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师德案例

师德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师德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师德案例范文第1篇

师德内容求新

社会不断发展,人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提高,道德规范,包括职业道德也是不断更新、发展、完善的。多年来形成的师德规范,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有些内容历久弥坚,具有永久

的历史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德内容也必须不断更新,及时吸收体现时代和教育发展要求的新内容。

党的十六大修订教育方针时,在“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条文后,明确增加了“为人民服务”。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的目标,根本在教师。因此,新时期师德建设在内容上,应特别重视和强调为人民服务。

2005年《人民教育》第8期刊发了教育部长周济的文章《爱与责任——师德之魂》,该文在“爱”是师德之魂这个教育界多年共识的基础上,强调“责任”的重大意义,第一次把“责任”提到师德之魂的高度,认为“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从而提出了责任教育这一师德建设的新内容。

具体要求求实

近年不少地方在对教师日常师德的具体要求上,有过高过严的倾向。在师德形象的树立和宣传上,也有脱离真实,追求高、大、全,过分拔高、美化、神化的倾向。过高过严的师德要求,脱离教师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与广大教师的心理相差甚远,只能写在纸上,说在嘴上,并不能见诸于实际行动。刻意拔高的师德形象,不但不能引起教师的共鸣,反而因损及教师的人权、人性而被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敬业奉献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理应大力提倡。然而凡事走向极端就会走向反面。例如为了倡导教师对工作、对学生的热爱和奉献精神,常常宣传这样的师德事迹要求教师效法:为了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某教师夜以继日地备课、讲课、辅导、批作业,一个月甚至半年、一年也不回家和亲人团聚;为了做到不缺学生的一节课,父母病危、弥留以至去世,也不去探视、照顾和奔丧;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某位优秀教师把自己10万元奖金全部用于所在的山村小学建设,自己却过着比当地农民还艰苦的生活,甚至连一本像样的词典也没有,等等。这些形象貌似高大,但极难引起教师的真正赞同。教师是人之师表,但首先是普通的社会公民。教师也有父母子女、夫妻恩爱、家庭生活,也要食人间烟火,也要享受天伦之乐。昔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水势情急恐怕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而今在安定平和的校园中教书育人,加班加点搞好教学固应提倡,但成年累月不回家,放弃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享受姑且不谈,不尽赡养老人、扶助配偶、教育子女的责任,连一个合格的公民也不够,还怎样去为人师表呢?教师捐资建校固应提倡,但因捐款搞得自己连一本像样的词典也没有,现代化的工作、学习、生活用品、用具更谈不上,如何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教书育人?过分拔高和倡导敬业奉献精神,只能使师德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高调。

教育方式求活

首先,集体学习的形式应当改变。年复一年地组织教师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宣读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不仅不为教师喜闻乐见,而且已无多少实际效果。如何改变?可对师德规范的各方面的内容,如对“爱与责任”这一核心内容举行专题论坛,聘请有关专家进行系统的讲座辅导,提供正确的导向,再由教师广泛参与,讨论评说,见仁见智,互相交流,获得师德理论水平上的提升。也可举办案例分析活动,利用媒体报道的典型案例或本校发生的案例,包括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组织教师以法律和相关规范为依据,进行深入分析,以“规”析案,以案说“规”,使教师明确师德规范的真正含义,懂得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各种情况从师德的角度应当怎样想、怎样做。

师德案例范文第2篇

以面向全体和谐发展为原则,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以提高办学生命力为中心,我校将全员培训、班主任培训与校本研修相整合,着力彰显“案例培训”特色,努力构建“五结合”培训模式,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历程,创建起学习型教师组织。

二、具体做法

下面根据“五结合”培训模式,具体谈一谈:

1.新理念培训与研读相结合——奠定教师自我发展的基础

为使新理念培训,能抓实、抓深、抓活、抓新。学校将引导教师踊跃参与“读名著,做名师”读书活动。采取必读书目(山东省五本统编教材、实施教育精细化书目)与自读书目(“教师流动书库1-3”)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倡导教师结合实际工作有针对性的读—思—行。并以“读书沙龙”为媒介,有主题有侧重的进行交流对话。

例如,近日学校将开展《教师读书十问》的专题交流,读书十问即:

1、您有优势吗?2、您会积累吗?3、您有方向吗?

4、您会选择吗?5、您有毅力吗?6、您会运筹吗?

7、您会整合吗?8、您会创新吗?9、—您会合作吗?

10、您能宽容吗?

引导教师回顾自身读书的经历,促使教师来反思,是否真正做到科学有效的读书。通过“读书沙龙”等形式使老师们产生思想碰撞,逐步达成共识,促使新理念在研读中提升。

2.新课程培训与案例培训相结合——指明教师自我前进的方向

新课程培训关键在于日常教育教学案例的研究与反思。因此,学校将以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急切解决的问题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和教育创新能力为目的,紧密围绕“案例培训”这一突破口,着力开展三个层面的案例培训,(即:文字性案例培训、视频性案例培训、实践性案例培训)真正实现“以案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的真谛。

(1)文字性案例培训

定期提供文字性案例,其或是在教师中生成的,或是文献中呈现的,其共同点就是具有典型性。我们要求教师阅读后,联系已有经验、自身教学、学校实际,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来省察、反思和评议。

例如,开学以来,学校发现一年级的老师感触颇多,日常交流中很自然的流露出来,这就是教师中生成的实实在在案例。学校立即向他们约稿,撰写典型案例,全体教师阅读、分析、评议,不断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逐步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2)视频性案例培训

根据新一轮全员培训内容,依托区第四轮培训菜单,结合学校实情,合理点击菜单,力邀请专业人员到校与教师们面对面,实施零距离培训,从而为教师提供优质服务。

其次,还将依托区教师教育网、教师心理网、市北教育网《精品百课》库及校园网等网络平台,为教师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视频案例,开展反思实践活动。促使教师对自我教学过程中的现象、经验,甚至教训进行正确的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从而使困惑与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

