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黄梅戏女驸马

黄梅戏女驸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黄梅戏女驸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黄梅戏女驸马范文第1篇

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灿烂的瑰宝在民族音乐文化的比例中占有很大分量,黄梅戏作为安徽灿烂的民族音乐遗产应该被每一个安徽人熟知,但是由于种种观念影响,在安徽戏曲文化的学习中,缺少有关黄梅戏的传播和教育。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在党的十报告中曾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都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优秀的民族文化体现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更是当今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动力。黄梅戏作为安徽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对其重视与学习,对弘扬传统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大学生加强对民族音乐知识的积累和储备,能够丰富学生对民族文化史的了解,让学生在与世界其他不同音乐文化的比较欣赏中,正确认识各民族的风格特点,以此培养开放性思维的音乐视野。

二、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处在一个多元文化发展的浪潮中,改革开放给我国的经济文化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但是由于各种文化的互相交融,好的精髓的东西我们吸收了,但是不好的糟糠的东西也悄然而至,并且很快就被我国一大部分青少年所热衷和追捧。对于音乐文化来说,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时,欧洲兴起的爵士乐就给古典音乐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国也出现了相似的情况,在改革开放以后,一股韩流、日朝风的流行音乐以不可抵挡的趋势席卷整个中国,给我国的民族音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流行音乐中总有低级、颓废、庸俗、矫揉造作的歌曲被青少年所接受。这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不良影响。相反,我国很多优秀的民族音乐却不被他们接受,甚至排斥。其实流行音乐能让广大青少年喜爱并接受就在于它通俗易懂,比较切合他们的心灵需要。能够在歌词中找到自己成长的足迹,认为流行音乐是在诉说他们的心情,谱写他们的故事。他们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自己逝去的青春,流行音乐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从这个角度出发,社会似乎应该对青少年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矛盾的一面,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激情和快乐时,也给他们体内注入了毒素和渣圾,给他们的思想上和心灵上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很多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大幅度降低,歌词给人以庸俗的感觉,这大大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说过:“大众传播媒介的美学意识到必须讨人高兴和赢得最大多数人的注意,他不可避免的成为庸俗的美学。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整个生活的包围和渗入,庸俗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美学观和道德。”[6]当前一些流行音乐缺乏高尚的文化内涵和良好的审美价值观,比如歌词中所吐露诸如“人生”、“爱”、“痛苦”等词语已经失去自身所包涵的丰富内涵,这种格调低俗、情感过腻的流行音乐必将使青少年陷入哀怨缠绵的感情世界里,导致他们意志消沉、学业荒废。这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三、创建“戏曲新唱”式教学模式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前大部分青少年沉浸在流行音乐的海洋里,而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很多戏曲音乐经现代元素的包装,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很多戏曲也被流行歌手完美演绎。教师就应该以此作为突破口,从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为切入点渗入到黄梅戏,通过聆听、对比、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对黄梅戏曲的兴趣。“戏曲新唱”式教学法就在于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主旨,创建的一种新型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黄梅戏兴趣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下面结合2015级音乐表演专业具体阐释《音乐欣赏》教学中所用的“戏曲新唱”式教学方法所做的教案及总结报告。教学题目:欣赏流行歌曲《黄梅戏》教学过程(一)带着问题欣赏歌曲《黄梅戏》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聆听思考问题1.黄梅戏出自什么地方?2.歌曲戏曲唱段选自哪里?3.音乐旋律上有什么样的感受?师生交流:学生讨论,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1.出自于安徽安庆地区2.女驸马3.旋律抒情、舒展、流畅。教学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聆听音乐,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短时间内对歌曲《黄梅戏》的创作背景和旋律特点有个大致的了解。(二)听赏流行歌手慕容晓晓演唱的《黄梅戏》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聆听思考问题1.这首通俗演唱版本有什么风格特点?2.相比较戏曲,更喜欢哪一个版本,为什么?师生交流:用心听赏及感受、体验通俗歌手演唱《黄梅戏》的风格特点。1.慕容晓晓演唱运用了通俗歌词加戏曲唱段,使声音更有立体感,非常的清澈、悠扬。2.很多女同学都喜欢戏曲唱段,因为音乐更加抒情、悠扬。大多数男同学较喜欢流行演唱风格,声音比较嘹亮、洒脱。教学设计意图:聆听不同版本的《黄梅戏》,可以引导学生对演唱风格、歌词、旋律、演唱情感等方面不同的辨别,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三)教唱歌曲《黄梅戏》教师活动:1.跟随钢琴伴奏教唱歌曲《黄梅戏》,需注意歌词内容,歌曲的情绪。2.熟练演唱后,抽查学生独唱,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师生交流:刚开始,由于对黄梅戏不熟,学生不够积极,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鼓励他们张嘴,用优美的琴声激发他们演唱的热情。独唱环节较麻烦,需要文艺委员带头去演唱,然后鼓励其余的同学去演唱。教学设计意图:音乐欣赏课,教唱歌曲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能够活跃课堂上的气氛,另一方面能够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在熟练演唱后必能加深对黄梅戏的了解。(四)拓展欣赏韩再芬演唱黄梅戏曲《女驸马》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聆听思考问题1.这两首作品有是什么相似处?2.谈谈自己的看法。师生交流:用心听赏及感受、体验黄梅戏曲《女驸马》的演唱特点。1.谈到了黄梅戏曲的继承和发展。由于黄梅戏曲深受听众喜爱,为了迎合时代的潮流,音乐家激发创作灵感,创作了富有时代气息的通俗歌曲《黄梅戏》。2.该剧通过讲述冯素贞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新歌中女驸马经典旋律多次出现,一方面表现出人们对于黄梅戏的喜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时代的热情召唤。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对《女驸马》的聆听,加深对黄梅戏的印象,意识到黄梅戏曲经久不衰的魅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五)课堂总结教师活动:通过对于歌曲《黄梅戏》欣赏,谈谈对黄梅戏曲文化的看法?师生交流:1.黄梅戏的唱腔两百年前就传遍了大江南北,今天依然用不同方式传唱,说明了黄梅戏强大的生命力和经久不衰的魅力。2.多元文化的发展造就了如今通俗、戏曲唱法的混搭,树立学生用多元文化的理念去看待戏曲文化。教学设计意图:最后播放歌曲《黄梅戏》,目的是与课前相呼应,让学生沉浸《黄梅戏》的旋律中,回味无穷。课后总结:随着新课标的改革,面对焕然一新的教学内容,怎样更好地传授学生戏曲文化知识,是每一个老师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戏曲新唱”是我根据当前社会的一种音乐潮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自创的教学法。内容乍一看比较空洞,会让学生摸不着头绪,其实不然,学生喜欢流行歌曲,那我就从戏曲新唱的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但迎合了他们的品位(喜欢通俗歌曲),还能开拓他们眼界,认识戏曲的魅力。

