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短歌行朗诵

短歌行朗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短歌行朗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短歌行朗诵范文第1篇

就审美的存在形式而言,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等形式。以下我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谈如何通过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美的挖掘,去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艺术美是指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美主要是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的。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一种审美反映,文学作品是作家通过审美想象创造出的一个既源于现实,又不同于现实,而是相似于现实的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在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对其艺术美作一番充分挖掘,就能让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爱好的同时,获得相应的美感愉悦,从而真正把学习看作智力劳动的愉快过程,当作感知美、鉴赏美乃至创造美的过程。这样的话,必定事半功倍。

首先是挖掘教材中的艺术美。即引导学生结合相应的艺术观点,通过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品味,去领悟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例如学习《再别康桥》一诗时,可让学生用闻一多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新格律诗理论合作探究学习此诗,最后由学生归纳探究结果:①绘画美,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②音乐美,主要体现在A. 押韵;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C. 回环复沓。③建筑美,全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体验到了合作探究学习过程的愉快并增强了个人自我感和社会认知感。

其次是挖掘教学辅助资源的艺术美。语文科常见的教学辅助资源有视频、音频、图片等,他们蕴含的艺术美也应充分挖掘、充分利用。学习《孔雀东南飞》之前播放同名动画片以及同名歌曲,让学生对故事有了了解,并由此激发起学生学习此诗的兴趣。学习曹操的《短歌行》,播放电影《赤壁》里朗诵《短歌行》的视频,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习《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时,播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图片,带给学生心理上极大的震动。

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物的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的美,都属于自然美。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则是通过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间接反映的,都是以自然的人格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掘自然美丰富、广泛的内容,将学生带入一个个如梦似幻的境界,并从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情感,形成崇敬自然、珍爱生命的价值判断。如的《沁园春・长沙》在描写寒秋景物时一扫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而是通过对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白帆、蓝天、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壮阔绚丽的秋景图。作者描绘的寒秋景物蕴含了自己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情感。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美和人的美。它包括人的美、社会斗争美、劳动美等。其中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而人的美又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的内在美,包含着和平、尊重、爱心、宽容、乐观、责任、合作、谦虚、诚实、朴素、自由、团结、专注、想象、宁静、勇气、敬畏、热忱、虔诚、感恩、纪律等,它们保持着文化的“经典意义”。通过对人的内在美的挖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短歌行朗诵范文第2篇

一.明确目标,提高素养

众所周知,职业中专是为社会培养初级人才的学校。职业中专学生语文素质、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职业中专学生的前途和终身发展方向。所以,在社会职场对职业中专人才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的知识目标和教育教学对象,积极调整教育教学结构,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尽量在职业中专语文古典诗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渗透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洁身自好的道德理念等素质教育理念,从而构建起美丽、高效、丰富、健康的职业中专语文古典诗词素质教育体系。

比如,教学时,我们可以在不影响正常的古典诗词知识传授的前提下,借鉴教材中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等向同学们渗透面对挫折时一定要保持积极、乐观、自信的精神等;借鉴宋代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向同学们渗透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的人生观;借鉴唐代诗人柳永的《雨霖铃》向同学们渗透情感的真挚与美丽;借鉴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向同学们渗透同情弱者、关爱弱者的人文情感……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中国古典诗词因其具有优美的形式、凝练精辟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蕴等美学特质而堪称世界文学之最。但是,由于其创作的时代与我们相隔久远,导致职业中专的同学对古典诗词的诵读、鉴赏等常常知难而退。故此,教学古典诗词时,我们有必要创设与古典诗词内容、情境等和谐一致的教学氛围,引导同学们通过聆听、诵读、品鉴等方式达到理解古典诗词大意、鉴赏艺术形象及体味作者在古典诗词中寄寓的美好思想感情等,激发同学们对古典诗词的情感体验及与古典诗词的作者产生近距离沟通的强烈愿望。

