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职与专科的区别

高职与专科的区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第1篇

单招和高考的区别是什么

1、参与考试的身份不同。有别于普通高考的是高职单招分为13大类而不是文理科。分别是商贸管理类、.财经类、政法类、师范教育类、文秘类、工艺美术类、旅游类、机械类、计算机类、电子电气类、建筑类、农学类、医学类。

2、院校选择不同。高中生通过单独招生被高职院校录取后,就不用再参加高考了。高职单招可以考大专或者本科院校,不过一般是大专居多。

3、报考高校的范围不同。因为高职单招是省内的统招考试,各个省分出的考卷不一样,所以高职学生只能报自己省内的高职院校而不能报省外的。

4、考试难易程度不同。虽然语、数、英考试的内容是高中的知识,但是相对于普通高考来说是简单很多的。

5、考试科目不同。考生报名时选择一项作为自己的专业,通过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后进行考试。高职单招考试项目有:语、数、英、专业基础知识。

单招和高考该怎样选择

有机会、有实力冲刺本科,固然是选择高考好。若高三成绩较差、无心学习,走一个好的单招学校、选一个好专业,即使失败了还可以再继续参加高考,但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单招毕业与统招专科生无异,都可以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也不会受歧视,因为毕业证是一样的,但是学历低进好单位会稍困难一些。

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位;学位晋升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174-04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思想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高职教育的实质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的职业教育。综合上述两个定义,高职教育体系应当是指高等教育中不同层次、类型职业教育之间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按照上述定义,我国的高职教育虽已有长足进步,但体系仍未建立起来。因为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实际上仅有专科层次的高职,一个体系内仅有一种事物,何谈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何谈体系已经基本建立?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于2013年3月赴台湾调研,对台湾地区的高等技职教育做了专题考察,拟参照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体系发展历程,结合大陆高职教育的发展实际,从专业学位晋升这个角度探析如何完善高职教育体系框架。

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体系发展特点及问题

台湾地区近二十年来学校结构变动最大的是技职教育类学校的高等教育化。技职教育体系从以基础职业教育、专科教育为主,逐渐发展到目前以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技术学院、科技大学为重点。据统计,1992年,台湾地区有高等技职院校77所,其中技术学院3所、专科学校74所。到2012年,台湾地区已有高等技职院校91所,其中专科学校14所,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77所。对比上述数据可以发现,在20年间,科技大学从无到有,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已经达到了20年前高等技职院校的总和,进一步分析目前存留的这14所专科学校的校史,可以发现,这些专科学校都是在1996年以后陆续由高级职业学校(台湾地区的高职等同于大陆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改制升格而来。在技职学校高等化的过程中,台湾地区逐渐建立起了专、本、硕、博一体化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台湾地区在技职教育与高教系统之间搭起了互联互通的立交桥(如图1所示)。不仅如此,在技职教育高等化的进程中,台湾地区还因应时代的变化,以终身学习、能力发展为导向,不断更新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职业证照制度。台湾地区的《职业训练法》规定:在加薪和录用技术人才时,丙、乙、甲三级证照分别等同于职校、专科、技术学院毕业等级。台湾的《各级各类学校同等学力的办法》规定:丙级证照加5年工作经验者,得以职校毕业同等学力报考大学、四技和二专;乙级证照加4年工作经验者,得以专科学校毕业同等学力报考二技;甲级证照加3年工作经验者,得以技术学院毕业同等学力报考研究所硕士班。2013年3月,台湾“教育部”更是在的直接干预下,为获得巴黎世界杯面包大赛个人冠军的面包师吴宝春修改了上述条款,使得仅有乙级证照的吴宝春得以5年以上工作经验报考研究生硕士班。

从上述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体系发展的道路看,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体系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体系完整,学位层次分明。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体系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对应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涵盖了目前学校高等教育的所有层次。同时,在学位制度上层次清晰、完善,形成了自副学士、学士、硕士一直到博士的层次分明的学位体系。

二是自成一体,具有一贯性。在多数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往往是终结性教育,如果想提升学历,必须转往普教体系。但是台湾地区的高等技职教育体系除了准备就业外,同时兼顾升学需求,其体系从高职(中专)可往上升学至本科以至硕士、博士,并且其升学通道具有一贯性,即如果学生对某一专业感兴趣,可以在高等技职教育系统从专科一直读到研究生,从副学士一直读到博士,同时上一层次技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对准下一层次,给予学生以连贯性培养。

