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燕歌行高适

燕歌行高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燕歌行高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燕歌行高适范文第1篇

1 高岑边塞诗风格的共性特征

盛唐诗坛,名家辈出,流派众多,风格异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是当时盛极一时的杰出诗歌流派。

1.1 都以盛唐时期的强烈爱国主义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为反映内容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诗歌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唐朝是中国社会的顶峰,盛唐诗歌达到繁荣的高峰,这是自然的事。在短短的五十余年的盛唐时期,涌现出了十几位大诗人,他们以各不相同的风格,推动了诗歌创作的。正如李白所说:“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古风》其一)这一代诗人怀着宏伟的理想与抱负,以蓬勃热烈的感情,激昂慷慨的声音去表现盛唐时代种种激动人心的生活和斗争。

高岑二人之诗正是以盛唐人的眼光,带着盛唐诗歌的伟大气魄,去观察和反映边塞的生活和斗争,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激动人心的变化,洋溢着爱国主义豪情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如高适著名的《燕歌行》中写道:“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表达了戌边将士们的爱国激情,为了保国守边,“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英勇杀敌,血战沙场,确实动人心魄!这种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在高岑的边塞诗中更是随处可见。

又如,“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火山云歌送別》)”。这些诗里有惊异、有赞美,但毫无畏惧和怯懦,处处表现了将士征服自然、藐视艰苦、勇往直前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1.2 二者艺术上都以七古见长,具有意境壮阔、风格豪健的特征

高适边塞诗大约二十几首,绝大部分是古诗,尤以七言歌行为佳。而岑参边塞诗也以七古见长,笔者认为诗体上这一特点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关,这是七古这种诗体,诗句的容量大,句数没有死规定,更便于抒写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也更容易创造出豪健的诗风和壮阔的意境。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诗评》)胡应麟说:“高岑悲壮为宗”(《诗薮》)这一评价是中肯的。尽管高岑二人艺术个性有所不同,但他们的边塞诗都具有壮阔的意境和豪健的风格与昂扬的时代精神相一致的!

如前所述:高适的《燕歌行》完全突破了边塞诗过去着重描写征夫思妇的传统,拓展了边塞诗的表现领域。《燕歌行》不局限与某个特定场景的描摹和某种特殊情绪的抒写,而是以战场和战斗为中心,作纵的方向看,它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汉家将士辞家、赴边、辗转苦战和战斗失败的全过程。从横的方向看,它涉及了天子与军队、统帅与战士、敌方与我方、征人与思妇诸种联系。纵横交错,组合成了一幅幅色彩鲜明而又有内在统一性的画面:京城里天子的殷殷慰勉,征程上队列的意气高昂:沙场上战士在殊死搏斗,军营中将帅却恣乐;敌方军队“凭陵”侵袭势如风雨,我方将士“力尽关山陷入重围;征人远戌难归而‘空回首’,思妇久伫无望而‘欲断肠’”—— 这些画面完美融合,编织成一副当时边塞生活的广阔而真实的画卷。创造出苍凉悲壮的艺术境界,展示出豪迈的气势。

岑参边塞诗如《走马川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等,无论是边塞自然景物的描绘,还是战斗场面的叙写,或是将士乐观豪迈情怀的抒发,都悲壮而有力创造出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读起来令人感动!

高岑边塞诗之所以能够形成壮阔豪迈的意境,表现出了强烈爱国情怀和乐观精神,是与作者的经历分不开的。高适于天宝八年举有道科中第,曾任封丘县小官,因不堪其职不久而辞职。天宝十二年,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二年后返朝任左拾遗、监察御史。安史之乱爆发,又佐哥舒翰守潼关。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多次随战边关,戎马生涯多年,直接感悟到边塞将士壮阔的胸怀,亲眼目睹边塞生活风貌,因而能写出充满豪情壮志的边塞诗。而岑参一生三次出塞,当时最重要的东北西部和北部边陲他都去过,而且在安西、北庭、关西节度使幕中都曾任过职,鞍马风尘十余载,对边塞生活十分熟悉,他是以守边将士的身份来写边塞诗的,因而豪情壮志,真情实感,苍劲悲壮的艺术风格,感人至深!

2 高岑边塞诗风格的差异

艺术个性是艺术的生命,高岑边塞诗都以“悲壮为宗”,形成盛唐时期苍劲悲壮的边塞诗派,正是这一风格特征,使高岑边塞诗在盛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显示出长久的艺术生命力,但我们必须看到高岑边塞诗风格上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学习和鉴赏他们的边塞诗。

2.1 “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

燕歌行高适范文第2篇

译文:塑造佛像塑造模型难以塑造其中的骨头,了解一个人看到他的脸却不知道他的心。

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代解缙《对联》

译文:长在墙上的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怎么能够长久存活呢?山间竹笋,嘴尖皮厚,中间是空的,又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唐·杜牧《泊秦淮》

译文: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之曲《玉树花》。

4、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唐代张谓的《题长安壁主人》

译文:纵然口头上暂时承诺了什么,实际上他的心就如路人一样冷漠。

5、塑佛塑形难塑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近代·萧梦霞《集俗语》

译文:塑造佛像塑造模型难以塑造其中的骨头,了解一个人看到他的脸却不知道他的心。

6、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

燕歌行高适范文第3篇

关键词:唐代歌行;反七律体;格律诗

Abstract:The anti-septasyllabic verse was a sub-style of poetry favored by the best-known poets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the Tang Dynasty. It usually took the form of eight seven-character lines but was not regulated-versed. Strikingly characteristic of “oblique tone” and “anti-antithesis”,this style of poetry differs completely from regulated verse in mood and emotion.

