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往的质量阅读答案

交往的质量阅读答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交往的质量阅读答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交往的质量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但是,现在许多的家庭存在家庭教育的误区,为了走出误区,要把握好做到以下几点:①把握珍爱。爱而有度,严而有格,讲究方法,不随意打骂孩子。②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学习,乐于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困难;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③善于和孩子交流和沟通思想感情。④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⑤不攀比。⑥不护短。⑦致力于创造一个和谐、欢乐的家庭氛围。⑧与学校、教师保持经常联系。全面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及时沟通孩子在家的情况,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致性,把握好孩子人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培养儿童好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拥有健康体魄的首要条件。以下几个方面是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第一,要培养孩子有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第二,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孩子的事情家长不能全部代劳。第三,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要教育孩子少吃零食,培养其有规律、定时定量进食的良好习惯,教会孩子讲究卫生,还要培养孩子运动的习惯,多参加户外活动,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孩子的学习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包含如下内容:第一,讲求效率的习惯。孩子学习,应该速度、质量并重。在一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任务。这既要讲清道理,更要认真训练。当然也要允许孩子在完成学习任务后玩或做一点孩子喜欢的事。第二,独立学习和克服困难的习惯。不能包办孩子的学习,不要陪读。有问题要让孩子尽自己的努力先想办法解决,不能养成依赖心理。家长不要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打发”孩子。家长不懂的,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解决。要指导孩子多利用工具书;指导孩子随时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向老师请教,向同学请教。第三,掌握良好学习方法的习惯。教会孩子上课前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准备好下节课的学习用品。听课时,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勤记笔记。指导孩子注重上课效率,不要随意给孩子补课。第四,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可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培养学习的兴趣,使其学会自学并学习做人,从而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品德,使孩子受益终身。

三、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

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孩子将来事业成功的保障。心理学家认为,事业成功源于30%的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鼓励和引导孩子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教孩子恰当的交往方法。凡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走到哪里都能受到大家的欢迎,容易被别人接纳,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①开朗的性格。父母首先要让孩子树立自信,平时要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其次,要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外出做客时,尽可能带孩子参加;家中有来客时,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不要一味地将孩子赶走。②多参加集体活动。父母应教育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让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在集体活动中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加强与同学的交往,增加同学对自己的好感和信任。③带伙伴回家。父母要鼓励孩子带同伴回家,并且帮助孩子热心地招待他的同学朋友,提高孩子在同学朋友中的形象。④学会交往技巧。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帮助孩子得到同学的友谊。

四、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良好的品德是孩子以后的生存之本。古人就有“德行天下”的说法。良好的品德培养包含以下方面:①孝敬父母长辈、尊敬师长,学会感恩。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孩子自然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要孩子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要以身作则,父母本人首先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②诚实、诚信。但要区别对待做错事和撒谎:告诉孩子如果他讲真话你就不会那么生气;对孩子的过程可以进行适度惩罚,奖励诚实比惩罚撒谎更重要。③有责任心。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④明事理。⑤遵守规则。⑥合理消费。

交往的质量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 学习模式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在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上提出新要求: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对话与交往互动的课堂”。如何才能尽快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找到一个贴近实际而又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呢?如果要在同一时间段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有一种高效、实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理论上的指导思想。于是我尝试“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并尝试将“翻转课堂”运用到高一英语新教材的教学中。我把两个教学班分别定成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平行班,实验班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翻转课堂;平行班则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一、“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的基本含义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Self-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以教学中人际合作和自主学习与互动为基本特征。在教学评价上它强调将常模参照评价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把按个人记分改成小组记分,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

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教师更多的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在课堂上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室内巡视,学生发展起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学生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依靠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

二、“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

英语学习是一个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在谈到中学生的一般性发展时,皮亚杰(Piaget)认为,中学生接受的社交互动的质量和数量将会极大地影响他本人成长发展的速度。维果茨基(Vvgob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强调高质量的交往互动,如成人引导下的互动或跟比自己优秀的同龄人的互动至关重要。章兼中教授在专著《外语教育学》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学生之间和小组之间的交往尤为重要,更主要的是生生交往。这是因为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共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和思想情感因素,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易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增加用外语交往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掌握外语进行交流。

