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生的价值观

人生的价值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人生的价值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生的价值观范文第1篇

。高中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十分重要,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阶段出现偏差,将极大地影响高中生未来的成长,因此必须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价值观,这是每个学生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需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越来越多的积极思想,这为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确立提供了思想背景。此外,我们所确立的正能量人生观也顺应了时展的潮流,使接地气更加重要价值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市场经济发展体制下,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山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对所培养的人才有较高的标准,社会主义市场具有相对开放的优势。需要培养的人才必须明确国家的政治方向,在复杂的世界中辨别是非的能力,体现了新形势发展对人生价值的高要求。

,而没有辨别能力的学生自然会受到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树立错误的价值观,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现在,许多学生会崇拜外国思想,并将其视为至理名言。他们盲目崇拜他们,许多拜金主义和比较主义在学生中传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学生中也会出现严重的信仰危机。因此,在过去的经济时代,我们的思想非常简单,有明确的信念。然而,在当今社会,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我们的学生经常感到困惑,不知道什么样的信仰是正确的,我不知道我应该相信什么或不应该相信什么。这一代人的共同问题是理想和信念的崩溃。

。在许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仍然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意识和自我独立意识。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问题都会过分强调自身的主体意识,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而只有少数学生重视自身价值,同时也重视社会价值。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是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注重自身价值的学生会更注重自身价值的体现,因此通常以自我为中心。

。这也会影响高中生人生价值观的确立。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更加功利,更加重视物质利益。只有少数学生会更加注重精神追求,这也反映了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人生价值问题。

。因为很多学生普遍认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是机会、社会关系等,而个人良好的素质并不能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所以他们对人的道德素质重视不够。这个概念是错误和片面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要使学生树立更加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国外发展形势和我国社会现实,发展我们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并以此作为树立人生观的基础。这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共同特征,或者考虑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选择更合适的教育措施。

生活价值观。

。这个阶段是我们发展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高度重视高中生生命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全面培养人生观,需要多管齐下,不断创新各种方法,培养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人生的价值观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is paper sampled and investigated to schoolgirls of Hang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by us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life valu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discussed the way and methods of which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ducate life valuesto students.

关键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female college students;life value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004-02

0引言

人生价值观是人生的理论指南和行为动力,它决定着人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大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现状,透视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对于解决女大学生的人生困惑,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制作调查问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整个调查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问卷的设计。人生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观念系统。在参考相关书籍文献的基础上,主要从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手段、人生态度等方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设计问卷时,对同一内容的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加以考察,以求调查结果能够比较真实准确。第二,问卷的发放与统计。本次问卷调查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答卷146份。问卷的问题分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两类。在统计过程中,百分率按照四舍五入的计算方法取小数点后第一位。

2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人生价值观从总体上看是积极的和进取的调查显示,无论是在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手段还是人生态度方面,多数女大学生都是健康向上的,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您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72.5%的女大学生选择做一个“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55.0%的学生选择做一个“有道德、讲良心的人”。而对于“从祖国、事业、自己、父母、配偶、子女、朋友、金钱这八个选项中,选出最重要的两项”这一问题,排名前三位的选项分别是父母、事业和朋友,其中有77.5%的选择了父母。从父母在两项选择中遥遥领先,朋友也位居第3位可以看出,当代女大学生仍然在继承和发扬着我国优秀的伦理和道义传统。对于“人生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说法,有70.8%的女大学生明确表示赞同。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在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她们有理想,希望自己将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她们有强烈的荣誉感,希望自己可以通过拼搏进取和诚实守信来实现人生目标;她们有良好的品德,尊敬父母、重视友情、肯定善行;她们积极向上,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总之,当代女大学生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这体现出她们人生价值观的基本成熟。

2.2 传统价值取向淡化,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初步确立由当前的社会存在所决定,当代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传统人生价值观的淡化和市场经济人生价值观强化的趋势上。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在回答“为实现人生目标,您会怎样做”时, “拼搏进取”、“诚实守信”的选择率分别高达78.3%和73.3%,其它诸如“随机应变”、“勇于冒险”等符合市场经济的牟利、竞争原则的也分别有41.7%和36.7%的选择率,而“满足现状,得过且过”的认同率只有2.5%,体现出市场经济生活中竞争、优胜劣汰的意识对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有着较强的支撑作用。在传统人生价值观中,人们一向肯定重义轻利和只讲贡献、不图回报的行为,但是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道义和金钱哪个更重要”这一问题时,认为“两者一样重要”的学生占56.7%,比 “道义比金钱重要”的选择率42.5%高出14.2%;而对于“您怎样看待贡献与回报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有高达65.8%的女大学生选择“既要讲贡献,也要讲回报”,还有10.8%的甚至选择了“以最小的贡献,获取最大的回报”,而选择“多贡献,少回报”和“只讲贡献,不讲回报”的一共只占21.6%。这一方面显示出当代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理想逐步抛弃了空想成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女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漠视社会价值和奉献精神减弱的倾向,带有消极的庸俗化色彩。

