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童话

幼儿童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幼儿童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幼儿童话范文第1篇

场景:夏天的小树林

一只小鸡在小树林里找小虫吃。它的羽毛是金黄色的,有黑色的条纹。

小鸡在一棵小树边找到一只蚯蚓。小鸡把蚯蚓啄成两段,分两次吞下蚯蚓。唱到:

“叽叽叽,叽叽叽,蚯蚓真好吃,小树林真漂亮。”小鸡又低下头找虫。

小狼上(走得很慢,经常摇晃一下,经常使劲眨几下眼睛。)

小狼:“哎吆,疼死我了。该死的树,也来欺负我。”

小狼撞到了一棵树上。抬起一只前爪揉揉头。用尾巴抽了几下碰它头的树。

小狼:“两天没吃东西了,看不清路,总碰头。总爱发脾气,再找不到吃的,就要走不动了。”

小狼抹了抹眼泪。

小狼:“谁在唱歌?”

小狼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四处张望。看到小鸡。

小狼:“一只小鸡!”小狼又四处张望。“没人看着它,哈哈,我找到吃的喽。”

小狼一步步朝小鸡靠近。

小狼:“小鸡小鸡别唱歌了,哭吧哭吧,因为你遇上我了,我的肚子饿得都瘪了,我要吃了你。”

小鸡原地没动:“哎呀,小狼啊小狼,你可不要吃错了啊。”

小鸡瞪着圆圆的眼睛望着小狼。

小狼:“吃错了?吃错了是怎么回事?”

小狼瞪着更圆了的眼睛望着小鸡。

小鸡:“我不是小鸡,我是为了吃小鸡才变成小鸡的模样的,你没看出来吗?我是小老虎,瞧瞧我的金黄色的毛,瞧瞧那羽毛上的黑条条花纹。”

小鸡转了个圈,让小狼看它的羽毛。四处张望。

小鸡:“爸爸妈妈不在,伙伴们不在。只有大灰狼在,真要吓死了啊。”

小鸡瞪着更圆了的眼睛望着小狼。

小鸡:“看清楚了吗?我的羽毛和老虎的毛一模一样。”

小狼:“看清楚了,你不是老虎就是老虎的亲戚。我可不敢吃你,我吃了你,老虎爸爸老虎妈妈老虎外婆老虎外公老虎爷爷老虎奶奶都不会放过我。”

小狼瞪着不太圆了的眼睛望着小鸡,慢慢地向后退。

小狼的屁股撞到一棵树上。停住后退,又瞪圆了眼睛。

“你怎么那么小?和我的一只耳朵一样小。”

小鸡:“我是小老虎啊,是老虎孙子,所以小。刚才,我看见一只棕色的小兔子跑到那边去了,你快去吃了它吧。你跑得那么快,一定能追上它。”

小鸡用翅膀指向和自己的家相反的方向。

小狼顺着小鸡指的方向飞跑起来。小鸡展开了翅膀,连跑带飞地回了家。

小狼:“哪里有兔子啊?我一定是上当了。小鸡骗子,我一定要吃了它。”

小狼转身向回跑。

幼儿童话范文第2篇

关键词:童话 幼儿 心理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231-01

“童话”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童话”一词在《辞海》中的基本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经过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性格的成长”。综上所述,所谓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之一,通过丰富的幻想和夸张、象征、拟人的手法塑造形象,以适宜于儿童阅读的作品。

对于处于人生早期的儿童来说,他们富于幻想,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非常好奇,没有明确的主客体概念,认为万物有灵,如认为周围的一切都像自己一样,既会高兴也会哭鼻子,也会肚子饿和口渴.因此,儿童有自己的独特认识世界的方式。为了帮助儿童认识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就要创造一种既适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又利于他们的发展的中介。童话的本质及其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正好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同时,童话也是儿童喜爱的。正如列宁所说:“儿童的本性是爱听美妙的童话的。”

1 童话的特点

1.1 具有艺术幻想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用以反应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艺术幻想是一种创作手段,作家不满足于现实的本来形态,按自己的需要虚构形象,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表达对真善美、假恶丑的审美评价。幻想的事物更活跃、更色彩化。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幻想的典范。幻想受孩子思维特点的制约,不能超出幼儿的限度,童话的幻想,是孩子的幻想。

1.2 表达手法拟人夸张

童话通过幻想把动植物和没有生命的物体拟人化,描写的物体会说话、会思考、会行动。夸张是对所要表现的对象或某种特征,故意地夸大或缩小。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突出了童话形象的特征,让作品更幽默风趣,给读者鲜明深刻的印象。幼儿好奇、好幻想,他们喜欢把各种事物拟人化,而童话的拟人、幻想手法正好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

1.3 内容超越社会现实

童话都带有夸张幻想的元素,有些内容甚至超越了现实,但是童话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童话中的幻想受生活逻辑的制约,一些常出现的人物形象、花草树木、动物等都是幼儿熟悉的,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童话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对幼儿来说,越生动、越奇幻,他们越喜欢。幼儿的许多知识都是从童话中获得的,例如动物的生活习性、季节交替、风雪雷电、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人际关系,真善美、假恶丑。

童话一方面反映了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同时也受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适应他们心理发展的需要,因此,童话为幼儿所接受所理解,成为他们能欣赏的也是最为喜爱、最主要的文学作品形式之一。

2 幼儿童话欣赏特征

幼儿在欣赏童话时,会带着愉快地情绪,去想象、去说、去表演,有多种心理成分M成:

2.1 兴趣和愉悦

幼儿被童话的内容吸引,喜欢欣赏童话,这是他们的兴趣爱好,这一欣赏过程里,无其他目的,自由轻松。童话里美丽的景色、栩栩如生的人物、幽默风趣的故事情节,带给幼儿愉快的体验。

2.2 想象

童话在假想的情境下反应真实活动,幼儿在欣赏时,凭借自己的想象去理解故事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幻想自己就是童话里的某个人物,去实现一些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从这一意义上讲,童话可以帮助儿童宣泄情感,缓解焦虑、满足个人本能的需要。

2.3 语言动作

幼儿不管在听还是在讲述童话的过程中,都需要语言的参加,理解词语和句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幼儿对童话的理解程度取决于他的言语发展水平如何。更进一步的是表演童话,幼儿参与模仿,角色动作越有趣,幼儿越喜欢。因此,在童话欣赏过程中充满动作和言语,在幼儿的脑海中出现具体形象,童话引起表象活动。

3 童话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童话能让人长知识,让人快乐,人类就是在童话的指导下长大的。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认为:“如果家长能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优秀的童话和孩子们一起阅读,非常有助于帮助孩子建构精神世界。对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还有共情能力等等,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1 童话促进幼儿认知

幼儿的认识特点具体形象、情绪性。对于他们感兴趣的、喜爱的一些具体的事物,比较容易认识。童话本身生动形象,夸张有趣,对于幼儿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而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幼儿能接触到童话里蕴含的丰富的自然、社会、科学知识。通过对童话里任务关系的理解,逐渐了解、掌握社会中任务的行为准则。幼儿在童话内容的吸引下亲自去观察、思考。童话的内容促进幼儿对现实的理解;而幼儿对社会、自然的观察和思考,也加深了他们对于童话蕴意的理解。

3.2 童话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

幼儿时期是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期,幼儿喜欢听、喜欢讲、喜欢演童话。在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学习了词汇,用在讲故事的时候,表演的时候,练习着这些优美、生动的语言,有利于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幼儿童话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前儿童文学;幼儿发展

学期儿童文学特别注重趣味性和娱乐性,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都比较简单。幼儿文学是“浅语”的艺术,应注意形象的深入浅出,形象易懂,可诵可记。学前儿童文学的种类有很多,具体分为儿歌、幼儿诗、婴幼儿童话、婴幼儿故事、婴幼儿图画书、婴幼儿散文和幼儿戏剧与幼儿影视等等。

(一)儿歌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儿歌是适合婴幼儿听赏念唱的短小歌谣,儿歌生长于民间文学的土壤,主要的流传方式是口耳相授,代代相传。儿歌唱起来琅琅上口,且短小,有着动听的旋律、浅显的语言、风趣的内容,口语化的风格,能够让幼儿主动积极的去唱,并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儿歌无处不跳动着水晶般剔透的童心,闪烁着天真活泼的稚拙美,把看似平淡的生活表现得稚趣盎然。

儿歌的作用主要是对幼儿思维的扩展、智力的开发、语言美感的训练、视野的开阔、知识的丰富、语言的训练、道德情操的培养等多个方面。儿歌可以带给幼儿极大的审美享受。儿歌可以从小培养幼儿学会聆听,同时又会给幼儿带来听觉上的享受。不仅如此,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因为大部分的儿歌都是有情境的,幼儿可以根据歌词自己想象出一个画面。

(二)幼儿诗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幼儿诗是以幼儿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幼儿听赏吟诵的自由体短诗。

幼儿诗采用了拟人、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写出了自然、童趣,对幼儿具有愉悦、认识、教育、审美的作用。幼儿诗有想象、有意境,语言优美、句式长短不齐,在听赏和诵读中引发幼儿的思考,让幼儿得到审美愉悦和情感的陶冶。幼儿诗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幼儿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画面,不仅培养了幼儿的想象能力,同时那些优美的诗又会给他们带来一种美的体验和享受,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幼儿在阅读幼儿诗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是读,同时他们的脑海里也会浮现出一些诗歌的画面,美丽的意境、优美的词句等等都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又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婴幼儿童话对幼儿的发展作用

婴幼儿童话也是学前儿童文学的一种。幻想是童话的生命和灵魂,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那么,什么是童话呢?学前儿童文学中的幻想,大量的表现为创造性想象,艺术幻想为学前儿童文学打造了一个神奇、无所不能的童话世界。婴幼儿童话可以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让孩子在童话中学会勇敢、坚强、不放弃、有爱心等等良好的品质。

婴幼儿童话对于幼儿来说,每一个具体的故事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的体验,一种充实、活泼的生命感觉。可以让幼儿在体验这些童话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纯真美好的种种情感投射或者融入到童话中,这种宣泄可以给幼儿带来无与伦比的欢乐,可以让幼儿的愿望得到满足。满足幼儿的阅读期待、帮助他们宣泄情感,帮助他们习得智慧,帮助他们看到希望,欣赏爱与美、正直与善良,可以培养幼儿勇敢、坚强、不放弃等等良好的品质。

(四)婴幼儿故事对幼儿的发展作用

婴幼儿故事也是学前儿童文学的一种,而故事是一种以真实或虚构的事件作为讲述对象,具有连贯性、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叙事性文学体裁。有研究者认为,幼儿在听教师讲故事时,会有种种的反应。婴幼儿故事可以让幼儿把故事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也可以和他们所知道的故事结合起来,还能表达他们的种种愿望,满足审美需要。

