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别离的笙箫

别离的笙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别离的笙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别离的笙箫范文第1篇

春轻轻招手,告别晚霞的云彩。

那河畔的绿柳,是春天中的骄傲;

阳光中的鸟叫,在我心头回摇。

日日时光如梭,春天已悄悄离去;

在夏日的来临时,春像被一块布遮捂!

那说不出的心情,不会如何,

是每个人都有的那心情,沉淀在心头无人知晓。

什么?高歌出一曲,别离那美丽的春潮;

载来夏夜之微,在清净下悄悄离去。

春天为何悄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人人都为我沉默,沉默让夏季涌春潮!

别离的笙箫范文第2篇

三年的时光,青春拔节生长。

我们不会忘记,拼搏的汗水洒在这儿,青春的歌声荡漾在这儿,专注的脸庞定格在这儿。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三年前的军训,雨滴般的汗水磨炼了心志。那一刻,我们知道:要想鹰击长空就必须韧性翱翔。

书山有路勤为径,多少个日升月落里,我们闻鸡起舞,秉烛夜读。跨越卷帙浩繁的历史长空,月下相邀,同李白对话;年轮飞转,来到成熟的苹果树下,向牛顿取经;天文地理,上下五千年,我们胸有成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走出芳草园探寻名胜古迹、品悟人生韵味……

来时,我们是一颗树苗,在芳草这片沃土汲取养分,茁壮成长。今日,我们生出有力触须,任它枝繁叶茂。

我们不会忘记,考试失常后的苦闷懊恼,失落跌倒时的刺骨疼痛。我们更不会忘记老师无怨无悔的陪伴,细心入微的叮咛。

老师,您曾说过:我远走高飞,您原路返回。但将来我无论身在何方,我们的根就在这里!

别离的笙箫范文第3篇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别离的笙箫范文第4篇

一.探寻创作之源

“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在感情的宣泄、意境的营造、节奏的追求和形式的探究等诸多方面,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启迪。这跳跃的文字又常常将读者带入清波荡漾的康桥,看作者所看之美景,感作者所感之情怀。在《追忆志摩》中曾经说过:“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汇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单纯的信仰的实现历史。”

作为一首抒发作者康桥情节心境的诗歌《再别康桥》,作者在诗中用深情的笔触去编制绚丽的色彩进而融合惬意的心情,向世人呈现了自己一颗向往爱、自由、美的赤子之心。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去深切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文学欣赏是读者通过文字的意象表述,依靠个人经验的一个精神感受活动或过程。然而每一首诗歌对每一位读者都有不同的距离,即“诗距”。诗有时代,地域,语境等文化特色,这是大的方面的‘诗距’;而读者有不同的文学修养,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是小方面的“诗距”。常说,一首诗歌读起来很亲近,很感人,能产生共鸣,这就是说“诗距”小,也有很多诗读起来感觉内容和自己离的很远,比如读古诗大多都有这种疏远感,那么,如何才能让只有十几岁的初中学生缩小和作者在时代、背景、年龄方面的“诗距”呢?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探寻作者的创作之源,达到一种感同身受的作用,也为进一步仔细解读诗歌打下基础。

康桥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的所在地,也是英国文化、学术的孕育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这段英伦求学生涯成为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从一个封闭的国度奔入一个全新的自由的领域,如同饥渴的人找到了水源,朝拜的信徒抵达了圣地,徐志摩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康桥秀丽的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徐志摩印下了美好的回忆。正是因为康桥,徐志摩的生命经受了甜蜜的洗礼。用徐志摩自己的话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的殿堂,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他的灵性,唤醒了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徐志摩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康桥才得以成就的,康桥是徐志摩一生的情结。诗人把康桥评价为“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二.聆听音乐之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谈到诗歌的音乐性,大家常有两种解释:一曰“内在的音乐性”,这是描述诗歌内容蕴含的节奏美感和旋律美感。一曰“外在的音乐性”,它指诗歌语言在听觉上的节奏美感和旋律美感。关于诗歌的音乐美,闻一多先生在《冬夜评论》中这样说:“声和音的本体是文字里内含的质素;这个质素发之于诗歌艺术,则为节奏、平仄、韵、双声、叠韵等表象。寻常的言语差不多没有表现这种潜伏的可能性力量,厚载情感的语言才有这种力量。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所以能将这种潜伏的美十足的充分的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诗歌的音乐性应该是内外统一的。

