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吟咏花木的诗

吟咏花木的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吟咏花木的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吟咏花木的诗范文第1篇

100年前,自德国的尼安德山谷被发现以来,尼安德特人便被认为是野蛮、残忍、愚蠢、冷漠的种群。但1950年,考古学家又在伊拉克发掘了九具尼安德特人的遗骨,通过对这些遗骨的深入研究,人们修正了以前的认识。

在这九具尼安德特人遗骨中,最先引起科学家注意的是一具扭曲的骨架,仅仅根据目测,就可以判定这是一个严重残疾的人,随后的研究果然证实了最初的判断——我们这位可怜的祖先右臂萎缩,生来就是残疾,左脸上的大量疤痕组织,则证明他的左眼失明。

一个重度残疾的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是不可能像我们现在这样,只要努力就可以养活自己的。那是一个残酷到我们无法想象的年代,连弱者自强不息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如果没有伙伴照料他的生活,他根本不可能存活下来。

接下来,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对这具骨骼进行了观察,发现此人大约有40岁左右,这在那个年代是相当长寿的。他的长寿并非出于基因优异,而是由于他没有经历过沉重的劳作,更不必冒生命的危险前去捕猎。

要不是因为自然灾害,这位幸运的人还将会存活下去,并向我们现代人的寿命靠拢。但一个连我们现代人也无法抗拒的变故,让这个奇迹没有持续下去——一天,突然发生了地震,他所居住的山洞轰然坍塌,这回,他没有躲过劫难。

这个被灾难凝固下来的场景,证明了早在6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就已经拥有了同情、仁慈和爱……而另一具尼安德特人的骨骼,则向我们展示了远古时期的浪漫,以及人类对美的崇尚和向往。

这具遗骨是在洞穴深处,一个极为隐蔽的地方发现的,很显然,是被他的同类很隆重地埋葬的。为什么要埋得这么隐蔽?一个疑问没有解决,随即被另一个更大的发现掩盖了——科学家对坟堆周围的土壤加以分析化验后发现,土壤中竟含有八种鲜艳花木的花粉。

大自然不可能把这么多植物的花粉混合在一起,然后弄到这么深的洞中并恰巧安放在死者身上。也就是说,只存在一种可能——有很多人在山坡上采集各种鲜花,然后把花朵编到灌木枝条上,做成花环,安放到死者的身上。

沧海桑田,无法磨灭美的痕迹。6万年前,就已鲜花盛开,让人类得以在无尽的悲苦中沐浴着芬芳前行,并一直走到了今天,以致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3岁的女儿也可以随口吟咏出一句让我们惊叹不已的诗句:“天空中开满了花朵,我的眼中全是蜜糖。”

(原载《西安晚报》)

糜冠兴荐

吟咏花木的诗范文第2篇

要做到“三注意”

首先,要注意题目。

古诗词的题目就如同 “眼睛”,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如果能透过这个“眼睛”去分析理解它告诉我们的相关信息,那么也能理解文章的主旨了。

古诗词的题目一般包含以下几种信息:

1.揭示诗词的主要内容。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2.交作的目的。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送友人》。

3.指出吟咏的主要对象。例如崔颢的《黄鹤楼》。

4.点明抒发的主要情思。例如王维的《相思》。

当然,诗词的标题还含有别的信息,如主要事件、题写范围、时间地点、内容情调等等。只要我们抓住标题的重要信息,就能触及到诗词的核心。

其次,要注意作者。

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笔者认为对作者的创作风格有初步的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方便。在此介绍一些古代诗(词)人的情况:

陶渊明的诗朴素自然,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李白的诗豪迈飘逸、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杜牧的诗清健俊爽、王维的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王昌龄的诗雄建高昂,李清照的词缠绵悱恻,陆游的诗悲壮爱国等。

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很有好处。但也要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比如:李清照虽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但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句。

再次,要注意注释。

注释是古诗词赏析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二、阅读古诗词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同学能把握诗文的大体意思和艺术手法,这说明在这道题上并不会出一些艰涩难懂的作品。事实上近几年的中考题也说明了这一点,笔者认为在阅读内容上可以从构思脉络、描述对象、思想情感及意境的把握等四个方面考虑。

1.诗词构思脉络,就是作者在有了一定的生活素材,激发某种思想情感时,对作品的行文思路、情节安排等进行的安排。在这方面要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学会使用一些“术语”,常见到的有:

a.借景抒情(杜甫《望岳》)

b.托物言志(龚自珍《己亥杂诗》)

c.感物伤怀(白居易《望月有感》)

d.情景交融(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诗词的描述对象,就是作者表达情意的对象。可分为:

(1)人物。古人、亲人、友人。如:杜甫《蜀相》是对古人的追思;苏轼《水调歌头》对亲人思念;李白《赠汪伦》是对友人的不舍。

(2)事情。如《木兰诗》写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3)事物。单纯的抒情诗词很少,一般都有所凭借,如:山水、草木、日月等等。

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象征意义,例如: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折柳意为别离,月亮代表思念等;有些事物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成了意象,意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如马致远的《秋思》中的小桥、流水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要优先考虑这些特殊意义。

3.诗词反映的思想情感,一般有迷恋、忧愁、孤独、伤感、烦闷、恬淡、闲适、欢乐、忧国忧民等。对这些,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应该学会分类、对应。例如:酒与愁,月与离,羁旅与思乡,战乱与忧国忧民,花谢花落与人生易老、变化无常等,都是具体典型的人、事、物与作者表达的情感的一般对应关系。此外思想感情有时还有层次,主要术语有:“层层拓展、深入”,“感情渐起波澜”。

4.意境的把握很重要,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修饰意境的词往往有: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闲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 ,寂静肃穆等。

三、赏析诗歌语言

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在初中古诗词赏析的考查中,语言层面我们需要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转贴于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2009 浙江台州): 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

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学生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的作用一般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为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例: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李清照)

4.整体评估:对语言整体评估的重点是会用一些术语。在诗词的风格上,词有豪放婉约之别,诗曲又何尝不是。专用鉴赏术语有:激越高亢,清婉秀丽,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用语平易,含义隽永。

5.在语言结构上,倒装一般表强调。例如:

例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辛弃疾)

6.意象罗列是使描写更具镜头感,是电影语言。

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7.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比喻为形象生动,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反问为强调,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有“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8.多角度欣赏:有些诗词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方面渲染气氛,丰富了诗文的内容。

吟咏花木的诗范文第3篇

一、追求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它是解开中国古典诗歌奥秘的金钥匙。通过对王安石诗歌意象的透视,我们可以真实地探索其创作审美的情感历程。王安石晚期绝句意象主要有如下特色:

纵观王安石晚年绝句会很容易地发现,复现率最高的是自然意象,而极少出现社会意象,这与前期绝句迥异,在诗人晚年诗的自然意象世界里,“水、云、山”的出现频率为最高,王安石有意或无意地将它们大量摄人自己的绝句里,如“亦欲心如秋水静,应须身似岭云闲”(《赠僧》),正表明他内心深处努力追求的境界,即所谓“闲澹”。

在色彩意象中,以“绿”为多,有二十多处,其诗文《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堪为千古绝唱。可以说在诗人晚期绝句的色彩世界里,以“绿”为主色调,“绿”不仅充满生趣,而且给人以宁静美,闲适之趣又可见一斑。

意象是诗人内心观照,“梅”“菊”“松”“竹”等高洁性格且在民族心理积淀中占重要位置的意象,在王安石绝句中出现不少。就以咏梅诗为例,梅是王安石吟咏最多的花,咏梅诗约占其全部咏花诗的三分之一,其中咏梅绝句有十多首,其他一些诗中也出现“梅”的意象。透过诗人对梅花知己般的赏爱之情,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高洁的品格。《梅花》诗是诗人咏梅绝句中的佼佼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严冬季节,群芳纷谢,百花凋零,独有梅花凌寒而放,“凌寒”体现了诗人对梅性格的赞美之情。“遥知不是雪”写出梅花颜色上的洁白。末句则是对梅花内在美的由衷的赞叹,梅不仅有雪的高洁,更有香的品格。在这首诗中,“凌寒”、“暗香”、“雪”三者从不同角度对“梅”的品格进行了层层深人的全面展示。咏物必言志,在“梅”的身上,寄托着诗人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种逆境与艰辛中的顽强和风骨。