2.3 集体主义价值观依然较强烈,但价值倾向从集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偏移如何认识和处理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回答“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您会怎么办”时,明确表示“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占35.8%,而回答“兼顾两者利益”和“视情况而定”共有60.9%。与此相似,对于“在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时,您会怎么做”这一问题,选择“利己但不损人”的占40.8%,位居四个选项的第一位。对于“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一说法,更是有73.3%的女大学生表示“赞同”,10.8%的表示“说不清”,而选择“不赞同”的只有15.8%。由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到,一些女大学生仍然认可集体主义价值观,并且希望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取得利益的平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旦出现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利益矛盾时候,天平往往朝着有利于自己的一方倾斜了,这反映了当代女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主要还是实用的、功利的和自我的,也就是说,世俗性的价值目标正在取想主义的价值目标。

2.4 价值评价标准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和双重性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复杂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成员的生活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和冲击,社会上各种价值观念的冲突直接影响着当代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导致一部分人出现矛盾的认知。这种在人生价值观上的矛盾性主要表现为回答理论认识问题和实践选择问题之间相脱节,例如,对于“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由什么来决定”这一问题,75.0%的女大学生认为取决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选择“社会声誉、名望的高低”,“地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和“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的分别只有12.5%、8.3%和3.3%。然而,针对“您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只有11.7%的女大学生想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选择率位居该题6个选项的最末位;同样,对于“您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多项选择题,选择“获得更多的知识,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的也只有40.0%,远远低于“提高学历,增强竞争能力”的72.5%和“能更好地完善自我”的66.7%的选择率。这种理论认识和实践选择相脱节的情况,可以理解为是女大学生“在社会正统意识形态所形成的群体压力下所采取的一种从众行为”。[1]她们在人生价值标准上的矛盾和困惑,反映了她们在社会规范和自我需要之间徘徊、游移的价值选择,充分体现了她们在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心态。

3思考与建议

当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积极引导。在教育引导过程中,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帮助女大学生增强自信心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信心。”在调查问卷中,对于“您对自己的才华和能力的自信程度如何”这一问题,有42.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不太自信”,还有3.3%的选择“很不自信”。而对于“面对将来的社会竞争,您……”这一问题,也有35%的女大学生选择 “有点担忧,怕适应不了”,更有5%的觉得“很害怕,无所适从”。因此,树立和增强她们的自信心应该成为人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要增强女大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给予她们更多的关注,要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树立和增强自信心的活动;其次,要向学生传递性别平等的观念,肯定女大学生们的长处,对她们的才华和能力予以认可与鼓励;再次,树立典型,进行榜样示范教育,要号召女大学生向优秀的、成功的女性学习,更要注意发现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使之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3.2 与时俱进,加强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我国正处于以经济全球化为大背景的社会转型时期,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不断变化更新,同时,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育引导工作必须体现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工作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不同的个性和成长背景出发,区分层次,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具体地动态地把握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不能凭自己的主观经验和一些表面现象来进行教育引导工作。此外,教育者要具有开放的视野和现代化的价值观,对人生价值观鲜明的时代性给予充分的肯定与宽容。要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正视当前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与前辈的差异,肯定她们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惟有如此,才能真正走入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世界,从而真正做好她们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工作。

3.3 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人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工作课堂教学是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但是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还需要经过长期的生活积累和文化熏陶。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2] 因此,要使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必须采取多种形式,从多渠道入手形成合力。

3.3.1 校园文化建设人生价值观属于文化范畴,校园文化建设对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大学的软环境,不论是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管理,还是服务保障工作,都会对女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时间和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为重要内容,发挥女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她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的集体活动,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为人生价值观教育服务。

3.3.2 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基本途径。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源于生活,也应在生活中得到升华和内化。因此,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时间,让女大学生有组织地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文化科技“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为社会服务,全面了解社会、感受社会,使自己的价值认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培养自强、自立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3.3.3 日常管理正确观念的树立,不能靠顺其自然,而是需要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女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大学中弘扬什么,制止什么,对她们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因此,要以管理为载体,把人生价值观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融为一体,做到管理育人,帮助女大学生矫正偏离的价值行为,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人生的价值观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新形式下,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形式趋向多元化,出现了许多不良倾向,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搞好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正确认识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引导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向多元化,当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大学生的价值观较之以前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辩证地认识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有效地解决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搞好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我们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1 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来说是好的,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他们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热衷于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向往金钱,向往享乐,价值观出现了扭曲,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我利益的实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由、竞争、利己思想的传播,当前大学生在追求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片面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价值,过分强调自我利益,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情往往从自己的价值立场出发,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忽视集体和他人利益。同学间团结互助意识逐渐减弱,做事情、交朋友都以能否为自己带来利益为标准,利己思想逐渐蔓延,社会责任感日益丧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为他们普遍存在的一种趋向。

