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带有数字的成语

带有数字的成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带有数字的成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带有数字的成语范文第1篇

一、明目标――从模糊到清晰

简单说来,语文园地“日积月累”的词语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切忌模糊,注意教学的几个梯度:认读、书写、理解、运用。例如,一年下册“语文园地三”“我会读”的词语,课前,老师可以先进行盘点,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原本无序安排的词语,教师作这样的教学安排,就是为了加强词语教学的针对性,求得教学目标具体明确,教学过程胸有成竹。

二、找规律――从“举一”到“反三”

1.分类探究。

人教版教材采用专题编排的形式,每一组课文往往反映同一个主题或内容,具体到重点词语,往往也能体现同一主题。针对这一特点,笔者在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并相机授之以法,让其自行盘点、举一反三。仍以上面所举的一年下册“语文园地三”的词语为例,笔者是这样设计:

(1)出示第一组词语(指课文所排的):

指名朗读。自己挑选一个词语,用上这个词,说说怎么样的什么,比如:(奇怪)的问题,(聪明)的头脑……看谁说得多。

(2)出示第二组词语:

选其中的一个词语,用上句式说句话,例如:

(小猫)准备(去钓鱼)。

(谁)赶快(去干什么)。

(什么地方)堆积(什么东西)。

……

(3)出示第三组词语:

指名读词,引导发现规律,板书AABB

弄清干干净净和干净的区别;

延伸拓展:像这样AABB形式的词语你还能照样子说几个吗?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每组词语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分类整理,使原有的零散的词语系统化,提高了复习巩固的效率;随后的拓展练习,又使这些词语“立体”起来,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

2.延伸拓展。

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校条件、教师特点,更重要的是根据学情来合理选择、使用灵活多变、富有个性、充满灵性且又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例如:二年上册“语文园地四”的“读读记记”带数字的成语

一本正经 二话不说 三心二意 四面八方

五颜六色 六神无主 七嘴八舌 八仙过海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数字成语,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对于这些数字成语的教学,教师不妨这样安排、设计:

(1)自己读读这些成语。

(2)你发现什么特点?(都带有数字)是啊,所以我们称这样的成语为数字成语。

(3)老师报数字,小朋友念出相应的成语。

(4)同桌相互玩玩报数字成语游戏。

(5)像这样的数字成语还有很多很多,课外,请小朋友通过查成语词典、课外书、网络等方式查找,看看谁能说得多、说得全。

(6)交流自己收集的数字成语,活动方式:办一期数字成语小报、讲数字成语故事班队活动、数字成语填空赛。

这样丰富多样的活动能延续学生对数字成语的探索、积累的热情,真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而有效。

三、添佐料――从乏味到可口

低年级小学生对于教学“味道”,要求更高。味道不好,他们就会偏食、挑食。所以,教师做好添佐料工作,使菜肴从乏味到可口,色香味俱全,显得至关重要。

例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中的“我会读”,有6个成语:

春暖花开?摇?摇?摇春风拂面?摇?摇?摇万里无云?摇?摇?摇五颜六色?摇?摇?摇百花盛开?摇?摇?摇欢歌笑语

对于这些成语,我是这样教学的:

(1)根据以上词语,想象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和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相结合,请小朋友依据以上词语,画画自己眼中的春天。

(3)选择以上词语,说说自己的画。

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让孩子们通过想象画面来“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进而点染词语的亮度。这样,依托词语展开想象,再从想象走入画面,最后,根据画面输出词语。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效果不错。

四、巧结合――从死记到活用

离开运用的词语,学生读得再多、抄得再好,也只是消极词汇。这样的积累就是无水之鱼、无根之花。因此,一定要树立积累是基础、运用是关键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通过运用,使词语成为其表情达意的左右手,成为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的“日积月累”,可以创设语境,让学生从“读读记记”中选择词语填空:

