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砸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司马光砸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司马光砸缸范文第1篇

第一个学生:“老师,什么是缸?”

我晕!现在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缸?只好在黑板上画了个缸的形状。告诉他:“缸是一种常见的家用容器。”

第二个学生:“哪买的缸?多少钱一个?”

这个问题不重要,下一个!

可那个学生还问:“很重要的,老师,如果那个缸很贵,我总不会把我家最贵重的砸了吧?”

我瞪了他一眼:“那缸不是司马光家的!下一个同学!”

第三个同学问:“缸是干什么用的?”

又是一个超幼稚的问题。一个学生抢着说:“我知道,我爷爷奶奶家用缸腌泡菜。”

如此出色的学生是谁教出来的?我只好解释说明:“古时候每家都有一口缸是专门用来存水的。”

第四个学生马上问:“他们家经常停水还是欠水费了?”

看来对学生开历史课真的很重要。不得不解释:“那时候没有自来水,人们都是取河水或井水存在缸里每天用。”

“连自来水都没有,说明古代人很笨,还是我们现代人聪明。”那个学生发出感慨。

第五个学生:“那个缸放在哪里?”

我有点不耐烦了,斥责他刚才老师讲故事时干吗去了?是不是没有认真听讲?我明明讲了放在院子里,你站着听一会!

他申辩:“老师我认真听了,我的意思是问,那个缸放在院子里的哪个地方?是院墙边还是院门口还是屋檐下还是院中间?”

这个我哪知道!司马光也没有留下回忆录详细说明,再说放哪小孩不都掉进去了吗?别找借口,继续站着!

第六个学生:“那缸为什么没有盖子?若有了盖子小孩就不会掉下去了。再说古代人也应该讲卫生啊,没有盖子,灰尘昆虫脏东西什么的都往里掉,人吃了会得病……”

我……这都哪跟哪呀!“有盖子的,掉到一边去了。”

我意识到这样提问下去不是办法,弄不好会被这帮家伙扯得昏掉,只好拿出屡试不爽的老办法,提问领悟能力强的好学生。我示意体育委员。

体育委员:“那缸有多高?”他也昏头昏脑随着前面的思路走。

“大概……到我肩膀这么高吧!”本来想说和我一米八的个头一般高,可我也没见过那么高的缸,可说太矮了司马光也就不用救了。

体育委员没看到我的示意:“那么高,小孩是怎么上去的?有梯子还是从高处跳进去的?换了我可上不去。大石头多大?司马光多大?老师您讲了司马光当时也是个孩子,那他抱得动大石头吗?那缸里的水要是不够深,小孩掉进去也不会有危险,就不用救了。”这家伙不顾我已铁青的脸色自顾自地说下去:“既然要救证明缸里的水足够深或者是满缸水。能承受那么多水的压强而缸没有破说明缸壁是够厚够坚固的。司马光既然只是小孩子,抱不动大石头,那么他拿小石头能砸破那够厚够坚固的大缸吗?不可能!就算他拿出铁杵磨成针的精神,一下下耐心地砸,直到砸破为止,就算他最终把缸真的砸破了,那小孩估计早就淹死了,所以……”

“Stop!”我阻止他继续说下去――这小子的物理学得真不错。

我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班长身上:“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司马光砸缸范文第2篇

《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写的是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的故事。

我精心讲完这篇课文以后,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我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拓展,我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读了《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有什么体会和感想啊?你认为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啊?我的问题刚刚提出来,教室里七八十个孩子纷纷举起了小手,争着要回答这个问题。

