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

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范文第1篇

1、用课本做引线,引发学生阅读原著兴趣

首先利用课文抛砖引玉。《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以及“课外读物建议”中对名著阅读教学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苏教版初中阶段“名著推荐与阅读”要求学生阅读的名著有:《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等,体裁涉及童话、小说、散文。因此,教师首先要围绕《课标》,善于利用课本资源,把其中的章节作为切入点,只要找准了切入点,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可以调动起来的。

其次,课本后面的“名著导读”,也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途径。在“名著导读”中,首先是对每本著作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的介绍,然后有“阅读建议”,最后是“精彩片断”和“点评”。读了“精彩片断”,再看主要内容的简介,许多学生都会产生一些探究的想法。如引导学生读《水浒》时,就是利用课后的精彩片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让学生了解了鲁达路见不平,帮助金氏父女逃过卖肉屠户镇关西的欺侮,三拳打死了镇关西的故事,认识了鲁达豪爽仗义的性格特点。这时教师可以就此进行拓展,告诉学生这只是《水浒传》中关于鲁达的一个故事,他还有“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故事,也都非常精彩,这样学生就会自己在课外去找原著来看。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喜欢展示自己的时候。所以,我们可以组织朗读比赛、读书笔记展评、佳作推荐、人物评论、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从中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提高各种技能。如我曾经开展过阅读名著的“专题性读书活动”。每月拟一个专题供学生自由选择书目。可以按照作家的风格,也可以按作品的特点或时代特征拟专题,如“走进鲁迅”“我了解的文化名人与名著”“我喜欢的外国名著推荐”等,专题学习小组中的同学分工合作,读书、查阅资料、积累,最后,全班在探究中交流读书成果。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老师在此过程中适时作出点评,用中肯的评价、鼓励的话语去激发他们发表见解的热情。还可通过名著阅读知识竞赛、讲名著故事接力比赛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3、利用好图书馆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校的图书馆,是一个不容错过的资料宝库。我们可以给学生借阅“名著解读”等书籍,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阅读名著。现在改编自名著的电影、电视剧也越来越多,我们可以让学生观看这些音像资料,了解名著内容,同时告诉他们,这些经过改编的东西,有些内容已经和原著不相同了,难道你不想看看原著还写了什么吗々这样,学生怀着积极的心态到作品中去,阅读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现在对习惯于阅读漫画等“文化快餐”的学生来说,较长篇幅的作品使他们望而生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摘录法、提纲法、写心得体会法等。我在上名著导读课时,常常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写、抄、评,评介鉴赏,让学生逐渐掌握阅读名著的门道。当学生习惯用某种正确的方法解读文本时,学生就拥有一把打开名著大门的钥匙,能够自由地进进出出,将里面的风景看个究竟。

2、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摘抄名言警句、精彩语段是写读书笔记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求学生把阅读中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内容写成简评或读后感,使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良好习惯。

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名著世界就像一个万花筒,里面的作品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典的,有现代的,无论是哪类作品,都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及人们当时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精神追求,对青少年人文素质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作用。在学生初一入学时,我根据苏教版推荐的名著目录,有目的、有计划给学生列一份推荐书目,让学生按自己的眼光去判断,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不管选择什么名著,只要乐于阅读,善于阅读,都能从中摄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范文第2篇

另一方面,时下的中学生更喜欢阅读流行、时尚、省时、省力的“快餐读物”,追求表面信息更甚于思想深度的“浅阅读”正在成为青少年的阅读主流。就算是“经典名著”,他们也宁可去看“薄一点的”,或者选择一些经过“改写”、“压缩”的“名著精简版”。一句话,原著正在远离学生。因此弥漫在原著中的文学气息、艺术气息、审美气息、学术气息自然无法自主地触摸到,无法在学生的心灵中打上深深的烙印。

