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韦应物滁州西涧

韦应物滁州西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韦应物滁州西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韦应物滁州西涧范文第1篇

1、独怜幽草涧边生的下一句是上有黄鹂深树鸣。出自《滁州西涧》,作者:韦应物,朝代:唐。

原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译文: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来源:文章屋网 )

韦应物滁州西涧范文第2篇

关键词:换位法、写作背景、写作目的;鉴赏诗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82-02

换位法就是对换位置的方法。用换位法鉴赏诗词就是采用对换鉴赏者和创作者的位置,鉴赏者设身处地把自己当作诗词的创作者,来理解诗词、鉴赏诗词。简单地说,就是把我们当作诗词的作者,来理解诗词,来鉴赏诗词。

1.用换位法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譬如要理解杜甫的《蜀相》,我们必须了解杜甫写作《蜀相》前的情景。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我,杜甫,来到了四川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在浣花溪畔修建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了下来,结束了为时四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第二年春天,我探访了诸葛武侯祠,不禁感慨万千。武侯祠地处成都郊外,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这里有茵茵的春草;有碧绿的阶苔;有欢快的黄莺,发出的叫声,清脆悠扬。目睹此景,怀古伤今,国家动荡,生灵涂炭。想我一生,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伟大抱负,无奈奸臣当道,君王不察。一生仕途坎坷,至今一事无成。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郁郁寡居,只好寄怀武侯祠。想您诸葛孔明,刘备三顾茅庐,对您言听计从。您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千秋勋业,名垂青史。我敬佩您,您是如此才华横溢!我又羡慕您,您又是那么鸿运当头,因为您遇到了一位圣明的贤君。但同时,我又为您惋惜,当您为统一大业呕心沥血,正值扭转乾坤之时,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真是让人扼腕叹息啊!今天,我游览了武侯祠,我要写一首诗,来抒发我对您的无限仰慕和深深惋惜之情,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期盼之情。至此,通过换位法,我们了解了杜甫当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情况,这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诗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

2.用换位法把握诗人的写作目的

譬如要把握韦应物《滁州西涧》的思想主旨,我们必须了解诗人韦应物创作这首诗的目的。唐德宗兴元元年,我,韦应物,时罢滁州刺史任,但仍逗留在滁州,闲居西涧约半年。我虽生活困窘,却也安贫乐道。我虽体恤民生疾苦,有志改革,却因中唐政治弊败而无所作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为也,只好寄情山水,于是春游西涧赏景。在春天的姹紫嫣红中,我唯独怜爱滋生在山涧边的幽草,它们能自甘寂寞,安贫守节。虽然涧上深林中有鸣声诱人的黄莺儿,我却不屑一顾,只因它们居高媚时啊!傍晚迟归,我看到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袭涌而来,渡口边已经空无一人,渡船自在写意地随波而荡,一幅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这不正是我所在的处境和所需的心境吗?于是,我记下了今天的游历,写出了《滁州西涧》。至此,通过换位法,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诗人的写作目的。诗人希望通过这首诗,来抒发自己丰富的感情意蕴:安贫守节,不居高媚时;仕则为民,隐则守节;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和忧伤;以及志存高远,胸襟恬淡的从容和开阔。

3.用换位法理解诗人塑造的形象

譬如要理解王昌龄的《闺怨》,我们必须了解《闺怨》一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我,王昌龄,才高位卑,命途多舛,身世多悲,对宫闺女子的悲凉和凄惨,深有体会。今天,我写下了这首《闺怨》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思夫的闺中的形象。这位闺中年轻貌美,一心向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所以促使夫婿“觅封侯”。离别初期,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的,意气风发。不久,一个春意盈然的早晨,经过一番精心的梳妆打扮之后,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来观赏春天的美景。忽然她看到了陌头边上绿意盈然、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杨柳,骤然使她想起了当初折柳送夫的情景,不禁悲从中来。恍然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夫婿千里相隔,不知何时能归,顿感孤寂。悔恨当初自己年少无知,一心贪图名利富贵,不懂得珍惜夫妻相伴的幸福。

