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苏州的诗句

苏州的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苏州的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州的诗句范文第1篇

苏州朋友小张向我介绍说,苏州河道纵横城内外,大小古桥点缀其间。从唐代到清末,苏州桥始终在300座以上。元初,马可•波罗游历苏州时赞誉苏州为“东方的威尼斯”。苏州成为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的“江南都会”,都是因为有了交通便利的苏州桥。苏州才子佳人如云,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形容苏州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来到苏州东南十几里处,就是名字奇特的玳玳河,有名的宝带桥横卧其上,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向我讲述过去的事情。该桥始建于唐元和年,但不知在何年桥毁坏了。现在的这座桥重修于明代正统7年。怀着虔诚之心,我走上这座72孔的长桥,仿佛走过遥远而近贴的唐风明雨里,用手触摸27孔与28孔之间的那座3米高的石塔,一种古朴的气息从无言的塔身上传递出来,走过长长的宝带桥,我频频回首,留恋这条飘动在绿色原野上的玉带。

在众多的苏州桥中,最富诗情画意的当数枫桥了。枫桥本是苏州常见的一座单孔石桥,可是,桥以诗“贵”,自从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一出,吟咏枫桥的诗歌无数,于是“诗里枫桥独有名”。坐在桥旁的石栏上,我想象着千年前的那位一袭青衣的孤独诗人,他坐在船上独斟独饮,面对美妙的枫桥夜色,满怀羁旅的客愁。半夜时分,从不远处寒山寺传来阵阵的钟声,使他灵感顿生,回到船舱里,急就那首传唱千古的名篇。走过枫桥,我走进心仪已久的寒山寺,站在诗人张继坐像前满怀崇敬。诗人已去一千多年,可我们并不觉得他走得遥远,他分明就活在那首情味隽永的唐诗余韵里。千多年来,多少桥灰飞烟灭,而这座原本很普通的枫桥,因为这首诗,而终于保留下来。潋滟的春光中,旅人游而忘返,陶醉不已。

除了名桥,在我住的小旅馆附近,还有一所无名小桥。黄昏时我游桥归来,总见她披了金色的纱衣伫立在水上。她的名字叫朱雀桥,我想了半天才想起那句诗是“乌雀桥边野草花”,这里并没有“旧时王谢堂前燕”,但她仍然是有故事的,只不过我来不及打探了。

苏州的诗句范文第2篇

苏州酱鸭又名五香鸭。据考证,它是在南宋名菜五味烤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了。

苏州城内的陆稿荐熟肉店是姑苏城内制作苏州酱鸭最有名气的卤菜店,该店制作的苏州酱鸭色泽殷红如琥珀,整鸭姿美香扑鼻。品尝它,甜津津中生咸味,甜咸之中鲜无穷。苏州酱鸭,制作工艺考究,选用苏州当地产的膘肥、内嫩、体大、皮白的太湖鸭或娄门大鸭为原料,宰杀去毛杂洗净,然后用砂仁、丁香、桂皮、桔皮、大茴香等上等香料加红曲等熬成卤汁,待鸭子冷却,把红卤汁浇遍鸭全身,即成。苏州酱鸭为四季名肴,既可作上等酒席上的冷盘,又广被作为赠礼的佳点。

扬州三套鸭:扬州的菜肴以清鲜著名于世,1949年我国开国大典时招待宾客的国筵便是扬州菜肴。三套鸭是扬州的特色菜、功夫菜。采用家鸭、野鸭、肥鸽,精工制成。制作时家鸭中套野鸭,野鸭中套鸽子;家鸭肥,野鸭香,鸽子鲜,三禽相套,整体出,一菜三味,此菜为全国菜典中仅有。制作此菜,采用装钵加作料,炖焖成菜,菜成持钵上席。吃时由外层向里层吃,越吃越鲜,越吃嫩,渐入佳境,妙不可言。古人曾有“三禽一簋世无双,骛套家鸭鸽内藏。层出不穷尝异味,楼人放鹤忘回乡。”的诗句赞其菜。

苏州的诗句范文第3篇

精于厨艺常亲自烹饪家乡美味

陆游的烹饪技艺很高,常常亲自下厨掌勺。一次,他就地取材,用竹笋、蕨菜和野鸡等物,烹制出一桌丰盛的佳宴,吃得宾客们赞美不已。他对自己做的葱油面也很得意,认为味道可同神仙享用的“苏陀”(油酥)媲美。他用白菜、萝卜、山芋、芋艿等家常菜蔬做甜羹,引得江浙一带居民争相仿效。