我示意孩子们不要着急,一个个站起来回答。我开始点将啦!点的将当然都是一些所谓的优等生吧!“郝芳芳,你来回答。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啊?”郝芳芳站起来大声回答道:“我觉得司马光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他遇事不慌乱,沉着冷静,值得我们小学生学习!”接着,我又点名孟瑶回答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她站起来坚定而有力地回答道:“司马光是一个值得我学习的孩子,在危难时刻,他能够随机应变,勇救有困难的小伙伴。”徐涛、徐辉蓝、侯容等一些很优秀的学生也一一回答了这个问题。回答的内容大致差不多,都是说司马光聪明、大胆、爱帮助有困难的同伴等等。他们的回答得到了同学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我看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快要下课了,我大声宣布:“同学们,郝芳芳、徐涛、徐辉蓝、侯容等同学回答得不错哦!他们都发自内心谈了自己读了这篇课文以后的体会和感想,说得好具体,好生动哦!其他同学也要向他们学习哦!这次的谈体会谈感想到此结束!”我准备再次让同学们回过头来读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就在这时,一个平时在我心目中不是很优秀的男同学刘雨悄悄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说实话,我内心有点不舒服,但是我还是极不情愿地对刘雨说:“好吧,刘雨同学,你还有什么体会、感想,你就站起来说说吧!”只见刘雨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走到讲台中央,面对全班同学有条不紊地说道:“我觉得司马光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他不应该把这么好的一个缸砸破!多可惜啊!他可以找一截胶水管,放到缸里,把缸里的水抽出来。这样,缸里的水抽出来以后,孩子自然就得救啦!”这下,教室里热闹起来了,好多同学又重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又是一个平时在我心目中学习不怎么好的学生刘奇说出了与众不同的想法:“我感到司马光这样砸缸不是很安全!砸缸把缸损坏不说,还很容易伤到缸里的小孩子和旁边站着的孩子啊,也有可能伤到自己!”其他同学还提出了很多好的办法,如:让警察叔叔及时赶来救出缸里的小孩子;找一截牢固的绳子,把绳子的一端甩进缸里,另一端留在外面,缸里的小孩子抓住绳子,站在外面的孩子用劲拉,就能把孩子救出来;找一个会游泳的小伙伴爬到缸里,把被淹的小孩子救出来。我耐心地听了同学们的一些关于如何救小孩子的想法,内心感慨万千,真是“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善于诱导,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所有的学生都会有进步!

(作者单位 湖北省建始县官店镇民族小学)

司马光砸缸范文第3篇

2.题目:《司马光砸缸》

3.作者:郭兵

4.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

5.好词好句好段:勤奋好学惊慌失措急中生智机智勇敢

司马光从小勤奋好学,非常聪明。

他突然急中生智,想出了好办法。

6.主要类容:司马光和小伙伴们在花园里面玩,一个小伙伴非常调皮,爬到了房顶,一不小心跌了下来,掉进了水缸里。司马光马上叫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他使劲推水缸可是推不动,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拿起一块大石头朝水缸砸去。只听“扑通”一声,水缸被砸破了一个大洞,那个小朋友从洞里钻了出来。这时,得到消息的大人急急忙忙跑来,看见司马光已经把小朋友救了出来,都竖起大拇指,夸他是个聪明的好孩子。

7最喜欢的人物:司马光

因为:他勤奋好学,足智多谋,机智勇敢。

最讨厌的人物:那个掉进水的小朋友

因为:他太调皮了,不听大人的话。

司马光砸缸范文第4篇

那节课上的是一下语文第20课《司马光》,读到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缸的那一段时,有个孩子高举着双手要提问,我正讲得起兴,不希望有人来打断,可他偏偏高举着一只手不放。看他着急的样子,我只好先让他提问,他说:“老师,万一司马光砸的那口缸是钢的或者铁的,砸不动怎么办?”我一听有点懵:竟然还有这样的问题?我当时只是简单地回答说古时候的缸大部分都是瓷的,一般没有钢铁做的缸。还提醒那个孩子要提一些和课文相关的问题。

下课后我跟同事聊起了这个小朋友提出的问题,觉得挺有意思,当然还有点无奈:竟然会提这样无厘头的、没有价值的问题,简直是稀奇古怪啊!有位老师跟我说,学生提问也是需要教师引导的,要引导他们学会提问,提出和课文相关的有价值的问题。

“有价值的?什么样的问题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呢?”我在心中进行了思考,可是越思考却越发现,这个孩子的问题看似没价值,实际上却很有价值。《司马光》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除了识字写字读文等基本要求外,还有一个要求就是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体会遇到困难不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的道理。司马光遇到这样的事情能想出办法,那么我们遇到其他新问题时能想出相应的办法吗?事物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的,如果当时的瓷缸变成了现在的铁缸,或者变成了河水、湖水、江水,我们又该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救起这些落水的人呢?这时候还能用司马光砸缸的方法吗?显然不能,那我们此时的讨论可否帮助孩子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尽快地、更直接地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呢?这样的探讨,其实不仅仅是一次讨论,还是一次安全教育,也许,如果早有了这样的安全教育,就不会发生前些天大学生出游,自己明明不会游泳却还是为了救落水者而失去生命的悲剧了。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每一课都有遇到困难、积极动脑的要求,一起讨论怎么从铁制的缸里或江河湖水里救出落水的孩子,不正是在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吗?

司马光砸缸范文第5篇

一、具体课例分析

尝试一:感悟实践,诱发积极探索。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托于这些例子,但又不可以局限于这些例子,更多的是要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能够超越文本阅读。

课例1:《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如何以点带面,促进学生感悟、探究呢?