诗中主人公的形象,亦有我的影子,寄寓了我从军远征,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但我又屡次被贬,经常出入荒僻之地,怎没有思亲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至此,通过换位法,我们明白了王昌龄塑造了一位闺中思夫的形象,这一人物形象又是诗作者自身的写照。

4.用换位法弄清诗人采用的表达技巧

譬如要理解范仲淹的《苏幕遮》,我们必须了解此词所采用的表达技巧。

我,范仲淹,因主持庆历改革,守旧派从中阻挠而未能取得成效,于是自请外任。历任知州、邓州、杭州等,至今仍在外漂泊多年。我一生并非怀土之士,只因身系国家,所以心也忧愁,不自聊赖。此时又恰巧看到一顶湛青的天穹,一片铺满黄叶的原野,浓浓秋色与波涛相连,那滔滔的江水,被抹上一层空翠的寒烟。斜阳映照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天空仿佛和秋水连接一起,融为一体。我的心似乎随着夕阳的残光飘到了芳草凄凄的故乡。此情此景,拨动了我思念家乡的那根心弦,自然黯然神伤,羁旅的无尽愁思也无法排遣了。除非每天夜里都做个归乡的好梦,才能酣然而睡。否则,便再也没有什么其他聊可慰藉的了。明月辉映着高楼,我一定不能一个人倚栏远眺。就是借酒消愁,也于事无补,相反,酒从愁肠过,愁绪便从心头生,只会引得两行老泪流。

为此,我要写一首词,把这种因触景而生情,自然流露的旅居乡愁之情表达出来。我觉得这种触景生情的手法,自然真实,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读之先会身有所触,后会情有所系。至此,通过换位法,我们了解了范仲淹写作这首词的表达技巧,即运用触景生情的手法,把词人的旅居乡愁之情表达出来。今天读来,我们可谓身临其境,深有同感。

5.用换位法体会诗人为表现主旨所借助的载体——语言

譬如要理解李煜的《望江梅》,我们必须体会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我,李煜,亡国入宋后,过着囚居生活,心情十分黯然、晦淡。想我本是九五之尊,原先过着歌舞升平的帝王生活。春光明媚时,万紫千红,百花争艳,芳香四溢。我可以乘着画舫,听着丝竹弦乐,观赏窗外碧绿的万物,飞扬的柳絮像细尘在空中翻滚,络绎不绝的游客目不暇接,到处都是美景。可现在,沦为阶下囚,我无奈、痛楚的心情谁又能体会得到。故国已经不能回去了,南国的美景我也无法观赏到了,我只好时常梦回江南,以慰藉我痛苦的心灵。但是我对江南的美景至今记忆犹新。如果要我把南国的美告诉别人,我会只择取芳春的个别景物情事,把最具有代表性的最令人回味无穷的东西作精细的描摹,来体现整个美丽的南国。重要的是,我必须用清澈明净的语言来描绘江南的美;我必须用精简奇丽的语言来形容江南的美;我必须用通畅易懂的语言来刻画江南的美。让那些不曾去过南国的人,也能印象深刻,津津乐道南国的景物,也有梦想去南国的愿想。至此,通过换位法,我们了解了李煜当时写作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总之,换位法让我们反客为主、先入为主地去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的写作目的,理解诗人塑造的形象,弄清诗人采用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为表现主旨所借助的语言,这样来鉴赏诗词,就一定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韦应物滁州西涧范文第3篇

离开了那繁华的都市,幽静的藏龙百瀑才会显得更加让我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独具匠心的创作。那么赶紧和我一起出发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做大自然最好的知心朋友吧!