(3)实践性案例培训

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标,学校将认真执行“校本培训日”制度。积极开展“五课一条龙”活动,大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五课一条龙”即说课、上课、听课、评课、跟课为一体的实践性案例培训。本学期,学校将继续通过“百家一课”、“移植创新循环课”、“干部与课改同行”等活动实施培训。本学期,学校将启动干部指导学科,骨干教师带动青年教师,师傅帮助徒弟的“接力工程”,实行分层责任制,充分调动全体干部教师的参训积极性。合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上好“引领课”。师傅帮带新教师上好“过关”课。青年教师上好“练兵”课。学校将十一月份举“接力工程,共展风采”研讨会,届时将进行优质的引路课、练兵课、过关课大展示,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

3.新技术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创造教师互助交流的平台

学校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研修班学员的骨干作用,聘请我校刘昆老师为首席培训师,切实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开学初下发表格征集教师急需培训的内容,每月集中进行一次专题培训,带领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一课题的研究。并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互动交流,使教师人人会用博客交流,倡导有能力的教师建立自己的网页,使网上互动交流成为校本研究的新形式。学期末,学校将评选优秀博客。

4.师德培训与主题活动相结合——搭建教师通向成功的舞台

师德培训将与“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活动相结合,根据师德教育月的主题,深入开展一系列师德教育主题活动。并以“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为宗旨,精心打造“爱在陵县,情满校园”的服务品牌。

通过开展“师德信用承诺”宣誓,“牵手连心,情暖童心”结对活动,“感动你我”十件好事评选,“飞鸽送关爱,鸿雁传真情”等活动,促使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牢固树立起“以德立身,以身立教”的良好教师形象。

5.班主任培训与班级管理相结合——铺就师生沟通的桥梁

加强班主任培训是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我校将从班主任精细化管理入手,引导教师进行第二阶段培训——反思交流。以“我的班主任经历”、“我的班主任秘诀”、“我的班主任困惑”等为研讨主题,再结合每月各班月量化情况,定期召开班主任会,畅谈感悟与体会。学校还将邀请区班主任讲师团成员到校作报告,以此,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与实效。期末学校将评选特色班主任,进行表彰。

措施保障:

实施以校为本的校本培训工作,我校将首先借助“外托”、“内依”、“横联”、“上靠”等途径,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进一步落实我区“三三制”培训目标,实现新教师“入格”、青年教师“升格”、骨干教师“风格”的培养。

1.“外托”——组织教师们走出去听课、听讲座、参加培训等,为教师们吸纳新观念、新思想,提高业务水平创造条件。

2.“内依”——一依本校骨干教师,通过他们,开设专题讲座、师徒结对等形式进行学习、交流;二依校内正常、规范的教研活动,为教师们进行岗位练兵提供机会,具体形式有集体备课、说课、制作课件、上课、评课等。

3.“横联”——继续与兄弟学校(西二片教研联合体)进行教学交流、教研讨论工作,把本校的优秀教师推出去,把兄弟学校优秀教师请进来作经验介绍。

师德案例范文第3篇

一、加强领导,把握继续教育工作主动权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校长负总责、分管校长具体管、教导主任抓落实、年级组长做配合的上下贯通相连,横向辐射到面的工作格局。一是贴近实际抓学习。为凸显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力争使继续教育工作更贴近教师队伍实际,更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例如,针对新教师较多,对课堂教学常规和学科知识掌握不够的问题,我们设计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专题学习,使广大教师对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针对部分教师表现出来的心理上的问题,我们设计了《教师心理困扰的自测与调查》的学习活动,深受教师的欢迎。二是注重过程抓落实。在具体落实工作中,我们坚持月例会制度,每月都把继续教育活动向领导小组进行汇报,既汇报工作进展情况,还要汇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想法。领导小组再根据实际情况,对工作任务进行相应的调整或加强,使继续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三是加大投入抓培训。每年,我校都要投资近十万元用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奖励,通过外出培训、学访、专家引领、校本研训、师傅带徒、尖子引路等形式,促进骨干教师的迅速成长。

二、多措并举,确保继续教育工作高质量

1. 强化实践,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在培训的形式和方法上,我们改变传统的单一培训模式,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有效培训。一是“读”。我们要求每位教师一学期至少要读五本以上有关人格修养和学科专业方面的好书。通过读书,积淀底蕴,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理论水平。为了保证“读”的质量,我们还定期开展读书汇报交流和好书推荐活动。二是“看”。我们精选了一些师德典型案例和一些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组织教师在业务学习时观看,看后组织教师进行讨论,吸纳精华,内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三是“听”。我们聘请专家学者来校做报告,组织广大教师现场聆听专家的讲解,零距离接触新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与专家进行现场互动,由此释疑解惑。四是“研”。学校在科研课题选择上,照顾到每一位教师,让每位教师都能参与进来,鼓励教师进行区域内小课题研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五是“写”。就是撰写教学随笔和反思日记。通过上述各种方式方法的有机结合,培养出了一大批能讲、能评、能导、能研、能写的“五能”教师。

师德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德性;教师德性研究目标;教师德性研究内容;教师德性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2-0040-05

