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好看的小说玄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诛仙》作者是萧鼎。《九鼎记》作者是我吃西红柿。《星辰变》作者是我吃西红柿。《蛮荒记》作者是树下野狐。《仙楚》作者是树下野狐。《长生谣》作者是悠悠帝皇。《仙佛录》作者是帝国上将。《画蛇》作者是树下野狐。《仙葫》作者是流浪的蛤蟆。《不周记》作者是树下野狐。
(来源:文章屋网 )
2、《异世傲天》,作者:傲月长空;
3、《八荒斗神》,作者:庞飞烟;
4、《完美世界》,作者:辰东;
5、《斗罗大陆》,作者:唐家三少;
6、《武动乾坤》,作者:天蚕土豆;
7、《一世之尊》,作者:爱潜水的乌贼;
8、《史上最强师兄》,作者:八月飞鹰;
9、《异世邪君》,作者:风临天下;
10、《异界生活助理神》,作者:李仲道;
爱潜水的乌贼小说作品推荐
1、诡秘之主
爱潜水的乌贼哪本好看?在网编看来,《诡秘之主》算得上爱潜水的乌贼作品排行榜之首。《诡秘之主》书中是架空的世界,但细节的填充参考的是维多利亚时期,而故事的写法则引入了推理小说技法,不断布局埋线,最后一线牵之,大幕揭开,让人异常震撼。该小说凭借其精彩的剧情、考究的细节和缜密的世界观成为“2019年全网顶流之作”,而袁野因此对五种迥异风格的不断突破封神“全能型作家”。《诡秘之主》作为近几年一部十分红火的网文,不可避免的被漫改,同名漫画由哔哩哔哩漫画,同名动画已经正在筹备中,喜欢这部小说的读者可以期待下。
2、武道宗师
爱潜水的乌贼作品《武道宗师》,是一部都市异能类网络小说,于2016年10月1日在起点中文网首发,2017年11月15日正式完结。这部小说作者勇敢的以武道追求和个人感情双线展开,书名之中就包含着全书的第一条主线——武道,书中描写出了一个积极向上不断拼搏的武道社会;而《武道宗师》的江湖外号“狗粮宗师”,则涵盖了全书的另外一条主线,那就是爱情。大部分读者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书中关于恋爱的日常,从年少相知相惜,这一段教科书般的恋爱不知羡煞多少读者。
3、灭运图录
《灭运图录》是网文大神爱潜水的乌贼的处女作,原名《成仙途》,首发于起点中文网。这部仙侠类幻想修仙小说,主要讲述了主角石轩因意外穿越到异界求道修真的故事。众所周知,乌贼以其敢于挑战新体裁,每本书皆有进步而闻名。从爱潜水的乌贼的这部处女作来看,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准,单就创作思路和写作的灵气来讲,《灭运图录》可能是最能体现乌贼特色的作品了。
4、一世之尊
网文大神爱潜水的乌贼小说《一世之尊》,是一部东方玄幻修真类网络小说,于2014年8月16日在起点中文网首发,于2016年6月28日完结。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男主角孟奇一路成长,纵横江湖,大杀四方成为一世之尊的故事。该作品最突出的优点就是世界观,设定很棒,从实力等级,到整体世界结构,到历史结构,重重嵌套的设定丰富但绝不复杂,因为只要看过一遍,这些设定就会深深地扎根于脑海,是值得一看的小说。
5、奥术神座
《奥术神座》是阅文集团白金作家爱潜水的乌贼所写异界大陆类网络小说,首发于起点中文网,于2014年完结,2020年正式出版实体书籍。本书讲述了路西恩·伊文斯穿越异界,因机缘巧合获得学习魔法的机会,之后依靠图书馆的金手指,在魔法的研究中引入了地球科学概念,成为优秀的奥术师,最终消灭维肯,成为半神并拯救了世界。这部全网点击破亿的经典巨作是爱潜水的乌贼第二部作品,也是作者崭露头角的作品,作为异世界西方奇幻类题材,将科学知识与异界魔法相结合,展现了一个奇特的异界,被封为奇幻小说的里程碑。
6、长夜余火
覃皓B:月关老师您好,您以创作历史架空小说而著称,有人称您的小说既有二月河历史小说的严谨和内涵,又有广大YY小说的轻松氛围,请您谈谈您在创作历史架空小说时有什么独特的美学追求和创作风格。
月关:网络小说的一个特点就是要重视娱乐性。就算文以d道,也更重视载道的那条“舟”,因此在人物设计、故事设计上,必然要重视娱乐性。然而娱乐性和思想性是不是相悖的?要实现其一点,必须得损失另一点。基于这一考虑,我在故事设计上,尽量注意其生动、曲折,人物尽量鲜活、富有个人魅力。但做到这一点的同时,首先我对历史文的基础性工作特别的考究、认真。