(2)部分大学生开始崇尚金钱,倾向于拜金主义。在金钱诱惑下,很多学生把挣钱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把金钱看得高于一切,把金钱看为了衡量认识价值的唯一尺度①,将发财致富视为他们人生所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贡献感逐渐淡漠,因而他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挣钱上,对学习漠不关心,对班级集体活动概不参加,有的为追逐财富甚至逃课旷课,放弃学业选择经商…他们把金钱的多少视为衡量自己人生价值的标准。

(3)部分大学生丧失了崇高的价值目标,将人生价值目标定位于享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开始追求高消费的生活,做事情讲求排场、阔气,以个人享乐为目的,将理想、信念等抛之于脑后…他们不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后也不愿意到基层去工作,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他们向往大都市,追求安逸奢侈的生活。他们将人生价值的目标定位于享乐,将个人价值看地高于社会价值。

2 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搞好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高等院校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中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不可否认,在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依然存在着不足。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正确认识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高校教育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我国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学途径比较单一。目前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其他零散的课程活动来进行,很多高校只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部署,开设了基本的德育课程但是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到实处,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摆设。课程安排的时间与课程的重要性不成正比,不少学生只是为了赚取学分,为了通过考试而去学习这些课程,并不是自己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对知识的需求而去学习。教学途径的单一性使得大学生很难掌握基本的价值观知识,很难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方法缺少灵活性。我国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主要是偏向于理论的教育,偏向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以单项的讲授为主,更多地是单纯的老师授课,讲述课本的内容,学生听课,记笔记,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太多的交流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当做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看到学生的主体性。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导致缺乏一种宽松、民主和热烈的教学氛围。教学方法的单一,很难使教育的真正意义落实到学生教育中,学生很难在那样简单传教授课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教育内容比较空泛。我国高校教育缺乏应有的价值教育目标,在价值观教育内容上比较空泛,理论内容居多,比较形式化,不形象具体,很难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其内容。目前高校教育基本上偏重于道德认知的理论传授,侧重于大学生掌握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却忽略了大学生实际的道德困惑和价值取向的迷茫,缺乏对大学生现实问题的指导。同时,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重智轻德;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突出的政治价值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德行修养的倾向;生活教育、精神教育、环境与健康教育、审美教育等匮乏不足②。

3 不断完善高校教育,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摇篮,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阵地,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场所,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的作用,针对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占领网络领域。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很多大学生不满足课堂知识的讲授,开始通过网络来获悉知识,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空间越来越大,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和思想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占领网络领域,使其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引导作用,比如说,在网络上建立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素质,对网络进行科学地管理,进行正面的舆论宣传与导向,弘扬主旋律,弘扬科学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通过有效地技术手段来防止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从而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2)要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适应新的形势,要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其充分发挥在大学生价值观中的导向作用。对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绝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教育上,不能单纯的讲授理论,而要多采用启发的方式、参与的方式、讨论的方式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应该更多地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达到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从而要引导大学生学会从实践的角度去认识、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进革命老区,听取革命战士的英雄事迹;学校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去参加支教、扶贫计划,让更多的学生体验艰难的生活等,以此来触动大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 从而逐步确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要把握好教育的突破口和立足点。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应着重加强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思想,加深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从而排除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当代高校教育的教育者,更要在新的起点上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高等学校要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把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要将其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切实制定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案,落实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把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要把高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教育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学校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战场,家庭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阵地,而社会是一个大的舞台,是练兵场,对学校家庭起着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或缺。因此,必须将高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使其充分发挥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引导作用,学校要引导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工作,而家庭和社会要配合学校的工作,只有将三者结合起来,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才能更好地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21世纪是科技和人才竞争的时代,而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教育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贯穿和体现人生价值观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 袁贵仁著.《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59页

② 吴亚林著.《价值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237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所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人生观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吴亚林.价值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北京大学学院组编.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黄艾华、郝琴.论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d].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

人生的价值观范文第4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生命价值观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20

1 生命价值观的内涵

“生命的价值问题,是人的价值的核心问题,它涉及到人怎样认识自身的价值,怎样实现自身的价值,怎样有意义的度过人的一生。”作为一种价值观念,生命价值观必然指导人的行为活动。因此,生命价值观的有无以及生命价值观的积极与否是一个人能否发现和创造有价值、有意义人生的关键。

2 90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现状

2.1 对生命的态度方面

大部分学生拥有正确的生死观,懂得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在对待自杀的态度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有比较正确的态度。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大学生群体,对待生命冷漠,生活态度悲观。

2.2 对生活的态度方面

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具备积极的生活态度,善于安排生活,认为生活充满意义。一部分学生对待生活悲观消极,不善于与他人交流,生活于他们毫无意义可言,更别提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了。久而久之,这类群体很容易引发各类问题,值得引起广泛注意。