一、研究的缘起及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基于我校“以德立校、以智化人”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现实的发展需要等由朦胧到清晰逐渐“浮现”出来的。首先,这一研究承接了我校90余年一贯的办学理念。我校创建之初为“私立敬孺高等小学校”,以张謇之侄张敬孺名下二万元私产大洋建校,故以其名命意学校。此后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以德立校、以智化人”的人文脉绪并一直延续至今。新形势下如何提炼出有我校特色的教师德要求,是我们今天要进一步总结研究的。其次,这一研究是改变社会转型时期教师行为失范的需要。社会转型时期部分教师身上出现了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有偿家教等反教育的行为,一些教师身上还出现了较严重的职业倦怠。因此,必须通过教师德的内在特征与规范研究引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再次,这一研究是加强教师道德行为领导力的要求。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有着强烈的向师性和模仿性,要提升教师对学生道德行为的领导力,教师首先要有端正的品行、健全的人格,用丰富的课堂智慧、端庄大方的衣着举止,同化人感染人、示范人引导人,而这都离不开对教师智慧型德的塑造。第四,这一研究是引导教师追寻自身职业幸福的需要。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的生活是合乎德性的生活。传统师德“安贫乐道”等理想化的崇高标准在现阶段很难与现实合拍,也难为常人所能企及。“我们正处于人的基本价值的建构时期,仅仅有理想和激情是无法解决中国社会人的建设的问题的,因而人的教育必须以社会哲学的眼界为根本依托。”[1]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当下现实,在照亮他人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理性的本质是永无止境的探索和发现。”(柏拉图语)课题明确提出后,我们却发现已有专家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成果。我们通读专家们的观点并结合实际发现,从伦理角度探求的至善德性现阶段大多教师并不缺乏,我们要探求的是基于教师职业基础上的智慧性工作带来的幸福感及成就,也就是说,我们所研究的教师德性,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传统的道德范畴,还从智慧、创造的角度,寻找教师德性的张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1)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教育理论界有一些围绕“道德生活”的讨论,提出“教学作为一种道德生活”的命题,但总体上表达的还是“教学的伦理性”这一传统意蕴。如美国著名伦理学家麦金太尔等人的观点即是如此。(2)杜国民等的论文《论教师德性的内在价值》,强调教师德性的内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德性对于教师个体生命的浇铸、对于教师职业发展的支撑、对于学生教育影响等三个主要方面。(3)黎琼锋等的论文《论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提出教师德性作为实践场域中的教师道德,是教师历经反复的道德实践而生成的专业品性,并以教育良心、教师善和教育理解力表现出来;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相辅相成……我们在学习思考专家学者关于教师德性论述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哲学,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创造性地开展了自己的个性研究。

二、研究的思路及研究策略

我们原来确定的研究思路:一是把研究与学校日常工作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研究,使教师教学工作、生活状态、学校面貌等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或优化;二是以行动研究为主,以大量的行动贯穿研究始终;又在行动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和适度的理论表达;三是采用子课题“工程项目承包”方法,由子课题负责人进行承包,并担当责任。实践证明第一个思路是可行的、符合实际的;而第二条思路我们发现必须要调整,因为对“什么是德性、什么是教师德性生活,它们的本质内涵是什么”这类问题如果没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很难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教师的行为要求作出符合德性要求的导向;第三条思路则由于老师们工作忙、平时教学任务繁重,大多不能按时完成,即使是我们已经对子课题进行了分解的情况下,老师们仍然心惧三分、心存忧虑。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老师们的忧虑是“文献研究看不懂,实践研究无抓手,理论表述无话说”。于是,我们重新调整了原先的研究思路:组建文献研究组和实践研究组,每组邀请相应的专家作指导,制定了定期的学习计划和交流时间,并规定了各自的研究范围、职责、期限、任务,实践证明这一变化是行之有效的。

在上述思路做了相应的调整后,本课题研究采取了以下研究策略:

第一,大力占有文献和资料,并对相关资料实施了全面的理性分析和归类。本课题研究始于2009年11月,尽管如今关于教师德性的论述有上百篇甚至更多,但当2009年年初我们通过百度、中国知网和维普网等渠道收集与教师德性、德行相关的内容时,仅仅收集到刘万海、吴安春等的几篇文章或专著。于是,我们专门向朱小曼、成尚荣、严清、冯卫东等专家作了请教,在他们的指导下,课题组拜读了英美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麦金太尔的《德性之后》,重读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奥古斯特・孔德的《论实证精神》、王南堤的《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等,此后又陆续收集到了薛晓阳、吴永军、吕素珍等专家学者的文章,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上述资料进行了梳理。课题组采集、收集的研究文献和资料,总量达到20多万字,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第二,高度重视教师行为、行动研究,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进行德行案例分析。我们分析讨论了班主任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难点问题或感到迷茫的问题,如学生在课上使用手机,多次教育不改正家长又不配合怎么办?对学生有爱心、经常向困难学生捐资捐物的教师是否就一定是有德性的教师?等等。在分析探讨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厘清教师德性的本质内涵――有德性的教师在于对学生终身发展尽责,进而为我校校本化的制度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大量采用了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的运用,是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也是提炼出科学的教育主张、观点或见解的基础。本课题研究过程中,不仅收集了我校教师近五年实践中的大量案例,而且从报刊上、网络上遴选了大量的有典型意义的教育案例或教育叙事,这为增强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起到了开阔视野、关注人的多维需求等方面的作用,让我们从大量具体详实典型的案例中抽象出具有共性意义的教师德性要求及行动特征,进而让我们的研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窥斑见豹的效果。

三、研究的成果及主要结论

有专家认为,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第一智慧。我们在实践中对这一观点也有深切的感受。对于教师德性的本质及内涵这一难于回答的问题,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师们,从理论基础、实践做法,为如今教师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也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相当多的科学依据。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觉得教师德性不能仅仅拘泥于道德哲学的角度,即在评判教师德性时,不能仅仅限于“无私”“忘我”“他性”或“否定自我”的道德理念,否则会否定教师德性的“生产性”意义和创造价值[2],试想,一位教师如果失去了对现实问题的把握能力,失去了面向生活的追问意识,其教学能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吗?由此我们觉得教师德性研究应从社会哲学的角度,关注教师的社会现实和命运,关注教师的专业工作状态,“关注教师工作过程中的专业品质:睿智、机智、理智、明智、大智”[3]。我国先人在描述教师形象时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隐含了中国古代对教师提出的“智者”和“仁者”的双重要求;第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教学生真理,一个好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这都表明,研究教师德性,必须既关注教师的道德状态、精神品质,又必须关注教师的工作智慧和创造力量。只有从这两个维度来考察教师德性,才能达到“教好学生、成就教师、发展学校”的愿景和目标。