比如,历史背景的还原。官制、文化、习俗、服饰、精神风貌,乃至在你所写的时代,人们如何坐卧行走,有什么食物是当时所有的,当时最流行的家具木料是什么,这些都要精心搜集资料,这些做到真实还原,那么你的故事即便再神采飞扬,也能有种严谨感和厚重感了。另外就是,最初我们只考虑写一个好看的故事,而故事要好看,故事中的主人公,必然要有其独特的思想,或者有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个理念、一个想法。打个比方,我在写《锦衣夜行》的时候,通过大量史料的搜集,发现永乐大帝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被泼了大量的污水,各种民间传说、哗众取宠的八卦消息,全都被人津津乐道。诸如燕王早有反意,诸如诛十族这些荒诞不经的民间故事,久而久之,太多的人把它当成了真正的历史,所以在创作中,我就有意识地通过详尽的史实来驳斥这些谎言。为此,在靖难之役成功前,除了主角和主角的故事属于虚构,涉及到的相关历史,全部采用详尽真实的史实,如此一来,自然保证了厚重感和网文活泼生动的特点的统一。
在我开《醉枕江山》这本书时,获悉我所写的年代,马上就有读者说,我又要替武则天洗白了,但我在搜集了大量史料之后,发现武则天已经被洗得太白了,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影视剧和小说,大量以她为主角,并不断洗白,令武则天的形象与历史上的真正形象相去千里。于是,在塑造主人公故事的同时,但凡涉及武则天的部分,我均采用严谨的史实,我不用说服谁,通过故事,通过故事中那些查之有据的事件,读者自然能做出公允的判断,也许,这也是我塑造这样的重要配角的一种执念:还原。主人公的人生故事生动而传奇、作为幕布的历史背景和作为配角的一些历史人物忠于历史,并把他们彼此间的互动故事完美地结合起来,一个生动的、逼真的历史故事自然也就诞生了。
覃皓B:网络文学有着庞大的读者受众,您认为当下文学的精英化内容与通俗化受众之间的路径该如何打通?您曾经提到过,认为网络文学对所有人都是一个机会,而随着IP热大行其道许多作者都投身于商业写作,您认为当下的网络文学要如何在零门槛的同时平衡商业性和文学性?
月关:何谓精英化呢?谁规定的他写的小说,就是给精英看的?谁又能确定他的读者才是精英?我的故事,同样是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的读者在看,有企业家,有白领蓝领,有大学教授,有中学生……
《水浒传》《西游记》最初是什么?在施耐庵、罗贯中把它们整理成书前,民间早就有关于其中人物的诸多故事散播于市井之间,通过说书人、戏曲艺人之口一代代传承、完善,直至在这两位手中得臻大成,如今被称为名著。而当年,它们的故事是什么?在当时的士大夫眼中,地位较之今时今日的网络文学犹有不如。
商业性和文学性不需要我们去人为的平衡,它会自我调节、自我实现。所谓网络文学,其实最初就是通俗文学、大众文学。只是我们几十年来的文学创作之路被垄断了,其风格、特色、类型,被人为地固定了,通俗文学不仅没了渠道,甚至没了生存余地,所以当网络兴起,它报复性爆发了。而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它自己也在发展、进步。最初的网络文学,其中很多当初曾风靡一时的作品,你今日再拿出来,读者会嗤之以鼻,为什么?读者用一句很简单的话就概括了:幼稚。它的桥段、它的描写、它的文学技巧性,它的思想性,都太浅白甚而幼稚。读者在成长,于是反推作者进步。作者创作故事,得到了一定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他会自然而然地增加追求,想让自己的作品不仅仅是过一遍便索然无味,而开始注重其深度,不管是创作技巧,还是思想性、文学性。
当然,文学组织、评论家等等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正是因为他们的正确引导,才会促使这一过程的尽快实现,读者和作者,才会更快地就什么样的作品更加吸引人(这个吸引人已经不再单纯是故事的好看,而是在车载斗量的商业性作品的基础上开始追求文学性)达成共识。在这样的文学土壤中、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商业性和文学性会达到最大的和谐与统一,伟大的作品也将诞于此基础上。
覃皓B:您认为网络作家与传统文学作家之间的审美趣味或写作渊源是否有所不同,您对现代主义文学或后现代主义文学是怎样的态度?您认为网络文学作家是否也将如传统文学作家一样,投身于文学研究或文化推广,下一个阶段网络文学发展方向将何去何从?