试看《北城》诗,“青青千里乱春袍,宿雨催红出小桃。回首北城无限思,日酣川净野云高”,诗人在金陵北城游春时,面对大好春光,引出无限思绪。首二句描绘了一幅春景图。首句是一个大景,不仅看出景中有人,而且增加了视觉冲击,写出春色的迷人。第二句中“雨”“小桃”“红”三个意象,构成一幅富有动态美的小景。“青青”与“红”皆为色彩意象,映衬鲜明,共同渲染出春光的明媚与绚丽。第三句写人,点明“无限思”。末句又转人写景,选取“日、川、野云”三个意象,共同组成一幅旷远图景,再加以醉人的春日阳光的照耀,诗人情思之绵远可见矣。统观这首《北城》诗,诗人没有直接抒写心中的情思,而是选取富有表现力的自然物象,将自己难以言说的情绪蕴含其中,借写景意象,传达出一个幽远而又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的内心世界。意象语言的运用,是王安石绝句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创造的前提条件,也是其唐诗风韵的根源所在。

秀雅而密集的意象语言的运用,使得王安石晚期绝句呈现出含蓄凝炼的审美特色,以一种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传达出闲静、深婉而又丰富的情感内涵,进而形成浑成的意境。作为北宋第一位绝句大家,其后期绝句艺术之所以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根源即在于此。

二、刻意用典

对政治生活的疏离,给王安石晚年带来的另一个创作态度的改变是对技巧的更加专注的讲求。王安石晚年的心灵状态可以说由先前的以政治为主转向了以艺术为主,他获得了更加充足的精神上的超脱,对于诗词创作从意境到技巧自然就更加精益求精。荆公晚年对技巧的刻意追求,也是此种心灵法则的产物。另外,王安石对用典、对仗等技巧的向难推进,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反映他追求心灵解放的深层意愿。用典、对仗的难度越大,在超越了困难之后所获得的自由感就越强。晚年隐居生活的大量阅读,为他作诗用典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书湖阴先生壁》诗: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首诗是公元1078年王安石罢相后闲居于金陵钟山书院时写的。诗歌赞誉于他的友人杨德逢的勤劳及主人高尚的情趣。诗歌三四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巧妙运用了典故用拟人手法展示出新奇的自然景色。“护田”语出《汉书・西域传》所载“置使者校尉领护”田卒),“排闼”也语出《汉书》(《汉书・樊哙传》所载樊哙“排闼直入”高祖禁中之事)。王安石将校尉“卫护营田”和樊哙“排闼直入”的人的动态化为“水”和“山”的意识与行为,不仅妙用典故,而且炼字独特。在这首诗中,作者刻意用典,但用典却不是使人明显觉察出来,从而将山水转化为富有生命感情的形象来描写,贴切而又自然,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令人宅心事外,身世两忘。

三、追求禅意

在主持了将近8年的“熙宁变法”之后,王安石晚年退隐钟山,自此清心寡欲,潜心研究佛法,与佛教禅宗结下宿缘。其晚期诗作深受禅宗影响,在内容与风格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的不少佛诗文字浅显自然,诗意恬淡明静,给人以悠然自得、亲切在即的感受。如他的《题半山寺壁二首》云:“我行天即雨,我止雨还住。雨岂为我行,邂逅与相遇。”其中蕴含着“因缘和合”、“万事皆有定数”的佛性之说,在寥寥二十字的小诗中显得自然熨贴、浑若天成。其二云:“寒时暖处坐,热时凉处行。众生不异佛,佛即是众生。”前两句说众生之事已寓说佛性之理,后两句在此基础上说众生与佛的共同性关系更是简洁透彻。体现他深悟禅宗的平常之心,也从参禅中寻求精神寄托,借助佛理来解脱自己的精神苦闷。王安石晚年诗歌艺术性极高,了解王安石晚年诗歌的这些特点,对我们整体把握王安石作品的风格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林青.福建宗教[J].2005,(5).

[2]林成伟.王安石与禅[D].暨南大学,2003.

吟咏花木的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语文教学;应用

北师大李道英教授认为: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尤其是古诗,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它脍炙人口,对中学生来说,是学习古代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学好诗歌,懂些诗歌尤为重要。文学教育离不开诗歌,诗歌是最纯粹的艺术……诗歌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上比散文和其他形式更优越,更适合。

一、诗歌朗诵的意义

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诵,正如鱼虾离不开江河,虎豹离不开山林,花木离不开土地一样。分而述之,诗歌朗诵有如下意义:

1.启悟人性美

朗诵诗歌,既为人类,也为个人。首先,人类需要诗歌为生命找一个理由。该如荷尔德林所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 其次,老年如散文,中年人像小说,青少年是诗歌。于朗诵中青年人将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于心,于吟诵中便也多了一份豪情壮志、多了一份从容雅趣。

2.体味感情美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3.再现形象美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朗读要打动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象”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4.理解思想美

古人读书当是今人之朗诵。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朗诵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

5.感受语言美

朗诵,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生同病相怜人世一叹;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悼然自伤之情。

诗歌语言形象、精炼,这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二、朗诵的技巧与策略

朗读是一种再创作活动,要求师生用有声语言表现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从而使听众领悟作品内容,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1.恰当选材,陶情养性利其诵

“凡事预则立”,这必要求选好朗诵材料。对高中生来说,好的朗诵材料应该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内核,以积极进取、乐观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依托,以无穷的诗意为动力,以富于形象性而适于口诵的简约质美的语言为外观,以节奏、韵律、音乐的美感为引线。

2.正确理解,把握内容悟其义

古语说“诗言志”,古诗词往往用唱的形式来表现,在音乐的美感中传递动人之情,凸现其深邃的思想和喻世的道理。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应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要准确透彻地理解作品,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这是理解作品的基础。其次,理解作品主题。主题是作品中表现的思想、观点,是作品内容的核心。理解主题是理解作品的关键。朗读要求再现作品原貌,要准确传达作品思想,表达作品感情,阐明作品观点,说明作品道理。再次,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对中学生来说,基本了解文学史中重要的作家风格并不困难,同时也很有必要。如《诗经》是现实主义之源,《楚辞》是浪漫主义之头。汉魏古诗悲怆凄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等。

3.朗诵以法,激情激趣融其境

朗诵有法多矣,但教无定法。对于高中生来说,领导读、抽签读、对话读、高低音读大可弃之不顾,而伴读法、接读法、交互读、齐读法等不宜多用。以下略举几例常用的诗歌朗诵法:范读法、分组轮读法、自由读、指名读、表情读、引读法。

4.技巧为辅,吐纳珠玉悦其声

(1)停顿

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的断和连。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也是朗诵者的生理需要,更是明晰表达语意、传达感情的需要,还是给听者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的需要。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2)重音

为了准确地表达语意和思想感情,而被强调的这个词或短语通常叫重音,或重读。

(3)语调与语速

语调千变万化,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基本类型。惊疑召唤用升调,肯定赞扬是降调,严思冷淡悲为平,曲是强调夸和讽。语调在朗读艺术中扮演了主要角色。朗读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其语调起伏变化明显,语意表达在抑扬顿挫中更加顺畅、明晰、突出。

朗诵的速度则依托于文章的思想内容。一般来讲,急剧变化宜快,平静严肃宜慢;紧急欢乱宜快,悲沉缅悼宜慢;抨斥控辩宜快,叙说追忆宜慢;年轻泼辣宜快,年老迟钝宜慢。朗读者要根据作者感情的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快时吐字清晰不含混不清,慢时声音明朗实在不疲沓松垮。总之,要做到“快而不乱”和“慢而不拖”。

叶圣陶先生明确提出:“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听就是读,用耳朵来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可见,听、说也是一种“行为”,也“必须养成习惯才行”。

中国曾经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谢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迭起,名家辈出,璀璨夺目。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目前,教育改革迭起,语文教育正在逐渐回归诗性和人性,朱光潜说得好:“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花季雨季的中学生们,让我们一起来爱诗、读诗吧,让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厚壤上放飞心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韩志湘.再谈课文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文教资料,2006(9).

[3]王群峰.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教研交流,2009(12).

