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水的成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释义为:树木的根本和流水的源头,引申为寻根溯源;
近义词:刨根问底、刨根究底、寻根究底等;
反义词:浅尝辄止、孤陋寡闻、浮光掠影、不求甚解等;
出处:《左传》:“木水之有本源,民人之有谋主。”
【拼音】:dī shuǐ bù lu
【简拼】:dsbl
【解释】:一滴水也不外漏。形容说话、办事非常细致、周密,无懈可击。也形容钱财全部抓在手里,轻易不肯出手。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易三》:“又要说得极密处无缝罅,盛水不漏。”
【示例】:这也是王春宇几年江湖上精细,把这宗事,竟安插的~。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二十七回
【近义词】:自圆其说、天衣无缝、无懈可击
【反义词】:破绽百出、自相矛盾、漏洞百出
【语法】:作谓语、状语、补语;指严密
滴水不漏 成语接龙
【顺接】:漏卮难满 漏尽更阑 漏尽钟鸣 漏尽锺鸣 漏春和尚 漏泄天机 漏泄春光 漏洞百出
【顺接】:暗室屋漏 百无一漏 不惭屋漏 不愧屋漏 不欺室漏 不欺屋漏 补苴罅漏 补阙挂漏
1、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出自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水穷山尽:水和山都到了尽头,前面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出自元·丘处机《雪山》诗:“行到水穷山尽处,斜阳依旧向西倾。”;
3、山穷水断:指山和水到了尽头,同“山穷水尽”。
(来源:文章屋网 )
“据水断桥”形容胆识过人,勇猛善战。
出处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故事
【标准发音】:yǒu chǐ shuǐ xíng chǐ chuán
【繁体写法】:有尺水行尺船
【有尺水行尺船是什么意思】:有一尺深的水就能行驶一尺深的水所能承载的船。指量力而行。比喻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
【有尺水行尺船成语接龙】:无中生有 有尺水行尺船 船坚炮利
【有尺水行尺船成语解读】:
【用法分析】: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读音预警】:注意多音字:行 ① xíng 举行 发行;② háng 行市、行伍③ hàng 树行子 ④ héng 道行。
【出处说明】: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5回:“我且‘有尺水行尺船’,等什么鹰神再来,我再做道理。”
2、响彻云霄:形容声音响亮,穿透云层,直达高空。
3、振聋发聩:与“发聋振聩”意思相同,比喻声音大得连聋子都听得见。
4、震耳欲聋:几乎要震聋耳朵,形容声音极大。
1.龙(打一成语)。 谜底:充耳不闻
2. 一(打一成语)。 谜底:接二连三
3. 乖(打一成语)。 谜底:乘人不备
4. 亚(打一成语)。 谜底:有口难言
5. 主(打一成语)。 谜底:一往无前
6. 呀(打一成语)。 谜底:唇齿相依
7. 判(打一成语)。 谜底:一刀两断
8. 者(打一成语)。 谜底:有目共睹
9. 泵(打一成语)。 谜底:水落石出
10. 扰(打一成语)。 谜底:半推半就
11. 黯(打一成语)。 谜底:有声有色
12. 田(打一成语)。 谜底:挖空心思
13. 十(打一成语)。 谜底:纵横交错
14. 板(打一成语)。 谜底:残茶剩饭
15. 咄(打一成语)。 谜底:脱口而出
16. 票(打一成语)。 谜底:闻风而起
17. 骡(打一成语)。 谜底:非驴非马
18. 桁(打一成语)。 谜底:行将就木
19. 皇(打一成语)。 谜底:白玉无瑕
20. 忘(打一成语)。 谜底:死心塌地