月关:网络作家与传统文学作家之间的审美趣味当然有所不同,但要说到写作渊源,则网络文学还是有继承与发展的,它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新品种。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不科学的区分名词。我们说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它都能从字面上来表现该种文学最大的特点。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玄之又玄的一个名词,它本身涵盖了什么意义?只是听着很高大上,用来唬人的罢了。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现在认为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一种文学思潮,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是区别于之前的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文学,同时也是其延续与发展。
那么,随着文学的发展,它依旧不断推陈出新,当新的文学形式需要一个新的定义的时候,该怎么称呼它呢?后后现代主义文学?后后后现代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之后,挟杂了两个不那么科学的定义类型。而且,这是西方对文学发展进行的一种定义,我对此不太感冒。我觉得,中国文学,用唐宋话本,明清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来区分,或者类型划分会更明晰。
有趣的是,当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兴起的时候,他们反传统,不依托任何死去的或活着的理论。在体裁上,对传统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崇尚所谓“零度写作”,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平面化。蓄意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有些作品干脆以大众的文化消费品形式出现。
如今,网络文学家正在重演他们曾经担当过的角色。总有一天,当网络文学生机已去,会有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再度担当同一角色,而在当下,却正是它茁壮成长的时刻。所以,下一步会如何呢?前辈们曾经走过的路,我认为后来人自会再走一遍,这是一个轮回,文学就在这样的轮回中不断地推陈出新。
覃皓B:在您平r的大量创作中如何保持旺盛的创作欲望,在写作素材方面除了对历史的搜集您还会做哪些方面的准备?而阅读对写作来说也至关重要,您平时的阅读类型都有哪些?
月关:保持旺盛的创作欲望,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爱!我爱好写作,而不仅仅把它当成谋生的工具。我当初也正是因为爱好写作,才走上了创作这条路。心中有对它的爱,欢喜于写出生动的故事、生动的人并分享于广大读者,自然能保持旺盛的创作欲望。
在写作素材上,历史资料只是一部分,对人物、对客观世界的了解,则不仅局限于历史素材和历史小说,所以我平时的阅读内容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而且并不为了自己的创作需要而刻意去选择哪一类作品阅读,唯一的选择标准是:我喜欢!网络文学都发在网上,任由读者去选择,他喜欢什么,选择什么。这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游戏。我选择阅读的书时,我则已成为一个读者,不管是网上作品还是实体书,我阅读它的唯一标准也是:我喜欢。
覃皓B:您认为针对网络文学的学术研究应该从哪些路径开启?作为客座教授的您是如何转换网络文学作者与教学身份的,而作为作者的您又希望以何种方式与高校学术话语进行沟通?
月关:现在对于网络文学的分析研究很多,网络文学的概况与现状的分析、网络文学的发展动态、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网络文学的核心企业分析、网络文学文学用户的分析、网络文学的的行业发展分析等等。这些当然是网络文学的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研究学者为此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与努力。但我觉得针对网络文学学术研究的最根本途径,还是对文本本身的研究。而要做到这一点,确实很困难。由于创作渠道的宽广,网络文学爆发出来的数量很大,而其中具备较大影响力的作品常常都是大部头。网络时代的中篇小说,甚至就超过了之前传统文学中的长篇小说的体量,而遑论众多的长篇小说了。
要把一部作品走马观花地读下来,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更不要说字斟句酌地细续了。对大部分网络读者来说,一部小说再长,他们也是从第一章开始跟读,每天一般也就读到两章六千字,历经两三年时间才跟完全部更新的,毫不吃力,犹嫌不足。而这样的体量让评论家一气读完,其难度可想而知。
评论家是“专业的读者”,要体现这个专业性,阅读的还不能仅有一两部作品,这就造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尴尬,很难有一种合适的方式,让他们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全面的分析,对于网络文学研究有更深入、更权威的研究。所以,要从这条最本质的路径去研究网络文学,任重而道远。
我个人担任客座教授,所面对的群体主要也是文学创作者,这样我们沟通就有了共同语言。从我的创作技法、创作理念,创作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可以和他们有非常详尽的交流。对于学术研究,我是一个相对的门外汉,而且本身创作任务很重,也没有更多精力投入它的研究工作,所以在这方面,我通常会作为一个被问询者,对方问及他所感兴趣的问题,而我则就我的了解和看法给予他回答,由学者自己来综合分析,做出结论。
覃皓B:您觉得历史架空小说从最开始到现在有哪些发展和变化,历史架空小说还有哪些可供发展和提升的方面和空间?
月关:架空历史小说从最开始到现在,体现最多的是故事表现技巧的复杂化、真实化。最初的架空历史小说里的古人,恰如一个个游戏里的NPC,头脑简单,经常是主人公三言两语就能把他搞定,而随着同类的架空历史小说不断出现,读者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他们要看人与人的思维碰撞,也不再相信今人凭着预知些未来的情况,就能纵横古代,这就需要你写的主角和配角都得越来越生动、越来越真实,才能让读者折服。
而随着时展,架空历史小说,包括其中大量的精品小说,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熟知。探讨以今人思维和经验、知识去改造古代,或验证其可行性的小说将越来越少,读者也渐渐会失去以改变历史的设想为主题的套路小说的兴趣。小说将渐渐回归其主体主旨,历史终将回归它的本质,成为历史故事中的一块幕布,而以人为中心去看人的故事和发展。这样,它的空间才能广阔起来,思想性、文学性才有提升空间。
覃皓B:当下很多人拆解了爆款网络小说的所谓“套路”,大量的雷同情节和人设令人震惊,您如何看待许多小说套路重复的情况,您又是如何不断突破套路并不断自我超越?
