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解读易经

解读易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解读易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解读易经范文第1篇

现在是科技时代,严格来说,科学应该能够预知未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作决定。但在不确定性的时代,即便是最好的经济学模型也没能预测到全球金融危机。

古代人是怎么作决策的呢?他们依靠历史、自身经验或神谕,夜观天象或神秘巫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只能根据手中的信息来作决定,如果没有这些信息,只能去求助于信任的人或事物。

有些人去《圣经》这样的古老圣典里寻找答案,靠牧师来解读上帝的旨意。公元前1400年,古希腊人向德尔斐神谕寻求启示,由女祭司们解读谜题中的预示。占卜在当时是很严肃的事情,连天文学家也会夜观天象寻找某种宇宙的秩序。

很多人认为中国哲学始于孔子(公元前551年-479年),但孔子学说之所以广为人知是因为它将其之前已存的古典书籍编纂成五经,其中就包括《易经》。典籍翻译的普遍问题是很难区分是忠于原文还是添加了译者的诠释。典籍的解读取决于译者的偏见或无知。所以阅读典籍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

我认为《易经》应当被看作中国古代科学的典籍,而不是占卜或伪科学。《易经》包括两本,一本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包括相传为三皇之首的伏羲所创造的八卦,以及周代周文王推演六十四卦。

简单地说,八卦代表了从好到坏的八种可能情况,而六十四卦表示64种可能的结果。另一本书是在400年-600年年后由孔子及其弟子编纂,帮助解释这些卜卦的意思。要用《易经》进行占卜或决策,可随机选取一卦,然后去书里寻找它的含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和中国对待生命的不同方式。

科学之所以在西方取得发展,一方面是因为来自阿拉伯语的字母语言让人们可以更精确地定义字词及其含义。今天的英语包括100多个单词。就像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的那样,所有的概念都是由语言定义的。

而中文是表意和拼音文字,意味着每个字都包括原本是图形的部首。例如“人”这个字明显是一个站立的人的形象。

由于每个单字的读音有限,每个字有四五种音调,复杂的词组由不同单字组成。多数人只要掌握两三千个中文单字就能阅读基础的中文,单字最多也就5万个左右。词组则由两三个单字构成。

由于中文的读音、音调和单字数量有限,因此不像英文那么精确。一个单字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和读音,因此中文只能根据上下文来理解。所以当我听中国人讲话时,常常要问这个读音或单词是用在什么语境下。我们需要上下文信息才能理解对方的意思。

而沿袭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西方科学是还原论和线性的,追求的是因果关系。而西方的语言也有助于精确的定义和连贯的逻辑。中文固有的模糊性意味着概念思维更加有机和更具流动性,更依赖个人解读甚至是猜测。

换言之,自然科学让机器之间的交流更加准确,而人之间的交流则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社会科学更注重定性分析,因为一个人无法完全理解另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价值和偏好。社会科学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

现代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假定有完整的信息,也就是排除了不确定性。建立在这种完整信息和理性玩家(机械决策)基础上的经济学模型能够带来精确或“优化”的最佳结果。最佳理想被认为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能让生活回归平衡或稳定。

而现实生活显然不是那么简单。八卦意味着在好坏或黑白之间,任何决策将带来八种可能结果:好,坏,好坏兼备的六种可能。六十四卦就更加复杂,因为黑白只是两种可能体现,而剩下则是62种不同程度的灰色。

因此,非黑即白的观点更可能是错误的,因为生活大多数时候是处在灰色地带。

解读易经范文第2篇

(一)道德教化的内涵

长期以来,道德教化始终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领域的核心问题,从周王朝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到孔夫子的“克己复礼为仁”;从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宋明理学的“三纲五常、格物致知”;从康熙帝的“尚德缓刑”,到清末改良派康有为提出的“以仁济天下”,历朝历代的士大夫和统治者们无一不把道德教化提升到维系政权兴衰的高度来认识,而这些士大夫和统治者所孜孜追求的,无非就是通过道德教化,能够使民众知耻辱、明善恶,从而达到稳定民心、巩固统治的作用。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对此曾一言以蔽之:“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务”。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道德教化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在许慎《说文解字》一书中,将“教”释义为“上所施下所效也。”将“化”释义为“教行也”。这里所说的“上”,通常是指在社会地位和品行方面出众的人,包括统治者、社会名流和士大夫,道德教化的对象是普通民众,泛指对民众的感化和教育。道德教化的目的是将价值观念和政治理念灌输给普通民众,使民众在见微知着、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知善恶、明荣辱的效果。教化是一个包涵了伦理、道德、政治、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庞大系统。道德教化的作用,一方面是达到个体上的精神情操修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实现整个社会风气的净化和社会治理的强化。

总的来说,道德教化是一个强调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普通民众受到了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并且将这种道德教育内化为了一个稳定的心理状态,以至于为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都受到了这种心理状态的影响。这个过程中包括了施教者,即道德教化的主体;受教者,即道德教化的客体;以及道德教化的途径和方法,即道德教化的介体。道德教化的主体、客体和介体的地位的差异,导致了整个道德教化系统性质的变化。

........................

(二)《易经》和《易传》

《周易》是一部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典籍,包括《经》、《传》两个部分。《经》即《易经》,又被称为《周易古经》,《经》分上下两篇,总共六十四卦,每一卦均有卦名和卦辞,每卦又包含六爻,每一爻均有爻题和爻辞,共三百八十四爻。《易经》将自然界里日月星辰的更替和山川草木的变化“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并且将这些自然界的现象用一些特殊的符号表示出来,构成阴阳八卦的意象,然后通过观察这些阴阳八卦的意象,来推断和预测事物未来的趋势和走向,从而判断事物的凶吉征兆,最终达到“以天道明人事”的效果。并且根据逻辑将这些规律和法则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统理论。《传》即《易传》,又被称为《易大传》,因为《传》包含有上下《彖传》、大小《象传》、上下《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十个篇幅,因此也称为《十翼》。《易传》是关于《易经》最早的、最严密、最系统的注解。《易传》以儒家学说为其主要思想来源,同时吸收了百家思想的精华,通过对古经的注释和解经,并且在注解和解经的过程中加入当时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古经的理解,做到了与社会现实想结合,阐发了自己的政治思想、道德原则,与古经一起构成了整个周易文化庞大的系统。

《周易》相传是由文王、周公、孔子所创,并经历代众学者考究,包涵了上古历代先贤哲人的智慧精华,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它包括了我国古代社会、哲学、伦理、政治、经济、管理、军事、法律、民俗、天文、五行、预测、文学、教育等多个领域的思想智慧结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评价:“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形象地说明了《周易》是一个浩渺广阔的系统,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周易》历经数千年的沧桑演变,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易》中所弘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成为历代士大夫们恪守的行为准则,《周易》中所讲究刚柔相济、阴阳易理的思维方式,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都被历代仁人志士一脉相承地薪火相传,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周易》 深刻影响了普通民众的思维方式,在古代普通民众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会采用占卜之术来预测事物的吉凶祸福,从而对未知的事物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这种预测对人们最初认识世界起到了启蒙作用《。周易》反映了人们早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最朴素也最直观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和基本精神,都能从中找到相应的解读,并且以《周易》古经作为研究的开端和源头活水,经由《易传》的诠释和解读,衍化出了最初的道德教化的思想体系。

........................