从道德的角度说,我们寻求的是教师生存和学生进步以及学校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尊重、责任、关怀、享受,引导教师悦纳自我、欣赏他人。在此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一个切入点――教师人格提升与教师心理满足,目标是让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游刃有余,让教师面对学生时充满爱与智慧,让教师面对知识时充盈渴望。为此,我们总结提炼了一系列口号。如,帮助学生展开梦想的“双翼”/平凡的生命也会有怒放的灿烂/好教师应该学会用亮点自励/做一个传递自信的教师/教师成为和谐社会的德性典范/教师的德性是一种力量/教师德性是社会德性的标杆等等。上述口号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①关心教师内在需要,减少其生活忧烦感和职业倦怠;②营造教师工作良好氛围,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人际相融,拓展成才快车道;④引领教师高雅生活,倡导积极的阳光心理。既让教师有敬畏感,又让教师有幸福感;既让教师欣赏自我,又引导教师超越自己;既让教师克服机械和单调、平庸和乏味,避免在题海里挣扎,又让教师珍视学生稚嫩的尊重和翱翔的胆量,分享学生成长的愉悦。

从社会哲学的角度说,我们必须用历史命运的意识来审视教师德性的构建,由此必须考量教师智慧的生成、运用及其在发展学生、成就自身中的巨大作用。“人的教育是一个严肃的社会课题,包含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人的教育,它不仅源于学生心灵升华的需要,而且同时又源于时代的命运和责任。”[4]“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而是培养公民的健全人格、主体意识、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感以及社会参与的能力。”[5]由此我们超越了以往“圣洁”的教师德性,从社会哲学的角度重新考量了教师的德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关注教师的现实境遇及工作实践。1932年教育家潘光旦先生在《教育与成见破除》一文中就说:“教育有两大目的,一是教人认识自己,尤其是认识自己在能力上的限制,二是教人破除成见,少受些成见的蒙蔽。”国学大师南怀瑾也曾说,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由此我们觉得,任何关于德性的思考与研究,如果脱离实践的旨归,其意义都会逐步消弭,对教师德性的关注与讨论也是如此。从实践的角度看,人的行为首先是受一定思想观点支配的,同时也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创造行为。由此我们引导教师实现了以下三个转变:第一,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而不是单纯以应试的态度对待课程探究,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教学方式才是符合德性的创造之举;第二,引导学生追求答案标准而不是标准答案,由“以题论题”向“以题论法”转变,让学生在自我运动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第三,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过程,而不是一味让学生模仿解题思路套路,还学生以探索、归纳、体会、创意和思路启蒙的过程。冯契曾说过德行乃“德性自证”。实践中教师们以南怀瑾先生所讲的三种错误作为一面镜子,在实现上述三个转变中,努力避免三种错误在自己身上出现。其二,引导教师在实践反思过程中涌动德性品质。教师德性的完满有利于教师价值的实现,利己利人、意义巨大。那么,教师德性如何形成呢?人们习惯地认为,教师德性涉及师德、敬业、礼仪三方面,而这些方面通过教育与培训是可以多快好省地得到提升的。我们并不完全否认上述做法的合理性,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由于各类培训都存在“重识”倾向,外在的知识经过告知后也并不天然地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遇事不盲从、不迷信,清楚地、有条理地思考并追求事物的合理性,是一般的认知规律,也是快乐工作、和谐交流的基本要求。实践中我们觉得引导教师作实践反思是一条提升其德性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教师本人的心智与人格成为了教学的内容和手段,‘自我反思’提倡教师的批判意识和反思能力,反思能力是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6]学校管理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实践反思是教师“外张性”的德性品质涌动的开始,是教师生命力量的体现,它让我们的生命时刻处于锐意进取的状态当中。有反思才有创造,有反思才有智慧,有反思才会有“茅塞顿开”,才能突破自己业已形成的“经验屏障”而生成新的能力。如今教师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没有对自己以往教育行为方式的实践反思,没有对现实实践问题的反复追问,就不会有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会有新的实践智慧的生成与共享,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关心必是低层次的口头之语。可见,实践反思是让教师自身成为一部非常生动、丰富而又深刻的活生生的教科书的主要途径。其三,全面理解教师对学生的爱。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把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本的善的品质。但实践中人们对什么是教师爱、教师爱应该如何体现、教师爱的本质内涵是什么等问题却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明确的界定,由此人们在实践中也仅把教师爱理解为教师对学生的道德爱:把教师爱理解为教师教育学生时的爱心、诚心、耐心,理解为教师对学生不求回报的道德奉献,理解为对后进生的“心痛”。于是,我们经常从报刊上看到这样的场景:为困难学生买书本等学习用品甚至是买羽绒服等生活用品的教师成为师德高尚的教师,下雨天把自己的雨伞雨披让给学生的教师成为师德高尚的教师,时常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的教师成为师德高尚的教师,而那些教学艺术高超、教学技艺精湛、教学业绩优秀的教师则往往很难同时得到认可宣传。叶澜教授认为,教师专业职业反映了专业在社会系统中重要的社会价值、公众对它的需要和期望。这表明应该从专业的视角来看待教师对学生的爱。实践中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仅仅是口头上或者是内心想表达对学生的爱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爱应该是基于学生成长需求的道德爱与专业爱的统一。具有专业爱的教师有着极强的学习愿望并能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具有专业爱的教师有着丰富的实践智慧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具有专业爱的教师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并能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夸美纽斯把人生的目的放在超越于“生”的人生。把教师道德爱与专业爱统一起来的爱,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成熟的爱”。