月关:我不否认目前网络小说中存在着一些套路小说,情节雷同,人设雷同。而类似的现象不仅体现在网络小说中,传统小说也罢,影视作品中大量的跟风之作、蹭IP之作,又何尝不是如此?逐利而已。但是其中模仿而不创新的,真正成功的又有几个呢?即便是因为年轻一代读者每年都有新加入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没有看过之前的一些旧作,因而对模仿的新作视为全新的作品而去追捧、阅读,从而让一些作者觉得“得计”,但要知道,现在的作品要想价值最大化,它是要做各种转化的,尤其是影视这个对各种版权运作都有用的“放大器”。大量重复情节、套路情节,不管是模仿自己的前作还是模仿他人的作品,在这个“放大器”面前,都将暴露它的本质,影视作品中很忌讳大量的重复情节,而每一个成功起来的作者都不会放弃这个全范围覆盖的“放大器”,那就会逼着他去“创新”了。
创作类型之多的网络作者,恐怕很少有人如我一般尝试类型之多了。我写过都市、武侠、东方玄幻、西方玄幻、穿越历史、历史传奇等很多类型,不想重复自己,不想重复套路是其中最大执念。不过我渐渐意识到,不重复自己,不做套路,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做类型上的改变。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诸部大作都是武侠,又何尝套路过呢?所以我将精力集中于自己最擅长的类型中,努力创作不同的人并结合以不同的风格来写作,从而避免套路、超越自我。
覃皓B:有人认为网络文学的文化承载量十分有限,类型化为主的特性限制了其内涵表达,您认为网络文学是否足以承载当下的文化风尚或担当某种文化使命?
月关:后现代主义作家出现之初,现代主义作家这样批评过他们。白话文小说家出现的时候,文言文小说家批评过他们。只是因为史料的有限,我很遗憾,不知道纸张出现的时候,有没有拿着刀子在竹简上刻字的人如此批评过在纸上写字的人们。网络文学从诞生发展至今,还不到20年的时间,不如耐心一些,且让事实来说话吧。
覃皓B:您的作品《回到明朝当王爷》正在进行影视改编,影视改编对于文学作品总有不能全部还原的缺憾,如果对您的作品进行影视剧改编,您觉得最不能折损的是哪些部分或方面?最后,对于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您有哪些建议?
月关:对于小说的影视化,我反对的是不懂创作故事的人,因为他是制作方,拥有更多话语权,便不尊重原著,偏在他不熟悉的领域去主导创作。我反对那些总是盯着当下的爆款作品去蹭热点的行为,他们容易无视故事设定与背景是否与其一致,也不去将作品中的优点放大。因为小说与影视作品之间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同,但出于拍摄特点而进行适当的改编我则是认同的。
可同学们不这么想,在大家看来,陆景宇这个人一点也不高傲,看的小说又多,讨论起剧情来就他说得头头是道,是个不可多得的好朋友。当然了,他也跟我聊过几次,可是我没接话,就算你玄幻小说看得再多,可那不是我们女生的菜。更何况,整天坐在我身边,是想让我当绿叶衬托你这朵红花开得有多么灿烂吗?
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其实完全是因为我作案手法不高明,翻页的时候太明显才会被英语老师逮住的。于是,我那本才看了一半的小说就这样成为呈堂证供被收缴了。我泄气地趴在桌子上,倒并不是因为担心会有怎样的惩罚,而是刚好看到精彩处,悬念就要揭晓,结果什么也没得看了,我心里那叫一个痒,狠狠地瞪了陆景宇一眼,谁让你不提醒我!谁让你妈妈是英语老师!他张了张口,想要说什么,却被我的眼神吓得咽了回去。我心里舒服了一些,优等生又怎么样,还不是个胆小鬼!
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上课时,我竟然发现那本书静静地躺在我的桌兜里,英语老师是不可能还给我的,唯一的解释是……我有点纳闷地看了身旁的人一眼,实在想不通他为什么要这么帮我,但还是秉承着礼貌做人的原则说了一声谢谢。他竟然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踌躇了半天才说了一句,你觉得西方护法会是谁?