(1)夏天的午后,(阳光灿烂),突然,乌云密布,(雷声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

(2)春天,百花齐放,(芬芳扑鼻),花儿(随风舞动),跳起了优美的舞蹈。一只(黑白相间)的蝴蝶飞来,立在枝头休息。

带有数字的成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成语 文化 教材 课外 情境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17

成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品,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外表凝练,内涵丰富。对小学生来说,学习成语有助于激发他们对中华语言的热爱,提升他们作文写作的功底与语文素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成语教学,然而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理解能力有限,怎样指导他们积累成语呢?我根据年级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资源,课内外结合,积累与运用并重,收到了可喜的成效。

一、以教材为平台,引导学生积累

(一)联系课文学习成语

我以课例中的成语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认识成语,初步感知成语的意思,在所创设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学会联想,意会成语所表达的意境,使学生接受并喜欢成语。如《北京》课文中的“各种各样的车辆在桥上桥下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对于其中“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理解,我是这样教学的:首先,由于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带有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因此要有具体而形象的刺激物作为学生理解成语意思的“中介”。于是,我让学生观察插图――立交桥上有许多车子,来的来,去的去,一辆接着一辆像条长龙,一直向前开。接着,再让学生一起跟着教师做手势,模仿车子在立交桥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然后,我通过语言描述把学生带入预设的情境中:看看图上的车子一辆接着一辆,一直往前赶,就像大自然中的(河流)一样,不停向前流,“川流不息”说的正是这个意思。把车流和河流二者的共同点联系起来,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比较和联想,便能进一步感悟“川流不息”所表达的意境了。最后,我又把这个成语放到生活场景中去,让学生在上学或放学途中感受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车辆与人流,引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积累成语。

(二)借助生字补充成语

给生字找成语朋友,让学生在扩词中积累成语。扩词是低年级小朋友语言积累过程中最常用的手段。在扩词的过程中,常以一个生字为基点,可带出几个学生易读、易懂、常见、实用的成语。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拼音识字”第一课后,我便在课上让学生用学过的生字“一、二、三……十”进行扩词,并说说带有这些数字的成语,让学生开“成语火车”: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光十色六神无主七嘴八舌九牛二虎之力十全十美。通过这样的教学,当学期结尾时,学生无形中就积累了许多与生字有关的成语,这其实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些浅近常用的成语,学生爱听、爱读,无需教师过多解释、说明,学生也能耳熟能详。有些成语学生现在还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但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这些成语便会在不经意间“其义自见”,久而久之,就达到了“厚积薄发”的境界。

(三)通过分类充实成语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配合新课程标准也十分注重语言积累,如语文园地辟有“日积月累”栏目,四册教材的“日积月累”中增添了能突显中华文化的成语韵语、古诗词等内容,把很多意思相近(相关)或结构相似的成语放在了一起,让学生读读背背。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的课文和课后也有很多成语,包括与春天有关的、与秋天有关的、富含人生哲理的等,它们大多浅显易懂,学生非常喜欢。教师可就地取材,指导学生加以类别,然后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成语的韵律美,通过诵读悟其大意、悟其意境,再背诵以强化积累。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使学生多积累带有数字的成语、带有动植物名字的成语、含有反义词的成语等。通过对成语的分类积累,学生的成语积累量逐渐增加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素养也明显提升了。

二、以课外拓展为延伸,丰富学生积累

从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理解到:课内阅读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除了要重视课内阅读之外,还应该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小学生的文化成长。因此,教师要从小学生入学之初就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是阅读成语。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读物,使学生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建立“词汇摘抄本”,多摘抄优秀读物中的精美语句(含成语),量变变质变,一学期下来收获就会多多。

此外,经典诵读也不失为成语积累的一条捷径。我每天利用预备铃响到上课铃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背诵《成语速记》《成语童谣》《成语韵文》等经典教材。如《成语韵文》求学篇: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学以致用,触类旁通;学而不厌,稳操胜券。通过诵读经典,学生既传承了中华经典的精髓,又积累了丰富的成语,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以运用为舞台,沉淀学生积累