婴幼儿故事婴幼儿故事中多样的题材、丰富的生活场景、开阔的视野可以帮助婴幼儿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有助于培养其审美能力也可以培养孩子真善美,区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也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让他们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从而培养幼儿爱憎分明的情感。

(五)婴幼儿图画书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在幼儿文学里,图画书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和种类,是幼儿最喜爱的文学形式。而婴幼儿图画书则是以婴幼儿为主要对象、绘画和语言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儿童文学艺术形式。婴幼儿图画书可以在视觉上给幼儿一种神奇的体验,就像是来到了一个未知的世界,等着幼儿自己去探索。一页一页去翻阅,给他们带来视觉上的盛宴、视觉上的冲击。可以从小培养幼儿爱看书的习惯,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视觉审美能力。

婴幼儿图画书可以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和发现事物,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激感,陶冶性情影响幼儿人格的发展;培养阅读兴趣并进一步影响幼儿的人格发展;培养幼儿视觉美感的基本体验,培养审美能力;增进长幼两辈情感的交流;促进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幼儿智力的发展。

婴幼儿图画书不仅可以满足孩子探索的愿望也可以促进和培养孩子喜欢看书,一页一页翻书的好习惯。婴幼儿图画书可以培养孩子的视觉审美,图画书都是色彩鲜艳,并且生动形象,还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的图画书就可以对孩子的视觉上有一定的冲击和感受,幼儿可以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所以持续的看这些图画书,视觉上就会培养孩子的审美和享受。

【参考文献】

[1]刘厚明.寻思、染情、溢智、添趣―试谈儿童文学的功能[J].文艺研究,1981(04)

[2]陈振桂.儿童文学应该分为四个层次[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1)

[3]沈明煊.浅谈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性阅读.语文学刊,2013(04)

幼儿童话范文第4篇

关键词:童话剧亲子

童话剧表演是幼儿喜爱的一种将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表演的游戏活动,童话剧表演不仅有助于幼儿记忆故事内容。而且能带给幼儿灵魂上的触动、心灵上的慰藉和情感上的激励,是能影响幼儿一生发展的艺术,对幼儿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幼儿园亲子活动是幼儿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幼儿园有计划地为家长和儿童安排的增进家长与儿童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它让幼儿体验了初步的交往关系。为幼儿间、幼儿和家长间搭建交往平台,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以笔者在一线多年教学活动中的经验。要是能将童话剧与亲子活动结合起来,应该会起到很好的化学反应。在这里。笔者想借助幼儿园一学期一次的亲子活动即“六一”家长开放日,创建条件,让家长也参与进来。和孩子共同宪成一场亲子童话剧表演。经过与家长的沟通和策划,将本次活动主题定为“孩子的六一,家长的童年”。活动内容为“同一剧本,两版儿童剧”。我们和家长根据该策划开始童话剧的编排和创演。

一、亲子同心。共同创演

1.齐心协力.搜索剧本

在选择剧本上,我们认为童话剧表演应当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过程,如果低于幼儿认知,会因为程度太浅而失去兴趣:超出认知发展,则会因为难度过大而使幼儿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在教师、家长和幼儿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最后决定用一个可爱并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谁吃了我的苹果》来作为表演剧本。

2.用心良苦.巧选音乐

一个完美的童话剧必须有音乐的装点,因为在童话剧中,音乐对整个剧情的发展起着烘托、渲染、塑造形象的作用,音乐的选择不仅应充分考虑小朋友的喜好,也应该满足童话剧剧情的需要。为了实现音乐教育的目标,在设计时,我们也参考了一些类似的童话剧,吸收其优点,提炼其精华。在经过精心的改编后,我们加入了时下流行的歌舞《小苹果》,儿歌《长颈鹿》、《两只小象》、《美丽的芭蕾》等。这些歌曲既能吸引孩子,让孩子整体参与,也能和童话剧剧情相结合,情境貌并存,完善和丰满童话剧的表达。选择这些音乐及歌曲的主要原因是:它们大多数是幼儿学过的、会唱的,可以很自然地融入童话剧的表演当中。

3.公平挑选.适当角色

童话剧《谁吃了我的苹果》经过设计与改编,确保每一个幼儿和家长都能参与其中。我们做了两份调查表,分别是成人和孩子的。挑选演员,既要公平,还要适合,我们当天就把角色表发给了所有家长,让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来表演。第二天,我们让演员进行了角色试演,很快定下了角色。幼儿在角色的选择上,我们完全尊重他们的意愿,为他们提供自主协商、自主分配角色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分析他们的喜好与特长,引导其扮演与其相适宜的角色,并加以练习。

4.共同努力.制作道具

逼真的场景是表演好童话剧的关键,幼儿能真正融于故事情境,从中体验表演的快乐。我们为幼儿专门开设了一个小舞台――童话小剧场,提供道具、服装、头饰、化妆镜、童话剧场景等,引导幼儿及家长一起收集废旧材料,进行道具制作。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也有利于幼儿理解童话、融入情境。

5.精心推敲.反复排演

改编剧本、音乐和排演是不断循环、交替的,当剧本或音乐有所改动,演员的对白、歌唱、舞蹈内容就会有所改动,所以排演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经过家长和老师按照剧本结构框架,精心推敲角色语言,同时要考虑与切合角色的身份和剧情相配合的动作、语态、语调。剧本改编过程中,可以选择适合的情景,根据角色特点和幼儿、家长的特长,有机地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增强童话剧的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后又加入了录音的效果,使这部剧变得更加有血有肉了,很快一台剧就成型了。