四、在高校创建浓郁的戏曲文化环境

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受一个环境氛围的影响,所以在高校创建一个良好而浓郁的黄梅戏曲文化环境,对于学生重新树立以黄梅戏曲文化为母语的安徽民族音乐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一)开设黄梅戏曲课程学校保证每月开设一节黄梅戏曲课程,从音乐鉴赏课中调剂使用。声乐教师保证学生每学期末能够演唱一首黄梅戏作品。并且作为评比学生优良成绩的重要依据。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走进黄梅戏曲》内容,这样一方面会促进老师更加认真的去研究黄梅戏曲文化,另外通过这一教学氛围可以调动学生们学唱黄梅戏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二)建立黄梅戏曲社团组织学校要根据黄梅戏曲剧种和学生兴趣爱好、专长实际,建立黄梅戏曲社团组织,为校园戏曲群体和个人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推动校园戏曲养成,并鼓励开展校际交流合作。各学院要组织动员学生参加戏曲社团,在活动时间、经费、场地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三)通过校广播站、宣传栏开设黄梅戏曲专题校广播站和宣传栏都是宣传知识的重要工具,必须要好好利用它去做好黄梅戏曲文化的传播。在校宣传栏上需要定期的设置黄梅戏专栏,展示相关的地方戏曲素材、表演艺术家的剧照和演出相片等,使学生直接感受到黄梅戏曲文化的风采。广播站需要定期在课间和午休时间播放黄梅戏曲,使学生通过聆听感受黄梅戏曲文化的魅力。(四)举办黄梅戏曲表演比赛学校定期举办一些黄梅戏曲表演为主题的文艺晚会或比赛,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比赛的主题是黄梅戏曲表演。比赛的形式可以是班级与班级之间或者学院与学院之间的较量。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比赛中寻找到乐趣,还能使学生在浓郁的氛围中学习黄梅戏曲文化。(五)定期观看黄梅戏曲演出学校配合黄梅戏曲专业院团、民间戏曲社团组织,采取流动舞台车进学校、演出小分队进校园等方式,组织学生每年观看一场黄梅戏曲演出,逐步做到每个学期观看一场戏曲演出。(六)邀请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来校讲课学校每学期安排一次戏曲知识讲座,邀请具有一定专业素养和知识技能的黄梅戏专业演员、退休的黄梅戏工作者等进学校举办知识讲座、开设公开课。组织聘请黄梅戏曲专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名戏曲票友担任校园戏曲辅导员,定期开展戏曲辅导。

五.结论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怎样更好地传授学生民族音乐文化知识,是每一个老师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戏曲新唱”是根据当前社会的一种音乐潮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创作的教学法。内容乍一看比较空洞,会让学生摸不着头绪,其实不然,学生喜欢流行歌曲,对戏曲音乐不感冒很正常,认为戏曲离他们太远,找不到感觉。从戏曲新唱的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但迎合了他们的品位(喜欢通俗歌曲),还能开拓他们眼界,认识戏曲的不同唱法,提高音乐审美的能力。怎样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国的戏曲文化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的重要课题。黄梅戏是我国戏曲文化的宝贵财富。弘扬戏曲文化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黄梅戏曲文化的传播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但是当前在安徽,无论是音乐界、教育界还是宣传界,黄梅戏曲文化遭到忽视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我们再不好好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这将给中国戏曲文化带来无法弥补的遗憾。

作者:刘畅 张艳 单位:铜陵学院

参考文献:

[1]金铁霖.民族声乐的学习和训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谢嘉幸.历史进程中的“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字舟云.关于音乐课程改革的思考———对“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解读[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2):69-72.

[4]李梅.论民族音乐高师传承的定位与发展[J].大家,2010(11):43.

黄梅戏女驸马范文第2篇

关键词:黄梅戏;旅游;开发方式

中图分类号:F59;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4-0118-03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清乾隆年间流传至安徽安庆,并在吸收、融入安庆官话以及徽戏的相关特征后,发展为今天具有浓厚安徽地方特色的剧种――黄梅戏。黄梅戏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唱腔流畅,表演质朴,在皖、苏、浙、闽、赣、鄂等地尤为盛行,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高的艺术文化价值与历史研究价值。与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类似,黄梅戏在发展传承中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比如创新乏力、创作萎缩、听众锐减等,对此,将黄梅戏融入地方旅游是新时期发展黄梅戏音乐,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路径。旅游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门类,近年来发展尤为火爆,安徽作为传统的旅游大省,有着难以计数的自然人文景观。将黄梅戏融入其中,既能实现黄梅戏自身传承与发展的目标,也能丰富地方旅游景观,打造区域旅游文化品牌,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一举两得。文章就旅游视野下的黄梅戏音乐发展做了相关探究。

