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营盘

营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营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营盘范文第1篇

开始爬山了,来到山脚,看见桑树上长满了翠绿的嫩叶,就像营盘山的哨兵,我看见不远处的油菜花,金黄金黄的,碗豆开花了,胡豆也开出了紫色的花。不要看这些花,它们用自己的美丽为营盘山增添光彩。小花边的的小草像一个个保护花的勇士。跟着,我也不尽赞叹道:“啊!多么美丽的小花啊!”在来到半山腰的路上,我看见周围粗壮而挺拔,像守卫营盘山的卫兵,毛直地,再看那草里钻出来不知名的野花,像给营盘山套的花环。

来到半山腰看见不知名的野草,同学们看见地上有垃圾,就踢,我见了也踢了一脚,然后,脑里反复响起了一句话,要爱护环境,我连忙捡起垃圾,扔进不远处的垃圾桶里,一阵微风吹来,传来阵阵芳香;桃花粉红而美丽,利花雪白如雪。一阵大风吹来树枝摇晃,树好像在欢迎我们呢!梨树点点头说:“小朋友,你真是个爱护环境的好孩子。”我脸上露出一丝微笑,我们走在平坦的路上,去往山顶的路上,我们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终于来到了山顶,我们不管地上的灰尘,一屁股坐在地上,吃起零食,来到展望台,欣赏着底下无限美丽的风光,下面的人像会动的小蚂蚁,房子像积木搭的一样,车子就像玩具车一样。

然后,我们下来做游戏,先做的是需团结的游戏,我们闭上眼睛乱走,然后跟自己左右的两拉着不能放手,第一次没成功,第二次成功了,然后玩松鼠和大树的游戏,我被逮着了一次,我说了一个笑话,逗的同学们哈哈大学,后来我们放风筝,谢雨曼放了又放,不断尝试,终于把放筝放到天上去了,她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李亮的放飞了,他感到自豪和兴奋,有的人却非常伤心,因为他的风筝挂到树上了。

太阳落山了,我说:“啊!时间不等人。”我就下山了,在下山的路上,我们依依不舍地向营盘山告别。

营盘范文第2篇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句话有误导,因为他把营盘(公司)和兵(员工)的关系完全视为单纯的雇佣关系。对于创业团队来讲,如果每个员工都把自己做的事情仅仅当作一份工作,当作一种养家糊口、解决财务问题的工具,那么这个营盘绝对不会是铁打的,而是纸糊的,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坍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创业开始,最宝贵的资产不是那个idea,更不是那个宏大的规划。创业就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接力赛,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没个七八年达不到目标;同时叉要求你必须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去竞争。这一切都需要优秀的创业团队来执行,前赴后继。

改变世界的精神不变,捆绑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激励机制永在。所以,我认为,营盘是铁打的还是纸糊的,归根结底在于你是不是有一支优秀的团队。

如何建立一支优秀团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认为万变不离其宗,关键是把握三个要点:

第一,不能以发财为目标,一定要有某种程度的理想主义情怀。我在互联网行业里干了十多年,从来没有看到一个为了解决财务问题而凑在一起的团队能够最终走向成功的。相反,这样的团队一旦遭遇到了挫折,就容易悲观失望;或者一旦外面有更大的现实利益诱惑,团队容易分崩离析。

第二,财散人聚,要有激励机制,把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建团队,我不希望我的员工单纯是奔着钱来的,因为这样投机分子太多。但是我一定要替员工考虑财务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谁都不能免俗,就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总要养家糊口,要在社会上过一种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而且,创业是一个耗人健康、燃烧青春的事儿。对于这些愿意跟着企业去打拼的人,不能光在嘴巴上对他们说好,而是要签协议,让这些燃烧青春的人也能一起分享未来的收益。否则,财聚人散,也没什么未来了。正因为这样,360从一开始就做了员工持股计划,最初员工持股比例达到40%,最后几轮稀释后在上市前降低到22%。这个比例在今天互联网公司中算是最高的了。用西方证明是有效的股权期权制度,把团队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这些做好了,理想主义才好讲,思想工作才好做。

营盘范文第3篇

【案例篇】

A、高层管理者:“职员制”带 来认同感 陈先生:某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总经 理 职场生涯:十余年保险从业经历;曾 任某保险公司主持工作的财务副总、某外 资保险公司中国区助理副总裁 陈先生1994年进入国内某保险公司, 一直从事财务会计方面工作。8年后负责 一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当时事业上面临两 个选择,要么是在专业化的财会领域继续 走下去,扩大职业范围;要么是参与整个 寿险经营,扩大职业范围。后来走的是第 二条路。2004年底,保监会一下子批了18 家财寿险公司,几家公司纷纷通过各种途 径联系他“挖角”,最终去了一家寿险公 司任CFO。但在筹备过程中,他看到股东 不稳定,公司也无核心竞争力,半年后迅 速抽身而退,接受了某外资保险公司中国 区助理副总裁一职。2006年,他又选择了 一家合资人寿公司。

【目前薪酬】:过百万 B、中层人员:薪酬体现个人价值 吴先生:某合资寿险理赔部经理 职场生涯:在南京一家大医院做过5 年五官科医生;某老牌寿险公司4年核保 理赔工作 吴先生上世纪90年代初从名牌医学院 校毕业。最早从医院跳到保险公司,包括 至亲都不理解他,只有他自己明白,其个 性不适合事业单位那种按部就班的生活。 对新兴保险业来说,具有医学经历的复合 型人才等于是“元老”。于是他从最低层 做起,令他迅速成长起来,很好地完成了 从医生到保险公司经理角色的转变,并在 去年某“洋保险”进江苏时,被猎头公司 相中。吴先生不讳言,进现在这家公司, 薪酬占主要因素。当初,这家公司嫌贵, 让猎头公司跟他讨价还价。他的回答斩钉 截铁,“你们看中的是人才,还是钱?” 其强势最终令对方“屈服”。他说薪酬体 现了一个人的价值。