吟咏花木的诗范文第5篇

关键字:插花;命名;欣赏

1 插花作品的题名分析

给作品命名,可以加强和渲染作品的主题思想,使作品更具有诗情画意及艺术魅力,并能增强和加深欣赏者对作品的联想,产生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给插花作品命题,这是一种文学手段在插花艺术上的“点睛”之笔。作者经过“意在笔先”的艺术构思,用植物材料创造出反映这种意境的作品,并给它题名(也可以先命题,然后立意创作),从而让作者赋予该作品某种思想或情绪,就像被点破口子的地下清泉,能使甘泉汩汩流出供人品尝。命题不外乎以形赋名或以韵赋名2种方式,前者出于具象,后者则出于抽象。即依据作品表现的主题或意境命名,可借用古诗、成语、典故,或根据花材的象征意义和花语,或巧借植物的季相景观等方法来命名,从中体现出作者对插花艺术所包含的文学、美学的禀赋修养。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有言“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高,题矮则矮,不可不慎也。”可作借鉴。由此可见,给插花作品命名是相当重要的。

1.1 命题插花先立主题

围绕主题进行构思,选材。

1.1.1 作品“二泉映月”(图1)。根据中国民族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意境构思而成。作者用洁白的唐菖蒲插出一轮弯弯的新月;花枝基部配置的天门冬,飘逸朦胧,似浮云托月;另用一片叶及枝条制成的一把胡琴形象逼真、生动。

1.1.2 作品“萧瑟秋风今又是”(图2)。作者用龙爪槐、文心兰、一叶兰为主花材,描绘了秋风扫去枝头的黄叶,给大地铺上一层金色,带来一片高远、明净天空的情景,着力表现了树木花草在秋风中的姿态,体现出秋风的动感和力度。

1.1.3 作品“咏农”(图3)。选用一只黑色的高身花瓶,瓶中插上一束农作物,配以、金盏菊,瓶旁点缀一只金黄色的南瓜和两只鞋子,瓶口摆放着一把农锄,表现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换来丰收美景的想象。

以上3件作品,用材简洁,构图优美,格调高雅,意境深远,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情趣,且命题贴切,含蓄并富有新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2 自由命题

作者根据自己的构思进行创作。要求题名与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既要贴切,又含蓄,能启迪人们寻思,令人回味无穷。如一件以芦苇和剑兰组成的作品(如图4)。

如果没有命名,人们可能一晃而过,而如今取名“雁落平沙”马上令人驻足揣摩。这时你会感到那苇穗飘摇的江边,红色和白色的剑兰隐露于苇间,大概就是鸿雁。寥寥数笔,清新淡雅,意趣隽逸,诗意盎然,这就是命名的魅力。

2 插花作品的赏析

2.1 中国古代的赏花方式

2.1.1 曲赏:赏花咏歌为唐代所好,人们以新编的曲子与脱俗的诗词对花吟咏,使视觉和听觉都尽情享受,相得益彰。

2.1.2 图赏:所谓“古来书画一家”,书画讲求笔墨情趣与文人灵性之美,用以衬托生意盎然的插花,雅趣交融,在宋代极为流行。但配插花的书画以素雅为限,忌色彩浓丽。

2.1.3 酒赏:多为宫廷、富贵所为。酒可激情,可爽神,借酒赏花,意兴风发,陶醉花间,别有神会。

2.1.4 香赏:焚香是中国古典生活艺术之一。香料种类不同,香味各具特色。

2.1.5 琴赏:琴为古代文人四艺之首,用以怡情养性。对花抚琴要与花配。

2.1.6 谭赏:就是谈论品花。品花如同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二三人品,重在品论花木形态之美及插作结构与心得体会之趣。

2.1.7 茶赏:品茗赏花,茶性简朴,可爽神醒思;手持杯茗,静观插花之美,其乐无穷。

2.2 插花作品鉴赏

2.2.1 现代式插花:《融合》(图5),花材:熊草,黑、白马蹄莲。马蹄莲属天南星科的球根花卉,马蹄莲属,为近年新兴花卉之一,作为鲜切花市场需求较大,前景广阔。由于马蹄莲叶片翠绿,花苞片洁白硕大,宛如马蹄,形状奇特,是国内外重要的切花花卉,用途十分广泛。

鉴赏:黑白色是非常强烈的对比色,但这个作品将黑、白色马蹄莲分别配同色容器,其中使用绿色熊草进行过渡连接,使作品看起来和谐、流畅。该作品主体以“桥”构型,黑白相对的两个容器作为桥墩。“桥”的作用即为连接两岸,增进交流。是不同的人群、文化、思想进行交流、融合的中介。而花材更是以对比鲜明的黑白马蹄莲做主角,黑白对比,不仅不显突兀,而且相得益彰,更把“融合”的主旨体现得淋漓尽致。

2.2.2 东方式插花:《花开富贵》(图6)。花材:牡丹。牡丹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牡丹以洛阳牡丹、菏泽牡丹最富盛名。牡丹根皮入药,名曰“丹皮”,可作为盆景植物观赏,花朵颜色众多,有粉色,红色,白色等等,粉色以粉中冠,白色以景玉较为出名。

赏析:该作品为典型的东方式倾斜型插花。花材以牡丹为主体,配以竹篮做容器体现出了浓厚的中国味。牡丹在中国文化中有“富贵吉祥”之意,而这个寓意更是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心愿,因此牡丹在民间的受欢迎程度不言而喻。牡丹寓意富贵,而竹则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寓意高洁,优雅。以竹篮来盛装牡丹表现出的寓意则是: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符合人民的价值观和取财观。

2.2.3 西方式插花:《百舸争流》(图7)。花材:马蹄莲、玫瑰。玫瑰属于蔷薇科蔷薇亚科蔷薇属,落叶灌木,枝干多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9片,椭圆形,有边刺,表面多皱纹,托叶大部和叶柄合生。花单生数朵聚生,紫红色,有芳香。

鉴赏:作品名《百舸争流》取自的名篇《沁园春·长沙》,从作品上看,以披覆绿色苔藓植物的花泥作为船身,玫瑰花环作为船舷,未开放的马蹄莲作为桅杆,苏铁叶子则为风帆。这样船的形象就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桅杆向后的弯曲表现出船是逆风而行,5艘船共同进发大有竞争的意味。所以这幅画面就表现出了:逆境不输勇气、压力我堪重负、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收稿:2013-04-16)

吟咏花木的诗范文第6篇

【关键词】杨万里;俗语词;例释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南宋诗人杨万里人生经历丰富,诗词中生活意味浓烈,在他的作品中出现很多当时流行的的俗语词,本文利用传统训诂学和现代语言学的方法,对杨万里诗词的俗语词作一些简单介绍,并把它们进行了分类,比如分为名物类、行为动作类、情貌类等。

一、名物类

“名物”就是指事物的名称以及名目与物产等。杨万里诗词中有关事物名称、特征等的名物类俗语词主要有:

【水银窝】

杨万里《昭君怨》: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水银”一词,《汉语大词典》有以下几个含义:

1、即汞。 晋・葛洪 《抱朴子・金丹》:“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宋 ・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达明 复命函 贯 首自随,以生油、水银浸之,而以生牛皮固函。” 闻一多 《红烛・李白之死》:“又圆又大的热泪滚向膨胀的胸前,却有水银一般地沉重与灿烂。”

2、指月。 唐・李白 《上云乐》诗:“云见日月初生时,铸冶火精与水银。” 王琦 注引《淮南子・天文训》:“积阴之寒气水,水气之精者月。”

3、喻水珠。 南朝・梁元帝 《登江洲百花亭怀荆楚》诗:“柳絮飘春雪,荷珠漾水银。”

在杨万里的词中,“水银”是“急雨”落在荷叶上水珠,是一颗颗会跳动的“真珠”,那“水银窝”就是聚在荷叶叶底的水珠。这个俗语用在这里,形象而生动,把水珠灵性的一面表现的淋漓尽致。

【老子】

《归去来兮引》:邂逅又春熙,农人欲载。告西畴有事要耘耔。容老子舟车,取意任委蛇。历崎岖窈窕,丘壑随宜。

这首词中“老子”一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俗语词。它是作者对自己的称呼,相当于“老夫”。比如:《后汉书・逸民传・韩康》:“康曰:‘此自老子与之,亭长何罪!’”宋・辛弃疾 《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吴江观雪见寄》词:“老子旧游处,回首梦耶非。”

需要注意的它并不是今天“自高自大的自称”,如:洪深 《香稻米》第三幕:“老子办正事,你这不点儿大的小东西,也要来打岔。” 巴金 《憩园》十二:“你敢动一下,老子不把你打成肉酱不姓赵!”。