一、黄梅戏发展现状分析

(一)人才老化

黄梅戏以青春爱情故事居主,如《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牡丹亭》、《春香闹学》等,这些曲目既有曲折动人的故事,又有欢快流畅的曲调,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因而,对演员的年龄有着较高的要求,大都以年轻演员为主,如50年代的严凤英、80年代的五朵金花都是风华正茂的年龄。然而,当前的黄梅戏演员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青黄不接的现象,除了省级剧团、市级剧团等少数剧团年轻演员较多以外,大部分剧团存在着演员年龄结构偏大、人才老化的情形。尤其是在县以下的戏班中,年轻人的身影近乎绝迹,人才断层是目前黄梅戏发展的最大困境。

(二)剧目陈旧

黄梅戏作为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之一,经典剧目为数不少,最具典型意义的仅为严凤英1955年摄制的《天仙配》、1959年摄制的《女驸马》以及1963年摄制的《牛郎织女》等。正是这些经典曲目和唱腔,使得黄梅戏成为风靡全国的剧种,声势仅次于京剧。后,黄梅戏音乐和其他剧种都受到了冲击,结束后,黄梅戏发展迎来了春天,更出现了“马兰、吴琼、吴亚玲、袁玫、杨俊”等五朵金花。但在剧目创作上,却略显乏力,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作为黄梅戏整理、改编、创作的中坚,主要成就仍在传统剧目的现代展示上,剧目创新略为不足,以黄梅戏展示现代生活的优秀剧目相当稀少。

(三)观众锐减

尽管与其他地方剧种相比黄梅戏有着基数庞大的观众,但受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黄梅戏的观众也呈现递减的态势。并且,年龄鸿沟非常明显,年青一代群体很少对黄梅戏感兴趣,即使在黄梅戏的故乡黄冈、安庆等地也不例外。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城市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好莱坞电影、格莱美音乐、日本动漫、韩国组合歌曲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化迅速“征服”了中国年轻一代的心,很少有年轻观众喜欢欣赏慢节奏的传统剧目。加之,黄梅戏等传统剧目过于保守,未能紧随时代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观众人数不可避免减少。

二、黄梅戏音乐的旅游价值探讨

(一)丰富旅游景点

旅游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游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文化旅游日益成为旅游中的重要支柱,而地方剧种则是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黄梅戏形成于安庆,有着极为鲜明的安庆特色,比如黄梅戏的发音吐字与安庆官话紧密相关,而黄梅戏的韵律则有着鲜明的徽戏特征,将黄梅戏表演穿插到安庆乃至安徽各旅游景区,如黄山、天柱山中,可以丰富景区景点与观瞻性。

(二)提升旅游层次

文化旅游是当前旅游的主要类型之一,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文化旅游在旅游产业中的比重还将加大。不仅如此,文化旅游与传统的自然观光旅游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融合态势,一方面自然观光景点了有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容,另一方面文化旅游产品、服务日益依赖于传统的旅游景区平台。黄梅戏在安徽各地,尤其是对安庆旅游景区中的融合与发展,对安庆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的弘扬的有着相当不错的效果,是提升游客旅游层次的有效手段。

(三)传承地方文化

现代经济的发展以人口的自由流动为主要特征,这在促进全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形成的同r,也日益侵蚀着地方原本赖以为生的精神温床――地方文化。目前,地方文化在现代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双重冲击下,呈现出普遍凋零的态势,安庆等地也不例外,黄梅戏无论是演员还是听众都在大幅度减少,这对安庆地方文化的传承无疑是极为不利的。将黄梅戏和地方旅游结合起来,等于为黄梅戏的传承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这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

三、基于旅游视角的黄梅戏音乐发展策略

(一)以政策扶持为引领

强大的政策扶持是黄梅戏音乐发展的前提,也是黄梅戏与地方旅游相结合的前提。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传统文化的日益复兴,安庆市、黄冈市、黄梅县两级政府对黄梅戏的重视有增无减。黄冈市实施的人才工程、精品工程为黄梅戏培育了两位梅花奖得主,为黄梅戏与旅游业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安庆市更是将黄梅戏作为城市文化名片来打造,并将安庆最大规模的经贸洽谈活动命名为中国黄梅戏艺术节,这对黄梅戏来说起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效果。当然,为了更好地将黄梅戏资源融入到地方旅游产业发展中,安庆、黄冈等地方政府还要从项目审批、税收等多个环节给予政策扶持。就项目审批而言,在旅游开发公司根据安庆的旅游景区而开发的与黄梅戏相关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中,政府要在法律规章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优化审批程序,为旅游开发公司提供一站式服务。就税收而言,政府可以给予旅游开发公司必要的税收减免,增强其产品、服务开发的欲望。

(二)以景区建设为重点

音乐与旅游的融合离不开必要的平台,而平台通常就是旅游景点或旅游景区,比如享誉世界的《印象刘三姐》就是音乐资源与地方旅游融合的典范,而张家界景区2009年推出的《新刘海砍樵》则将传统的湖南花鼓戏融入到了到自然景观之中,为黄梅戏和安徽、湖北两省旅游资源的融合提供了经验范例。就以安徽而言,黄山是安徽首屈一指的旅游景点,对安徽旅游产业贡献也最大。黄山作为典型的自然观光型景区,文化旅游景点的融入,既能丰富景^的观瞻性,也能提升游客的旅游层次。黄梅戏发展、成型于安庆,安庆也以黄梅戏之乡自居,因而,黄梅戏与安庆现有旅游资源的融合就显得尤为必要。安庆地处长江之滨,有“万里长江此封喉”的美誉,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并享有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等诸多美誉。天柱山、小孤山、菱湖等都是自然观光景区,与黄梅戏音乐有着较高的融合度。作为安庆的旅游胜地,它们无疑是容纳、发展黄梅戏音乐的绝佳平台。