进入藏龙百瀑,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特别容易使人感受都大自然的美∶透过那茫茫的雾,远处,雨后浸润的的山峦更加苍劲;近处,承接露珠的路边小草摇曳身姿。

突然,远处隐隐约约传来阵阵吼声,不知哪位老人在叫唤自己的孙子,打破了这份使人浩气长舒的静谧。循声而去,声音也更加作响,穿越一条山间小道,眼前豁然开朗,耳际轰然而鸣,心胸无比宽广。只见蜿蜒的小溪流经身边,而其源头便是喊声的使作俑者——一幅巨大的水幕成千军万马之势从崖上倾泻,水流拍着岩石发出巨响,飞溅出的水花瞬间形成袅袅的白烟。你瞧,它正在和我打招呼,欢迎我的到来呢!它袅袅的白烟即而挥散,周而复始。我从未见过如此壮观的瀑布景象,真可谓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呢!他是这般震撼人心,这般惊天动地,这般心旷神怡。在赞叹大自然的同时,又不觉得人类如此渺小。在这梦幻的藏龙百瀑中,大自然是离我们如此的近,它以色彩斑斓的美景点燃我们的眼睛,灿烂我们的心情,丰富我们的感受,大自然真是一个梦幻天堂啊!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藏龙百瀑的山、水、梦,他让我重温了清闲自在的美妙时光,我仿佛变成了一只小鸟快活的飞翔……

韦应物滁州西涧范文第4篇

对于人生来说,时刻都在渡时间长河,人与人之间也都隔着一条河流,只有不吝付出的爱心,才是最好的渡船。

渡口是极温馨的所在,俗话说“隔河千里远”,正因为有了渡口才会有渡船,才能顺利地渡过河去,缩短长长的旅程,免去心里的急躁与对前路的担忧。渡河的温馨还不止于此,“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可见同船过渡三分缘,一起渡河的人看似随意,却是难得的缘分,互相会感到亲近,闲聊几句也好,默不作声也罢,心里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情愫。对摆渡的艄公,甚至船上的木桨长篙,都会有崇敬的心情,那是人对自然万物感恩的本能心态,这种心态在渡口就会展露无遗。

如若是靠近城市或处在交通要道的渡口,则人来人往比较热闹。这种渡口,古时尤多,现在经济发展,很多已为各式各样的桥梁所代替。对于渡口的热闹,刘禹锡曾写过一首诗:“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从中可以看出渡口在人们生活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因为人流量大的原因,酒楼商店喜欢开在渡口附近,行人闲人喜欢在渡口附近盘桓,或买卖、或饮酒、或送客、或接人、或唱歌、或吟诗,总之是人们喜欢的聚集之地,人生百态,欢聚伤别尽在其中。

而在乡野僻壤的渡口,或许半天才有一位过渡者,但这种渡口在与人方便为人解忧方面更是难得。韦应物所写的《滁州西涧》,就是典型的代表:“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对于无人的野渡,在我儿时的村庄就有一个,那是并不太宽的河,河上拉了一根钢丝,船上系着一根绳索,长长地连到河的两岸,有人渡河时,自己登上小船,牵着钢丝即可前行。如果小船处在对岸,只要拉动绳索,即可把对岸的小船拉过来,然后再渡船过河,极其方便。当然,对于河流较宽河水湍急的渡口,基于安全原因,这种方法则不太适用,那就要有专门的摆渡人。碰到船在对岸的情形,只要扯开嗓子喊“过河了”,则不一会就有艄公把船撑过来,再载你过去。每每想起这样的渡口,我尤其着迷于这种呼喊,听到艄公长长的回应,然后不慌不忙撑船过来,会感受到无限温情。

就连天上群星璀璨的银河,也被人们遐想有一只可以往来的希望之舟,“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寄托了人们最美好的愿望。而对于人生来说,时刻都在渡时间长河,人与人之间也都隔着一条河流,只有不吝付出的爱心,才是最好的渡船。

韦应物滁州西涧范文第5篇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2、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唐·刘禹锡

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唐·杜牧

4、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唐·刘禹锡

5、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唐·杜牧

6、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赠花卿》唐·杜甫

7、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宋·林升

8、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往来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朝天子·咏喇叭》元·王磐

9、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南宋·陆游

10、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宋·陆游

11、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南宋·辛弃疾

1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南宋·李清照

13、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14、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1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唐·杜甫

韦应物滁州西涧范文第6篇

三四年级会写字减400个

虽然新旧语文课标均要求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但新课标降低了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依据新课标,三、四年级学生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会写1600个左右,而旧课标则要求学生会写2000个左右。新课标对一、二年级学生会写字的要求也从原来的800到1000字统一成低限――800字。