不知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开始了这场交谈,惊讶地发现他的阅读量的确很广,他喜欢的角色无一例外都是武功盖世的大侠,我调侃地问,难道是要学他们行侠仗义?他脸突然红了,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他们很出色,朋友很多。
我刚想问这话是什么意思,上课铃响了,是我最讨厌的物理课。抽出桌里的小说,埋头用功。正当我沉浸在绚丽的法术比拼中,突然听到老师喊我的名字,黑板上有一道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的题正等着我呢。我站起来一言不发,老师无奈地摇摇头说,陆景宇,你来解。大概老师根本没有料到自己的得意门生竟然也说自己不会,只好认命地摆摆手让我们坐下。我的视线扫过他的桌面,草稿纸上正列着整整齐齐的计算公式。这是怕我难堪才说自己不会的?心里蓦地有一股暖意开始蔓延,这个家伙,好像也不错嘛。
小说看完了可是要补货的,我和陆景宇熟起来之后好几次叫他出来玩,他都说有事。作为一个女生被人三番五次地拒绝,谁受得了啊,我义正词严地跟他说,你要是不把我当朋友,这周就继续有事吧。他吓了一跳,犹豫了半天才答应。在书城里,他一副心神不宁的模样盯着书架发愣,我哼着歌,心情奇好地选书,还以为他在犹豫买哪本呢。
度过愉快的周末,我心里有点迫不及待地想跟陆景宇讨论下新书内容的冲动,结果一到班里发现他正愁眉苦脸地做卷子。不是吧,天才也会用功?我有点惊讶地说。
还不是因为陪你买书,我逃了老妈给报的补习班,结果老师给她打电话,把我批了一顿不说,还让我多做三套卷子。听了这话,我很不厚道地笑了,原来根本没什么天才嘛,看来这家伙的第一名真的来之不易,于是心里立刻平衡了。
不过他要做卷子,可没空跟我聊小说了,还不如再看会。我在包里找了半天才想起来,自己把书忘在了家里,于是伸手在陆景宇的桌兜里翻了起来。做题的他根本没看到我的动作,等我把书拿到手里才发现他一脸惊慌失措的表情。
他还来不及说什么,我就已经把书翻开了。映入眼帘的不是我所熟悉的书写着唯美故事的宋体五号字,而是让我诧异的一道道题型详解。我愣住了,他的脸白了。一瞬间,那种得知被欺骗的感觉立刻充斥了大脑,一想到我曾经那么认真地跟他探讨小说剧情,就觉得自己好像个小丑,滑稽的表演却不自知。
时光好像倒回到刚认识的时候,我再也没有搭理过他,在我心里,陆景宇三个字已经和骗子画上了等号。每当他跟别人说那些小说剧情,我都会大声地说,故事梗概记得特别牢嘛。不如说说主角的详细情况?可是看到他面红耳赤哑口无言的样子,我心里却没有一点高兴,还是为被骗而感到难过。
不知何时,他桌兜里那些伪小说都不见了,换成了真小说,可他上课往往看不到一半就开始打瞌睡,被老师数次点名,在班里的人气也急剧下降。我心里有点后悔,总想着给他道个歉,又碍于面子迟迟不肯行动。想来想去,决定写个道歉的纸条夹在他书里。结果从书里翻出一张学习计划书,学习时间段都放在晚上,可他明明白天一副很轻松的样子啊,上课又看小说又睡觉……百思不得其解,我只好把他这种行为归咎为晚上大脑处于清醒状态。
让我意外的是,那家伙看到道歉信竟然欣喜若狂,他用一副我没见过的认真表情说,我这次把《幻城》从头到尾看完了,这下你们把我当朋友了吧。
【关键词】面对现实降低难度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培育“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48-02
相信许多高职语文教师都深有体会,当前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可谓举步维艰。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没有学习动力。常常是教师一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无论你是激情四射、还是口若悬河,学生都置之罔闻。下面是看书的看书、玩手机的玩手机、说悄悄话的说悄悄话,那可真谓是五花八门、百态层出,算下来一个班能稍微跟上老师节奏的就总是那么几个学生。
这种情况,难道是我们的老师水平不够?还是教学准备不充分?或者是老师的表达有问题?其实都不是。联系高职学生的实际,很多高职语文教师都有深深地困惑,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学生实际的需求之间,差别不是一点点那么大。老师们很为难,究竟是应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对学生有利的节奏来催促他们、要求他们,还是应该面对现实,切合实际,放低身段来“迎合”他们,这真是个两难的选择。
可认真想来就算教学大纲再完美无缺、环环紧扣,一旦脱离了学生实际,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这样的无用功不做也罢。而“迎合”学生也未必就是随波逐流。