Key Words:versed line in the Tang Dynasty;poetry in the Tang Dynasty;regulated verse

在研究中我发现,唐诗中有些七言歌行也如七律一样,是七言八句,但这些七言八句的诗并非七律。《全唐诗》中此类歌行竟有300首之多,俨然成唐诗之一“亚类”。这些歌行貌似七律而实非七律,姑称之为“反七律体”。本文将这一歌行之特殊类别略加叙说与绍介,或可补苴唐诗研究之一隙空白。

首先应关注的,是“反七律体”作者阵容之强大。初唐作者有王勃、宋之问、刘希夷,稍后有张说。盛唐时代,大家、名家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乃至崔颢、储光羲、常建都有所作。大历作者有元结、王季友、钱起、卢纶、戎昱、皇甫冉、顾况等。中唐此体创作之盛况一如盛唐,无论尚平易一派的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抑或尚奇险一派的韩愈、孟郊、卢仝、贾岛以及李贺,都写过此类作品;刘禹锡、柳宗元也各有所作。晚唐写过此体的著名诗人有李商隐、皮日休、陆龟蒙、李群玉、温庭筠、唐彦谦、韦庄等。五代十国时期,创作过此类诗篇的高层人士有后蜀后帝孟昶和南唐宰相李建勋。诗僧寒山、贯休、齐己也留下了此类作品。总体来看,“反七律体”诗作之绝大部分是出自诗坛大家、名家之手,杜甫以34首的数量高居“反七律体”创作的榜首,李白也作有12首;其他著名诗人之创作,依数量排列依次是:李贺26首,元稹18首,温庭筠17首,白居易、张籍各9首,王建8首,岑参7首,高适5首。此外,中唐擅长歌行的刘商,作有《胡笳十八拍》,除第一拍为七言10句外,其余17首均为此体。因此,可以说“反七律体”是贯穿了唐诗发展史的、为唐代著名诗人所青睐的一种“亚诗体”。

对这些诗篇的命题方式加以考察,有些是乐府古题,如《短歌行》、《飞龙引》、《行路难》、《雁门太守行》、《远别离》等;有的乐府古题附加了记事性成分,如《短歌行送祁录事归合州因寄苏使君》。有些是具有记事或抒情性的“歌辞性诗题”,如《赤壁歌》、《怀仙歌》、《越王楼歌》、《折槛行》、《苦战行》、《秋雨叹》、《残丝曲》、《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同岑郎中屯田韦员外花树歌》、《双笋歌送李回兼呈刘四》等。有些则为一般的记事或抒情性诗题,如《长安早春旅怀》、《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寒食城东即事》等。要之,从题目看,“反七律体”仍体现了七言歌行自由抒写的特点。

最重要且最具有特征性的,是“反七律体”形式上的“非格律化”。这主要表现在“用仄韵”和“反对仗”两个方面。称之为“反七律体”,正缘于这两点形式特征的存在。兹分述如下:

其一,用仄韵。与七律之用平声韵相反,“反七律体”十之八九使用了仄声韵。其使用仄声韵,又有三种情况:

A式:八句诗分为两截,上下各四句,或上平下仄,或上仄下平,中腰必换韵一次。有的诗篇平声韵四句或仄声韵四句中各自也换韵一次。这类诗篇有120首左右。

B式:通篇用仄声韵。有换韵者,也有一韵到底者。这类诗篇有100首左右。

C式:平仄韵互用而无规律。这类诗篇有40首左右。

D式:用平声韵的篇章。以上三类使用了仄声韵的诗篇,占了“反七律体”的87%。剩下来40多首,是使用平声韵的篇章,可称之为D式。

其二,反对仗。与七律的颔、颈二联须用对仗相反,“反七律体”诗中很少有对仗句。即使有“对仗”句,也往往为变体,最常见的情况有两种:一是用仄韵的“一联”构成“对仗”;二是有意使用排比句构成“对仗”。

下面,将“反七律体”诗歌的内容、情感表达与形式特征结合起来加以讨论。讨论过程以诗篇用韵的A、B、C、D式为经线,编串相关诗歌作品。所举诗例,多系名篇,藉以展示“反七律体”的创作成就。大家、名家之外,也选了一些不甚知名诗人的作品。

反七律体中使用A式的诗篇数量颇丰。如: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1]王勃《滕王阁》

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反七律体”诗作。一开手,王勃就为这种诗体制订了一种上仄下平的基本体式。上四句写景色,下四句抒幽思。三、四句是用仄韵的对仗句。

去年六月西河西,今年六月北河北。沙场碛路何为尔?重气轻生知许国。人生在世能几时,壮年征战发如丝。会待安边报明主,作颂封山也未迟。[1]张说《巡边在河北作》

前半写实,叙说自己以身许国,巡边两年来奔波于沙场碛路的经历;后半抒写人生感慨以及安边报明主的壮心。开头两句,是仄韵构成的对仗,且为排比式的对仗——对仗句上下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要求词性相同,但绝不能重复,而这种排比式对仗恰恰是以必要的重复为特点。此种对仗句读来惟觉凹凸奇崛,与律诗中对仗句的圆美流转感觉完全不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1]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此诗与前引诸诗恰好相反,前半用平韵,后半用仄韵。前半叙事兼有写景,镜头摄取的画面是渡头;后半写诗人自己的栖隐情景,镜头摄取的画面是鹿门山中。平、仄韵转换处,以“鹿门”一词构成歌行常见的联绵句。