二、亲子同乐.反响热烈

终于等到了6月1日,活动当天家长和孩子早早就到了幼儿园,各自分配好任务,负责化妆的,负责摆放道具的,负责音响的,家长和孩子忙得乐此不疲。孩子们各显身手,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表演没有开始,你永远不会知道孩子们会表演什么。而家长们的表演,个个诙谐幽默,不禁让台下学声雷动,孩子们更是目不转睛,生怕错过每一个动作。看着台上的爸爸妈妈,孩子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与喜悦。

这次童话剧演出很成功,该种形式的活动虽说是首次尝试,但却给孩子与家长带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童话盛宴。孩子们尽情享受童话剧带来的快乐,也从父母身上学到自信,看到惊喜。家长也感受到孩子的世界,看到孩子的另一面。亲子之间增进了解,其乐融融。

从活动结束家长的反馈表中也能看出家长们非常喜欢这样一种形式的亲子活动,希望以后还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类似的活动,并且感谢幼儿园给了他们这次机会回味了童年,同时也更深刻地意识到儿童剧能带给孩子成长和快乐。

三、结论

幼儿童话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儿童;手工教学;创意策略;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的美工活动是《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中艺术范畴的美术教育的一部分,亦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指导儿童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美工活动是培养儿童动手操作以及动脑思考的重要手段,但是,国内的大部分幼儿园手工活动实施存在普及性不够、系统性不强、持久性较差、实施渠道单一等问题,以及幼儿园美工活动的结构较为单一、固定,教师包办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美工活动的创意研究就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幼儿在美工教学活动中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首先通过改变儿童的美工材料以及增长儿童的生活经验,拓展儿童的视野,培养儿童在美工活动中的想象力。其次,美工活动可以让儿童充分的了解手工材料、工具的特点以及用途。最后,在手工活动中,通过这些措施能促进儿童的精细动作、手眼协调的能力、注意力的集中以及创造力的发展。

二、儿童手工教学创意策略

儿童手工是通过使用简单的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创造的过程,塑造出立体、平面的作品。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1]儿童天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越强,就能更好的吸引儿童的眼球,让儿童可以专心致志的听老师讲解,激发出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习欲望,可以让儿童具有较高的学习效率。[2]改变以往示范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儿童的注意。如在民间传统图案手工和儿童话剧手工方面,当教师发现幼儿对这些方面很感兴趣时,就可以以这些作为教学活动进行开展,让幼儿自己准备材料时,这些材料都很贴近生活,这样就能确保每个幼儿都可以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

(一)民间传统图案手工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光辉灿烂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伟大民族,从人类发展之日起,民间文化就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3]处在当今现代化的大环境的儿童,平时接触的大多是蒙台梭利教具、芭比娃娃、变形金刚……至于在中国的民间传统图案或工艺,曾几何时陪伴着儿童的脸谱、虎头帽、泥泥狗、皮影戏等等这些民间艺术似乎与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大相径庭而慢慢的淡出了儿童的视野。在幼儿园的美工活动过程当中对于专门的民间工艺活动是很少见,在幼儿教材当中也很难找到关于民间工艺或民间传统的图案作为幼儿的教学内容。

《纲要》在艺术领域的目标中提出“能初步感受环境并对环境产生喜爱之情、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比如:在欣赏戏剧中的脸谱之后,根据幼儿用书上不同的脸谱所具有的不同绘画特点,关羽(红整脸)、张飞(黑十字蝴蝶脸)、曹操(白整脸)这些幼儿都可以通过欣赏之后,大体记得这些较为明显的特征,在教师的及时巩固下,幼儿够掌握了这一特点,就可以进行脸谱的制作了,完成脸谱制作后可让幼儿戴着自己设计的脸谱,同伴之间进行角色扮演。

(二)儿童话剧手工

儿童话剧是儿童剧的一种形式,内容适合儿童的经验并且受到儿童的喜欢,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发展儿童的想象力。[4]以儿童剧为欣赏形式,从而激发儿童创作话剧人物的手工制作,可以简称为“儿童话剧手工”。比如:观看话剧《魔法森林》,话剧讲述的是代表着勇敢、正义的小蚂蚁对抗着感染病毒的毛毛虫,因为人们随意乱扔垃圾使毛毛虫变异成超级无敌“破坏王”并带领着众多毛毛虫侵蚀森林。小蚂蚁面对“破坏王”对森林的侵蚀,为了保卫森林,开始四处寻求解决方法,得知如果向魔法师学习魔法就可以消灭“破坏王”毛毛虫,小蚂蚁们学会魔法之后最终战胜了毛毛虫,将森林还原成和以前一样美丽的童话世界。幼儿观看之后,可引导幼儿根据话剧中蚂蚁的形象或者毛毛虫的形象进行手工制作,制作完成后,拿着自己制作的形象到其他幼儿的面前,分享自己的制作方法或者与同伴之间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在讨论的过程中,幼儿就能捕捉更多的东西进行再创造。激发幼儿制作出其他的形象以促进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儿童话剧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并通过欣赏话剧之后,不仅提高幼儿的审美水平及动手操作、手眼协调的能力,还增强幼儿的常识。比如:教师就可以选择《小熊拔牙》这种类似的儿童话剧,在该话剧中,小熊在日常生活中不喜欢刷牙,有一天,熊妈妈出去上班了,熊妈妈在临走之前叮嘱小熊不可以吃饼干和糖果,因为小熊已经吃饱了,小熊不情愿的答应了熊妈妈,妈妈离开家之后,小熊高兴坏了,终于可以自由自在的玩了,小熊这里看看,那里找找。很快,小熊发现了蜂蜜,小熊心想:妈妈没说不让喝蜂蜜呀!小熊拿着蜂蜜就喝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小熊哭了起来,小熊找来了兔医生,原来是小熊不喜欢刷牙还吃了很多甜甜的东西,所以导致了牙疼,更严重的是,还有一颗牙要拔掉,在兔医生和几个小伙伴的帮助下,才把小熊的牙拔了下来,从此以后小熊每天都坚持刷牙并且也不会吃很多的甜食。在这个故事中,可以让幼儿动手制作出小熊的头像、帽子、蜂蜜罐等话剧中出现的形象,并拿着自己所制作的东西对儿童话剧进行再现。