由此可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名著正是课外阅读的最好载体,不朽的名著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深沉的思维空间。有人说没有名著的民族是可悲的,它意味着文明的短暂和浅薄;拥有名著却远离名著更加可悲,它意味着自动远离高尚和不朽。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过:“读每一本好书,就像是和杰出的人面对面”。中学生通过阅读名著,加以思考,对人格塑造有很大好处。通过在农村初中开展名著有效阅读实践活动,探索名著有效阅读的方法和策略,将有效地促进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如何在农村初中开展名著有效阅读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创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围绕这个课题,我在所任教的农村中学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进行了一番有益的尝试,也获得了一定的收获。

1.根据农村中学实际,我积极倡导在每个班级建立了简单实效的“图书角”,让名著在同学间“漂流”。班级“图书角”的图书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以班级为单位向学校图书馆批量借书;二是发动学生从家庭藏书或个人藏书借来。此外,教师个人藏书或是其他途径也是班级图书角图书来源的有益补充。同时设定固定的阅读时间,保障学生在一定时间的阅读量。通过建立班级“图书角”,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把学生阅读的书籍透明化了,教师比较容易把握学生阅读的内容,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方向进行必要、适当的引导;另一方面在阶段时间内学生的阅读相对比较集中,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开展阅读指导,把学生的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提高阅读指导效率。

2.教师定期推荐阅读书目,在不同年龄段可推荐不同类型的名著,并要求学生要精读其中几部名著。我结合教材和中考要求,向初一年级学生推荐《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向初二年级学生推荐《水浒传》、《格列佛游记》;向初三年级学生推荐《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教师坚持为学生诵读经典片段;教师利用阅读教学时间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4.联合同一教研组的语文教师开设专题讲座、课外阅读课、读书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进行分层指导,逐步实施,开拓学生读书空间,让学生享受读书乐趣,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5.举办读书交流会,交流读书心得。开展重读名著、名著述评等活动。如可在组织学生读完名著之后,让合作小组汇报读书情况,汇报形式可以是口头交流,也可以是朗诵精彩片段,甚至可以用表演形式演绎精彩篇章。通过交流,不仅加深了对名著的理解,激发了阅读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合作探究的能力。

6.开展读书笔记展评活动。对于优秀的读书笔记,在班级甚至在学校内展览。读书笔记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时是好词、好句的摘录,有时是文章梗概的记录,有时是对人物、情节、精彩语言的评价,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7.开展各类比赛,如举办演讲比赛;开展阅读竞赛等活动。

8.开展各类读书征文活动,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书香班级;兴趣培养;阅读环境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如何让学生从小养成阅读习惯,让读书成为自身的需要,我做了点滴的思考和探索。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要在班里开展拓展阅读,首先要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养成习惯。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我采用了“讲、展、赛、合”的形式。“讲”即讲述。在班里有计划定时举行故事会,读书汇报会,阅读心得交流会等形式。以此为交流平台吸引孩子们参与。“展”即展评,就是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后感、手抄报等。让孩子们在展评中获得读书的成就感。让孩子们在你追我赶中体验拥有知识的快乐。“赛”即竞赛,采用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背诵古诗宋词比赛、读书和手抄报比赛等等。“合”就是利用家长开展亲子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营造高雅家庭文化的有效助力。这些活动在每学期开始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制订出计划,按计划实施,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由开始的“要我读”变成了“我要读”,并逐渐养成了读书习惯。

二、营造书香氛围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在班级的环境布置上应与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探讨,进行了精心的布置,努力凸显书香意蕴,力争通过环境的布置,让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飘满书香,使学生在书香的浸润下不断的成长。在教室的内部环境的整体设计布局上,力求朴素典雅,温馨而又充满书香的意蕴。在对教室内部板块设计的命名上,在全班学生中进行征集,要求围绕“书香”进行命名,然后再进行讨论,并最终确定各板块的名称。通过这种方式既营造了全员参与书香班级建设的氛围,又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比如学生在对图书角的命名上,就有“智慧屋”、“书吧”、“书虫天地”等既有书香特色又有时代性却又不缺乏童真童趣的名称;在对佳作欣赏的园地的命名上,学生们的设计极富诗情画意――“小荷才露尖尖角”;在对学生作品展示栏的设计上,同样书香味十足――“书画苑”;就连平时最常见的班级栏,学生们也别出心裁的给它命名为“新闻广角”。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整个班级环境给人以清新淡雅又充满书卷味的视觉与心灵的双重享受。