三是纵横交错,交流通畅。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体系不仅在体系内部有纵向的、一贯的发展空间,还与高教系统及社会职业培训系统有纵向和横向的交流路径。就高等技职教育系统与高教系统之间的交流而言,专科毕业可以就读高等技职教育系统的二技,获得本科学历,也可以插班进入高教系统的大学三年级,同样可以获得本科学历;技职本科(二技或者四技)毕业可以继续就读技职硕士、博士,也可以进入高教系统读硕士、博士。相应地,高教系统的各层次毕业生也可以进入高等技职教育系统就读上一层次的相应学历并获得学位。另外,如前所述,通过社会培训取得职业证照的学生在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后,也可以进入学校教育系统学习。由于从1996年起,拥有职业证照的在职人员入学考试享有不同的加分优待,即丙级证照在专业科目总分的基础上可加分5%,乙级证照可加分10%,甲级证照可加分15%,所以台湾技职院校学生也非常重视职业证照考试,希望能为自己的职业、学历晋升创造更好的条件。“双证”也使得技职院校学生拥有更大的社会竞争力。

台湾地区现行的高等技职教育体系有以上诸多特点或曰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而言有以下两点:

其一,高等技职院校的定位呈现模糊化趋势。按照台湾地区“法律”的规定,高等技职教育体系内的学校在法律上分属《专科学校法》和《大学法》规范,其中《专科学校法》第一条即明确规定:“专科学校,以教授应用科学与技术,养成实用专业人才为宗旨”,即明确了专科学校为技职院校。《大学法》不仅规范高教系统的各个大学及独立学院,还要规范高等技职教育体系的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由于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要受到《大学法》的规范,因此,在大学排名压力及台湾地区教育行政机构大学评鉴的导引下,技职院校很容易受到高教系统大学办学模式的牵引。具体表现为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也如高教系统大学一般,利用奖金方式鼓励教师发表SCI科学期刊论文,且以此作为教师晋升等级的主要考量因素。同时,由于受学生就业的压力,高教系统的大学也在改进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实务能力,在“四技”规模扩充的条件下,由于学制相同,高等技职院校与高教院校之间的差异正在逐渐模糊。

其二,高等技职院校教学的升学导向明显,实务特点减弱。台湾地区的专、本、硕、博一体化,一方面给技职院校学生带来了与高教系统学生同等的升学机会,另一方面在台湾社会传统士大夫观念影响下,“升学主义”与“文凭制度”忽视了技能的学习,贬低了技术的价值,导致高等技职院校教学中的升学导向明显,实务特点减弱。

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也发现了台湾技职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于是在2010年制定了《技职教育再造方案》,试图解决这些问题。该方案的实施效果目前尚在评估中。

大陆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及辨证

比较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体系与大陆目前的高职教育,我们发现差异是明显的,差距也是巨大的。首先,大陆的高职教育仅限于专科层次且无学位,尚不能说有高职教育体系;其次,高职学生升学通道并不畅通,目前仅有专升本一种途径,而这种途径使职业教育的学生进入了普通教育系统,其升学实际上是以放弃自己接受的职业教育为代价的。因此,学界和实业界逐渐出现一种呼声,那就是开办技术本科。在实现途径上也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可以由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升格成为本科院校,有人认为可以由普通本科院校开办技术本科。无论何种观点,实质上都是想完善我国的高职教育体系,形成上下有序、能上可进的高职教育通道。但是参照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体系及面临的问题,笔者有理由怀疑这种学历层次、学制完善之路是否是我国高职教育体系发展应当效仿的途径。

我国部分学校不考虑如何贯彻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却在考虑如何继续升格为本科院校,在管理方式、教学模式以及教师考核标准上通通参考普通本科院校,课程成为本科课程的“压缩饼干”,实训流于形式,教师埋头搞课题科研。高职教育发展的前提应是做好目前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并且绝不能走台湾地区高等技职院校专科学校升格技术学院、技术学院改名科技大学的老路,不能试图在学制上完成高职教育体系的发展,而应该走出自己的路。这条路便是从学位制度上入手,完善我国的高职教育体系。

学位是评价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是被授予者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而获得的学术称号。因此,学位制度就是国家以学术水平为衡量标准,通过授予一定的称号表明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等级的制度。获得学位是国家给予的一种荣誉和鼓励,也是对获得者学习和学术水平的客观评价。我国现行的学位制度是由《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构成的,具体包括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对应的学历是本科、研究生。换言之,学历层次属于大专的高职教育是不授予学位的。因此,从学位制度上完善我国的高职教育体系,首先就是要设立专科高职学位,因为设立高职教育学位是高职教育属性的逻辑必然和发展需要,进而建立不同层次学位之间的沟通机制,以能力本位为导向,因应“回流教育”浪潮,以学位晋升为高职教育体系发展的根本。