(三)表演游戏手工

表演游戏是儿童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5]将游戏与手工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幼儿可以通过作品中的主要的形象,进行手工制作。比如:表演游戏《三只小猪盖房子》中,可以引导幼儿使用报纸做出小猪的形象。首先,先把小猪的大致轮廓用报纸捏出了,再用白乳胶将卫生纸覆盖在已经做好的轮廓上,等其风干之后,可让幼儿使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涂色,这样一个立体的形象就完成了。幼儿完成之后,可让幼儿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6]幼儿在准备表演游戏的时候,表演游戏所要的教具教师可以带着幼儿一起制作,激发幼儿对表演游戏的积极性及兴趣。比如:在《萝卜回来了》的表演游戏中,教师可以提前先把《萝卜回来了》的主要内容是在大冬天里,小兔子好不容易找到了两个萝卜,由于自己实在是太饿了,小兔子就把小的萝卜吃了,留下了大萝卜,这时候小兔子想了想,大冬天的小鹿肯定没有吃东西,我把萝卜给小鹿吧,他一定会高兴的,就这样萝卜转送到了小鹿的家里。小鹿出去找到了野果子便吃了起来,吃饱的小鹿回到家里,发现家中有一个大萝卜,高兴极了,可是自己想了想,我自己已经吃饱了,我把萝卜送给小熊吧,他一定会很高兴的,就这样大萝卜有跑到了小熊的家里。大萝卜先后从小兔子的家中送到了小熊的家中,再从小熊的家里转送到了小猴子的家里,最后又大萝卜又回到小兔子的家里,小动物们都在为自己的小伙伴着想,都担心自己的小伙伴被饿着,这样做,小伙伴们一定会很高兴的!

讲解过后幼儿就能很清楚的知道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什么道具,接下来就可以让幼儿自己制作出道具,这样既能让促进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幼儿对表演游戏的浓厚兴趣。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参加表演,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结语

儿童手工教学对于促进儿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只是从民间传统图案手工,儿童话剧手工以及表演游戏手工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了儿童手工教学创意策略,理论上还不够深入,实践上也还有待加强,要想更深层次地研发儿童手工教学创意策略,还需要付出更大地努力,从幼儿园手工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出发,以儿童为本,探讨相关策略,进而促进儿童手工教学活动更加生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谢莹.浅谈学前儿童创意美工教学[J].学前教育,2014(1):17-20.

[2] 王彩凤.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 沈建洲.幼儿园实用手工[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 华维光.线条画起步[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5] 培利・诺德曼,梅维丝・雷默.儿童文学的乐趣[M].陈中美译.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

[6] 李琳.幼儿园美工区活动研究[J]学理论,2011(11):275-276.

[7] 陆美.创意手工的开展与指导策略[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5(1):16.

[8] 陈金平.幼儿园艺术教育中民间工艺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2.

[9] 李莉娜.儿童话剧剧本选材之我见[J].神州,2013(35):218-219.

幼儿童话范文第6篇

六一儿童节:一年一度的儿童节是幼儿最隆重的一个节日,今年我园的“六一”儿童节将以开展系列庆祝活动的形式来进行,为了使庆祝活动顺利进行,特制定此方案。

通过开展庆祝“六一”系列活动,使幼儿在积极的参与中体验合作与交往的快乐,从而度过一个幸福、难忘的“六一”儿童节;使家长在参观和参与幼儿的节日庆祝活动中,进一步感悟幼儿 教育 的观念,从中使自己对如何 教育 孩子有所启发;通过向家长、社会展示幼儿的“六一”活动,进一步塑造本园的良好形象。

1、活动主题:我成长我快乐

2、宣传口号:

我有一双能干的手;保护我们的地球;爱护我们的环境;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会说;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会玩;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1、布置富有欢庆气氛的环境(班级环境及全园周围环境);张贴宣传标语。

2、以班为单位作好参加活动的准备:排练童话或故事剧;抓好幼儿生活技能的 教育 和学习;培养幼儿与不同年龄班级的小朋友交往与和合作的能力;收集制作环保时装的废旧物品;每班设计一个结对子游戏,并做好游戏物品的准备。

3、由幼儿园准备活动奖品和礼品。

1、目的:为了使幼儿能度过一个愉快、难忘而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倡议本园全体教师和全体家长积极为幼儿创设欢度“六一”的节日环境与氛围,共同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六一”节的各项活动。