三、指导阅读方法

1.建议学生阅读要有选择。

告诉学生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引导学生多读经典、名著、益智故事等。如推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格列佛游记》、《草房子》等。

2.建议学生读书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

有的同学手里有许多课外读物,每次随便拿出一本翻几页,没兴致再换一本……这样,一本书好几年也不曾完整地读一遍,这种无目的读书效果是不好的。你不妨给自己定个读书计划,规定一个星期或一个月之内,把哪本书读完。把读课外书当作丰富知识的重要手段看待,养成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

3.教给阅读方法。

首先我利用夕会课的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上好阅读指导课。有幸找到了一本书《我能考第一》,翻开细细一看,这本神奇的书主要教你轻松学语文的40个妙招。我觉得这本书对学生学好语文挺有帮助的,就试着每天利用夕会课的时间和学生一同学习这本书。没想到书中一个个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打动了学生。当我讲完一个秘诀,学生都迫不急待地请我讲下一个秘诀。若没特殊情况,每天我们一起学习,交流,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受任何约束。就这样,每天半个小时的读书交流就成了习惯。所以我觉得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口,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非常关键。

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范文第4篇

一、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均享有崇高的地位。在春秋后期,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不分国别、种族招收弟子,对于传播华夏进步文化起了积极的作用。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于官府的格局,开创了平民办学之风,为当时造就了一大批有用之才,为后世提供了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他的这一教育主张,对我们今天来说,就是不应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谁都有一视同仁地享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我们这一课题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不管年龄性别,不管智力好差,实验班级学生全员参与,在三年的研究期间从没有放弃过一个学生。

二、因材施教,展现特长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大有启示,对我们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也有不少启发。我们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安排、成果的提取等方面做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第一,以趣为导,分层实验。

只有在以兴趣为动力的条件下,才谈得上教育的效果;不讲兴趣的教育,造就出的不是庸才便是蠢材。因此,课题组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己挑选感兴趣的阅读内容。有的挑选国学经典,有的挑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有的喜欢诗词,有的喜欢国外作品……题材广泛,丰富多彩。

第二,根据特征,区别对待。

对不同的受教者给以不同的活动安排,因生制宜,区别对待,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精髓,也是这一思想得以落实的保障。它既应成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质,也应该是学生才能有效培养的捷径。在课题实施中,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提供不同的读本:七年级上学期以《初中经典读本》中的《弟子规》《二十四史格言选》《人文上杭》《孟子》《中国历代文赋选》(上)《中国历代诗、词、曲选》(上)为主;八年级上学期以《初中经典读本》中的《弟子规》《二十四史格言选》《人文上杭》《孟子》《中国历代文赋选》(下)《中国历代诗、词、曲选》(下)为主;九年级上学期以《水浒》《傅雷家书》《培根随笔》(下)《格列佛游记》《简・爱》《聆听天籁:读读泰戈尔》及巴金“三部曲”之《家》为主。

第三,注意方法,扬长避短

因材施教的核心是在发现其兴趣、优势后正确引导,扬长避短。在学生自由选择读本阅读后,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要求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写读书心得,阅读水平一般或更差的学生做读书笔记或者手抄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学习锻炼,得到了提升发展,这样既完成了阅读目标,更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第四,讲求实效,灵活多变。