新丰主人新酒熟,旧客还归旧堂宿。满酌香含北砌花,盈尊色泛南轩竹。云散天高秋月明,东家少女解秦筝。醉来忘却巴陵道,梦中疑是洛阳城。[1]储光羲《新丰主人》

这首诗的仄韵对仗很有特点:一、二句在句中相同位置上两次以“新”对“旧”,似乎构成了对仗,但两个句子的其他词却不具有对仗性质,因此,似对非对,读来给人以十分独特的感受;三、四句的对仗,词性对得相当工整。这正表现了歌行造语的灵活性。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1]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此天宝十载诗人自西域返至武威时作。诗的前半用仄韵,想象对方行程,火山、赤亭、轮台均诗人所亲历,所以写来颇为真切。后半用平韵,抒别情,既是对友人的鼓励,也是诗人自己功业情怀的坦露。

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1]李白《采莲曲》

这应是李白青年时代初游越地时作。先写采莲女,三、四句的仄韵对仗充分展现其形象的美丽;后写游冶郎之迷恋忘返,诗人自己也包括在其中。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1]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此李白晚年游金陵所作。先写登楼所见夜景;次写油然而生的怀古之情。三、四句开首均用“白”字,构成排比式的仄韵对仗。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衤周,相许宁论两相直。[1]杜甫《秋雨叹三首》

这一组诗是天宝十三载杜甫困居长安时作。第一首上仄下平,先写个人处境,次写对连绵秋雨的忧虑。第二首上平下仄,先写决明草在雨中顽强生长的景况,次写诗人对其命运的担心。第三首亦上平下仄,先以描写出之,写广大范围内的雨景象;次以感叹出之,写雨带来的严重灾害。第二首“著叶”、“开花”二句及第三首“去马”、“浊泾”二句,用平韵,从词性看似对仗,但句中平仄却不符合律句的要求。

长松万株绕茅舍,怪石寒泉近岩下。老翁八十犹能行,将领儿孙行拾稼。吾羡老翁居处幽,吾爱老翁无所求。时俗是非何足道,得似老翁吾即休。[1]元结《宿洄溪翁宅》

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老翁”一词重复了4次,五、六句且构成排比式对仗。前半是客观描写,后半是主观抒情。

上山下山入山谷,溪中落日留我宿。松石依依当主人,主人不在意亦足。名花出地两重阶,绝顶平天一小斋。本意由来是山水,何用相逢语旧怀。[1]王季友《宿东溪李十五山亭》

这是一首纪实之作,写得极有情趣。上半说入山没见到主人,下半说其实用不着与主人相见,有山水相伴就满足了。三、四句是联绵句,五、六句则是“反七律体”少见的平韵对仗句。

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欲渡水水无桥。我欲上山山路险,我欲汲井井泉遥。越人翠被今何夕,独立沙边江草碧。紫燕西飞欲寄书,白云何处逢来客。[1]顾况《悲歌》

前四句用平韵构成一组大排比式的“大对仗”,而且,各句中四、五字重复,富有民谣风味。

虎有爪兮牛有角,虎可搏兮牛可触。奈何君独抱奇材,手把锄犁饿空谷。当今天子急贤良,匦函朝出开明光。胡不上书自荐达?坐令四海如虞唐![1]韩愈《赠唐衢》

此以诗代简,写得兴味十足。开头二句是排比式对仗,用来反衬赠诗对象的窘迫之状。诗的后半用平韵,以未来前途给对方以鼓励。

天下薄夫苦耽酒,玉川先生也耽酒。薄夫有钱恣张乐,先生无钱养恬漠。有钱无钱俱可怜,百年骤过如流川。平生心事消散尽,天上白日悠悠悬。[1]卢仝《叹昨日三首之二》

这首诗用仄韵的前四句,是两组排比式对仗,一、三句的“薄夫”和二、四句的“先生”又分别构成间隔式的联绵句;第五句换平韵处,复以“有钱无钱”绾结三、四句,构成一个大联绵句式,把全诗打成了浑然一片。

贫穷汲汲求衣食,富贵营营役心力。人也不富即贫穷,光阴易过闲难得。我今幸在穷富间,虽在朝廷不入山。看雪寻花玩风月,洛阳城里七年闲。[1]白居易《闲吟》

白居易此诗的句式结构,与上面卢仝的诗很相近,以“穷”“富”贯穿于全诗,构成开首的仄韵对仗和多重联绵。前半写世态,后半抒怀抱。

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仙心从此在瑶池,三清八景相追随。天上忽乘白云去,世间空有秋风词。[1]刘禹锡《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

诗的前半用仄韵,咏玄宗当年故事;后半换平韵,发表自己的评论。

洞庭明月一千里,凉风雁啼天在水。九节菖蒲石上死,湘神弹琴迎帝子。山头老桂吹古香,雌龙怨吟寒水光。沙浦走鱼白石郎,闲取真珠掷龙堂。[1](李贺《帝子歌》)