比如,教学唐代诗人李白的《将敬酒》时,我曾借助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从网络中下载的曹灿深情诵读的《将进酒》音画配乐视频给同学们视听,当同学们看到画面中飘逸俊美的李白画像、听到视频中传出的时而激越时而舒缓的古筝乐曲和曹灿抑扬顿挫的诵读之声时,同学们都禁不住跃跃欲试,立即合着音画视频中曹灿的配乐朗诵抑扬顿挫的朗诵了起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可见,在职业中专古典诗词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创设与教学文本内容一致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同学们激情诵读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

三.纵横延伸,拓展诵读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规定:职业中专学生必须“养成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鉴于此,我们不仅要千方百计激发同学们诵读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还要学会以点带面纵横延伸、拓宽同学们古典诗词的诵读面、扩大同学们记忆中的古典诗词储存量的方法。其法,既可以将所教学的某一首古典诗词,与其同题材、同内容、同表现手法等的其他古典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也可以将同一作者的其他诗篇联系起来诵读,继之形成一个古典诗词接龙诵读链接。

比如,教学李白的《将进酒》时,我们既可以引导同学们诵读与“酒”相关的其他诗歌,比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等;也可以引导同学们诵读李白的其他诗篇,比如李白的《赠汪伦》《蜀道难》《静夜思》《西江月》等。

事实证明,采用上述以点带面、纵横延伸、拓展诵读的古典诗词教学方法,既可以扩大同学们诵读古典诗词的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同学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强化同学们对古典诗词的记忆效果,继之激起同学们诵读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短歌行朗诵范文第3篇

一、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与乡土文化

如开展“课前三分钟”小活动,讲述家乡的名人轶事,介绍家乡某处的名胜古迹,让学生唱一首家乡民歌,或表演一段地方戏曲等。一个个小活动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课堂上,利用自己的积累和了解到的乡土文化知识,表达思想感情,提高语文能力。又如,联系课文教学将语文的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与地方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学习曹操的《短歌行》时,组织讨论“月明星稀”此类天文知识;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时,了解“中国之冠”的民族特色及文化内涵,比较本地著名建筑尤家花园的建筑共性等。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兴趣。

二、利用课外活动渗透乡土文化

开设乡土文化阅读课,引导学生分类记录家乡特有的节日、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其渊源,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阅读有关乡土文化的文章,培养他们乡土的亲近感和自豪感,使学生热爱家乡的大自然,热爱家乡的历史。

开展乡土文化之旅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乡土文化的内涵和底蕴,继承和弘扬乡土文化。鼓励学生运用调查日记、自办手抄报、诗文朗诵、舞台剧表演、写演讲稿等多种方式来展示自己在乡土文化学习中的成果,让他们认识到生活之中皆有语文,自觉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例如农历四月初八红会是颍上县城的传统庙会,颍上人对这个节日十分重视,每年都举行得异常隆重,而关于这个乡土气息非常浓厚的节日保存的文献资料很少,可以让学生以调查了解为主,搜集这个节日的来历、风俗。

同时,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还明确了开发与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主要原则。

1.实用性原则

我们紧紧围绕“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就提供什么”这一宗旨,依托百年老校的资源优势,按照贴近实际、贴近家乡、贴近学生、注重实效的原则,致力于教材的乡土化。通过下发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学习需求,然后依订单式制定、开发方案,由课题组成员分头实施。如为宣传家乡风情,弘扬民族文化,我们搜集整理了家乡节日习俗、婚丧嫁娶习俗、淮河的传说、普通话与颍上土语比较等,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生活中学,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2.实效性原则

要提高效率就要摒弃陈陈相因的观念、方法,大胆创新,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激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门径。兴趣从何而来?就是要靠教师的相机诱导。教师根据身边活生生的事例,创设一个真实、生动、诱人的学习环境,启迪学生的思维。