陆游在《洞庭春色》一诗中说“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这“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脍”是切成薄片的鱼;“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金齑玉脍”就是以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

陆游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莱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并诗曰:“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由此可见,陆游是很会烹饪,又很爱烹饪的。

动情诗句念念不忘川菜

正是因为陆游欣赏这些家乡名菜名点,所以当他宦游蜀地之时,不时要通过怀念家乡菜点来抒发他的恋乡之情,写出了“十年流落忆南烹”的诗句。

陆游不但会做,而且很懂得烹调技术。他长期在四川为官,对川菜兴味浓厚。唐安的薏米,新津的韭黄,彭山的烧鳖,成都的蒸鸡,新都的蔬菜,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离蜀多年后还念念不忘。

晚年他曾在《蔬食戏作》中咏出“还吴此味哪复有”的动情诗句;在《饭罢戏作》一诗中说:“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彘骨”就是猪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美味至极。此外,他还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物。

在选用新鲜的优质烹饪原料时,陆游诗曰:“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他认为刚打过霜的新鲜蔬菜不要调味,摘回来就煮了吃,吃起来会有些甘甜,连盐都不需要放了。

晚年基本吃素自认节俭又养生

陆游到了晚年,基本吃素,他认为这样既节俭,又可养生。他喜爱的素菜有白菜、芥菜、芹菜、香蕈、竹笋、枸杞叶、菰、豆腐、茄子、荠菜等,几乎与荤菜绝了缘。这样吃蔬食,“可使胸中无愧作,一餐美敌紫驼峰”。尤其嗜食荠菜,常常吃得不肯罢休。

苏州的诗句范文第4篇

爱花无论桃杏梅

杜鹃、牡丹、紫薇、桃花、梅花、杏花、樱花、桐花、荷花等,都在白居易的诗歌吟咏之列。他尤其喜爱杜鹃花,在《山石榴・寄元九》一诗中,他写道:“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杜鹃花,杜鹃啼时花扑扑。……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杜鹃之美,无与伦比,有如绝代佳人西施,而芙蓉、芍药皆相形见绌。白居易对杜鹃的评价,竟是如此之高!因为爱杜鹃花,他不仅把江州(今江西九江)山上野生的杜鹃移植到住所,还写下了《戏问山石榴》一诗:“小树山榴近砌裁,半含红萼带花来。争知司马夫人妒,移到庭前便不开。”不仅如此,元和九年(814年),白居易调任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时,还千里迢迢,把庐山杜鹃带去种植,并写下了《喜山石榴花开》一诗:“忠州州里今日花,庐山山头去年树。已怜根损斩新栽,还喜花开依旧数。”白居易惟恐读者不知此花的来历,还特意在题目下写下了“去年自庐山移来”的注脚。据初步统计,收入《白居易集》中吟咏杜鹃花的诗,除以上几首外,还有《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山石榴花十二韵》、《题山石榴花》等。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在《海棠》一诗中把海棠比作女娇娃,构思新颖,堪称佳作。而比苏轼早数百年的白居易,早就把花当作自己的“夫人”,可谓是首开花卉拟人化的先河。他写道:“移根易地莫憔悴,野外庭前一种春。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既体现了诗人诗作构思的不凡,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爱花感情之深。

“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杏梅”。白居易不仅钟爱杜鹃花,甚至对闲花野草也一往情深,甚有感情。这在《同友人寻涧花》一诗中可以找到佐证。诗句是:“闻有涧底花,贳得村中酒。与君来校迟,已逢摇落后。临觞有遗恨,怅望空溪口。记取花发时,期君同携手。”虽寻芳不遇,但他还打算次年再去寻觅。

白居易因爱花、咏花,曾遭政敌攻击而被贬谪。元和十年(815年),时任太子左善赞大夫的白居易,第一个上书唐宪宗李纯,请搜捕刺杀武元衡(宰相)的凶手。新任宰相张弘靖、韦贯之认为白居易不是谏官而上书奏本;忌恨他的人又诬陷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不慎掉在井里淹死了,而写了赏花及新井诗,有伤名教,遂贬为州刺吏。诏书刚下,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唐宪宗,言白居易所犯迹状不宜任地方长官,宪宗乃追诏改授江州司马(郡佐官)。降职也罢,降级也罢,京官可以不当,但花木不可不爱。此后的白居易不改初衷,仍爱花、咏花、种花。以此而论,白居易可真算得上是个花痴了。