【今来】【昨来】

《归去来兮引》:念心为形役又奚悲,独惆怅前迷。不谏后方追。觉今来是了,觉昨来非。

读到这首词,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里面的“今”就是现在,“昨”就是过去。

在杨万里词中的“今来”和“昨来”,其实和陶渊明的“今”“昨”是异曲同工的,都是作为时间名词,表示现在和过去。比如: 三国魏・曹植 《情诗》:“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 唐 ・ 韩愈 《落齿》诗:“今来落既熟,见落空相似。”《三国志平话》卷下:“今来 献帝懦弱, 曹操弄权。” 明 ・ 徐渭 《翠乡梦》第一出:“俺今来这番,俺今来这番。又几回筋斗透针关,透针关。”

“今来”还可以表示从今以后的意思,如: 晋 ・潘岳 《西征赋》:“古往今来,邈矣悠哉。”《水浒传》第八二回:“今来汝等人,但得府库之物,纳于库中公用,其余所得之资,并从均分。”

【侬家】

《归去来兮引》:侬家贫甚诉长饥,幼稚满庭闱。正坐瓶无储粟,漫求为吏东西。

“侬家”,是一个方言俗语词,一般是女子的自称,如:宋・晏殊 《菩萨蛮》词:“人人尽道黄葵淡,侬家解说黄葵艳。可喜万般宜,不劳朱粉施。” 宋・苏轼 《次韵代留别》:“他年一舸鸱夷去,应记侬家旧住西。” 元・杨椿 《西湖竹枝词》:“侬家生长在西湖 ,暮管朝弦随处呼。”

这里的“侬家”是自称,即“我”,其中“家”是后缀,并没有实际意义。只是杨万里描述“自己”的家境。这样的意思在其他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如: 唐・《寒山诗》之一六九:“侬家暂下山,入到城隍里。” 五代・王延彬 《春日寓感》诗:“也解诗也政,侬家何似谢宣城 。” 清・吴伟业 《画兰曲》:“珍惜沉吟取格时,看人只道侬家媚。”

二、动作行为类

【滑流匙】

流匙:古代舀食物的器具。

杨万里的《归去来兮引》:偶然彭泽近邻圻,公秫滑流匙。葛巾劝我求为酒,黄菊怨、冷落东篱。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谷二・秫》:“秫(shǔ)即粱米、粟米之黏者。有赤白黄三色,皆可酿酒熬糖作糕食之。” 鲁迅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 陶渊明做了彭泽令,就教官田都种秫,以便做酒,因了太太的抗议,这才种了一点(jīng,黏性较小的稻)。”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杨万里所说的“秫”与陶渊明如出一辙的。成熟后的“秫”米,珠圆玉润,个个分明,用“流匙”舀之不起而滑落。形容“秫”的饱满而光滑,借此来说明作者的才华外溢。如唐・杜甫《佐还山后寄》诗之二:“味岂同金菊,香宜配绿葵。老人他日爱,正想滑流匙。”白居易的《残酌晚餐》:“鱼香肥泼火,饭细滑流匙。除却慵馋外,其馀尽不知。”

【流澌】

《归去来兮引》:欣欣花木向荣滋,泉水始流澌。万物得时如许,此生休笑吾衰。

从字面上看,春天到了,万物复苏,花木欣欣向荣,沉睡一冬的泉水也开始哗啦啦的流动了。但是“澌”该怎么解释呢?《汉语大词典》有以下两种含义:

1. 江河解冻时流动的冰块。《楚辞・九歌・河伯》:“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 王逸 注:“流澌,解冰也。” 汉・刘歆 《遂初赋》:“激流之泪兮,窥九渊之潜淋。” 三国・魏・曹操 《步出夏门行・河朔寒》:“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唐 岑参 《送严维下第还江东》诗:“敝裘沾暮雪,归棹带流。”

清・唐孙华 《雪次东坡聚星堂韵禁体物语》:“夜半流澌结条,多年布衾真似铁。”2.流水。 唐・元稹 《江陵三梦》诗之一:“寂默深想象,泪下如流澌。” 清 ・吴兆骞 《谪宁古塔记》:“其石冈三十里,长三百余里,嵌空玲珑,下有流澌潺。”

上面的两个解释都是把“流澌”作为名词使用的,但是杨万里的词中,“流澌”应该是动词。从词中所描写的景象来看,应该是泉水里的冰块开始解冻,并且在流动,表明春天来了。万物先衰再复生,何况人呢?

【哦诗】

《归去来兮引》:富贵本危机,云乡不可期。趁良辰、孤往恣游嬉。独临水登山,舒啸更哦诗。除乐天知命,了复奚疑。

“哦诗”,作诗或者大声吟诵诗歌。一个人,在大山大水的怀抱中,恣意自如,这是“舒啸”“哦诗”是最好的情感释放。这里的“哦”,读作“é”,表示吟咏的意思。如: 唐・韩愈 《蓝田县丞厅壁记》:“对树二松,日哦其间。” 宋・欧阳修 《东雨中》诗:“直时偷暇,幽怀坐独哦。” 清・秋瑾 《秋日独坐》诗:“小坐临窗把卷哦,湘帘不卷静垂波。

三、情貌类

这类主要是指人的神情、面貌、内心思维或判断价值、事物状态、特征等词。

【扑鹿】

《昭君怨》: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

这里的扑鹿,是一个象声词,表示翅膀拍打的声音,也作“扑漉”。词中,这个词是形容沙鸥拍翅的声音。

这样的用法在其他作品中也可以见到,如:唐・张志和 《渔父》词之十:“击楫去,本无机,惊起鸳鸯扑鹿飞。” 宋・陆游 《自妙相归将至杜浦堰舟中作》诗:“苍茫林霭灭,扑漉水禽惊。” 元・欧阳玄 《逢江易艺芳干赋芳洲》:“王孙斗草归来晚,扑漉鸳鸯带水飞。”

【醉杀】

《念奴娇》:休说白日升天,莫夸金印,斗大悬双肘。且说庐陵传盛事,三个闲人眉寿。拣罢军员,归农押录,致政诚斋叟。只愁醉杀,螺江门外私酒。

这里的“杀”,用在谓语的后面,表示程度之深。比如:《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清・吴伟业 《感旧》诗:“羡杀江州 白司马 ,月明亭畔听琵琶。”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醉杀”表示醉酒的程度。

【特地】

《武陵春》:长铗归乎十暑,不着冠。道是今年胜去年,特地减清欢。

旧赐龙团新作祟,频啜得中寒。瘦骨如柴痛又酸,儿信问平安。

词中,把“去年”和“今年”做了比较,“今年”更冷清。这里面的“特地”表示特别,格外。 唐・王维 《慕容承携素馔见过》诗:“空劳酒食馔,特底解人颐。” 唐・罗隐 《汴河》诗:“当时天子是闲游,今日行人特地愁。” 五代 尹鹗 《临江仙》词:“西窗幽梦等闲成。逡觉后,特地恨难平。” 宋・赵长卿 《朝中措》词:“客路如天杳杳,归心特地宁宁。”

“特地”还可以作“突然,忽然”的意思。《古尊宿语录》:“放看,特地骨毛寒。” 唐・罗邺 《大散岭》诗:“望人,特地身疑是。

俗语词产生于人民大众,自然会回归到大众中,那表现形式就是出现在当时的文学、诗歌作品中。俗语词的研究可以回归作品的原貌,对后人了解当时的生活习俗、生活面貌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缩印本)[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2]王.诗词曲语辞例释(第二次增订本)[M].中华书局,2005.