(2)善问。引导学生问,是打开教学实效性之门的钥匙。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应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开放课堂。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是教师向学生问,也可以是学生向教师问、学生向学生问,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3)敢想。让学生大胆地想,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源泉。敢想就是鼓励学生求异,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主见。美国教育家可罗韦尔指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展新的思维方式。”

3.乡土化原则

短歌行朗诵范文第4篇

在传统的教室中,虽然只有黑板和粉笔,但课堂的互动性好,教师可以灵活的调节课堂进度,师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教师讲解时更注意语言的表达,具有启发性与感染力,声音抑扬顿挫,使学生听得明白,产生兴趣;新知识、新概念的引入往往注意打好伏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情绪的变化,善于根据学生情绪的变化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正确判断教学效果;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讲解时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及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我在上《秋水》一课前,讲了两个生动的庄子寓言故事,立即把学生引入对课文阅读的兴趣中,在上曹操的《短歌行》之前,我让学生举手发言,回忆曹操的诗作《观沧海》,讨论对曹操其人的印象,《杨修之死》和《赤壁之战》的学习,以及《三国演义》的影响,使大家对曹操都不陌生,于是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我根据学生的情绪掌握课堂节奏,及时切入课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传统的课堂里,老师可以集中精力,综合运用提问题,设谜语,讲故事,声情并茂的朗读等等教学手段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黑板和粉笔虽不如投影仪般具备声色的效果,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激发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产生许多遗憾,如果借助黑板这种“灵感”就会得到充分展示。另外,好的手工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体现教师风格的作用,有无形感化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我在传统的教室里,往往把黑板分两半,一半是正式的课文的纲,随讲随写,使学生及时把握教师的思维进程和课堂进度,另一半留给自己随便涂鸦,及时写下“思想的火花”,如在上《雨巷》一课时,我及时介绍了李煜父子以及“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学生在听后马上在黑板上看到诗人名字及诗句,但有一次用多媒体课件上,我无法把大屏幕卷起来写在黑板上,只是在众多的幻灯片中找到有“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一诗句的那一张,但诗句藏在一大堆文字中,学生看后一定不如黑板上即时写下的深刻。

当然,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它信息量大,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大量的信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如在上完《再别康桥》一课时,我在课堂上做了延伸阅读,运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展示了《偶然》,《莎扬娜拉》,《雪花的快乐》等徐志摩诗歌中的名作,如果用传统的黑板,这些时间写一首都不够。如在上《怀李叔同先生》一课时,我给学生展示了李叔同的大量书法、诗歌作品,同时用幻灯片放映了丰子恺的大量漫画,使学生对李叔同其人和作者丰子恺有了更多感性的了解,结合课文的叙述,使二者的人格魅力深深地烙在学生心中。

其次,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甚至动态演示。在语文课堂上,这一功能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最简单的是每个作家在介绍的文字旁都可以配一张或数张照片或画像,使学生增强了了解的兴趣。另外,语文的文本范读常常必不可少,在网络上找到相应的好的配乐朗诵的音频或视频文件,就可以轻松地在多媒体教室中演示了。如《再别康桥》一课,我随着朗读的节奏,还为诗句配了相关的图片,处理成怀旧的色彩,学生很喜欢,课后纷纷借我的课件拿去拷贝。《春江花月夜》一课。我不失时机地在解读完课文后播放了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在音乐的旋律中再一次领会诗歌的意境,有一女同学上完课告诉我这是她所上过的最精彩的语文课,课后马上去音像店买《春江花月夜》的CD片。在《雷雨》一课,我剪辑了电视剧的一段让大家观看,增强了对剧中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的把握。网络上有不少生动的,和课文内容相关的FLASH动画,都可以搜寻来充实语文多媒体课堂,如《致橡树》就有一个丁建华朗诵的精美的FLASH,放映的效果很好,还有一些古诗词,庄子寓言,都有人做成了FLASH,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珍贵的多媒体资源。