(三)以音乐创新为关键

黄梅戏音乐与地方旅游产业的融合,除了需要依托于政策扶持与平台建设以外,黄梅戏自身的创新与发展也至关重要,甚至决定着黄梅戏融入地方旅游经济的成败。如上所言,黄梅戏的发展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创新乏力、创作滞后等,这对黄梅戏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表明“吃老本”绝对不是维持艺术生命力的可选途径。黄梅戏作为地方剧种,之所以能够走出安庆乃至安徽,成为长江流域乃至全中国都极为流行的五大剧种之一,和建国初期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全国范围内的流行有着密切的关联。1959年的《女驸马》更为黄梅戏增加了无数的“粉丝”。改革开放以来,尽管黄梅戏出现过“五朵金花”的时代,但剧目创作上却显得相当乏力。对此,安徽、湖北以及安庆、黄冈各级政府需要加强专业黄梅戏剧团的建设,鼓励黄梅戏创新,将黄梅戏与现代生活、旅游景点融合起来,摸索黄梅戏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这是旅游视野下黄梅戏音乐发展中的关键所在。

(四)以宣传推广为抓手

“酒香也怕巷子深”,广告宣传是政府推动黄梅戏与旅游资源紧密融合的必要手段之一。黄梅戏在中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甚至可以用“妇孺皆知”来形容,这是黄梅戏融入地方旅游的优势所在。但不少人对黄梅戏的了解仅限于“为救李郎离家园”、“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等几句歌词上,关于黄梅戏的其他内容,比如诞生地、成型地则不甚了解,更不用说去了解黄梅县、安庆市有哪些旅游资源了。对此,政府需要做好黄梅戏的宣传工作,尤其是要借助央视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平台做好黄梅戏的宣传工作。比如,安庆市政府可以依托地方专业剧团,排演相应的黄梅戏短片,借助央视、安徽卫视等上星卫视让全国观众来了解、欣赏黄梅戏。不仅如此,在黄梅戏短片的摄制中,安庆市政府要巧妙地融入安庆的旅游资源,比如以天柱山等景区作为黄梅戏摄制的基地,并不断在黄梅戏欣赏中切换景区,比如菱湖景区、小孤山景区等,将安庆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呈现出来,这对增加黄梅戏听众,促进安庆旅游发展都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戏剧艺术中的瑰宝。从旅游视角来看待黄梅戏,不仅能够为黄梅戏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对黄梅戏诞生地、成型地的地方旅游发展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新时期黄梅戏音乐发展的有效选择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梓琳.关于黄梅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05):44-47.

〔2〕徐冉.黄梅戏旅游开发及发展探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07):119-120.

黄梅戏女驸马范文第3篇

古人道“闭门添香读闲书”也正好适于梅雨季节。昨晚雨天也让心情意外安定,闭起门来看了一出黄梅戏《金钗记》中的花园会一场,说的是小姐黄秀英与书生王金荣邂逅花园私定终身,非常老套的故事情节。向来看戏多半不看故事情节,年幼时跟着长辈们看戏,长辈们是冲着演员、唱腔去的,而我是冲着小姐、娘娘们的行头去的,有时还会痴心妄想起那些衣带飘飘来。那些发髻高簪,那些华丽刺绣,那种飘逸一度环绕于一颗童心之中。

黄梅戏以唱腔委婉著称,前有严凤英的《天仙配》,后有马兰的《女驸马》,都是顶顶出名的黄梅经典,也都被搬上了银幕,在家耳熟能详。这一出《金钗记》女演员酷似马兰,有大家之气,展现的大家闺秀栩栩如生。

小姐黄秀英一习白色衣裙端坐百花亭,听众丫环报花名,满怀园春色之中,丫环们在春香的带领下把眼前的花一一传神唱来,一派莺歌缭绕。这是一种超乎现实的场景,那种简单明了,似清泉般清澈,所有纷纷扰扰随之散去。

如今戏曲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特别在年轻一代中很少有戏迷了。我也不例外,经常醉心于魔幻大片,钟情于现实题材,看戏只不过是儿时的回忆罢了。可是在这样的雨天,我却不经意地走进了黄梅神韵,却意想不到让心灵如此透明。

黄梅戏女驸马范文第4篇

一、皖江文化特征

安庆地处吴头楚尾,又与江淮毗连,境内多江河湖泊,交通方便,商业发达,使黄梅调较早接受城镇市民的影响。加之安庆自明代以来,就是戏曲昌盛的地方,昆曲皖上派、青阳腔、徽班都在这里孕育成长,为黄梅戏的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在语音方面,安庆话受明代官话的影响,发音柔和而富有韵律,所唱民歌,受方言影响,多用五声徵调式和宫调式。进入安庆地区的黄梅调,在声腔方面受安庆官话影响,一改楚音的高亢平直,而变得委婉。在表演艺术上也接受徽、高之长,在一些剧目中引用了扑跌、甩发等较难的动作,同时吸取了流行于安庆地区的高跷、旱船、挑花篮、推车灯、走马采茶灯等民间歌舞形式。在音乐和唱腔上,改进了冗长的锣鼓和嘈杂的靠腔锣,取消了帮腔和复句,汲取了安庆地区的道情、花鼓、连厢、莲花落、罗汉桩、送傩神等民间演唱形式。

1926年左右,黄梅戏进入安庆市,受到市民、手工业者、码头工人的欢迎,被誉为“怀腔”。此后一直在属于皖江地域文化的安庆地区为核心的广大区域流传,因此,她的胚胎基因、成长历程,深得皖江文化之浸润孕育,显现出十分显著的皖江文化特征。