我国高职教育体系发展的学位晋升路径

(一)前提:高职学位必须定位为专业学位

在讨论高职教育学位晋升发展之路的具体设计之前,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即高职教育学位不能如台湾地区一样等同于高教学位。课题组在赴台考察过程中,曾专门就此问题咨询过台方技职院校的负责人,在台湾地区高等技职院校学位与高教院校学位之间并无区别,两者的区别仅体现在技职院校的学位课程与高教院校的学位课程不同。也就是说,当一个台湾学生拥有学士或者硕士、博士学位时,你并不会知道他来自高等技职院校还是高教院校。这也许是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体系与高教体系交流顺畅的一个原因,但同时也是导致台湾地区高等技职院校定位模糊化趋势的一个关键。因此,完善我国高职教育体系的前提是学位应当定位为专业学位或者职业学位。

专业学位是我国从1990年开始逐渐实施的一种全新的学位授予模式,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为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专业学位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其本质是职业性学位,职业性作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从职业性属性而言,专业学位与高职教育拥有天然的切合点。

当然,在高职教育领域设立专业学位,也是专业学位制度发展的需要。2009年,教育部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扩招了大批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制度迎来了大发展。但许多方面都存在着突出并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如我国的专业学位质量标准和要求都较低,培养的规模也小,类型和涉及的职业领域较少,与社会需要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社会认同度不高;实施专业学位教育的高校未能将专业学位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主流渠道,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只是学校的副业,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评价标准、管理机制等基本问题模糊不清。要解决这些问题,以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理念,根据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发展专业学位,不失为一条帕累托最优之路。

(二)高职教育体系发展及学位晋升路径的具体设计

设立副学士专业学位 要实现学位晋升,首先需要在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中设立副学士专业学位,以此作为高职学位进阶的开端。台湾地区许多学者在讨论之初也认为“虽然专科与本科的毕业学分差别不大,但两者的教育宗旨不同,大学是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科学校则以教授应用科学和技术、培养实用专业人才为宗旨,不应授予学术学位”。但逐渐地,设立专科层次的学位制度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的共识,在历经十余年讨论后,2004年,台湾地区副学士学位制度正式实施。我国大陆如果使用专业学位制度规制副学士学位,实施接受度当大幅上升,这种争议应当会自然消解。

充实学士专业学位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制度以硕士层次为主,截止到2010年,硕士层次专业学位有金融硕士等39种,博士层次专业学位有口腔医学等5种,而学士层次专业学位仅有建筑学1种。从就读人数来看,2010年全国专业学位博士在校生4 218人,而同期全国专业学位硕士在校生21.7万人,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在校人数未见专门统计,但据2002年的一份文献显示:截止到2002年6月,已有24所院校的建筑学专业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评估……到2002年为止,这24所学校中的8 000多名毕业生已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到2013年,已有49所高校的建筑学专业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评估,再结合2002年以来全国高考招生人数的增长比例,2013年,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在校生数量不会超过1万人。可见,我国目前的专业学位制度已呈现出一种两头小、中间大的陀螺型,与我国学术学位的“金字塔型”已呈鲜明对比,而目前教育部的宏观政策还要继续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0年专门制定下发了《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对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做了专门规定。就建立统一、完整的专业学位制度而言,这些政策是不平衡的。笔者认为,如果在副学士专业学位上没有相应的学士专业学位,那么整个体系建设无从谈起,高职学生的学位晋升也不能实现。所以,无论是从完善专业学位制度还是从完善高职教育体系的角度看,都应该充实我国的学士专业学位。

完善“回流教育” 按照目前的制度安排,高职院校学生除了少部分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学习外,大部分高职学生都要参加工作。这些学生除了参加自学考试或以同等学力报考研究生外,几乎没有提升自己学习资历的机会,但是他们又存在参加“回流教育”即在职进修的迫切需要。因此,在充实了学士专业学位后,可以大力发展学士专业学位课程,提供给上述不能“专升本”但却想在学校教育中提升自己能力的高职学生。可以不为他们提供学历证明,但是学位证明也是对他们学力提升的认可。此种学位课程的修业时间可以学生完成所有学位课程为标准,最长不超过4年。

修改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允许仅拥有上述学士专业学位的人员报考各类研究生 目前的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中均要求获得本科学历及学位;高职学生必须在毕业两年后才能以同等学力报考。如果实施“回流教育”,那么应该修改上述报考条件,仅需具备本科学位即可。在此方案下,高职学生可以通过专升本进入普通高校习得学士学术学位,也可以通过在职学习习得学士专业学位,然后再以这些学位为依托接受研究生教育,此时他们可以选择学术型研究生学习,也可以选择专业研究生学习,这样在不改变现有学制的前提下,可以建立起高职学生学力提升、晋升的路径,并且可以实现高职教育系统与普通高教系统的无缝衔接。

参考文献:

[1]匡瑛.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1):78.

[2]刘春生,谢勇旗.台湾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28):30.

[3]周佳丽,廖兴界.高等职业教育设置专业学位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5.