【目前薪酬】:月薪20000元,加上 其它奖金福利,年薪30万元左右。 C、基层业务员:我卖保险不丢人 俞女士:某合资公司寿险业务员 职场生涯:消防器材推销员、某化妆 品牌促销员,共计3年 俞女士以前也看不起保险,觉得卖 保险的跟人死缠烂打,还经常误导人家买 保险,不负责,当初自己并没有想过会入 这一行。去年一次无意中陪朋友听了一个 保险公司的宣导会,觉得保险不是想像中 那样,而且这家公司还不招以前卖过保险 的,招那些有过其它推销经验的。再说这 毕竟是合资保险公司,给员工培训机会, 一看公司实力,跳过去筹 备新公司,要看股东背景和 稳定性;

二看管理层的文化,随便捏合而成的发展较难;三看公司核心竞争力。 今后5年保险行业会呈两极 分化――好的公司更好,差 的更差。所以跳槽一定要谨 慎,莫做市场发展中的“流 星”,应注重长远价值。

所以她就想试试。现在做了大半年,在同入行 的同事中算中上水平。她觉得,只要不坑蒙拐 骗,好好给人家介绍产品,卖保险也不丢人。

【目前薪酬】:月薪4000-7000元,另有固定的培训、个人发展规划

【提醒篇】

■储备断层加速需求

南京大学商学院金融学系副教授叶朝 晖:保险业人才流动较为频繁,一方面跟整个 金融业都缺人才的大背景吻合,另一方面也有 其历史原因。我国自“”后保险业停止, 到1979年才恢复,少了20年人才累积。近年来 随着入世等原因扩张更快,人才奇缺矛盾尤显 突出。保险业内现有的人才通过薪酬、职级实 现自我价值,都造成保险业人才流动频繁。

■莫做保险市场“流星”

某外资保险公司江苏分公司资深人士: 保险行业中高层人员换工作,一定要关注以下 几类风险:

■哪类人才受青睐

国内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才――为机构 扩张储备精英国外金融领域工作的“海归” 熟悉银行、证券及投资领域――为投资 领域拓展积累资源

【分析篇】

是谁加速了保险经营的流动?

2006年,中国保险业挟500亿保险资金, 以长线机构投资者身份直接入市,其超前介入 长线重仓持有的金融及大蓝筹股,成为2006年 大牛市的领涨核心,也为中国保险业带来巨额 投资回报。同年,继“国十条”之后,监管闸 门不断地打开,传出种种利好政策:国寿、平 安等险商获准交叉销售,财寿险相互渗透,结 构性扩张加速,混业经营初现端倪;保险资金 运用上,保险公司争取到了更多的主动权,险 资活跃在银行、基金、券商等各个金融领域。 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表示,正在进行放宽“保险 资金投资股票5%”的比例限制的调研。在政 策向好的大背景下,中国保险业也迎来了结束 入世期后的“百花齐放”局面。

今年以来, 国内中外资保险公司“ 版 图”不断扩张,分支机构布点加速,对于优质 人才的争夺明显加剧。而交叉销售获批、年金 市场拓宽、银行股权合作的深入,使保险混业 经营之势渐趋明朗,其大大拓宽了保险公司的 业务范围,在盈利空间的驱使下,保险公司对 于人才的渴求愈加强烈。

营盘范文第4篇

——德阳市岷江东路逸夫学校“校对校帮扶工作”先进集体汇报材料

2020年,是教育脱贫攻坚之年。德阳市岷江东路逸夫学校继续“校对校”对口帮扶越西县大营盘学校。该校结合实际,依据双方签订的《2020年度校对校对口帮扶协议》,利用学校教育教学优势,精准开展教育教学帮扶活动。

精准帮管,探索管理效能提升

德阳市岷江东路逸夫学校根据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点,把本校在学校管理一体化的成功经验与越西县大营盘学校分享,并结合大营盘学校实际,就办学思想体系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体系的构建共同探讨,有效促进了越西县大营盘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针对贫困生的帮扶,两校还就“扶智”与“扶志”的融合广泛地交流了意见。疫情期间,两校就疫情防控及复课期间如何抓好安全管理、加强师生心理辅导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交流。真诚地沟通,切实地交流,有效促进了越西县大营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精准帮研,推动科研工作开展

以科研促发展,是岷江东路逸夫学校进行对口帮扶的又一举措。2019年12月23日,“旌城飞虹,情满文昌——旌阳区·越西县教师学生文化交流活动”在岷江东路逸夫学校成功举行。越西县教育部门的领导、师生一行参观了岷江东路逸夫学校的文化长廊和师生书画作品展。两地师生还走上舞台,分别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结对学生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并互赠了礼品,到班上感受学习氛围,到好友家体验城市生活。同时,由越西县和旌阳区共同推动的《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彝汉地区学校本土文化交流的策略研究》省级课题立项专题研讨活动成功举办。2020年,两地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入课题研讨。两地学校利用本土文化来推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管理工作,让两地学生深入了解彝汉本土文化的内涵,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豪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为了促进学校科研精准落地,2020年6月,岷江东路逸夫学校语文骨干教师王金蓉在越西县大营盘学校就《基于学生核心素养下学习专注力的培养研究》这一课题与全校老师进行了分享。这项课题立足于课堂,操作方法简单易学,成效显著。分享过程中,一些专注力训练的方法,让与会老师们倍感受益。