增加20篇背诵篇目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400万字以上,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共有136篇,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初中阶段增加了14篇。新课标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科普科幻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

背诵推荐篇目

1至6年级(6篇)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汉乐府;《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贺知章;《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韦应物;《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曾几;《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

7至9年级(14篇)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汉乐府;《木兰辞》(唧唧复唧唧)北朝民歌;《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陈子昂;《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崔颢;《卖炭翁》(卖炭翁)白居易;《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南乡子》(何处望神州)辛弃疾;《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庄子》一则(北冥有鱼……亦若是则已矣);《礼记》一则(虽有佳肴);《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吾于何逃声哉?);《与谢中书书》陶弘景;《湖心亭看雪》张岱;《河中石兽》纪昀。

“课标之所以这样修订,或许是因为那几百个字不常用,没必要非让学生会写。”教育专家分析。部分老师则认为此举是出于减负的考虑,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加灵活运用的知识。而增加背诵篇目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传承传统文化。

书法教育强调“软硬兼修”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从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在这次公布的新课标中,对三到九年级的学生提出了毛笔书法的要求。其中规定,三到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而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分九级

在新课标中,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按照能力水平设为9个级别。设置分级课程目标借鉴了国际上通用的分级方式,力求体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按照设计,在义务教育六年级结束时要达到二级标准,可以用简单的英语做游戏,在老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短剧,认识600个~700个单词等;五级为初中毕业时需要达到的标准,这时候可以独立起草短文、短信,认识1500个~1600个单词等。七级为高中毕业时要求达到的基本要求,而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的高中生设定的目标。

韦应物滁州西涧范文第7篇

首先,给人旺盛的生命力之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春草生命勃发,一年一绿,即使遇到大火焚烧,它的根依然会长出嫩芽,周而复始,从不畏惧,从不退缩。

其次,送别之情。很多人只知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前四句,却不知后面四句,其为:“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原上的青青草铺垫了白居易送别朋友时的背景,萋萋芳草一直蔓延到天边,渲染了诗人的离情别绪。又如“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友人乘船离去,诗人依依不舍。诗人看到一望无际的春色,蔓延到天边的青草,想象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像春草一样,从江南江北,随友人而远去。

其三,思念、思归之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诗人看到芳草萋萋而产生思念离人的深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诗人目睹芳草萋萋之景象,顿生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思。再如“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柳永《蝶恋花》)。春草如茵,平铺到天边。词人登楼怀人的愁绪像春草一样连绵不绝,他的愁思也蔓延开去,无边无际!

其四,衰败、萧条之意。“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诗人站在宜阳城下观望,远处大片土地荒芜,城内长满了碧绿的野草,行人断绝,春草自碧,芳树姹紫嫣红,鸟儿婉转鸣唱,却无人欣赏。诗作以乐写哀,以动衬静,反映安史之乱破坏的严重性,宜阳的城镇、乡村一片荒凉、破败,缺乏生气。诗圣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映的景象 ,跟李华诗人所见相似。由于安史之乱,长安城失去往日的繁华,碧草萋萋,树木苍苍,野花簇簇,禽鸟哀鸣,衬托出断壁残垣、巷陌凄凉、人烟凋敝的荒败景象,诗人、读者耳闻目睹此惨景,都会黯然神伤,潸然泪落。

其五,渺小、无助的象征。“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诗人在旅途,家国之忧思难以排遣,站在船舱外,一任江上的微风吹散心中的愁绪。星月辉映下,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江面上,明亮的星星低垂着,平坦的原野很空阔,月光随波涌动,长江浩浩东流。诗人观望近景和远景,联系自身境遇,觉得自己像细草一样渺小,像小船一样孤独,像沙鸥一样飘泊无依。本诗寓情于景,一位孤独无助、愁苦无依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其六,恬淡心境的象征。“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春天,生机盎然,万紫千红,美好事物繁多。但诗人唯独喜爱寂寞生存的涧边幽草,对深树上婉转啼唱的黄鹂却处之淡然,是因为诗人的处境跟幽草多么相似。幽草安贫乐道,位居下层;黄鹂居高献媚,仕途通达。诗人又如同野渡的舟船一样,空然独泊,欲进不能,欲退受限,只好无所作为,因而诗作显豁地表露了任其自然、恬淡的胸襟。