二、乡野文化特征

黄梅戏生于乡村草野,成长于勾栏瓦肆,与劳动人民血脉相融。他们由自娱自乐、半职业班社发展至职业剧团。

早期的黄梅戏,表演手段简单。黄梅戏艺人演出剧目的内容和人物多是村长闾短、村姑商夫,没有多少展示功夫、技巧的表演空间。艺人们学习、借鉴、融合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从生活中直接模仿、提炼、创造舞蹈身段,因此,黄梅戏表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表演手段上吸取了京剧、昆曲等大剧种的表演特长,并在民间歌舞中锤炼出适宜舞台表现的舞蹈和动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朴实通俗、清新活泼、雅俗并蓄,写意写实交织,体验表现相融,接近生活的表演风格。

黄梅戏由民间歌舞萌生,紧扣大众审美情趣,流播于乡野,发祥于城镇,她活泼生动的艺术风貌,具有鲜明的乡野文化特征。

⑴黄梅戏的全部传统剧目,尤其是七十二本小戏,其表现主体基本是村姑、农夫、小商或木匠、铁匠、锯匠、篾匠等手艺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风貌。

⑵黄梅戏的艺人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和农村手工业者,即“表现主体”和“审美主体”具有很强的统一性。像黄梅戏的第一个班社“蔡家班”的班主蔡仲贤就是砻匠出身。

⑶黄梅戏的语言,特别是小戏的语言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如“长子来看灯,挤得颈一抻。”“抻”就是安庆方言,《纺线纱》中的“雀博雀博真雀博”,就是典型的安庆方言。《打豆腐》中大量俚语都是安徽地区特有的。这些方言俗语至今还在安庆地区流传。

⑷黄梅戏的音乐唱腔中融汇了大量的安庆地区的民歌小调。如“桐城歌”,文南词、太湖曲子戏,安庆大鼓等。

三、柔美文化特征

黄梅戏是安徽西南的山水造就的精灵。她起源于民间小调,她表现的是现实生活和风土民情,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和男女之间纯洁的感情。由于表现的题材和内容,黄梅戏清新悦目,具有“阴柔之美”。

黄梅戏的“柔美”主要表现在:

⑴黄梅戏表现的剧目,绝大多数是以女性为轴心的民俗题材,更多关心的是女性人物的命运。像三十六本大戏中的《罗帕记》、《牌环记》、《鸡血记》、《牌刀记》、《赶子图》等,七十二本小戏中的“哭媳妇”系列和“烟花女”系列。

⑵黄梅戏的舞台表现人物青春亮丽,以“小生”、“花旦”为主要人物形象,表演风格抒情浪漫,由此生发的“嗲”味,是黄梅戏舞台形象特有的妩媚与天真,是黄梅戏特有的“柔美”。

⑶黄梅戏的音乐和唱腔优美动人,少高亢艰涩之音,大多舒畅委婉,似山间溪水,淙淙流淌。如广为传唱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四、包容性文化特征

黄梅戏从一个地方小戏成长为全国性的大剧种,得益于她的包容性。

她在把自己介绍给某些新的地域的同时,也吸纳了各地的艺术营养,不仅自身丰富、壮大起来,而且也使其具有了更大的文化适应性和更广的流播覆盖面。

早期的黄梅戏没有专业的剧本创作人员,她的剧目除直接取材于民歌外,大都引进移植于其他兄弟剧种。如《天仙配》就移自青阳腔《百日缘》,《女驸马》就移自岳西高腔《双救主》。剧目的开放,不仅使黄梅戏成长迅速,健康发展,而且也使她具有了卓越的消化吸收功能。各地各剧种鲜明的民间色彩、浓郁的乡土气息、热烈的民俗情趣,都给了黄梅戏较大的有益滋养。

黄梅戏女驸马范文第5篇

国粹―― 京剧

京剧作为“国粹”,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拥有庞大的戏迷群。尤其是现代京剧的兴起,更是将京剧赋予了新的生命活力。今天,京剧也走进了许许多多的学校,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我们先来听听来自常熟小记者的精彩报道。

常熟市实验小学六(8)班 尹 昊

排练开始了。王老师先强调说:“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要想唱好京剧,必须先打好这四项基本功。”然后,他给我们播放了京剧的一个片段,让我们先感受一下。

这是我第一次认真地观看京剧表演,只见艺术家们身着华丽的戏服,脸上浓墨重彩,他们时而唱,时而演,那刚柔并济、圆润流畅的唱腔让我陶醉其中,我不禁也跟着哼唱起来。接下来,王老师又给我们欣赏了要表演的节目,我再一次被震撼了,在凳子上有点坐不住了,真有点跃跃欲试!

到了演出那天,分组化妆、换衣服,我是又好奇又紧张。我认认真真地换好衣服,里面先穿上一件白大褂,外面再套上一件红、黄相间的小马褂背心,戴上一顶唐装帽,最后,再蹬上一双黑色的高帮皮鞋。第一次穿上那种长袍马褂,我不由自主地扭了几下,心里美滋滋的。这时,老师过来给我们画脸谱了:先涂上粉底,再涂腮红、眼线、眼影……这样一打扮,我好像回到了当年的老北京,来到了那一条深深的胡同。

(指导老师 陆 琴)

高雅的昆曲

说起昆曲,它的名气可大了!它是首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想了解这门精彩美妙的艺术吗?别急别急,昆曲的发源地――昆山的小记者来了!

