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南泥湾开荒

南泥湾开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南泥湾开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南泥湾开荒范文第1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它在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从事学习和研究的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布鲁纳认为:“向学生提示学科的基本结构”“是可以引导学生形式发现的力量。”

这一番发言,显示了一个高年级学生在掌握了围绕课文中心思想领悟语言文字的阅读方法后,表现出的“发现交流”的能力。

“发现交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显然这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

怎样使学生具有“发现交流”的能力呢?

一 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发现交流”的本领

指导小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应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出发。因为他们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和初步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这就是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形象的知识,所以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不是进行抽象的讲解,而是应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逐步进行渗透。

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对此,我不是要求学生去背解释,而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联系上下文,知道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即使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词、句的本义后,我也总是再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这些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然后,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词句所描写的意境,通过与同类同语的比较,体会这些课文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 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

如学习《井》一文时,课文中“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一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了“多远!多远!”后面用感叹号,而“多深?多深?”后面用问号,议论道:前一句是感叹号,句中的“多”是“多么”的意思;后一句是疑问句,句中的“多”是“多少”的意思。前一句感叹星星离我们很远,后一句在猜测这井水到底有多深。问题是“发现”的前提,他首先发现了标点符号运用的不同,通过思索,运用已掌握的有关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能力,继而发现和理解了“多”在不同句型中的不同含义,进而达到对句意的颇有深度的理解。这样学习,就有了“交流”的内容。因此,我常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想一想与学过的课文在表述方法上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想一想新课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上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并对此提出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提问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 创造机会,锻炼学生“发现交流”的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初步感知了一种学习方法,并不等于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当然更谈不上熟练地运用。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发现交流”的能力,我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课文的导入、审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到分析理解课文,到小结归纳,都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进行发现交流。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在学生想讲而讲不清,想挖而挖不深,想结而结不了的时候才加以点拨,加以启发引导。

教学《南泥湾开荒》一文,学生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反映战士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都由学生自己发现交流: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题目中的关键词'开荒'。我查了字典,'开荒'的意思是把荒地开辟成可种植的土地”“'南泥湾'起限制作用,限制了开荒的地点。告诉我们课文写的是在南泥湾这个地方开荒的事情。”“从课题看,这是篇写事的文章,一般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的。”

至此,学生的交流进入到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顺势引导:默读课文,是按这一顺序写的吗?少顷,交流继续,“我认为是按这一顺序写:课文第一、二小节写开荒的起因,最后一小节写开荒的结果,其他是写开荒经过。”我点拨:经过有两层意思,开荒准备和开荒经过,因此课文也可分4段,这样分更能突出文章重点。段落划分好,朗读课文后,学生进入初步领悟中心思想的过程,交流道:“这篇课文是赞美三五九旅战士的。”“赞美他们不怕苦、不怕困难的精神。”我再点拨:请从选材角度看,课文是怎样表现战士们不怕苦、不怕困难的艰苦奋斗的精神的?除此之外,文章还赞扬了战士们什么精神?学生有所启发后边阅读,边从选材角度(一天劳动过程,典型材料--挖荆棘狼牙刺……)紧扣课文内容,阐述了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我只是对什么是乐观主义精神?课文为什么3次使用“在开荒热潮中”?这些学生确有困难的问题,我才加以重点启发讲读。先让学生找到课文对“艰苦奋斗”和战士“憧憬美好未来”的描写,从而帮助他们悟出“革命乐观主义”的含义。

南泥湾开荒范文第2篇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但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像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南泥湾开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方法 网络 欣赏

中图分类号:G715.5 文献标识码:A

中职学校的学生以学习专业技能为主的,作为“副”科的音乐课,一般不被重视,学生普遍存在着基础差、不喜欢学习等问题,他们很少体会到音乐给人带来的快乐。音乐教育可以有效发掘个体潜能,激发创造灵感,这些都是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学习。那么,作为一名职业学校音乐教师,怎样上好音乐课呢?