《再别康桥》全诗一共七节,每行大致6或8个字,大致三顿,音节长短不一。全诗做到自然换韵,音节错落有致,诗行整齐匀称,声调回环往复,随情变韵,乎仄声交替使用读起来抑扬顿挫,却少了些跳跃性,使得诗歌舒纡婉转节奏鲜明和谐,犹如“润物细无声”的夜雨轻轻敲打在人的心田,形成流动感极富音乐性。“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实现了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一首一尾借助《诗经》反复渲染的表达方式,其感相似其情相应,巧妙组合出节奏感和旋律美。诗中第二节前两句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青荇”诗行本身的音节和旋律。都显得非常自然和谐。双声词“艳影”、“ 榆荫”、“清泉”及“荡漾”、“招摇”、“斑斓”等双声叠韵词的运用,使整首诗富有节奏感,感情是不至于大悲或者大喜,轻柔中略带平和的心境透过这样如吟如唱的诗句全然展现在世人面前,其实可以发现《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和诗歌的建筑美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音乐之美是建立在建筑之美的形式上的。在中学课堂上,诗歌的音乐美正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不断地去诵读,读出诗歌的美和灵魂,让课堂在轻歌曼舞中舒展起来。

三.感悟意境之美

在中国的诗歌艺术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在现在的语文课堂,如何去引领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我们往往采用的是客观的逐句分析,或者是笼统的大意概括,急切地想将这些前人总结出来的理论,以一种理性的手段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这些粗暴的方式一方面有损于学生对本首诗歌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以后对诗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我看来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营造一种氛围,这种朗读可以是学生个人的,也可以是学生集体的。例如文中第六段: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笙箫:多指世俗的欢乐。如:唐·曹唐《小游仙诗》:“忽闻下界笙箫曲,斜倚红鸾笑不休。”宋·张子野《清平乐》词:“曲池斜度鸾桥,西园一片笙箫。”清·袁于令《西楼记·砥志》:“那知我粉冷絮尘,脂冻桃花,不理旧时笙箫。”这笙箫是于别离之时奏响的哀乐,在这音乐中作者压抑内心淡淡的哀愁,与心爱的康桥挥手作别,诗人沉默,康桥不语,不愿别离不得不别离,这让人无可奈何的生活怎能容诗人肆意放歌?诗人挥别的岂止是康桥,更是埋藏在康河柔波当中的对爱、自由、理想的最求。“轻轻”、“悄悄”、“沉默”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丰富但不沉重,留恋但不缠绵,深挚但不张扬。著名画家徐悲鸿曾经说过“凡美所以感动人心者,绝不能离乎人之意想,意深者动深人,意浅者动浅人。”《再别康桥》这首诗笼罩着一种寂静的氛围,是“绘幽静之景色,状宁谧之心境”。这沉默的氛围,成为诗人离愁别绪的陪衬,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深邃意境。诗作更加富于诗情画意,动人情怀。

别离的笙箫范文第5篇

走了,抱着自己的家当,走了。楼梯处遇到了两位同学,关心地询问着我。我再次笑着说——前途渺茫,她们安慰着我——前途光明。其实,不管是渺茫还是光明,我都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既然选择了,便只顾风雨兼程。

想起了徐志摩的诗句,在心头悄悄吟诵——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外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别离的笙箫范文第6篇

诗歌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四句之中,反复使用了三次叠词“轻轻”,绝非信笔而行的偶然为之。笔者查阅第六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其中对“轻”这个字的解释最接近这里语境需求的应该是“与重相对,表示用力轻,重量小”这一义项。由此观之,轻轻地走,轻轻地来,轻轻地招手,作为诗歌主人公的动作被描写出来,徐志摩反复渲染他“用力极轻”的这一细节,自然也有他的用意。