短歌行朗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接受美学;高中语文教学;教学质量;阅读

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培养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体阅读素养和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不断的创新和进步。“接受美学”理论是时展的产物,是教学教育的创新,也是教育改革的结果。这一理论能够有效地发挥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引导性,所以将接受美学与高中语文阅读相互融合,能全面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本文就基于高中语文教学,分析“接受美学”这一理论如何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要试用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应用开放式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中心和时刻注重学生的直观感受,并利用直接的情感体验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语文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尽可能的减少以教材和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学习模式,并不断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方式。例如,在学习教学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再别康桥》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组织起来,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有感情的阅读与朗诵,通过这样的形式改变了传统的直接灌输学生相关知识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这首中国现代诗里的情境,更易揣摩到诗歌里的情感世界,能够接受直观上传递出来的语文文化。又如教师在教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雨巷》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传播手段,播放一些忧郁悲伤的音乐,让学生仿佛真的置身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类似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更易让学生接受,还能提升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的能力。

二、实现创造性阅读方式

创新是人实现自我发展的基本方式。创造性阅读方式就是学生突破原先的语文阅读方式,利用创新来获取作品的独到见解,以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核心地位。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鼓励提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自我创新发展,体验个性化阅读。如在学习教学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短歌行》一诗时,全篇诗歌的基调都是苍茫悲凉的,高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上体验创造性思维,突破知识点的局限,让学生明白到诗人曹操的心境,主要是通过宴会的歌唱来表达他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三、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开拓期待视野

高中生处在青春期的年龄阶段,在思想上一般都具备较高的独立思想和接受能力,在阅读时容易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来理解文章内涵,再逐步在作品中体验到情感,开拓自己的期待视野。教师要扩展学生的期待视野,需要跳出课文阅读的固定模式,在学生的审美需求和阅读心理上加以揣摩和研究,再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把简单的、单向的知识传授法改为故事法、演示法、媒体传播法和实际应用法。还可以结合网络文学和最新在生活中流行的文学因素来讲授课文,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本章阅读内容产生兴趣。当语文教师讲授的内容让学生感到兴趣和期待,或者符合学生的期待视野时,就会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反应。如教师在讲授语文教材必修2第一单元《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可以结合在音乐上流行的同名歌曲《荷塘月色》来吸引学生注意,根据音乐使学生融入到教学情境,以讲授课文的内容和含义。只有当学生满意教师给予的期待视野后,才能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教师才会收获满意的课堂效果。

四、启用文本召唤结构模式

文本召唤结构解释为,作品的未定性与空白之处,其中空白是阅读作品中没有明确指出的部分。作品中存在文本召唤结构,才会使阅读者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作者还可以通过在作品中设计悬念来引导阅读者在阅读里体会到作者最终的心境及意味。未定性与空白是读者对作品的反映,也是体现学生的个性所在。如果语文教师在讲授时对阅读作品进行细节逻辑条理上仔细讲解,则会阻碍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教师应该启用文本召唤结构模式,把学生引导进阅读作品中,起到点拨和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寻找到作品中的未定性与空白处,通过开拓自己的期待视野来展开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加阅读的理解。

五、结束语

将“接受美学”这一理论应用在高中语文阅读中,不仅顺应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而且提升了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语文教师通过运用科学的理论有力的指导了学生的学习主体观点,同时有效培养了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和增加了自我个性的魅力。教师在接受并应用“接受美学”时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实现创造性阅读方式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开拓期待视野和启用文本召唤结构模式,并结合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随机调整,以便将“接受美学”理论的作用发挥到最佳。

【参考文献】

[1]陆祖魁.新课改下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解题思路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1):136