一、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就是与其教学生这首歌应该怎么唱;不如教会他们唱歌的方法,让他们愿意去学,自觉主动地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起指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播、范唱、必要的讲解和小结),以学生为中心,借助教材,以音乐基础知识训练为主要内容,针对教材的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对乐理知识的学习,能把课堂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学习其他歌曲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如:学习基础乐理知识(简谱、休止符、连音记号、调号标记、变音记号、等音、顿音、重音、上波音、下波音、上滑音、下滑音、升号、还原号、反复记号等)时,这些音乐常用符号不好记忆区分,我让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讨论,师生共同编了一个儿歌。“圆滑线连线上边挂,各个音符下边滑,换气记号张小嘴,等着妈妈把食喂;强音记号像箭头,强劲有力向目标,保持音记号强有力,就像汉字大写一;圆点三角是顿音,唱的时候要跳跃,延长音记号像月牙,圆点跳在月牙下。同音相连像小桥,拍数时值要记牢,圆滑线,似彩虹,异音相连唱连贯;唤起记号‘对’‘逗’号,此处换气不忘掉,强音记号大于号,唱到此处音增强;保持音记号要看清,短线一横很重要,顿音圆点黑三角,时值一半莫忘掉;延长音记号像眼睛,根据感情唱需要,反复记号像小门,反复重唱不要忘;反复跳跃像球门,反复跳过要记牢,常用记号不要忘,音乐知识真需要。”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记忆,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后来学生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学习唱课本上的歌曲中,并通过视唱练耳的训练,学生基本上能自己唱出所学的歌曲。这些学习提高了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让他们喜欢上音乐课,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利用网络资源,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网络发达的现代恰当地运用网络资源能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宽泛、开放,学生借助互联网搜集到的与歌曲内容有关的材料,学得轻松、自主。音乐教学中,有些歌曲学生理解需要知道与歌曲相关的时代背景、词曲作者等内容。网络能为音乐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容提供有力的保证。如:在学习歌曲《南泥湾》时,提前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歌曲创作的年代、词作者、曲作者。在上这节课时学生说了自己对这首歌的理解。有的说:“这首歌1943年作于延安。”有的说:“歌曲旋律优美、抒情。”有的说:“这首歌歌颂了南泥湾由荒凉变成‘江南’,歌颂了开荒生产的八路军战士。”有的说:这首歌曲有多个正式出版的版本,包括由黑鸭子合唱团以及崔健等摇滚音乐人翻唱的版本。”有的说:“词作者是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有的说:作曲者是马可,江苏徐州人,解放后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等流传最为广泛。”有的说:“唱这首歌时要唱出内心的欢乐。”等。通过讨论学生们在学习唱这首歌时,唱出了歌曲中蕴含的感情。

三、音乐欣赏课,让学生自主选交流

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的氛围,不能扼杀他们的想法。“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欣赏音乐的视角不同,看问题的方法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也不同。教师和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展开讨论,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们插上理想的翅膀。老师也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表扬,学生会喜欢发言;反之,一次次的批评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这种个性化音乐欣赏课中会有所体验和收获,他们希望和别人交流,让别人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自己一起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愉快,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交流方式。学生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交流,可以和同桌交流,可以和老师交流,还可以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交流。在欣赏《黄河大合唱》这部交响乐时,学生们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如:作品表达了作者希望在时期能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作品表达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让我们牢记历史,唤起我们的爱国热情。不论在什么年代,我们都要有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学生有了自己所喜欢的交流对象,在交流中,会明确自己观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会慢慢的学会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甚至想一想自己采取何种方式帮助自己思考和增加理解,就会加深对音乐知识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更会喜欢音乐课、热爱音乐课、从音乐课中获得乐趣。课堂上也会显得生机盎然,学生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诱发学生的创造力,使课堂焕发出活力。

总之,在职业学校的音乐课教学中,要不断提高个人的音乐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的音乐课堂。讲学生喜欢听的课,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让他们乐学,会学。

(作者单位:河南省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李重光. 简谱乐理知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李重光. 音乐理论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3]李重光. 五线谱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教程.湖南文艺,2009.