现代社会信息媒介发展迅速,咨询日新月异,学生有太多的方式来了解、接触社会。没有分辨力的他们,自然更容易被绚烂的外表所吸引。而老师、学校却要求他们一天到晚老老实实坐在教室里,听着成年人给他们预设的课程,这对思维活跃的学生,尤其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而时刻变化的学生实际,以及飞速更新的信息知识,本来就有要求老师在围绕大纲组织教学时,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做及时调整的要求。当然这个调整大部分老师都在做,只不过步子不够大,拓展延伸的幅度不够开阔,所以很多老师都有跟学生的思想差距越拉越大之感。
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用敏锐的触觉,开阔的视野,庞杂的知识涉猎,以及一颗年轻的心来应对,以便能更加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喜好、需求,能够更切实际的、更有效果的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面对变化了的学生实际,高职老师要敢于面对现实、适时调整,力求教学内容能影响到、感染到学生,否则是不能收获任何成果的。
首先,要敢于面对现实,降低难度,一切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
教学教学,学才是中心内容,学生愿学是一切学习的起点与关键点。而兴趣则是学的提前和基础。心不在焉的出席,一心两用的在场,是令多少高职教师头痛的无奈。兴趣的重要程度已不容我们忽视它,必须要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牢牢吸引他们。
其次,必须视野更加开阔,不仅要研读优秀作品,还要关注快餐文学,尤其是学生所喜好的网文,,寻找兴趣切合点。
现在的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已不新鲜,课件、影音视频资料五花八门,炫目的视觉效果对学生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小了。既然面对的是一群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我们就要面对现实,想办法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上出彩,把学生从手机、小说那里吸引过来。在课堂内容上吸引学生并不难,难得是要把学生的兴趣点和教学内容相融合,这就不大容易了。
当前学生的阅读越来越依赖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海量信息铺天而来,多数学生感兴趣的魔幻、黑色、暴力、玄幻、言情、甚至小黄文,都是有阅历、有眼界的成年人不感兴趣的内容。虽然,这里不乏精品之作,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量作品还都停留在内容空洞、语言同质、结构雷同的简单复制阶段。往常的做法是痛心疾首地教育学生,这都是快餐文学、垃圾读物,对你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好处,看一本知十本,有什么好看的,你要看就看四大名著,经典文学。这样说教能起到预想的效果吗?看看我们的学生的实际阅读面,答案不言而喻。
既然要与网络粗俗作品争夺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就必须要了解它。所以为了课堂教学能进行更有效的沟通,与学生有更多的话题,除了需要的知识储备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吗,沿着学生的思路谈课文,巧妙地把思路转接到对课文等优秀作品的感悟上来。这就需要我们高职语文教师在课外付出更多的努力,拥有庞杂的知识涉猎。
再次,敢于放开课堂,允许“大逆不道”的言论。
在找到了课堂兴趣的共同点,搭建了有效的对话通道后,还要放开禁忌,给予学生说话的自由,以便把这轻松、活跃的氛围维持下去。
多数学生还是有度的,不可否认的是总有些调皮的孩子,说话无大小,总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很多老师课堂上最怕遇到这样的学生,话题扯的没边。但有意思的是,这样的话往往能激起大部分人的兴趣。那为何不加以有效利用呢?
既然这是一个开放的信息时代,捂着掖着藏着已起不到任何作用了,那么大家就索性思维碰撞、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好了。好在语文课堂,活跃的可控的讨论总是有利无弊,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敏锐度、感悟力、反思风格,难道不也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吗。
再有,当然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不能放弃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最终还是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
