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我眼中的同学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眼中的同学,是一个不会尊重别人,伤别人自尊心的同学,说句内心话,我特别的讨厌这样的同学。
有一次,我们正是选举班长的时候,可是,有一位同学名叫马小兰,她当了副班长觉得还不够好,我当了正班长,她想抢走我的正班长的位置,我也无话可说,可是……她在别人的面前,说三道四的,我很生气,我问她的时候他,她就笑嘻嘻的对我说:没啊,我觉得你当班长挺适合的。我看她那表情……我最后想在老师的面前推举她,可是,她还是那副样子……
别人说我什么话都行,可惟独是我好朋友那,难道真的是我的错吗?我当班长也有错吗???真的是无法判断那~
吴忠市红寺堡区第二中学初一:杨璇
关键词:小学生 作文 引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201-01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的写作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要使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好起步作文,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新课程精神,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以富有针对性的策略引领学生逐步完成从不会写到会写,从写得不好到写得比较好发展。
1 以说话为基础,以说促写
说和写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二者又是密不可分的,口里说不出,笔下就写不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决定了其正处于由口头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过渡时期,口头语言优先于书面语言。教师应该从儿童语言思维发展规律出发,遵循先说后写的原则,以说话为基础,进行多方位、多渠道的说话、写话训练。鼓励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指导学生通过说话形成一定的口语表达技巧和谴词造句能力,实现以说促写。首先,要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情境,搭设说话的舞台。如在班级擦完玻璃后,及时组织学生即兴畅谈。有的学生说自己是怎样擦玻璃的,有的学生讲自己擦玻璃时的心情,有的学生分析如何能够将玻璃擦得更干净,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擦玻璃过程中的有趣事。同学之间相互补充,诱发思路,营造出了热烈的说话氛围。第二,要教会说话方法,提高说话条理性。小学低年级学生说话时往往思维跳跃性很大,想到哪就说到哪,缺乏条理性,这就需要教师从时间顺序、方位顺序、逻辑顺序等方面教给学生说话的方法。如用“前、后、左、右、上、下”等词,说说“我们的教室”、用“先……再……然后……最后”的句式叙述自己在某一节课上的活动。第三,要结合课文学习,进行说话训练。如学习《动物园参观记》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参观动物园的经历和感触,既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又降低了说话的梯度和难度。学生在说话的基础上“写话”,将闪烁着独特情感的口头语言落实为简洁、生动、通俗的书面语言,真实、自由地展现出他们特定年龄段的真实心灵世界。
2 以阅读为先导,以读促写
阅读和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它们既各有分工,又相辅相成。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沉淀敏锐的语感。可以说阅读是吸收,这一过程如同“布云”;作文是释放,是学生渴望交流,不吐不快的“行雨”。因此,在小学作文起步阶段,教师要立足以阅读为先导,启发学生用心去体会文章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中渗透的作者情感因素和写作技巧,以阅读促进学生的写作。①阅读不是随便地看书,而是有目的、有选择地阅读语言文字,先弄清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解决“写什么”和“为什么写”的问题;然后掌握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明白“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如阅读《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就是要明确文章是以萨沙一家在雨中的故事,表现萨沙要做强者的志气和人们互相关怀、互相爱护的真挚感情。文章以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这样就使得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十分清晰。②除了课内阅读,学生更应该有大量的课外阅读,阅读的范围要广泛,诗歌、寓言、童话、小说都应该涉猎。既要有现代作品,也要有古代作品;既要有文学读物,也要有科普读物。③根据“看一遍不如背一遍,背一遍不如写一遍”的普遍认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美语段、经典故事,记录阅读中的感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 以实践为源泉,以行促写
作文不是简单的字、词、句、篇的组合,没有丰富生活积累作支撑,作品就会“贫血”。实践是学生获取写作资料的重要渠道。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形成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师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中去,到山川旷野中去,在教师的指导下投入情感,学会观察,从一草一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一言一行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透过表面现象去认识和捕捉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例如:要写《我眼中的秋天》,我们就应该带领学生到涌动金色麦浪的田野、硕果累累的果园和红叶漫天的山岗,挥镰收割、登树采果、摘叶收藏,在实践中发现秋天的厚实、丰满和炫丽,动笔写作时便能够从任一方面、任一角度去描写、去抒情、去畅想。实践让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观察,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这样日积月累,写作的源泉就永远不会枯竭。
小学低年级的作文起步教学“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我们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准确掌握学生实际,艺术地运用作文教学策略,引领学生步入作文的天地,走进自由表达的乐园。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表,作文时思接千载,文如泉涌,快乐地作文,流畅地作文。
参考文献:
[1]孙景霞.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研究[J].素质教育・教师教育,2012年第2期.