南泥湾开荒范文第4篇

一、延伸扩展

一般地说,教师上完课,学生就静静地等待老师布置作业,此时,教师巧置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教学过程再起波澜。

例如:《少年闰土》一文,我在总结全文付,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少年时期的闰土是天真可爱、聪明灵活、知识丰富、机智勇敢的。三十年之后,闰土将会变成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由于局限于课文内容,没有结合当时的社会,有的学生说,闰土长大将成为一个种瓜能手;有的说,闰土长大将成为一个大企业家;还有的说,他这样聪明,长大一定会成为一个大科学家。这时,我又启发他们,在当时黑暗的社会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他能变成你们所想像的人吗?学生联系课文中的“忙月的儿子,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从而想像,三十年后的闰土,由于受时建势力的束缚,将会变成一个愚昧的人;有的说,由于家境贫困,没有土地,他也像他父亲那样成为了忙月,受人摆布等。究竟怎样呢?请大家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这样的结尾,将课内学习活动延伸到了课外,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二、回味思考

在结尾时,有意不把问题讲透,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去咀嚼、思考、领悟。

例如:《凡卡》的结尾,没有写出凡卡今后的日子将会怎样,留给读者的只是省略号。在教学时,我提了这样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假如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他会接凡卡回去吗?凡卡的痛苦生活能改变吗?这些问题萦回在学生脑际,可使他们更深刻地去关心凡卡的命运。

又如:《滥竽充数》的结尾,故事虽已结束,但对故事的结果还有探讨、回味的余地。教师这时可引导学生:请同学们根据平时从书上、电视上看到过的有关内容和你的经验去推测,南郭先生后来会怎样做呢?于是学生们议论开了。有的说,南郭先生本性不改,在自己的国家混不下去了,就到别的国家去混了。也有的同学说,南郭先生后悔极了,他于是踏踏实实地在家里练起了吹竽。三年后,他终于成了一个吹竽能手,来到了齐宣工面前,向齐宣王进行忏悔。

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结果,但学生通过讨论,加上了自己的观点,对故事情节。人物进行了分析评价。这样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领悟了文章的内涵。

三、欣赏品评

在课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品评课文,感受课文的立意美、情感美和语言美,可以让学生自由高声地朗读,或低声慢吟,领悟课文的神韵;可以由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以画龙点睛式的评点;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例如:教学《松坊溪的冬天》,可以在阅读总结时,先给学生展示一幅平时松坊溪的美景图,再配上朗读录音教材,让学生感觉自己就是在松坊溪的小石桥上,看到了色彩斑斓的小溪石、溪水以及溪中的倒影,听到哗哗的流水声,感受到南方高山地带小山村的美景;接着再出现第二幅图,画面是雪后松坊溪的美景图,当看到大雪纷飞,银装素裹的松坊溪时,你又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最后说说自己比较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喜欢?

这样的结尾,运用多种手段,把语言形象、画面形象、音乐形象紧密结合起来,使文、曲、意、情融为一体,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真正地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

四、借鉴模仿

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的形成,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课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读学说,从读学写,既是对本课的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和强化,又为形成技能打下了基础。

例如:教学《庐山云雾》,在庐山云雾特点学完时,教师可出示以下说话练习:

按下列提纲说一段话一小城的雾,的确是趣味无穷。雾来时();雾去时();雾浓时();雾稀时();时而();时而()。

又如在教学《南泥湾开荒》时,在课堂练习中布置写一段话,按总分的结构:“下课了,

南泥湾开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陕西省 生态旅游产业 存在问题 对策

生态旅游是全球旅游中最火热的旅游项目,同时也是在旅游产品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产品。它不只是可以让更多的顾客快速地回到大自然,还可以全面对大自然的需求有所把握。生态旅游的最大优势就是要以自然界为取向,让大多数人了解自然的发展规律,以及让更多的人热爱自然。

陕西省属于我国的旅游大省,也是一个旅游的热门地区,陕西省的地理位置可分为陕南秦巴山地、关中盆地和陕北黄土高原及长城沿线风沙区等区域。复杂多样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使生态系统得到了保护,也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这也极大地促进了陕西省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一、影响陕西省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资源因素

陕西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纵跨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可分为陕南秦巴山地、关中盆地、陕北黄土高原及长城沿线风沙区三个自然地理区域。中国南北方自然分界线一秦岭东西横穿。因此,陕西省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陕西省现在有森林公园52个,其中有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陕西省形成了东有华山,西有太白山,北有壶口,南有汉江的自然景观观光旅游格局。南北的纬向地带性差异和垂直方向的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使陕西省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陕西省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造就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其中相当一部分保留了良好的生态系统,具备了很大的开发价值,为陕西省生态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1.森林生态旅游资源