精准帮教,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越西县大营盘学校提出,学校的数学教师、体育教师亟待培养,中学英语教师需要指导。为此,岷江东路逸夫学校精心安排,进行对口专业帮扶。

一是精派支教教师。岷江东路逸夫学校先后派出数学骨干教师周义用、体育教研组长欧阳炳到越西县大营盘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对口帮扶。两位老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受到了越西县大营盘学校老师的一致认可。

二是精准送培送教。2020年6月、10月,岷江东路逸夫学校分别由副校长文成、石红带领学校小学数学教研组长罗波、语文骨干教师王金蓉、中学数学教研组长张建蓉、英语骨干教师王春兰赴越西县大营盘学校,先后进行为期三天的教师专业培训。几位老师的课堂精彩纷呈,大营盘学校的听课老师们纷纷赞叹。课后,两校老师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思路、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方式方法的合理选择,尤其是教学细节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精准对接,增进彝汉学生友谊

彝汉人民的友谊要从娃娃抓起。岷江东路逸夫学校学生在“爱在大凉山,筑梦索玛花”的系列活动中,了解到了彝族学生渴望知识、渴望友谊的情况后,用一封封书信、一本本书籍在两校间架起了一道道彝汉友谊的彩虹。

2020年6月,岷江东路逸夫学校四年级D班46名同学与大营盘学校四年级学生开展了结对子“手拉手”活动,互通书信,结为朋友,同学们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为大营盘学校同学们采购了书籍、笔、文具盒等礼品,并亲手制作诗集,在扉页上写下期望和祝福,赠送给自己的朋友。

2020年10月,岷江东路逸夫学校七年级A班45名同学还为大营盘学校七年级1班的结对好友精心准备了礼物,用自己节余的零花钱购买了书籍、文具、书包等学习用品及衣物等生活用品,并在书籍的扉页写上一段心里话,激励结对好友克服困难,勤奋学习,一起争做好少年,长大成为祖国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精心组织,爱心筑梦索玛花开

营盘范文第5篇

1999年,张平宜因采访踏足凉山彝族自治区的麻风村,目睹穷山恶水尽头一群群被遗弃的病人和家属。他们在未通水电的土屋危墙里刀耕火种。周围跑着跳着的,是他们骨瘦如柴、肚大如鼓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上一代有身份、有补助,而孩子们却不会有户口和身份证,在一个个“行政幽灵村”里等待继承父辈的命运。

张平宜没有简单地加入捐款行列或是做短期义工,而是以资深记者的经验和直觉开始了调研。麻风村在中国内地的历史要追溯至半个世纪以前。1950年代,国家在城市建立麻风病防治院,在农村则于人迹罕至处建立麻风村,集中收容麻风病人并施以单种药物疗法。1980年代,联合化疗法引入,早期病患治疗一周后即丧失传染性,2~7年可获痊愈,世界各地的麻风病院亦渐消失。但四川凉山的17个麻风村,因民间的歧视及由国家政策带来的制度隔离,仍被阻隔在正常社会之外。

麻风病并非高危传染病,且95%的健康人都对病菌免疫,但麻风病人却是“上帝的弃儿”:他们对皮肤溃烂、肢体残疾所带来的痛苦毫无知觉,心灵却被抛掷在诅咒的永刑里―关于麻风病的整部历史,都和人类根深蒂固的隔绝、排斥、放逐的习俗互为注脚。哪怕到了1980年代,联合化疗法在世界范围内被推广,人为的审判仍以比麻风杆菌顽固百倍的韧力侵蚀着社群的肌理―在解放后才告别奴隶社会的凉山彝族文化中,麻风病人仍和几个世纪以前一样,被“正常社会”视为鬼魂附身和无法医治,甚至被宣布“社会死亡”。

第一次踏足凉山后的两年间,张平宜被无法排遣的触动牵引,走进了广东、云南、四川20多个坐落在僻壤的麻风村。她倾听,研究,甚至披上“察尔瓦”(彝族特有的粗毛线披风),和彝族人同吃同睡,又将一袋袋来自台湾的玩具翻山越岭地背负给孩子。

问题在行走过程中浮现―“老者终将凋零,其子孙又该如何?”母亲的身份让张平宜不忍对着那些天真而野性的眼睛转身而去,她亦渐次清晰了自己的目标:要用过去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为这些孩子争取社会关怀,让他们有机会获得社会身份和正规教育,并为他们最终重返社会铺平道路。为此,她辞去了《中国时报》百万年薪的工作,也放弃了原本要做一个优游主妇和全职妈妈的生活计划。

2001年,张平宜回到探访过的大营盘村,对村上唯一一个教学点上即将离去的代课老师说:“你留下来。我回台湾想办法,筹钱建一所新的学校。”

从这句话开始,张平宜在大营盘村奋斗了整整10年,她称这些过程为“小革命”,从用地、经费,到水、电,到老师,她一点一点地磨,一个一个地争取。为了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她和对麻风病抱有成见的官员软磨硬泡乃至争吵。她曾试过为了30亩用地,写信给总理。而为了募款,她在台湾写文章,做演讲,参加公益计划大奖赛……2002年,她将两处破旧土房代之以崭新的4间水泥校舍以及操场、厨房和校医室。2003年,她成立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大营盘子弟的教育,并举办“志工营”,让台湾的志愿者认识大营盘。大营盘小学从一个简陋的教学点,逐渐办成一个真正的公立学校。2008年,四川省扶贫办拨款260万用于设立中学部,大营盘学校向完全中小学发展。“公办民助”的教育,正是张平宜一直追求的。

更重要的,她为没有户口的村民和孩子争取到公民权利。2005年,在写文章并邀请包括央视在内的两岸媒体报道后,凉山市政府给出善意回应,大营盘终于迎来了户口普查,村民办上了身份证,大营盘康复村也正式获得了“名分”,成为越西县第289个行政村。