1.抓“到处”,在想象中理解。引导学生猜想乌鸦到处找水喝可能飞到了哪些地方,启发学生自主想象,体会乌鸦急于找水喝的急切心情。

2.抓“瓶子”,在观察中思辨。拿出三个不同的瓶子(一个装半瓶水,瓶口小;一个装满水,瓶口也小;另一个装半瓶水,但瓶口大),让学生读读课文,想一想哪一个瓶子才和乌鸦找到的一样。这样,学生读文的兴趣就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会细心地去文本中找寻答案。这就是一种探究意识的培养。

3.抓“方法”,在实践中感悟。“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是学生尤为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学中,通过往瓶子里放石子的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问题的情境,紧抓对“一个一个”“渐渐”的理解,引导学生观察瓶中水的变化,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多方交流,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4.抓“喝水”,在生活中探索。启发学生想象:要是小乌鸦身边没有石子,那该怎么办?学生们想到了找一根吸管、翻倒瓶子等好办法。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上网或看书多收集一些有关乌鸦的资料,丰富知识积累。

课例2:不要再让司马光砸缸了!

《司马光》又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记得以前,每教完《司马光》后,我总会在拓展延伸的环节问学生:“你还能想出其他更好的方法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可每次在班上汇报交流时,学生们的脸上便会被沮丧之情笼罩着。究其原因很简单:学生们年纪小,思维比较单一,提出的方法还不够成熟,跟司马光“砸缸”比,还是逊色多了,他们能不沮丧吗?

再教学《司马光》一文时,我大胆作了新的尝试,不再引导学生在这方面展开想象,而是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理解重点语句来体会司马光的沉着镇定、多谋善断。整堂课,我只问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里体会出来的?”有的学生说:“司马光是个聪明的孩子,他能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办法。”这样就引出了第五段的学习。“如果你就是司马光,请你来砸那口缸,谁来演一演?”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举起”“使劲”“几下子”等关键词。也有的学生说:“司马光特别能干,有人掉进缸里,别人都慌了,他却没有慌。”我就让他读读有关的段落,从对比中感受司马光的沉着镇定。学生的独特感受有很多,只要他们敢于表达,有理有据,我都给予肯定。在学文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是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想对司马光说什么?假如你是其他在场的小朋友,你又会说什么?你自己又有什么话想对司马光说呢?”让学生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学生们都畅所欲言,一朵朵智慧的火花绽放异彩。真没想到不让“小司马光”继续“砸缸”后,反而涌现出更多机智勇敢的“小司马光”!

尝试二:自主探究,问题激活课堂。

一直以来,学生都处在一种等待教师提问的状态,一旦教师没提问,结果会是怎样呢?他们自己还能提出问题吗?教学《称象》时,我就尝试把提问题的权利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可以真的提出问题,提出真正的问题,让他们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课文学习。

1.引导提问,大胆质疑。在教学《称象》这一文的前一天,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问题纸,并郑重地告诉学生,要求在预习时将产生的问题填写在纸上。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曹操到底是什么人物?曹操旁边的官员真有这么笨吗?秤到底是什么东西?曹冲到底是怎么称象的?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吗?

2.筛选问题,自主探究。针对学生的问题,我的做法是分组让学生在组内筛选整理大家的问题,先试着在组内讨论并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再对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类,最后大家着重聚焦四个主问题:(1)为什么曹操听了官员的话会直摇头?(2)秤到底是什么东西?(3)曹冲到底是怎么称象的?(4)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针对第四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展开深入讨论,并加以适当点拨:“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有比这更好的办法吗?”学生说造一杆很大的秤,或者直接用大吊车来称。有学生马上提出异议,他说大吊车是现代工具,我们应该回到古代去想办法。学生通过仔细思考,又想出了许多新办法,如有的认为搬石头太费力气了,还不如改成装猪、山羊等动物,把猪、羊赶上去就行了。有学生提出改进,认为用人来代替石头,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学生的智慧、潜力真是无穷无尽,他们敢于超越古人,勇于创新,而这些都是教学目标不能预设到的。课堂上教师更应该多关注生成的东西,让智慧火花悄然绽放。

二、教后反思

教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但绝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开发课外资源,努力引导学生亲近社会,在生活中学语文、悟语文、用语文。

拓展训练并非让学生钻牛角尖,走死胡同,这样只会浇灭学生创造的火花,而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展示个性。

司马光砸缸范文第6篇

司马光是当时最有名望的大臣,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的名声,从他幼小的时候已经开始传开了。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宋神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担任翰林学士。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来是要好的朋友,后来王安石主张改革,司马光思想保守,两个人就谈不到一块儿去了。