陕西虽然地处我国黄土高原,但是森林植被依然非常丰富,以秦岭山脉为例,秦岭山脉在陕西呈东西走向分布,占地面积广阔,森林覆盖密集,人烟稀少,动植物种类繁多,加上仅今年来国家提倡退耕还林政策,一些依靠开荒种田的农民,开始成为植树造林的积极份子,陕西的生态环境在逐年好转,加上政府在开发建设中非常重视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从乡村到城市,森林覆盖面积逐年呈上升趋势,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截至目前陕西森林覆盖率达到28.8%。

2.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主要包括人文生态旅游和自然生态旅游两个方面。陕西省除了有非常丰富的自然景观外,在华夏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陕西作为历史上好多国君建都的主要选择地,在传承文明中形成了非常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这些人文景观给后世子孙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同时也为发展陕西人文旅游事业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陕西省佛教圣地居多,佛教名山和寺庙密布,这些寺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成为陕西人文旅游的重要内容。例如陕西省的法门寺,历史悠久,规模空前,香火旺盛,成为旅游重要景点。

3.地质地貌生态旅游资源

秦岭山脉绵延千里,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秦岭山脉有着极其丰富的森林植被,动植物种类繁多为游客观光旅游奠定基础;第二,秦岭山脉地貌独特,森林密布,以太白山为倒,由于气候垂直分布,因此自然风貌独特,可圈可点的景点分布密集,为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奠定了基础,同时秦岭山脉又是我国地地理分界,加上保存有第四纪冰川遗迹,其冰缘、冰蚀、冰碛地貌干变万化,极其具有观赏和科研价值,因此秦岭成为陕西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

(二)文化因素

1.区域文化因素

区域差异不仅体现在自然面景观的分布,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也有明显的不均性,各个地区的文虎差异也相当明显。区域文化差异反映了不用地区、不同民族在生活习俗、民间文艺、、建筑风格、城镇布局等方面的不同,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作为一种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影响着生态旅游的开发。陕西省人文资源丰富,陕南陕北不同的生活民俗、建筑风格,为陕西省生态旅游人文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传统文化因素

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源于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下,认识到保护自然与人类发展的关系,自发的设立一些不准采集捕猎的区域,并用神权,皇权对这些地方进行保护和管理。虽然这些保护思想不同程度的带有封建迷信和宗教色彩,但客观地看,传统文化确实起到了保护自然的作用,而且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传统文化的发扬对生态环境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陕西省拥有黄帝陵,秦始皇兵马俑,华山等众多传统文化旅游地,正好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旅游地的影响,吸引着更多生态旅游者的目光

二、陕西省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陕西省生态旅游业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从90年代开始发展速度明显增快,生态旅游已经在旅游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生态旅游区域过于狭小

陕西省有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往南可以向秦岭深山扩展,除现有的旅游区之外,可以考虑开辟太白县林场、佛坪县大古坪、周至老县城、牛背梁保护区等旅游景点。往北可以倚靠高原地带的资源,像提高铜川玉华宫、陕北南泥湾、延安、延安万花山延川、黄河大转弯、榆林白云山、陕北南泥湾。陕西旅游可以把人性化景观、生态景观、地貌地质景观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一体化的生态景区,诸如人文景区、科学考察、生态休闲景区。把黄帝陵资源、洛川国家公园、洛川果园奇妙地组合在一起,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延川黄河河道、黄龙森林公园、延安革命圣地以及延安革命圣地所组合而成的旅游景区区域;道教圣地、骊山名胜风景区及森林公园、楼观台森林公园、华山国家名胜风景区、南五台森林公园和佛教圣地、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所组成的旅游风景区域。

(二)过分追求经济效益

陕西省一些生态脆弱但经济不发达地区为了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廉价出让黄金地段的土地或转让旅游经营权。旅游地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当地对资源的利用,过分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导致生态旅游畸形发展,更加加剧了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对资源的不恰当利用不利于陕西省生态旅游的发展。

(三)游客影响景区环境

陕西省有相当一部分景点只关注景区的经济效益,对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不够重视。陕西省很多景区都有着惨烈的污染环境状况,诸如、太白山、华山、兵马俑。在景区的四周也存在着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例如汽车尾气、扬尘、小餐馆、烧烤摊;旅游客人的环境意识薄弱,没有正确的生态旅游意识。游客造成了一系列的垃圾污染,包一次性消费的习惯、包装盒、乱扔塑料瓶等:游客破坏了景区的植被、野生动植特,从而破坏了景区的环境,令到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水平严重降低。