[4]杨玉良.优化硕士教育结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J].教育与职业,2009(7).

[5]郭跃.法国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1):93.

[6]王忠烈.台湾、香港、澳门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74.

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指导课程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之一,其成长、成才、择业、就业受到政府与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等七部门最近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对学生的就业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建立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是办好高职教育的需要教育部等七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非常明确地指出要将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评价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学校的招生计划数应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就业率达不到要求的将减少学校及相关专业的招生计划。因此,毕业生就业工作做不好,将直接制约学校的发展。

是市场竞争的需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前的招生人数已占高校招生人数的40%以上。大学毕业生大幅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市场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矛盾更加突出。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团中央等部门联合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传出信息:截至2004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3%,本科生就业率为84%,高职(专科)生就业率只有61%。教育部要求从现在起到2007年,“在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应占一半以上”。因此,建立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体系,保证高职毕业生的高就业率,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

是高职教育自身特点的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作为大专层次,所开设专业的岗位群大都面向生产、经营第一线,学生的构成也与本科院校有较大的差异,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不能适应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要求。因此,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制定的政策、采取的措施、提供的服务等,对高职学生的就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高职院校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高职就业指导体系的相关研究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的办学层次,各方面工作都在探索过程中,毕业生就业工作同样如此。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与毕业生的层次、所学专业、国家相关政策及社会经济状况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的择业环境不同,所面临的压力也不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所面对的择业环境与本科生有着较大的区别,对高职学生就业市场的了解、就业心理的分析、就业过程的指导等都无成熟的经验可循,尚未形成一个较完善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体系。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及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要求建立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高职毕业生就业特点的研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所面对的择业环境与本科生有着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企业基层从事技术应用、生产组织、工艺实施、各类管理及具有较高技能的操作人员,用人单位提供的也大多为“高级蓝领”或“蓝领”岗位。

2.高职院校具有较显著的行业特征,本行业的经济效益现状与发展前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如我院是一所以船舶制造及相关技术为主导专业的学校,在船舶制造类企业就业的学生占较大比例,而船舶制造企业多为大中型国有企业,虽然工作较稳定,但工作环境艰苦,收入与学生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

3.高职院校属专科层次,与本科生相比,在户籍管理、人事档案及用人单位管理使用方式上都存在较大区别,许多地区对专科层次的毕业生有许多限制,如对非本地生源的毕业生不接受户口和档案等,而高职院校中来自农村的学生较多,户籍、档案的管理方式是他们择业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4.由于高校扩招,学生大幅增加,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相对降低了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无形中挤占了部分高职专科生的就业岗位,加之高职院校数量的快速膨胀,提供给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数相对大幅减少,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研究受高考分数的限制,许多考生在不情愿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填报高职院校,在专业的选择上更是茫然不知所措,填报的专业既谈不上理想,也不符合兴趣与爱好,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甚少,更谈不上规划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我曾对本院05级86名学生做过“新生从专业到职业认知”的调查,从下列各表的数据中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大部分学生对专业、对职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必要的了解与认识,学习目的性不强,这就需要进行系统、全面、规范和科学的指导,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调整心态,摆正位置,准确定位。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状态与能力的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现状不太理想,除以上原因外,其就业心理状态与能力上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1)期望过高,定位不准;(2)观念陈旧,依赖性强;(3)信息不畅,能力不足;(4)犹豫观望,举棋不定;(5)过于自信,盲目从众;(6)遭遇挫折,怨天尤人。

建立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课程

就业指导应贯穿于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人的职业兴趣、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连续的发展过程,职业选择不是在面临择业时才开始的,而是一个发展过程,因而就业指导应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应按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新生入学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一年级完成)一年级应着重职业生涯认知、规划与职业定向指导,内容包括:(1)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及重要性;(2)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与形态;(3)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4)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步骤与方法;(5)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途径;(6)运用相关技术进行职业性向测评;(7)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与编制;(8)了解企业文化结构与职业角色要求。

从专业了解到职业角色转换、动手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教育(二年级完成)二年级应着重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内容包括:(1)职业能力培养。通过专业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通过专业实训培养基本操作能力;通过专业实习培养所需要的动手能力。(2)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道德与职业道德概述;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准备;培养就业竞争力。

就业的准备阶段(三年级完成)三年级应着重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内容包括:(1)就业与择业指导。职业道德与择业观教育;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分析;提供参军、参政、继续深造方面的咨询;就业心理的准备;职业评价与自我评价;就业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就业材料的准备;应聘技巧的准备;面试、谈判、签约要领;发展与提高。(2)就业服务。就业推荐表的填写;就业协议书的签定;劳动合同的使用;违约与改派;就业程序与方案;《就业报到证》及用途;毕业生档案。

