用技巧,甚至其个人的人格魅力等都是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甚至完全摒弃板书。

经过多年探索,我们认为在普通植物病理学授课中对病害症状、病原形态特征、实验过程演示等内容应采取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形式,而在病害发生过程、病害循环、预测预报、诊断防治等内容则应采取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的形式。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手段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在本课程中的作用,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3.5 突出教师主导地位,重视师生交流。

在课件制作时,应当避免整屏一次性地显示所有内容,要精心设置每部分内容甚至每一小步骤的呈现方式,注意给学生留下悬念。在播放效果的设置上动脑筋,既不要过于琐碎,也不要太古板。对于抽象概念、演绎推理等主要内容适当采用传统板书与口头传授进行课堂推导和演练,调动学生共同参与,同时利用置疑、设问、适当课堂练习等手段,不但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在普通植物病理学的传统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时,教师不可只顾站在电脑旁边点击鼠标,一味地演示讲解,不顾及学生的反映,像一个放映员或解说员,那样不可能取得好的课堂效果。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反应,注意与学生语言、目光的交流,随时调整教学节奏,解决课堂问题。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但不能削弱,反而应进一步加强,否则,就会出现学生看了很多、听了很多,却不知要学什么的事与愿违的现象。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为人所用,为更好地增进师生交流服务,为教学本质服务。

参考文献:

[1]代红权.多媒体课件用于大学课堂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21):158-159.

[2]时翠梅,刘海新.多媒体与传统教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结合[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3(3):105-106.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范文第4篇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地保持同一姿态会使人产生厌倦,若让厌倦感无止境地蔓延发展,即使最优秀的人也会变得平庸。同样地,厌倦感对学生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学生如产生厌倦感,任其加深,那他上课时就会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就是最积极的学生上课期间有时也会跑神或心不在焉。为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思路重入正轨;为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激情,让学生思想集中,我不断采取新的教学手段,而不是一味地亲自在黑板上罗列key words或灌输式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方法。

一、真实情景法

英语作为人类交际工具之一,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因此,就要求教师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语言交流中,不断巩固、更正、灵活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在教学《新视野大学英语》Unit Six “Christmas Traditions”这一课时,我把教学内容安排在圣诞节前两天进行教学,精心准备好圣诞树,提前让学生准备好自己做的小礼物,上课前让学生亲自把礼物挂在圣诞树上,并渗透有关圣诞节的语言及文化(Merry Christmas,Santa,Christmas tree,Jingle bells,gifts)然后教学生唱有关歌曲,并在歌声中互赠礼物或相互问好,最后再让学生学习有关知识。课文讲完后,再让他们了解中西方国家的其它假日并作以对比。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了英语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

二、竞赛法

学生的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很强,通过竞赛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例如,在教学《新视野大学英语》Unit Three “Wealth,Success or Love?”这一课时,可设计如下任务:a.让学生写出三个英语单词,词性不限,然后互相交换。b.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根据这三个单词编写一个小对话。c.表演对话并评出哪组的对话最好,予以口头奖励。这不仅调动了好学生的积极性,还让那些基础特别差的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三、分角色扮演法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我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本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理解课文。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例如,在教学《新视野大学英语》Unit Three “Wealth,Success or Love?”这一课时,课文中有女士、女士的丈夫、女士的儿媳妇,还有三个年长的智者,分别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们都积极参加。通过朗读和表演学生可以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增加对课文的理解。还有课本中的一些对话、课文也可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如教“Silly Mr.Smith”时,让学生事先准备舞会道具,我准备一些舞曲。教完课文后,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舞会的一段场景,讲解一些西方国家参加舞会的常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四、辩论法

每次上完课我都会给学生一个话题让他们自己找一些材料,第二次上课时将学生分成小组,对这个话题进行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表各自观点,进行辩论,以此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对英语的正确认识,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五、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网络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多媒体教学被引进课堂,这无疑是改进教学手段一种突破性的尝试,运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必然会取得最优化的效果。