(四)旅游市场发展较为混乱

生态旅游作为新兴旅游路线入驻陕西省旅游市场,为陕西省旅游带来新的商机,但是陕西省旅游市场的发展混乱,许多并不了解生态旅游含义与特点的企业机构,大肆胡乱盲目发展生态旅游,用一些不合格产品路线、低价吸引人们眼球,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却有名无实,使得上当受骗的旅游者不敢轻易再次尝试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在陕西省的发展应该是长远、稳定、光明的,但略显混乱的生态旅游市场让人担忧。

三、陕西省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缺乏总体规划

由于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陕西省生态旅游发展无法得到法律的保障;再加上生态旅游资源在管理、开发和经营上分别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导致部门之间相互脱节,难以统一协调。又因为缺乏总体规划,对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建设项目并没有全盘考虑,许多开发商把生态旅游看作是一种时尚产品,不关注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和质量进行盲目开发。一些自然保护区在景区周边或者旁边从事一些违反规定的活动;景区装潢华丽,各类噪音以及强光周围建造各种景观;而景区建设各类的公路大道、大厦高楼以毁了生态景观以及自然风光。

(二)缺乏专门的开发机构和企业

陕西省生态旅游产品开发部门方面,相当多的从业人员并不具备开发能力。有些企业和机构对于生态旅游产品了解不够,就盲目制定产品开发路线,虽然在一时间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但就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而言,就存在很大的隐患,严重影响陕西省生态旅游长远发展。

(三)缺乏生态意识,资源过度利用

陕西省一些景区偏重于不停地开发新的生态旅游景点、新的生态旅游项目.但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规划及实施手段则明显缺乏。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以及旅游相关企业机构生态意识的淡薄,使得景区生态环境每况愈下。而且不顾景点接待游客的承载能力,过度利用资源,引发旅游景点生态环境问题。以著名的旅游景点秦始皇陵园为例,自发掘并开放成为旅游景点以来,一直受人们的关注,然而一些原本在发掘出来有各种色泽的兵马俑,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其颜色发黑,而且着色部分开始逐渐氧化脱落,可见出土文物在有氧环境下会缓慢的风化。有研究者指出,导致兵马俑缓慢氧化的直接原因,是参观者呼出来的气体和水分对文物带来的腐蚀性。可见,资源过度利用,游客大量涌入景区,忽略环境承载能力,不仅会破坏景区生态平衡,更会影响景区旅游资源。

四、陕西省生态旅游的开发策略

(一)健全相关法规,强化地区规划

陕西省生态旅游发展中也要制定相关的法规,来保证这一系列规则得以实施,有了政策法规的支撑才可以促进该省的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另外,在陕西省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循“合理布局,重点开发”的科学规划,从而寻找到合适陕西省生态旅游的最佳发展道路。要按照陕西全省的特点,本羞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并确定生态资源的特色、保护范围等,以此来开发更好的旅游产品,并保证生态旅游资源利用、开发和保护的统一。生态旅游开发涉及到交通、环保、农业、林业、建设、文化等各个部门,只有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保护性,开发才能够得到落实。根据生态旅游市场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进行相对的生态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和规划.并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式,根据生态旅游产品特点进行保护区内的建设规划等从而进行合理的生态旅游线路规。

(二)建设专门的开发经营机构和企业

生态旅游是属于一种高科技含量的产业,所以要有相对专业的开发经营人员和技术作为支持。陕西旅游急需全行业提高对科技兴旅的认识,而培养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是重中之重。这需要科技部门和科研单位积极介入旅游行业,提高发展旅游业的科研设计能力,创造出科技含量高的旅游产品。陕西省应建设一些旅行社开发生态旅游线路产品,定期进行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进而培养一批专业化经营开发人员。

(三)提高旅游者环保意识

按照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给出的报告来看,“中国已经有近2成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使得保护对象受到破坏,11%出现环境资源退化”。我国的这些生态旅游问题在陕西省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具体的发展生态旅游时,旅游者的破坏是生态环境退化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宣传教育途径,使旅游者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生态旅游属于一种层次性较高的旅游产业,所以要求旅游者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一定要深化宣传教育倡导文明旅游,让旅游者全面把握旅游的关键环节。针对社会生态意识淡薄的状况,可以借助于一些新闻机构,开展相应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并引导人们重视起自然资源,使更多的游客拥有环保理念,并树立起生态旅游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