一年当中,张平宜有1/3时间住在大营盘,她教孩子们除头虱、跳蚤,定期洗澡,为孩子们制定免费的营养午餐。孩子要不来上学了,她逐个做家访,和父母“抢孩子”。她就是抓住了那样一个属于母亲的感动,披荆斩棘地走下来。

营盘范文第6篇

(一)

尽管已经过去了11年,第一次进入麻风康复村的情景,张平宜依然历历在目。

那时,她还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为了采访大陆麻风康复村的现状,她多方询问后,来到了四川省西部一个叫大营盘的小村庄。

这儿曾被人称为“隐形的村落”。从1959年开始,因为麻风病的蔓延,当地政府在此建立了麻风康复村,对麻风病人实行集中隔离的治疗,并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在村子里,张平宜看到,许多麻风病患者只能拖着残缺的四肢在地上爬行,身后带出一道道血痕。在自己的采访笔记里,她这样描述道:“他们的肢体被细菌吃掉了,就好像蜡烛燃烧后融化变形。”

村庄里到处都是游荡的孩子,他们不再有父辈那可怕的疫病,眼神里流露出野性的天真。这让这位两个孩子的母亲不由自主地想到,“这里总该有所学校吧?”

唯一的小学,在海拔1800米的山上。教室是两间破土房子,没有一扇完整的窗户。学校的招牌,是小偷唯一看得上的财产,早已被盗。这里挤着70多个学生,大部分只能站着听课,孩子们的脸都很脏,“脏到只能看见两颗眼珠子”。

如果连这所学校都垮了,张平宜不知道这些生长在麻风病阴影下的孩子还能有什么希望。这个一直生活在大城市的女人向老师许诺:“你留下来,我去筹钱盖一所新的学校。”

2002年,正如她承诺的那样,崭新的教室已经在大营盘落地生根,而张平宜的命运,也和这个一度被外界遗忘的村庄紧紧地连在了一起。2003年起至今,她辞去百万年薪的工作,开办了“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大营盘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

(二)

最开始,张平宜将自己的动机解释为一种“最朴素的母性”。但现在,她的长期愿望是,“让这些麻风病人的子女都能正常地融入外部社会。”

外部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个村庄里很少有人知道。这儿的村民只能感觉到,自己是“令人害怕又讨厌的人”。就连这儿的老师去县城开会,当地的老师都没有人愿意和他同桌吃饭。

但这个人们称之为“典型的千金大小姐”的张平宜,却在海峡对岸为这个令人恐惧的村庄呐喊。

她在台湾写文章募款,到处演讲、卖书,或是带着医生丈夫每月给的1万元新台币零花钱坐出租车,去试图说服潜在的资助者。

她带着这样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善款,回到大营盘,当上了新教学楼的“监工”。每一天,她都要在县城宾馆和大营盘村之间颠簸的土路上来回往返。因为学校没有厕所,这个有点洁癖的女人常常一整天不敢喝水。如果内急,就小跑半个小时到邻村,借用“猪圈隔壁的厕所”。

在那些麻风村的孩子看来,“张阿姨就像妈妈一样”。她熟悉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状况与脾气秉性。比如依伙克古,只有5岁,是学校里个头最小的孩子,也是最认真的旁听生。他喜欢上学,因为在这里能见到爸爸依伙布都,这个22岁的年轻人,是小学6年级的学生。

像依伙爸爸这样的“超龄小学生”在校园里并不鲜见。甚至在2005年之前,这所已经成立了十几年的小学,还没有出现过一个毕业生。

因此,与家长“抢孩子”,就成了张平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拼了老命寻求一条希望的道路,有人走过来了,有人怎么却中途落跑了呢?”在大营盘的时间里,只要发现一个孩子消失,她就会跑到对方家里,“胁迫恐吓那孩子回来读书”。

阿被拉且曾经消失过。这个彝族男孩读完1年级后就回家放羊。直到学校重建,这个14岁的男孩才开始读2年级,他在这儿小学毕业,又在县里读完中学。现在,24岁的阿被拉且在青岛的工厂工作,小时候那个“只敢傻傻看着的张阿姨”,如今已经成了朋友,他们常认真地分享心事。

“父母着急让我回去结婚,可是张阿姨说,还是找一个真正喜欢的才好。”阿被拉且说。

对于张平宜来说,那就是“我的孩子”。她喜欢和孩子们亲近,只是,“只要稍微接近,就会被跳蚤咬许多个包”。这个年轻时颇有些“王祖贤味道”的女人,如今腿上布满了跳蚤留下的伤痕,甚至夏天也不敢穿上裙子。

从洗脸、刷牙、洗澡开始,她慢慢教会那些孩子如何“保持个人卫生”。一个电视记者来到这个村庄后发现,如果农户家里有两把牙刷,那这两把牙刷肯定属于两个上过小学的人。

(三)

可是,一旦抛开孩子们带来的成就感,张平宜面对的总是非常具体的困境。大营盘小学周边没有水源,几年前,当地政府在这一带山区修建了引水工程。不过,大营盘是这条水线的最后一站,一部分水管暴露在地面。有时,一头牛踏过去,或一个口渴的人截开水管,都可能给学校带来“停水灾难”。

“简直是要疯掉了。”张平宜用戏剧化的语气形容当时的窘境。有时停水要长达一个星期,学校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汽油桶,这个此前从来没在农村生活过的女人“就坐着小马车去邻近的村落运水”。

台湾义工郑玉婷也曾经历过那样的“抢水大作战”,她还记得自己当时的绝望,“在那样的山坳坳里面,我们连去哪里买一个水塔都不知道,又能做些什么呢?”