二、 《周易》道德教化思想体系

(一)道德教化的目标

由于周易经传成书的年代背景不同,“君子”和“圣人”在书中的表述和含义也不尽相同,在《易经》中关于“君子”仍是一个偏向中性的词汇,到了《易传》中“君子”一词被赋予了强烈的褒意色彩。而“圣人”一词在《易经》中并无直接的表述,在《易传》中对“圣人”的描述更进一步,更多地被描绘为一种与“君子”相比更“在位”的人,并且能够善于用自己的“位”为百姓谋福祉。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道德观念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始以道德观念来分析和解释占卜的结果,无论是“君子”还是“圣人”,都将是否有道德作为了价值判断的标准,“君子”和“圣人”也成了人们自身价值实现的目标,在朝这个目标努力的过程中,人们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趋于向善。即使是经过了自身的努力,却没有达到“君子”和“圣人”的高度,那么也能在社会中清楚地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且在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上实现自身价值。

1. 君子论

解读易经范文第3篇

【关键词】黑格尔 中国文化 批判 理性解读

【中图分类号】B504 【文献标识码】A

黑格尔的著作被称为哲学史上最晦涩、最难懂的著作之一。表面看来,似乎批判黑格尔容易,而理解黑格尔困难。但是,批判的前提和基础是理解,如果对黑格尔本身的思想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解,作出的批判仿佛就是在虚无的地基之上建造起来的“空中楼阁”,可以说是一种苍白的、没有说服力的情绪发泄及无力诡辩。

理解黑格尔中国文化批判观的哲学基础

中国古代哲学有没有“无源之水”,也没有“无本之末”的说法。康德的四个“偶发”即“世上没有偶发的裂隙,没有偶发的跳跃,没有偶发的事件,没有偶发的定命”。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鼻祖,之所以借用康德的理论,缘由正如黑格尔本人所言,任何哲学理论的发展都具有继承性,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鼻祖,而黑格尔作为集大成者,二人的思想一脉相承。黑格尔曾在逻辑学中对康德理性宇宙论中的几个二律背反进行过深刻的阐述和批判。为了研究黑格尔的思想,首先要对康德的思想有所了解。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尽管我们的语言有巨大的财富,但思想家经常为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概念的精确表达而感到窘迫,而由于缺乏这种表达,他既不能很好地被别人理解,甚至也不能很好地被自己理解”,“无论是在通常的谈话中还是在文章中,通过对一个作者关于他的对象所表明的那些思想加以比较,甚至就能比他理解自己还要更好地理解他。”①这是因为感性直观影响到知性判断,也就是中国先哲们常说的的“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鉴于上述论说,作为读者,在抛开个人感情好恶的客观视角下,从纯粹学理角度来解读黑格尔的思想,就能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其中的深层意蕴,这正是理解黑格尔对中国文化批判观念的理论基石。

解读黑格尔中国文化批判的方法支撑

两种理论的交锋,比起战争中的交锋有过之而无不及。关于如何更好地进行理论交锋,驳斥对方的理论,著名古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曾对此有过经典论述:在辩论的时候,要搞清楚别人言语中的逻辑,并抓住其漏洞,然后一击致命。

黑格尔的中国文化观虽饱受学界批判但有其合理之处,对待其观点的正确态度应当是用其观点来解读其观点,而不能用自己的观点去一味盲目批判,这是一种怯懦的表现。借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要“在其最强势的地方与其进行角力”。批判黑格尔的最终武器――正如他本人所言,“不熟悉别人的理论,就没有资格进行批判!”鉴于此,本文立足于黑格尔相关理论的背景下,对于黑格尔中国文化观进行缜密分析,这样作出的解读才兼顾了充分的理论支撑与可靠的方法支持。

理性解读黑格尔的中国文化观

辩证来看,黑格尔对于中国文化的批判有一些合理的认识,也有一些不合理误读,从这两方面来全面看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黑格尔对中国文化的批判观。

解读黑格尔对中国哲学的批判。其一,黑格尔持有一种哲学史上的“西方中心论”。在他的认识中,哲学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他认为“真正的哲学是自西方开始”,在哲学发展史上只有“日耳曼哲学和希腊哲学”。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中将中国哲学排斥出了哲学史的范畴,他认为“我们在这里(即东方哲学中)尚找不到哲学知识”。

其二,黑格尔将中国孔子、道家思想及易经排出了哲学范畴。他认为,在孔子的思想中不含思辨哲学的成分,孔子的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国教,未能创造一个“范畴的王国”,同样他认为易经哲学也未能将具体“概念化,没有被思辨地思考”。据此黑格尔就认为中国哲学“沦于空虚”。正是由于中国哲学的建构模式与主张“理性”即“范畴”的黑格尔哲学建构模式明显背离,所以黑格尔做出了中国人甚至“不能运用概念来思维”,中国哲学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哲学的简单推论。

其三,黑格尔认为中国哲学本体中缺乏个体化与自由。黑格尔眼中的中国哲学是一种宗教哲学,“主观性精神的因素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宗教的观念并没有个体化,而是具有普遍观念的性格”②。因为黑格尔认为“自由和普遍性就是一个民族整个伦理生活和其余生活的原则”③。在黑格尔眼中,缺少了个体化和自由的中国哲学自然难以冠以哲学之名。

总而言之,黑格尔在对中国哲学的批判上,既存在一定先验色彩,也闪现着一种盲目自大的欧洲文化优越论,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从现实层面来看,中、西方哲学同为世界哲学的两条重要分支和源流,共同汇入了世界哲学史的洪流当中,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再则,黑格尔用一家之言来评判中国众多哲学流派,难免有点先验指导下的不证自明,似乎有着一种咄咄逼人的强加之势,他的这一论证方式更像是先假设一种不证自明的观点,然后再搜集材料努力证明之,其实这种方法也是黑格尔本人所极力反对的。加之,黑格尔对于中国哲学的理解未必见得就十分全面或是特别深刻。如此这般凭借不充分的材料就对浩瀚博大的中国哲学作出解读,不免有些以偏概全之嫌,这与他追求真理、追求理性的严谨学术态度似乎并不完全契合。