四、成果形式及后续问题讨论

“基于和谐价值追求的教师德性生活行动研究”已经历时四年多。在众多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四年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成果的主要形式有:1.系列论文。《教师德性:基于实践的原点与回归》在2012年9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发表,《教师的德性蕴育与能力提升》在2012年11月《生活教育》发表,《道德爱与专业爱:教师爱不可或缺的内涵》在2012年《江苏教育研究》8A发表等。2.教师“德性生活”校本化活动口号。3.《南通市第二中学教师“德性生活”行动优秀个案汇编》,已经出版。4.《“敬孺”精神的时代诠释――记南通二中教师群体》,南通市电视台对我校优秀教师群体电视报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上述成果都只是初步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像“教师德性”这样博大精深的课题,我们读书越多、研究越深入,就感受到问题越多。不少问题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大的方面来说,至少有下列问题仍需要我们去探索:

第一,教师德性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一般来说,确定性的东西可以用规则函数来描述,具有重复出现的特征,而事物的不确定性则包含着大量的个体样本。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尽管通过撰写读书心得、沙龙辩论、校友访谈、专家讲座等活动让全校教师受益匪浅,形成了“以德立校、以智化人”的办学理念,但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现阶段教师队伍素质仍参差不齐,有些人并不是真正热爱教育事业而进入教师行列的,我们进行的大量的个案研究也不能保证结论的规准和确定,这方面必须有后续的研究继续跟进。

第二,教师德性的时代性与普适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研究了大量的个案,而且系统收集了有关教师德性的大量理论资料。在研究初期,我们曾经试图将专家学者们关于教师德性的理论阐述做一个系统归类,并整理成有关教师德性的理论源头,但在阅读专家们理论的同时,我们发现专家学者们关于教师德性的阐述也有不少差异,有些差异还较大。理论上的模糊性让我们在实际研究中发生了困惑。但我们通过系统的分析又发现,有关教师德性理论上的差异性主要源于时代特点的差异,也就是说不同历史时期国家的政策对教师德性素养的要求有差异。当然,这里的影响主要指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如何形成科学完整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师德教育教学评价方式,仍是我们在教改的道路上孜孜以求的。

参考文献:

[1][4]薛晓阳.人的教育:一种社会哲学的考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

[2]薛晓阳.超越“圣洁”:教师德性的哲学审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2).

[3]张日华.道德爱与专业爱:教师爱不可或缺的内涵[J].江苏教育研究,2012(8A).

[5]曾水兵.当今教育改造的症结在哪里[J].教育科学研究,2012(9).

[6]黄玉珍.试论“德性教师论”视野下的数学教师专业发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Teacher Morality Study: Goal, Content and Strategy

CHEN Yu-bin

(Nantong No. 2 Middle School, Nantong 226002, China)

师德案例范文第5篇

师德,简单讲,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广义讲,还包括老师的思想品德、个人修养等。它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育培养对象——学生,也影响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师德师风、育人氛围。因此,市政府、市纪委、市教育局多次下文,以强化教育系统的工作作风建设和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扼杀、杜绝赌博、酒驾、有偿家教、违规办班等违规违纪行为,净化育人风气。为此,我校切实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以“深化教育、强化监督、净化师德” 三化来驱动专项整治活动:

一、深化落实文件精神,教育深入人心。

及时宣传上级相关文件精神,认真执行文件要求,以“学习+自查+反思+领悟”形式,让每一位教师去按规对照、去自我反思,入人心,触神经,有所感,有所悟。

二、强化师德监督机制,常提醒保清醒。

到位的宣传教育重要,但学校层面上的必要提醒、监督也很重要。现实生活中,总有个别老师偶尔要打打“擦边球”,总以为那样无关紧要。这就需要学校对这些老师予以时常的“旁敲侧击”,或以“聊家常”的方式进行善意的提醒,切实做到监督时时,教育分分。

三、签订承诺强化规矩,齐心净化师德。

签订《教师作风提升承诺书》,知晓《教师服务干事承诺书》等,让每一位教师勇担一份责任,按规为人做事;通报违规违纪处理案例,以反面例子为镜,经常照一照,时常醒一醒,以之净化每一位老师的师德师风,树立正气,凝聚人心。

师德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课堂育德力;学校文化力;育人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课堂不仅要在学业上育人,更要在人格上育人。课堂靠什么育人?不管是课程教学还是教材文本,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教师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价值观、靠以育德能力与业务能力相统一、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相统一为标志的学校文化力的教化与影响。

教师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又是主体者,其文化的品格与影响力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文化构成与文化品位,但这种构成与品位最终是要由教师对学生群体的作用去显现的。学校的主要工作是育人,其核心是育德,这就决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始终是以德为重的,这决定了教师育德力在育人中的重要地位。可以想象,一个育德力优秀的教师群体会对学生及学校文化建设的推动带来怎样的影响。

然而现状却又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教师育德力不足仍然是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缺乏影响力的师生关系是无法造就出好的学校文化的。本文仅就教师的课堂育德和育德力问题做出相关阐述。

长期以来,我们对课堂育德问题重视不够,甚至还有观点认为育德应是课外的事。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先看案例:

案例1:作文课上的风波

学生在互阅互评作文时,几个同学之间起了争执,原来,小王在作文中叙述了这样一件让他郁闷的事:

在小队自主活动进行爬坡比赛时,阿青与小祥他们提出了首先登上坡顶的人有权对最后爬上去的同学发出一个必须服从的指令,大家都赞同了。结果,阿青赢,小王输。阿青给出两个选项,让小王任选其一,一是代阿青做一周卫生值日;二是代阿青做两天作业。小王不愿意,大家都帮阿青批评小王,说是人要讲诚信,答应的事要做到,小王说这样做是岂非把他当成了打工的。这时小祥出来打圆场,说让小王掏钱请阿青吃一次麦当劳就算扯平了。

因为小王心里有气,这事不仅没有兑现,反而写在了作文里,被阿青、小祥他们知道后,随即骂开了,说小王是言而无信的小人。教师喝止了学生们的争执。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一时无措,为了维持局面就喝住了双方,并在课后采用了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虽然总能找出双方的某些不是,但这种处理方式却让我们看到了教师育德力的缺失。这是个十分普通的故事,事件虽平常,但它内在的育德要素却又十分丰富,其道德背景的构成也不简单,遇上这种课堂随机事件时,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应对好的。现在,我们就具体探讨一下该案例所反映的教师课堂育德中有哪些突出的问题是需要关注的。