花下对饮亦潇洒

爱花必赏花。凡花事盛隆,白居易总要前去观赏,且每每于花下留下诗作。

“村南无限桃花发,唯我多情独自来”。(《下庄南桃花》)“香胜烧兰红胜霞,城中最数令公家。人人散后君须看,归到江南无此花”。(《看浑家牡丹花戏赠李十二》)早年居于长安的白居易,已有此雅兴了。

此后,白居易的赏花诗作屡见:“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儿醉几场。……赏自初开直至落,欢因小饮便在狂。”白居易一生写出了许多千古传诵的花诗。

栽花植树不知疲

爱花必种花。白居易原籍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后因藩镇割据,烽烟四起而避难越中(今浙江一带)和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符离镇)。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进士及第后,他先后在长安、、江州、杭州、苏州、洛阳为官或家居,一生住地多变。但无论住在哪里,也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他的高情逸致,栽花植树,始终如一。

贞元十九年(803年),32岁的白居易官授校书郎,开始进入仕途。这时他在长安常乐里租了一处房屋住了下来。入住后,见园中竹丛“枝叶殄瘁,无声无色”,于是“乃芟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亲手抚育。日后,竹丛复苏,出现了“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的美丽景象。对此,白居易心有所感,写下了《养竹记》一文。

次年,白居易卜居距长安约百里的渭村。此间,白居易栽花种树甚勤,房屋四周桃红柳绿。他在诗作《重到渭上旧居》中写道:“旧居清渭曲,开门当蔡渡;十年方一还,几欲迷归路。追思昔日行,感伤故游处。插柳作高林,种桃成老树。”在《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树》一诗中,他也曾作过追忆:“故园渭水上,十载事樵牧。手种榆柳成,阴阴覆墙屋。”

比较起来,他种花植树最为热心时候,是贬为江州司马和忠州刺史时。白居易贬下江州后,先是住在官舍。后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春,筹资在风景秀丽的庐山香炉峰、遗爱寺之间,构一住宅名“草堂”,举家迁居于此,直到元和十三年(818年)。此间,他栽杉种柳不辍,还种山樱桃、杜鹃花和荷花等,并写下了“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已被山中客,呼作白家池”等颇有情趣的诗作。

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调任忠州刺史。在忠州的两年里,是他一生中栽花种树最勤的时候。此间,他种过桃、杏、梅、柳、荔枝、杜鹃等花树,留下了《东坡种花二首》、《种桃花》、《东涧种柳》等众多诗作。在这些诗里,他留下了“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每日领僮仆,……铲土壅其本,……”等诗句。十分难能可贵的是,白居易明知在忠州的任期只有3年,但仍热心栽种。对此,他在《种荔枝》一诗中是这样写的:“红颗真珠诚可爱,白发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这不就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舍己为人的精神体现么!果然,元和十五年(820年)冬,3年任期未满,唐宪宗就将白居易召回长安改任尚书司门员外郎。告别江州,白居易对东坡花树依依不舍,深情地下写下《别种东坡花树两绝》:“二年留滞在江城,草树禽鱼尽有情。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花林好住莫憔悴,春至但知依旧春。楼上明年新太守,不妨还是爱花人。”白居易离开忠州若干年之后,还念念不忘东坡花树,写下了“最忆东坡红烂漫,野桃山杏水林檎”、“长忆小楼风月夜,红栏干上两三枝”等诗句,对东坡花树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

苏州的诗句范文第5篇

一、 直接默写型

1. (2012・江苏省连云港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 (2012・江苏省宿迁市)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二、 理解默写型

3. (2012・江苏省盐城市)王之涣《凉州词》中包含物候现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012・北京市)《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边花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迁移默写型

5. (2012・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国古典诗词中写到“柳”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你积累的名句(上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2012・山东省日照市)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以景写情,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有此妙。

四、 运用默写型

7. (2012・江苏省徐州市)孔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推己及人、为人着想的道德情怀,因此被镌刻于联合国总部,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黄金法则。