不过,就在2010年,张平宜从台湾请来了一个水利专家,甚至从遥远的对岸运来“一根根水管”。他们用了将近50万元人民币,在荒山上建成了一个个水窖,“从浮流水到地表水,全部储存起来,一滴水都不要流到外面去。”如今,就算停水,他们也可以在三天的时间里自给自足。

同事们无法想象,这个看上去十分瘦弱的女人,是怎样一个个地攻克前行的难关。但在他们的眼中,张平宜是个“执著又单纯的人”,讲话的速度很快,而且想起什么事儿,一定要做完才歇手。

在这个村庄里,因为大营盘小学而改变自己命运的孩子越来越多,甚至邻村的孩子都会到这里求学。过去,这座曾经“快要撑不下去的小学”,已经有了100多个毕业生,13个公办教师,他们有着整洁的教室和食堂,甚至还有村里的第一栋公厕。

但问题远未完结。小学毕业后,孩子们必须每天走3个半小时的路去县里读中学。对麻风病人子女的偏见还没有消除,他们的住校请求不能被批准。张平宜咬咬牙,“好,那么我就来盖一所中学”。

邻县的县长同意批给她一块地,但当她兴奋地带着从台湾募集来的钱款回到凉山彝族自治州时,前任县长已经调离,新任县长拒绝了批地的请求。这个失望至极的女人大哭了一通。

当时间推移到2009年,为了解决麻风村子女的入学问题,四川省扶贫办在大营盘小学的校园内,用260万元盖起一座气派的中学。张平宜和她的同事们兴奋极了,为了迎接新中学的到来,他们翻新旧教室、绿化花园。

为了给孩子们找出路,她又“强迫”在青岛开办工厂的弟弟,为想要外出打工的学生们提供职业技术培训。

“我的十几年青春,就这样献给了这里。”她感叹道。

一个曾经去过张平宜台湾的家里做客的朋友还记得,她的家是一栋4层楼的山边别墅,家中有一个佣人。这个有着很好艺术修养的女人,“把家里的每一处都布置得很优雅,过着优越的生活。”

只是,原来那些“逛街、喝下午茶的日子”,如今只能放在记忆里了。这个在台湾不曾下过厨的太太,已经能在大营盘给一百多个孩子做午餐。她甚至将咖喱、麻油鸡这些孩子们从来没有尝过的食物,带到了大山中的食堂。

营盘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业;调整结构;增收

中图分类号:S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15-3

东川区铜都镇地处干热河谷区,多年来,镇政府“以特色果蔬、养殖为重点,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不断调整种植结构,部分村形成了初具特色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调整种植有特色的水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成为铜都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一、铜都镇四个自然村调整结构后的增收模式

(一)铜都镇的现状

全镇总人口124329人,农业人口74794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7199.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5001.87万元,二、三产业收入7930.45万元,其它收入4267.18万元。人均收入达3636.59元。在农业收入中:种植业产值7864.25万元,林业产值81.3万元,牧业产值6694.48万元,渔业产值361.84万元,其它产值4267.18万元。全镇总耕地面积55198.5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76亩。全镇农民人均总收入3636.59元,其中:农业人均收入1935.83元,而种植业和养殖业人均收入分别为1051.46元和895.16元,平均亩产值为1424.72元。经济作物中花生3918亩,蔬菜18165亩,果树6480亩,其中葡萄4258亩(含鲜食和酿酒葡萄)石榴1500亩,其它果树695亩。人多地少、粮经比例失调,粮食增产不增收,制约铜都镇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达贝大营盘自然村稻改果增收模式

1.大营盘基本情况。大营盘自然村属铜都镇达贝村委会第八、第九两个村民小组,103户,总人口362人,总耕地299亩,人均耕地0.83亩,距区、镇政府驻地直线距离3000米,海拔1350米,属典型干热河谷区,土地多为红壤,水田及人畜饮水靠团结渠引水管道引入。1980年前,以种水稻、红薯、玉米为主,1983,由于东川葡萄酒厂需要酿酒原料,将部分水稻改种玫瑰葡萄,因价格和其它原因,全村仅发展了100亩,后采用嫁接改良技术,将玫瑰葡萄改为早熟的水晶葡萄,群众开始从鲜食葡萄中受益。随后,又将小果型改为大果型,主要品种为巨丰、白香蕉、红提等十多个品种。广大村民在鲜食葡萄种植中受益,每亩葡萄纯收入在2500元以上(扣除全部生产成本),是铜都镇种植结构调整较好、群众受益面广的先进典型。

2.种植现状。全村299亩耕地,其中260亩为鲜食葡萄,占耕地面积的86.96%,39亩以种红薯为主,葡萄采收后,部分农户种植蔬菜和红薯。为全区鲜食葡萄种植面积最大,效益最好的自然村。

3.农民收入及家庭设置情况。全村农业总收入1146865元,人均3168.14元,其中种植业收入965900元,人均2668.23元,占总收入的84.22%,比全镇人均水平1424.72元高出956。22元;养殖收入180964.98元,人均499.9元,占总收入的15.78%。1亩葡萄约相当于3.4亩水稻的收入。全村土木结构房占45.6%,砖混和砖木结构房屋占54.4%,80%农户拥有电视、冰箱,电话拥有率为52.4%,有农用车辆7辆,摩托车8辆。

(三)岩脚村下田坝自然村种菜增收模式

1.下田坝基本情况。下田坝自然村属铜都镇岩脚村委会第一村民小组,距离镇政府6公里,海拔1680米,属温热山区。全村总人口350人、95户、耕地330亩。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行蔬菜――红薯、玉米种植模式,从而将100亩稻田改种蔬菜,主要以青笋瓜、条豇豆、大白菜等蔬菜为主。