21. 中的(打一成语)。 谜底:矢无虚发
22. 会计(打一成语)。 谜底:足智多谋
23. 电梯(打一成语)。 谜底:能上能下
24. 并重(打一成语)。 谜底:恰如其分
25. 相声(打一成语)。 谜底:装腔作势
26. 伞兵(打一成语)。 谜底:从天而降
27. 背脸(打一成语)。 谜底:其貌不扬
28. 假眼(打一成语)。 谜底:目不转睛
29. 氙氚(打一成语)。 谜底:气吞山河
30. 胜境(打一成语)。 谜底:不败之地
31. 武断(打一成语)。 谜底:不容分说
32. 雨披(打一成语)。 谜底:一衣带水
33. 极小(打一成语)。 谜底:微乎其微
34. 初一(打一成语)。 谜底:日新月异
35. 仙乐(打一成语)。 谜底:不同凡响
36. 美梦(打一成语)。 谜底:好景不长
37. 兄弟(打一成语)。 谜底:数一数二
38. 齐唱(打一成语)。 谜底:异口同声
39. 卧倒(打一成语)。 谜底:五体投地
40. 圆寂(打一成语)。 谜底:坐以待毙
41. 感冒通(打一成语)。 谜底:有伤风化
42. 化妆学(打一成语)。 谜底:谈何容易
43. 太阳灶(打一成语)。 谜底:热火朝天
44. 显微镜(打一成语)。 谜底:一孔之见
45. 爬竹竿(打一成语)。 谜底:节节上升
46. 无底洞(打一成语)。 谜底:深不可测
47. 望江亭(打一成语)。 谜底:近水楼台
试看近年来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关于成语的试题情况:
(附图 {图})
由上表可以知道,高考语文试题中成语的数量逐年增加,比分逐年提高。测试内容,除了成语的字形、字 音、含义以外,还涉及到成语的结构方式、成语的出典和成语的辨析运用等方面。由此可见,成语教学在中学 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决不能等闲视之。
笔者近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对成语进行了一些规律性的归纳,以指导学生掌握、辨析成语的音、形、 义,提高成语的运用能力。
一、揭示成语的丰富内涵
有些成语,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通过揭示成语的丰富内涵,可以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成语“鞠躬尽瘁”,出自蜀汉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可教育学生为革命为人民竭尽全力,奋斗终生。“ 先忧后乐”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教育学生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 而》,可教育学生虚心好学,永不自满。
出自《孔子家语》的“载舟覆舟”,说明人民力量的伟大,取得民心的重要。出自《淮南子》的“塞翁失 马”,说明了坏事与好事互相转化的道理。出自《吕氏春秋》的“物及必反”,说明事物发展到顶点,就会向 相反方向转化。通过这些成语的学习,可以启发学生树立辩证观点。
二、辨析成语的形、音、义
形、音、义三者之间,义是首要的。掌握了义,音、形也就容易解决了。成语“再接再厉”,原指公鸡相 斗,每次接战前都要磨快它的嘴。明白了“厉”同“砺”,磨快的意思,就不会再写成“再接再励”了。“汗 流浃背”形容出汗很多,湿透了背上的衣服。明白了“浃”是湿透的意思,就不会把成语写成“汗流夹背”了 。“走投无路”中的“投”,是投奔的意思,不能写作“头”;“装腔作势”中的“势”,是姿势的意思,不 能写作“死”;“旁征博引”中的“征”,是寻求的意思,不能写作“证”。89年高考试卷中的“明察秋亳 ”,91年试卷中的“淋漓尽至”,92年试卷中的“貌和神离”、“迫不急待”,93年试卷中的“直接了 当”、“名列前矛”、“好高鹜远”,94年试卷中的“不径而走”、“神采弈弈”、“妄费心机”、“磬竹 难书”、“蜂涌而上”等,如果掌握了这些成语的确切含义,那么就会明白这些加点字都是错别字了。
如何辨析成语中的形、音、义呢?