以上各个阶段应相互贯通,有机连接,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特点、就业现状、心理分析调查及就业指导方案的研究,可以形成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体系,该体系的高职教育特征明显、完整,可操作性强,能够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不断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柳斌.创新教育全书(下册)[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

[2]章永生.教育心理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3]李海洲.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4]于祥成.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第4篇

[摘 要]针对当前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本文以黄冈市几所中高职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为例,对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衔接进行了实践探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 中高职课程衔接

近期,教育部为搞好中高职衔接问题,出台了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我们湖北省教育厅响应号召,积极启动了中高职衔接的“教学标准”工程。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中高职的课程的设置及内容问题也是不少,如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重复、专业技术课“中职不中、高职不高”、实验实训课好像都是去酒店实习等。

带着上述问题,我们深入到我们黄冈市部分中高职院校,主要是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的几个院校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在对相关师生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中高职学校“各自为政”。大多学校认为,既然是酒店管理,就应多开管理方面的课程,于是乎《管理学概论》、《管理心理学》、《企业管理学》、《企业经营管理》等课程纷纷呈现,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和普通教育的学科教育几乎类似。

第二,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不够科学。许多中职认为,酒店管理学生到酒店就应做管理岗位;而高职确认为,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酒店实际需要,高职酒店大多学生应定位为中层管理岗位,少数应为基层管理岗位。

第三,对专业技术课课程,中高职都认为:该有的一定要有。例如,《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酒水管理与酒吧经营》、《宴会管理与设计》、《酒店会议与会展管理》、《康乐服务与管理》等,几个被调研的学校多数老师和学生如是说,好像中高职这些课程几乎没什么区别。原来是中职生、升入高职的学生,他们感触最深。

第四,教材体系之中,许多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等课程,区别不是很大。就酒店管理专业而言,中职和高职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深度几乎无差别。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分析和研究了产生问题的主要相关原因,联系旅游酒店行业的人才市场行情,结合我国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衔接问题,在此提出几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1.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部的统一指导下,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然后由教育部统一制定全国的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标准。

2.我们强调在教学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应定位在四星、五星酒店的基层、三星及以下星级酒店的管理层;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定位在四星、五星级酒店的中层和基层管理岗位。当然,无论是中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最初的实习,我们坚定的主张是:从基层服务员岗位做起,特别是高职学生,我们建议学生更要多做几个基层服务员的岗位。因为只有基层做扎实了,才有更大可能在高星级酒店的管理层做得好。

3.对酒店管理专业中职生、高职生而言,他们的公共基础课衔接应参考教育部学科体制下中专、大专的学科基础,以够用、实用为原则,顺势而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这个基本原则应当没错。但是,对酒店管理专业中职生、高职生来讲,毕竟他们的基础不同,因此他们的公共基础课不同就顺理成章了。酒店管理专业中职生的公共基础课,一般应包括中专语文、中专数学、中专外语等等。对于酒店管理专业高职生呢,我们也就可以接受他们的公共基础课,应当为大学外语、应用写作、高等数学等等。

4.对酒店管理专业中职生、高职生,他们的课程衔接最为重要的的是,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现在专业课上。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由于定位不同,中职生应着重培养操作能力;而高职生不仅要有较强的操作能力,更应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对应的中高职教材的选择上也应有所区别。

对中职生而言,在他们的基本操作能力还不强时,应多训练他们的专业基本技能。而像《宴会管理与设计》、《酒店营销策划》、《管理心理学》等课程就可以不开。对于高职生呢,根据生源大约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中职生多的班级,中高职课程衔接时,就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来说,应侧重于管理方面的内容和技能。第二种情况是高中生居多的班级,服务技能课时就要安排多一些,在练好服务技能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

五、考虑合作酒店的实际情况,对中高职而言,不容置疑,反映在酒店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上,主要是实验实训课程。如果是在五星级酒店实习,对中职学生来说,建议企业应将中职生放到一线基层;而对于高职生而言,第一次教学实习,多数人放到一线基层、少数人可放基层的管理岗位;毕业实习时,高职的多数人就放到基层的管理岗位,少数人可以放到中层岗位试用。

参考文献:

[1]谢红霞,郝美彦.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比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第5篇