在目的明确的情况下,教学或者检测的手段、方法、内容可不拘一格,无论作怎样的探索都是有益的。在课题实施中,成果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知识竞赛、读书心得、手抄报、校刊、黑板报、演讲比赛、诗词朗诵……通过这些方式的呈现,调动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也使课题研究提高了一个层次。

三、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孔子“教学相长”思想为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学相长”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其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师生活动,学生向教师学习,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理念,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三年来,课题组师生本着边探索边实践的原则,课题实验在结出理论硕果的同时,在实践中更是成效显著。

第一,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年下来,课题实验使阅读成为学生酷爱的生活方式,阅读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实验不仅使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更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们不再仅仅依赖于课堂,更多地自发地延伸到了课外,书写了厚厚的阅读笔记,背诵积累了大量名篇名段。学校处处可见由阅读而呈现的各种活动:手抄报展、名著阅读论坛、读书汇报会、演讲比赛、随笔交流会……阅读已成为学生个体生命的过程和酷爱的生活方式,这是课题实验带来的最大成效。

第二,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也比过去大大增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成为学生的主动行为和自觉要求。与此同时,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修改作文的习惯等都有所进步。学生在读读、写写、画画、背背、抄抄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背诵经典诗文提高了记忆力、注意力,提高了学习阅读、写作的水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在相关的语文知识或征文比赛中,实验班学生多人多次获得市、县、校奖项。

第三,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及研究水平。

课题研究开展以来,师生们少了些浮躁,多了些书香,群体素质悄然提高。实验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在学校语文组,经典阅读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在课题实验过程中,老师们通过参加培训、开展实验、上研讨课、写实验心得体会、交流经验等途径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学校教学的骨干力量。课题组还收集、整理了不少研究过程中的其它物化成果。

第四,推动了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

课题组在实验过程中,结合校本教研,定期举办各种研讨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校本教研氛围,带动了学校的整体教研。每位教师都在教研中学习着、反思着、培养着自己科研的热情和严谨态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

第五,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

课题研究使学校的语文学科在县统考和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实验班的学生整体语文成绩优于非实验班。在课题组带动下,全校研讨“经典阅读”的书香氛围异常浓厚,带动了全校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学校语文成绩在县统考及中考中连续三年居同类学校排名前茅,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在政治思想、意识形态、行为规范、教育理念、学习方法、修身养性、治国安民以及历史、经济、为政、礼仪等等各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在今天,我们应推陈出新、取其精华,使这一宝贵财富对现代人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应有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名著;教学建议

波罗果夫曾经说过“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经典名著都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包含着文学巨匠们丰富的思想情感和较高的写作技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到九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要做到“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因此,在初中阶段提倡名著阅读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学生的性格;还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然而,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农村初中生在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比城市学生要少,再加上农村对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深,名著阅读教学方法不够科学、系统,这些都使得名著阅读教学的进展不理想,更是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以下笔者就农村初中名著教学中所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相关的教学建议。

1 阅读经典名著的意义

1.1 开阔视野,积淀文化知识

农村学生学习生活的范围比较少,接触外界的机会十分有限。因此,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方面,名著阅读起到关键作用。初中必读的12本名著分别展示了古今中外各个民族独特文化现状以及精神追求,再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的精神特征、内心世界和现实关系。这些名著作为宝贵的文化财富,每一部名著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都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是一个苍茫的宇宙。《格列佛游记》以讽刺诙谐的手法描写格列佛在四个国家的荒诞经历,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对战争的批判。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里面涵盖了经济、政治、地理等文化知识。这些内容都有利于我们洞察历史的发展,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也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相关的素材。

1.2 培养写作思维,提高写作能力

课标推荐阅读的名著都是文人巨匠们思想的结晶,是经过历史的考量的,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学习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鲁迅《朝花夕拾》的语言犀利而深刻;《伊索寓言》的语言精练,极富表现力;冰心的《繁星・春水》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诗情画意。除了对语言风格的学习,我们还可以在这些名著作品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名著当中有许多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可以运用到议论文当中作为事例论证文章观点。《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好汉都是独具特色的英雄人物。名著的文本阅读也可以积累好词好句,为我们的写作增添文采。总之,名著里面有着写作素材,阅读名著有利于创新我们的写作思维,提高写作的能力。