在问到“在你人生中若遇到极不如意的事情,你会如何处理?”时,48%的同学会找同学朋友交流,29%的同学选择放在心里自己化解,15%的同学会找父母或亲戚中的长辈交流,在网络上寻找交流和找心理辅导老师交流各占3%,找老师交流的同学占2%。在问到“你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时,仅有9%的学生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奉献;而9%的大学生认为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不断挑战和超越自己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他人的尊重的学生分别占34%和15%;3%的同学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享受人生;19%的学生认为在于从容的生活;11%的学生把追求自我信仰视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仍有9%的大学生认为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2.3 在生命价值实现的追求方面

大部分学生表示愿意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但同时有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带有较浓的功利色彩,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对人生目标和意义的思考,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在问及“您认为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时,30%的同学认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是靠个人奋斗;21%的同学认为要靠自己为主,别人为辅;8.5%的同学认为实现人生价值要顺其自然;0.5%的同学认为实现人生价值要靠别人为主自,己为辅,40%的同学认为实现人生价值要自己努力争取帮助。在问到“您认为怎样才算实现了自己对社会的价值?”时,5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在于经营好自己的生活,不为社会增添负担;31%的学生将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视为实现了自身对社会的价值;12%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社会的价值是不做违法的事。值得注意的是,有3%的同学并不清楚如何实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

3 90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对策

基于对90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调查问卷的分析,高校应选择适合培养90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的问题,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3.1 生命价值观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各高校不仅应开设专门的课程予以教授,也应在各个学科内适时地开展教育,让其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不仅如此,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看待生命的价值,热爱并保护自我及他人的生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知晓和意识到自我及他人生命的弥足珍贵、不可随意剥夺。

3.2 生命价值观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学生最初获得的教育都来自他的家庭。因而,生命价值观教育不可脱离家庭这个大背景,不可忽视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实践基地,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延续,父母健康的生命价值观能使学生体验到生命的幸福感和责任感,从而完善其生命价值观。同时,父母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独立自主的生存能力,让学生学会善待自己和家人,对自己和家人承担责任。

3.3 生命价值观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和生存力,培养学生服务于人的意识和奉献精神,不断追求生命价值的超越。可通过政府设立专门的生命价值教育机构,开展守护生命知识的普及活动和生命意义的宣传教育活动。此外,生命的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更是内心情感的一种交流。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应当受到尊重和激励。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都应当注重个性教育与整体教育相结合。

总之,任何教育都是以家庭教育为先导,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为补充的,三者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大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成员的耳濡目染,虽未进入社会,但社会各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和认知。因而,对90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也不能单一化,仅靠学校教育尚显不足,必须将家庭教育及社会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三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各方的力量,完善并培养好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指导大学生人生道路的选择,推动人生实践的进程,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颜伟红.高校开展生命价值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福建论坛,2008,(4):130.

[2]陆树程,朱晨静.敬畏生命与生命价值观[J].社会科学,2008.

[3]黄希庭.当代中国青少年价值观与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人生的价值观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24―01

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不可以一蹴而就。有时我们开展一项很好的活动,学生也受到了教育,但是,活动结束,如果没有后续措施加以巩固,很可能成为一时的冲动。如果常抓不懈,就会形成一个习惯,把自然行为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因此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发挥“小环境”的熏陶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德育的隐性课程,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应从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树立全员德育的观念,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形成的良好氛围。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创造一种“科学、求实、文明、勤奋、团结、创新”的校园文化精神,以此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对于社会的使命感、责任心,使他们在科学民主的气氛中取得价值观点的“共识”,形成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二是要把校园文化建成学生与社会的纽带,不断把社会的新人新事、新道德、新风尚渗进校园文化的精神之中,以科学人生价值观武装青年学生,发挥校园文化氛围的积极导向作用,提高青年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道德观念的分析、比较、鉴别能力。

二、加强优秀班集体建设

加强优秀班集体建设,为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班集体作为对学生时刻都发生影响的微观环境,对学生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具有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班集体,通过正确的集体舆论、集体风尚,必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积极的导向,促使学生健康地成长。因此,学校应把班集体建设作为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工程来抓,从抓好班主任配备入手,从新生入校抓起,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正确引导,激发同学热爱自己的班级、热爱自己的学校,并由此上升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强化课堂教学渗透

强化课堂教学渗透,保证人生价值观教育深入持久。课堂教学具有面广、量大、时间长的特点,是学校育人的主阵地。因此,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渗透人生价值观教育是高级中学人生价值观教育得以深入持久进行的保证。在政治课教学中应当对学生渗透社会主义名利观教育、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教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人生价值标准教育。语文课是知识性、思想性高度统一的学科,要根据文中人物、言行、形象渗透人生价值观教育;思想品德课和班会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在思想品德课内容中加入时代感,增强信息量和直观性。要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如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