学习知识既是最终目的,又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或工具。要使知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活起来,教师可以利用好课程平台,利用教学视频,在一定程度上翻转课堂,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和控制自己的课后学习,从而在课堂上更好地进行答疑及课堂讨论活动。

三、“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实验的操作步骤

1.合理地分组

分组前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性别、年龄、能力、原有成绩、性格特征、智力差异等方面因素进行分组,要确保分组成员都有程度各异的学生,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根据学生学习状态进行重新分组,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状态。我把学生分成五个大组,每组12人,男女生比例都为2:1,其中优等生1名,中等生8名,后进生3名。

2.组长的确立

每组的组长要挑选那些英语基础比较扎实,听、说、读、写领先的学生,还要乐于助人,团结同学,并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因为他们要承担着帮助较弱同学学习,帮助教师做课内作业检查,背诵课文检查等及组织课外英语角活动等任务。

3.教师合理的指导和调控

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在备课时要根据分组活动的目的、形式、内容、时间、活动的工具材料、活动的要求等精心考虑、设计和策划,并且不同类型课程教学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此外,在学生课堂学习讨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突出关键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克服自我中心、胆怯等不良心理因素,并使学生获得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翻转课堂”在不同课型中的运用

(1)听力训练课

听力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集中注意力,通过听觉获得特定信息的能力。例如学习SBlUnit4Earthquakes,听力前先在黑板挂出四幅关于地震的图片,并提出思考问题:

A:让小组成员讨论这四幅图片,然后让组长收集本组成员的意见,确定本组的回答(注意使用first,then,next,finally等词)。

B:交流各组的回答,教师收集有关的词语,如:

C:放完听课录音后,让各小组讨论课本中的四个问题,再由组长收集,整理,并做出回答,第2题听录音填词则是各小组推荐一名成员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并进行比赛,看哪一组成员单词写得多而准确,写得最多的和准确无误的小组给予加分。

(2)口语训练课

口语训练课教学,要指导小组成员运用新旧语言知识,就某一话题发挥想象,通过创设情境,自编对话,进行角色表演,也可以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接龙游戏或比赛。例如,教授SB2 Unit2 The Olympic Games,在进入课文对话前,利用教学视频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强化训练,使他们熟练使用有关语言,为更自然地进行课堂上的课文对话打好基础。

①课前师生对话,教师设计一些情景,与学生进行对话,要求他们作出快速反应:

When and where did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 start?When did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stop?

②课堂学生对话,全班可分为四组,采用连锁反应形式,第一位学生与第二位学生对话,第二位学生与第三位学生对话,最后一位与第一位对话:组与组之间开展比赛。

(3)阅读理解课

阅读理解课一直以来就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学生需要掌握各种阅读技巧:速度技能(略读(skimming)、查读(scanning)、跳读(skipping)等)及其他微技能(如识别关键词,确定主题句、预测等),从而逐步形成“独立阅读,合作交流,个性构建”的阅读能力。翻转课堂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课后做好阅读课的背景查阅,重点字词句的掌握学习,教师备好精炼的教学视频供学生课后学习使用。

例如学习SB2 Unit2 Healthy eating。课前预习:上课前,先让学生回去把自己平时喜爱吃的食物写下来。课堂操作:

①围绕食物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说出自己平时喜爱吃的食物,并要求其他学生做出准确的判断。Which is junk food?Which is healthy food?

②解读文章标题。阅读文章前,板书文章标题We are what we eat。让学生猜测意思,预测文章内容。在学生快速略读后,继续发问:What are Mainly talked about in the message. Do you understand why the writer uses this title now?If you are asked to give another title to the passage, what will you use?Why?让各组成员采用轮流提问的方式,逐一讨论以上问题,然后组长将各组员的意见归纳并整理,以便回答并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收集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解决。

③段落主题归纳。让学生重新阅读文章,理顺文章脉络,归纳各段落的主题句。这时教师先让讨论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主题句就能清晰地概括出来。

④捕捉。段落主题归纳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下表:

⑤提出一个半开放式的任务,提出两个问题:What can we do keep a balanced diet? People often go to Fast food restaurants, is it good or bad for their health?小组完成讨论以后,根据结果,提出healthy eating的小忠告,并设计成专栏抄写在教室黑板上。

(4)写作课

书面表达在每个单元学习完成“听、说、读”任务后,根据每个单元主题,完成特定的任务,不只是单纯的机械模仿,而是需要学生用所学文段中的语言素材,固定的表达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同形式的书面表达,需要不同的写作技能,教师应有计划地给予学生写作方面的具体指导,使学生在动笔前做好充分必要的准备,逐步掌握写作的方法,训练时可以首先单句入手,逐步过渡到文段。另外高中生写作能力趋于成熟,可以在学生写完后采用自改、互改或小组编辑等方式。例如当学生学了UnitlFriendship后,要求学生用正确通顺的英语向电子笔友介绍个人情况。指导活动的具体步骤是:①个人活动:课前预习准备:阅读教材中的两篇邮件,列出信息点;模仿材料,写出单句。课后巩固提升:完成介绍自己情况的作文并发送电子邮件;②两人活动:与同桌交换作文。根据下面Revision questions互相修改,并作交流:A)Did he/she describe his/her personality clearly?B)Did he/she use the tense correctly?(the present tense)C)Did he/she make any mistakes in spelling,capitalization and punctuation?③小组活动:学生各自朗读自己的材料,推荐一名学生在班上交流;④班级活动:各组代表交流自己的材料,师生根据Revision questions进行评价。另外,教师在电脑室指导学生申请免费邮箱、发送电子邮件、认识网络常用缩略语、使用网络表情符号。

四、实验结果和体会

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小组学习进行了比较。发现实验班的学生通过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培养思维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使学生学会学习。通过组际交流,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提高了学生积极向上、民主科学的心理素质。

通过实验数据看出实验班的学生成绩明显有大幅度提高,期末考试实验班的成绩明早优于平行班,及格人数远远超过平行班。实验结果表明,“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翻转课堂”课堂教学模式,能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发展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实际上,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高效地应用在教学之中,教师占据重要地位。在教学实验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录制视频的质量、学生进行交流的指导、学习时间的安排、课堂活动的组织,都对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教师要适应改革的要求,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素质能力的培训,在视频录制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录制情感丰富、生动活泼的教学视频,避免死板、单调的讲述。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努力提升专业能力,积极适应新科技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322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梦想教育.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远程教育杂志.

交往的质量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一、多元智能理论解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信息急速递增。20世纪80年代,世界呈现多极化和一体化共存的状态,人们必然要共同遵守多元化的价值准则,才能在世界发展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对人的要求也就有着多元的价值需要。多元智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发展的需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渐成潮流,各国都在审视现有教育的基础上着手改革。中国面对来自其他国家的挑战,也将教育改革提上日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人才成为教育部门切实关注的问题。相继提出教育改革的建议,同时开始高度重视教育标准的问题,要让每一名儿童都能够学习,达到学业上的高标准。在这种背景下,多元智能理论应运而生。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英语中的运用

1.注重听说读写

教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爱读书、会读书的好习惯,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从大量的阅读中习得语言素材,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运用讲故事开发语言文学智能和逻辑智能。笔者听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家人想卖掉房子,在房前的树上贴了一张纸条说:Come,look and see!结果来了个年轻人,围着树转了几圈后竟买走了大树!现在树没了,人却还住在那房子里。后来学生把故事续编成各种各样我们意想不到的结局,编得相当有趣:有的说那家人很快吸取了教训,第二次就顺利地把房子给卖了;有的说他们永远不会吸取教训,只得把房子一部分一部分地拆了卖;还有的说他们卖到最后只剩下四面墙时,来了个外星人,认为那房子是了不起的建筑,出高价买走了……相当的有创意。