语言学家将只能理解、不能运用的语汇称为“消极语汇”,将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汇称为“积极语汇”。要把“消极语汇”转化为“积极语汇”,就必须加强运用语言的环节。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巧妙运用成语,把积累的成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形成积淀。

(一)创设运用情境

如利用文中丰富多彩的插图,引导学生看图中人物的表情说成语:愉快时眉开眼笑,失意时愁眉苦脸;看图中的天气现象说成语:下雨前乌云密布,晴天时万里无云,台风袭来时风雨交加;看学校场景时,如“下课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走出教室,操场上人山人海;上课了,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正专心致志地听教师讲课”。如此这般,成语就消化了,真正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东西。

(二)构筑运用阶段

带有数字的成语范文第3篇

一定不知道吧!还是让我来告诉你吧!它们是:崇德

尚志

博学

砺行。今天,就让我来谈一谈我对这四大精神的亲身感受吧!

我从小就爱看书,身旁也总要放着一个小本本,封面上写着三个大字:采蜜本。首页,写着汉字用语——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我把这句话当做座右铭。我分门别类地摘抄好词好句,比如:成语,记事,绘景,写人等等……我遇上佳词佳句就会毫不犹豫地摘下来,不管有多长,因为,它——这些佳词佳句能让我的作文水平大大提高。说到这里,你一定会说:“你每天都摘抄词句,你的语文成绩一定特别好吧!”告诉你,我不仅语文成绩较好,我其余科目的成绩都名列前茅,你知道为什么吗?聪明的人一定猜到了!对!就是和多看有益的课外书有关。比如你一天做5道奥数题,一年365天就是1825道奥数题。依次类推,英语单词也是如此。现在,你知道原因了吧!

夏天,人们都出去乘凉了。而我却在屋里摘抄着佳词佳句,做着奥数题。汗珠像断了线的珍珠“啪啪”地往下掉,但我毫不在乎,擦了擦,就继续摘抄下去。冬天,寒风刺骨,凛冽的冬风吹得窗户“砰砰”作响。我的手指冻得像几根胖胖的胡萝卜。但我也没有怕它,放下笔,搓搓手,接着写;过一会儿,再放下笔,搓搓手,把手搓得火热,接着写……再恶劣的条件下,我也没有间断,仍是坚持不懈地摘着,做着,摘着,做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摘抄的词语在一堂语文课上发挥了作用。

老师问我们:“谁能说出带有数字的成语。”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举手,我思虑了一会儿,举起那双不自信的手。老师温柔地叫了我的名字,我“嗖”地一声站了起来,大声地说到:“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四通八达,三头六臂,五湖四海,七嘴八舌,七上八下,八面玲珑,九牛二虎,十全十美。”老师连连鼓掌:“说得好,说得好啊!”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喜滋滋的。