[2]陈O怡.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4(12):51-51

短歌行朗诵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1、注重引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帮助同学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使之引发思考,同时这也是对文言文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探索、尝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老生常谈的现象,改变课堂教学沉闷乏味、单调落后的现象,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潜能。首先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歌的钥匙。每首诗歌的教学,先让同学们从聆听名家配音朗诵开始,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吟诵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正如古人所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营造诵读诗词的氛围,把学生带人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其次在吟诵诗歌的同时,通过对经典名著的点评,根据每首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到课外去吮吸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把同学们带入图书馆,让他们与好书为友,以诗词为友,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阅读能力。这也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比如说教学进入到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时,利用多媒体,利用图片画面,引导学生想象结尾处合葬化鸟,“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却能“相向鸣”意境,帮助学生领悟浪漫主义理想的艺术魅力:指导学生借助图书馆,讨论解决“东汉婚俗”、“七夕节”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理想境界。《师说》认为:老师就是传授知识,解释疑惑问题的人。那么,如何传授知识?如何解释疑惑问题?如何当好引导者与合作者?《论语侍坐》给了我们启迪,孔子让每位学生言志,给予每个人畅所欲言的机会。现代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因此,要使学生对久远的诗歌文化作更深入的了解、思考,达到赏析,我们就必须营造一种诗歌赏析的氛围,本着“让课堂更有活力,让孩子更加聪明,让发展更为全面,让教学更富创意”的宗旨,教学中我不断启发学生充分联系社会生活背景,去理解、赏析诗歌。比如曹操的《短歌行》的教学课堂,教师进行作品背景介绍后,将课堂还给学生,交由学生,要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联系他们了解的文学作品及文学作品中对曹操的认识,畅谈对诗歌的理解,进而把握诗歌的主题,达到赏析诗歌的目的,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有的学生说“曹操是真英雄,不是奸雄”。有的学生说“曹操是位出色的诗人,不当丞相,做一个自由诗人多好”。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这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理论基础。课堂是开发潜能、培养智能、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使语文课成为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诗歌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诗文的赏析能力,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配合教学,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的实效性,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想法,举办一个“诗词知识”竞赛。让学生们进入备战状态,分组准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学生们进行充分的知识储备。经过一系列的比赛,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加鼓舞了学生的士气,更加激起了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经典的热情。中国文化经典是古代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她滋养了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产生过重要影响。因此中国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研究、探索这一文化经典中诗歌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这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需要,是培养一代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引导现代的中学生,进入这缤纷灿烂的诗词圣境,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4、保持诗歌的陌生化,有意识的忽略传统的课前预习

短歌行朗诵范文第7篇

Abstract: Aim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tatus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combining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the author talks about some of his experience.

关键词: 诗词鉴赏;多元智能;人际;语言;音乐

Key words: poetry appreciation;multiple intelligences;interpersonal;language;music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202-02

0引言

诗词是作者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用节奏鲜明、和谐精练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古典诗词更是我国文化的瑰宝。长期以来,传统的古典诗词鉴赏课,一般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记录背诵的模式,生动一点的会加一些电教化辅助手段,但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时间一长,学生不免产生厌学的情绪。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论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礼堂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援用上述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晚才发挥出来。而我们的教育就是要通过多元化的方法让学生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学习到有价值的技能。

因此,我针对职高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尝试在诗词鉴赏课上采用让学生课外探究、课内交流的方式。通过实践,我惊喜地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效率和鉴赏兴趣,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音乐感知以及与人相处等多种智能。在鉴赏过程中提高能力,在能力培养中鉴赏诗词,两者相得益彰。

1在合作中培养人际智能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可见,合作学习是发展学生人际智能的重要途径。

首先,让学生自由选择,老师适当调配,做到人员合理配备,形成学习小组。一般四到六人一组,组内由组长负责且各自职责分明。如网络资料收集员、书面资料收集员、成果构建员,成果展示员等。这些全要依照学生个体特长,由组内自行确定。然后,结合学生兴趣,老师指导选题。在题目的确定上,由教师拟定出若干研究题目,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小组商量后确定各小组研究的题目。