8. (2012・江苏省盐城市)身处顺境,我们不妨用《〈孟子〉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远见卓识来警醒自己。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对于记诵默写题,中考试卷的评分准则里往往有这么一条:“每句1分,错、漏、添、别一字,则该句不得分。”这就启示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认真背诵,准确记忆,工整书写。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给同学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背诵不能偷懒。对于考试大纲中划定的背诵范围,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全部背完,特别是名家名作名句,要做到脱口而出,信手拈来。

诗、词、曲中的句子常考,这一点同学们都知道;文言文中的重要句子也是中考语文试卷中经常涉及的内容,但有的同学却不够重视。例如“典题诊断”中的第4题和第8题,就分别出自文言文《岳阳楼记》和《〈孟子〉二章》。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对于《马说》《陋室铭》《醉翁亭记》《小石潭记》《出师表》等文言文,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二,学会分类比较。古诗词里,有一些字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写法各异,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做个有心人,学会收集和分类整理,在比较中将它们区分开来。

第三,把握题干中的关键词。对于理解默写型、迁移默写型和运用默写型这三种题型,一定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

第四,养成“验算”的习惯。记诵默写题并不难,不少考生也确实会背,但为什么总有人得不到满分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粗心大意。要改正这个毛病,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验算”,即把答案从头到尾仔细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多字、少字、错别字。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诗经・秦风》)

2. 孔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在求学的道路上,学习与思考都很重要。(请用《论语》中的句子回答)

(以上两题选自2012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卷)

3. 宠辱偕忘,________________,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4. ________________,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以上两题选自2012年上海市中考卷)

5. (2012・江苏省苏州市)后值倾覆,___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6. (2012・江苏省镇江市)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

苏州的诗句范文第6篇

材料如下:

有些人习惯于仰望别人,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着。

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指出有些人“仰望别人”的人生习惯,后一句揭示了“仰望别人”的人“被别人仰望”的看似奇怪实则合理的社会现象。这是一道关于期望、追求,蕴含矛盾、相对等哲理意味的命题。当我们看到别人的优点或优势时,总习惯于仰望别人,促使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实现人生理想,如见贤思齐,从这一点上可以说“仰望别人”是一种好习惯。但如果只是一味仰望别人,却看不到自身的优点,那么这种“仰望”就失去价值,如此仰望只能矮化自己,失去自信。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我们只顾仰望别人,其实自己也是别人仰望的对象。行文时可以正面立意,人生需要仰望,要向着更高远的目标奋进;也可反面立意,人生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也是风景。可写仰望别人,可写被别人仰望,也可兼写两种。

在理解了材料的基础上,拟题可以作如下追求。

第一境界,合题意。

拟题是否合题意,涉及对材料的理解。从“习惯”一词可以看出对“仰望别人”的否定,“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告诉你,自己也有被仰望的亮点,所以做人要自信,不可妄自菲薄,从而失去信心。这则材料的关键词“仰望”,意为“敬仰而有所期望”,针对对象的学识、才能、人品、境界等等而言。有同学拟题为“要知足”,是误将“仰望”理解为“羡慕”,不要羡慕别人,要知道别人也在羡慕你,所以要知足,如此便为偏题。

如何做到合题意?有很多同学为求方便,总喜欢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取代材料关键词,可理解能力跟不上,如此生发,常容易偏题。为求保稳,我们可以使用材料来帮助拟题,比如“原来我亦被你仰望”、“何必仰望他人”。也可以使用材料关键词来辅助拟题,议论文的文题如“仰望自己的天堂”、“仰望是一种姿态”,记叙文的文题如“张大爷的仰望”、“青藤的仰望”,散文的文题如“半园(苏州俞樾第宅)的仰望”、“文明之仰望”。

当然,只是追求这种合题意的拟题,极有可能会与众相似而难以脱颖而出。

第二境界,有创新。

材料作文拟题,首先要做到不偏题。在不偏题的基础上,如果能做到有创新,又会上升一个境界。所谓有创新,是指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能够拟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题目。这样的题目常常因眼界开阔、见识不凡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更容易吸引眼球,引起关注。

M出有创新的题目,有这样一些形式:

理解式拟题。基于你对材料的理解,拟出有新意的题目。如拟题为“你自有风采”、“每个人都是大圣”,材料强调不要总是仰望别人,回头看看,也有人在仰望自己,说明自己也有自己的风采,自己也是独一无二的“大圣”。

反弹式拟题。从材料的对面入手拟题。此材料的对面是:仰望别人,又不乏自信,也时常被别人仰望。如拟题为“愿做一株山茶,不仰望”、“不一样的烟火”,这里的不仰望的“山茶”、不一样的“烟火”便是不乏自信的形象。

延伸式拟题。对材料作进一步解读,通过题目表达自己更进一步的看法。如拟题为“从被仰望中发现美”“郭熙的回望”,“发现美”是对被仰望的结果的理解,而“回望”是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的方法。

凡事过犹不及,也不可为求新而走入歧途,否则就会出现诸如“仰望,留给自己”这种文题的偏执,或者“你,没那么不好”这种文题的拗口。

第三境界,有文采。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同样,题之无文也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文采,是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对语言的修饰,通过有个性有特色的语言,使题目别具一格,达到直抵心灵的震撼。

达到拟题有文采,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比如使用四字词语。《诗经》里的诗句多用四字词语,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作文拟题也可效仿。文题“自成风景,无需仰望”,读来干脆有力;文题“你若盛开,清风徐来”,简洁而有顿挫之美。这些题目连用两个四字词语,也使内容的表达更为丰满。

比如巧用诗句。文题“乐在风波不羡仙”化用张志和的《渔父歌》中的诗句“乐在风波不用仙”、文题“独立书斋啸晚风”则直接引用徐渭《题墨葡萄图》中的诗句。诗句的使用体现的是写作者的文化底蕴,“腹有诗书题自华”,读者无法不被这种诗意的表达感染。

苏州的诗句范文第7篇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等。说明文中,只使用一种说明方法的很少,往往综合使用多种说明方法。这样能提高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

下面就来谈谈《苏州园林》是如何综合使用多种说明方法的。

一、多处比较,突出特征

在介绍苏州园林布局的时候,作者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跟古代的宫殿、一般住房进行比较,一个绝不讲究对称,一个讲究对称,“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样一比较,苏州园林不对称的布局特点就更加鲜明了。文中介绍园林中的花草树木,“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既是比喻,又是跟外国花园相比较,写出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特有风格。在介绍苏州园林建筑物的色彩的时候,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突出了苏州园林色彩的清淡。在多重比较中凸显了苏州园林各个方面的鲜明特色,让人印象深刻。

二、妙打比方,增强情趣

在布局构思时,作者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整个苏州园林比喻成一幅完美的图画,从而让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产生“人在画中游”的审美错觉。在介绍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时,作者又用图案画和美术作比喻,强调苏州园林在布局上所追求的是自然之趣:虽为人工建造,却尽量任其自然,不露斧凿的痕迹。这又提醒读者应如何进一步欣赏苏州园林,欣赏“这本画册”。

三、恰当引用,丰富内涵

在写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观赏池沼里养的金鱼或各色鲤鱼时,作者引用了《汉乐府・江南》里的诗句:“鱼戏莲叶间”。短短五个字便勾勒出一幅富有情趣的图画,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四、善于分类,条理清晰

作者还使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得宏大的苏州园林的每个景点都有条不紊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在总述园林特色的7段(3~9段)文字中,分别从建筑布局、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和廊子、角落、门窗、颜色等方面介绍了各个景点,使我们对苏州园林的全貌有了完整具体的印象,为我们提供了鉴赏苏州园林的角度和线索。

【延伸练习】

1.窗的艺术性在中国园林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窗在园林中的妙用,主要通过漏窗和空窗来体现其“借景”功能。开在园墙上的漏窗,又称花窗,多用砖瓦空砌而成。框中构图,形式多样,千变万化。图案内容多为花鸟、山水或几何图形。它本身是景,又可窗内窗外双向“借景”,极尽“漏”之能事。不装窗扇的窗称为空窗。空窗有方形、长方形、圆形、六角形、扇形、葫芦形等多种形式,在大面积白粉墙的衬托下显得十分典雅优美。空窗本身不作景象,只在组景中起景框作用,窗的后面多置石峰,植竹丛、芭蕉之类,形成一幅幅小品图画,正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说:“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之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