1.3 有利于塑造学生人格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名著本身并不是目的,它的目的是有益于人格的发展。农村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学业上没有起到辅导督促作用,在思想教育上更是出现严重的缺口。然而,初中留守儿童正处在认知世界的时期,名著对其成长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当我们阅读名著时就像和作者在交流,他们会告诉我们人生的道理,会给我们指引方向。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要学会坚强,战胜自己,创造奇迹。初中留守学生在生活中没有父母的陪伴,保尔・柯察金是他们面对学习生活困境时的榜样。冰心的《繁星・春水》在清新自然的语言中让我们感受和自然之爱,享受童年的乐趣,健康地成长。

2 农村初中名著阅读的现状

本科毕业后我参加了下乡“支教”活动,深入课堂实践中了解农村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在名著阅读教学方面有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2.1 学生阅读资源匮乏,阅读积极性不强

农村学生学习环境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阅读的书籍比较少,可供选择阅读的途径也不多。学生了解名著的方式很多时候都是仅限于教材的名著导读的图书馆藏书。书籍的匮乏使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不高。除此之外,初中阶段对名著的考察方式比较单一。名著的考察大多是设在语文试卷的附加题部分。这会让学生认为:附加题是优生提高分数的部分,不必过于关注。因此,这些情况就导致初中生对名著阅读的积极性不强。

2.2 名著阅读教学方法指导不到位,课堂枯草乏味

在初中的实践里,我发现老师对名著阅读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课堂上老师只是简略地介绍名著的主要内容,分析主要的人物,都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看似认真地听。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不高,对名著的理解不够深入,自然不会分析。

2.3 教师名著阅读量少,理解不够透彻

教师的名著阅读数量和质量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如果教师的阅读不够认真,是不能把握每一部名著的侧重点,那么就很难引导学生对名著的解读。在实践中了解到农村教师对名著的阅读量不足,认认真真把必考名著从头到尾看一遍的比较少,大多都是泛泛而读。这样的知识储备量是不足以对名著进行深入剖析的。

3 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建议

名著阅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面对目前名著阅读所呈现的现状,我们应该要找准症结,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都要主动参与到文本的研读当中,用科学且有趣的方法进行信息的筛选,提高阅读能力,创新思维,在阅读名著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3.1 教师要增加阅读量,找准侧重点

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在学生心目中起着榜样的作用。因此,在名著阅读方面,教师要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进行名著的阅读。教师要认真研读名著文本,把握教学的侧重点。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一些名著的篇幅比较长,没有目标地通篇累牍是比较耗时的。例如在讲授《繁星・春水》之《青年人》时,引导学生从诗歌字词的把握中了解如何待人处事的思想内容;在讲授《朝花夕拾》时可以分析重点语句,感受鲁迅先生如何回忆温馨往事,如何进行理性批判。

3.2 学校要加大投资经费投入

农村名著阅读得不到重视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书籍资源的缺乏。因此,学校方面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到书籍的购买当中。我们可以把买来的书籍放在每个班的特设的“读书角”当中,让学生自由地选择阅读。

3.3 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进行名著阅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指导,教师应重视阅读课程的传授,设计出吸引学生参与的教学内容,发挥课堂对学生所起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的独特体验。但是对于名著阅读的教学,我们很多时候都是采用“时间―人物―主题”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解读。然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思维能力,仅仅停留在文本解读的层面是不够的,而且这样的课堂气氛也比较乏味。其实,一些名著是很有趣味的,我可以通过经典段落的视频去把握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水浒传》中的“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观看视频了解草莽英雄吴用、晁盖、白胜等是如何和杨志斗智斗勇的,他们各自又是怎样的性格特征。《西游记》的情节描写比较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多,我们可以采取课堂话剧的形式,让学生自读《西游记》改变成话剧,凭着自己对名著的理解把它呈现出来。在阅读方法和技巧方面,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探寻适合学生的名著阅读方法供学生借鉴。可以向学生介绍如何进行精读和略读相结合,课前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在课堂上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名著里的人物,分小组进行作家和作品的讨论与辩论呈现名著内容,提高名著阅读的效率;在课后举办读书笔记评比和名著知识竞赛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名著的阅读当中。