一、人际道德关系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价值观问题

校园内人际冲突的发生大多是由道德关系引起的。那么,道德关系中到底又是什么在起着核心作用呢?我们的回答是价值观问题。案例1说明正是因为价值观上的不认同,才引发了这场冲突。

我们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的价值观上去剖析这场冲突,见图1。

这些问题都牵涉到社会主义荣辱道德方面的核心价值观,反映出了当今学生群体中存在着的一些价值观上的较为突出的负面问题,比如说赢为“王”败则“奴”等,这正是作为教师应该去引导的方面。

二、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关系是育德的核心问题

在这样一个小小的课堂事件中竟然呈现出了那么多的价值取向与冲突,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育德问题的总的思路——即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校园道德关系,课堂育德也概莫能外,这实在应该成为育德的一个核心问题。现在,我们可以顺着这种思路,对这个案例提出我们的育德建议,见图2。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案例具较大的两难性,一个说他对我不诚信,一个反说他强迫我劳动,各说各的理。但当我们用核心价值观去应对时,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本案的约定貌似公正,但它却是用所谓的“公正”冲撞了正义这一“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所以其后衍生出的所谓诚信等说辞便都已无法成立了。

三、研究教师课堂育德力问题需要关注“三态”

这虽然只是一个随机事件,但通过这个随机案例,我们想提出的是:该如何去观察、研究学校的课堂育德问题呢?在这里,我们提出,应该去观察课堂育德中的“三态”:

1.课堂德育情境形态

它可以分为两类五种:一类为被预设过的德育情境,包括显性学科德育、隐性学科德育渗透、专题课程德育活动;另一类为未被预设过的德育情境,一种是虽有预设但有新的生成性内容,另一种是未被预设,又随机事件出现。

事实上,课堂中的德育情境目前大多是一种无“育德准备”的“客观存在”,自生自灭的多,不经意的多,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这种状态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要求相距甚远。

2.课堂师德表现状态

正是由于有“育德准备”的意识还薄弱,也使得目前课堂育德的“第二态”也并非很理想。

目前,课堂上师德表现较好的方面包括:比较重视自身为人师表的教育形象;能正确应对大部分德育事件;关爱学生等。而需要纠偏的行为分为两类,一是触碰师德底线的行为,如挖苦、嘲讽甚至辱骂学生等;另一类不被提倡的行为包括恶性补课、有偿家教等。

当我们感触于课堂师德尚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尚未很好发挥其育德功能时,我们就要想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好教师育德者的作用?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对教师在课堂上的师德作用形态做系统的研究,这就是我们要介绍的课堂育德“第三态”。

3.课堂师德作用情态

我们可以构筑一个课堂三维观察系统,见图3。

当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中的第三维观察系中的问题,即道德智慧引领要素中的两个观察点,长期以来它们未被充分注意,事实上,它在当今过于多元的社会价值形态中已日益显得重要,已日益成为提升育德力的重要一环,是形成学校文化力的一大要项。

以上是对课堂育德“三态”的一个研究,它实际上解决了研究上的方法问题,我们借助这“三态”研究,比较完整的分析、解构了一些典型课案例,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

4.教师课堂育德力培养的路径

教师课堂育德力的培养是必然要提出的一个问题,这是提高育德力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尽管这是当前的一个新课题,也许并没有很成熟的实践经验或行动方案,但我们还是可以提供出一些有效的方法路径。

我们认为,教师育德力有3个基本构成,这就是:在道德关系上的敏锐性与判断力;在核心价值观上的把握力;在呵护学生道德成长上的引导力。

要充分发挥好教师在这三方面的育德能力,就要提出一种能力培养路径,我们目前提出并且已经展开了部分实践的有3个方面的工作,即3个“结合”。

第一,把教师育德力培养与教学三维目标的设计与落实结合起来。

这第一条路径的理由非常充分。理由之一:教师育德作用离不开课堂,教师主要职场、育德主要活动场、育德力主要落脚点都是要在课堂教学上体现的。理由之二:教学三维目标与课堂育德是相融合的,这是因为:三维目标在要求上具有明确的德育性,其目标宗旨是立德树人;其目标价值是学生为本;其目标对象是学生主体;其目标方法是以德为先的。而且三维目标在内容上体现的育德功能科学且完备,三维是个育德统一体,具有整体,“三维”育德中的功能元素对应全面完备,其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完整地对应着教师育德中的两个“魅力”、师生关系与核心价值观。

我们只有把育德力融进教学设计中去,把育德力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好学校文化力的作用。我们还认为,三维目标与育德的结合不仅是必然的、必须的,而且是一件专业性很强、专业程度要求很高的职业行为,学校的文化力水平会很有效地在这里表现出来。在这方面,各地都有许多成功的课堂教学经验与案例可资借鉴和利用。

第二,把教师课堂育德力的提高与“两难”课案例的研用结合起来。

这里要提出的是:“两难”从何而来?为什么“两难”用好了会有促进育德力的功能?我们认为“两难”都是在一线教师实践中发生的,有代表性、典型性,能深刻反映现实的困难与现实的需求,解决得好就必然会促进教师能力的增长;而且,“两难”不是简答题,也不是易答题,它集中体现在解读难、认同难、破题难,这种“两难”往往是事件结构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在一起。正因为它的难,所以我们认为它本身就是培训的好教材,是能力培养的好抓手。就如案例1中所展示的,涉及到了那么多的问题,如果我们有心到教学实践中去采撷,必然会有许多来自一线的好教材。

师德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幼儿师范生 师德 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5.034

当下,我国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如何帮助幼儿教师提高职业道德以适应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我国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迫切任务。幼儿师范学校则是培养幼儿教师的主要机构,如何完成对幼儿园教师的师德教育和把在校学生培养成具有合格教师职业道德的明日之师,就成了幼儿师范学校的首要职责,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深入分析师德教育中的现存问题。