2.加强阅读理解训练

教单词时,把音形义同时教给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呈现,让学生对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方便记忆。提到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和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会误认为做大量的阅读理解题是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实际上,忽略了阅读的基本训练,过早或过度做阅读理解的学生,不仅会延缓阅读教学的时间,往往也因此对个别课题形成思维定式,其结果是学生对阅读活动失去兴趣。当然,及时和适当地做一些阅读理解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回答技巧,以减少和避免非智力因素的错误的出现。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定要把握好梯度,不要重复在同一水平太多。阅读材料应该简单、有趣,让学生体验英语阅读的乐趣,激活他们的阅读动机,从而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运用直观手段

实践教学和直观的手段,不仅使学生有强烈的兴趣,而且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直观的印象,因此在神经网络中的词汇符号找到对应关系。在复习如指着他的身体练习的每一部分;另一方面,学生站在讲台上,让他/她指出身体的一部分,其他学生迅速做出适当的答案。教具的使用是灵活的,一个好教师应该有指着周围的东西都能出口成章的能力。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直观的教学手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都是非常有效的。

4.编排课本剧

通过排演英语剧,开发学生的表演潜能、内省智能来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情境表演是很有效的学习方法。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而且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略做改动,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通过角色扮演使学习过程由机械模仿向动态思维转变。教师可以利用英语剧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5.创设音乐情境

情境教学使学生感觉就像在讲英语的世界,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化语言信息输入,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情境教学的实施是可行的、有效的,也势在必行。使用课本或课外的音乐资源,音乐和教学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的主渠道。主要的教学方式例如听主题音乐或背景音乐;同步教材,或密切的生活接触民谣唱英文歌曲。

6.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创造性活动的任务。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并积极探索新的途径,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学生使用英语沟通的能力。

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情感、信息的交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已变得不可避免。学会交往,在交往中接受差异,,增强协调,显得极为重要。身边事物的探究,作为课外一种拓展与延伸,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郑沐鑫.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教师反馈及其对学生注意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0.

交往的质量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兴趣 能力 策略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信息的时代。英语是传输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一个人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他吸收有用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所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通过对阅读兴趣与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认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阅读热情

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着围绕课文内容设计与之密切相关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练习题,让学生以这些练习题为引导,教师再以轻松明快的节奏创设出快速通读课文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我还经常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如:投影片、课件、多媒体计算机和各种视频等,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效能,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有效调节了课堂上枯燥、乏味、沉闷的气氛,由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因而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二、加强语言训练提高交际能力

在中外人际交往中经常会产生尴尬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国人英语语言素材积累的不够,从而影响了正常的交际活动。那么怎样解决英语语言素材积累不够所带来的遗憾呢?这就需要中学生从阅读中进行积累,也要求英语教师强化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的训练,语言积累多了,交际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在阅读中,我经常引导学生以前面的练习题为教学语境去理解词语的意思,由原来的逐词阅读变为句子阅读,进而抓住课文的主要语句,串讲课文并要求学生复述,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真本领。

三、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播和情感交流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成了学生能否学好英语阅读知识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要形成一种稳定、持续的关系,不仅是在知识、能力上的交往,也是情感心灵上的沟通、交流。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等相处,从各个角度上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心与信任,使同学们在宽松、没有过度压力的情况下融入集体和谐的氛围中。

其次,通过师生合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科学的教学活动。英语课堂上要经常开展口语交际活动,教学中,我时常鼓励学生围绕本课的阅读内容进行互相提问,并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因为和蔼可亲的教师释放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所以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主动投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于是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牢固地掌握了知识。

最后,每天的英语课教师都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把微笑带进课堂,尽量以自己良好的情绪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充满热情地来接受本节课的阅读教学任务。

四、注重有效引导提高自学能力

我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能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其次,我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较好的学习英语阅读的自学方法,并鼓励学生善用不同的自学方法进行尝试性自学,用适合学生自己特点的自学方法去学习阅读知识,如此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自学能力也有了相应的进步。

五、渗透作文教学巩固阅读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就是说:从阅读中学作文,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思路,训练就要深化、拓展,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所教的学生在中考写作中都取得较好的成绩,因为他们拥有了较高的学习兴趣和较好的学习英语阅读方法,从而逐步提高了阅读能力。

六、有效指导方法提高阅读效益。

阅读基本上是在课外进行,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但是如果没有得力措施就很难保证持续地开展。为了扎实地搞好阅读,除对读量、读速严格要求并记录在案进行评比以外,我主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进行如下指导。