中外名著书籍是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阅读名著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考试要求,更重要的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名著更是符合新课标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求。让我们改变农村名著阅读的不良习惯,在科学的阅读方法下,享受名著阅读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甘雯晖.初中名著阅读有效教学初探[D].广州大学,2011.

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读书 游学 写作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和学生本来就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的修业的精进而走到一起来的,因此,老师和学生就应该不计短长而一起前行。

放下教师的“架子”,和学生一起修业修德。不做高高在上、习惯于动口的君子。

一、和学生一起读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到――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稻草人》、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等。

寓言,如中国古今寓言、《伊索寓言》等。

故事,如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艾青诗选》、《革命烈士诗抄》、中外童谣、儿童诗歌等。

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老舍《骆驼祥子》、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夏绿蒂・勃朗特《简・爱》、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补充推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写到――

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课外读物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庄子》等;

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沈从文《边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

诗歌散文,如郭沫若《女神》、普希金诗、泰戈尔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

剧本,如王实甫《西厢记》、《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等;

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语文常谈》、朱光潜《谈美书简》、爱克曼《歌德谈话录》等;

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量及阅读书目都有明确的规定。可是,师生们执行了吗?中小学生的阅读现状究竟怎样?

带着这些问题,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也走访了一些老师,得到以下一些结论:

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随着年级的上升而下降。也就是说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高中生很少进行课外阅读。原因是:课业负担越来越重;阅读,对于考试没有明显的帮助。

再想一想,没有任何学科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完成这么多的文字阅读量,唯独“语文”。

再深入想一想:我们的文化靠什么传承?我们的精神家园靠谁去守望?这样一想,阅读的重要性、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就全出来了。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当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

师生一起读书,可以形成阅读的良好氛围,在这个氛围里,能够互相督促,提高阅读效率。

师生一起读书,可以找到共同话语,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开读书报告会、读书交流会,形成研究风气。

师生一起读书,可以促进师生一起动笔,写一些读书笔记,留下成长的足迹。

……

对教师而言,重读一些书籍,并不意味着浪费。基本的道理是:重读,也会有新的收获。和学生一起读书,会逼着教师思考更多的问题,对自己也是个提高的过程。

二、和学生一起游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建议语文教师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且明确告诉我们: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阅读材料、其他图书、报刊、工具书、教学挂图,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行路是互补的,一味地读书,那是“读死书”。通过读书,能够获得丰富的学养,如同一个财迷看到了金山银山,但要拥有金山银山,还得走出书本。

行万里路,既是在验证所读的书本知识,又是在换一种方式在读书。不同的是,这本书是无字的,他叫自然、社会、风俗、世态……

举个例子吧。

2008年,我和部分学生去登东梁山。山不高,很快登顶。俯看滚滚江水,眺望对面的西梁山,顿时觉得东、西梁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不禁吟起《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忽然,就有学生提出疑问了:“李白怎么看到了‘碧水东流’,这江水不明明是浑浊的吗?”是啊,我们看到的江水,的确浑浊不堪。于是,围绕“碧水”我们就讨论开了:

有人说“唐代的时候,这江水就是碧蓝的。白居易还写‘春来江水绿如蓝’呢”;有人说“这是环境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碧水才成了浑水”;还有人说“唐代人口稀少而现在人口太多,江水不混才怪呢”……

七嘴八舌中,大家讨论起了环境变化的原因,大有世易时移的感慨。大家都深信李白诗中的“碧水”是真的,要不,他怎能将离此山不远的青山作为魂归的地方呢?