人的行为举止无不反映着内心的情感态度,徐志摩的“行动轻柔”传达出的当是一种珍重与呵护的情绪,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因为轻车熟路,所以什么也不需惊动,更不想惊动,就这样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生怕多一点动静,都会惊扰到这遗世独立的康桥。

与此相呼应的,是下文接连数段中对于金柳、青荇等意象的深情描摹,字里行间都是浓浓的眷恋与深爱。康桥即剑桥是徐志摩度过青春岁月的所在,当他风华正茂、春风得意的时候,在这里学习、创作、恋爱,人生的诸多幻想与美好风光尽数着落于此,那是一个人一生最绚烂自得的回忆,轻易不敢想起更不能惊扰。如今故地重游的徐志摩,三十而立却诸事不顺,空有梦想和抱负,也不能抵御现实的逼仄摧残,康桥之于他便成为了心中不可侵犯的圣地,此番归来,面对着曾经熟悉的风景,心头的珍重眷恋只怕更甚当初,这一叠声的“轻轻”,其间的小心呵护与眷爱深深,不言自明。

而全诗的结尾处则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同样的位置上,“轻轻”换成了“悄悄”。《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悄悄”的解释是“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徐志摩连用两个“悄悄”,着力营造的无疑是一种静谧无声的意境,虽然校园里也应当会有蝉鸣虫唱,万籁之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承接着上一段所写“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便不难理解,当人与眷爱之物久别重逢时,常常会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沉默,如苏轼《江城子・记梦》中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生死十年暌违,相逢却是无声。又如拜伦诗中曾写:“若我再见你,隔悠长岁月。我将如何致意?以沉默,以眼泪。”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徐志摩上一段中写“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此处又连用两次“悄悄”来营造静谧的氛围,其中寄寓的感情,也该是一脉相承的落寞与无奈。

而开头的“作别西天的云彩”与结尾的“不带走一片云彩”也足以作为佐证。其实这两句在行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云彩位移为零,人却孤身远引,但两种表达所传递的信息、隐含的情绪,是各自有别的。正如前人诗中所言,“彩云易散琉璃脆”,云彩象征着美好而短暂的事物,人在与美好的事物作别时,往往含笑挥手,留恋不舍的情绪充盈,却因牵挂眷爱而心存暖意;“不带走一片云彩”则是深知这美好之物虽依然如故,自己却已分明不属于其中时,心头那点挥之不去的落寞、苦涩,一身萧索,无可奈何。

别离的笙箫范文第7篇

一夜思乡的雨打开尘封的记忆。

温婉如你,青瓦白墙的宅子屋屋相连,依河而坐,漆门铜环,清清淡淡的弥漫着水气,轻灵的像一幅画被定格在江南的绸缎上。站在素朴的氤氲里遥望,透过木质的窗棂,潺潺流动的河水,揉碎了若即若离的身影。绵延着一份清脆,源远流长。

缄默如你,青山隐隐水迢迢,绿茵如盖,杨柳含烟,结满丁香幽怨的小巷,细细长长,弯弯曲曲,石子路,石板路,在两旁老屋的拥揽中阴暗而又潮湿。湿漉的思绪让我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狭窄阴暗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独自徘徨在悠长又寂静的雨巷,我希望逢有一个穿旗袍的姑娘撑着油纸伞,漫步在小巷。

小巷尽头的河畔星辉斑斓,竹篙青青,醉卧在别离的笙箫里,穿行于江南的每一个屋顶凝碎的梦吟。

清润如你,天净水平寒月漾,月朗云淡,烟雨迷蒙中,一座小桥,连起了江南的柔曼。灵动的水波,宛如落在绢上浓淡适宜的墨,溅开一片温柔。款款走来一把油纸伞撑起的天空,或远或近的人,消散了,朦胧了,那一地紫陌嫣红的流影,明明灭灭,斑驳了一段古老的离合。