昆山市巴城中心小学校五(3)班 龚怡雯

昆曲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巧妙而和谐地结合。给大家透露个消息,最近我有两个主角戏需要排练,一个是《梁祝•十八相送》,还有一个是《长生殿•小宴》。我分别扮演的是呆头呆脑的梁山伯和深爱着杨贵妃的唐明皇,都是女扮男装。表演唐明皇的时候,我穿上龙袍,戴上龙冠,迈着台步,你别说,还真有皇帝的范儿呢。

但要演好可真难!就像我在演唐明皇最后一笑时,我先退几步,再迎上去搭着杨贵妃。我老是配合不好,特别是那笑声可真难学。我每次都毛手毛脚,动作僵硬,一做这个动作就紧张。

(指导老师 张启龙)

昆山市石牌中心校六(2)班 计冬雪

“咚锵,嚓……”随着这敲锣打鼓的声音,演员们陆陆续续地上了台,相继演出。

瞧,多么生龙活虎的身板,多么炉火纯青的动作!那指尖成峰,指间绕水,青山绿水勾勒出昆曲之美!边歌边舞,水袖抛舞,舒展之间,道不尽的风致楚楚。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一个眼神,一句台词,需要演员们平时多少刻苦努力的训练啊!

那腔调时而高,时而低,时而粗重,时而呢喃,我不禁也被这气氛给感染了。在《牡丹亭》选段的一唱三叹中,无论是闺阁闲愁、离人相思,还是兴亡之叹,都淋漓尽致,让人心魂摇曳,神思悠然。那唱词意味深长,“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足以让你想象杜丽娘站在庭院里,眉宇间二分寂寞,三分相思,五分无奈。

尽管我不是很懂戏里的内容,可昆曲特有的味道,还是让我沉醉其中。

(指导老师 毛杏英)

民间小戏――黄梅戏

你听过《天仙配》和《女驸马》吗?是否被那韵味丰厚、细腻动人的曲调所感染?它们是黄梅戏的著名曲目。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朝,那时叫采茶歌。看来,黄梅戏是从民间诞生的,一定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想了解得更多,听听来自黄梅戏的兴盛地――安庆小记者的解说吧!

安徽省安庆市高琦小学六(2)班 陈旭雯

演出前,著名表演艺术家韩再芬老师亲自指导我们动作,让我们把每一个动作做到漂亮、完美。那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了。

演出开始,我们随着黄梅调翩然而起,宛如一只只漂亮的蜻蜓;韩再芬老师身穿戏服,像仙女一般,缓缓向台前飘去。她的声音婉转动听、优美流畅,犹如一只百灵鸟在优雅地歌唱,我们绕着她翩翩起舞。此时,只感觉世界上仿佛只剩下我们与这悠扬的黄梅戏了!

等到演出结束后,我的耳边还久久地回荡着演出时的音乐,真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指导老师 汪 琼)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新城小学501班 徐浩繁

戏爷是我的邻居,已经七十多岁,姓殷,早年在县黄梅剧团上班,周围的人都叫他“戏爷”。

每天傍晚,戏爷总是搬一把椅子,坐在小院里,拉着二胡,唱着黄梅戏。他闭着眼睛,不时随着二胡乐曲的节奏摇晃着头,那样子像是陶醉在黄梅戏的乐曲里。悠扬动听的黄梅调在小街上飘荡,我就是听着戏爷这动听的黄梅调长大的。

戏爷特别喜欢我们小孩子,每次到他院子里玩,他总是笑眯眯地给我们讲黄梅戏的故事,讲严凤英,讲王少舫,讲《天仙配》《牛郎织女》的情节,还教我们唱几句。他说,黄梅戏是国宝,是我们安庆人的骄傲,是乡音!要我们会唱、会欣赏,还要我们长大后到外面宣传黄梅戏。

黄梅戏女驸马范文第6篇

她主演了《女驸马》、《凤铃》、《孟姜女》、百集黄梅戏《戏缘》等。曾被评为黄梅戏全国“十佳演员之一”。

冥冥中我在等待属于我的缘分。好不容易,我就遇见了他!等着了他!要嫁了他!谁想到,亲人惊讶,朋友相劝,旁观者摇头,知情人叹息,总之一句话:你想好了没有?你可要想好了!这事可不靠谱哦!

我想好了。我只是选择婚姻,又不是抉择生死。

我知道我的选择不符合常规也违背常理,我比他大十五岁。而他也只是一个平常的男人,没有什么名气,没有什么经济能力。但已坠入了爱河的我们却无法自拔,在世俗的争议面前还是选择了彼此。我很高兴自己选择了他,也庆幸他选择了我。

本来,我们是可以沉默的,可是,我们无法沉默,因为,我们都是真实的人,我们不想回避。

也有好友善意地说,不要对外人说你们之间年龄的差距,就说大不了几岁,可是我们谁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真实年龄,把他说大了,他不乐意,把我说小了,我不情愿。

那么,就让我们真实面对吧。这样反倒轻松了,一下甩掉了很多的尴尬和难堪。

这个如今成了我先生的男人叫阮巡。

我们都不想让年龄的问题来困扰我们,我们要面对的困难压力已经不少,何须又给自己套一个紧箍咒呢?记得以前有一个朋友的妻子也比他大,原先我总以为他们只不过相差五六岁,后来无意中听朋友说相差十多岁,我很吃惊,谁知朋友说,相差五岁和相差十岁有什么区别吗?