带有数字的成语范文第4篇

有些数词数语出自特定的社会行业、社会阶层、社会团体,后来使用范围扩大,语义引申,因而蕴含领域文化信息。如数字构成的专有名词、专名短语,除一般性的姓名外,大抵都带有特定学科、专业、行业、社会团体等的附属信息。1.数词数语构成的术语“四呼”是汉语语音学的概括,专指韵头不同的四类韵母;“修辞的两大分野”是修辞学科的学说,特指消极修辞手法和积极修辞手法;“语法的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的大小三角”是语法学科特有的名词:都有特定含义和学科色彩。“二恶英”是一个音译兼意译词的专业术语,用于指一种无色无味的脂溶性物质;“三鹿奶粉”本是一个品牌名,而“三氯氰胺”本也是一个专业术语,一起成为流行词,在专业色彩基础上附加上了流行色彩。“二元论”则是一个哲学名词,意谓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一种哲学学说;“二茬”源自农业术语,“遭二茬罪、吃二茬苦”一类则是其意的引申;“三军”源自军队,“三军用命、号令三军”一类是其语义和用法转移的结果。引申或转移,都还依稀可辨原词语特有的领域文化色彩。2.数词数语构成的行业词语“小九九”,与算盘的使用有关;“一退(推)六二五、二一添作五、三下五除二、三一三十一、不管三七二十一”等,明显是利用珠算口诀转义构成的惯用语。而“呼幺喝六”原指赌场掷骰子(色子),用“一”“六”这两个最小和最大的点数代表各种点数。用于形容盛气凌人、大声呵斥,语义范围扩大了,但多少还是找寻得出赌博文化的影子。有的全是数字,却是事物名称,如:“三七”是止血中药,“六六六”是杀虫剂,“一五九”则是剧毒农药,“二百二”是红药水。再看三九胃泰、九芝堂药店、一江山岛、二十里铺、三游洞、四平、五角场、六盘山、七星岩、八面山、九寨沟、千岛湖、万州等,都包含数字,或为商品名,或为地理名,虽有虚有实,均蕴含特殊文化信息。3.数词数语构成的社会团体用语某些社会团体拥有相对封闭的数词数语,数字往往被赋予了特殊含义,由此带上一定的文化色彩。如在以校园和年轻为特点构成的语言社团中广为传播的“半月谈”“十日谈”“每周一哥”“九三学社”“三味书屋”“六十分万岁”“没有100分的另一半,只有50分的两个人!”等数字流行语,显然被赋予了校园流行文化色彩。再如也形成了特定的语言群落。“六合、六害、六冲、三刑”这些说法都与儒家及阴阳家的学说有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源自道教;“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是佛教用语;而在基督教徒们看来,“十三”是不吉利的数字。宗教赋予了一部分数词数语以特殊的宗教文化色彩。部分社会团体用语可能扩大使用范围,进入全民语言,它们原有的文化色彩一般还会附着其上,如三界众生、八百罗汉,也有的会淡化甚至消失,如北斗七星、三生有幸。

二、数字语使用倾向与社会文化心理

社会文化心理不但为数字和数词数语附加了带有一定规约性的文化色彩,而且造就特定文化背景下语用主体的数字语吉忌意识和数字语使用习惯。而数字语吉忌意识是数字语使用习惯形成的直接心理根源,二者都对数字语使用产生重要影响。