这首诗的前半用仄韵,且中间换韵一次,增添了迎接帝子降临时的幽渺气氛;后半用平韵,按王琦的解释,是“言帝子不肯来格”[2]。

以上共举诗例多首,或上平下仄,或上仄下平,平仄韵的转换无不将诗的内容划为两截,韵脚转换处即内容的转捩处。一般来说,前半多客观描写或记叙,后半多主观抒情。这与七律的结构方式有很大不同。七律的结构,是分为四联,首联领起,颔联、颈联用对仗句展开,尾联收束,其首尾呼应的四联式结构,完整圆满得无可挑剔,但也因过于严整而造成一种封闭感。“反七律体”的两截式结构,无论上截或下截,给人的感觉都是只有展开而无收束,所以相对较为开放。同时,“反七律体”的句式灵活结撰,富于变化,充分体现着歌行的自由体特点,也完全不似七律那样如同戴着镣铐跳舞,循规蹈矩而不能越雷池一步,这也显示了开放性。此外,中腰平仄韵的转换,打破了七律一韵到底的用韵规定,使诗的韵律变得生动起来,也增加了诗歌的开放性。

B式反“七律诗”有100多首,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如: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1]李白《上李邕》

此李白少年干谒之作。用仄韵,给人以奇崛不平之感。中腰换韵,将诗分为两段,前半自抒怀抱,后半宣泄对世俗、包括李邕大人的不满。

檐前白日应可惜,篱下黄花为谁有?行子迎霜未授衣,主人得钱始沽酒。苏秦憔悴人多厌,蔡泽栖迟世看丑。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1]高适《九日酬颜少府》

此高适未得志时作。八句诗基本是两两构成仄韵对仗,对仗表达的意思实为对比,宣泄满腹牢骚。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1]杜甫《悲陈陶》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1]杜甫《悲青坂》

这两首诗如姊妹篇,记述安史之乱中官军的两次惨败。诗人心情极为沉痛,低抑的仄声韵脚恰与这种心情相表里。

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谁复数。别家三月一得书,避地何时免愁苦。[1]杜甫《发阆中》

山行落日下绝壁,西望千山万山赤。树枝有鸟乱鸣时,暝色无人独归客。马惊不忧深谷坠,草动只怕长弓射。安得更似开元中?道路即今多拥隔。[1]杜甫《光禄坂行》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看青壁。[1]杜甫《阆山歌》

以上三首诗的题目都点出了真实地名,是杜甫寓居蜀地时所写纪实性作品。因为纪实,所以客观的环境描写占了主要地位。适应环境描写的需要,诗中多用仄韵对仗:三首诗的中间四句,各构成两组对仗;《阆山歌》的开首二句还是排比式对仗。诗的结尾为诗人主观感情的抒发。

轩车歌吹喧都邑,中有一人向隅立。夜深明月卷帘愁,日暮青山望乡泣。风吹新绿草芽坼,雨洒轻黄柳条湿。此生知负少年春,不展愁眉欲三十。[1]白居易《长安早春旅怀》

面瘦头斑四十四,远谪江州为郡吏。逢时弃置从不才,未老衰羸为何事?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遭时荣悴一时间,岂是昭昭上天意?[1]白居易《谪居》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1]白居易《晚秋夜》

这三首诗都写在白居易心情不佳时。各诗中间四句,均为仄韵对仗,连同前引杜甫诗,可知诗人们似对七律的写法有所借鉴,有意将诗的中间四句写成类似七律颔、颈二联的对仗句。

有鸟有鸟名啄木,木中求食常不足。偏啄邓林求一虫,虫孔未穿长觜秃。木皮已穴虫在心,虫蚀木心根柢覆。可怜树上百鸟儿,有时飞向新林宿。[1]元稹《有鸟二十章之八》

有鸟有鸟众蝙蝠,长伴佳人占华屋。妖鼠多年羽翮生,不辨雌雄无本族。穿墉伺隙善潜身,昼伏宵飞恶明烛。大厦虽存柱石倾,暗啮栋梁成蠹木。[1]元稹《有鸟二十章之九》

元稹组诗《有鸟二十章》的基本用意是讽世,其中15首选用仄韵且一韵到底。“之八”一首,“木”、“虫”二字重复4次,盖不重复则无法说清二者的关系。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1]张籍《野老歌》

我家家西老棠树,须晴即晴雨即雨。四时八节上杯盘,愿神莫离神处所。男不着丁女在舍,官事上下无言语。老身长健树婆娑,万岁千年作神主。[1]王建《神树词》

张诗写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王诗代百姓言,表明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也是间接反映民生的。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1]李贺《梦天》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1]李贺《秋来》

这两首诗的意境都表现着李贺特有的诡异和冷艳。前一首想象天上景象,并由天上俯看人间;后一首写秋夜读书情景,并在想象中进入鬼的世界。

刘商的组诗《胡笳十八拍》,有13首是全用仄韵的“反七律体”,这显然是诗人对诗体的有意选择。兹举二首以见其一斑:

马上将余向绝域,厌生求死死不得。戎羯腥膻岂是人,豺狼喜怒难姑息。行尽天山足霜霰,风土萧条近胡国。万里重阴鸟不飞,寒沙莽莽无南北。[1]《胡 十八拍》第二拍

忆昔私家恣娇小,远取珍禽学驯扰。如今沦弃念故乡,悔不当初放林表。朔风萧萧寒日暮,星河寥落胡天晓。旦夕思归不得归,愁心想似笼中鸟。[1]《胡茄十八拍》第八拍

第二拍写初到胡地时对当地风物人情的陌生感受,第八拍以笼中鸟比拟自己困处异乡的愁苦心情。

思牢弩箭磨青石,绣额蛮渠三虎力。寻潮背日伺泅鳞,贝阙夜移鲸失色。纤纤粉馨香饵,绿鸭回塘养龙水。含冰汉语远于天,何由回作金盘死。[1]李商隐《射鱼曲》

商隐此诗境界蛮荒怪诞,读来与他那些华美的七律情趣迥异。

屋小茅干雨声大,自疑身著蓑衣卧。兼似孤舟小泊时,风吹折苇来相佐。我有愁襟无可那,才成好梦刚惊破。背壁残灯不及萤,重挑却向灯前坐。[1]陆龟蒙《五歌·雨夜》

这是诗人散居江湖生活情景的真实写照,虽多野趣,但毕竟充满艰辛。

以上所举诗例中,仄声韵的特点是不能上扬,不能延长,读来短促、低抑,给人以奇险峭厉、抑郁不平、奋迅激烈之感,适宜于表达人处于逆境或陌生环境时的心理感受,适宜于宣泄胸中苦闷牢骚。上举诸诗总体上体现了这样的感情特色。可以说,仄韵发出的一般是不和谐音。在通篇用仄韵的诗作中,我们绝难发现七律中常见的那种好整以暇、气度从容、圆美流丽的光景。人的感情世界是复杂而丰富的,需要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应该说,使用七言八句而通篇仄韵这种体式,是诗人适应着感情表达的需要对诗体进行的有意选择。

C式“反七律诗”约40多首,诗韵平仄使用无规律。D式主要用平声韵写成。先看C式,如:

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1]高适《送别》

此诗四个韵脚中三个为平声,惟三、四句写到梦见归客时用了仄声韵,显示心灵瞬间的颤栗。

无为洞口春水满,无为洞傍春云白。爱此踟蹰不能去,令人悔作衣冠客。洞傍山僧皆学禅,无求无欲亦忘年。欲问其心不能问,我到山中得无闷。[1]元结《无为洞口作》

此与前诗相反,其二、四、八句皆用仄韵,惟五、六句押平韵,这两句表现山僧生活与内心的平静,优游不迫,故不用仄韵。

织素缝衣独苦辛,远因回使寄征人。官家亦自寄衣去,贵从妾手著君身。高堂姑老无侍子,不得自到边城里。殷勤为看初著时,征夫身上宜不宜。[1]张籍《寄衣曲》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1]张籍《征妇怨》

张籍这两首写征妇怨的诗,前首情思委婉,故用平韵和仄韵的比例是三比一;后诗情思酷烈,用韵情况正好相反。

主人一去池水绝,池鹤散飞不相别。青天漫漫碧水重,知向何山风雪中?万里虽然音影在,两心终是死生同。池边巢破松树死,树头年年乌生子。[1]王建《别鹤曲》

此诗首、尾用仄韵,侧重叙事;中间四句用平韵,侧重抒情。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李贺《雁门太守行》

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秦娥盖湘水。蛮娘吟弄满寒空,九山静绿泪花红。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幽愁秋气上青枫,凉夜波间吟古龙。[1]李贺《湘妃》

这两首诗的用韵正好相反:前诗开首用平韵,以象征之笔写敌我对垒情景,将士精神为之振奋;其余用仄韵,表现浓重的杀气和赴死的决心。后诗开首用仄韵,将传说中的筠竹推入人们的视野;其余用平韵,展开神奇的想象,幽凄而美丽。

较之A、B二式,C式的平、仄韵似随意安排,因而显得更加自由,更少人为意识。但无论如何,篇中只要有了仄韵,诗作就和七律断然划开了界限,而凸现了“反七律”特征。

最后说到用平声韵写成的“反七律体”,即D式。此式有两种较典型的用韵方式:其一,逐句或基本逐句用韵。如:

白狐向月号山风,秋寒扫云留碧空。玉烟青湿白如幢,银湾晓转流天东。溪汀眠鹭梦征鸿,轻涟不语细游溶。层岫回岑复叠龙,苦篁对客吟歌筒。[1]李贺《溪晚凉》

这种押韵方式回到了汉魏时代的七言诗。

其二,篇中换韵。如:

昨日之日不可追,今日之日须臾期。如此如此复如此,壮心死尽生鬓丝。秋风落叶客肠断,不办斗酒开愁眉。贤名圣行甚辛苦,周公孔子徒自欺。[1]卢仝《叹昨日三首》

仅换韵这一点,就和七律有了明显区别。

唐代歌行中“反七律体”的出现,实有其必然性。从句式看,七言是中国古代诗歌基本句式发展的最高形态,较之四言、五言,它有更强的表现力;从诗篇看,八句是一个长短合宜的章幅,能适度展开,又能及时收拢,且具有均衡感。七言和八句这两个因素,都是古典诗歌的重要语言资源,这一资源既在七律中得到极其充分的开发、利用,与此同时,诗人们还会考虑它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于是,就有了“反七律体”的出现。与七律不同,“反七律体”属古体,即自由体,它最重要的形式特点就是没有格律规定,即使上举最具形式特征的A式,也非常缺乏规范性。

本文提出“反七律体”的用意,与其说是发掘一种唐诗体式,毋宁说是展现唐诗的一种实际存在。任何时候,实践总是比理论更丰富多彩,“反七律体”乃是唐诗作者们在创作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着的一种与格律严整的七律情趣迥异的诗歌形式,它的实践意义远大于它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燕歌行高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代诗歌;诗家语;高考

鉴赏古代诗歌是高中生必须培养的能力之一,它在高考新课标卷中的分值是11分,是学生容易失分的重灾区,是广大莘莘学子迈上通往大学的通衢坦途之前的崎岖蜀道。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则是这门艺术的巅峰,因而读诗首先就是理解它的语言。有些诗句通俗如话,有些诗句则晦涩难懂。由于受到字数、声律等方面的限制,诗歌在遣词造句上不同于散文,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语言特征,也就是所谓的“诗家语”。准确解码“诗家语”是鉴赏诗歌的基础,不可不留意焉。