财经类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比较特别的类型。它不同于工科类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不好把握职业教育和普通专业教育的界线。工科类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界线是比较好把握的,操作岗位和研究、设计岗位的界线本身比较清晰。财经类职业工作岗位基本上是三大类:行政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岗、教学岗和研究岗。这些岗位的工作性质是相同的。岗位内分类最多的是企业会计财务管理,有出纳、记账、核算、总账、科长、处长、总会计师等众多岗位,但它们基本上只是职责不同而不是技能不同,岗位的转换主要是根据工作的需要,基本不受学历的限制。研究生、大学生、专科生、中专生都可以做会计,当科长、处长,当财务总监。另一方面讲,说职业教育强调动手能力强,而大学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不会记账也不行,没有强的动手能力也不成。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大学的会计专业教育也把动手能力强作为教学的重点,正在改变动手能力弱的被动局面。而这就给财经类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大家都在强调动手能力强,你的立足点到底在哪里?这是关系到财经类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和生存之路的大问题。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思考,我们感到在教育教学的教育一方不好给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进行严格的定位和区分,而在受教育的一方则大有文章可做。在受教育一方,本科生和高职生有较大的区别:本科生基本文化素质明显高于高职生,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高于高职生,自律能力高于高职生,其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潜力也必然强于高职生。由此来看,对高职生的教育定位应该是:“避开弱势,开发优势,补充不足,技能为本”。“避开弱势”即避开从中小学就形成的难以改变的书本知识学习能力差、自律能力差的实际状况;“开发优势”即吸取应试教育的教训,离开书本搞教学,寻找此类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规律,开发新的教育教学规律;“补充不足”即补充基本文化素质的不足,使学生的人文素质达到一般社会公民的基本要求;“技能为本”即把技能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而本科教育可能把技能教育作为基础之一。在对待“动手能力强”这一点上,本科和高职教育的区别可能就是部分和全部的区别。

人的认知途径基本有两个:一是通过实践和体验直接获得,二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间接获得。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就个人来讲,有些知识是间接获得为主,如自然科学、哲学,在相当的高度以后,才能以直接获得为主;有些知识必须以实践和体验为主获得,如生活经验、感情知识;有些知识是实践体验和书面知识学习相结合获得的,如各种工作的操作知识。这些知识的积累量不是很大,这些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也不很强。这种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知识获得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先讲授后实践,先实践后讲授,边实践边讲授,大实践小讲授,小实践大讲授等。就实践来讲可以是认知印象式、动手操作式、研究改进式。就理论传授来讲可以是个别原理式、理论框架式、理论体系式等。这样一来实践和理论可以有很多种组合,在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就会有多种模式。

选择哪种模式要作理性的判断和设计。决定因素是学生的特点和由学生状况及社会发展需求决定的培养目标。实现学生特点和目标定位的最佳组合,是最理想的培养模式。也就是说能够体现教育效果,有最好成绩的教育模式就是好模式。财经类职业教育是直接和间接获得知识并重、先后顺序并不十分重要的教育活动。教育模式的选择可以有多种组合。

另外,在职业教育中管理育人是很重要的教育职能和教育环节。把课堂教学和管理育人结合起来,两条腿走路,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基本区别之一,也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亮点。管理育人体现在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学生自组织管理、学校整个管理组织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提升学校民主管理和管理实践。而这方面的文章还没有破题,基本是一片空白。

2财经类高职教育教学的改进

按照以上轮廓性职业教育模式,观察审视财经类职业教育的现状,可以看到有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

2.1教育模式方面

认知模式单一、僵化,不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在高职教育阶段,仍然延续中小学教育模式,沿用学科教育体制,搞“满堂灌、添鸭式”教学,搞“概念、理论、意义、作用”教学。“满堂灌”是延续这些学生中小学的失败,没能避开他们学习书本知识能力欠缺的实际,进一步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效果必然好不了;高职“概念化”的理论教学又是简化了的学科教育,体系弄不透,内容支离破碎,特别是无法形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不能用学过的知识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知识和生活两张皮,成为典型的学而无用。在学生考核方面仍然用试卷考试来作评判标准,能力和素质教育很难贯彻落实下去。

本文分析认为,这种教育模式的确定,除了对教育模式多样化的认识不足外,主要是对高职教育的能力素质培养目标研究得不够,没有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所谓能力是素质的综合。就高职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用专业的头脑理解和判断专业问题,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总要求。这涉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培养,专业理论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所讲的“理论够用的范畴”。这些东西内化到学生的思想中,成为他们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素质。素质是人的能力的基本层面。

技能是能力的一部分,它是对某种工作操作能力和技巧的综合,实际是能力的特殊表现形式,是某方面能力的具体化。技能包括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而且两者要协调。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提出把财经高职类教育模式确立为“实训—理论—实践—实训”模式。第一个“实训”,是让同学们认知所学专业职业岗位的具体分类,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对今后工作岗位有感性的直观的认识。“理论”教学是在对工作岗位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对工作内容进行对应的理论讲解,是对工作内容的理论化。“实践”是在模拟或实际工作岗位实习,对岗位有更直接的了解,对理论加深体会。第二个“实训”是在学校进行案例教学,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对理论的整体认识。这样就避开了学生的认知弱点,遵循了“认识—实践—认识”的一般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会计专业的学生对理论的熟练程度远低于对做会计凭证的熟练程度,理论知识一问三不知的学生,做简单的分录基本还是会的。