2、时间:__年5月26日至__年6月1日。

3、对象:本园全体教师、幼儿和家长。

4、办法:通过在本园的板报向教师、家长发出倡议和向每个幼儿的家长发送倡议书引起家长的重视,争取全体教师和家长对此次庆祝活动的配合与支持。

本次“六一”儿童节活动以“幼儿故事、童话剧表演”、“巧手儿比赛”、“小能人比赛”、“巧嘴儿比赛”、“结对子游园”等系列活动的形式来进行。

(1)目的:通过参加幼儿故事、童话剧的表演,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2)要求:每班准备一个幼儿故事或童话剧;体现人人参与;选材符合本班幼儿水平;表演活泼、大方;服装设计符合剧情需要;根据剧情的需要配有一定的背景和表演用的道具;讲述、配乐录音良好。

(3)评奖:

根据表演评出节目表演奖、最佳舞台设计、最佳小演员。

A、节目表演奖:从参赛的XX个节目中评出特等奖X个,一等奖X个,二等奖X个;

B、最佳舞台设计奖:从参赛的XX个节目中评出最佳舞台设计X个。

C、最佳小演员:从所有参赛的演员中评出最佳小演员X人。

(1)目的:通过开展“小能人比赛”,培养幼儿自己主动做事的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幼儿动手做事的能力。

(2)要求:要求幼儿能迅速地把放在一起的玩具物品进行分类、整理,并放在合适的地方;要体现分工与合作,并有序地进行。

(3)比赛形式:大班选取“迷你餐厅”来进行玩具、物品的分类、整理比赛;中班选取娃娃家“小人国”来进行玩具、物品的分类、整理比赛;小班在本班级进行教室玩具、物品的分类、整理比赛。

(4)评奖:根据比赛的速度和分类、整理的现场结果分别评出一等奖、二等奖(学前班、大班一等奖X名,中班一等奖X名,小班一等奖X名,其余为二等奖)。

(1)目的:通过开展比赛,促进我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即幼儿爱说、会说、敢说;培养幼儿大胆展现自我的精神面貌。

(2)内容与要求:要求所有的选手均要参加以下三项内容的比赛:

A、故事演讲赛:要求选手进行4分钟以内的故事演讲,演讲时,要求普通话准确,语调、表情、体态语言与故事情节相符。(满分为10分)

B、环保时装表演:要求选手们身着自己设计和制作的环保时装(可以和爸爸、妈妈共同制作)随着音乐大胆地进行时装表演;随后回答有关环保时装设计和制作的有关问题。(表演和回答问题各5分,满分为10分)

C、智力抢答:要求选手们根据主持人提出的问题进行抢答(分大、中、小三组进行抢答),每答对一题给1分。

(3)比赛形式:各班在进行预赛的基础上,选派出X名幼儿参加平行班的半决赛,在半决赛中,学前班和大班共选出X名幼儿、中班选出X名幼儿、小班选出X名幼儿参加全园的决赛。

(4)评奖:根据参赛选手的总得分评选出巧嘴儿10名,其余评为优秀选手。(冠军、亚军、季军)

(5)比赛时间:预赛可在4月~5月灵活进行,半决赛在5月中旬进行,决赛在5月28日进行。

(1)活动目的:使幼儿通过参加游园活动,进一步感受到“六一”儿童节的快乐;培养幼儿与不同年龄的小朋友合作与交往的能力,并使他们体验到合作与交往的快乐。

(2)活动要求:要求幼儿能积极、大胆地与不同年龄的小朋友结成对子参加“六一”游园活动。

(3)游戏内容:每班设计一个游戏项目,游戏要求以两人为单位进行设计。

(4)活动形式:幼儿结成对子后,到各个礼品分发放点领取“六一”礼品,然后和自己的对子一起自由到各游戏点参加游戏。

5月25日:幼儿故事、童话剧表演;

5月26日:巧手儿比赛;

5月27日:小能人比赛;

5月30日:巧嘴儿比赛;

6月1日:庆祝“六一”儿童节“结对子”游园暨颁奖大会。(内容有:幼儿舞蹈表演;环保时装表演;幼儿故事及童话剧比赛、巧手儿比赛、小能人比赛、巧嘴儿比赛颁奖;“结

对子”游园活动。)目的:通过新闻界的报道及广大家长的宣传,使活动产生广泛的影响,提高本园的知名度、美誉度,为随后的招生工作产生良好的效应。

时间:5月26日至6月1日。

幼儿童话范文第7篇

㈠童话对儿童的认知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1、童话内容丰富多彩,形象具体而又引人入胜。童话欣赏中,儿童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和经验不断扩大,认知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

童话里蕴涵着丰富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幼儿能够认识物体的性质、特点和关系,获得初步的自然知识。还可以通过对童话中人物关系的理解,逐渐了解、掌握社会生活中各种人物的行为准则。幼儿童话以其奇妙的幻想,拟人化的手法,生动的语言,深受小朋友的欢迎。因此,把知识溶化在深得他们喜爱的童话形式中,是向幼儿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幼儿童话知识以其科学的知识性、生动的艺术性和积极的思想性为儿童所接受。

2、童话还可以促进儿童的感知、记忆、思维、语言、想象的发展。

童话中包含了世界万物的各种形态的物质,花鸟鱼虫,山石江海,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有生命的或是无生命的,都被赋予了生动的语言动作思想,这些引导儿童亲自去观察自然及社会中的各种事物,感受童话中的花鸟鱼虫,山石江海,加深记忆,促进思考。在儿童思考后,就会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这样,就促进了儿童语言的发展。