王安石做了宰相以后,提出的一件件改革措施,司马光没有一件不反对。有一次,司马光向宋神宗提出要求取消青苗法,同时,以老朋友的资格,写了一封信,责备王安石侵犯其他官员的职权,惹是生非,搜刮财富,还拒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王安石写了一封回信,对司马光的四条责难针锋相对地作了反驳。信里说:我受皇上的命令,改革法制,怎能说我侵犯别人职权;为国家办事,怎能说我惹是生非;为天下理财,怎能说是搜刮财富;驳斥错误的言论,怎能说拒绝意见。

司马光接到回信,气得要命。但是眼看王安石有皇帝撑腰,也无可奈何。最后,他辞去朝廷职务,离开京城,到了洛阳,表示不愿过问政事,关起门来写书了。

原来,司马光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古以来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他又觉得,从上古到五代,历史书实在太多,做皇帝的人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于是,他很早就动手编写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宋英宗在位的时候,他把一部分稿子献给朝廷。宋英宗觉得这本书对巩固王朝统治有好处,十分赞赏这项工作,专门为他设立一个编写机构,叫他继续编下去。

宋神宗即位以后,司马光又把编好的一部分献给宋神宗。

宋神宗并不信司马光的政治主张,但是对司马光编书却十分支持。他把自己年轻时候收藏的二千四百卷书都送给司马光,要他好好完成这部著作。还亲自为这本书起了个书名,叫《资治通鉴》(“资治”就是能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意思)。

司马光罢官回到洛阳之后,就专心写《资治通鉴》,一共花了十九年时间,才把这部著作完成。这部书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时期公元959年,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为了写这一部巨大篇幅的著作,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除了采用历代的正史之外,还参看各种历史著作三百多种。据说,这部书写成的时候,原稿足足堆放了两间屋子。由于它的材料丰富、剪裁恰当和考证严格,加上文字精练生动,所以成为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它对于后来的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

在整整十九年时间里,司马光把全部精力放在这部著作上面,每天工作到深夜。到《资治通鉴》完成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十分衰弱,眼睛昏花,牙齿大多脱落了。由于他在史学方面作出了贡献,他被认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

司马光在洛阳写了十多年书,但是因为他反对新法出了名,一些保守的官员都很记挂他。他虽然口口声声说不谈政治,但是许多人还把他当作“真宰相”看待,连普通百姓也知道洛阳住着一个司马相公。

司马光砸缸范文第7篇

一、为学生的创新意识搭建平台

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搭建创新平台,学生才能产生创新意识。平台的搭建,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一方面,通过精心的预设,促成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另一方面,需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在预设上,可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富有乐趣的活动,学生在问题或活动中,基于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潜能,通过回忆、想象加工成新的东西。当然,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也非常重要,如果有了好的预设,但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学生也不能碰撞出创新意识来。我校一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春晓》时有这样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就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

师:“春”是什么意思?

生:“春”是“春天”的意思。

师:那“晓”是什么意思呢?

生:“晓”是“早晨”的意思。

师:“春晓”连起来是什么意思?

生:“春晓”连起来就是“春天的早晨”的意思。

师:那你们在春天的早晨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

这里,教师预设的问题具有开放性,为学生留下了回忆、想象的空间,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活灵活现地为师生勾画出了一幅幅“春晓图”。其中,学生的“春晓图”也不乏想象,但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伴随着创新。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应当精心预设,所提出的问题要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唯有如此,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才能闪现智慧的火花,才能出现创新意识。

二、培养创新意识要关注个体差异

学生的创新意识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逻辑思维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与学生的自我信心、思维敏捷度也相当有关。教学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要进行不同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材施教同样适合。我听过两堂《普罗米修斯》,教师为了让学生认识英雄,走进英雄的内心,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上,教师都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一个“锁”进行感悟,可是,学生在对“锁”字的感悟上,就存在了很大的差距。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阅读面比较狭窄,尽管教师做了努力的引导,学生还是体会不出沉重、冰冷、坚硬等意思,对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被牢牢锁在高加索之上的壮举体会不深;另一堂课的学生是城市学生,由于知识面广得多,对普罗米修斯的悲壮体会就深得多。一个班级,同样存在个体差异,学生在理解、感悟上也有所不同,在创新意识上也有差别,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加强个别指导。