(一)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带有一些不良习惯。如有的学生阅读时爱出声;有的学生用笔和尺之类的东西指点着助读;有的用眼不科学,每次只能看到一个单词;有的则咬文嚼字,边读边查词典,一词一句地分析;有的学生“回视”的现象太严重,不仅影响读速而且不利于把握整个句子、段落、全句的意义。针对这些问题,我通过指出不足、指导方法、加强训练,帮助学生逐步改掉了这些不良习惯,培养良好的默读习惯。让他们尽量减少眼停次数,扩大视力范围,力争在单位时间里捕捉更多有用的语言信息。

(二)指导学生阅读时抓住文中重点段、段中主题句和句中的关键词。在语篇教学中,我注重教给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句意义的办法。为了让学生碰到生词不惊慌,我常常利用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一因素,通过引导学生抓住一定线索或根据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等同关系、因果关系或上下文暗示等方面来有效猜出词义,从而在顺利扫除单词障碍的同时,增强自信,提高阅读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依纲”阅读。这个纲就是文章的理解题,每篇材料都配有相应的阅读理解题,既可以作为理解检查题,又可作为阅读的提纲。一般的学生都是先阅读短文,后看问题,再回头看短文,然后做选择答案。由于阅读的目的性不强,这样往往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在阅读文章上。我指导学生的另一种做法是先看问题,后读短文,再做选择答案。由于带着明确的阅读任务去看文章,因而捕捉到的信息比较精准,这样即节省了无效时间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地提高了。

结束语

总之,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它要求学生不断去丰富词汇量并广泛阅读英语语篇,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始终把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指导学生的阅读策略放在首位,并将阅读训练放在重要位置进行强化、演练,做到常练不懈,精练有法,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书目:

1.《中学英语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张正东. 外语教育学[M].科学出版社

交往的质量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师教学行为学生 个性化教学

目前,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这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从理论上,以及实践的经验上来看,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一、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回顾本世纪教学所走过的路,大体沿着“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发展轨迹。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三、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如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甚至让学生一开始就做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四、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加工厂”般的学生生产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

五、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加之激烈的升学竞争,更导致师生矛盾加剧,造成了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形成情感对立。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势必事倍功半。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也是未来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六、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交往的质量阅读答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大多数都在语文中呈现,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需要大量的语文知识来丰富我们的思想道德上的深化,在很多学生眼中,语文是一门严肃的课程,它规范着我们太多,高中的语文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其中主要就是指学生的语言能力。其中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传统的语文课堂依旧把教师当做中心,课堂的主角还是教师,当然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用"填鸭式"的模式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如果没有相应的学习兴趣,上课则会思想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和学生缺乏互动性和表达。而语文课程中大多数都是阅读,背诵,生词造句等文章,缺少针对性的训练。在我国的大部分教师中讲课模式都是一样:先把学生把课文阅读一遍,主要是生词和句子标出来,把内容主题陈述一遍,最后把感想让学生知道就可以了。这种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学生在中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更新,长此以往,对语文就更会兴致缺缺,成绩下降。其中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包括:

1.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会有创新的冲动。新的教程改革中提到:学生学习的方式要从接受性学习像探究性学习转变。有的文章情节比较曲折,学生在可以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并和大家相互讨论,古话说的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面对新问题时学生肯定会感到好奇和不理解,在过程中引导他们解决问题,从课文的中心找到答案效果会更好。

2.更新思维模式。

教师的思维模式在授课中很重要,要授课中,教师需要和学生相互配合,要把"填鸭式"教学观念改进为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成为主导力量,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树立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3.多元性授课。

现在的学生的好奇心都很重,高中正是一个青春期萌发的状态,教师更要积极有效的引导,课上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情绪,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多项感官,把有意思的课文配上音乐来引发学生兴趣。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况下把知识导入进去,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二来也给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利用多媒体与以往的授课模式相结合,加入更多多元化的色彩来丰富课文,就会使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了。