解读黑格尔对中国文学的批判。其一,黑格尔将中国神话排斥出了哲学范畴。黑格尔认为“神话仍然必须从我们的哲学史内排除出去”,因为“哲学史所研究的不是潜伏在某些表现里的一般哲理和思想,而是明白表示出来的思想,而且只研究明白表示出来的思想”④,“在神话里,思想并不占第一位,主要的是神话的形式”⑤。黑格尔认为神话作为直观表象,不能被纳入哲学范畴,至多可以作为哲学所析出的质料而已。

其二,黑格尔认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幻想成分多于实际意义。他指出,“中国人对于他们的符号还是加了解释的,因此也还是把它们所相徽的意义说明白了的。普遍单纯的抽象概念是浮现于一切多少有一些文化的民族里”,但紧接着他又笔锋一转,直戳中国文学作品中这类抽象观念的“思想只是有时偶然出现”⑥,而哲学中的思想却必须是绝对、普遍的思想。

其三,黑格尔认为中国诗歌缺乏思想性。他认为,“古代东方诗歌的内容,如果只看成一种单纯幻想的游戏,似乎在这方面最为光辉,但在诗歌中最重要的是内容,内容要严肃”,“印度的、东方的诗歌,就形式论,可能是发展得很成熟的。但内容却局限在一定的限度内,不能令我们满足”⑦。

综上,在黑格尔看来,中国古典文学,不管是诗歌还是神话就是一种华而不实的艺术形式,徒有华丽的外表而不具备深刻的思想内涵,不具备用概念进行思辨的能力。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恐怕不用细说,中国的古典文学从不乏一些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也不缺一些有着深厚哲学功底和独特哲学见地的文学家,这个恐怕是每一位稍微有点文学常识的中国人都十分清楚的。

解读黑格尔对中国科技的批判。黑格尔认为,“中国人是笨拙到不能创造一个历法的,他们自己好像是不能运用概念来思维的”⑧,这句话明显违背基本常识,中国历法是中国历史上由我国先民自己创制出来的各种历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历法的出现对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黑格尔认为,“对印度人和中国人的科学知识估计太高是错误的”⑨。事实上,中国科技不仅发达,而且对世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四大发明”,如果没有了造纸术和指南针,黑格尔先生如何能够凭阅读中国的书籍而了解到中国的文化。

由此看来,黑格尔对于中国科技的批判是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尽管在黑格尔所处的时代中国科技逐渐在走下坡路,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但不能因此就否认了中国上下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对于世界发展进步的重要影响力。

黑格尔对中国文化的批判并非学术孤岛

培根在《新大西岛》中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新大西岛―本色列岛。尽管这座岛不为人所知,但它却知晓外面所发生的一切。原因在于他们每几年要派出船队出使外国,其目的是学习外国先进科学知识。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著作当中也有一段针对中国文化的批判,培根认为中国的闭关自守是一种文化自卑而非文化自尊的外露,是一个民族特性中懦弱面而非勇敢一面之展现,这与黑格尔对中国古典哲学文化的看法有相似之处。

培根对于中国文化自卑性的批判也不是没有任何道理。因为他所描绘的新大西岛,是他心目中的未来社会发展理想版式。在培根笔下,新大西岛是一个开放与封闭并存的复杂体,在保持封闭性和神秘性的同时还和外界开展着文化交流。而闭关自守的中国,只是保持着绝对的封闭,却不和国外开展交流,据此,培根就作出了中国文化自卑的推论,虽然有些草率,但是站在培根的个人角度来看,也是可以理解的。

据史料记载及大多数学者的认识来看,中国闭关自守下的文化封闭,在明清的统治者看来,并不是一种文化自卑的心态作祟,而是一种在“天朝上国”思想统摄下的一种高度文化自信在文化形态上的反映。最终这种盲目自大心理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一蹶不振,转而在西方列强的胜利面前急速坠落为一种极度的文化自卑感,由此开启了近代中国“西学中用”之路。从近现代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文化自卑感是具备高度文化自信的中国在其眼中向来的“蛮夷之邦”面前失败之后的一种被动产物。

黑格尔对于中国文化批判的合理性解读

黑格尔批判中国文化中“主观精神”的合理之处。主观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核心,也即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理念,而客观精神诸如考古学、文献学等则是一些外在、偶然的因素,受外在环境的影响的变动较大,不能客观如实地反映出绝对理性。

黑格尔侧重于对中国文化中主观精神的研究,并自认为抓住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和本质。他的这一研究方法和观点向来被一些学者戏谑地称为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无知与肤浅表现,这些学者自以为抓住了黑格尔的缺点和破绽,其实他们这种行为和研究方法才真正地是一种肤浅的表现。

结合康德范畴表中的关系范畴,可以将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二者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实存与偶性的关系。按照康德的观点,实存不变且稳定,而偶性则常变且易变。只有抓住中国文化中实存部分即主观精神,才可以说是抓住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从黑格尔建构理论的视角来理解黑格尔的“中国文化观”,才能看出黑格尔理论的高深与精妙之处。

黑格尔看到了中西文化的相通之处。中西方文化源自共同本体而发之不同表征。中西方哲学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思维方式,没有优劣上下之别。借用康德的话说,就是本体相同,而知性不同,即思维方式不同,处理经验性直观(材料)的方式不同,得出的规则即知性(范畴)不同。中、西方是殊(知性)途而同归(归自同一个本体,同一个理性即思维的最高原则,统率知性的东西)。

西方的文化相对论借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而否定跨文化沟通的可能性与现实性,黑格尔则批判文化相对主义认为跨文化沟通不可能的观点,笔者也认为中西方文化具有同质性,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从而跨文化沟通是完全可能的。

在黑格尔的论述中,不乏一些例子可以作为中西方文化互通的例子。比如黑格尔否认跨文化沟通不可能的论断。黑格尔批判文化相对主义认为跨文化沟通不可能的观点,这个观点的错误已被实践所充分证明。中西方文化具有相互沟通交流的可能,这一观点也为不少理论家所认可并自觉在学术研究中遵循之。其实,在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欧洲中心论”之外,还有一种认识论,他们认为中西方哲学是相通,并在学术研究上走了一条东学西渐的道路。譬如同为德国哲学家,并批判黑格尔哲学理论的叔本华,其理论中就借鉴了不少古印度宗教哲学理论,并对中国的《易经》有所研究。