其七,受排挤、打击而不屈服的下层人士的象征。“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当时诗人在桂林供职,由于长期受“牛、李党”争的影响,穷困潦倒。久雨转晴,云销雨霁,万物生辉,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诗人选取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它久遭雨潦浸泡,和诗人备受打击的情形无比相似。现在,太阳为“幽草”带来光明,让诗人也会心地看到了希望,他会“重晚晴”,“归来体更轻”,以昂扬之态有所作为。

韦应物滁州西涧范文第8篇

(2011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参考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渲染烘托出琅琊溪及其周边春景的美丽,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此题考查的是虚写与实写之间的关系。这种题型可以称之为A与B的关系类题型,从历年来的高考题来看,经常考查到的这类关系主要包括景与情、实与虚、动与静等之间的关系。下面结合实例介绍此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二.答题技巧

(一)提问方式

1、从A与B的角度赏析某句或全诗。

2、这首诗在A与B的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是如何运用A与B来表情达意的?试作分析。

(二)理清关系

1、景与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触景生情。指诗人心中虽有某种情感,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如杜甫的《登高》中前两联描绘了一派苍凉的秋景,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

(2)借景抒情。指诗人通过借助对特定的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身的情感,表达自身的思想。如李商隐的《端居》中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3)寓情于景。指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融汇在特定的景物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主观情感,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描绘了幽草、西涧、黄鹂、深树、春潮、晚雨、野渡、舟自横等景象,营造了孤寂、闲适的意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和忧伤情怀。

(4)以景衬情。指诗歌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或铺垫主人公的心情或者思想,使情感表达更鲜明更强烈,有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四种形式。如岑参的《山房春事》中“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两句用艳丽的春色反衬诗人吊古之情的伤痛,以乐景衬哀情。

2、实与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虚实结合。指诗歌中把眼前现实的与回忆想象的人、景、事、物结合起来表情达意的手法。如王昌龄的《送魏二》中前两句写眼前实景,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2)虚实相生。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虚实相生,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

(3)虚实相衬。指诗歌中描写的眼前现实的人、景、事、物与想象联想中的人、景、事、物相互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或以虚衬实,或以实衬虚。如崔颢的《黄鹤楼》中前四句写仙人跨鹤,是虚写,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后四句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样以虚衬实,文势起伏跌宕。

3、动与静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动静结合。指诗歌中同时描写动态的事物与静态的事物,使动景与静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构成一种和谐而又生动的意境。如刘的《雨后池上》中前两句写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美,后两句写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

(2)动静相衬。指诗歌中描写的动态与静态相互渲染、衬托。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以动衬动,或以静衬静。如王籍的《入若邪溪》中颈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写蝉噪鸟鸣,很是热闹,越是热闹越是能反衬出林子的寂静,以动衬静,表达出作者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之情。

(3)以动写静。指诗歌中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中“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一个“排”字,采用拟人的手法,以动写静,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写出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以静写动。指诗歌中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来写,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以静写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三)分析思路

在结合相关信息读懂原诗的基础上,首先要思考以下问题:哪些是写景,写了什么景,哪些是抒情,抒了什么情;或哪些内容是实写,哪些内容是虚写;或哪些内容是写动,哪些内容是写静。然后体会这景与情、实与虚、动与静之间的关系。最后明确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四)答题步骤

1、概括内容。结合诗歌指出哪些内容是写景、实写、写动,哪些内容是抒情、虚写、写静。

2、点明关系。指明景与情、实与虚、动与静的关系,注意恰当运用术语。

3、分析效果。分析时可以围绕突出的意象特点、营造的意境氛围、表达的情感思想等方面考虑。

说明:在实际答题过程中,步骤一与步骤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表述顺序,即可以先点明关系再概括内容。

(五)答题示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提问】请从“静”与“动”关系的角度对下片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步骤一)一、二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拂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步骤二)诗人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动静结合。(步骤三)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表现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境。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二首(其一)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提问】这首诗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