多媒体外语教学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和媒体的介入,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课堂的方式和结构,使现代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可以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且这种方式突破了教学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方便、快捷。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模态;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作者简介:李丛立(1980-),女,河北石家庄人,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讲师;张小波(1965-),女,湖南邵阳人,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广东 湛江 52409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海洋大学201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多模态翻译教学研究”(项目编号:XJG2011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233-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独以文字符号构建的语篇已不能满足意义表达和交际的需要,为了更快捷有效的传递信息,达到交际的目的,语篇创造者运用诉诸于人们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各种模式建构语篇,从而产生了多模态语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多模态语篇的广泛运用,翻译市场的变化对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下培养的以文字语篇翻译为主的翻译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翻译市场的需要。为了培养与社会接轨的翻译人才,必须对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多模态环境下的翻译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多模态语篇翻译能力。

一、构建多模态翻译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新的翻译形势及翻译市场对翻译人才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翻译内容多样化

随着国际交流的广泛开展及与国外各个领域的合作,翻译内容不仅仅是文学领域的,还有外宣、商贸、旅游、法律、建筑等领域。

2.翻译形式多样化

现代翻译不仅仅是以语言为主的文本翻译,还有网页翻译、字幕翻译、游戏软件翻译等;不仅仅涉及到文字,还涉及到图片、图表、视频、音频等多种符号的转化和翻译。

3.译者的任务

译者的任务不仅仅是做好传统翻译模式下的文字内容的翻译,而且要熟悉现代翻译流程,能够根据顾客要求对译文进行排版、网络上传等。在现代,不懂电脑使用及文档编辑的译者很难生存。

4.翻译工具多样化

在传统的翻译环境下,译者主要借助于牛津、朗文等纸质字典及其他纸质资料进行翻译。在新形势下,译者可以借助于网络使用各种各样的电子字典,还可以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多种软件和有效利用数据库。使用这些现代翻译工具的译者,其翻译效率必会大大提高。

另外,我国高校传统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在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下,一般是教师讲解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然后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翻译练习,最后教师参考标准答案对学生的译文进行点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指挥者,学生主要是机械的对教师所讲解的翻译技巧进行亦步亦趋的模仿运用,是课堂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认为翻译课枯燥无味,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能动性的发挥,教学效果甚微。这种教学模式难以真正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新型翻译人才。因此,翻译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新的翻译形势和翻译市场的新需要,对传统翻译教学是个极大的挑战,对高校翻译教学及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培养与社会接轨的翻译人才,必须构建多模态环境下的翻译教学模式。

二、多模态环境下的翻译教学模式构建

多模态也称为多符号,是指包括口语、书面语、肢体语言、图像、图表、空间以及其他可以用来构建意义的各种符号资源。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所谓多模态环境下的翻译教学是指充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和多媒体来教学,教学活动有多种模态来共同完成,包括口语、书面语、声音、图画、动画等。这就要求从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来对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现多模态教学。

1.多模态化的课程设置

为了使学生适应新的翻译形势和翻译市场需要,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率的翻译工作,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能的内容外,还必须适当增加翻译技术课程。这些翻译技术课程内容包括翻译与排版技术、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辅助翻译、翻译记忆技术及工具等。

除了在课堂学习外,还必须把实践和实习环节作为课程学习的一部分,占有一定的学分。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和渠道为学生提高翻译能力搭建实践平台;提供机会让学生去翻译公司实习和实践,帮助学生熟悉翻译行业产业链以及质量控制流程,了解真实社会环境下具体的翻译流程和翻译要求,从而促进课堂知识的吸收,并为以后真正进入翻译职场奠定基础。

2.以多种模态呈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多模态外语教学的优势: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教学情景和便利条件,提高教学效率;为外语教学提供了辅助条件,提高教学效率;为多模态话语交际提供了多通道话语意义表达方式。在多模态翻译课堂中,除了传统的黑板和粉笔外,教师还可以使用电子课件或电子教案来呈现教学内容,以扩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率;除了口头讲解和电子文本呈现教学内容外,教师还可同时结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来呈现教学内容,提供教学情境,给学生以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刺激,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立体感、生动性,从而强化教学内容,加强可接受性。如:当讲到商务谈判有关内容的翻译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一些商务谈判的图片,使学生对商务谈判的情景和步骤有更直观的认识,增强对商务谈判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翻译这方面的内容;再如:当讲到名人演讲内容文本的翻译时,除了呈现演讲的文字原文外,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呈现演讲的音频给学生听,使学生充分体会演讲的语气、语调,从而更确切的翻译其内容。

