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曹操《短歌行》辨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曹操《短歌行》辨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短歌行》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是曹操诗歌中最具有代表性“言志”之作。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这首诗选入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本,但笔者对诗的解释有所不同。本文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 短歌行;抒情诗;延揽人才

“短歌行”是汉乐府一个曲调的名称,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短歌行》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可以说是曹操诗歌中最具有代表性“言志”之作。在这首诗中,曹操昂然回旋地抒发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表现了他对于统一事业不能完成而产生的忧郁,和虽未完成统一,并不灰心,仍要广揽人才积极进取的豪迈心情,我认为诗的主旨,还是在积极进取的一面。

全诗是四句一韵,八韵组成。

开始两韵,“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如果将这些诗句,当成作者的消极感慨认为有及时行乐之意,其实错了。曹操这个人物是不会消极之感的。这里的感慨,正和他的另一诗篇《秋胡行》所说的“不戚年往,忧进不治”,是同一心情,他的感慨是有积极意义的。

从第三韵以后,才算进入了诗的主题,“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两韵,引用风雅,表示他延揽人才的迫切心情。“青柃”是他所思念的人物,为了这些人物,时常暗地会叹息。这两韵充分表示了他对招贤纳士的迫切的要求。

自建安以来,群雄割据,攻战不已,中原的人口,耗减最甚。仅存的户口,多在豪强族的控制之下,成了豪强的私属。赤壁战败以后,曹操损失了25万人,他要继续完成统一大业,是一个决定性的问题,这就形成了他的迫切要求。赤壁之战以前,他对人才的延揽,虽有所重,但不无疏略。如《朱子纲目》建安十三年条载,“操进军江陵,收用韩蒿和洽等,而刘璋别驾张松致敬于操,松为人放荡,操已定荆州走刘备,不存录松,松怨之,归劝璋绝操,与刘备相结。就是一例。对此事后人多有评说,在此也就不多言了,赤壁战败以后,曹操接受了和洽的建议,更加重视了招贤纳士,广事延揽的策略,建安十五年所下的求贤令文“天下未定,此特求贤这急时巴。……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便是史证。

第五韵“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四句,以明月比拟了他所思念和向往的人物。他感到思念和向往的人物,不得为他所延揽,正象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且是不可及,可爱而不可掇。最后只落得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里地,看出曹操如何思念贤士大夫的迫切心情。

第六韵“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一韵,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客人,即指贤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描写贤才既得,喜不自胜,欢乐无穷的情景。

另一种说法,就是说曹操到田间慰问归耕战士和战死的家属,和他们叙了契阔,和他们举行了谈宴。这就表示他没有忘掉和战士们的旧关系,时常怀念着他们。

对于这两种说法,现在大多数人都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科书上的解释也是这样,且绝大数教师在教学生时也这样讲。我不以为然,有一点值得我们来推敲一下,难道说曹操招得的贤士都是有旧恩的、阔别已久的老朋友?如果不是。那么“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又该作何解释?第二种说法不是恰恰解除了这一疑问吗?另外《三国志・魏书》建安十四年秋七月辛未令曰:“自顷以及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百仁者岂乐之哉!不是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史存抚循,以称吾意。”这个令文,可以说明诗意。再就是曹操清楚的知道士兵也是战争的重要资源,去慰问一下死难者的家属,表示一下怜悯之心,不是和刘备摔孩子一样达到收买人心的作用。这一解释也和第七韵的解释是相吻合的,所以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更有道理。

第七韵“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乌和鹊是成群的鸟类,在明明之夜,成群之乌鹊,绕着树一圈一圈地飞……,这是北方冬夜里常见的景物,似是眼前即景。但细玩诗意,似乎别有寄托,寄托什么呢?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科书中是这样讲的,“明月朗朗星星稀,乌鸦向南高高飞。绕树飞了多少圈,不知哪根树枝可栖息。这四句是说那些贤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无所适从,不知道投靠到谁的门下。”关于这一解释我也有不同的观点,我以为这是借乌鹊比拟了当时的流民群。自有战争以来,他们死亡最惨,是战争中遭受苦难的农民,为了避免战争死亡,成千成万,大量迁移,想寻找一块安静的地方定居,但他们的愿望是空的;他们时常有被驱走上战场,这些流动人口,正是曹操所要招抚利用的,可是这些人口,是不愿意受他的招抚,向南方流移,因而,因物抚事,以诗寄慨。这是为什么呢?其一,曹操是一位草莽英雄,他不象袁氏出身名门望族,四世公候,也不象孙氏出身世家,更没有如刘备一样的皇室血统,他没有显赫的身世。其二,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养成了人们的一个正统的理念。其三,在那个年代,仗是要靠士兵去打的,而不是几个能人贤士。因此,流民南迁,那更是必然之事了,人是极其重要的战争资源,曹操当然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也就放心不下,形之歌咏,也是很自然的事。

第八韵“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四句,以周公吐哺自喻,表示了延揽天下贤士的态度,他要天下贤士向他归心。帮助他完成统一大业。

曹操《蒿里行》,曹植送应氏诗,都是当时悲惨情景的真实写照。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力量来结束这个纷争的乱战,连年战代的局面,人民的苦难就不堪设想,所以实现统一,成了时代的要求,也是进步的事业,完成这个统一,在当时的群雄中,孙权、刘备已偏安一隅,曹操做大中原,统领北方,实际上他肩负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重任,这也反映了当时时代的意义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