对学生个体来讲,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着重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良好品质。树立身边的模范生,以榜样的力量使学生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深刻内涵,促使学生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四、教师要进行言传身教

小学生可塑性强,但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进行社会行为思考和社会行为辨别尚且比较模糊,教师的“不文明”容易被效仿,酿成不良社会风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严于律己,弘扬正气,努力成为“文明模范”,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常开常飘香。教师应该努力营造环境,做一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社会、学校和家长各方联动,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充满正能量的成长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遵法守法,做个好公民、好学生、好孩子,做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小主人翁。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对未成年人有“言传身教”的作用。

人生的价值观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困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6-0020-03

一、价值观教育的界定

1. 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价值的一般观点和根本看法,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评价、选择和行动。我国近代以来,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由于西方价值观的融合,我国社会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从封建时期的“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的传统价值观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十的具体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最终确立。其中,“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三个倡导”诠释了我国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2. 价值观教育

在当代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价值观教育成为了现代教学的必然趋势,其中,包括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生命价值观、科学价值观、环境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6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即是“用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引导青少年用正确的价值标准来看待社会、人生以及自己的生活、生命,教育他们正确看待社会的作用和认识人生的意义,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懂得关注自己的灵魂,形成自己坚定的信仰,具有健全的人文精神,养成自己的关爱情怀,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简单来说,价值观教育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用其认识、判断事物,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及困境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一个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转型的时期,在社会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价值观方面也出现了激烈的震荡,使原有的传统价值观与顺应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价值观之间出现了矛盾和冲突。如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成了现在的教育中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西南大学张进辅教授对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特点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是积极、进取和乐观的;少数大学生崇尚个人主义、消极退缩,一些大学生消极悲观。由此可见,从整体来说,我国学生在主流价值观方面呈良性发展,但也不乏部分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例如,在学生中存在的大量的“拜金主义”“自私自利”“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的现象,而对于一些传统优秀价值观中所提倡的“循规蹈矩”“谦恭顺从”等价值观已不为学生所重视。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困境成因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之前,价值观教育一直属于德育的一部分,并未得到相当的关注,仅仅是在中小学开设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有所体现。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共同被列为教学目标设计三大维度。至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备加重视,尤其是对价值观教育更为重视。学生是教育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则是进行学生教育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所传达的价值观是生成学生价值观的有效手段之一,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直接决定学生学到什么样的价值观。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因素有哪些呢?

1. 教育价值取向的片面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多都呈现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即是教师填鸭灌输式教学,教学内容、形式教条化,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究其原因,是由于“应试教育”这一教育体制的制约,直接导致教师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大多数师生认为只要学好知识、考上好学校便是学习的主要目的,使教育中的价值取向呈现片面性的特征。例如,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大多是按照阅读教学的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对教材文本从字词解释到段落理解,从层次划分到段意归纳,从结构点拨到主旨概括,从思想提炼到写作技巧,等等。他们仅仅是停留在认知教育阶段,只把眼光盯在了对文本形式和内容层面的理解上,注重对作品含义和主旨的理解,忽略对作品内在涵义的深刻理解,缺乏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从而使学生普遍存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

2. 课堂教学主体的复杂性

一堂课的教授和学习的完成需要师生共同完成,其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即是课堂教学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

首先,从教师专业素养来看:教师的素养主要体现在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和课堂教学模式、方法上,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价值观判断。有的语文教师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往往都放在自己的预设之中,没有让学生去积极思考,而是想方设法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自己预设的答案之中,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引导出自己的或教参中早已存在的唯一答案。有的语文教师教学模式基本表现形式是“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却缺乏怎样去塑造学生面对生活时应该有的人生价值观环节。这样的教学过程导致教师对教学失去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丧失兴趣,昏昏欲睡,更谈不上价值观的养成。

其次,从学生的接受度来看,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意愿上,即是否愿意接受价值观教育;二是学生的能力上,即处于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如在学习过程中,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经过学习比较后,与其原有的价值观出现了矛盾和冲突,这将会使学生产生抵制情绪和逆反心理。

再次,从师生关系来看,不同的师生关系也会使学生生成不同类型的价值、品质。目前来看,我国师生关系大多数是以“权威型”为主,即是教师的权威至上,学生必须服从,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显然,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只对教师理解的内容和教授的知识进行复述。

3. 课堂教学环境的忽视性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并未对课堂教学环境有过多关注,其实,课堂教学环境是教学中重要的教育场所,分为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它直接影响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交往以及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①在课堂物理环境方面,拥挤的教学课堂、传统的教学课堂布置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难以进行有效沟通和情感交流,这对学生价值观教育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教学设备的单一化使教学课堂变得死板僵化,更是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②在课堂社会环境方面,嘈杂的课堂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上课质量;不良师生关系的情感环境,会导致形成不良的班风和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价值观取向的偏离。