黑格尔尖锐指出中国“幼年文化”停滞不前的原因。“幼年文化”是黑格尔对中国文化基本看法。黑格尔认为这种幼年文化的基本观念是,“光荣在于唯一的个人,一个实体,一切皆隶属于它,以致任何其他个人都没有单独的存在,并且在他的主观的自由里照不见他自己”⑩。这里面“唯一的个人”指的就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君权。除此之外,还有外在于人的自由意识的封建道德伦理。在这种封建道德谱系起支配作用的前提之下,人的道德行为是外在强力训诫和束缚之下的一种被动反应。这种受动式的道德行为,在黑格尔看来,是一种尚未摆脱童蒙状态的一种精神现象。对于这种文化,黑格尔形象地将其称为“幼年文化”。在这一外在强制性道德的支配下,中国文化只是一种单纯的重复式发展路线,而逐步失去了自由,也就失去了创新,这一现象在实行文化专制的明清时期表现更为明显。

十分清楚,黑格尔只看到了欧洲文化的发展,而没有看到东方文化也在发展,只不过是顺沿着一条不同的路线和方式而已,东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中同样占据着宝贵的一席之地。辩证看来,黑格尔对于束缚中国文化发展的深刻洞见,直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充分反思。

黑格尔尖锐指出,中国的传统封建文化通过外力强行作用于人的自由意识,这种外在的东西数千年来被通过种种手段方式嵌入中国民族自由精神的内部,给人民造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变形,与自由意识在人内部正常发展的精神发展的正常轨道明显相背离。黑格尔据此指出,这一“幼年文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持久、稳定”。然而,出于促进文化之目的,文化只有在生生不息中才能不断传承恢弘,过度稳定的文化不见得就是好事,这容易致使文化停滞不前,甚至异化为一种“文化自恋”。当前,为了鼓励文化发展,学术繁荣,只有实行一种相对自由的文化政策,才能鼓励文化不断传承创新,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注释】

①[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69~270页。

②③④⑤⑥⑦[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32页,第118页,第93页,第96页,第100~101页,第135页。

⑧⑨[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75页。

解读易经范文第4篇

讲座邀请函范文一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我园定于6月22日(本周六)上午9:00,在安师大花津校区大礼堂开设家教讲座,题为《伴随孩子长大》,由芜湖市环城南路幼儿园副园长林芸女士主讲。

林老师是一名优秀的家长,儿子自幼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优异,毕业于芜湖市第一中学理科实验班,去年高考时同时被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录取,现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林老师主讲的家教讲座不仅从一名优秀教育专家的角度阐述儿童的成长教育,更是一名成功母亲育儿经验的积累,请各位家长尽量不要错过!

看到通知后,于本周四(6月20日)之前去班级老师处登记,我们将根据参加家教讲座的家长人数确定包车数量,提倡家长拼车前往,谢谢各位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安师大附幼小小二班

XXX年6月14日

讲座邀请函范文二尊敬的徐唯辛教授:

鉴于您在艺术及文化研究方面的造诣,我院诚挚地邀请您在九月份到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学,希望您能为我院学生进行一个上午的学术讲座。

我院将为您的讲座支付一笔微薄的酬劳,同时承担您往返京汴之间的交通费用,并为您提供在开封期间的住宿。若您愿意接受邀请,我们将倍感荣幸。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XXX、8、18

讲座邀请函范文三各地方有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

为了配合各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学习贯彻两会精神,更好地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准确、完整地把握我国经济政策方向,引导对经济与商贸热点和重点问题的调研,我院拟于XXX年6月16日至17日 (根据国家行政学院会场安排或6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国家行政学院举办中国经济与商贸展望政府工作报告解读讲座。

讲座将邀请参与此次政府工作报告编写的专业人士或国内知名学者,对《政府工作报告》做极具实践性的解读。讲题主要围绕宏观经济、金融、财税、商贸、投资、区域经济等,并随着经济形势变化和相关政策的出台,及时增加新的内容。

欢迎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积极参加,讲座具体日程安排详见附件。

联系人:XX、XXX 联系电话:XXXXX邮箱:XXX 传 真:XXXX

解读易经范文第5篇

《老子》与《易经》、《庄子》并称为“三玄”之学,一直以来对朝廷政治、知识分子的社会和民间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自身的流传也非常广泛。作为一部历经2000余年、流传甚广的中华传统经典名著,要读懂固然不易,学通更是艰难,有的人皓首穷经甚或终其一生,也未必真正能学懂弄通,这里也仅是借助注释和解读,选取几个侧面谈些理解和感悟。

《老子》也叫《道德经》,分上下经,共81章。上经讲“体”,37章,下经讲“用”,44章。按照的说法,为人处事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我们读《老子》也应如此,既要从道体上把握,也要在篇章中体用,这样才不致片面、偏颇。

如果说道体和器用只是从谈道说法的角度谈如何学习《老子》的话,那么《老子》本身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光芒则是回答了需要向《老子》学什么。《老子》的著作,时时处处体现了阴阳互动变化的道家思想和易经哲学,并以老子独特的阴阳、正反、因果、对立的辩证思维和语言风格表达出来。

如老子在阐述其政治哲学思想时提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一个事情两个方面都通达了,方能不失、不死,立于不败之地。“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w焉”,进一步阐明“载营魄抱一”的爱民治国理念。

在阐述其军事哲学思想时强调:“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不炫耀武力,但亦要自强自保,尤其是要慎用武力,唯道而已。

在谈到人生发展时要求:“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这些论述从道的高度、器的致用反复阐述,充满着辩证思维和智慧光芒。

此外,在这部经典名著里,还有许多格言,如“大器晚成”、“和光同尘”、“出生入死”、“知足不辱”、“千行之行,始于足下”、“见素抱朴”、“绝圣弃智”等等,流传至今,成为朗朗上口并潜移默化的金玉良言和修道圣典。

解读易经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易经; 取象; 思维方式; 比附推论

取象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之一,这种思维方式是从古至今普遍地被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运用着的又颇具神秘色彩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发展形成于《易经》,是易学文化精神在现代思维方式中极具价值的部分。对此,笔者讨论如下:

取象思维方式本文界定为:在思维过程中离不开物象,以想象为媒介,直接比附推论出一个抽象的事理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的核心是以具体事物为载体,靠想象去推知抽象事理,其本质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直接推论的逻辑方法。它起源于原始时代,发展形成于《易经》。