(一)数字语吉忌意识

数字语吉忌意识是语言拜物教的产物,其形成大多与先民的原始信仰有关,如西方许多国家和民族忌讳“十三”,一说来源于《圣经》故事中“最后的晚餐”,一说来源于希腊神话“弗哈拉天神宴会”[4]123,无论是宗教的影响还是神话的影响,抑或兼而有之,都跟信仰有关。“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由于汉民族在古代对语言灵物的崇拜,同样引起对数词的灵物崇拜,认为有些数词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财富,有些数词则被认为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不幸,因此,数词便有吉凶褒贬的神秘意义色彩。”[5]153一般认为,中华民族的数字语吉忌意识的产生和传播,跟儒、道、释三家思想观念和的影响密切相关,跟人们的世俗生活也有重要联系。不过由于从来没有过一种政教合一的国教,中国人总体的宗教感情和宗教意识相对淡薄,而世俗功利思想的影响比较明显,因而数字语吉忌意识也不够执着和统一。总体而言,没有时间长久、覆盖面广的忌数,因谐音忌四、因佛教七为一轮回观念而忌七,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包括四、七在内的十以内的数字语都在多方面或某一特定方面被当作吉数。十以上的数有12、24、36、72等为3的倍数以及百、千、万等,也都被当作吉数和准吉数。这一点,也可能是中国人祈盼吉祥、向往美好的民族文化心理的体现,面对事物普遍存在双重属性的事实,中国人更多地愿意从好的方面看待它。古人重“五”,在设数、统数时都喜欢用“五”。在初民眼里,人有五官、五脏,“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五还在数系中居于显要地位,因此“五”不仅是人自身最和谐的生发之数,也是重要的天象、地物之数。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各类事物以五统称、提要选五者数不胜数,如:五湖、五岭、五灵、五谷、五金、五药、五色、五音、五味、五香、五经、五伦、五常、五福。尽管其中有很多不一定是五数,并非非用五来称说不可。如一般认为“五岳”的中岳嵩山是为了凑数,后来才加进去的。[2]36—60汉民族有均衡对称为美、不均衡不对称不美的审美取向,这一审美取向也影响到了对偶数的偏爱。在语言表达中多用“二”“四”“八”及其倍数,认为“二”“四”“八”等偶数是吉祥数。成语中对举使用数词时,如果嵌入的都是偶数,那么成语大都是褒义的,如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等;如果“三”“四”“七”“八”等奇数和偶数同时出现,成语则大多是贬义的,如颠三倒四、横七竖八、七长八短等,表示杂乱、不整齐。现代社会,人们对数字语吉忌的意识一方面继承了古代,但也赋予了某些新的观念和内容,特别是在组合数字方面也表现出了较多的吉忌意识。如对于单个数字,今天人们仍对偶数有所偏好,因为都希望成双成对、四季发财、六六大顺、八发、十圆满,只是在“四”谐音“死”“八”字形代表分离上对其各有一点忌讳。一般认为“九”代表长久永恒,“一”代表位尊或领先,三、五、七基本上只有传统文化意味,从现代角度似乎没有比较通行的喜爱或避忌的心理。而对于组合数字,除了吉数自身组合外,吉数与非吉数组合也可能受到青睐,其中有谐音寓意的原因,也有数字与某些特殊事物、事件的时间、数量等发生某种暗合关系的原因。如以2008年8月8日8时被选取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时间,而“五一”“六一”“七一”等作为节日或纪念日,跟“一”代表起始有关。2009年是民间习俗中代表婚庆吉祥的“双春年”,而2009年9月9日又与“爱你九九九”谐音,这两个因素重合在一起,让这一天成了结婚的“扎堆”日。农历七月初七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但即使不喜欢西方情人节的人,很多也不愿意过这个节,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虽然美好,但一年只能见一次面的结局却让人有所忌惮。数字语吉忌心理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并受到多方面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人一般选择双号结婚,但也有人取其他的寓意选择9或1,有的人则对此不太在意。同为4,一般人因为它谐音“死”而避忌,但也有人取它“四季发财”或“四季平安”意,现在也有人按乐谱“发”音而选取它。笔者从所在城市主街道上记录的一些商店、商品名称,不难看出其中蕴含的数字语吉忌意识:速8酒店、三六九贵宾楼、70后(广告制作)、三利全自动麻将机、五粮液、万佳药店、四季风铃、万树地板、三立漆。

(二)数字语使用习惯

带有数字的成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 公开课 教育 研究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备受人们的重视。公开课,自然成为教师展示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平台。为了准备一堂公开课的教学,为了得到评委的肯定和同行的称赞,教师得花上数星期甚至数月的时间精心设计、精心彩排。教师所想的就是如何在这场“表演”中出色完成任务,于是,在公开课中使出现了一幕幕“精彩的”教学片段。在此,笔者想就某些数学公开课中出现的“精彩片段”谈谈自己的点滴感想,与同行们共勉。

一、因为“精彩”而“精彩”的公开课

有许多公开课,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从老师到学生,处处洋溢着和谐、统一的教学气氛,老师从抛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能够给人产生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在课堂上出现的“精彩片段”令听课者感到舒坦、自然。

然而,所谓的“精彩”只是迎合新课标,赶赶时髦,搞搞花架子,很少注重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出现了许多弊端:公开课似乎就是开讨论会,有的甚至上成了“茶话会”,认为只要讨论热烈就是一堂成功的课。结果课堂上出现了“跑龙套”现象。一堂课,合作讨论的时间多达30多分钟以上,问题零碎、肤浅,讨论的价值不高,一个问题一讨论,问得频,讨论得勤,课堂气氛看似十分活跃,其实是假繁荣的现象。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小组讨论的意义变了味,教师为了让小组活动之后交流更顺利、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吻合,就利用巡视的机会,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将自己的观点暗示给学生,以便安排好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和程序。这已成为一些教师驾驭课堂的“秘诀”了。有的教师甚至说:“小组合作讨论,只要引导得好,我就不怕他们说不出。”还有些公开课上,合作学习几乎就是走过场,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或者刚刚进入状态,只要有一两个人在小组里发表见解,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就示意停下来,立即进行小组反馈,让一些尖子生汇报结果,老师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小组讨论就算过了关。其实,还有许多同学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学习思维训练,许多知识稀里糊涂。如此合作讨论,教师关注的只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和结果,而不是注重探究的过程,更没有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其效果可想而知了。