忆往昔,弹指之间,上下几千年,黯淡与辉煌,幻灭与重生,永恒的悲怆与不朽的豪情,沾染了婉约萧鼓的柔韵,在横卧水际的夕阳下,重铸着江南一片纤细的呢喃。

一叶孤舟几多期盼,

一种思绪几多情怀,

一座拱桥几多回忆,

一弯臂膀几多神伤,

一生的安宁灯火阑珊,乌蓬船在深夜迷离的隔岸中摇曳。江风渔火,流水隐隐烁烁,街道艳舞的深巷似乎还在诉说一份悲欢,一份沉浮和一份难以自抑的衷肠。莺飞草长,波光潋滟,望穿繁华瞬间,目断江南千里。

风也丝丝

雨也丝丝

情也丝丝

别离的笙箫范文第8篇

关键词:徐志摩 康桥 情景交融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里说过:“一个人要写他最心爱的对象,不论是人是地,是多么使他为难的一件工作。你怕,你怕描坏了它,你怕说过分了恼了它,你怕说太谨慎了辜负了它。我现在想写康桥,也正是这样的心理。”作者曾说,他是怎样尤其爱康河“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

一、依依惜别的情感

诗的开头,诗人就以“轻轻的”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也是一个非常宁静的作别的姿态。诗中有意地连着用了三个“轻轻的”字样,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深情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作者这样的描写,将诗的感情引入了与所描写对象完全和谐一致的境界,外在的姿态的选抒,准确地暗示了内心的波澜,使自己对于剑桥大学眷恋的深情的表现,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一句用比喻,一句用描述,一句似客观的静观,一句有主观的介入,河畔的金柳,水里的波光,夕阳照耀之下的康河的美丽,已经与诗人的情感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在这样的情景中,以至于诗人个人也要完全融化于自然美中间去,响应着那水底的“软泥上的青荐”的“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二、诗人梦的追寻与离别

诗的第五六两节,接着这梦的出现,抒写了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当年,徐志摩曾经撑着长形的撑篙船,或乘小船,在康河上漫游,如梦如痴地享受着快乐自由的青春时光。他说过:“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漂浮,鱼群的喋喋声在你的耳边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迎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爱热闹的少年们携着他们的女友在船沿上支着双双的东洋彩纸灯带着话匣子,船心里用软垫铺着,也开向无人迹处去享他们的野福。谁不爱听那水底的音乐在静定的河上描写梦意与春光!”正如五四以后许多有志青年一样,诗人也是一个人生的“寻梦者”。此时,他欲撑着长篙沿流漫溯载着满船星光,一腔别情对于这个自己曾经获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给予自己智慧与自由情怀的美丽的母校不由得不产生“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强烈冲动。可是这里太美丽了太宁静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构成了一曲大的“调谐”,甚至使自己不忍用压抑不住的豪情的放歌来打破它的这种美丽。

此时此刻里无声的“悄悄”是一曲深情的别离的歌。无言的沉默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这种欲放即敛的方法,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得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浓缩了诗人在当时情境中的独特感受,传达出古诗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韵,而且更加具象化了,给人以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三、 诗人拥有洒脱个性美

为了强化“再别”的感彩,最后一节诗,又回到诗的开头的告别: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里,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没有任何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一句,而传达的情感意义却不同。“作别西天的云彩”,是告别之初的一般性动作,没有浓厚的感彩;“不带走一片云彩”是经历康河上漫溯后产生的灵性,已经饱含了诗人的一番新的感情将自己对康桥的爱与眷恋化成了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于动态感的姿态。这里不仅写出了诗人的深情,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和潇洒,而且在出人意料的奇想中,透出了“这一个”诗人独自拥有的个性美。不惊扰这里的美和宁静。

四、格律诗实践的典型

徐志摩是现代格律诗的倡导者之一。《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有三到四个音节,如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每节诗的二、四行,在排列上均低一格处理,使得诗的外形的“建筑美”,似乎要与诗里所歌咏的康河流水的波纹取得内在的一致。每节诗均二、四句押韵,个别的诗节一、三句也押韵,如第四、六节的“潭”与“间”、“歌”与“默”,但不完全如此,而二、四行押韵则是严格的。这样,就给这首抒情诗带来了音乐美与造型美统一的品格。

总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特别注意情与景关系的处理,景中含情,融情人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将一个海外学子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朴实和自然,“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给人留下无限的美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