利用基于多媒体与网络的多模态环境进行翻译教学可以使课堂内容多样化,不仅有文字模态,还可以借助于图片、视频、音频等不同模态呈现相关翻译任务,提供相关翻译语境及情景,进行仿真语境下的翻译教学,增强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

3.以多种模态组织教学活动,改变传统师生角色

“教学条件直接影响教学的交际方式,如空间条件、设备和用具、教学环境、传播渠道等。”在传统翻译教学环境下,教学条件十分有限。基本的教学设备就是黑板加粉笔,学生按教师所讲的翻译技巧机械的进行翻译练习后,教师进行点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课堂效率低下。在多模态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利用传统的教室、黑板加粉笔,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使学习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还可以充分的延伸至课外。充分利用多模态的教学条件,通过多种方式组织教学活动,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切实转变传统的师生角色。

尝试进行小组讨论式的翻译。打破常规的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讲台下一排排坐的呆板的空间布局,拉近师生间和同学间的距离,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形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完成翻译任务后,在组内进行讨论评比选出最优,然后小组间进行交流和评比选出最优,最后教师再针对小组间讨论时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和点评。这种翻译练习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翻译练习的呆板性。

发挥多模态教学的优势,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便利性,加强师生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人机互动,提高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特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和强大的检索功能,快捷检索教学信息,建立翻译素材库,收纳不同题材、不同领域的翻译材料,供兴趣各异的学生课下选用练习,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翻译素材库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翻译材料,然后把自己的翻译成果到论坛、博客、QQ上,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和交流;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翻译成果以E-mail等方式,发给教师,请教师进行点评。很多学生喜欢看英语电影,对某部英语电影同样感兴趣的学生,课下可以自由组合形成一个小组对电影字幕进行翻译,然后通过网络展示给其他同学或让教师进行点评。有了计算机和网络,学生进行翻译时可借助于多种翻译电子词典和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在多模态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不仅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而且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到课堂之外,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计算机之间始终保持动态的信息交互,加强交流。

4.新的教学评价方式——多模态评估模式

教学评价是翻译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学评价的理念与方法对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增进师生感情起着重要作用。基于对个体认知模式差异的认识,多模态评估模式改进原有的评估考核方式,即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的单一评估手段,取而代之的是多模态的评估体系。

多模态环境下的翻译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的便利性,对翻译教学进行多元化和动态化的多模态评价。可以制定学生参与程度指标体系,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不仅是师生互评,还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如:小组活动中每位同学的参与率、发言率、对小组贡献的大小以及小组翻译成果、个人翻译成果的课堂展示、课堂问答、课堂讨论等各参数都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纳入学期总评成绩。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和互评,使学生成为了自己学习的主人,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以网络和多媒体为基础的多模态翻译教学模式有助于弥补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不足,增强课堂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转变传统的师生角色,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开展多渠道、多方式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多模态评估让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和互评,大大提高了他们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培养出了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汪燕华.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社会符号学理据[J].外语学刊,2010,(6).

[2]张德禄,王璐.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10,(2).

[3]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

[4]张德禄.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中国外语,2010,(3).

[5]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教学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

[6]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高职院校 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93-02

网络环境是指蕴涵着特殊表现手段与内容的一种文化形式,也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时以网络技术、网络资源和信息作为支点的网络活动平台与空间。网络环境是继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之后的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本文所指的网络环境既包括校园教学、娱乐网络环境,也包括互联网和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的网络文化。当前,随着网络环境的形成,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正悄然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面临的机遇

(一)可以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下,大多采用课堂讲授方式,即使是采用PPT也往往是板书的再现。这种教育环境,使得教师要花费很多的精力、人力和时间去收集资料、编写教案,而学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被动接受“灌输”,教学效果不明显。而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主要从网络上获取,并及时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多媒体的应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网站的建立让高职生多感官地、有兴致地感知知识,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于PPT制作时,它为高职生展现了声音甜美的声音、色彩鲜艳的图像、效果生动逼真的三维动画,犹如身临其境,达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无法比拟的效果。