二、因为“错误”而“精彩”的公开课

为了上好一节数学公开课,不少老师会绞尽脑汁寻找教学素材,力求在公开课上一鸣惊人、课惊四座。一位老师在执教《百分数的意义》时,课前精心选择了一些带有数字的成语,如“九死一生”、“十拿九稳”等,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用“幸存的可能性为10%”来理解“九死一生”,用“办事的准确率为90%”来理解“十拿九稳”。这位数学老师由于采用了“语数整合”教学法,因而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然而,这位老师引导学生将成语中的数字狭义地理解为数学中的具体数目显然是不恰当的。这个看似“精彩”的教学片段,其实已经付出了“整合内容错误”的沉重代价,成为一堂只“精”而不“彩”的数学公开课。

三、因为“荒诞”而“精彩”的公开课

在数学公开课上,有时还会出现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荒诞笑话”,而执教老师却浑然不知,依然将“精彩”继续。在一堂省级公开课上(时逢连战访问大陆期间),老师让学生列举出有关“百分数应用”的题目,当一名学生回答“求盐占盐水的百分之几要用百分数”时,执教老师由于没有用心倾听学生回答的问题,竟然将“盐占”两个字音听成了“连战”,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与“连战大陆行”有关的“百分数应用”方面的知识,使这堂数学公开课显得十分“精彩”。然而,在这堂公开课“精彩”的背后,我们似乎看到了学生们刹那间的茫然和尴尬。也许,这个“荒诞笑话”会给我们留下一番深深的思考……

四、因为“虚荣”而“精彩”的公开课

在教研活动中,公开课是实事求是的研修课,让人感到朴实、自然、踏实。可是有时一些表演性的“公开课”,常常令人啼笑皆非。难怪一位听课的同行评课时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样的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

公开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本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表演课”形式上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但教师不是真教,是“教”给听课教师们看的;学生也不是真学,因为课堂上所要回答的问题教师已经进行了精心的辅导,学生自然领会了教师的良苦用心,不负师望,在课堂上表演得完美无缺。

带有数字的成语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文化

一直以来,数学局限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中,以科学的姿态出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它带有严谨性、科学性、系统性。数学教学始终把解决呆板、枯燥、繁难的题目作为核心任务。在这样的定位下,我们时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逐渐地厌烦、冷漠数学;学生学习数学除了做数学习题以外,数学很难进入学生的生活,不能成为学生生活和精神的一部分。数学似乎就是单一、了无生气的数字、符号和图形。一旦数学解题的任务完成后,数学的教育功能也就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数学的悲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还是在学生接触的各种媒介中,数学文化的素材俯拾皆是。教师结合有关内容恰当地插入数学史料,增加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外、校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实践活动。这样,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沿着历史足迹,传承数学文化精髓

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由于人类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积累了一系列算术和几何的知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些历史知识,是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充分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历史长河中了解数学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孩子们更加热爱数学。

1.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数学文化。数学文化在课程改革的当今,已经被更多的人所关注,它作为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在我们我们面前,无论是人教版、苏教版、上海版、北师大版,在教学内容中都安排了数学文化的素材。如,人教版的计数方法与数字的产生,上海版九宫格的学习,北师大版的《从结绳计数说起》《计算工具的演变》,人教版的《计算工具的演变》等等。以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教材安排为例,体现《九章算术》的就有使用十进制使分数的计算方法方便优越,记载了负数,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问题,记载了完整的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法则;“鸡兔同笼”问题记载在《孙子算经》;《算法统宗》记载了古算趣题——以碗知僧;《墨经》记载:“圆,一中同长也。”《周髀算经》最早记载了圆周率……