活跃的课堂、浓烈的兴趣会帮助教师省去很多力气,但是老师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上述种种只不过是吸引学生来学,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的手段。但学什么、怎么做、价值观如何树立,在这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一定要坚定的显现出来。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了,用学生的熟悉的语言交流了,在提升、总结的阶段,教师就一定要帮助他们对比、选择、建立,帮助他们在碰撞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2017年1月15日,在中塞两国普通公民30天逗留相互免签证的协议免签措施正式生效后两个星期,我就坐在了飞往巴尔干半岛的航班上。在这个物价跟泰国相差无几的国家里,我仿佛走进了二战前著名作家茨威格先生的文学世界里。在首都贝尔格莱德和多瑙河流域的小镇,我跟这里的当地人生活了一个星期,每日奔波在大街和博物馆之间,只身一人在这个巴尔干半岛内陆国家渡过了春节。 西方政客口中“丑陋的巴尔干蟾蜍”?
在傍晚七点左右,我走进充满豪华巴洛克浮雕的贝尔格莱德国家剧院,两位妙龄女工作人员把我领进一等包厢。在这个城市,只需要国内一张电影票的价格,就能够坐在第二层的一等包厢观赏芭蕾舞或者歌剧了。走进这个剧院的演奏大厅,所有走廊都铺满红色地毯,上方的水晶吊灯照亮着顶部圆形的巨幅油画。这个在1868年开始修建的剧院,乍眼看去跟西欧,特别是意大利的歌剧院并没有什么区别。演出前,乐手们零零星星地走进乐池,调试着手中的乐器。然而,在19世纪末西欧外交界和舆论界心目中,这个国家却是―一个小农经济为主的山国,一个到处潜伏暗杀团体和政治谣言的幽暗角落,一个为了一小块土地就拔枪相向的野蛮国度,一个把自己国王剥光衣服再扔下阳台的“半东方”未开化地带…… “巴尔干半岛丑陋的蟾蜍”成为了19世纪末西欧国家对塞尔维亚的蔑称。当时他们不知道的是欧洲40多年享受的一片欢乐祥和即将被这只“巴尔干丑陋的蟾蜍”打破,欧洲列强从此由盛转衰。
晚上七点,剧院的包厢都坐满了观众,乐池的乐手们也基本就位了。位于共和国广场的国家剧院在历史上是塞尔维亚的国家级文化地标,用阿斯奎斯的话来说就是“丑陋的蟾蜍”的最中央要害位置。这座精致瑰丽的剧院在欧洲20年最冷的冬天夜里让我感到一丝暖意。
看了一眼这两个月的节目单,歌剧部分基本上是普契尼和威尔第两位意大利伟大作曲家的剧目,对于歌剧爱好者来说算是耳熟能详,比如《茶花女》、《阿依达》、《图兰朵》和《艺术家的生涯》等;但是塞尔维亚本土作品被放在规模更小的实验剧场演出,想必是意大利歌剧更加有票房保证吧。这天晚上上演了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两部冷门独幕歌剧《修女安洁莉卡》和《贾尼・斯基基》。其中《贾尼・斯基基》的制作我非常喜欢,导演把中世纪的意大利乡村情景直接换掉,变成了21世纪南部欧洲的一部生活情景剧。这部遵循意大利喜剧“opera buffa”模式创作的独幕歌剧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富农刚去世,贪婪的亲戚就一哄而上尝试抢夺遗产,唯独富农儿子只想跟贫民斯基基的女儿结婚,身无分文但是又狡黠的斯基基想方设法把富农遗产拿到了手,并且最终促成了富农儿子跟自己女儿喜结良缘。
闹剧演到最后,布景突然落下,露出剧院后台凌乱的道具,全场哗然。此时饰演斯基基的男中音走到台前唱道:这只是一部闹剧,希望大家能够笑得开心。这时候整个剧院才从错愕中顿悟过来,爆发出笑声和掌声。打破戏里戏外,让观众在歌剧艺术中找到现实,在现实中找到艺术,似乎是舞台导演的用意。
类似的这种演出,应该在西欧的二三线城市经常上演。然而坐在舒服的红色天鹅绒椅子上,我感觉到一种异样的贴地气:与一般人认识的大歌剧院“衣香鬓影”相反,这个精致的包厢坐着的大部分是衣着普通的老百姓,穿着风衣的中年妇女甚至有点像国内身边从街市买菜回来的邻居大妈。这些大妈对于歌剧演绎的观点也非常鲜明:大部分年轻观众在鼓掌的时候都会喝彩喊“bravo”,而对某个演唱家感到不满的大妈则用高亢的声音喝倒彩:boo!随后还会好像谈菜价那样对演出议论纷纷。
之所以感到接地气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贾尼・斯基基》的当代布景让人感到剧情就像贝尔格莱德街头发生的市井故事。坐在华美的剧院欣赏着贫民斯基基如何与富农亲戚争夺遗产,仿佛有一种跳出现实,通过艺术来回头审视残酷现实的意味。
虮希我跟其中一个大妈用英语聊起来。笑容可亲的塞尔维亚大妈说:“要是你懂法语多好,我们用法语聊天的话表述会更加精准。”跟19世纪末沙俄贵族一样,会说法语是这里受过高等教育的一种身份彰显。只是这位衣着普通,甚至有点“土”的大妈无论如何都看不出是一位“贵族”。面对这些朴实但是又热情的中年妇女,我无论如何都不会联想到这里是“巴尔干丑陋的蟾蜍”。在高雅的歌剧艺术和市民平凡质朴的反差中,我仿佛看到了生活在这样一个欧洲经济落后角落的人们在维持体面和面对生活压力之间的艰难平衡。如何在残酷的现实和艺术世界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了我在这里感觉到的当地文明一个重要张力。在这个人均月收入只有220欧元的首都,为何还有那么多画廊和书店? “我希望画中的女生熬过了战火”