四、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建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的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明确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在语文课堂中进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自我价值观的培养,在成长的过程中充分认知人生的意义、目的和理想,在价值、道德、审美等精神层面提升人生的境界,努力使一个个独立的自我趋向完美和实现价值追求。

1. 加强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

在确定价值观教育之前,首先要明确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才能制定出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体系。显而易见,我国主流价值观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价值观,并被我国广泛认同与接受。在这个价值观体系中一共包含几层含义:一是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现在倡导的中国梦。当前,正处于多元价值观融合的时代,尤其是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下,语文教学应当主要以恪守民族文化为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尊重多国价值观,进行正确扬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讲授国外优秀文学作品时,使学生主要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但也注重学习西方顽强坚韧的实践精神,反思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腐朽思想,关注人生、关注科学、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及创新的精神。

2. 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就决定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到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首先,教师应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独特的见解和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对于学生来说,应当成为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榜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才有道德上的权利来教育学生。”即是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正确价值观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表率作用。如在教学《春》一文时,语文教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也可通过自己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到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其次,在语文教材中蕴含中很多培养价值观的内容,教师可以挖掘现行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比如,自强不息、爱国主义、尊师重孝精神等传统价值观在语文教材中都有所体现:食指先生所写的《相信未来》让人们懂得在逆境中怎样好好地生活,怎样自我鼓励,反映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体现了诗人要像前辈一样为国立下赫赫战功,护住这一片大好河山的爱国情怀;《师说》和《劝学》表达的是尊师重道的精神。教育活动是以育人为目的的,在语文学科中,教师应时刻将“以人为本”作为自身的教学理念,充分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既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也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价值。

3. 改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互动

在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良好的价值品质的形成,教师应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平等对话”的气氛。而这种“对话”要求师生心灵彼此敞开,互相吸收、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价值平等。如于漪老师在教《变色龙》一文时,在课文快结束的时候,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你教错了。”于是她请学生上台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之后,她尊重学生,改正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师生是平等的,求知不存在尊严,谁说得对,就听谁的,服从真理,这就叫伙伴关系,这就叫合作关系。”由此可见,于漪老师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蕴含着平等、合作和民主等价值取向,使学生在无形中也形成了这些价值观。

4. 改善课堂教学环境,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在语文课堂中,还可以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开展多样的活动创设情境,从而有针对性地探究学生个体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知识,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观念的人才。实践证明,通过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改变教室布置,运用座位的编排方式不同缩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如秧田式、圆形、小组式等座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与人和谐相处、沟通交流的价值观。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图片等教具多方位启迪学生思维,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例如,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这三首歌词,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通过图片对《故都的秋》《济南的冬天》美好景色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等。因此,教师应将学生看成单独的个体,不是教给他们固有的价值观,而是教会他们自主思考人生价值观。

在当今多元文化、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时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教育迫在眉睫。课堂教学对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尤其语文课堂教学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是建立在语文学科人文性基础之上的,它适应了当代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符合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济良等.价值观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张进辅.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特点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

[3] 王新胜.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4] 吕长生.课堂教学观对学生价值观影响的探讨[J].中外教育研究,2010,(8).

[5] 张珍.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

[6]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人生的价值观范文第7篇

据调查,从总体上来看,在世纪之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当代中职生,他们所持的人生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上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中职生对与伴行的复杂深刻的社会变革现象,缺乏辨证的、理性的、科学的判断认识能力,由此在人生价值观上产生了一些困惑和偏颇,主要表现为:

1.当代中职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矛盾。他们既注重理想与信念的追求,又注重实际,厌烦空头政治和形式主义;既注重精神生活的高雅充实,又追求丰厚的物质生活;既崇尚知识,而又苦恼于知识界的辛苦、低收入的窘境;既注重对金钱的渴望,又恪守取之有道,无奈于生财无门。这些困惑与诸如职校客观存在的教学管理相对落后的现状、青春期生理、心理的躁动,毕业时、就业时的惶恐不安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他们既追风赶潮又优柔寡断。

2.当代中职生人生价值观存在偏差。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方面,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普遍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凡事突出主体意识,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相当多的人认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说法,在他们的眼里通常讲的人生价值就是自我价值,人生设计就是自我设计,成人成才就是个人成名成家,人生幸福就是个人幸福乃至家庭幸福;理想就是个人理想。

二、中职生人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职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社会大环境决定的。首先,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中职院校学生竞争意识的形成以及开拓、求实等观念的树立,使他们日益表现出独立性、创造性和批判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中职学生的成长氛围。市场经济具有天然的逐利性,强调物质利益最大化,重视对个人自身利益和局部利益的保护,加之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诸如假冒伪劣、偷税漏税、唯利是图等不正常现象及社会分配不公等现实,使一些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产生了困惑,使阅历简单,基本是在“象牙塔”内生活的中职学生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观念。其次,党内个别人的失范行为对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影响。