而各类数学名题在书中也有不少体现,仅仅五、六年级就出现了20道数学名题。

这些教材中的编排,在实际教学中很容易被教师所简化,甚至忽视。很多教师都认为这是一种让学生了解一下就可以的,甚至认为这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毫无关系的。其实不然,正如英国数学家格雷舍所言,“任何企图将一种科目和它的历史割裂开来,我相信,没有哪一种科目比数学的损失更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数学史实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料。通过这些史实的介绍,使学生对数学的发生与发展有所了解,认识和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和价值,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文化价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每一个数学知识的背后都有一个丰富的数学文化,每一个知识内容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数学故事,每一次数学发展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天才。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去挖掘蕴涵在数学知识背后的人文因素,使其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比如,教学“圆的周长”知识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数学故事,从而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和才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国富民强而勤奋学习的精神。还可以向学生介绍陈景润勇探哥德巴赫猜想的艰辛历程、大数学家欧拉双目失明后仍坚持心算,并且写出很多著作、阿基米得在罗马侵略者闯进家门时还在专心研究数学……透过这一幅幅人类生生不息、洋溢着人文气息的数学画卷,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同时还体会到数学成果取得所走过的曲折历史,以及数学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还有一些古代数学与现代数学不尽相同。有的形式不同,但内在的道理相通;有的古代数学用现代眼光看略显笨拙,但仍有其可取之处;有的研究成果至今依然无法超越。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引导学生做古今数学的比较研究,可以相互印证,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例如,北师大版教材四(上)第三单元“乘法”学习时出现了上图左下角的算法,即铺地锦算法,可向学生介绍:古时候中国人做乘法,有一种类似于竖式的方便算法,叫做“铺地锦”。在中国古典文学长篇小说《镜花缘》第79回里,就有一段利用“铺地锦”求圆周长的故事。在小说中,有几位小姐妹聚在一起谈论数学。其中一位名叫青钿的,指着面前的圆桌,问道:“请教姐姐,这桌周围几尺?”被问的人叫做米兰芬,她量出圆桌面的直径,是三尺二寸。然后取笔画了一个“铺地锦”,画完后,回答说:“此桌周围一丈零零四分八。”

上图中,左边是《镜花缘》书中画出的“铺地锦”,中间是乘法竖式。撇开其中圆周长计算方法与小数点不谈,请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最后比较古书中的铺地锦与书本中介绍的铺地锦又有何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古今数学的异同,进一步理解算理,还能惊奇地发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这样美妙的数学。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循着历史的足迹,呈现在他们眼前的不只是一两页薄薄的教材,而是一幅源远流长的数学画卷。这样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触摸到数学的源头、数学的历史、数学的精神乃至数学的力量。

二、采撷生活实例,提升数学文化价值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也是它的特点之一。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指出的,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凡是出现“量”的地方就少不了数学,研究量的关系、量的变化、量的变化关系、量的关系的变化等现象都少不了数学。所以数学文化既来自于生活也用之于生活。

1.体会——数学文化来源于生活。作为人类文化结晶的数学,它的发展一般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比如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就是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前行的,被认为我国古代数学典范的《九章算术》就是以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共九个类型的应用性问题分成九章,在问题解决后给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另一方面则源自习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数学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原产物相当丰富,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创造性地处理现行教材。福建罗鸣亮老师在全国数学年会上《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节课,围绕一个“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小主题,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结合钱、时间、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方程应用题,如要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时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数学文化应用于生活。钱伟长说:“数学本身很美,然而不要被它迷了路。应用数学的任务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去完善许多数学方法。我们应该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优秀‘屠夫’,而不是制刀的‘刀匠’,更不是那种一辈子欣赏自己的刀多么锋利而不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刀匠。”例如,在学习“乘法估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新学年中队辅导员用同学们捐的1912元钱给“希望小学”的同学们买59个书包,商店里有三种书包,它们的价格分别是:22元、31元、37元。学校要求剩余的钱要尽量少,应该买哪一种书包?最多还可以剩多少钱?请你帮中队辅导员设计一个购买的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也可以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后,布置学生到超市自己购物,这样学生把枯燥的元角分的换算转为生活的运用,体会到数学的实际价值,兴趣盎然,乐趣无穷。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可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这些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在数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冲击与结合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其人文素养。