(二)可以拓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渠道。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的普及,家庭、学校和社会融为一体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可以将家长的期望、社会给高职生提出的要求以及党与国家的声音一起作用于高职生这个主体上,产生巨大的教育合力,而承担传播党和国家声音的重任就落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肩上。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网络使原来狭小的教育空间变得开放,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更卓有成效,为社会、国家培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育人模式和网络环境。

(三)可以赋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高职生与本科生一样,具有求知欲强、思想敏感等特性,他们乐于也善于接受新事物,热切关注着社会热点和国内外的大事与形势,而更新快速、覆盖面广的网络信息特点使他们的各种需求得到了满足。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大部分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信息,而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及学生的意愿,布置相关的学习和实践主题,指导他们上网查阅相关信息、收集相关资料、网上展示自己制作的电子小板报或PPT等,从而使高职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四)可以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哲学、法律、历史、地理等综合性学科知识,因此,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仅要及时、准确和全面地了解并掌握新形势以及学生的思想动态,还要储备大量的相关信息,方能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料、信息主要来源于书刊报纸、电台影视等,信息的数量及来源、知识的质量及先进性是相对有限的。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进入了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量大、内容多、更新快、获取方便,教师可以从中获取最新、最快、最多的教学资源。因此,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信息的良莠不分影响高职生树立正确的观念。高职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择业观等各种观念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引导的重担主要是落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肩膀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为高职生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进行正确观念的教育和引导,教他们懂得“学做事先学做人,在学做事中学做人”的道理。但是,互联网是一个没有国界和地域之分的、体现着不同思想、不同文化的混合载体,在这种网络环境中,信息是真伪并存,良莠不分的,很多人发言不对自己的话负责,有的人甚至打着各种旗号宣扬错误的价值观,这些信息无疑是对高职生的观念和思想带来巨大冲击,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视而不见,未能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势必会使他们思想混乱。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进行,其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解理论为主,学生获得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教师,教师具有很强的权威性。而在当今网络环境下,高职生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往往可以从网络中获取,有的信息在教师尚未获知的情况下,学生早已通过网络知道。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教师作为学生获得信息的主体地位正受到网络的猛烈冲击,教师的感召权威和专业权威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三)在网络虚拟世界下高职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可以体验到虚拟的现实中不能做的事情,也可以发泄他们对现实的不满,甚至能抚慰现实中的挫折。由于在网络中可以获得现实所无法得到的自由、快乐与无拘无束,因而高职生很容易沉迷其中,长期以往,学生容易孤立自己,不与亲人朋友来往,渐渐地陷入无法摆脱的缺乏人际关系的世界,容易患上抑郁或自闭症,这也造成了学生班级观念、集体观念淡化。此外,由于沉醉网络,不少学生用于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时间减少,对社会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极易产生各种焦虑、自卑、抵触心理,最终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问题的出现,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开展带来很大的挑战。

三、对策

面对网络环境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一)以人为本,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和技能。网络环境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培养一支精通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方面要注意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切实抓好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从经费上大力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区内外参加各种网络技术培训班,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网络技术培训,使他们学会利用互联网络收集、处理和传递信息,创建一个三维多功能课件;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适应网络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教学的需要,要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掌握互联网络、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原理,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捕获、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信息资源数据库,掌握网络道德和伦理及法律法规。

(二)重视结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战斗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和技能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长期的规划。首先,制定科学的教师梯队规划,努力构建起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网络技术结构等搭配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倒金字塔式结构的思政教学团队。其次,不断更新提升教师的教育和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网络渠道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师生QQ即时答疑解惑和人生观交流,最终养成注重实效、形式灵活、培养兴趣和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受益终身。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意识,教育教学的课程体系、内容结构及方式方法等要融入网络环境教与学中去,并在新的数字环境中,去围绕教学大纲搜集鲜活材料、典型材料,摆脱枯燥的说教,要结合网络的互动性、集成性及多维性等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做到因专业施教、因人施教、因时施教,让学生喜闻乐见、融会贯通,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效果。