原始人处于人类文明的史前期,他们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已经具备了原始的取象思维能力,其思维水平如同孩童一样,头脑中只是存有特定的实物的物象,所使用的词都是他们所接触的实物符号,在他们的语言中,没有包括同一性质的物群的种属词汇,也没有表示一般概念的语词。例如,他们只有这个人、那个人的有所指的概念,而没有“人”的一般概念;只有不同种的某一棵树的概念,而没有“树”的一般概念。随着思维的发展,他们逐渐地把某些专用名词移用到相关的物类,表示物类的共同性质,由此产生了表达取象思维的用语。其特点是语言中尚没有这个语词,而找一个与之相近的、在某方面有关的实物表示出来。例如:“像石头”表示“硬”、“像太阳”表示“热”、“圆”等等。这里“硬的”、“热的”、“圆的”等表示抽象的语词,是从他们印象最深的石头、太阳这些实物中抽取出来的,这是取象思维的初始阶段。

取象思维的初始阶段,就已表明人类思维已经进入到了简单的比附推论的阶段。比附推论是取象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这种思维方式在《易经》中得到了发展、完善,使之逐步成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之一。

《易经》中的卦象是其推测所占之事吉凶的主要依据。如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等等,并试图以此表现出宇宙万物的变化,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卦爻辞也大多运用取象思维方式来阐释抽象道理。如《困.六三》爻辞:“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这是说一个人被石头绊了一跤,伸手又抓在蒺藜上面,回到家中,又不见了妻子,故筮遇此爻凶。这是把人处坎坷境地,又依靠坏人,必无好结果的抽象道理,寓于对具体事物的表述中,使人由具体的事象联想到抽象的事理,而有所感悟。

又如《乾》卦写龙隐龙现。《井》卦写井谷射鲋。《大壮》卦写羝羊触藩等等。通过对“龙”等具体事物的描述,意在阐释与之有一定相关的抽象事理,即不是为了说明“龙”等具体事物本身,而是通过对这些具体事物的描述,启发人们想象,去悟知出一个抽象的事理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取象思维方式。

取象思维的本质是一种比附推论的逻辑方法。所谓比附推论是指通过想象,由具体事物直接推知一个抽象事理的逻辑方法。除上述分析外,又如《易经.大过》九二爻辞:“枯杨生,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这里将自然界的枯杨生,与人间的老夫娶少女联系起来,取其相似点,进行想象,然后比附推论出“无不利”的结论。意在告诉求卦者,所占问之事将大吉大利。《易经》设卦观象,通过想象这一媒介,比附推论出“意”,象及卦爻辞是可见的,而“意”是不可见的,不好说清道明的,对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人们只要运用取象思维方式便可得到,这正是“得意忘象”、“得意忘形”、“得鱼忘筌”的思维秘密所在。所得的“意”便是事理,所忘的“象”、“形”便是所选取的具体事物,而其思维过程是比附推论,思维方式是取象思维。

论取象思维方式(二)

取象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有二:一是与整体思维的互补,二是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取象思维与整体思维的互补,建构了《易经》的思维框架。《周易》古经,以它特有的表达形式,充分注意到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和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八卦及六十四卦是构成这一整体的基本框架。在这里,人和自然是处在完全统一的结构之中的,这一整体观与取象思维方式互相补充,也就是说,在取象思维过程中,有整体思维,而整体思维赖以形成的基础又是取象之辞及卦象和卦的排列组合,而这当中也离不开取象思维。例如《乾》卦,以“龙”为具体取象物,通过龙的“潜”、“见”、“跃”、“飞”、“亢”等不同处境的描述,揭示了事物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全过程,这里取象思维和整体思维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得意忘象”是指“意”尽得而忘“象”;“得鱼忘筌”是抓到“鱼”而忘“筌”,尽得的要求就是全面、整体地去把握,可见,有而且只有整体思维的互补,才是提高运用取象思维所推知事理可靠程度的根本保证。

取象思维方式的模糊性,是指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所推知的事理具有很大的歧义性,因为它不具备必要的叙述,以致于见仁见智,公说婆说,甚或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种模糊性又是因为靠想象这一媒介而造成的。如上述“枯杨生*,”与“老夫得其女妻”之间的所谓联系,完全是靠想象得来的,靠想象把自然界的反枯为荣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老夫得其女妻”联系起来,推论出“无不利”,其模糊性可谓大矣。

取象思维方式不同于抽象思维方式。因为抽象思维方式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逐级构建的,也就是在概念的基础上构成判断,在判断的基础上进行推理。由已知的东西出发推得新的知识,它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如“金属”、“铜”、“能导电”是三个概念,分别组成(1)金属能导电,(2)铜是金属,两个判断,再由这两个判断组成如下推理:

金属能导电, 铜是金属;所以,铜能导电。

从中可见,抽象思维中前提真实,推理过程合乎规则,就能得出一个必然性的结论。上例的逻辑结构可概括为:“所有M是P,S是M;所以,S是P。”这里“M”一般指称为“中项”。它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这是抽象思维方式得出正确结论的一个必要条件。而这些内容,取象思维方式都不具有,这些是取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区别的根本所在。因为取象思维方式的所谓前提是一些具体事象,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能靠想象这一媒介去推知一个事理,没有论证过程,所以结论不是必然的而是或然的,提高结论的真实性或可靠性,只能靠人们的想象力和悟性。如果说抽象思维方式能训练人们思维的严密性,那么,取象思维方式却只能提高人们的想象力,培养人们的悟性。

形象思维方式,又称艺术思维,是文学艺术创作者从观察生活,吸取创作材料到塑造艺术形象这整个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主要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形象思维要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也就是通过实践由感性到理性,逐渐对事物本质进行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形象思维不脱离具体的形象。但必须要舍弃那些纯粹偶然的、次要的、表面的东西。作家、艺术家的思维是在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之后,选取并凭借种种具体的感性材料,通过想象、联想和幻想,伴随着强烈的感情和鲜明的态度,运用集中概括的方法,塑造完整而富有意义的艺术形象,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凡此种种,表明形象思维与取象思维的区别是明显的。虽然它表面上与取象思维一样,都有“具体的形象”,也都要“通过想象”等等,但本质上却不同,主要在于形象思维是不脱离具体的形象,通过想象、联想和幻想去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例如鲁迅在谈自己创作“阿Q”这个艺术形象时说:“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所以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金隐铭 鲁迅小说全编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383)鲁迅先生点明了《阿Q正传》是“依了自己的觉察”写出来的,目的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这些正如上述一样,其创作过程运用的正是形象思维方式。从“阿Q”形象的塑造,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生活的熟悉程度、理解程度,以及鲁迅先生所具有的丰富的艺术修养和创作经验,所以他能够舍弃那些纯粹偶然的、次要的、表面的东西去塑造出“阿Q”这一完整的艺术形象。而取象思维则不然,它是建立在生活经验及对具体的事物的感受而生发出来的一种思维活动方式,一种推论的逻辑方法,其“想象”的事物的两端或有联系,或无联系,有的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也就是说,取象思维方式重在通过具体事物,直接比附推论出一个抽象的事理,而形象思维方式主要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二者的区别可见一斑。