2.网络文化对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影响。网络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网络中的多元文化、自由虚拟等特点,又极易造成中职学生思想上的混乱与无序,使他们在价值选择和道德行为上采用多重标准,功利性突出。

3.中职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一是部分中职学生文化课底子相对薄弱,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强调自我意识,集体观念不强,不能正确对待就读中职学校的现实。有些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缺乏应有的荣誉感或对所学专业了解很少,缺乏对自身的正确定位,对前途感到迷惘,因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破罐子破摔。他们自卑心理强,理想模糊,对个人前途信心不足,矛盾心理突出。二是学生的各类社会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身心健康成长面临新的困惑。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权威观念和信息单向传播方式,体现着平等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三、当代中职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要充实有时代特点的德育内容,探寻教学“供求结合点”。加强职校价值观教育课的教改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找准和学生思想实际、职校生的特点,成长成才要求与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结合点,才能有的放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要加强学生的思维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其知识和人生阅历不深,对于是非观念、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理解的比较浅显,加之入世,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潮的影响,他们看问题往往是片面的、横向的而不能全面、纵向、宏观地看问题。因此,要认识和把握学生思维偏颇之所在,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主义公德教育,进行美育和身心健康教育。

3.加强隐形教育,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性,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隐形教育指采取不那么明显的直白方式来传递社会价值观,正确的思想道德等。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开展一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在无形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过去那种学生仅仅处于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辩证法指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而,要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积极向上,顺应主流意识。

4.开展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做到思想政治工作同社会实践相结合。依托学生公寓和学生社团,加强队伍建设,创建以人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机制。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进寝室。公寓、寝室是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场所,时刻用健康向上的内容、高雅有趣的活动充实公寓生活,丰富寝室文化,使学生在细微处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受到心灵的触动,达到教育的目的。二是通过开展有声有色的学生社团活动,寓教于乐,有目的,有计划搞一些有品位,有教育意义社团活动,如组织学生深入城市和农村参加科技扶贫、义务扫盲、信息咨询、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加强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建设,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人生的价值观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学员;价值观;积极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0-02

一、什么是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概念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二)价值观的特点

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说价值观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哲学思想的基础构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自然或自发状态下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作用,而通过自觉学习修炼养成的价值观也可以使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异化和改变。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价值观分为普适性价值观和特定性价值观。人们以追求真善美为价值取向的观念是为普适性价值观。而个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为特定性价值观。

(三)价值观的作用

1、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动机的目的方向受价值观的支配,只有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

2、价值观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因而,它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反映了人的主观认知世界。

(四)价值观的层次

任何形式的价值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和满足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价值观是人对于事物的价值特性(特别是事物的价值率)的认识,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在于按照主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来有效地配置价值资源,因此价值的层次结构在根本上决定着价值观的层次结构。统一价值论认为,一切形式的价值(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劳动价值)都可归结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而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可分为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自尊与人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四个基本层次,那么一切形式的价值都可相应地分为四个基本层次。由此可见,价值观也分为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自尊与人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四个基本层次。

衡量一个人的修养好坏、品德高尚与否,主要就是要看他的价值观的不同层次的取值情况。如果一个人对于反映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层次的事物拥有较高的价值观取值,而且这种取值比较稳定和清晰,而对于反映自尊与人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层次的事物拥有较低的价值观取值,而且这种取值比较动荡而且模糊,那么他的修养就差劲,品德就低下。

二、价值观对学员学习生活的影响

(一)价值观对学员学习的影响

学员的价值观对其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当一个人树立了积极主动、热情向上的价值观,他的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乐于承担学习中的压力,正面处理学习中的各种难题。同时,他也会主动地帮助学习中有困难的同学,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同学,引导感染着周围的人,为学习教育创造良好氛围贡献一份力量。反之,如果一个学员的价值观收到不正当的引导,甚至扭曲,他会因此而产生抵制和反抗的情绪,对学习表现出不配合,无热情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会影响他个人的学习活动,还将潜移默化地在学员间形成劣性影响,有些学员心智尚未成熟,盲目跟风,毫无主见,容易受不正之风影响,因而不利于整个部队集体的前进。

(二)价值观对学员生活的影响

正面良好的价值观将在学员生活细节中体现出它的功效。拥有积极价值观的学员往往乐于助人,激情洋溢,对生活充满着乐趣。虽然训练条件艰苦,封闭式生活较为单调,但是他们能够主动调整心态,积极地面对人生阶段中的种种挫折与不如意,甚至将悲观转化为乐观,自我鼓舞,自我激励,严格要求自己,在部队生活中努力成长,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做好准备。

积极的价值观是部队管理的一笔财富,当它逐渐形成一种风气,部队的管理便无形中减少了很多的工作量,每一个人都自觉主动,严于律己,互相帮助,那么生活也会因此而丰富多彩。