2.2理论教育方面

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高职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022-01

1 发展历程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这样一个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并列入国家西部开发地区来说,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20世纪80年代,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对高级专门人才的急需,全区的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虽得到快速发展,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层次较低,质量和水平不高,服务面向比较单一。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增,实用技术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提到了议事日程。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经过几年的努力,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全区高等职业教育才刚刚起步,还存在着较多差距和不足。一是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不清,定位不准。突出表现在社会对高职的办学缺乏认识,对高职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高职这样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不甚了解,往往把高职和职高相提并论。以包头轻工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近两年的招生情况为例,统计结果不难看出,社会、家长以及学生重视普通本专科而轻视高职,绝大多数人认为专科不如本科,高职不如专科。高职学生录取分数也是最低,入学掉头率相对也高一些。这就把高职教育定位在普通高等教育最低层次的地位。从举办高职院校来看,对怎样发展高职教育,认识上也比较模糊,导致在教育教学上仍然拘泥于普通教育的模式,对人才的多样性与质量的多样性认识不足,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二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与办学条件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三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的教育培养力度不够。自治区独立设置的职业学院大都是由原中专升格或合并而来,由于办学规模扩大,学生数量增加,师资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很难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普通本科院校举办的高职中专任教师缺乏,明显出现基础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偏少;理论型、教学型教师多,技能型、实践型教师少;单一型教师多,复合型教师少的现象。由于教师来源渠道单一,高职院校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加之,由于培训力度和继续教育的力度不够,造成教师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整体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高。四是设置专业缺乏深入调查研究,不能很好地贴近社会需求,适应性较差。主要表现在:教学计划往往与学科为主的高等教育没有多大区别,实验课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时数达不到高职要求,体现高职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匾乏,办学特色不明显。五是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意识不强,科研产出无论质量和数量两个层面都有待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项目、技术专利、科研论文、科研开发的推广,以及工艺技术改进等方面的成果普遍较少。六是高职学生择业心理素质不高,择业能力不强,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联系不够密切,企业介入机制尚未形成;办学形式单一,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培训和终身教育;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建立,人才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展。

3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强调了教育创新。要紧紧围绕自治区大发展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为核心,以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扩大规模、合理布局,改善结构、注重效益,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力争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与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优势特色鲜明、专业较为齐全的高等职业教育基本框架,为自治区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高层次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其次,坚持原则,促进发展。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需要与可能相结合。要以内涵发展为主,适当外延。重点通过进一步深化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改善条件,扩大规模,加快人才培养速度。。第三,把握特征,加强建设。第四、加大保障,提高质量。要使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可持续健康地发展,必要的投入是前提,配套的政策是关键,办学模式的改革是根本。要平等地对待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上保证与普通本科教育一样,高职学费标准与普通教育做到一致,改变目前高收费的状况,以逐步解决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基础薄弱、教学基本设施较差等问题。

总之,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局面日新月异,但是制约高职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利因素和内外部条件仍然存在,全区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人才规格和特征,遵从高职教学规律,加强管理,办出特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2010年7月.

[2] 高校扩招负效应亟待化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新闻网.

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一:

省考与校考

艺术类专业考生的考试办法与普通文、理类考生有较大的不同,他们除了与参加普通高考的文、理科类考生一起要在户口所在地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即文化课的考试之外,还要参加专业考试。专业考试主要是考查考生的艺术特质和潜在能力,专业考试包括招生院校自行组织和省级招办统一组织两种形式。

什么是省级统考?教育部颁发的《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中要求,从2009年起,全国各省(区、市)均应为本行政区域内报考美术类专业的考生组织省级统一考试,有条件的省市还应组织其他艺术类专业的省级统考。省级统考须在2009年1月1日后进行,1月31日前完成。考生只有达到省级统考专业合格线,才能参加这些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校考、投档和录取。

什么是校考?省级统考涉及到的专业成绩,高校可直接使用或在此基础上组织校考;未涉及到的专业,由学校组织校考。

教育部规定,凡生源所在地省级统考涉及到的专业,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艺术类本科专业及所有高校的艺术类高职(专科)专业(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类高职专业除外)均应直接使用省级统考成绩,学校不再组织校考。其他艺术类本科专业可直接使用省级统考成绩,也可在省级统考合格考生范围内组织校考。

关键词二:

校考方式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规定,高校组织校考的方式为: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可跨省设点组织校考,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及高职(专科)院校只能在本校所在地组织省级统考未涉及到的专业校考,其余本科院校原则上只在本校所在地设点组织校考,如有特殊要求确需跨省设点组织校考的,须经拟设考点所在地省级招办同意并报本校主管部门备案。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进一步规定,招生学校下设的二级学院(系)不得自行设点组织校考。高校组织校考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1月31日后进行,在3月底前结束。具体时间参看当地省级招办和有关院校的安排。艺术类专业考试合格证书的发放数量原则上按与本校相应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4比1的比例发放。