论取象思维方式(三)

取象思维方式与顿悟思维方式也有明显的区别。顿悟思维又称“灵感”,是指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或思考某一问题,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由于某种偶然因素的启发,答案突然在头脑中产生,这个思维过程便是顿悟思维。例如阿基米德躺进浴盆的瞬间,看见水溢出水盆而顿悟出浮力原理等。顿悟思维方式的产生及完成过程,必须以思维者具有足够的思考养料的储备为前提,方可对某一问题在百思不得其解时而突然有所领悟,否则是“悟”不出什么东西的。

虽然取象思维方式与顿悟思维方式在进行思维活动时都要有想象,都要去悟知,但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顿悟思维方式的成功运用,能使思维者有所发明或创造,所以,有人将这种思维方式称为创造型思维。其结果是令人“茅塞顿开”;而取象思维方式运用的结果,不会有什么发明创造,因为取象思维所比附推论出的事理已被事先定在了所取之象的框框之中,虽然它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但仍然有一个范围,只是人们对它理解的程度不同而已。例如对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人们可以比附推论到爱情上去,也可直接用到从事教师等职业的人身上,去赞美那些敬业爱岗、勤奋努力的人们,其结果是让人们心遇神悟,感到妙不可言,所以取象思维方式是一种“体悟”而不是“顿悟”。

取象思维方式与象征之间的关系比较特殊。象征是文艺创作的表现手法之一,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如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结尾用夏瑜坟上的花圈象征革命者的前景和希望。又如杨朔的散文《白杨礼赞》中的“白杨”象征革命根据地的军民等等。可见,象征一般说来,是在艺术创作中以某一特定的具体现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或感情,而“特定的具体形象”的本身,是一个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的东西,如上例中的“花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的含义是特定的,再加上限定“坟上的花圈”,便启发读者联想:这需要有人为纪念来送花圈到坟上,再由“夏瑜”的坟,想到革命者后继有人,所以说:“夏瑜坟上的花圈”象征着“革命者的前景和希望”。这个解释,说明象征要放到具体的作品中去,联系作品的主题,让读者把握其象征手法。离开具体作品,单独一个命题也可运用象征这个语词,如“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等等。这样明说的“象征”没有歧义,因而能得到人们的共识。象征虽然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但其发生的思维方式的支点,我们认为是取象思维方式。因为象征的过程中具有“具体物象”并“靠想象”、“比附推论”出一个结论来等要素,而这些恰是取象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从这点出发,我们认为象征是取象思维方式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取象思维方式反映了中国人善于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及其对客观事理阐释的思维特点。这种思维方式,充溢着中国人对朦朦胧胧的美感的偏爱,在中国古代哲学、天文学、农学、医学、建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甚至在今天仍然影响着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各民族人民的思维方式。这是易学文化精神及其在现代极具价值的重要部分。限于篇幅,本文仅举古诗当中和现代语言中运用取象思维的例子,说明如下: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这首诗根据硕鼠不劳而获的属性,通过想象,以艺术形式比附推论出剥削者如同硕鼠,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可鄙形象。

论取象思维方式(四)

又如李商隐《无题》中的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千百年来被人们公认的咏唱爱情的佳句。欣赏这句诗的难点在于“春蚕”、“蜡炬”、“吐丝”、“成灰”,与爱情的关系,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人们通过想象,能得出“到死丝方尽”,“成灰泪始干”似乎与爱情的生发、相恋时的情境,亦或某些心愿等等有相似的地方,让人们比附推论出结论:我爱你到永远。

取象思维方式在现代诗文中也多有运用,如大家熟知的:“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这里的“旧船票”、“你的客船”所蕴含的深意,只能从取象思维方式这个角度去分析,去解读,才可体悟出其妙来。

现代语言中的“脚上的泡是自己走出来的”,其中“脚上的泡”与“自己的过失”根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靠想象,却能比附推论出:“自己的过失是自己造成的”这一结论。这句话可用在责己、责他等场合,并显得温情、委婉、含蓄。其他如:

(1)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2)卸磨杀驴,过河拆桥。

(3)一针不缝,十针难补。

(4)烧香找不到庙门。

(5)不给马吃草,却让马儿跑。

例句(1)取象的具体事物是“猫”,不管它的颜色如何,只要能“抓住耗子”,便是“好猫”。这句话表面上是说“猫抓耗子”,而实际上是让人们通过想象去比附推论出一条抽象的事理:要重实际。这样,通过想象,体悟出那些只可意会的东西来,是准确把握、使用、理解这句话的关键,这正是取象思维方式的妙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取象思维方式在运用过程中所取之象与推论的结果——事理之间,不是靠普通逻辑规则建立起来的,其所谓的因果联系,只能靠想象,这种推论方法,具有感悟性、直观性,这是取象思维方式的玄妙之处。从“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来看,取象思维是建立在经验知识基础之上的,所取之象大多是人们所熟知的生活经验,这是对《易经》所取之象的超越。又由于得到了现实生活经验的支持,人们对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感到陌生,并能够接受它,娴熟地运用它,其中的逻辑支点便是它从实际生活经验中来,让人们体会到它合乎常理。运用取象思维方式,极具活力而独具魅力,是易学文化精神在现代思维方式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睿智,思维表述简练、寓意丰富、余韵绵长,耐人寻味,几千年来,这种思维方式始终被人们喜爱着、运用着。