吟咏花木的诗范文第7篇

三月,漫步郊野,看见山岗上、溪水边、农舍旁,桃花妍艳,凝霞敷锦,风前笑舞,点染得春光分外明媚,我便感觉一缕温馨的风迎面拂来,弥漫心底,才发现自己一生都无法忘怀那片艳丽妩媚,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桃花林。

那片桃花林在流杯池吹歌山脚下,云蒸霞蔚、如火如荼了很多年,雪一样的梨花培植其间,更显出万般风情。年芳二八以后,每年花时,我和玲总喜爱甩下一串悦耳的笑声,钻进花红叶绿的林里,寻一处幽静地,悄悄絮语,一任落花轻轻地吻着我们绯红的脸庞,沉醉于《桃花源记》的境界,吟诗作赋。玲的一首小诗至今历历在目:油菜花黄\桃树着红装\大地梦中披绿裳\春耕忙……全然稚拙可爱。或许是多梦时节,求知欲强,每每赏花,总免不了探究一番赏花知识,日积月累,除了知道桃花种类繁多,也粗略了解到诸如红花垂枝桃、紫叶桃、鸳鸯桃、瑞仙桃、垂枝碧叶桃等等的花形、习性及生长地区,并在古诗中寻觅到桃花不少的踪迹。唐代诗人崔护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尤其深深地打动我俩。据《本事诗》记载:崔护举进士不第,在清明节独游于长安南郊,看见一庄户人家,花木丛萃,桃花绕宅,寂若无人。他扣门求饮,久之,有个女子自门隙窥之,问他姓名,有什么事情。他告明原因。女子就请他坐下,捧出一杯水来,然后这个女子就倚着小桃树站立。他走时,女子送他门口,露出依依不舍之情。崔护感到这女子待人情义。第二年清明,想起去年的情景,崔护又“迳径寻之”。不想门庭如故,女子却不知去向。于是崔护情不自禁在大门扉上题了此诗离去。数日后记起这件事,再往,听见庄院里有啼哭声,一问才知女子为其相思成疾而亡。崔护大哭,谁料女子竟死而复活。这凄艳绝美的故事,一直镌刻在记忆的版图,令人浮想联翩,充满无限的遐思,美好的向往……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多美,遗憾的是桃林不知何处去,翠园独留惜花人,那片桃林在若干年前就变成了一片青青的茶园,曾经亲密无间的小女孩已经各奔东西,享有了爱情,经历了失落。寻着过去的踪迹,再去体验那少女的心情,真是别有一番说不出的滋味。

兰香遍地

五月的天,窗外的黄桷兰已从青枝绿叶间探出许许多多翠玉般的花骨朵,让我如醉如痴如梦如幻不时呼吸到一缕淡淡的清香。这个季节,树叶正绿得发亮,绿得日渐深邃。到了盛夏,那冰肌玉骨的花绽放开来,便像无数轻盈的白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待一夜斜风,早晨临窗望去,一地全是柔软婀娜、娇嫩可人的花瓣,把整个大院点缀得十分明净清幽。她使我爱上了整个夏季,爱上了这个大院,而常常坐在自家窗前,静静地嗅着花香,静静地享受着她的温柔和美丽,默默地念叨着兰香遍地、兰香遍地这四个字,一任思绪飘来飘去,以至于这样快乐的心境一直从春末持续到秋天。

当然,在我的脑海里定格最清晰最动人的就是故乡小镇那棵可以说得上是“高耸云天”的黄桷兰,和那坐在黄桷兰花瓣上沐浴“花雨”的小女孩。那小女孩就是痴迷欣赏风中黄桷兰从树梢飘然而下,飞来飞去的浪漫的我。我一直相信,大凡在小镇生活过的人,都会记得她,特别记得她遍地的花瓣密密的一层和格外透彻的花香。因为那透彻的花香可以沁入小镇所有人家,沁入人们浮躁的心灵,令人神清气爽,平静安宁,倍觉其古老与美丽,弥足珍贵。

她该是某种象征吧?不是么?现代城市处处是钢筋水泥林立,人们似乎在肆虐索取自然之后才懂得了珍视和创造。于是,植树造林,让森林进城,让城市鸟语花香成了当今又一时尚。但是,这种追求与向往到底还是需要不短的时日和不挠的奋斗才可实现。然而,从县城街道旁、校园中、院落里那些尚存的长势正好的黄桷兰身上,我却分明可以感受,可以意会,可以赞叹其未来的生动与美丽。谁说不是?夏季风已扑打着季节的门扉,黄桷兰的馨香正越发洋溢着飘进我的窗,紧接着这大院又该是兰香遍地了,这世界又该是枝繁叶茂,鸟喧花静……

太阳花

强烈的怀想太阳花,怀想年轻时朋友们家家阳台上绽放的太阳花,怀想那段如火如荼的生活。

我一直以为太阳花是有灵魂的。它是夏天小小的可爱的精灵。叶,轻柔,软滑;花,绮丽,缤纷。它是那么美艳绝顶,小巧玲珑,是那样无拘无束,恬静平和,诠释着夏天的热烈烂漫。在这忙碌的人世间奔忙,我却几乎一度遗忘这能让我动心又动情的太阳花。然而,朋友们该不会也忘了它吧?

好在懒得逛街的我,去年有幸遇见一花农,再次强烈了我对太阳花的记忆。

那是初夏一个阳光朗照的下午,下班的我正无精打采地走着,“想买太阳花不?”一个很轻的询问在我的耳边响起,我寻声望去,只见一个花农挑着两担花正笑眯眯的望着我,花担里果然有一簌簌的太阳花,红的、黄的、紫的、白的……在灿烂的阳光下楚楚的摇曳着。突然间,我觉得有什么在我的心上轻轻地敲击了一下,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栗从身上悄然滑过。

我毫不犹豫的买了一盆太阳花。太阳花一株株挤挤挨挨地生长在一个洁白的塑料花盆里,美得令人迷醉。它洁白的塑料花盆,让我又不禁怀想起那些能使人嗅出泥土芳香的陶制花盆来。

应该承认,一盆太阳花只值一元钱,它的价格实在是贱的让人不屑了,我却独独钟爱它。整个夏天,我都忘不了在月色朦朦、星星点点的夜晚和这些楚楚的太阳花待在一起,目光柔柔地看这小小的生命如何在夏天以其永恒热烈的方式承接着太阳灼热的光芒。它从不索取太多,我只需要把它放在向阳的窗台,隔三岔五地浇点水,这活泼的小精灵,就会仰起它灿烂的笑脸,在夏季风里快乐地起舞,让你领略什么是绚烂夺目,怎样才算热爱太阳。

当秋风骤然而至,太阳花似乎没有一点无可奈何的悲伤情怀,没有任何无谓的留恋与挣扎,也不管不顾我留恋的目光,就悄然而谢了,甚至连它的枝叶也渐渐枯萎,独留下那空空的花盆任随我发呆。我完全以为它死了,我一直以为它死了。我居然忘了它的种子早已被夏季风拂落在泥土里孕育着又一个夏天的灿烂。

季节轮回如旋风一样,转眼又是五月,树又碧绿得缎子般透亮,窗外的黄桷兰悄悄地开了,连风也是柔香柔香的,灿烂的阳光下,窗台上的花盆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开满了色彩纷繁的太阳花,惊喜一下充彻了我的内心。我知道,在美感迸发出来的一刹间,太阳花在我心中就已经是永恒的、不朽的了。

前几天,儿子放学回家有些兴奋地告诉我,老师问他们,谁家有太阳花的种子?儿子爽快骄傲地回答说,我妈妈“养”的太阳花一结籽就送老师。原来不只我一个人独爱这太阳花,爱这夏天小小的可爱的精灵,爱太阳花的热烈与和平、孕育与盛开。

凝视着热烈开放、摇曳多姿、楚楚的太阳花,我仿佛听见它不倦的低吟浅唱:热爱生活,热爱生活!只要热爱生活,生活就会依然如火如荼,生活就会给予你馈赠。

我爱太阳花,我爱这夏天小小的可爱的精灵。

含羞草

当我的太阳花色彩纷繁、艳妍而开的时候,我突然十分渴望栽种一种名叫含羞草的植物。含羞草,含羞草多么优雅得宛若娴雅女子的芳名。但是,哪里才能找得到它呢?以往随处可见的含羞草,如今却似乎变得极为稀少而让人觉得弥足珍贵了,以至于十几年未见它的我渴望栽种的念头越发强烈,强烈得使我一静下来总怀想一触摸它那不胜娇羞最似那一低头的温柔。

庆幸的是,愿望总是在不经意间实现。寻找不到的困惑正缠绕着我,不曾想,周末去高滩一农家乐,一片含羞草却静若处子般地在我眼前伫立成眩目的风景。农家乐的主人极其慷慨地对痴痴望着含羞草的我说,喜欢吧?喜欢就撬几株去栽种。这一片全是我今年播的种,虽然一株株都只有两三寸高,长势却还不错。你撬回去栽种,适当施点肥,它就会喜欢得“疯长” 起来。

我一路小心翼翼地把含羞草带回了家,栽进一个陶制的花盆里。听我说是含羞草,儿子便显出一幅很兴奋的样子。不时用他的小手指头轻轻地触弄一下含羞草。含羞草纤细的叶子一闭拢,儿子又显出一脸的惊奇来。我特别小心地为它浇上水肥,早中晚都要看一看它,看他它是否适应花盆的土壤,而且自然快活地生长……