2.种植现状。全年种植面积740亩,其中蔬菜100亩,玉米205亩,红薯205亩,绿肥230亩,冬季主要是100亩蔬菜和230亩绿肥(蔬菜和绿肥收后种玉米、红薯)。

3.农民收入现状及家庭设置情况。全村农业总收入793506元,人均收入2267.16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67800元,人均1622.29元,占总入的83.57%,养殖收入225705元,人均收入644.87元,占总收入的16.43%。1亩蔬菜相当于2.7亩玉米的收入。全村95户,拥有电视80台,电话50部,家庭住房中砖混结构8户,土木结构87户,户建筑面积250平方米以上,家庭影院13套。有农用车辆1辆,摩托车12辆。

上述两个村由于大力进行种植结构的调整,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着很大的提高,从温饱型逐步向小康型发展。

二、种植结构调整能够较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一)大营盘通过水稻改种葡萄比木树朗温饱模式增收

1.木树朗村一组种粮温饱模式。

(1)基本情况。木树郎村一组属铜都镇木树郎村委会第一村民小组,总人口621人,162户,耕地520亩,其中水田400亩,旱地120亩,海拔1400米,属典型干热河谷区,土地为红壤,农田用水和人畜饮水靠团结渠引入,距镇政府5公里,种植业以水稻、红薯、玉米、大豆、小麦为主,属典型种粮村,其中水稻400亩、红薯100亩、玉米20亩、小麦200亩、大豆200亩。

(2)农民收入现状及家庭设置情况。农业总收入1033059.6元,人均收入1663.54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33518元,人均1181.19元,占总收入的71.01%,养殖业收入299541.6元,人均482.36元,占总收入的28.99%。全村162户,砖混结构房40户,其余为土木结构,电视拥有量116台,电话175部。

2.大营盘增收模式与木树朗温饱模式比较。两个自然村均属于团结渠灌区,在用水上,木树朗比大营盘更快捷、更的利;木树朗人均耕地0.84亩,大营盘0.83亩;种植结构木树朗粮经比为100:0,大营盘13.04:86.96;木树朗520亩耕地种植业收入733518元,亩均产值1410.61元,人均产值1181.19元,大营盘299亩土地种植业收入965900元,亩均产值3230.44元,比全镇平均亩产值1424.72元高出1805.72元,比木树朗平均亩产值1410.61元高出1819.83元,人均收入2668.23元,比全镇人均收入1051.45元高出1616.78元,比木树朗人均收入高出105.42%。

根据比较结果,大营盘通过种植葡萄不仅能够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还能增收,使农民的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而与其条件相同的木树朗以种粮为主,粮食价格低,虽然单产较高,但单位面积产值低,种粮只能解决温饱而不能让农民增收。

(二)岩脚下田坝通过种蔬菜比小牛厂干海子种粮的温饱型模式增收

1.小牛厂村干海子自然村种粮温饱模式。

(1)基本情况。干海子自然村属铜都镇小牛厂村委会第二村民小组,总人口230人,61户,总耕地424亩(人均耕地1.84亩),其中水田50亩,旱坡地374亩,农作物以玉米、红薯、水稻、绿肥为主,农业种植农作物624亩,其中,玉米240亩,红薯150亩,水稻34亩,绿肥200亩。海拔1681米,距镇政府8公里,属典型种粮村。

(2)农民收入现状及家庭设置情况。全村农业总收入503200.07元,人均收入2187.83元,其中种植业收入414623.3元,人均1802.7元,占总收入的82.4%,养殖业收入88576.77元,人均385.12元,占总收入的17.6%。种植业收入中,玉米240亩收入192000元,占种植业收入的46.31%,红薯150亩收入90000元,占种植业收入的21.71%,水稻及其它收入132623.2元,占种植业收入的31.99%。全村有61户,房屋大多为土木结构,砖房仅有6户,有电视60台,电话51部,有汽车2辆,摩托车3辆。

2.下田坝增收模式与干海子温饱模式比较。下田坝有水田100亩,蔬菜100亩,干海子水田50亩,两自然村各有引水渠一条;干海子人均耕地1.84亩,下田坝0.89亩,两者相差0.95亩。种植结构干海子粮经比为100:0,下田坝81.49:18.52;干海子424亩耕地种植业收入414623.3元,亩均产值977.89元,人均产值1802.7元,下田坝330亩土地种植业收入567800元,亩均产值1720.61元,比全镇平均亩产值1424.72元高出295.89元,比干海子平均亩产值977.89元高出446.83元,人均产值1622.29元,比全镇人均收入1051.45元高出570.84元。

下田坝根据自身特点,发展蔬菜种植,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不仅解决了温饱,还能增收,与此相比的干海子只是解决了温饱,生活得不到改善。

三、植结构调整必须因地制宜,种植具有特色的农产品

(一)种植结构调整要因地制宜

1.因地制宜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能卖好价钱的农产品,达到结构调整的目的;因地制宜是结构调整中思想创新的基础,找准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调整才会有效。

2.根据各地的情况,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自身优势,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我镇山区面积大,一般没有工业污染,可以根据各地方的水、肥、气、热条件,发展适合生长的无公害农产品。

(二)种植具有特色的农产品

1.绿色农产品。我镇岩脚村下田坝种植的蔬菜,因为水质好,又无工业污染,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适当,无农药残留等问题,是无公害的绿色环保产品,因此在市场上受消费者欢迎,比坝区的同种蔬菜质高价优。

蔬菜因生长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市场潜力大,成为结构调整中发展最快的作物之一。岩脚村的经验证明,发展特色蔬菜是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需要,是新阶段农技推广工作变革和绿色食品发展的需要;是蔬菜产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是提高蔬菜生产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需要。