解读易经范文第7篇

《易经》屯卦所体现出来的刚毅坚卓、知难而进的管理艺术,对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能力和智慧有极强的借鉴作用。听《周易》管理学专家卢正惠解读屯卦中的管理艺术,在管理工作中坚持中正之道,才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第三卦水雷屯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六二,屯如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易经》第三卦屯卦的卦爻辞说明了创业维艰,万事开头难,道路曲折,前途光明。屯卦上面是坎,下面是震,水雷屯,有雷鸣震动之象,平静水里孕育着惊雷。屯卦有积累之意,有一个成语叫囤积居奇,就是要把稀缺的东西积累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事实上,古代的仓库就叫“屯”,说明屯卦是仓库的代表。从字型看,“屯”字像草,草在地下生根而地面上只长出一点点,春天到了,枯萎的草在地下生根,刚刚萌芽,这就是屯的卦象。从管理学角度看,就是要有定位、有目标,要韬光养晦,积蓄能量,腹有诗书气自华。即使是前进的道路有万千阻隔,也总会有解决的办法。要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点、适当的领域、适当的方法,该出手时就出手。屯卦还说明定位要高远,目标要远大,才有挑战性。“动乎险中”的意思就是说,人没有危险在前面是不会努力的,有困难、有危险,则反而促成人努力争取成功。同时也要谨慎小心,居安思危,小心驶得万年船。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屯,刚柔开始交流,困难随之产生。在险难之中活动,盛大“亨通而守正”。打雷下雨润泽大地,天始造化,万物萌发,虽有利于建功立业,但也是困难重重。折射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尤其是在初期,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迂回曲折,螺旋式上升是基本特征。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从管理学意义上讲,经纶包括了经营、创业、管理等多重含义。如织布一样,直的丝为经,横的丝为纶,亦即纵横。所以管理者要效法屯卦的精神,在膂力方刚之时,要经营四方,积极开创事业。同时,也警示经营管理者,要有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凡事都要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管理者最重要的事是决策,如何才能科学决策,这是考验管理者水平与能力的关键。

概而言之,无论做任何事,在初期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不能因为困难而气馁,既要刚毅坚卓,又要理智冷静。信心、恒心、决心、细心和耐心,是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品质。既要正视困难,又要百折不挠。管理者还要善于借脑集智、容纳百川,大家动脑筋,企业出黄金。决策者若能集众人之智,相互配合,以身作则,联系群众,强化管理,加强沟通,正确决策,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第一爻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初九的字面意思是指初生草木被大石头压住,难以正常生长,只能从石头旁边寻机长出。所以,坚守正道就会有利,也有利于建立功业。引申为虽徘徊不进,只要能够守真恒志,就会成就事业。

从管理学上解读爻、象辞,意思是指在困难面前,当你犹豫不决之时,要坚定信念,任何事情总会有解决的办法与出路,要广纳善言,多听听下属的意见与建议。这样,一方面能获取正确决策的有益信息;另一方面,能有效沟通与处理好上下级关系,赢得下属的尊敬与支持。作为被管理者,在遇到困难时,积极主动地协助上司将事情处理妥善,公司得利,自己也会得利。因此,困难也是有能力者建立功业的好机会。

从卦象看,虽有众多阴爻像大石头一样压在根的上面,可是要生发的根,永远是压不住的,终于要磐桓出来。这种现象是好事情,需要时间,需要等待,不可急。利居贞的意思是说,要寻找时机,曲折前行,不能有邪念。所以,整个卦象的思想是纯正的,行为是合乎道德的。象辞还告诫我们,经营管理者不能高高在上,要以人为本,礼贤下士,体察民情,这是以贵下贱的本意。古今中外能成就大事业者,无不是谦逊而容众者,对人尤其是对下属或基层民众关爱体恤,自然会得到民众的拥待,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第二爻六二,屯如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预想不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正如六二爻爻辞所言,求婚之人的内心总会忐忑不安,她会拒绝我吗?如果被拒绝了怎么办?市场博弈也是如此,要有耐心与毅力。轻易得到的一般不会珍惜,只有经过艰辛努力获取的才会倍加珍爱。

风险与危机在所难免,但是,只要坚信任何问题解都有解决的办法,没有开不了的锁,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生活也是如此,生下来,活下去,总会体验到无数的磨难与苦楚。但是,生活总是美好的,风雨过后就能见到美丽的彩虹。

徘徊不前、犹豫不决、患得患失等心理现象,是人所共有的,尤其是面临重大决策而又资信不足之时是很正常的。未来环境中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谁也不能保证所做出的决策一定是正确无误的。怎么办?是退缩还是勇往直前,既考验决策者的勇气、胆略,更考验决策者的智慧和谋略。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坚守正道、进德修业、恒定信念,总会赢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

第三爻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追逐野鹿而没有虞人作向导,结果迷入林中,君子洞察几微,不如舍弃,再往前行会有困难。

《象传》说,追逐野鹿而没有虞人作向导,是因为贪图禽兽。君子放弃,是因为前行有困难,会陷于困境。

经营中的风险和陷阱无时无处都存在着,追求利益是企业的本质,但是,唯利是图必将遭受失败。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在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见好就收或许是最优的选择。正如六三爻给我们的警示一样,在未来环境和发展趋势不明朗,或者面临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又无已往经验可资借鉴、处于孤立无助之时,不要贸然行动,否则,将招致无可挽回的损失而走向穷途末路。

《易经系辞传下》中指出: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几”是指事物发生变化的征兆,而这种变化的方向和趋势还无从把握时,贸然采取行动的风险还无法评估,在这种情况下,宁愿暂停,静观其变,当趋势明朗时,再采取措施也不迟。这就是君子几不如舍的道理。

《易经》这段爻辞还警示我们,既不要因小利而失大局,也不要因疏忽而发生意外。具有优良品质和目光远大的人应把个人利益放在次要位置,要关注与重视大多数人的福祉。当个人利益与大众利益相冲突时,宁愿舍弃自己的利益,也不能损害公众利益。要随时保持高度的机警性,明辨取舍,要为公司不惜舍弃个人利益。

俗话说,穷寇勿追,有智慧的管理者要能够做到见机而作。正确处理好存亡、进退、得失的关系。该进则进,该退则退,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明白了人生的大智慧。

第四爻,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象》曰:求而往,明也。

爻的意思是说,乘马徘徊不进,为的是求婚,前往是吉祥的,没有什么不适宜。《象传》说:求婚而前往,是明智的做法。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孤立于市场或其他企业之外生存与发展,这就是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道理。每一个企业都只是经济系统中的一个环节,需要相互支持与配合,互相提品与市场,才能共生共赢。所以,合则双赢,损则共毁。损人不一定就能利己,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有诚信,要对消费者负责、对客户负责。心存邪念或投机取巧,最终自己的利益也会受损。