我真的是喜欢含羞草纤弱朴实、楚楚可怜的模样,但我更喜欢它独特的性格。有人说现代人正在失去一些珍贵的品质。细想起来,正在失去的大约便包含有含羞草这种害羞的品质吧!因为,懂得害羞或许可以说明一个人还清楚明白自己的不足,甚至是错误;能够害羞大约也可以说明一个人通过认识自己,渴求纠正自己的不足与错误。反之,恐怕现代人真的只有怀想这种失去了。

世间的变数说不尽,而含羞草的害羞永远不变,我喜欢。

腊梅

一冬更比一冬寒,在四周围都是山地的戎城,冬日看见灿烂阳光的日子真是太少了。当我一个人心怀黝暗踽踽地在冬日里不知寻找什么时,就仿佛生活中永远只能有空荡荡荒芜的大漠,遮蔽天日的黄沙,萧瑟凋零的黄叶,凄凉暗淡的黄昏……

然而,生命是不死的,希望是不死的。偶而罩了半天的雾霭也会渐渐稀薄,侧身让金黄色的阳光暖融融地混合在空中,把地上的一切罩上一层欢笑的颜色。这个时候,我还是觉出黄色的可爱,黄色的温馨,而忘却冬天的苍白。

今日便是如此一个难得的好天。匆匆走在上班的人流中,遇见很青春的榕子手持一枝深黄的磐口的腊梅。夺人所爱,腊梅就从榕子手中转到了我的手里。说不出的一股幽香扑鼻。于是,我办公室的书案上就多了一幅疏影横斜的小风景。于是,小小的室中暗香浮动润泽着我这现代都市人浮躁干枯的心灵……

小小的一枝腊梅,九个花骨朵竟开放了六朵,半透明的花瓣,是极健壮的处子的肌肤,几点嫣黄,空灵而迷离,清逸而淡泊,写意着傲然的风骨。时光流过几天,精致娟俏可人的腊梅,一朵一朵呈现出孤独寂寞的姿容,花瓣更加单薄,枝条越发细瘦。

而它分明应该是在雪野里盛开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古人的吟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是当代伟人的颂歌。当北风呼啸的时候,当寒冷侵袭身心的时候,拥有一枝梅,是否就算是拥有了温暖的记忆和春天,或许还有一种温柔的、爱的交流。

但无论如何,对榕子我都是心存感激的,对腊梅我更是情有独钟。然而,我仍然与许多的人一样寻找着,寻找着,怀抱着一颗因热望而颤抖的心,等待着将出的太阳。

因为有人失去了这种心情,失去了对风、云、花朵、树叶的赞颂与欢歌。因为大雪封山石渠的父老乡亲还生死难卜。因为衣食不保,大山深处的失学儿童还在喊:我要读书……“希望工程”,来自远古,属于今天。

吟咏花木的诗范文第8篇

而园林植物是美化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园林植物是指一切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包括乔木、灌木和花卉,甚至草坪地被。植物观赏包括:观赏植物的叶片、枝干、花朵、果实和毛刺等;观赏植物的姿态、色泽、形状、气味等;观赏植物的配置及季相景观等,也包括观赏人们赋予植物的各种人文内涵等,这些都能给人带来某种心理和生理的愉悦与享受。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环境特别是城市居住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香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层次朝向、结构及建筑物的外观风格和居住环境尤为受到业主的重视,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并不注重的景观环境现已成为大多数住户选房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对景观环境的重视度在高收入阶层选房时尤为突出,特别是别墅、排屋及毗邻广场公园等高档住宅区的景观要求,已由原来单纯的绿化上升为美化,更深层次地发展到艺术的景观环境及人文景观的挖掘,而对于大环境的重视也使居住环境向“返璞归真”的生态环境发展。在景观环境的发展中,始终离不开人类对自然艺术美的追求,特别是离不开自然景观造景要素中植物造景的追求。

在别墅、排屋、高档公寓的居住环境中,植物造景除了设计主题与建筑风格必须统一外,还必须与其所处位置、地理环境相协调,因地制宜与周围环境和原生植物环境相互和谐是主要的,因此植物造景的植物配置也有一定的差别。同时,建筑也是户内不同格局与外在形式的统一体。户内不同格局是指户型空间、隔墙、过道、走(电)梯间等未来理想人居的客观空间。户内不同格局的制定主要是设计师通过户型内面积的分配,生活、休闲空间的规划,在充分考虑居住空间的使用功能上,强调居住的舒适性来实现的,因而具有很大的客观制约性。外在形式是指门、窗、阳台、檐口、屋顶和外立面线条、色彩等意蕴性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设计师在户内不同格局定势的基础上,运用一系列的物质手段,通过点、线、面,黑、白、灰及色彩等物质因素的存在,转化为感性外观的“人化的景观”,因而具有很大的主观创造性。

高品质社区必须包含一些良好的居住元素,比如户型、建筑设计、社区配套、环境、通风、采光、密度、居住氛围等等,由于项目规模大,加上有可利用的江景、山景景观资源,开发商可以有较大的空间来雕琢产品。为了提高居住和生活质量,对户型、装修、配套、环境等极为挑剔。

如果说植物是高级住宅区最为自然天成的组成部分,那么建筑则是人工气息最浓的部分。因此,植物造景对于协调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作用极其重要。植物柔软弯曲的线条可以打破建筑的平直和呆板,以不同手法配置花草树木与形象丰富的园林建筑相配合,可以产生出千姿百态的园林景观。

一、主题性原则

主题性原则在植物造景中起到纲领性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性原则,是植物造景的思想体现,是其神之所在,这一处植物景观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有时要比怎么样来表现主题显得更重要。拿园林本身来说,植物造景的变化使高级住宅区的内容、形式、风格、功能与布局等方面都有所不同。高级住宅区具有美化、教育、保健、防护、改善环境、游憩等功能。同时,由于高级住宅区是为广大业主服务的,它的主要功能最重要的是为了改善和美化居住环境,所以,提倡植物造景,突出自然的植物群体景观,强调植物的配置,如表现植物层次、轮廓、色彩、疏密和季相等,要求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因地制宜。

现代高级住宅区一般比较开敞,不设高墙,在造园手法受到新艺术运动的影响,追求自由流畅,简洁明快、立意新颖、实际高效、新奇惊险、个人参与等。在植物景观上,追求大色块、大效果,疏朗明快。在建筑用地上,追求大尺度,即总用地面积大、地下车位大、商铺及各种形式的住宅空间大。在利用空间上追求高境界,即大面积环绕水景、亲水景观带构筑自然生活,规模宏伟的景观架空层和超大景观露台创新立体景观。在构筑专业品质上追求纯自然,即体现景观架空层、花园水系、商铺屋顶花园、空中露台构筑立体花园的多重景观。在建筑布局和植物造景上追求低容积率和高绿化率,完美实现人景观建筑城市的有机融合。

在主题性原则的体现上,出现了不少成功楼盘,如杭州的白荡海人家,在建筑形态上采用“马头墙、白墙黑瓦、庭院”等古建筑元素,在园区景观设计上沿用小桥流水的江南风味,用以体现“飘逝岁月,重现眼前”。如“江南水乡”,由庭院别墅、独立别墅及联体别墅构成的低密度高尚住宅园区。江南水乡承延江南独有的古典建筑文脉,再现水乡积攒千年的人居精华,在建筑形态上采用“粉墙黛瓦、月洞花墙、天井”等江南建筑元素,在园区景观设计上原汁原味地再现江南传统园林与庭院一脉相承的江南风味,以一句“中国花园,一世情缘”的广告语,重新唤起人们对中式别墅园区的传统文化的印记,被誉为“江南传统建筑在现代别墅中应用的典范之作”。如“金都华府”,开工建设于2004年,以“传承杭州的文脉、体现杭州的特质、和谐杭州的生活、讲述杭州的故事”为主题。为了体现其“王气”和历史人文的内涵,在建筑形态上采取了具有传统意象的基调,外立面非常简洁,且挺直大气,色彩以灰白色作为主基调,建筑顶部采用退台的方式,加上深蓝色的线条和传统建筑风格的重叠檐口,保留了杭州传统建筑的“粉墙黛瓦”的城市意象。在小区主入口的设计上,更突出“府”的景象,有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从而再现了杭州传统民居的“墙门文化”的神韵和归属感。在园区景观设计上营造了“五院一庭一中心”的传统氛围,并以一句“人文的月光照庭院”的广告语,重新唤起人们对市中心庭院生活的向往。金都华府在表现杭州文化特色方面不是完全的复古,同时还创新地将高科技产品应用到住宅中,建造出既是“文化的”又是“科技的”的舒适性住宅,成为“人居科技创新之作”。