除以上这些,童话更是促进儿童想像能力的发展。童话中最多用到的手法就是想像。想像力在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想像,人就不可能有创造发明,不可能有任何预见。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想像,极大地丰富了孩子的精神世界,为孩子开发着创造的源泉。作为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充实孩子的感性形象和理性知识。不妨经常给孩子讲一些优美的童话、古老的神话和传说或者科学幻想故事。

㈡童话对儿童的创造力具有促进作用

许多童话的故事情节都是让人意想不到,离奇古怪的。这往往是吸引儿童喜欢阅读童话的原因。许多科学家小时候都是忠实的童话迷。每晚睡觉之前,居里夫人坐在女儿的窗前,用低沉轻柔的声音给她们讲白雪公主,讲丑小鸭,女儿深深迷恋上那些有趣的故事,每当这个时候,她们总是安静又听话,眼睛专注地看着妈妈慈祥的面孔。想必,这正是她无心间为女儿将来成为一名科学家埋下了奇异的种子。没有好奇心,没有想像力,就没有今天的“进化论”。而达尔文的父母最成功之处就在于特别注意爱护儿子的想像力和好奇心“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当你的孩子头一次向你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时,一定要认真对待,这正是他们走上成材之路的开始。科学家的创造力的培养不能说完全是因为他们听童话的缘故,但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童话对人的创造力的培养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㈢童话对儿童审美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童话可以发展儿童的美感,童话欣赏是儿童感知美、创造美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童话具有陶冶儿童性情的作用,即美育作用。优秀的童话有诗一般的意境和语言,充满着深刻的思想、饱满的感情,有着许多美丽的比喻和色彩鲜明的描写,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意境优美,色彩斑斓,能给儿童以美的享受。《白雪公主》里的后母虽然很美但是她心狠手辣,爱嫉妒,让孩子认识到这并不是真正的美丽。七个小矮人虽然长得不好看,但是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受到读者的喜爱,从而告诉孩子们对美丑的分辨标准不是光看外表还要看心灵的美与丑。童话中鲜明的人物标明了人物的美与丑,对与错,善与恶,要让孩子通过阅读体会去分辨,进而审美。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

㈣童话有利于塑造儿童优秀的人格。

幼儿童话范文第8篇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理解;多元;经典童话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2-0017-03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对社会、政治、艺术、文学、教育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经典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幼儿园语言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逐渐失去了在儿童童话世界的“统治地位”。具体到幼儿园教育中,经典童话教学内容受到了后现代思潮的解构和挑战,逐渐演变为部分编辑的创作蓝本,被改编成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故事,进而改变了传统经典童话传递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后现代主义价值取向。因此,本文基于后现代主义理解与多元的特征,探讨经典童话的改编过程,为经典童话的改编、幼儿园童话故事教材的选择以及故事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撑。

一、后现代主义的缘起及特征

当前,学界普遍认同的现代期指工业革命到二十世纪中后叶,这时盛行以唯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为核心的现代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为人类大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中心主义膨胀,人与自然关系破裂与失衡,全球化问题突出,人们的思想受到束缚等。各种问题的出现呼唤着一种新的范式来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难题。因此,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应运而生,对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图尔明在《回归宇宙论》中指出:我们必须调整自己……认识到我们不再生活在现代世界。“现代”世界已成为过去的事情……(后现代世界)尚未发现如何以“是什么”来界定自身,目前仅能以“不再是什么”来界定。在适当的时候,从现代到后现代科学的转变将通过哲学和神学的相应变化来呼应。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许多研究者都试图对它进行定义,其中,王岳川(1999)先生认为,后现代是一个历史概念,指二战以后出现的后工业社会,而与此相关,后现代主义是这一社会状态中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这一概括既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也体现了它的特性。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社会的文化表征,它反映了后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其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理解性

理解性是指不确定性、多重可能性和解释性,对事物的理解从绝对到相对,从客观到主观。后现代主义摒弃了现代社会对同一性的追求,强调对事物的多元化理解;强调人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要求对科技和知识真理进行多维度或多方面的审视。它认为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的经验背景和认知取向而建构起来的,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个人经验、不同的认识立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完全可能是多样化的。

(二)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性过于相信人的理性,导致把科学知识尊为最高贵的知识,并最终演化为对科学的迷信,使得人的理性成为一种工具的理性。后现代主义认为,科学并不是一种客观的知识,而是一种较为主观的、相对的知识。因此它反对一元论、二元论,而倡导多元化与多重的价值观,对永恒的真理表示怀疑;它反对任何人为设定的理论前提和推论,放弃了现象和本质、主观与客观之间二元对立的看法,放弃了对事物本质和真理的追求,而重视现实图景的表象和枝节,走向差异和多样化。这种多元化的知识观消解了科学知识的权威性,解构了权威和经典,激烈地批评了现代社会“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这一论断,认为不同类型的知识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的理解性和多元性特征,对文学、教育、课程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现代世界对教育的挑战之一便是设计一种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课程。而经典童话作为儿童文学和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影响下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二、后现代视阈下经典童话的嬗变

童话的英文为Fairy Tale,其中fairy是指仙人、仙女、小精灵;tale指故事,即童话就是“仙女故事”或者“精灵故事”。《辞海》中提到:“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经典童话是指最具权威和典型性的童话,它们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淘汰,并从众多童话故事中得以保存下来。经典童话除了具备儿童文学的普遍特征外,还具有它独特的特征,在现代主义取向下,其文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模式化,即故事开头结尾、故事形态与情节结构的模式化。其中开头结尾模式化表现在以“从前”开始,以“从此以后”收篇;故事形态模式化也可以称为“类型化故事”,如“天鹅仙女型”“灰姑娘型”“两兄弟型”“三姐妹型”等;经典童话的情节结构多采用三段式情节结构。二是传统化,即主题传统,主要包括惩恶扬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主题。