1在重视中被忽视,公共幼儿教育资源匮乏

学前教育是人生智慧和素|起步的基石,但是因为它目前还不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一员,因此各级政府在经费的投入上有限,重视程度远远小于义务教育阶段,加之一些地方幼师队伍整体素质比较低,幼儿教师在准入制度,入园的管理制度,培训和考核制度上漏洞百出,所以幼儿教育一个本该受到重视领域却遭受忽视。有数据表明:在我国有超过3600万的幼儿数量,随着2016年我国计划生育二胎政策的放开,这一数量将逐年递增,但是中国目前师范类院校学前教育的学生不到幼儿数量的四分之一,虽然有的学校加大了对学前专业学生的教育数量,但学前专业学生的毕业流失性巨大,很多毕业生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并没有从事幼儿教育,导致幼教人才缺口巨大。通过近几年的虐童案例可以看出,虐童事件大多集中在民办幼儿园和一些无证的“黑幼儿园”。随着各地二胎政策的放开,这种状态还将持续很长时间。探究幼儿园存在的问题,除了人口增多、城市化带来的非户籍人口递增等原因外,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政府职能缺位,造成了当前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极度缺乏。长期以来,我国幼教的经费都没有独立的预算开支,和中小学仍然混为一谈,同时占据的比例也是极低,仅仅达到1.6%左右,而且由于学前教育的责任不明确,使得学前教育的财政经费得不到保障,这也导致了很多私立幼儿园费用不菲,各种“天价幼儿园”遍地开花。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比如法国和丹麦则分别达到11.1%和10.6%。

城乡差距是我国幼教资源不平衡的又一表现,城市幼儿教育普遍教育水平高、资源丰富,同时学费昂贵;农村幼儿教育私立幼儿园居多,师资力量得不到保证,两者出现了两极分化。同时,进城务工子女增多,对幼儿教育的需求增多,但由于户口等问题导致“黑幼儿园”不断滋生。这些幼儿园大多没有获得政府许可、教师水平不高,但学费便宜,国家和政府疏于监管,问题频出。与此同时,幼儿教师对职业的选择不稳定性比较大,私立幼儿园尤为严重,这对幼儿教育来说也是一大问题。

从根本上讲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植,加大对公办幼儿园建设的投入;对于民办幼儿园,一定要加强监管和适当的资金扶持,改善其办学条件,提高教师水平。如果教育资源长期得不到均衡,行政监管又缺位,缺乏教育公平的幼教体制内就会出现虐童行为。

2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不受重视,大多为职后再培训

2.1幼师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认识不到位

《幼儿园专业标准》在2011年底开始颁布实行,距今已有6年的时间,《专业标准》相当于学前专业的学生入职前的教科书,在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如何日渐成为一名未来优秀的幼儿园教师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但是,某些幼儿师范生却对《专业标准》置若罔闻,认为师德的教育理论根本不用坐下来学习,入职后只要不殴打虐待学生就能够完全胜任幼儿教师的工作,甚至很多学生进入师范学校并非自己的意愿,因为对自身专业的认知度不够,有的幼师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比较肤浅,同时因为幼教市场的火爆,幼儿教师资源的短缺,很多学生还在实习阶段就进入到了幼儿园担任幼儿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的匮乏和不完善,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不足,很多缺乏科学的指导,往往会做出违背师德的事情。

很多师范院校,特别是一些有学前教育师范学生的系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过于重技能,轻师德,受就业市场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幼儿师范生时,将学生才艺的展示放在第一位,至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在校行为表现则仅仅依靠学生和院系的介绍,以偏概全,流于形式,这种就业导向的直接后果使得很多师范类院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代替了师德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了职业道德教育,把对学前学生真正的职业道德教育推向了入职后。有些院校虽然在校期间开设师德课程,但过于重理论轻实践,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案例或者书面理论来学习师德,很难让学生身体力行。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校期间给学生多次实习见习的机会,让其通过观察教师的师德行为并学习和反思,才能将师德真正内化于心。

2.3幼儿园教师师德建设缺位,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不够重视

一直以来,教师这支队伍中的一部分人职业道德不完善导致各种违背职业道德良心的事情日常发生。这主要因为某些地方对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建立不规范,没有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用人方案。有的幼儿园在招聘教师时往往把学生的才艺放在首位,只要会弹会唱就认为其具备了一名幼儿教师的基本规范,却不知对孩子而言,幼儿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幼儿教师对孩子一言一行的引领才是最为关键的。有些幼儿园在幼儿师范生入职后,建立各种各样的考评奖惩制度,以便进一步对幼师的职业行为进行激励,但是在设定制度上仍然以专业化弱化了师德的建设,仅仅以学生的专业水平作为衡量一名幼儿教师爱不爱岗的关键,客观上提供了不良现象继续存在的土壤。所以,笔者认为幼师师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该选在深化教育改革上,建立健全一支高素质的幼师队伍,应把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贯穿其中并且常抓不懈。幼儿教师的言行不仅代表着自己和所工作的幼儿园,也代表着其毕业的师范院校,还代表着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发展传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因此国家和社会应该建立一套完备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制度,真正在选择幼儿师范生时就擦亮眼睛,把不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的学生排斥下来,从源头上把好职业道德关。

3我国法律的缺失

目前,我国法律还没有“虐童罪”,刑法中已有的虐待罪仅仅局限于虐待家庭成员,且量刑一般不超过两年,虽然在宪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提到了禁止虐待儿童,但是大多是倡导性的,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广大关注,警示度不够。

众所周知,《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利器。但是,该部法律却只是笼统的表述概括为,“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可以说,这样的规定原则性大于操作性,而实用性也是大打折扣。反观大量虐童事件,其都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但却很难将虐童行为嵌入该法的框架中。