我想也对呀,已经相差了,多少重要吗?只可惜,数年以后他们还是分手了,这好像都是大家预料中的。也就像现在的我们,大家把例子举给你看,前车之鉴啊!可我还像是看不懂似的,一味的给自己织一张网,建一堵墙,把自己放进去,放进所有人都不看好的围城里。

黄梅戏女驸马范文第7篇

【关键词】黄梅戏;传承与发展;地域性;人才匮乏;策略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哇,好新鲜哪……”优美的唱腔,感人的故事,这就是著名的黄梅戏。以往,可能老孺都能哼唱几句,如今,变得鲜有人知,淹没在琳琅满目的新艺术形式里,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危机。

一、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现状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5月24日,湖北省申报的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黄梅戏虽然是统一的剧种称谓,却因地区不同,在艺术的形式与气质方面有很多不同,在音乐唱腔方面也有多样化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代表作《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但是不难发现,对黄梅戏有较高热情的人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并不能引起年轻一代的关注。近年来,经济与科技日新月异,慢节奏、面对面展示等特点,使得包括黄梅戏在内的大部分地方戏曲不但发展乏力,而是还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

二、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藩篱

(一)年轻一代难以融入传统故事。黄梅戏大多依托于传统故事,而这些传统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与当代主流观念等有所偏离,并且故事在传承的过程中情节内容、主旨要素、人物形象等都会有所变化,或增添或删减,对于年轻一代受众而言,一方面,可能难以感同身受,无法产生切身体会,另一方面,在观念与形式上可能无法认同。比如黄梅戏最具代表性的《天仙配》,以“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来讲述玉帝最年幼的女儿七仙女不顾森严天规只身奔向人间,与为筹钱葬父而卖身傅员外家做长工的董永结为夫妻,一心一意过着人间甜美爱情生活,被玉帝拆散后,写下血书“来年春暖花开日,槐荫树下把子交”的凄美爱情故事。在年轻一代的观念里,天长地久的爱情依然重要,为了所爱之人受尽磨难也是美德,但是时代不同了,经济水平也不一样了,当下年轻人大多有着安逸的童年,他们往往难以体会为地主做长工、卖身葬父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艰难生活,而且除了爱情,他们要的更多,面对爱情也更理性,个别听众听了黄梅戏《天仙配》后,可能获得的不是感动,而是嗤之以鼻,价值观上产生了不同,以至于从今往后面对选择的时候不会再选择黄梅戏,而转向其他艺术形式。

(二)创新后失去老戏迷的喜爱。为了更好地迎合年轻一代受众的喜好,黄梅戏新作品在腔调上做了创新,即所谓的新腔,几乎完全脱离了平词花腔等传统的板腔体。这样的作品让熟悉喜欢老腔调的戏迷觉得没共鸣、没意思,经过调查,有的老戏迷表示:“黄梅戏新作品几乎很难找到板腔的声音,脱离了板腔体的韵味,偶尔来那么几句穿插,听起来很累,没有熟悉感”;有的表示:“还是80年代那批人的作品最好,当时即便是戏曲学校的学生的作品,也很好听,比如魏蕤韩军的《打猪草》,彭延武玲玲的《王小六磨豆腐》都是百看不厌”;有的则表示:“现在新编的黄梅戏剧目只讲究舞台灯光了,华而不实!”还有的举例说:“韩再芬扮相确实靓丽,声音也甜,但出场阵容过于强大,而艺术看点适得其反,十几个女驸马出场,不如一个严凤英声情并茂地表演”;调查中还有老戏迷给出建议:“意境不在阵容,而在一个面甚至一个点的诠释与折射,观众花眼没意思,能让观众牵情、动心,余韵徜徉那才是艺术效果;而且不管新作品怎么改唱腔,还应该在板腔里面转,就像京剧再怎么变也是西皮二黄。”这应该是好多老戏迷的心声吧。

(三)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严重不足。黄梅戏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以实现黄梅戏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可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黄梅戏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一方面,缺乏著名的专业演员。上个世纪,老一辈艺术家有严凤英、王少舫、黄新德、黄宗毅等,中年一辈有马兰、吴琼、韩再芬、李文、蒋建国等,但进入21世纪后,大部分演员由于幼年没有得到学习黄梅戏的良好机会,其专业知识与基本素养都不是很全面,所以著名的演员较少,专业人才供应不上。另一方面,缺乏导演、舞美人才以及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高端技术型人才。黄梅戏是通过“以歌舞演故事”的形式展现其艺术价值的,而好故事好表演要有优秀的导演、演员以及舞台效果作为依托,也需要能够熟练运用高新技术来展现黄梅戏的艺术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但事实是严重缺乏导演、舞美人才以及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人才。此外,还缺乏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从当前市场上从事黄梅戏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的人才来看,要么是只懂经济只注重经济效益的“商人”,要么是缺乏资本运作能力和经验,单纯追求文化艺术,不善于或无能力实现文化的产业运作的“文化人”,二者兼具的经营与管理者少之又少。

(四)表现形式与新时代大众传媒脱节。当前黄梅戏表现形式仍停留在舞台表演阶段,适合与戏迷面对面呈现,这种形式更适合那些喜欢非遗文化的、思想偏保守的、在苦难中生活过来的、不善于使用电脑手机等上网媒介的老一辈的人。而当代的年轻人自小生活环境优越,思想上更能接受新生事物,所以在文化市场十分繁荣的当下,他们更愿意去选择符合当下潮流的文化形式,他们更愿意借助短视频、公众号等平台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而这些网络平台推送的信息是经过大数据筛选的,根据不同人的喜好推送不同的内容,如果黄梅戏故步自封,过度依赖线下平台,就会导致网络平台内容过少,难以吸引观众。同样地,观众线下接触黄梅戏以及线上接收黄梅戏信息推送的机会也会比较少。

(五)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原因。一方面,新生娱乐形式的冲击。除了一直以来的兄弟戏种,诸如京剧、川剧、越剧等的冲击外,近些年来,影视剧遍地开花,种类繁多、形式新颖,这似乎更受观众喜爱。每个人的空闲时间是有限的,而娱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面对选择时,黄梅戏明显处于劣势。另一方面,方言为基础致使词曲晦涩难懂。无论是流传于安徽的黄梅戏还是盛行于湖北的黄梅戏,都是建立在地方语言的基础之上,导致黄梅戏在传播上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带有浓郁的方言特色。而方言之所以称之为方言,意味着可能只有本地人才能听懂、才能理解其含义,黄梅戏方言味道非常浓厚,配上独特的唱腔,使得非本地域的人难以理解,好比“鸡同鸭讲”,不明白含义,更难以体会韵味与感情,这对黄梅戏的大范围推广、传承与发展十分不利。此外,黄梅戏不注重与观众交流,曲高和寡,只能孤芳自赏。