诗歌有哪些语言特征呢?总结起来,大略有以下几点:

1.改变词性

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居多,例如:“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王维《送别》)“风老鹰雏,雨肥梅子。”(周邦彦《满庭芳》)。“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老”“肥”皆以形容词作动词用,是说莺雏已经长成,梅子亦均结实,极其生动。

2.颠倒语序

①主语后置。例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正常语序应该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②宾语前置。例如:“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正常语序应该是“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③定语别置。例如:“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正常语序应该是“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

④状语后置。例如:“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正常语序应该是“永忆江湖白发归,欲回天地扁舟入”。

3.省略词语

多省略人称代词、动词、介词和关联词,例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怀》)句中省略了表原因的介词,补充出来应该是:“名岂(因)文章著,官应(以)老病休。”

4.习惯用语

有些词语在诗中经常出现,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和用法,例如:“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沾巾”即流泪。“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高适《燕歌行》)“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白居易《长恨歌》)“烟尘”即战争。“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杜甫《兵车行》)“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杜甫《岁暮》)“敢”其实是不敢。

如此看来,“诗家语”并非“火星文”,只要掌握了以上总结的一般规律,就能准确解读“诗家语”,而无蜀道之难。读懂“诗家语”,就能够克服对诗歌鉴赏题的畏惧心理,作答的时候就有章

可循了。

例如,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乙卷的诗歌鉴赏,阅读材料是陆

游的《鹊桥仙》:“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第一个问题是“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酒徒一一取封侯”的意思很明确,“独去作、江边渔父”省略了主语“我”,只要补充出来就能答对。

再如,2013年高考福建卷的诗歌鉴赏,阅读材料是梅尧臣的《送何遁山人归蜀》:“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第一个问题是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名词“绿”在这里活用作动词,描绘出春风的活力将树木变绿的动态美,展示了春天的生机。

参考文献:

燕歌行高适范文第5篇

1.容貌漂亮的女子

《诗经・邶风・静女》:“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战国策・楚策一》:“大王曾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能充后宫矣。”《战国策・韩策三》:“美人之贾贵,诸侯不能买,故秦买之三千金。”《六韬・文伐》:“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后代诗文中多用此义,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一边是拼杀的血腥,一边是醉生梦死的沉迷,对比中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唐顾况《悲歌》:“何处春风吹晓幕,江南绿水通朱阁。美人二八面如花,泣向春风畏花落。”诗中的“二八”是女子十六岁的代称,这里的美人指少女。(辛弃疾《汉宫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立春时节,女子们剪彩为幡,戴在头上。范同叔云:“吴国若教丞相在,越王空送美人来。”

2.美好的人,理想的人,所怀念的人,所思慕的人

《诗经・邶风・简兮》:“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汉赵岐注:“充实善信,使之不虚,是为美人。”后转而用美人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屈原《楚辞・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楚辞・九章・抽思》:“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王逸注:“举与怀王,使览照也。”汉代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乌、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譬于君。”这里的“美人”是指楚怀王。“美人”也可以指所思慕的人,如苏轼《赤壁赋》“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3.国君帝王身边的妃嫔、宫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汉书・高帝纪上》:“汉王遂入彭城,收羽美人货赂,置酒高会。”《汉书・文帝纪》:“出孝惠皇帝后宫美人,令得嫁。”唐柳宗元《初秋夜坐赠吴武陵》诗:“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宋王安石《答韩求仁书》:“颜子具圣人之体而微,所谓美人也。”朱庆馀《宫中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4.汉代以后妃嫔中一个等级的称号

《汉书・外戚传序》:“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后汉书・皇后纪序》:“(光武中兴)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并无爵秩,岁时赏赐充给而已。”《三国志・魏书・后妃传序》:“太祖建国,始命王后,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仪、有婕好,有容华,有美人。”宋高承《事物纪原・嫔御命妇・美人》:“光武又置美人,历代多有之,国初亦置之,正四品也。”

5.在特定的诗歌背景中,美人也指具体的人

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诗中的美人专指在乌江自刎的虞姬。《红楼梦・红拂》:“长剑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墓,岂得羁縻女丈夫?”诗中的美人专指慧眼识英雄的红拂女。

燕歌行高适范文第6篇

第一步,通读诗歌,提炼信息,分清类型。

诗歌鉴赏贵在“读”,而第一步必须是“通读”,由诗题到作者,再到诗歌本身,以及序文、注释。这一步的“读”要体现一个“通”字,即全面的读。读时,注意提炼诗歌中隐藏的信息,包括写作时令,地域,作者的生平,人生境遇等。信息的提炼对解读诗歌是有着很大的帮助的。

在这一步,还要学会根据诗歌所选择的题材划分诗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诗歌所表现的情感、观点会有所不同,从题材上看,诗歌的类型可分为: 山水田园诗,边塞军防诗,登临怀古诗,怀人思远诗,怀才抱恨诗,忧国伤民诗,针砭时弊诗等类型。我们在初读时不妨给它贴上“标签”,这样就可以迅速的提炼出诗歌的主题。当然,要仔细甄别,防止作者别出心裁,反面立意,如苏轼的《东坡》诗,这首诗作者虽然被贬而怀才抱恨,但与一般的被贬诗不同,这首诗一改怀才不遇者抱恨,抑郁,用清新宜人的景物写出诗人内心的清静无杂、不为己悲的旷达豪放,后来作者以东坡为号,也可看出他对这段清静生活的怀念。所以当我们给所鉴赏的诗歌贴标签时,需仔细甄别。