首先,要防止望文生义。在四字成语中,每个字都是意义单位,但它们之间决不是孤立割裂的,而是一个 整体,它的意义是概括的,因此不能单单按字面理解。如“高屋建瓴”中的“建”,是倒水、拨水的意思。这 个成语的意思是将瓶水从高屋脊上向下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不刊之论”中的“刊”,削 除的意思。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差强人意 ”原意是说还算能振奋人心,现多指尚能使人满意。“差”是“尚”、“略”的意思;“强”是“振奋”的意 思。如果望文生义,把“建”理解为“建立”,把“刊”理解为“刊登”,把“差”理解为“不好”,“强” 理解为“勉强”,那跟成语的原意就背道而驰了。
其次,要细细辨别同形异义词。有些词,在不同的成语中有不同的含义。“毫厘不爽”中的“爽”是“差 错、失误”的意思,而“爽心悦目”中的“爽”是“舒服、轻松”的意思。“投笔从戎”中的“投”是掷的意 思,而“情投意合”中的“投”是迎合的意思。“五体投地”中的“体”是身体的一部分的意思,而“身体力 行”中的“体”是体验的意思。
三、剖析成语的语法结构
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分析掌握成语的语法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成语的造句 功能,准确灵活地运用成语。成语的语法结构与词组是相同的。它的结构方式,大致上有以下几种:
并列关系:高瞻远瞩、层峦叠嶂、云蒸霞蔚、分门别类、博大精深。
偏正关系:中流砥柱、揭竿而起、默默无闻、得意忘形、痛不欲生。
主谓关系:言者无罪、短兵相接、鞭长莫及、胸有成竹、鹏程万里。
动宾关系:置之度外、包罗万象、粉饰太平、混淆黑白、崭露头角。
连动关系:拍案叫绝、负荆请罪、刻舟求剑、量体裁衣、饮水思源。
兼语关系:请君入瓮、调虎离山、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化险为夷。
值得注意的是,并列关系、偏正关系又分别有几种情况。
在并列关系中,“多快好省”四字都是并列的,“隐恶扬善”是动宾+动宾,“残羹冷灸”是偏正+偏正 ,“家破人亡”是主谓+主谓。
在偏正关系中,“弥天大谎”是定语式,“慷慨陈词”是状语式,“巧夺天工”是补充式。
四、赏析成语的文言特色
绝大多数成语是从古代演变而来的,因而保留了许多文言特色。
有的成语保持了文言中实词活用的特点,如: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鼓作气”、“衣冠禽兽”,名词作使 动用法的“汗牛充栋”、“祸国殃民”,名词作意动用法的“草菅人命”、“幕天席地”,名词作状语的“天 长地久”、“草行露宿”;动词作使动用法的“闭花羞月”、“生死肉骨”,动词作意动用法的“是古非今”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的“扬长避短”、“拈轻怕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厚此薄彼”,形容词作使动用法 的“丰衣足食”、“光宗耀祖”,形容词作意动用法的“不远万里”、“不耻下问”等。
有的成语还具有文言句式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式的“时不我待”、“何去何从”、“唯我独尊”、“ 马首是瞻”、“唯利是图”,状语后置句式的“持之以恒”、“重于泰山”、“相濡以沫”、“相敬如宾”、 “运筹帷幄”等。
五、品味成语的修辞手法
不少成语运用了修辞手法,使得成语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
“怀瑾握瑜”、“望穿秋水”、“铜墙铁壁”运用了比喻,“青梅竹马”、“布衣之交”、“蓬筚生辉” 运用了借代,“饿莩遍野”、“铺天盖地”、“囊括四海”、“怒发冲冠”运用了夸张,“满招损,谦受益”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运用了对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用了对偶,“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是可忍,孰不可忍”运用了反问。
有的成语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雷声大,雨点小”就同时运用了比喻、对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
六、探究成语的出典
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和古代诗文。通过探究成语的出典,可以使学生了解这些神话 、寓言、历史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文史知识,扩大眼界,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夸父追日”来源于《山海经》上记载的古代神话,“狐假虎威”和“揠苗助长”分别来源于《战国策》 和《孟子》所记载的寓言,“睨柱吞赢”和“图穷匕见”分别出于《史记》、《战国策》所载的关于蔺相如和 荆轲的故事,“世外桃源”和“海阔天空”分别出于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唐僧玄览的诗。
七、指导成语的运用
学习成语在于运用。指导学生用成语造句,或把几个相关的成语连缀成文,或把成语用于习作之中,或以 成语命题作文,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成语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而且也可以极大地丰富文章的内容 ,增加文章的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