二 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现在的语文培养中重心大多数放在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渗透上,却忽视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缺乏和别人沟通的灵活的表达力。交际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是一门情感丰富的学科,它从中透漏着大量的文化底蕴,只有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用语能力才能使语文教学目的到达良好的效果,语文教学的最大目的就是通过语言,运用语言来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通过语言指的是语文教材中通过文字形式所表达出来的字面意思,"运用语言"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本中通过对老师的沟通来使文章更容易的理解。语文语言本来就是一个文化交流,通过学生和课本里面的任务交流;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学生和学生的交流;高中学生三年后也即将迈入大学了,大学也是一个小社会,通过语文教学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非常可取的。

在高中语文的授课中,听与说是重要的组成之一,学生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来加深对语言的累计。但也不只是听与说的能力,还要有具备对语言运用的能力。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是紧紧相连的,如果说一个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优秀的话,那么他的写作水平也不一样差,如果他的口头表达较弱,则会影响他的写作水平。其次,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还要有语言脉络清晰,用词谨慎,思维敏捷度也要提高,通过对学生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还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益于学生思维的开发,能力的提高。所以在高中语文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尤为重要,在以后的为人处事中,语文的魅力处处展现,会说话,说好话都是人际能力的表达。其中培养语文人际能力的对策包括:

1.做好引导。

语文人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平时在生活中也要做到。比如:教师在授课期间一定要讲普通话,普通话是我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普通话也是现在适应办公现代化,高效率工作的必备条件。说好普通话不仅是个人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的综合反映,也是扩大交往,寻求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也要放慢说话的语气,遇到优美的课文要主要语态。例如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读到:"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要加深语气,这句话是一句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还能表达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给人一种幽深的美感。教师在朗诵的时候加深语气,把学生带到那种意境中去,学生就更能的理解透课文,语言的魅力也就达到了

2.察言观色的人际。

人和人的交往不是通过全部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有时候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很多细节都能告诉我们对方所传达的信息,要学会善于捕捉对方的表情和眼神,通过这些来体会对方想要说的话,学会察言观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增强了沟通的质量和效率。

三 结语

语文教学中涵盖的知识层出不穷,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以及人际能力都在其中,学习兴趣是要培养的,创新能力和人际能力是需要教师引导的,但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学会了这些,既开发了扩散性思维又为人后的人际沟通中做好铺垫,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善于创新的能力,不管以后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会多多益善的!

参考文献

[1] 杨怀风.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12(67):24

交往的质量阅读答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学对话 技能

义务教育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主要是倡导让学生自己去“倾听”,维护读者(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言说”权。以往阅读教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记”教师的分析和“思考与练习”的答案,或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复核那些分析和答案,以至对分析和答案有所理解、体会。语文课标则要扭转这种模仿他人(教材编者、教参、教师)的阅读教学,要求语言教学摆脱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思维,提倡把教学看成是师生分享彼此的观念和人生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在平等与合作的平台上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方式建构知识的过程。专家们指出,教学对话是民主、平等的教学,是互动交往的教学,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学,是向生活和生命开放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教师掌握教学对话的技巧和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这是教学对话的前提。真正的对话总是保持一种伙伴关系或合作关系。意味着对人真诚的倾听、尊重和宽容。以往以教师为主体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论,都将师生放在不平等的地位,教师、学生、知识都是一个个独立、封闭的个体。教学对话主张任何参与者都非个体而为客体,要建立起教师和学生双适应、双发展,交互性与平等性的教学关系,使师生共同承担对话主体的职责,由此避免单项传递式教学在课堂中的泛滥。

二、要创设对话教学氛围

这是教学对话的环境条件。对话教学需要在支持、信任和肯定他人的氛围中进行。支持是教学中的一种彼此协调互动氛围。参与者不需要通过竞争、反驳或扭曲意义进入对话,也无需讨论式的思想碰撞,只要感兴趣,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对话。信任是教学对话关系得以存在的基础。对话教学要求交互性的存在,而保证交互性得以实现的关键则是信任。信任使对话成为平等关系,彼此得以开放与回应。离开了信任,教学对话就无可避免地退化成为家长式的操纵。肯定他人是交互性对话关系达成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意识到并珍视学生的独一无二性,对学生的价值与潜能要有深深的敬意,要有一种发现学生能成为什么并坚持使之潜能得以完成的意志力,以避免用任何其他的假设使对话落入“我——他”关系。