第二步,精读诗歌,找准物象,分析意象。

诗人总是通过物象来表现意象,物象是诗人表现情感的载体,而意象则蕴含其中,二者的组合方式常见的有三种:第一种,真实物象与真实的意象直接组合。如高适的《燕歌行》中“战士阵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诗人直接把效命死节的战士与骄奢逸的将领对比,诗歌要表达的意象就直接显现了。第二种组合形式是真实的物象与抽象的意象组合。如李煜的《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水是有形的物象,愁怨则是无形的意象,作者化抽象为形象,使无形的愁怨变得可知,可感,灵动有形。第三种组合形式为时空物象与隐藏意象的组合,如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诗,作者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而隐藏的意象则随之推移为少年的欢歌,壮年的怨恨,老年的孤独。研究清楚物象与意象的组合方式,分析出其中蕴含的意象,对诗歌的赏析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中,学生要留意一些常见的物象所蕴含的意象,如看到梅花则思其凌霜傲雪、不屈不挠;看到则思其临霜不凋、高洁脱俗;看到杜鹃则思其哀怨悱恻、寂寥悲凉。

第三步,细读诗歌,鉴赏技巧,感受效果。

在细读的基础上,对诗歌的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层面进行揣摩。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较为复杂,有借景抒情、烘托渲染、联想想象、对比反衬、虚实相生、以及使用修辞手法等。不同的表现技巧会产生相异的表达效果,赏析时注意把规律和语境结合,借助于平常对常见的表达技巧所产生的共有表达效果的认知,结合诗歌的语境进行解读。在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时,通常要研究诗歌的语言格调和特质,常见语言特质如清新,即用语新颖,不落俗套;质朴,即真切深刻,平易近人;明快,即短小灵动,一语中的;含蓄即言此意彼,回味无穷;简洁即干净利落,言简意赅。这些不难,但要论起语言格调,则作家各有风格不同,学生就较难把握,如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柳永的柔媚婉丽……,不可一一列举,只能靠学生自己去归纳揣摩,反复品味。

第四步,仔细审题,弄清术语,准确答题。

学生面对试题,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开始解题的最后一步,这一步首先要审题,所考查的题目不外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审美内涵等的考查。学生要注意勘破其中术语的真正内涵,才能正确解题。如考题中出现了“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是考查学生对一些表现手法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的把握。只要弄清术语的玄机,就能够有指向性答题。

燕歌行高适范文第7篇

1、,红掌拨清波。《咏鹅》骆宾王

2、天似穹庐,

。天苍苍,野茫茫,

。《敕勒歌》北朝民歌

3、,花落知多少?《春晓》孟浩然

4、儿童相见不相识,

。《回乡偶书》贺知章

5、,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6、日出江花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7、,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

。《游子吟》孟郊

8、,桂树何团团。

,问言与谁餐?《古朗月行》李白

9、,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元日》王安石

10、,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11、,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李白

12、两岸猿声啼不住,

。《早发白帝城》李白

13、黄四娘家花满蹊,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14、,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15、,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16、昼出耘田夜绩麻,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17、

,汗滴禾下土。

,粒粒皆辛苦。《悯农》李绅

18、

,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贺知章

19、接天莲叶无穷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20、

,春风花草香。

,沙暧睡鸳鸯。《绝句》杜甫

21、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22、

,一岁一枯荣。                ,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23、空山不见人,

。《鹿柴(音寨)》王维

24、

,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词》王翰

25、

,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26、秦时明月汉时关,

。《出塞》王昌龄

27、

,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李白

28、停车坐爱枫林晚,

。《山行》杜牧

29、阳春布德泽,

。常恐秋节至,

百川到东海,

,

。《长歌行》汉乐府

30、

,一行白鸳上青天。《绝句》杜甫

31、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竹里馆》王维

32、墙角数枝梅,

。遥知不是雪,

。《梅花》王安石

33、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石灰吟》于谦

34、独在异乡为异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35、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七步诗》曹植

36、

,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刘禹锡

37、

,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38、横看成岭侧成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

。《题西林壁》苏轼

39、

,只是近黄昏。《乐游原》李商隐

40、

,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

41、

,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42、平明寻白羽,

。《塞下曲》卢纶

43、

,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刘禹锡

44、西塞山前白鸳飞,

青箬笠,绿蓑衣,

。《渔歌子》张志和

45、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江雪》柳宗元

46、

,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叶绍翁

47、柴门闻犬吠,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48、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竹石》郑燮

49、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独坐敬亭山》李白

50、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枫桥夜泊》张继

5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

。《寻隐者不遇》贾岛

52、不要人夸颜色好,

。《墨梅》王冕

53、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李绅

54、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清明》杜牧

5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寒食》韩翃

56、

,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

57、野旷天低树,

。《宿建德江》孟浩然

58、欲把西湖比西子,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59、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60、

,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61、

。《秋浦歌》李白

6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

。《商山早行》温庭筠

63、洛阳亲友如相问,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64、

,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

65、

,上有黄鹏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滁州西涧》韦应物

6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乌衣巷》刘禹锡

67、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江南春》杜牧

68、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

。《竹枝词》刘禹锡

69、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秋夕》杜牧

70、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赠花卿》杜甫

71、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林升

72、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

军听了军愁,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73、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陆游