2.特色农产品。利用热区的自然优势,除下田坝种植绿色环保型蔬菜外,大营盘的鲜食大葡萄也是我区的特色产品。以巨丰、美国红提、白香蕉等大粒型优良品种为主,鲜食葡萄外观好、品质佳、含糖量高、市场需求较大。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销售能力的增强,面积的扩大,鲜食葡萄在本地区、省内外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今后可根据市场需求,改进品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对于目前的蔬菜和林果产品生产要逐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的生产模式。引进具有市场的优良品种,改进种植管理技术,提高品质,减少污染,成为无公害的绿色特色农产品投入市场。

四、调整种植结构有市场、有销路

(一)市场信息引导结构调整

运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加大对龙头企业和龙头项目的扶持力度,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搞好服务。

(二)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市场约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原因。在农村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调整前期,农产品市场存在较大缺口,农村体制和农业资源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由于东川独特的冬暖气候,铜都镇先后发展洋葱、大蒜和早毛豆,在上市时间上,大蒜在春节前后相继上市,洋葱和早毛豆4月份上市,较省内其它地区早上市15-20天,由于上市时间早,质量好,而深受外地客商的喜爱,1996年冬季低温频繁发生,致使上市时间延迟,加之山东等地大量发展大棚种植、低温贮藏,造成销售受阻,农产品销售困难,洋葱、大蒜烂市,鲜毛豆销价在0.2-0.3元/公斤,农户增产不增收;而2009年秋冬连旱,气温升高,造成大蒜早熟,加之,H1N1流感的影响,大蒜批发价达10元/千克,其原因除气候影响,根本原因是市场发生了变化,而农户没有市场意识,不注重市场调查,种植方式没有改变,种植品种单一,并在种植面积上不断扩大,导致卖不出去,农民受到较大损失。因此,按照市场的规律,充分考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者需求相结合,才能占领市场,保证产品有销路,做到增产增收。

五、调整种植结构,增加收入必须提高科技含量

(一)抓好农民素质教育,为增收强根固本

在农村人力资源丰富,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一些年轻的具有初高中文化的农民外出打工,剩下的多数是没读过书或读书较少的低素质劳动力,这些人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适应,往往对养殖、种植具体品种的取舍盲从于短期的市场价格波动,导致一哄而上的恶性竞争,产品积压,收入减少,甚至丰收不增收。因此要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知识的培训,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生产配置,与市场销售衔接的问题,抓好以农民绿色证书和IPM农民田间学校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的典型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民跟着学、照着干,以点带面提高农民素质。

(二)科技含量高低是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

推广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推广名特优农产品的种植,才能为农民增收提供可靠保证,应帮助农民提高科技意识,激发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引导农民抛弃传统经验,大胆运用新的农业技术,由经验型增收向科技型增收转变,引进和大力推广市场前景好,经济价值高的名优品种。

我镇大营盘的农民自发成立了葡萄种植研究会,农户自己出钱到外地去学习新的种植管理技术,对现在的种植技术不断的改进,提高品质,以后应根据市场,改良现有品种,克服现有品种不耐贮运的缺点,对于市场前景好的红提等品种应采用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进行生产,制做礼品葡萄,申报品牌,组织外销,充分发挥葡萄种植研究会的作用。增加效益,使农民增收。充分证明了调整种植结构是要以科技为动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生产合乎市场需求的商品,以质取胜,以价促销,逐步发展成为特色产业。

营盘范文第8篇

怪石山位于巴里坤县城西北角,距离巴里坤湖近10公里。远远望去,它的山体很容易让人们的目光将它从后面的小夹山的母体中剥离出来,那是一种干净的接近于赤褐的色彩,像是淬火之后的样子,难怪在传说中认为它是一块补天山,带着天火的灼热跌落人间。怪石山最怪的就是满山形状各异的小石窟,几座山从山顶到山脚都是“千疮百孔”,大大小小的“蜂窝崖”“千佛洞”“万佛龛”“千窟崖”又似乎与西天圣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引发人们好奇的想象。更奇妙的是,整个山体如同一个完整的巨石,草木难以生根发芽,但在半山腰处,却满目苍翠,一道长13厘米,宽4厘米的裂缝,无声的渗出一珠泉水,终年不绝,最初被当地牧民视为祛病消灾的仙水,膜拜饮用后,都会虔诚地在其周围的荆棘丛上,系上祈福的布带。“圣水”不多不少,折取旁边的一根芨芨草,插入石缝中,一口便可吸尽,在烈日曝晒,无遮无挡的山腰,这一口清凉着实像神灵的赐予,连飞过的鸟儿都习惯了在此落脚,攀岩饮水。

是什么力量造就了怪石山怪异的外表,又是什么力量使一滴水破石而出,福泽生灵呢?2012年夏季,在百名艺术家“走进巴里坤畅游新八景”的采风活动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学会理事、哈密地区地理学会理事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级教师吴道修,从地理学的角度,为我们解释了怪石山的种种怪异现象。

自然的巨手雕刻出怪石山奇异的地貌

怪石山在风景地貌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被称为蜂窝地貌,这种地貌在新疆很多地方都存在,蜂窝地貌是由风力吹蚀形成的地貌,与岩溶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冰川地貌、黄土地貌、海蚀地貌、火山地貌等同属于中国特殊地貌的一种。