苏州的诗句范文第8篇

关键词:凄清暗淡;意象;诗境

代宗大历时期(766――779年),安史之乱使社会生活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安史之乱前全国人口五千二百万,战争结束后,全国人口仅剩下一千七百万,有三千万人在战乱中丧生,大历时期的文人处境极其艰难,精神生活也极低沉,李端、李嘉v、卢纶、司空曙、郎士元、崔峒,同为燕赵文人,他们处境相同,诗风相似,号称大历才子。他们上承盛唐,下启中唐。盛唐的热度冷却了,意境依旧阔大然而却多了些空白,不再丰富而是萧散淡远了,感伤代替了憧憬,攘泊替了张扬。他们较多地抒发了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彷徨,他们的诗歌意境闲远清冷,从而表现出一种柔婉纤弱的艺术特征。时局动荡不安,个人前途未卜,前代文人的辉煌已经化作了迷茫和感伤,这种特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淡漠清冷的诗歌风貌,为中唐诗人的进一步开拓出有别于盛唐气象的诗歌风貌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下就李嘉v诗歌作初步探讨。

李嘉v,字从一,河朔地区赵州人,今河北省赵县人。两《唐书》无传,唐代姚合的《极玄集》选了他的诗歌。《极玄集》和《直斋书录解题》都记载李嘉v是天宝七年(748年)擢第,授秘书正字。司空曙送别李嘉v的诗《送李嘉v正字括图书兼往扬州觐省》大约作于天宝后期,正是嘉v担任秘书正字时, “不事兰台贵,全多韦带风。儒官比刘向,使者得陈农。晚烧平芜外,朝阳叠浪东。归来喜调膳,寒笋出林中。”[1]

刘长卿在上元元年(760年)被贬,由苏州出发被贬到南巴,途径鄱阳,与李嘉v相聚,写下《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v江亭》[2]

巴峤南行远,长江万里随。

不才甘谪去,流水亦何之。

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

清山独往路,芳草未归时。

流落还相见,悲欢话所思。

猜嫌伤薏苡,愁暮向江篱。

鄱阳唐代属于江南西道之饶州鄱阳郡,今江西省鄱阳县。此时李嘉v因何事被贬为鄱阳令,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材料支撑。李嘉v有两首诗表达了他的被贬的惆怅伤感,《至七里滩作》[2]:

迁客投於越,临江泪满衣。

独随流水远,转觉故人稀。

万木迎秋序,千峰驻晚晖。

行舟犹未已,惆怅暮潮归。

《入睦州分水路忆刘长卿》[2]

北阙忤明主,南方随白云。

沿洄滩草色,应接海鸥群。

建德潮已尽,新安江又分。

回看严子濑,朗咏谢安文。

雨过暮山碧,猿吟秋日曛。

吴洲不可到,刷鬓为思君。

李嘉v曾与刘长卿在苏州相会,之后,从富春江至睦州分水路回江西。据傅璇琮主编的《唐五代文学编年史》考证乾元二年秋贬鄱阳令,共四年,至宝应元年秋量移江阴令,常往来润州、苏州,永泰元年冬归朝,大历三年为司勋员外郎,大历五年十二月始出为袁州刺史,至大历七八年尚在袁州(江西宜春县),约大历八年冬未罢袁州后屏居苏州。据皎然和刘长卿诗考知李嘉v于大历十四年始起用为台州刺史,建中元年卒于台州任。

与严维、刘长卿、冷朝阳诸人友善。为诗绮丽婉靡,与钱起、郎士元风格相近,有齐梁吴均、何逊之风。集一卷。今编诗二卷。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称:“自振藻天朝,大收芳誉,中兴高流” 蒋寅在《大历诗人研究》中把大历年间的诗人分作三流:江南地方官诗人、台阁诗人和方外诗人。李嘉v与刘长卿、韦应物、戴叔伦等属于江南地方官诗人,