去年,这个班同学聚会,还跟我回忆起这次游历。我意识到,这才是真正学习《望天门山》!

可是,随着应试教育的不断强化。现在的师生们紧紧守着课堂,紧紧地盯着分数,苦苦地奋斗着。更有甚者,打着安全的旗号,把师生全部圈在校园里,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走出校园都需要校长、班主任签字,即便想走,还能走多远?

我以为,这种现象的存在,其实是侮辱了教育。

不久前,马鞍山二中周老师带着班级学生游学琅琊山,其做法值得借鉴――

首先,争取领导支持。他在游学之前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请示报告、游学计划书、游学预案等,因为这样,他得到了相关领导的认可,学校同意了他的游学方案。不妨看看他的“安全预案”吧――

安全预案

1.召开家长会,征求家长意见,采取自愿原则。发放此次活动的《告家长书》,必须征得家长签字同意后,学生才可参加此次活动。

2.欢迎家长志愿者参加此次活动。参加活动的家长编入学生小组,负责安全事务。

3.与家长志愿者一起与旅行社协商。协商内容有:交通工具、行程、价格、保险、服务项目等。协商好之后,报学校相关部门备案。

4.请学校领导出面与旅行社协商。要求一切从学生的安全出发,选派出最好的车辆和驾驶员。

5.活动前,再次召开专题家长会。学生分组,每组确定责任老师、家长和学生安全员。强调安全教育,签订安全责任承诺书。

6.活动时,开通24小时联系电话。只要遇到需要帮助的事情都可以直接拨打。

其次,要有游学内容。游学的目的要清楚,要有针对性。为此,他安排了以下内容,见下表:

最后,要有总结。游学中,师生围绕六个方面的游学内容进行过交流,归来后,都形成了文字,修改后印刷成册,名为《寻梦》。周老师为之写序。

为了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也为了一个教育者的责任,我们应该与学生一起游学,哪怕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只有一次,我们也应该坚持这样做。

三、和学生一起写作

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软肋。

表现在高考作文中,写磨难,则拿自己的亲人开刀,让父母离异、遭灾;论反抗,终究是屈原沉江、李白不事权贵、窦娥刑场发愿;说旷达,绕不开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普遍的问题是:语言上以华美掩饰贫乏无味、内容上以唱高调来掩饰内心的空虚、情感上以做作来掩饰无病。

追究这种现象的根源,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有关,与市面上大量的《作文宝典》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平时的“作文教学”出了问题。

校正的办法有很多,“和学生一起写作”就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刘国正先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他还说:“但看我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无一不是文章能手,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文章艺术是相辅相成,水融的。如果在不久的将来,从我们语文教师的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文章能手,很值得我们为此开一个庆祝会,因为这正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乃至提高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一项基本建设。”刘国正先生呼吁教师写好“下水作文”,看似要求高了一些,实则是一种科学的建议,是一个起码的要求。

教师和学生一起写作,有以下好处:

1.有利于平等观念的确立。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老师出题,学生写作。现在,有了共同的“作业”,有了共同的思考。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只管动嘴不动手了。师生之间通过同题作文相互理解更深,情感上也更融洽。

2.有利于评讲。师生作文可以进行比较,可以畅谈写作体会,可以分享成功的快乐与不足的教训。

3.有利于师生共同提高。教师下水作文,可以给学生示范;学生的作文,也可以促进教师思考。教学相长,师生互利。

我还以为,教师下水作文,应该强调:与学生“一起”,即应该与学生写一样的题目、用同样的时间、满足同样的写作要求――不得宿构、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等等。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或是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教师还停留在“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阶段。

如果一定要说教师是“蜡烛”的话,那么,这蜡烛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随着学生的不断进步,教师也在不断进步,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