(三)注重实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将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其知识结构和水平,而且也取决于其科研能力及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科研能力的强弱决定着教育教学实效的好坏。“围绕教学开展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教育部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件不仅强调要结合教学积极开展理论研究,更要密切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努力探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调查和分析高职生的思想状况,研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与实效性,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当今发达的网路环境优势,努力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探索符合高职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模式,通过项目研究、撰写论文、建立教学网站、参与学院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精品课程和教学软件大赛等多种途径,提高科研能力和理论素养,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从而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岳爱武.网络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1)

[2]张红林,张红卫.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5)

[3]陈香珠.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2)

[4]王俊生.论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8(5)

[5]卓雄辉.基于网络环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践与探索[J].高教探索,2009(4)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无手机课堂 逆向思考 长效机制 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062-02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并非天涯和海角,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低头玩手机。”这句网上流行语逼真地刻画了“低头族”、“拇指族”、“手机病”的形象。如今“手机控”已“潜入”象牙塔里,“两耳不闻上课声,一心只为发帖子”的现象在大学课堂并不鲜见。其影响和危害主要有三,一是违反课堂纪律,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二是不尊重教师的劳动,侵害其他学生的听课权利;三是影响自己的学业,不利于身体健康,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损害视力。

“无手机课堂”活动应运而生,最先出现在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具体做法是在教室里准备若干个“手机袋”,上课前由学生统一将手机放入袋中,统一放在教室指定的位置上。随后,活动在一些大学里推广,广西高校也先后打造“无手机课堂”。“上课勿玩手机”“不做低头族,专心听课”等提示语出现广西大学200多间公共教室黑板旁。

然而,轰轰烈烈的“无手机课堂”因其自身的制度缺陷,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不断被质疑。“无手机课堂”作为努力方向和理想状态而开进行有益尝试,自有其积极意义,但无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现实,但其实质是“堵”而非“疏”,希望借助教师权威,自上而下地推行,缺乏长效机制,难以持续。

一、对“无手机课堂”的逆向思考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课堂实难“独善其身”。 有数据表明,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超过6亿,手机网民超过5亿,手机网民的数量第一次超过传统PC网民,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汹汹来临。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这是时代年轻人的标配,作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大学生当然不甘落后。笔者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5个班的200名学生做了一个调查,学生全部拥有智能手机;平均每天花费1小时用手机上网的有95%,而平均每天花费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有68%。

现代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现代人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在增加,购物、游戏、社交、看新闻、获取信息等等。不会上网,就会“out”。我国正在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而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也掀起了一轮创业热潮,青年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使用手机与外界联络的频率很高。同时很多大学生青睐“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模式,也经常使用移动互联网。无视这些现实,想要简单地将大学生与移动互联网隔绝开来,不现实也不可能。

应该正确认识手机,这是我们探讨和破解大学课堂“拇指族”沉湎于玩手机问题的立足点。手机并非洪水猛兽,而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玩手机”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而非仅为大学课堂所特有,用简单的方法,禁止手机进课堂,尽管占据道德制高点,也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二)“低头族”倒逼课堂教学改革。在关注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现象的同时,教师也该反思。有的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方法单一,或者脱离实际,没有时代感;或者“旧瓶装旧酒”,多年的老教案反复使用;或者不去研究学生,没有更新教育理念;或者采用灌输式,激发不了学生兴趣;或者满堂讲授,缺乏互动。一旦教师的教学活动被手机打败了,仅仅靠禁令来维系课堂纪律,一时或有效果,但非长久之计。

这应让教师反思,倒逼课堂教学改革。从学生被动接受变成教师主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与学从单向变成双向互动;及时更新教学案例,增强时代感,增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关联度;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利用图片、声音和视频等资料,让课堂灵动起来。