三、要把握教学对话策略

这是教学对话的重点。首先,引导学生树立对话的意识。不要过多的探讨教师首先提问的策略和艺术,而应更多的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首先提问可以摆脱教师首先提问带来的束缚,使问题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要让学生明白,对话不仅是发言,也包括倾听,倾听才是关键。

其次,把握基本的对话规则。这是对话得以进行的不可或缺的条件。真对话本身就是一种约束,一种规则。它要求对话者之间能够相互尊重、共同致力于主题的探讨。不遵守这种自我约束的规则就是对对话的一种挑战,就容易造成假对话的出现,对话的有效与深度就会出现问题。比如,为了各自利益而保留自己的部分意见,对话的深度可能就会受影响。

四、有效对话离不开知识的支持

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加深对母语的认识,对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运用的规律的了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一般是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离开了语言文字知识为基础,读写听说知识作指导,学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感情就会浪费许多时日,观察力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对话不是削弱知识,而是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只要不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就能够有效提高对话的质量。

五、有意识地与对话参与者共享阅读成果

个体的现实生活经验,总不免单调,而文本及对话参与者能够呈现丰富而复杂的人性。通过对话,参与者分享彼此的观念,检验他们的知识和理解,实现对现实人生有限经验的突破和超越。对话所提供的替代性满足,经验共享,让对话者诗意地栖居于自己的心灵。经验的唤醒与更新、交流与共享,实际上是教学对话中个体生命介入的重要标志。有意识地分享对话参与者的经验、阅读成果等,是教学对话的重要策略。

六、注意态势语言的使用

交往的质量阅读答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情境

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认知任务之中,激发他们的认知内驱力,从而引发其解决问题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以提高阅读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呢?

1.问题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只有问题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才能达到目的。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考虑内容、方式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索和探究,解决问题或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心求通而未得的问题类似“跳一跳才摘到的果实”,最有价值。因此,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2.创设民主、和谐的问题探究情境。在创设问题探究情境时,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对教师的发问乐于思考,并能够各抒已见,在积极的思维中进行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大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变过去的单向度交往方式为多向度交往方式,师生关系更加亲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3.通过学生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教师应该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课堂导入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沟通,可以水到渠成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入课文中,激发他们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比如,在教《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教师充满感情地和同学们讨论交流以下这个问题:请大家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这样的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利用学生的典型错误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的作业、试卷和课堂回答、讨论中,经常有一些错误的观点,以这些观点创设问题情境,具有针对性强、易引起学生高度重视的作用。问题情境创设后提出问题,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点评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其教学效果较好。有时为了教学需要,甚至教师故意设计一些错误观点,供大家评述。在这个不断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5.通过课外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更是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观念的更新使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探究环节中适当地导入与课文相关的素材性课外资源,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等,使课文内容向现实社会延伸,赋予课文内容更强烈的现实意义。如在教授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向学生提供以下两则材料:美国学者采访过许多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三分之一的人都表示“我想把这一切都忘掉”;巴金虽然多次建议建造“”博物馆,但是他也多次表示不愿意回忆“”经历。正是对于这些人的回忆和人类对于牺牲者长期所怀的负罪感,使一种无压抑的文明的前景暗淡下来了。然而鲁迅为什么要忍受两次悲愤,经受了一次又再来一次?学生通过对这两则与课文相类似的学习材料的解读,获得关于制造屠杀者的残忍与承受迫害者的悲惨等多重情感体验,实现了课文内容的创造性构建。诸如“回忆是为了忘掉痛苦,燃起生的希望”,“重述一次是为了记住历史,引以为戒,防止历史的重演”,“以文章自责,解剖自己,让自己轻松一下”等。

6.于无疑处创设问题情境。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每一个人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都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所以教师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接下来进一步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

7.利用学生提出的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探究气氛浓厚,又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了尊重知识、严谨治学的态度。

总之,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产生巨大的诱惑力,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玉民、范天成.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能力的培养与训练[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