关键词三:

录取与录取规则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规定,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可自行划定本校艺术类本科专业分数线和文化考试录取控制分数线,并须在本校网站上公布,录取前报生源所在地省级招办备案。

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改革

一、引 言

高职院校已将培养目标定位在“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是以培养能力为核心。高等数学是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学习中首先接触到的课程,不论是对学生后继专业课知识的学习、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还是进一步升学考试,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教学学时减少,学生基础差等各种因素,作为公共必修课的高等数学,如何尽快摆脱传统数学教学的“框框”,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使之有效地为专业课程和培养目标服务,是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课题。

二、高职数学教育的现状

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转型而来的,难免受到原有教育理念的影响。就公共课数学教学而言,目前数学教学的现状是:

1.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

学生来源的多元化导致数学基础个体差异越来越大。随着扩招,高职院校学生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四种:普通高中学生,职业高中学生,中专学生,技校学生。有些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心理上惧怕数学,甚至有的同学从一开始就彻底放弃了。

2.数学教学学时相对不足

高职教育强调学生对相应职业技能的掌握,学校一般都把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践实训上,再加上就业的压力,学生早早出去实习,课程前移,基础理论课教学课时就被不断压缩,数学教学课时也相对较少,致使数学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少的矛盾突出,影响了教学质量。

3.缺少与专业对口的教材

传统的高等数学教材,着重追求课程本身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目前高职数学教材,大部分是在原来大学专科或成人专科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删减,仍保持原有的学科理论体系,理论部分面面俱到,某些章节虽有精讲与略讲的区别,但无本质的区别,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合适教材的缺乏严重阻碍了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发挥。

鉴于此,我们认识到,高职高等数学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三、高职数学教育改革实践

1。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实践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材的改革。目前高职数学教材大多属本科压缩型,必须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加以改进。因此,高职“高等数学”应改为“应用数学”,高职数学的教材、教学大纲等应该偏向于数学的应用方面。

2。结合专业,对高职数学教学内容有所取舍

高等数学课中的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在讲解数学概念时,教师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与专业相结合的概念详细地讲述,效果会更好。例如,在讲导数时,我对管理类专业学生介绍产品总产量对时间的导数就是总产量的变化率,产品总成本对产量的导数就是产品总成本的变化率(边际成本);对机电类专业授课时我重点介绍质量非均匀分布细杆的线密度、非恒定电流的电流大小等变化率问题。函数的极限的定义不过是无限逼近的一种非常严谨的学术性描述,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毫无必要,可以删减。

3。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

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学生不必对数学公式、数学定理的来龙去脉搞得清清楚楚,只要能用这些公式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就可以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必要的、花时较多的理论推导、公式证明都可删减。例如,用导数定义求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导数公式时,只讲其中一个就足够了,一个都不讲也可以。教师把用于推导公式的时间来让学生反复利用这些公式做更多的练习,解决具体问题,效果会更好,更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4。灵活地开设数学选修课

为了缓解课时少的矛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职业院校应开设数学选修课。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开展教育改革,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难免对数学课造成一定冲击。学生的数学基础过于薄弱,必定影响其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少高职学生有“专升本”的愿望,他们都渴望在理论课上能有比较完整的专科水平的学习,以利于将来的发展。所以,职业院校应该为对高等数学有兴趣、有要求的学生提供学习条件。开设数学选修课不失为解决当前高职数学中教与学矛盾的方法。

5。考核方法的改革

长期以来,数学考核的唯一形式是限时笔试,试题的题型基本上是纯粹的数学题。这种规范化的试题容易使学生养成机械地套用定义、定理和公式解决问题的习惯,而一些思维灵活,但计算不严谨的学生往往在这种规范的试题中失分较多。这种考试形式只能使教师面对考试成绩表上逐年增加的不及格率,在“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的叹息声中无可奈何,并使学生在消极被动地应付考试的过程中,对数学的恐惧与日俱增。

四、高职数学教育改革中要注意的问题

《高等数学》应该按照为专业服务的原则进行改革。但是,不能单纯地把它作为一门工具课来上。我们应认识到数学不只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或“方法”,同时是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文化,即“数学文化”,不仅是一些知识,还是人的一种素质,即“数学素质”。因此,一方面教师应研究如何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更有效地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个工具,以及在基础课阶段如何打好这方面的基础;另一方面要防止对“工具性”的理解过窄,简单地告诉学生怎么算。课上要注意引导启发,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杨建立,杨京楼。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探讨。教育与职业,2006(9)。

[2]黄德轩,马义学。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