巴里坤位于天山山脉东段与东准噶尔断块山系之间,在新生代时期,随着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巴里坤南山(天山),北山(莫钦乌拉山),西山整个被断裂抬升,形成了巴里坤盆地,盆地洼地积水形成了湖泊,即巴里坤湖,巴里坤湖在地质学上叫断层湖,属于构造湖。巴里坤湖周边的山脉边缘都是较为整齐的,不是内地那种山川连绵不断的样子,这说明其底下是陷落的,上面是抬升的,它们像城墙一样有一个明显的断层面。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之后,整个新疆地貌发生了很多变化,形成今天地形地貌的基本格局。它把原来在中生代时期已经剥蚀的像平原一样的地面又抬升起来,这次抬升不是中生代的褶皱形成,而是断裂上升和断裂下陷,由此形成了断层湖和断层盆地。怪石山在这个断层盆地的西边,在西山的边缘部分,在地图上这里被称为小夹山,后面一道深沟,过去叫大夹山,这些山的岩石都是坚硬的花岗岩,在蒙语中此山又被称为“哈套鄂拉”,意为坚硬之山,如此坚硬的岩石上这些大大小小的石窝是怎样形成的呢?吴教授给我们解释说,巴里坤四面环山,怪石山所处的地理位置恰好是巴里坤盆地的唯一缺口,是冷空气入侵的门户,风口风力是极大的,同时,各种风向在这里交汇碰撞形成旋转风,而旋转风便是把这些石山旋转成窝的原因之一。

单纯依靠风的力量,是不足以把坚硬的花岗岩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这期间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要有剧烈的温差,巴里坤恰好有这样的温差。巴里坤属大陆性冷凉干旱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年温差(冬夏温差)和日温差(昼夜温差)变化大。年平均气温1℃,极端最高气温42℃(三塘湖汉水泉),最低气温—43.6℃。

这两个温差是形成怪石山的很重要的条件。花岗岩在经过白天暴晒之后崩裂,再经过晚上降温之后分解。旋转风在岩石比较软的地方形成了石窝,越转石窝越大越圆,温差最大的地方,风化也最剧烈。天长日久,便形成了这样的形态。

石窝地貌的明显特征是植被很少,怪石山本身就基本上没有植被。干旱地区的风蚀地貌一般不成规模的,石城子水库周边和沁城白山等地有类似的地貌特征。但是规模很小,巴里坤怪石山是相对而言面积较大,比较集中的。吴道修教授认为中国最美的石窝地貌就在巴里坤怪石山,由此他建议尽快申报怪石山“石窝地貌国家地质公园”。

地下潜流成就了圣水的美妙传说

怪石山的形成是大自然的神笔,是天然的雕塑,其造型之美之奇,让人惊叹,遇到下雨,怪石山大大小小的石龛犹如漫山遍野的水帘洞,那种美丽的景象全国罕见。

美景往往会衍生出美丽的传说,怪石山山腰处“圣水”就为这一胜景增添了无数的想象。实际上“圣水”是一种深层地下承压水经长距离潜流后在下游隔水层中断的特殊地层排泄涌出的现象,地质学上称之为“基岩裂隙水”。追根溯源,这些地下水来自于巴里坤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巴里坤山3200米以上的现代冰川和永久性积雪。巴里坤县境内共有林地493.3万亩,众所周知,森林都涵养水源的功能,所谓的谚语“一棵树下一碗水”就是最为形象的说法。这些森林是一个天然的绿色水库,其地下水和冰川融水慢慢汇流到一起,通过岩石潜流,首先潜流到尖山子,因为其水源地高,像一个自来水塔,地下水被压上来到尖山子顶部之后,遇到裂缝,两股泉水就冒出来了,这就是带有神话色彩的“汉姑泉”,黄土场的自流喷井和怪石山的“圣水”以及怪石下八景之一“镜泉宿月”的“上镜儿泉”都是这样形成的。

巴里坤的矿泉水储量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质委员会测定储量为13.377万吨。据化验,矿泉水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特别是锶,是全国少数含锶多的天然矿泉水(锶含量是崂山的2倍而且终年恒低温),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地人称其为“圣水”也是不无道理的。这是纯天然的保健饮料,恒温的地下水,即使冬季也不会冰冻干涸,再多的人拿芨芨杆吸也不会吸完,因为它的源头是广袤的森林和丰富的冰川。

历史的风云赋予怪石山沧桑的传奇

怪石山山体极为陡峭,但是奇特的是嶙峋陡峻的怪石山顶却是一马平川的“高平原”,汽车都能从后面开上去。上了山顶,东转,在俗称妖魔山的山顶处一个狭长的石缝,只能容一个人侧身通过。过这个石缝的人必须要有十足的勇气和自信,确信自己无愧天地鬼神,才能通过,否则会在石缝的中间被紧紧的卡住,不能前行,也不能后退。只有顺利通过“好人峰”的人才有缘登上顶峰一览整个怪石山群的壮美,近距离地接触这里的王爷墓,俯瞰山脚下的古营盘。

关于王爷墓的说法历来众说纷纭,人们将它与山脚下的古营盘联系起来,认为这些都是元代成吉思汗西征的遗存。史书记载,13世纪中叶至14世纪,蒲类(巴里坤古称)属于元察合台汗国的领地,被称为“巴尔库尔”,1341年元朝灭亡,察合台汗国瓦解,蒙古族后裔从中原退居北方草原和西域,巴里坤属于蒙古瓦剌的和硕特部。也许王爷墓的主人是部落的最后一个首领,最终老死西域,部落人为其寻找了这样一个隐秘的归所,而古营盘是其部落驻扎的所在。但是吴道修教授却提出了另一种假设,他认为,古营盘的主人也许最初是匈奴人。匈奴是历史上我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公元前209年,冒顿即位为单于,建立起强大的匈奴奴隶制政权。公元前176年前后,冒顿派右贤王向西发动大规模进攻,征服了西域三十六国。巴里坤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类国,两汉时期,这里进行过多次征战,汉王朝曾经派军“六战蒲类”,击败匈奴,最终收复蒲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