二、美学原则

植物在自然界蒙天地之孕育,阳光雨露之滋润。一经配置于园林,同样须承日月风雨、阴阳寒暑之调和,才能与山池路桥房舍相协调形成园林景观。从这个角度出发,植物就反映了自然代表了自然,欣赏其间就可以“法天而立道”,抒发心志体现人的价值。

赏心悦目的景物,除了个人特殊的嗜好外,最受欢迎的是色彩动人,其次才是香味、体形美、线条美等等。

园林中的色彩,以绿色为基调,但若园林中只见绿色,则难免单调,如何以色彩美的理念来进行植物造景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

1.对比色

绿地用色必须与当地背景的景象相互调和。一些现代化建筑物或人工设施,若直接应用于自然环境中不一定合适,甚至会造成对自然环境的莫大冲击。因此,强调绿地的色彩安排,必须先考虑背景的景象,研究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是否能够相得益彰,才能构成和谐如画的整体景观。

对比色的配色平常被用得很多,因为可以得到现代、活泼、明视性高的效果,在高级住宅区用对比色相的植物,即能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

对比色相的配色,要注意明度差与面积大小的比例。例如以大森林为背景的漆红建筑物,就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红绿、红蓝是最常使用的对比配色,但两色的明度较低,彩度都较高,甚至有相互渲染的问题存在,所以至少要降低一方的彩度,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对比色相调和,若应用于植物造景上,容易产生清新活泼之感。例如,在花坛配色及花境配色上,同一花期的花卉最好安排对比色,以便引起住户的兴趣。如果花坛中没有对比色,就会失去颜色的强度,以致毫无生气。例如一个被冷色调统一的花境,原先种了蓝花、白花、暗紫等,看起来一派寂静,但是稍加了一些金黄色的花卉,立即使得花境热闹活络起来,因为橙与黄,黄与蓝紫都是对比色。

有些花卉色彩多样、冷暖俱全,如杜鹃、非洲凤仙花、大理花、矮牵牛、四季秋海棠、三色堇等,种在同一个花坛或花境中不能混杂在一起,应该按冷色系和暖色系分开,或按花期、高矮等分块种植。这样可以发挥花卉品种的特性,并且避免给人以混杂凌乱的感觉。

绿地用色必须与背景景象取得协调。绿地中的一些垂直景物,如墙面、栏杆等,可以适当利用作为背景,衬托前景的花卉、树木等,使之更为鲜明、突出、轮廓清晰,甚至展现艺术效果。如,绿色背景,前景运用红色或橙红色、紫红色的花木;明色的花坛则搭配白色的雕像,感觉尤其清爽,这在欧洲是很常见的景致;松柏常绿的主色调,如果与灰、白两种色泽搭配,就会呈现出既清新脱俗又古典雅致的气息。

在具体实施中,绿色背景主要是利用常绿植物和观叶植物等,最好选择枝繁叶茂、叶色浓密、终年常绿的树木为背景,效果必佳。

2.渐变和条纹配色。彩虹之所以美,是因为色光渐“变”的自然规律有秩序地排列,构成一种色多而不杂、井然有序、和谐统一的组合,使人有美的感受、美的启迪。同样,在植物造景时,尤其是应用五颜六色的花卉,可以借鉴彩虹的“渐变”原理,如花坛和绿化带的配置上,避免色彩多而杂乱无章。

当然,仿效彩虹的渐变配色理念,虽然广泛应用于色泽鲜艳的花卉,但对于数量多、色数少的树林,则无用武之地。这个时候,不妨采用条纹状配色的手法,仍然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从美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条纹状配色,是美学原则(组合规律)中的对比、反复、韵律等多种原则所呈现出来的美,综合起来达到最基本的原则多样统一的整体和谐。比如以黄绿红绿褐绿来实现植物配置的循环往复,就可在整个园区内形成色彩的显著差异,使人感到既丰富又有秩序。

园林中的色彩主要来自植物,还有一些来自非生物方面的山石、土壤、河湖水面等,也同样可应用这类手法进行有效配置。

三、艺术原则

植物造景往往要与立地环境综合考虑,并与建筑设计同时交错进行。多数情况下,也并非孤立地运用某种处理手法,而是紧密地结合自然环境、建筑造型、功能特点、画面构图和透视色彩效果等等统一考虑,并遵循一定的艺术性原则。

1.衬托与对比

建筑、雕塑周围的植物景观也有衬托与对比的问题,如浅色的、亮度高的雕塑宜采用深绿色叶的植物作背景,而用浅色的背景植物,则雕塑与植物之间会产生“渲染”的现象。如果考虑到秋、冬季落叶的问题,明朗的天空亮度也很高,最好配植以深绿色的常绿树。如在实施温州万通玫瑰花园绿化工程时,在建筑及水池两旁种植严谨对称的树木,映衬着喷泉和水池更显得深远。

2.节奏与韵律

犹如音乐中不能一个调唱到底一样,植物造景也不能一个调“畅游天下”,否则就显得单调乏味,而应具备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

同样的树种或某种植物在同一绿地中重复如同苗圃一样,久而久之,会引起人们的视觉疲劳。试着作一个改变,有些地方补种一些树,而另外一些地方则调整一些树种,做到“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则节奏感应运而生,而不同的节奏感又会产生一定的韵律。如在南京实施青龙山人居工程时,就运用大色块的手法,将香樟、女贞、南方枳木具、枫香、杜英、红果冬青、喜树、乌桕、香椿等植物大面积片植,形成了丰富而有韵律的景观带。

在某些重复的硬质景观的坐凳或小型建筑前种下一定的树木和花草,在自然光影下产生的造型,也会使群体呈现出一定的节奏,并产生亲切柔和的气氛,有组织地重复高低变化,会引起人们的节奏感;将植物布置得三五聚散、错落有致,有规律、有起伏,深浅浓淡的变化都会激起人们的韵律感,给人们以美的感觉。

四、生态性原则

城市居住环境园林植物选择的基本要求是:适地适树,栽植管理简便,易成活,耐修剪,生长速度适中,卫生,寿命长。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到: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增加优良树种的美化色彩;提高景观功能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针对性;树种选择上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生态功能,而且更应兼备优良的观赏性状;加强对彩叶植物、珍稀物种等的开发与应用。

就江浙而言,季相景观要求突出的多用银杏、无患子、黄山栾树、枫香、元宝枫、乌桕、鸡爪槭、黄连木、红枫、红叶小蘖、金叶女贞、法国梧桐、水杉、重阳木、香椿、青枫、山膀胱、红花檵木等;以观花、观果为重的景观多用梅、桃、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樱花、梨、杜鹃、广玉兰、棣棠、郁李、火棘、贴梗海棠、月季、合欢、紫藤、石榴、柿树、桅子花、茶花、茶梅、金丝桃、紫荆、黄馨、迎春花、桂花、美国凌霄、紫花泡桐、木绣球、八仙花、构骨、紫玉兰、白玉兰等;以追求清涵宁静环境的住宅区多用高大乔木,如香樟、榉树、黑松、柳杉、水杉、竹类、栾树、朴树、法国梧桐、桂花、杜英、木兰科植物、槭树科植物、合欢、喜树、乌桕、重阳木、黄连木、七叶树、无患子、樱花等等,同时,配置一些低矮的乔灌木,如构骨、山茶、八角金盘、桃叶珊瑚、杜鹃、剑麻、书带草、麦冬、沿阶草、葱兰、槭木、十大功劳、水蜡、腊梅、海桐、杜仲、火棘、常春藤、枸杞、六月雪等。

园林植物生长环境中的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各种生态因子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重要的作用,植物造景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不同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不同生态关系。

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过程。热带植物如椰子、橡胶、槟榔等要求日平均温度在18℃以上才能开始生长;亚热带植物如柑桔、枫香、含笑、香樟、油桐、竹等在15℃左右开始生长;暖温带植物如桃叶李、槐等在10℃,甚至不到10℃就开始生长;温带树种紫杉、白桦、落叶松、云杉在5℃时就开始生长。一般植物在0-35℃的温度范围内,随温度上升、生长加速,随温度降低生长减缓。一般来说,热带干旱地区植物能忍受的最高极限温度为50-60℃左右,原产北方高山的某些杜鹃花科的小灌木,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白头山顶的牛皮杜鹃、苞叶杜鹃在雪地里都能开花。