74、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75、

,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76、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李清照

77、

,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王安石

78、白日放歌须纵酒,

即从巴峡穿巫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7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夜喜雨》杜甫80、

,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龚自珍

小学诗词填空练习(答案)

1、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咏鹅》骆宾王

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音现)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孟浩然

4、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贺知章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7、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孟郊

8、仙人垂双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古朗月行》李白

9、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11、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李白

1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李白

1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14、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15、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16、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17、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悯农》李绅

18、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贺知章

1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20、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暧睡鸳鸯。《绝句》杜甫

21、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22、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23、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音寨)》王维

24、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词》王翰

25、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2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出塞》王昌龄

27、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李白

28、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杜牧

29、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汉乐府

30、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鸳上青天。《绝句》杜甫

31、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王维

3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王安石

3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于谦

3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35、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曹植

36、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刘禹锡

3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3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

39、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乐游原》李商隐

40、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

41、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42、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 。《塞下曲》卢纶

4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刘禹锡

44、西塞山前白鸳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张志和

45、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4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叶绍翁

47、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4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郑燮

49、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李白

5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张继

5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贾岛

5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王冕

53、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李绅

54、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杜牧

5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韩翃

5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

5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孟浩然

58、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59、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6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6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秋浦歌》李白

6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商山早行》温庭筠

6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6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

65、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鹏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韦应物

6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刘禹锡

67、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杜牧

68、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刘禹锡

69、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杜牧

70、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杜甫

71、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林升

72、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73、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陆游

74、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75、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76、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李清照

77、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王安石

78、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燕歌行高适范文第8篇

一、在名著阅读中获得真体验

(1)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课外名著阅读,兴趣因素相当重要。阅读既有认识和教化作用,也有娱乐作用。就一般人的阅读经历来看,多数是从兴趣人门,才逐渐迷上读书的。一上来就对学生大谈作品的社会意义、艺术成就,很容易把学生吓退。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要重视开局的读物推荐。不但要根据大纲或我们向学生推荐的书目,更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帮助他们选择那些思想性艺术性强,更要选趣味性强,与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情趣相适应的读物。因此,让学生先读《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这些作品情节曲折,可读性强,很容易吸引学生。当他们的阅读积累了一定的量,理解能力欣赏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之后,再指导他们读《红楼梦》、《呐喊》、《复活》、《老人与海》等寓意深刻的作品,就比较容易接受。

(2)可喜的阅读成果。以一个课题实验班为例,到高二上学期末,人均课外阅读文学名著8.27部。学生的视野非常开阔。有10人读过古典四大名著;42人读过《三国演义》,36人读过《水浒传》,36人读过《西游记》,27人读过《红楼梦》,26人读过《简爱》,24人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围城》、《呼啸山庄》、《鲁滨逊漂流记》、《傲慢与偏见》、《呐喊》、《家》、《儒林外史》、《子夜》、《老人与海》、《漂亮朋友》等也都是阅读人数比较多的。最受青睐的作家依次是鲁迅、莫泊桑、雨果、海明威、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契诃夫、马克·吐温等。最受欢迎的都是思想内容积极向上,健康高尚,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很多学生不但熟知这些作品的故事情节,熟知书中的典型形象,而且在思想上受到良好的影响熏陶。了解作品,熟悉文学掌故,崇尚正直、善良的性格,追求独立自由的思想境界。表现出良好的文学素养和美好的精神风貌。

二、在古典诗歌阅读中获得真感受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瑰丽的珍宝。缺少有意设计的零星的诗歌学习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有限,而自觉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多层面的诗歌教育,才更有意义。对学生进行诗歌教育,既强调分阶段相对集中,更注意保持连续性,防止随意的散乱的偶然行为。我们设计在高一品读唐诗百首左右,高二品读唐宋词百首左右。品读的诗作都经过精心选择。尽量选择那些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较高水平的经典诗歌作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由点连结成线,由线连结成网络的文学史的观念。注意量与度的把握。适量扩展,学生能够接受消化,防止过多过滥,影响课本的正常学习。所选作品力求能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兼顾的较高标准;同时还考虑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欣赏偏好。对作品中一些不够健康的情调,及时正面引导。

对学生进行诗歌教育,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内容和多样的方法。

(1)正确积极的思想影响。我国古典诗歌的主流是健康的向上的,在各个方面都放射着人文精神的光辉。

在指导学生品读这些诗作时,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美好的精神,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引导学生从李白的《丁都护歌》,杜甫的“三吏”、“三别”等作品中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杨炯的《古从军行》,高适的《燕歌行》等作品中感受诗人热烈澎湃的爱国激情,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从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陈陶的《陇西行》,陆龟蒙的《新沙》等作品中体会诗人对统治者榨取万民膏血,不惜敲骨吸髓,以供自己穷奢极欲醉生梦死,为炫耀武功而穷兵默武的强烈批判,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培养他们的平民意识和批判精神。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李贺的《马诗》中感受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深刻苦闷与强烈不平,感受诗人强烈而又独特的个性追求。从雍陶的《题情尽桥》,陈玉兰的《寄夫》等作品中感受诗人笔下深厚的亲情,纯洁的友情。从王维的《汉江临眺》,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A相》等诗作中深人体会诗人所描绘的辽阔的山川风物,神奇的自然风光,感悟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自然的博襟。从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王驾的《社日》等五七言小诗中感受诗人热爱生活,悉心观察细小生活场景的独特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