(三)价值观对学员心理健康的影响

价值观是人精神层面的一种观念,它直接左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因而也对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产生强烈的影响。价值观不正确的学员,容易出现心理扭曲,在困难面前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更有甚者,产生强烈的抵触和逆反心理,对周边的同学和上级造成伤害。而拥有正确价值观的学员,则始终站在正义的一方,用平常心、主动力面对人生的命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大于那些价值观不正确的学员,更能获取解决问题的能量和帮助他人的力量。

三、当代大学生学员的价值观困惑

(一)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困惑。他们一方面觉得集体主义应该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原则,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接受个人主义,排斥整体主义,在究竟应该以个人优先还是集体优先上,理论上不是很清楚,观念上不是很坚定;有的时候强调个人主义,有的时候强调集体主义,动摇不定;观念上承认集体主义,在实际行动和现实选择中,时常以个人利益为标准,知与行不一致。

(二)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困惑。当代大学生已不再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古训所束缚,但是他们又不想做物质利益的奴隶,希望有精神的享受和道德的升华,于是,价值追求到底重在物质,还是精神,经常困扰他们。再次是理想与现实的困惑。大学生有许多美好的理想,他们希望社会公正廉洁,百姓安居乐业,人际交往和谐;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良现象又与之形成强烈反差,两者发生碰撞。于是他们很困惑:按照自己的理想行事,还是迎合现实?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困惑,表现在很多方面的矛盾上。在生活价值观上,一方面强调自立、自强,要走自己的生活道路,一方面又屈从于环境,把人际关系和家庭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一方面普遍地追求个性化的生活,另一方面往往只限于表面的与众不同,结果还是陷入雷同化、赶时尚。在职业价值观上,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一方面,重视所选职业与所学专业对口,希望个人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实现个人的价值;另一方面,择业面又高度集中,绝大部分择业者选择外资企业、政府机关和国有大企业。在道德价值观上,一方面,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并崇尚自强进取、勤奋敬业、质朴俭约、诚信交往的道德价值观。另一方面,他们对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的集体主义、大公无私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行为规范缺乏深刻的认识,有崇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倾向。

四、如何培育学员积极的价值观

(一)提高德育工作的服务意识,变“堵”为“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敢拿脑袋担保: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教师坦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员身上。无论是人生价值取向还是道德取向,学生知道该怎么做,但一到现实当中,往往就落空了。这对学校德育的启示是:对学生的教育,不要浮于表面,要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无论是制度还是规定,都应该在学生认可的基础上去倡导和深化。曾有人提出,“教育不能做的,是直接塑造人;教育能做的,是间接地帮助学习者,为人的学习和成长服务。教育的塑造功能是有限的,而教育为学习服务的空间是无限的。”因此,学校德育要加强服务意识,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多做些解释,少做些硬性要求,少“堵”多“疏”,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服务水平和质量。

(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提升“自律”意识

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体,激发学生内在的能动性,从而使他们进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境地,这样的德育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如果学校道德教育使中学生感到掌握与遵循某种道德规范对自身来说只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一种牺牲,那么他们就会认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是可有可无的。

(三)提供德育实践的机会,变“外化”为“内化”

学生的基本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大多不是通过上课,而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依靠学生自我实在的生活、体验和反思,必须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的、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来正确理解生活的真谛,加强对生活的责任感,一步一步接受道德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明转化为人格。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不在于道德理论知识的说教和记诵,而是通过给受教育者提供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的机会,实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表现的内在需求。因为只有通过不断的道德实践才能促进个体道德的发展,才能将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内在的道德标准。

(四)不断探索多样的道德教育方式

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亘古不变的、万灵的、特定的德育模式。道德自身的丰富性和层次变化,社会发展带来的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的冲突与交融,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多元化趋向和道德主体基于生命涌动和创造精神之上的开放的主体性,都要求道德教育必须不断地向前发展,必须不断地探索新的模式。道德教育的方法亦如此,要想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创造新的模式,让学生能感觉到,他们是在真实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创造性地亲身体验和实践着具有现实意义的道德标准和思想品德规范,而不仅仅是在继承和接收那些与他们的生活几乎没有关系的一些枯燥的信条。

(五)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管齐下

家教之道贵以德。由于家庭教育在学生德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学校应该合理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与家长齐心协力,共抓学生的道德教育。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关系,能促进学员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境、乐观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也能使他们把在家庭中所接受的教育带到家庭以外的环境中,促进他们的社会交往。因此,部队学校应该与家庭携手,充分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功能。首先要帮助家长更新观念,要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更要在行动上重视道德教育,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也是我们培养干部的目标之一。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部队后所有的问题都由部队来承担,这种思想必须摒弃。其次,还要促进家长营建一个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让学员不仅在部队里听从师长教诲,还要在家里学会关心家庭,孝敬长辈,为家庭负起应有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