在一个粉红色长方形的画廊尽头,挂着一张少女的全身肖像画。画中的妙龄女性身体准备走出阴暗的房门口,回过头来看着画布外的观众,门外的光线打在她的半边脸上,另外一半则在幽暗的黑影中显得有点暧昧神秘。旁边的牌子显示这幅画完成于1939年。陪伴我逛着画廊的塞尔维亚本地诗人米奥德拉格・科亚迪诺维奇(Miodrag Kojadinovic)是一位开朗幽默又亲切的中年人,我跟他一直有说有笑在多瑙河沿岸小城诺维萨德散步。来到了这个画廊的这张画面前,诗人的笑容马上消失了。在少女肖像面前沉默了片刻,米奥德拉格用缓慢的声音说:“我希望画中的女生熬过了战火,她长得就像我曾经认识的一个好朋友。”诗人说的话越来越小声,最后思绪重新陷入到画作的世界里。
“哪场战争?”我问。
诗人指了指旁边展示牌的年份,然后回答:“二战。当然希望她熬过所有的战火。”
作为东西方大国强权的夹心地带,塞尔维亚乃至整个巴尔干半岛历来都对战火和死亡并不陌生。塞尔维亚首都有一个星期都逛不完的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但是绝大部分主题都笼罩在挥之不去的历史阴影。每天行走在博物馆的长廊里,我越往塞尔维亚的历史纵深走,越感到一百年前、两百年前甚至五百年前的战争都在这个巴尔干国家心理留下深深的疤痕。“我的过去太沉重了,我的一生见证了很多悲剧和不幸,所以我很厌倦这些黑沉阴暗的色调。”
作为外国人,我更加想了解塞尔维亚人的历史观和民族情结,但是诗人似乎并不喜欢在这些讲述死亡和民族悲剧的画作前逗留太久。与黑沉的民族历史主题相反,塞尔维亚乃至整个巴尔干半岛有相当一部分画家在20世纪初吸收了法国的印象派风格,喜欢用明媚的色彩和玄幻的光影效果展现山川地貌和人文风情。这些画家成为了塞尔维亚现代派绘画的开山祖师。在一张巴尔干半山腰的风景画前,诗人再次停下了脚步:“色彩多么斑斓,阳光多么美好温暖。要是世界上都如此宁静美妙就好了。要是我能够找到这个地方,我愿意在这里了结余生。”
斑驳的树影、金黄色的葡萄园和洁白的农庄围墙……在画框中,我仿佛看到了另外一个远离炮火、远离动乱和仇恨的天堂。当然,这只是人们通过画家的眼睛满足自己的愿景,在残酷的现实和仇恨的炼狱中试图寻求难得的宁静。巴尔干半岛流淌着蓝色的多瑙河,其纵横交错的分支滋养了众多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塞尔维亚上百种葡萄酒和白兰地甚至品质甚至比法国和西班牙还要上乘,但是却在国际舞台上默默无闻。“这里的葡萄酒犹如蓝色墨水那样黑和浓,”一个塞尔维亚小说家这样写道。
在诺维萨德和贝尔格莱德之间,有一个非常微小的小镇,用中国的标准来看更加像是一个县城。这里的山岗上有一座“和平修道院”。在18世纪,穆斯林、天主教徒和东正教徒在这里的一张圆形桌子上缔结了和平协议。所以“圆桌修道院”是这座小县城的最著名景点之一。当我和诗人到达这里的时候,修道院大门紧闭,似乎“和平”在@里并不大受到当地人的重视。在村道上再三打听,我们才从一个妇人的口中找到了修道院看门人的消息。看门人在半山腰招呼我们进去,这个面积不大的修道院没有暖气,在欧洲20年最寒冷的冬天就像一个大冰柜。18世纪缔结的“和平”似乎在后来并不维持了多久,到了1990年原本属于南斯拉夫的穆族、塞族和斯洛文尼亚族又重新相互打起来,成为后冷战时期欧洲土地上的唯一战场。
“原本我在克罗地亚还是有很多文坛朋友的,可是南斯拉夫解体后,我有一次到访那里,晚上经过酒吧的时候发现那里有喝醉的年轻人高喊要杀死塞尔维亚人,”诗人在修道院里吸了一口寒气。我们在这个冷清的“和平修道院”呆了不够十分钟就走了。村道弥漫着狗粪便的味道和汽油气息,两旁的家狗好奇地跟着我们这两个陌生人。在诗人怂恿下,我在村道上买了一瓶20多元人民币的葡萄酿制白兰地,就坐着国内20多年前才有的旧公交车离开这座让人感到木讷的小镇。车上的小镇青年赶着到诺维萨德上班,手里拿着已经摔烂屏幕的智能手机,用异样但麻木的表情看着我这个拿着酒瓶的亚洲人。很显然,塞尔维亚印象派画家的乡愿在这个小镇并没有找到。
不仅诗人如此,当我回想起剧院里那群老太太的时候,我也认为她们如此。大年初十,贝尔格莱德的周末放晴了,晴空万里。我走在多瑙河畔的卡拉乔治大街,碧蓝的天空和灿烂的阳光把这条街的雕花装饰映照得格外漂亮,路边咖啡店和面包作坊的香气扑鼻,身材高挑好看的年轻人脱下大衣,紧身短袖衣服露出健美的身体线条沐浴在阳光下,就好像在一个意大利小城那样充满着生活气息。这个时候那个宁静的意境突然又出来了。 文明的脆弱
不知不觉我又回到了剧院,在那里的地下室还有演出戏服展厅。刚买到门票,坐在旁边咖啡桌的男子向我打了一声招呼。我礼节性地说:“前几天我刚好来这里看完了两部普契尼的歌剧,我很喜欢这里。”这位手部动作有点像梅兰芳那样妩媚的男子马上热情起来,招呼我到他旁边坐下。
售票女士跟我耳语道,这位男子是剧院的重要领导之一。这位气质精致,略带阴柔的男子向我罗列了一些在这里登台过的歌剧大腕:著名抒情男高音尼古拉・盖达、“三大男高音”其中的两位,帕瓦罗蒂和多明戈,等等……随即,男子的表情从阴柔变得阴郁:“这些都是70年代的事情了。现在我们的剧院只能支付二三线的歌唱家。我们的经济境况并不妙,特别是1999年被北约轰炸和制裁后更加如此。”这位男子此时让我感到无比失落,仿佛在他的身上看到了整座城市的莫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