三、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一)受众差异化策略,打造艺术呈现新模式

鉴于新老听众对黄梅戏在曲目、表现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化要求,可以采取受众差异化策略,以新模式有针对性地呈现黄梅戏艺术。老听众喜欢原汁原汁、原腔原调,喜欢坐在戏台前,眯起眼睛、捻起胡须、端起茶杯,那么就在舞台设计、服装道具、音乐伴奏、化妆造型上注重传统,“唱”字当先,注重把具有地方方言特色,又磁、又厚、又糯的腔调展现得淋漓尽致。新受众喜欢新事物,对快节奏、酣旋律、动作干脆利落、服装潮流新颖情有独钟,鉴于此,黄梅戏可以拓宽表现形式,打造艺术呈现新模式,以此来迎合新受众的口味。

(二)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艺术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发展实际上是人才和技术的传承与发展,这就要求黄梅戏在进行人才队伍建设的时候,一方面应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包括表演、编剧、导演、灯光和服装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为黄梅戏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借助人才招聘制度、优胜劣汰制度等来推新作、出新人,保证黄梅戏发展后继有人,为黄梅戏更好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另外,要健全黄梅戏人才培养机制。通过黄梅戏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充分调动年轻学子的兴趣,进一步在高校开设黄梅戏等戏曲课程,采用创办黄梅戏教育学校、在音乐学院开设黄梅戏专业等形式,在青年学子中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黄梅戏接班人。最后,还要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同样重要。

(三)基于地方特色,与时俱进选择性传承

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黄梅戏是主体,黄梅戏作为被传承者、被发展者,必须明确传承与发展什么,传承中保留什么,改革创新什么,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需在地方特色基础上,与时俱进选择性传承。一是经典曲目注重保留。黄梅戏发展至今,之所以仍然被喜爱,不仅是一代又一代人艰苦探索的结果,更是源自其自身的艺术价值、个性以及风格,以及其基于地方特色的独特的美学样式,具有独特的美学原则和艺术品性,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而这些正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会熠熠生辉的文化精髓,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历代人必须坚持和守护的。二是创新曲目升级改造,有选择性地传承与创造。要抓住时代脉搏,在继承和发扬本质内涵的基础上,不拘泥于传统刻板的形式,运用现代创作手法,在题材、内容、音乐、唱腔、样式等方面不断探索吸纳流行元素,适当融入诙谐、幽默且正能量的方式来吸引观众,创造出适应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优秀剧目。

(四)打造快销形式新剧种,拓展宣传传承途径

新媒体时代,广大受众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艺术体验,黄梅戏传统慢节奏的形式很难让人们对它产生兴趣,更不要说传承,而与新媒体相融合,打造快销形式的新剧种,拓展宣传传承途径,将会有效打破这一僵局。黄梅戏以更加轻便的形式融入短视频平台(快手、抖音)、微博、今日头条等新型媒体工具中,使黄梅戏文化与符合时代潮流的形式相结合,以短视频、新闻报道等时效性强且节奏快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积累粉丝,以此来达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黄梅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瑾.黄梅戏文化产业发展中人才短缺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戏剧文学,2018,(12):124-129.

[2]王懿佳.谈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9,(19).

[3]赵章伟.新媒体时代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探究[J].大众文艺,2019,(08).

[4]李玉勇.黄梅戏传承中的困境与发展策略[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04).

黄梅戏女驸马范文第8篇

刚刚凭一首《卷珠帘》摘得中国好歌曲桂冠的霍尊又在天津卫视国色天香——大型戏曲真人秀中夺魁。亚军是赵本山女弟子丫蛋,季军是黑马张远。

经过激烈角逐,已产生的这前三甲 今晚进行总决赛。第一轮是三进二,为霍尊助演的是莫华伦,他是当今世界歌剧舞台上为数不多能和西方歌唱家同台较技的男高音歌唱家,也是第一个登上伦敦歌剧院的华人,殿堂级人物。他的张力,霍尊的内敛,京剧与英文歌曲天衣无缝的巧妙结合,再加上霍尊惊艳的扮相,令评委和观众惊叹不已,迷倒了所有人。为丫蛋助演的是王小利(刘能扮演者),二人转版的《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为张远助演的是著名歌唱家杨洪基,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体现了不俗的实力。嘉宾评委都是戏曲大家:京剧表演艺术家孟广禄,宋小川,越剧名家赵志刚,豫剧小香玉,黄梅戏吴琼,还有李玉刚,宋佳等。他们分别演唱了《包龙图》,《朝阳沟》,《女驸马》等剧目,为决赛填色不少,使观众大饱耳福,领略了大家的风范和国粹的无穷魅力。在最后的投票后,霍尊和丫蛋胜出。

冠亚军决赛更加精彩,丫蛋和王小利二人转,《包公断后》 唱的是声泪俱下,主持人和评委也都泪流满面,观众更是唏嘘不已,都被范钟华十八年沿街乞讨要饭给瞎眼的太后所感动!

霍尊声情并茂的演唱,《时间都去哪了》获得了第一名!唱出了对母亲的感恩和深厚的爱 。评委对他的评价是:真声和假声都发挥到了极致,在《国色天香》中,他的心静,人静,空灵轻盈的独特嗓音,对戏曲和音乐的理解,令人陶醉,消除了唱《卷珠帘》时的青涩,不愧国色天香年度戏剧王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