战乱中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人们为躲避战乱而四处逃难,颠沛流离,战后时局依旧动荡,在这样的时刻,亲人朋友相濡以沫的情意,就是人生最大的支柱和安慰,是世上最珍贵的东西。纵观李嘉v诗集,共存诗135首,以送别亲友为主题的诗歌占据主导地位有63首之多,占到总数的将近一半。如:《送卢员外往饶州》《送韦邕少府归钟山》《送裴五归京口》《送严维归越州》《送杜士瞻楚州觐省》《送裴宣城上元所居》《留别毗陵诸公》《送独孤拾遗先辈先赴上都》、《常州韦郎中泛舟见饯》《送崔侍御入朝》《送岳州司马弟之任》《裴侍御见赠斑竹杖》《送张观归袁州》《冬夜饶州使堂饯相公五叔赴歙州》《晚发江宁道中呈严维》《送王端赴朝》《送王正字山寺读书》《送房明府罢长宁令湖州客舍》《送李中丞、杨判官》《送苏修往上饶》《送弘志上人归湖州》《送陆士伦宰义兴》《司勋王郎中宅送韦九郎中往濠州》《送韦侍御湖南幕府》《送客游荆州》《送朱中舍游江东》《送郑正则汉阳迎妇》《送皇甫冉往安宜》《送严员外(一作刘长卿诗)》《送舍弟》《送从弟永任饶州录事参军》《送崔十一弟归北京》[2]等。

送别诗所表现的大多是借明丽清新的自然环境表现淡淡的离别惆怅,低沉闲远的格调暗示了在大萧条之后,留在人们心中的伤痛和无奈。

时局动荡,赋税沉重,大量民众生活艰难,作为地方官,李嘉v在诗中表现了关注民生,同情民瘼的儒者情怀。只是这部分以现实民生疾苦为题材的诗较少。

如:《南浦渡口》

寂寞横塘路,新篁覆水低。东风潮信满,时雨稻粳齐。

寡妇共租税,渔人逐鼓鼙。惭无卓鲁术,解印谢黔黎。

李嘉v还有一些诗表现了伤今怀古的情怀,如《江上曲》:

江心澹澹芙蓉花,江口蛾眉独浣纱。可怜应是阳台女,对坐鹭鸶娇不语。掩面羞看北地人,回身忽作空山语。苍梧秋色不堪论,千载依依帝子魂。君看峰上斑斑竹,尽是湘妃泣泪痕。

《伤吴中》:

馆娃宫中春已归,阖闾城头莺已飞。复见花开人又老,横塘寂寂柳依依。忆昔吴王在宫阙,馆娃满眼看花发。舞袖朝欺陌上春,歌声夜怨江边月。古来人事亦犹今,莫厌清觞与绿琴。独向西山聊一笑,白云芳草自知。[2]

“不堪秋草自伤魂”“唯论华发愧头巾”表现年华易逝的伤感,

在135首诗中,114首是律诗,其中五律86首,七律28首, 无论七律还是五律用词都极其凝练老辣,对仗又极其工整,堪称一流,比如:

“蒹葭百战地,江海十年人。叹老堪衰柳,伤秋对白O”

“霜林澹寒日,朔雁蔽南云。八座由持节,三湘亦置军”

“水声巫峡里,山色夜郎西。树隔朝云合,猿窥晓月啼”

“雨多愁郢路,叶下识衡山。地远从军乐,兵强分野闲”

“独归双树宿,静与百花亲。对物虽留兴,观空已悟身”[2]

除此之外,他的律诗结构十分完整。律诗发展到大历时期,已经相当的成熟完美,李嘉v的律诗便是证明,说他“振藻天朝,大收芳誉,中兴高流”诚不为过。

嘉v诗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极为含蓄镌永,又意味深长,给人无限联想的空间。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景时即目便是景,很少用典,主要是白描的手法,手法干净老辣,达到提纯的效果,低沉灰暗之中点缀有山月猿鸟所带来的一抹亮色,绮丽婉转,凄美哀怨。比如“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朝霞晴作雨,湿气晚生寒”等诗句,就纤巧精致大有齐梁之风。[3]

综上所述,李嘉v经历动荡的时代,深切体会到战乱后的萧条,他的诗歌呈现出凄清、阴冷、暗淡的风貌,运用白描手法,选择寒山、夕照、秋水、冷月等象征性意象,描绘出优美的诗境,表达一种落寞幽微的心境,强调一种个性的表达,因而诗歌境界流于狭隘,追求技巧而略显人工雕琢痕迹。

注释:

[1]傅璇琮. 唐代诗人从考[M]. 北京:中华书局[M]. 1980.

[2]全唐诗q北京:中华书局[M]. 1997.

[3]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