肯定的说,儿童的生存环境和现状可以折射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准。当前,亟需加大立法力度,增设“虐童罪”,并尽快弥补法律方面的空白和短板,建立起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一整套有效体系,给未成年人成长创造一个安全、健康、有序的环境。我国应着力制定出一系列保护儿童的相关法律法规。将虐童罪的罪名尽快写入我国的刑法,用法律的威严和强制力来保护儿童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针对幼儿师范生的师德意识现状,笔者认为学校应当首先采取强有力的举措,从源头上来帮助在校幼儿师范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3.1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教育贯穿其整个学习阶段,常抓不懈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应该进行改革,从学生刚入校就应该开设《幼儿教师师德常识》课程,让学生一开始就认清所学专业,提高其未来职业的认同度,二年级应当开设《教师礼仪》课程,让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坚定教师的信念,能够在未来坚守这一职业,三年级毕业前应该开设《专业标准解读》和相关的法律课程,例如《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让学生不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要有相应的法制意识。在教学中,也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应结合大量正反两方面的师德典型案例,让学生真正感悟师德教育的内涵,真正内化于心,内化在行动上。

3.2重视教育实践,历练师德品质

在对幼儿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的培养上,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落实在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对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最好的实践是见习和实习,幼儿师范生只有真正去参加幼儿园的实践活动,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幼儿教师工作的苦与乐,在实践中也能够从其他教师身上学到他们的闪光点,如何在日常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将一个个孩子为珍宝,才能真正从行动上日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师德案例范文第8篇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1. 学师德规范,强理论内涵。我校定时、定点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政治理论、时事报告,学习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师德行为规范,学习“感动中国”“最美教师”等先进事迹,开展“学典型,赶先进”的师德教育实践活动,让教师深刻领会教育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增强教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 践师德行为,扬社会正气。我校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教师践行高尚师德。如开展“微笑做教师”活动。教师带着好心情进校园、进课堂,做到微笑面对学生,微笑面对家长,微笑面对同事。再如开展“百师访千家”活动。全体教师零距离走进社区、走进学生家庭,贴近学生心灵,使学生和家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拉近彼此间的距离,用心沟通,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3. 评师德楷模,树先进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习、践行师德行为的过程中,我校适时挖掘、归纳、提炼师德典型的真案例、真事迹,通过开展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师德演讲”和“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积极树立身边的师德典型,深度挖掘教师身上的闪光点,在舆论导向上,大力宣扬身边师德典型教师的真事迹,展现学校师德建设新风貌,以身边人、身边事影响身边人,促使高尚的师德在校园内变得可亲、可近、可学。

二、提升教师执业素质,塑造专业化教师团队

1. 更新教育理念,明确角色定位。一位合格的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备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学生观、世界观,以学生为本,做到立德树人。教师是一名教育者,更是一名学习者,只有明确角色定位,才能自觉优化知识结构,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整体素质,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

2. 精深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职业承担着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播的双重使命。要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我校利用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方式,开展全体教师业务通识培训、学科教研组研讨、专项技能提升培训与考核等。在新知识爆炸式发展时代,特别是网络教育的大力兴起,学生掌握知识的渠道无限扩大,这就更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拓宽知识面,真正成为文化的传承者、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求知的引导者。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3. 提升专业素养,践行减负增效。首先是提升教学能力。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层面,我校通过多种形式的“岗位大练兵”,鼓励教师积极实践、勇于创新,熟练掌握学科教学技能,努力成为教学上的行家里手,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其次是提升科研能力。我校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教改和教研工作,立足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课题研究与实践。同时,大力支持教师将优秀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第三是提升反思能力。反思是提升教师执业素质的关键,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我校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教育叙事,并将优秀作品汇编出版,将教师反思行为作为专业化能力提升的关键。

三、创新常规管理模式,构建长效机制保障

1. 机制创建助力教师成长。一是优化教师评价制度。我校创设有利条件提高优秀教师的福利待遇和职业荣誉感,如在派出进修与培训、科研立项、职称评聘与晋级、绩效工作考核、干部提拔任用、年度评优评先等方面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良好的评价和用人导向机制。二是优化教师成长档案。抓紧年轻教师“1358”培养工程,即一年入门、三年合格、五年成熟、八年骨干;抓实中青年教师师德和专业发展双提升工程;抓牢老教师示范引领“传帮带”工程。通过抓住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细分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 搭建平台促进教师成长。首先是网络平台。我校充分利用国培、海西教育、校园微信教研等平台,鼓励教师参加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技能。其次是展示平台。依托校园网站、教学比武、教师技能大赛、教学基本功训练与展示、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案例编写、微信教研等活动,为教师开辟互动、交流、研讨的渠道,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第三是交流平台。健全校本教研制度,通过邀请名师到校讲学、外聘专家进校指导、派出教师跟岗学习等形式,扎实开展教学研讨,不断拓宽教师的文化和知识视野。第四是教研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叙事研究,形成问题即课题意识,推动教师申报各级课题,创建学校“名师工作室”,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保障。引导教师不忘初心,在追寻教育足迹的路上继续前行,树立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信心,养成及时总结归纳的习惯,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四、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 教育均衡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偏远乡村教师留守意愿不高,城镇教师交流动力不足,城乡交流实效不强。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特别是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探索有利于优秀人才“进得来”的激励机制,也要创造有利于农村教师“留得住”的机会结构。

2. 男女比例失调,中小学教师中难觅男儿身。男教师逃x中小学引关注。调查发现,挣得少、社会认同感低等是男教师逃离中小学校的主要原因。由此,间接导致中小学男生的女性化倾向,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特别是二孩政策放开后,中小学校女教师较多,她们的生育意愿与学校稳定的教学秩序也出现冲突。如何稳定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师待遇及职业吸引力,大力引进男教师是关键。

3. 职称制度改革,未能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近年来,教师职称评审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如中小学教师职称指标不足,许多达到条件的教师没有参评机会;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已到职称“天花板”;年轻教师因指标限制,职称低待遇差等,都影响了这些教师的积极性。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多年,如何切实有效地发挥职称制度的作用,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应该引起教育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