心存善念,本着真诚合作,互利双赢的态度对待客户,就会无往而不胜。在进退维谷之际,应采取积极的态度,求贤若渴、团结人才、广纳贤才、努力向前,方能大吉大利。

人生处于不同的阶段其目标不一样,企业发展在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目标,人生的目标与企业目标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易经》告诉我们,六爻是人生的六个阶段,当进入到时,算是到了中高层。对人生、社会、事业、得失应该有不少的感悟,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如果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心怀正义,就要勇往直前,并且会获得预期的效果。

第五爻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九五爻的意思是说,囤积脂油,(囤积的)少,占问则吉,大量囤积此占则凶。《象传》说:囤积脂油,施布还没有扩大开来。

现代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企业追求利润是对的,但不是钱赚得越多越好。如果都是你赚钱,别人亏本,就会造成巨大的贫富差距,形成社会不公,是吉是凶也就不言而喻了。囤积居奇,把稀少的货物储藏起来,待机出售,牟取暴利,如果数量不多,赚一点见好就收,是吉利的。如果你囤积得太多,赚得太多,恐怕就会物极必反,惹火烧身了。囤积得太多,就有操控市场,哄抬物价之嫌,就会触犯法律,想大吉反而变得大凶。《易经》六十四卦都在警示人们要走正道,不能有邪念,心怀不轨是不可能大吉大利的。

俗话说,小赚储蓄,大赚济世。每个人的禀赋与机缘不一样,不是每人都能赚大钱、当大官。但是,如果有幸赚了大钱,不能为富不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位置,做不了大事做小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毕竟幸福快乐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第六爻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骑着马团团转,哭泣得血泪涟涟。《象传》说:哭泣得血泪涟涟,怎么能够长久呢?

解读易经范文第8篇

《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认识国家有如下要求: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其它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根据地图和其它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它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二、教材分析

日本是教材中介绍的第一个国家属于区域地理中的国家地理,学完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再来学习这一课,学生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同时,学习这一课也为以后学习国家地理打好基础,它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把这一课放前面,也旨在使学生掌握学习分国地理的一般方法,对后面的学习发挥着引领作用,因此,学好“日本”这一课至关重要。从教材内容看,本节共分为三个框题,即“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东西方兼容的文化”。这三方面的内容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岛国的国情促使其走加工贸易型经济的发展道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的对外开放,必然对其科学、文化、艺术、思想意识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形成东西方兼容的文化。这些自然、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成为本节教材内容的主线,也是本节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指导思想。

第一框题“多火山、地震的岛国”,首先概括介绍日本的位置、范围和领土组成,并且通过图7.1“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和图7.2“日本的地形”,示意出日本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使学生了解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可以从地理位置和范围入手。教材中又通过活动2,将日本和英国的位置、范围对比,让学生找出两国的地理环境差异,理解位置、范围,甚至领土形状对国家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序有深刻影响。教材通过图7.2“日本的地形”展现了日本多山的地形特点,然后,通过图7.3“日本的象征——富士山”和活动3中图7.5“日本及附近地区火山、地震带”中的示意图和景观图片,充分展现出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的一般规律。日本是多地震的国家,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防灾避险方面的教育,体现课标中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这一框题的重点是掌握日本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多火山、地震的岛国,难点是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日本自然环境(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的基本方法。关键点要理解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可以通过日本的一些别称来加深学生对日本自然环境的认识,如“地震国”、“世界火山博物馆”、“日出之国”、“樱花之国”。还可以通过一些数字来帮忙学生总结,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四多”(人多、山多、火山地震多、优良港湾多),“三少”(国土少、平原少、矿产少),“一海”(海洋性季风气候)。

第二框题“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教材首先通过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国际金融中所占的比重、外汇储备以及工业产品行销全世界等几方面材料,突出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接着介绍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最后介绍日本建立海外生产与销售基地。本框重点掌握日本经济的特点是发展加工贸易经济,即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如铁矿、煤矿、石油等,利用本国发达的科技、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工业品大量出口,形成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难点是理解日本发展加工贸易经济的原因,即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不利条件是岛国地域狭小,矿产资源贫乏,工业原料、燃料需要从国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产品绝大部分销往国际市场。有利条件是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岛国多优良港湾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海上运输,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图7.9“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图7.10“20世纪末日本进口的主要工业原料所占百分比”、图7.11“日本主要产品的输出地和图”、7.12“20世纪末日本主要产品占世界市场的百分比”,运用好这些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这一重点知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区别日本经济的特点和日本经济发展变化的特点。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是日本经济的一大特点,积极开发海外市场是日本经济发展变化的特点。

第三框题“东西方兼容的文化”,教学中通过图文资料指导学生说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东西方兼容的文化。学生可以从服装、建筑、文字、宗教、医学等方面看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这种东西方兼容的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简单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知道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记住日本的主要工业区、工业城市及其工业区的分布;结合日本国情,分析其发达的经济特点;了解日本的民族构成及文化特点;通过读位置图、地形图、景观图等,培养学生基本的读图、用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读图法: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使学生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比较法:对比日本和英国的地形、经纬度范围,分析其地理环境差异;对比日本主要工业原料的来源地和主要产品的输出地,了解其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对比日本传统和现代的服饰、建筑等,了解其东西方兼容的文化。综合法:用若干个主题概括出一个国家的突出特征(如日本是个多火山、多地震的岛国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防震减灾教育,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基本理念;借鉴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经验,树立科学发展的人地观。

四、图表利用

人教版教材在本节配备了16幅地理图像,其中“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框题有7幅图,“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有6幅图,“东西方兼容的文化”有3幅图。具体的地图类型、序号、名称及应用详见表2。

五、活动建议

建议本课分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多火山、地震的岛国”,第二课时学习“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和“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教材安排有3个活动。活动1属知识巩固类。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4个大岛和7个城市,加深学生对日本领土组成和重要城市的认识,完成课标1的要求。活动2属知识迁移类。要求比较日本和英国两个岛国的经纬度范围,说明二者地理环境的差异。可以让学生看书中的图7.2和图7.4,合作填写“日本、英国经纬度对比表”。关于活动2,还可以延伸一下,完成已知事物向未知事物的知识迁移,使学生运用比较法找出两国地理环境的差异,印象更深刻。可以设计表3,让学生合作探究填写内容,完成课标2的要求。活动3属问题讨论类。教材围绕图7.5“日本及附近地区的火山、地震带”设计了3个小问题,问题1要求分析该图,说出日本多山、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问题2要求说说火山在非活动期间的利用价值。问题3属知识运用类。要求举一反三探究我国是否是多地震的国家,有何依据。并通过景观图让学生了解相关防震减灾的知识,为使学生学以致用,可以开展防震演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