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陈建新多次提到当今高中毕业生作文方面的不足之处,诸如“内容空洞,语言花哨,缺乏真情实感”(《陈建新教授谈2011年高考作文阅卷代表性问题》)。其实质只有一个,就是“写什么”——没有内容可写,就只能依托语言辞藻来美化,缺乏对世界事人生的实际体验。没有内容的积淀,或泛泛而谈、不着边际,或凭空想象、胡编乱造,结果文章就空洞虚假了。按照如此推论,写不好作文,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就行了。这里有一个认知方面的错误,没有把写作当作一个完整的过程来看。或者说,写作行为起于对“材料”“取材”的把握,一旦内有感知,便外可表达(也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很盛行的写作理论“双重转化论”)。显然,写作过程中,人们是由“感知”直接“表达”出来的。这需要我们寻找另外一种比较符合写作过程、适宜教学的作文理论。
2008年,我读到了四川师范大学马正平教授的《高等写作学引论》《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等书籍,他依托“知行递变论”而提出了“非构思写作理论”, 一下子打开了我的教学思路。他认为:“非构思写作就是指运用一整套写作思维操作模型来生成文章立意、文章结构、文章材料、文章语言的自觉化写作生长过程。”(《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429页)写作行为过程应该是立意的产生和对立意的表达的意识过程。只有文章的“立意”产生以后,文章的材料概念才开始产生。因为材料是对表达主题、立意而言的,没有主题、立意的产生是没有写作材料意识和取材行为的;而人们在写作之前对生活的观察和材料的收集,不是写作的“取材”,而只是一种写作的准备。马正平教授走的是一条“如何写”的道路。
“非构思写作”主要研究了“一整套写作思维操作模型”,只要按照“一整套写作思维操作模型”写作,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可以较快得到提升。我进行了三四年的操作实践,效果比较明显。而因为天下文章都按照“一整套写作思维操作模型”来写,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也体会更深,这是“以写促读”(以写作提高阅读水平)的一个案例。
二、“非构思写作”的探究和实践
“非构思写作”的核心是写作赋形思维。马正平教授研究发现:写作中对主题展开的文章内容生成,从而产生艺术感染力的思维操作技术,其中最突出的写作赋形思维是重复与对比,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在重复与对比中将文章立意完成。如何使赋形思维展开呢?他提出了两类六种思维操作模型,就是分析性写作路径思维操作模型(因果、构成、过程)和综合性写作路径思维操作模型(集合、概括、模型)。我以此理论为基础,抓住“写什么”和“怎么写”,进行短、平、快的写作训练。
探究之一,关于“写什么”。
“非构思写作”理论认为文章的内容基本属于重复和对比,要么是同一内容的不断渲染加强,要么是螺旋上升,要么是反面落笔,等等。因此,我们作文中要不惮于对熟悉资料的准备和使用,更何况,先熟后生是学习的必经之路。虽然我不赞成《高考只考三篇作文》那位作者的论述,但“我与社会”“我与自然”“我与人生”三个范畴是绕不开的写作题目和写作题材,平时要学生在审题、选材、用材上有意识地往这个方面靠,即使虚构,也能做到艺术的虚构,能够合乎生活的逻辑和社会伦理,达到内容的真实性,应该是有益无弊的。
写什么?写材料,这里的核心是对材料的准备和重组。我们先从反例来说,很多学生作文写不好,是因为心中无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作文不仅空洞,更大的危害是,学生因为没有材料而畏难写作。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学生材料的准备工作,积极准备材料,然后让他们反复咀嚼,不断重组。如何准备材料呢?还是三个方面,“我与社会”“我与自然”“我与人生”。例如2011年浙江高考作文《我的时间》。在具体的审题过程中,根据所给材料中“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赋予也在变”等关键语句,可以很快形成判断,提炼出诸如“如何在合适的、有限的时间(生命)里创造生命的辉煌”“如何在我个人的时间里做有意义的事情”“自己如何抓住时间,在合适的时间里创造自己的辉煌”这样的立意来。这就是“我与人生”范畴的示例。如2012年浙江高考作文《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同时扣住“我与人生”“我与社会”两个范畴。所以,适当积累这些方面的材料,对学生写作是非常有利的。
写什么?写系列,让学生在重复中找到写作的乐趣和体验到写作的进步。如前所述,为了突出学生的写作主体意识,我运用系列作文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自身材料,如《我笔下的大自然》《我眼中的一个人》《我讲的一个故事》《我认识的一个道理》。学生自己想要写、喜欢写的题目,就会付出努力将它完成。系列作文主要是帮助学生理顺自身的材料,做到写作时不至于“虽然有材料,可是用不好”的情况的出现。这些题目因为贴近学生,学生有材料可挖掘,写出了不少优秀的文章,并在报刊上发表。此外,我还指导学生写日记、写随笔,多观察、多思考,只有平时多积累,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而不是捉襟见肘。
探究之二,关于“如何写”。
“非构思写作”中的六种思维操作模型,促使我对作文教学有了“先共性后个性”的思考,就是先按照好文章的一般写作思维模型来写,等到熟悉思维模型之后,再进行个性化的追求。很多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的目的是被一下子拔高的,就是精英化作文,追求个性。我以为这种方法不利于普通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尤其是农村学生。比如议论文,我就先按照“引议联结”的四步作文法教学,一种模式熟悉了以后,再千变万化,就有个性结构出现。我带一届学生,展开步骤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片段训练,培训学生的文采;其次是文体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体习惯和文体意识。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不断积累。一周几节课是不可能明显提高写作能力的。下面来谈谈我是怎么进行“怎么写”的操作的。
怎么写?要重视分块训练。很多人认为培养学生文采是艰难的,我也如此认为,但更要积极寻求方法。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加自觉地重视作文的文本性,我认为,分块训练不失为好方法,平时作文分为文体块、文句块、想象联想块、思路块。如文句块着重训练学生的衔接和文采。比如排比段的运用、比喻句的运用等,增强学生的文采,通过文采来增加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2012年高考作文,我们有的同学用“路边鼓掌”为题材,写出下面的排比:“你若是坐在合欢树下思考的史铁生,我会用风的声音悄悄鼓掌;你若是坐在窗口享受细腻一刻的海伦·凯勒,我愿意用阳光温暖的触须为你鼓掌。你是追日的夸父,我就是你的铿锵脚步;你是‘道德高地’的司机吴斌,我愿意成为心脏为你跳动,延续善良。”语言文采出众,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