调查显示,常绿树无冻害且抗寒性强的有:凤尾兰、石楠、杉木、湿地松、油茶、柏木、龙柏、广玉兰、海桐、柳杉、罗汉松、匍地柏、杨梅、构骨、黑松等。

落叶树无冻害且抗寒性强的有:池杉、紫薇、白玉兰、泡桐、水杉、紫荆、国槐、白鹃梅、紫玉兰、凌霄、贴梗海棠、青枫、红枫、合欢、无患子、红叶李、紫叶桃、马褂木、鸡爪槭、银杏、柿、木槿、郁李、梧桐、柳树、枫杨、法梧、枫香、木绣球、金银花、爬山虎等。

因此,植物造景应掌握适地适树原则,通常的做法就是选用乡土树种,这样就可以保证树种对本地风土条件的适应性。如椰子在海南岛南部生长旺盛,结果累累,到了北部则果实变小,产量显著降低,在深圳不仅不易结实且经常有落果现象。杭州浣沙路上化巨资引进的加拿利海枣也因无法适应本地的气候而纷纷凋落。

五、文化性原则

如何通过植物造景来体现传统文化?又如何通过植物造景来体现现代思潮?最早人们栽种植物是取其功能用途,在此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植物的生态、属性。受“天人合一”等传统思想影响,出现了许多吟诵植物的雅事,很多植物被赋予了人的性格,还被冠以人的称号。列举一些常用植物所寄予的美好意境如下,以备植物造景取材之用。

松柏: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木兰:白居易诗赞,“紫房日照胭脂折,素艳风吹腻粉开。悟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

槐、楸:《朱子语类》中有:“国朝殿庭,唯植槐楸”,《全唐诗话》中:“槐花开,举子忙”等等,槐与楸都是高贵、文化的象征。

合欢:申时行有诗:“隙地不栽无果树,中庭那有合欢花。”

梧桐:梧桐是被古人看作祥瑞物的。晋郭璞《梧桐赞》:“桐实嘉木,凤凰所栖,爱伐琴瑟,八音克谐,歌以永言……。”

榆:明代吴宽曾作诗赞,“始我种三榆……,生钱闻可食,贫者当瓜果……”

女贞:是富于性格的树。明张羽《杂言》,“青青女贞树,霜霰不改柯。”是赞其形,也是颂其志。

柳:柳是春的象征,又是极富感情的树,古人多以“折柳”为送别之词。陆游曾作诗,“村路初晴雪作泥,经旬不到小桥西。出来频觉春来早,柳染轻黄已蘸溪。”

桂花:桂花是秋天的象征。李商隐曾作诗,“月中桂树高多少?试问西河斫树人。”

杏:是古人倍加珍重的树种,是讲学圣地同义词,也是夏祠之圣果。《庄子.渔父》中:“孔子游缁帷之林,休坐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枣:枣是财富,又给人以温饱,是一种美果良材。欧阳修的七律则盛赞枣的红艳、可口。“秋来红枣压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盘。甘辛楚国赤萍实,大落韩嫣金弹丸。聊效诗人投木李,敢期佳句报琅玕。嗟予久苦相如渴,却忆冰裂慰齿寒。”

枇杷:四季常绿,冬花夏实。明高启有诗赞道:“落叶空林忽有香,疏花吹雪过东墙。居僧记取南风后,留个金丸待我尝。”

柿:柿子浑红而味甘,干高且叶肥,是颇具特色的果树。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称柿有七绝:“一多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蠹、五霜叶可玩、六嘉实可啖、七落叶肥滑可以临书。”也无怪乎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柿子树要立牌保护,并成为西溪的一个主要景观。

石榴:春花秋实,花果俱丽,四季有景。晋代潘尼盛赞石榴:“华实并丽,滋味亦殊。可以乐志,可以充虚。朱芳赫奕,红萼参差。含英吐秀,乍含乍披。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川;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

梅:梅是古来传诵的名花,被喻为清高、韵胜、格高。纵览古今之咏梅诗篇,何止万千,均以褒为主,绝少贬语,这和名士诵扬有关。其中赞梅的冲寒斗雪、不畏冰霜的精神,首推元代杨维桢的“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而林和靖的七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则可谓“梅以韵胜”的千古名句。

兰:兰是善,兰是君子。《家语》孔子曰:“与善人处,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兰虽属草本,但其覆盖效果之大,却是许多植物无法与之比拟的。

竹:竹也是古人情有独钟的一种植物。早在晋代,戴凯之便写出了世界上关于竹的最早专著《竹谱》。继而白居易又写了《养竹记》,说:“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苏轼也有“不可居无竹”之说。

:可称是老少皆知的。上自先秦,下迄近代,总是歌颂其雅洁,特别是魏晋时期更将推崇至极,无不以吟咏为雅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今让人回味无穷。

紫薇:在绿苔斑斑的庭院中,点植几株红艳紫薇,正应了王安石的诗句:“紫薇花对绿苔斑”;而王十朋的诗句“盛夏绿遮眼,此花红满堂”也是紫薇在园林中广泛应用的明证了。

桃:桃是古老的植物,早在《诗·周南》便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也是理想世界的花,这在陶潜的《桃花源记》可窥其梗概,后世即把理想境界称之世外桃源。另外,桃还与避斜、逃凶等传统风俗有许多联系,至今仍能在农村见到红纸画桃符张贴门上以趋吉避凶。

海棠:花叶丰茂,婀娜含娇的海棠花,是最惹人喜爱的花之一。唐代贾耽称之为“花之神仙”,所以名儒巨贤的清辞丽句极多。宋代陈思《海棠谱序》中有:“梅花占于春前,牡丹殿于春后,骚人墨客特注意焉!独海棠一种,丰姿艳质,固不在二花之下。”

诸如杜鹃、芍药、迎春、荷花、茶花、樟、白杨、牡丹、李、木芙蓉等植物也被付予了美好的寄寓,这里不一一枚举。

六、环保科技性原则

在当前宏观调控大势下,开发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节约型社会更上升为整个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确保开发楼盘的质量、提升楼盘的品质,已成为房地产企业能否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同时也是整个行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住宅建设已不单纯是为了满足居住需求,提升生活品质的需要,并且开始承担起改变城市形象、改变社会结构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职责。作为2005年10月9日在杭州召开的“中国地产品质高峰论坛”的主旨,提出了以下四点要求。首先,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开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型住宅,促进可持续发展;其次,弘扬住宅规划设计的合理化创新,全面提升住宅品质;第三,引领住宅技术创新,促进成果共享;最后,开阔住宅建设视野,体现当代住宅水准,努力保持与世界发展同步。以“品质是一种方向”的坚实口号为处于“后宏观调控时代”的房地产企业指出了一条生存之道。在住宅科技方面,以环保和节能为两大主题。在环保方面,一是通过双层中空玻璃和新风系统的有效结合,隔声、防尘、消除室内外的污染空气;二是整个小区采用变频、变压集中供水、保证生活水质量;三是利用外部先天的环境优势,将景观设计在高级住宅中完美展现,充分借鉴国际景观设计中重视组团及宅间景观的传统,在空间上追求序列变化,整体布局和谐统一。在节能方面采用了墙体保温节能体系,结合阻断式铝合金、双层中空玻璃门窗,对建筑物形成整体的保湿隔热体系,部分室外照明还采用太阳能路灯系统。在植物造景中采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手法,并合宜运用水景,调节住宅区微气候,改善水循环,并通过水的不同形态来营造水景,以丰富住户的听觉与视觉感受。

智能化技术是现代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设备管理系统、背景音乐系统、信息系统、网络智能系统使住宅区真正实现了智能家居生活,设计更为人性化的住宅、商务空间为城市带来一种全新的居住理念。事实上,科技住宅带来的舒适,不是改进、改良,而是又一次革命,是把舒适程度从初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变换的革命。人的舒适,说到底是四个方面,即温度适宜、湿度适宜、植物适宜,再加上空气新鲜,而科技住宅能解决的正好是这四方面的问题,通过科技住宅的一整套体系,住宅可以做到适应人体需要的恒温恒湿,可以做到24小时都有新鲜空气供应。这些高舒适的保障是原来的户型、环境、配套、规划都不能提供的,这就是科技住宅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