其次,积极合作,分工实施探讨。在团队中建立并维持协作的能力也是加德纳多元智能中交流智力的一种核心能力。小组互相学习的形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这一能力,学生课外学习小组的合作活动,以学生探究性的学习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分工实施探讨。有负责搜集相关书籍、网上资料的,有负责根据诗歌意境选取音乐资料的,有负责组织素材制作幻灯片的,有负责组织语言向同学展示成果的,各司其职,形成合力。

在小组的互助学习中,每个组员为了共同的研究目标先独立地开展各自的工作,然后集思广益、资源整合。比如,为了完成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在准备过程中,负责网罗作者苏轼信息的同学就要和收集该词赏析资料的同学共同商量,应采用哪些与该词有关联的信息。制作幻灯片的同学则需要及时与收集材料的同学取得联系,根据赏析的具体内容,配上相应的格式与插图,使作品图文并茂。同学之间互相依赖,广泛的交流、讨论,不仅形成了精彩纷呈的鉴赏方案,而且在同学间建立了信任、互助的人际关系。在成果展示时也需要成员的彼此配合,有的负责口头表达,有的掌控多媒体,有的负责朗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大于单个个体力量。更重要的是,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表现,实现学习互补,培养增强合作和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2在交流中培养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是指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它是职高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因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弱对择业的影响非常大。亚里士多德就曾感慨地说过:“人是社会动物。”而决定人类能够拥有社会性并且使人类与其他动物具有本质区别的根本特点就是语言能力。因此,语言智能在工作学习中,与人交往时是必不可少的。

经过了前阶段的小组合作后,就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成果展示。在表达交流阶段,我遵循鼓励原则,给学生提供机会,相互交流,展示成果。总体上由教师来主持,然后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组长先分别介绍成员及其在此次研究中所担任的工作,接着全组学生在讲台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成果汇报。展示形式多样化,如配乐朗诵、集体齐读、播放以诗词为词的歌曲、生生互答、小组讨论、情境表演等等。

在成果展示中,学生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除了准备的发言稿外,发言的同学还会就鉴赏过程中的难点向全班同学提问,同时小组成员也要即时解答班级同学的提出的疑问。有时因观点不同,双方辩论激烈,争执不下。生生互动,各抒己见,给学生一个思辩的机会。加德纳教授认为在讨论及争论过程中,当学生会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时,就会增强其自信心。当他们有机会讨论或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教组别人时,就会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

最后,是作业布置及反思阶级,我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另外,如果对课堂上陈述的观点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的就写出争鸣的文章,让每位学生通过一节鉴赏课都有思考、都有所得。

3在感悟中培养音乐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音乐智能在人类个体天赋中是最早出现的。人类与生俱来就拥有音乐的天赋,每个人都能够发展这种才能。在鉴赏环节中,不少学生就通过自己对诗歌意境、情感基调的理解,选择不同的背景音乐。如有一组同学在讲解《琵琶行》时选用了排萧乐曲,凄清婉转催人动容。有的小组在讲解王维的《山居秋暝》时用了班德瑞的曲子,清新跳跃让人精神为之一爽。这些用得恰到好处的音乐,贴切的传达了诗歌的情韵,给人最直观的体悟。或轻快,或凝重,或哀怨,或欢欣,节奏鲜明,将整个课堂引领到特殊的氛围中,便于听者领会诗歌基调和意境。同学们说,听了邓丽君的《虞美人》曲子后,即使没有听到对《虞美人》这首词的讲解,也能感受到词中亡国之君李煜淡淡的幽情。此外,有的组在鉴赏曹操的《短歌行》和诗经《静女》时,分别选取了叶振棠的《三国演义》主题曲和邓丽君的《在水一方》作为背景音乐,会唱的学生还在小声地唱和着,同学们都齐声说,歌美,词更美。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通过诗词鉴赏的自我学习活动,我给了学生诗情画意的美学体验,不仅让学生懂得如何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切实提高了他们的鉴赏水平,同进也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多元智能,让他们懂得去展示自己,在不同的层面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10月.

[2]徐汇教育信息网.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师专业化角色转换,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