后现代主义要求经典童话摒弃现代主义取向下的模式化、传统化,从而走向理解与多元。目前,基于经典童话具备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点,许多的创作主体对经典童话进行了改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和主题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

随着社会进步,经典童话的内容已经不具备时代的适应性及超越的导向性,传统的表现惩恶扬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题模式,对经典童话的理解强调标准化和统一化,凸显了童话文本的封闭性和结构性。后现代主义思想使经典童话呈现多种可能性和解释性,并且要求我们尊重其差异性和多元性。具体表现为:后现代经典童话的内容与主题多元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对内容及主题的理解从绝对到相对,由“作家中心”到“读者中心”或从“文本中心”到“幼儿中心”,重视幼儿的主观理解和多元理解。如,在巴塞尔姆创作的后现代童话《白雪公主后传》中,王子虽然有着贵族的血统,但完全是一个猥琐无能的人,根本不能完成拯救白雪公主的愿望。因此,这一改编后的童话完全将童话里所宣扬的善良最终将战胜邪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主题彻底消解了,使经典童话的内容主题更加多元化。

(二)叙事方式从宏大叙事走向多元叙事,叙事结构去中心化

经典童话的叙事方式是以总体性的宏大叙事方式为主,而经过改编的童话则采用了多元化的叙事方式;经典童话围绕一个中心,各个片段互相联系,呈现统一性的特点,后现代主义使叙事结构去中心化,出现多中心叙事结构。后现代主义在童话故事题材的选择上尊重多元化,并且要求幼儿教师要充分挖掘故事的多个中心,开展语言教育活动。如,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打破了宏大叙事的传统惯例,全书虽然分为三大部分,一百零七个独立片段,但读者很难看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他声称碎片是他信赖的惟一形式,故事是不同片段随意组合的一个集合体,各个片段相对独立,叙事结构多元化。

(三)情节与人物角色体现生活化、情境性

生活化即故事情境贴近社会生活现实,人物更加写实生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故事情境生活化,后现代主义从经典童话常发生的情境(城堡、森林等非真实的情境)转向了现代生活情境。二是故事角色生活化,人物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反映了幼儿的真实生活。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是典型的代表之作,故事中的主人公们离开了神秘的大森林,来到了现代都市中生活,做着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一样的事情。童话的情境被放置到了现代社会背景之中,人物角色变成了现代社会的普通人,这一场景和形象更利于幼儿联系自身的经验来理解经典童话。

(四)模式打破传统,结局凸显多重可能性

后现代主义打破了读者对传统故事结局的期待,使故事结局拥有多重可能性,读者通过“白组织”来理解经典童话,引起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引领读者以开放的、多元的视角来解读童话故事,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也为经典童话的创作注入了活力。例如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故事的结局并非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是王子吃了巫婆为白雪公主准备的“毒苹果”――一杯有毒的伏特加吉布森酒,公主在王子墓前为爱而死。这一故事结局彻底颠覆了读者对传统故事结局的期待,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种新形式给人独特的、全新的心理体验。David Wiesner在2001年改编的《三只小猪》甚至让读者看不到结局,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五)内涵淡化道德说教功能,道德判断从绝对走向相对

经典童话创立之初是用于培养儿童社会意识的,以稳定和巩固社会秩序。后现代主义改变了经典童话传统的认知范畴,即非善即恶、非白即黑的二元定律道德判断法则。它认为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道德判断从绝对走向相对。因此,教师要启发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允许多元化的道德判断。在安徒生的经典童话《丑小鸭》中,塑造了一只相貌极丑的丑小鸭因为其长相而受尽了折磨,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了一只漂亮的白天鹅。而席斯卡和斯密斯参照《丑小鸭》创作的《真正的丑小鸭》中,故事放弃了丑小鸭的浪漫幻想,回到了现实故事本身,主人公还是那只丑小鸭,但是它由自卑的鸭子变成了自信的小鸭子,通过对高雅天鹅理想的破灭,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不一定都会实现。由此可见,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故事一改传统的道德判断方式,开始以多元化的道德判断法则来理解故事所表现的道德原则。

三、经典童话改编的未来:传承与超越

后现代主义使儿童文学更加多元化,关注儿童个体的文本解读和多元理解,使读者拥有多元化的理解方式和独特的心理感受。同时,也提醒我们不可一味地固守经典、迷信经典。然而,我们应当明确被后现代主义“颠覆”了的经典童话,依然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杰出代表和典型。结合对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经典童话嬗变的探索,对于经典童话改编,应当做到传承经典与超越经典。

(一)传承经典

传承,就要继承经典童话的“经典味儿”。在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经典童话因其过分强调童话故事的模式化和传统化,遭到“颠覆”,但“颠覆”并非灭亡。经典童话充分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及表达力,它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感,表达了人类共同的惩恶扬善的普遍心理,传递给儿童发现、创造和维系爱与美的价值取向。同时,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粹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是儿童文学中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在对经典童话进行改编时,要在注意“以儿童为中心”的基础上,汲取经典童话在人物选取、情节安排和价值传递等方面的精髓,让经典童话继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