三、整合学科资源,彰显数学文化魅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数学与语文、品德、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融合起来,从中挖掘智育、德育、美育因素等数学资源,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增加数学自身的魅力。

1.在数学文化中寻找他山之玉。在历史上有很多的数学题是通过诗词来表现的,改编数学名题来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独特魅力,也可以体会到数学来自生活,原来也可以如诗一般美丽。如《算法统宗》里载的一道算题:庐山山高八十里,山峰顶上一粒米。黍米一转值三分,几转转到山脚底。我们可以将其改编为“庐山风光天下奇,斜高二千二百米。山峰顶上一粒米,顺势滚动趋山底。粒米一转八毫米,几转转到山脚底。”

在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也有很多体现,空间与图形知识中蕴含的美术元素,数与代数知识中体现的诗韵,统计与概率藏着自然社会知识,综合实践部分更是结合了多学科的整合:《我们去春游》综合了活动策划、购买东西、购票策略、活动体验等等,综合了加减乘除的知识;《今天我当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一天时间的买菜、烧饭、安排活动等,在这里过程中对克、千克、秤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还有《包装的问题》《我爱学校》等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参与到了社会、生活中学习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等人文。学科之间还得到了很好的整合,学习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在其他学科中觅求数学痕迹。有一部风靡全球的电影《达·芬奇密码》中就描写了很多关于美术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其实何止是美术学科,任何一门学科中都会有数学的影子,稍加留心即可发现。自然科学内的数学知识数不胜数,语文学科有数学:诗中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关于数学的成语,“一心二意、一日三秋、一清二白、一目十行、一模一样、三心二意、七上八下、不三不四、十全十美、九牛一毛……”;体育学科内用现代数学方法研究体育运动:赛跑理论,投掷技术,台球的击球方向,跳高的起跳点,足球场上的射门与守门,比赛程序的安排,博弈论与决策……

3.在课题研究中实现学科整合。开展数学小课题的研究,是基于本册教科书的知识安排,打破重组以一个专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把一部分知识很好地联结起来,丰富了知识的背景和拓展。专题的展开以探究式学习方式来进行。

比如在学习了元角分的知识后,我和少先队大队部合作安排了一次跳蚤市场活动,这个活动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策划和宣传。在这个板块中,数学老师、语文老师和美术老师是一起上这一节课的,数学老师完成物品的统计以及时间的统筹安排辅导;语文老师辅导介绍文字部分;美术老师辅导宣传画。第二板块:场地规划。这个部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考验的板块,首先是在学校的平面图上进行规划安排,然后在操场上进行实地的规划。这个板块是和体育老师一起完成的,数学老师负责平面图的规划安排,体育老师负责在操场上实践操刀。第三板块:实践操作。数学老师进行定价的策略辅导,孩子们在跳蚤市场体会买卖的快乐,这个板块是元角分知识的运用和统筹数学思想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综合,更有学生内部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知识本身涉及不到的东西,比如与人合作、策略调整、人际交往等等。

通过学科之间的互助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

总之,数学从表面上看是枯燥无味的,然而却有着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感性与理性相融的美。数学文化是数学科学本质力量感性与理性的呈现,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是一种真实意义上的美。让数学文化真正弥漫在数学教学中,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能够有更多的沉淀和积累,作为他个人文化底蕴不可缺少的一块基石而伴随一生!

参考文献:

[1]袁芳,陆书环.论科学与人文整合观下的数学课程构建.数学教育学报,2005.

[2]曾峥.略论数学的人文价值.数学通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