(三)“无手机课堂”难以解决根本问题。一是“无手机课堂”活动缺乏具有刚性约束力的相关配套制度的支撑,难以形成长效机制。目前,高校大多采用发倡议书、张贴口号标语的方式,用搞运动的模式来建设“无手机课堂”,尽管短时间会有一定的成效,但边际效应会不断下降。在现实中,不断有学生找借口挑战“无手机课堂”,最后名存实亡。二是缺乏告别手机的内生动力。在短时间,迫于压力,大学生会遵守相关规则,但用“一刀切”的方式,限制过度难免适得其反,还易产生逆反心理。三是“无手机课堂”将携带手机的学生视为可能违规“玩手机”者,容易导致扩大打击面。

二、课堂教学中手机管控和运用的创新探索

对于大学课堂的手机管控问题,要厘清两个认识,一是带手机进入课堂与玩手机违反课堂纪律的区别;二是课堂上借助手机服务于教学与用手机上网聊天打游戏的区别。对于课堂中因学生玩手机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不能坐视不管,应积极干预。“无手机课堂”仅仅是管控措施中的一项,更重要的是建设制度体系,形成长效机制。

(一)多管齐下整治“低头族”。对于大学课堂“手机病”顽疾,笔者探索了多种干预和管控措施,让学生做到“不想玩”“不敢玩”和“不能玩”。

“不想玩”:通过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价值引导。“无手机课堂”活动的难点和重点在于长效机制的建设。首先强教育。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运用漫画、小品、相声等载体,生动形象地宣传“手机病”的危害。其次是重考核。将“上课不玩手机”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考核指标,引导班委会建立起更完善和科学的评价体系,让课堂上远离手机者优先获得奖学金、助学金,优先评优、评先等。三是守承诺。引导学生签订“无手机课堂”承诺书,凡签订承诺书的,在所修课程考核中获得一定额度的加分,不签订承诺书的,不能获得加分。对签订承诺书者,按违反规定的数量给予扣分,直至加分总数扣完为止。四是定规矩。制定文明使用手机的班规公约,对手机使用设置具体可操作的细则,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安全上网。

有了科学的制度体系,激励与约束双管齐下,有形化的制度和无形化的文化共同作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重构价值,重塑课堂生态和文化。

不敢玩:用课堂吸引力“争夺”学生。精心准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流程,精心设置互动环节,增强课堂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用课堂的内在逻辑“红线”牵引学生,整个课堂形成正向力,一旦学生分神玩手机就会在课堂里“out”,课堂文化和氛围让学生不敢用手机。

不能玩: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与手机“物理隔离”。我们的教学团队创造了一系列创新课型,教学过程中根本不给学生接触手机的机会。如有教师将学生带到体育场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用拓展训练来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有教师采用模拟危机公关新闻会的形式开展《媒体公关》课程的教学活动。在创新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无暇接触手机。

(二)充分发挥手机优势,打造特色课堂。立足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课程特点,利用学生在新媒体使用方面的特长,发挥手机即时通讯工具和新媒体传播载体的独特优势,创新出新的课堂教学范式,让手机为我服务,为教学服务。据初步统计,笔者每节课让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在10分钟以上。饱和地使用手机,消弭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感,增强“心理免疫力”。具体做法如下。

运用手机微信考勤。上课前2分钟,用手机签到,并附上所在位置的GPS定位截图;下课后2分钟用手机签退,同样附上所在位置。

借助新媒体教学。将教学案例放在微信和微博共享;教学环节中设有微信墙、微信问卷、微信调查、微信讨论。用手机服务教学,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开展新媒体实践。组织学生申请和设计了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微信公众号,分组由学生定期维护,更新和推送新闻,每次上课组织学生对属于我们自己的新媒体进行点评。

尝试用手机组织考试。考试期间,学生的智能手机卡取出来,在学校网络部门提供的WiFi环境下用指定的浏览器访问,通过考号和通行证书参加考试,全程实现无纸笔,全程监控防止舞弊。并且考试一结束就读出成绩。这一新的考试形式,教师和学生都轻松省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结语:手机是中性的,它既可以是“低头族”破坏课堂教学秩序的工具,也可以成为运用新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新工具,关键是教师主动探索和创新,积极作为,创造出更加丰富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注:本论文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媒体融合背景下广西高职新闻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喜荣.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初探――洛阳L高校“无手机课堂”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4,(16).