三、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基础教育改革以来,人们比较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在现行教材中,时时处处都能看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练习。就是教材文本内容中,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太多太多。至于教学实际情况中,是不是每个教师都注重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这恐怕就不敢肯定了。有了好的教材,不等于就能培训出优秀的学生。我曾今看到过这样的一则报道:有人说现在的教育出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症结是教材,他们对现行教材提出了颇多的意见。正因为教材不好,所以教育致使培养的学生不好。但专家对近几十年的教材进行了对比(包括民国时期的教材),发现还是现行教材优越于过去的教材。为什么有了好的教材,还是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呢?我认为只有好的教材还不行,还必须要有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只有教师的观念得到转变,时刻牢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训练,教育的效果才能得到质的转变。实施基础教育改革已有十年之多,但多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比十年前进步不了多少,所以,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从改变教师的观念开始。其实,“一题多解”、“续写”、“扩写”等等都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性,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学生的发散思维就会增强。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所谓求异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对某一研究问题求解时,不受已有信息或以往思路的限制,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方法的内核是:积极求异,灵活生异,多兀创异,最后形成异彩纷呈的新思路、新见解。可以说求异思维方法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我校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司马光》的:

……

师:你最佩服司马光什么?

生:遇见事情不慌张。

师:从课文中哪句话体现出来的?

生: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师:从哪些词中体现了司马光遇事不慌?

生:“举起”、“使劲砸”。

师:如果司马光慌了,能那样做吗?

生:如果慌了,司马光就举不起那大石头,也砸不破缸。

师:假如司马光慌了,结果会怎样?

生:也会像那些孩子一样,哭哭滴滴去找大人。

师:同学们猜想一下当时司马光是怎样想的?

生1:要是和其他人一起去找大人了,缸里的伙伴早就淹死了。

生2:“我”是一个小孩,最好的办法是砸缸。

生3:这儿有石头,就用石头砸缸吧。

生4:“我”要用一块大一点的石头才能砸破缸,就是砸到了缸里的小孩,砸伤总比淹死强。

师:除了砸缸,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生1:可以找个凳子让那个孩子爬出来。

生2:可以直接把那个孩子拉出来。

生3:可以找根竹竿把小孩拉上来。

师:这些方法能及时救出小孩吗?

(学生讨论,认为这些方法都不行)

师: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让小孩离开水。

师:说得对!救伙伴就是要让伙伴离开水,可是,当伙伴离开水不行时,那就只有让水离开伙伴,砸缸不就让水流走了吗?让伙伴离开水是正向思维,让水离开小孩是反向思维,在今后生活中遇见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试着用反向思维解决问题。

……

司马光砸缸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多媒体;心理健康;课堂效率

随着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对健康的定义也更加的完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适应社会发展才是真正的健康。小学生心理健康是其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有其特点和规律,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小学心理健康课教师应深入探讨研究的课题。合理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丰富教学内涵,拓宽教育形式,优化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和学的有机结合,使小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获取技能,感染其内心世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快乐的体验,提升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效率。

一、音乐与心理健康课有机结合

音乐作为艺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我们生活和心情的调节剂。

音乐是一个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人消除紧张、缓解压力,对人体的脑波、心跳、胃肠蠕动、神经感应产生作用,进而使人身心健康,形成积极的心态。在心理健康课堂上,教师可以把音乐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利用音乐有效提升心理健康课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学会创新》一课时,在学生了解、掌握了创新的益处后,教师为学生展开想象提供了驰骋的空间,这时教师播放《春江花月夜》,其旋律古朴和谐、雍容典雅、节奏平稳、音韵舒展,用含蓄多姿的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深远恢弘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与唯美的感染力,教师让学生们闭上眼睛,随着音乐的播放展开想象。

这堂课通过对音乐的运用和教师课后总结的一番话语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这堂课你们表现得很出色,老师欣喜地看到,你们不仅懂得了什么是创新,还简单地了解了如何创新,不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还有创新意识。老师为你们骄傲。神奇的大自然正等待你们去探索,宇宙的奥秘等待你们去揭开,老师坚信,通过努力,你们中间也许会出现第二个爱迪生,第二个阿基米德,你们相信吗?让我们在美妙的歌声中结束这堂课吧!(播放歌曲《天地之间》)”。教师从学生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学生变得更有自信,更加充满激情。

二、课件使用与心理健康课有机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课件的使用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与欢迎,它能把教学内容用生动形象的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成一堂生动的、学生积极参与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笔者充分运用课件,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最爱听,也爱讲。在心理健康课教学中,笔者结合教学内容运用课件播放故事或者是故事的开头,让学生续编完成故事的内容。一些学生很少在课堂上发言,也很少在学生面前说话,为了克服他们胆小畏惧的心理,教师让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锻炼胆识,克服畏惧心理,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慢慢地克服了学生心理上的弱点与不足。

三、影像与心理健康课有机结合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也日新月异,形式多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学生喜爱的动漫卡通等影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