[2]谢菁,时烨璐,黄阳阳. 大学生班级学风建设现状及建议[J]. 现代交际, 2014,(06).

[3]董振华.浅议手机对高职院校课堂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4]胡乐乐.解决高校课堂手机顽疾应对症下药[N].光明日报, 2014,(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翻转课堂 高职公共英语 教学设计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设计的理论概述

(一)教学设计的定义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计划教学系统的系统过程,称为教学设计。”而我国的教育学者则给出更具体的定义,“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张楚廷认为:“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特点、教材特点、教师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设计。从宏观方面考虑,不仅要有一堂课的设计,一个单元教学的设计,还要有整个课程的设计;从微观方面考虑,不只是一堂课,还可以设计一堂课中的某个环节,这样做,才可谓精心设计。”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教学设计有不同的认识,但归根到底,教学设计其实就是为了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双边活动顺利进行而设计的。

(二)何谓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森林公园”高中。2007年春,为了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该校化学教师John Bergmann和Aaron Sams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课声音,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随后,这两位老师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下,任课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一起完成作业、答疑等活动,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知识传递、知识内化、知识拓展的教学步骤进行颠倒安排。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为了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不断深化,网络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时代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教师的教学设计应紧跟时代的步伐。翻转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的传递放在课前,知识的内化放在课堂”,颠覆传统的“课堂上老师讲解,课后学生完成任务”的教学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并开展发现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学生“课堂学的”变为“工作用的”。

二、当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仍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传统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呈现”(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输出”(Production)。教师决定讲授什么材料,讲授多少,如何讲授等,学生一般不能参与这些过程的决策,在课堂上扮演的完全是被动的听众角色。由于教师决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因此教师完全控制课堂的节奏,上课主要的时间也就花在语言知识的讲授上,学生在这种教学设计的课堂中明显缺乏足够的语言输出。

(二)高职学生英语个性化需求差异较大

传统的教学设计总是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有的学生认为,教师讲授的内容太简单,希望教师加深难度;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教学进度太快,讲授的内容太多,难以跟上进度。由于教师的教学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而学生所产生的不满情绪又直接挫伤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这种连锁反应影响到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英语课堂上师生互动缺乏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只注重教师的教,不管学生的学。教师更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学生学会了英语语法、英语词汇等方面的知识,但是将这些英语知识转换成听说等语言输出的能力还明显不够,学生开口说的机会不多,课堂气氛沉闷,这是“哑巴英语”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基于高职英语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人本主义理论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设计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一个学习主体。在信息化环境下,任课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自行决定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学生在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一起完成作业、答疑等活动。

2.课堂交流互动有效性的原则

课堂交流互动是指在课堂上,教师用语言或非语言信息激发一个或多个学生思想,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能简单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面,而是要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水平,课前学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有层次地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与他们开展讨论,这样才能达到提高课堂交流互动的有效性目的。

3.“授人以渔”原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的教学原则上。”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今后可持续发展。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课堂教学的内容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全部需求,而信息化社会赋予高职英语教学的时代新要求,网络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情景,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步骤

1.课前

课前,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准备相应的课件、电子教案、微课视频、学习任务单、相关学习内容的网站等教学资源。其中,微课视频的制作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最核心的内容。教师根据每次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两个微课视频,每个微课视频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且每个微课视频只介绍一个知识点。教学资源准备完成并上传至大学城空间后,要求学生首先阅读学习任务单,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任务单,了解学习任务,然后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定学习进度,自定学习步骤,展开自主学习。课前学习完成后,填好任务学习单,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

2.课上

首先,教师安排教学任务或提出相关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与同组成员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将个人在课前自主学习时遇到的问题提出与同学探讨。然后,教师可利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下到每个小组,根据每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任务单中反馈的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为每组学生答疑解惑,实现因材施教。在完成个性化指导和帮助后,要求每组学生派代表汇报学习收获,巩固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再将各组提出的问题,结合本次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并集中讲解,并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最后,教师根据学生个人、各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对课程进行整体的评价。采用多角度、多方式的评价方式,体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进度、掌握情况等方面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