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话

对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话范文第1篇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贯穿教学全过程,是一切对话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产生新的认知结构,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活动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只有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学生才会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在阅读实践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高语文素养。

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突出对话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话,在对话中提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获得知识,享受审美乐趣;学生与作者、编者的对话——了解意图,理解主旨;学生与自身生活实际的对话——挖掘潜能,丰富情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合作交流,提高思辨能力。

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获得知识,享受审美乐趣

作为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门具体学科,语文学科负有自己独特的教育责任,即提高公民的语文素养。文本是学生精神得以寄托与憩息的殿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其走进这殿堂寻找自我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学生才会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只有熟读文本,领悟某些东西了,才能和教师、同学进行平等对话。因此,教师应给足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时间,让其认真读课文。

在与文本对话中,找到的可能是一束思想的芦苇,一个灵动的智慧,一种悠久的情怀。在与文本乃至文本专家的平等对话中,要感悟作者的感受,感悟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的风格与情调,感受文本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当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重建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精心设计的题目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了解“本文写的是什么,是怎么去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二、学生与作者、编者的对话——了解意图,理解主旨

由于现在信息传播的便捷,学生所掌握的信息很广泛,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又喜欢求真,往往对课文会有近似钻牛角尖的疑问,这就要老师机智地引导学生去与作者、编者对话,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如在教学《明天不封阳台》一文时,我遇到了一个难题:学生针对文中受伤的鸽子在我家的阳台上生蛋做窝的内容,提出疑义:按照他们家养鸽子的经验来看,受伤的鸽子一般不会产蛋,绝不会产第二个蛋,而且鸽子在孵化过程中,如有人给它重做窝,它便不再孵化。我在其他学生的惊讶中首先肯定了他的疑问,同时引导所有学生都要学会去与作者、编者进行对话。作者在文中这样写,目的是要人们关心鸟类的生存空间,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写“我”儿子这么做也只为了说明“人与自然本来就该和谐相处的,将来一定会和谐相处的”,儿子既代表人类的最初,又代表人类的未来。而编者将这篇文章编在“人和自然”单元,意图也是呼吁“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关爱生命,关注自然”。

三、学生与自身生活经验的对话——挖掘潜能,丰富情商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自身生活经验对话,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对生活实际感悟反思的习惯,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借助文本情境,重新建构,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感恩情结,丰富学生的情商。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后,让学生谈谈类似的经历,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一个难忘的镜头,说说自己的感想。老师便用自己的睿智,对学生的对话内容恰当地加以总结,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理解父母的基础上产生感恩情结,从而使语文阅读丰富学生的情商。

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合作交流,提高思辨能力

对话范文第2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其实,阅读就是一种对话。

在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多向交流关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中具有自主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常想读书人是幸福人。畅游在书的海洋里,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

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师生同读,开辟了作文教学的新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和我的学生都是幸福的读书人。

一、学校领导鼎力支持,安排阅读课,设立阅览室

从地点上讲,我校根据每个年级学生年龄阅历、知识层面、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设立了三个阅览室,使每个年级拥有自己独立的阅览室;从时间上讲,每周两节阅读课连排;从图书配备上讲,学校共有图书5万余册,极大地满足了全校师生的读书渴求。学校还会陆续引进图书,以保证图书更新换代、与时俱进,为师生读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语文教师精心挑选,优化学生的阅读内容

合理配置图书,精挑细选,优化学生的阅读内容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我们把阅览室中的书分为必读、选读和参读三大门类。必读类是与教材有关联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特别是每册教材后面附录里的“课外名著导读”;选读类是与教材关系不大的新人新作;参读类是文学类以外的、涉及其他领域的作品,如:自然奇观或某些热点问题的书籍。

三、学生自配“软件”,同读同写不分家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我校要求学生每次来阅览室,都要自配“软件”,即一个读书笔记本、一个日记本。读书笔记本的要求,文字总量每周不少于2000字,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日记本用来完成随笔习作,打破原来的每学期七八篇的习作格局,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感想变成文字,每周不少于3篇,总量不少于2000字。对于“软件”所充实的内容,鼓励学生互评,评出优秀读书笔记本和优秀日记本,及时表扬。

四、阅读课上想妙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刚开始摸索阅读课,学生存在“放羊式”的阅读现象。针对这一点,我校实行小组制管理,具体作法是:把全班分为八个小组,每组每生固定阅读地点,各组民主选举组长一名,负责全组阅览事务;“编辑”一人,负责完成本组读书笔记本的编写;“书法家”一名,负责监督本组人员的书写。让学生学会相互学习、互相管理、共同进步。

五、师生同读,宏观调控

刚开始摸索阅读课,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事,于是就放开手,完全不加控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阅读课不同于其他课型,其目的、任务、方法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既不能听之任之,又不能过分干涉,要注意从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志士的读书方法上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可以“精读”,像朱熹那样“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此外,还有略读、泛读等,关键是学生根据所读书籍选择适合的方法。

对话范文第3篇

我家有许许多多的植物,有含羞草、玫瑰花、……

我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一天中午:

看我多美丽啊!向日葵叫着。

无精打采的玫瑰说话了,有本事你早上和我比!它轻轻的“哼”了一声。

向日葵说,中午是我的优势,我凭什么和你比!

它们互相夸耀着自己的美丽。

渐渐天暗了。

向日葵慢慢的垂下了头,

晚上夜来香居然开起了花,

夜来香的香味打破了夜晚的平静。

一阵微风,吹起了小草,小草伴着微风和香味跳起欢快的舞蹈。

向日葵,玫瑰花也被吵醒了,它们骄傲的说:有什么了不起!

但它们的心里却有说不出的羡慕。

它们情不自禁的喊了声“花仙子”!

太阳来了,夜来香收了叶子,像害羞的姑娘哩!

天亮了,栀子花开了,它的美丽也打破了往日的平静。

太阳照来,小草也随着它的美丽,跳起了舞。

向日葵和玫瑰正在谈论晚上的夜来香最美丽。

它们又看到了栀子花,它们骄傲的说:有什么了不起!

但它们的心里却有说不出的羡慕。

它们情不自禁的喊了声“花仙子”!

对话范文第4篇

人们在工作或是私人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对话时刻:双方观点有很大差距,对话存在很高风险,双方的情绪又非常激烈。毫无疑问,如何对待这些时刻决定着你事业和个人生活的质量。作者把上述对话称之为“关键对话”。

本书的作者包括多年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学者和资深企业顾问。在一个研究课题中,作者在工作场合做了一项调查,让人们说出自己认为处理问题方面最能干的同事。25年中他们共调查了两万多人,发现有小部分人被反复提及。在随后的观察中,作者发现了这些高手之所以在工作中脱颖而出,不是因为他们的见解多么高明,而是掌握关键对话时有

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模式。

令人欣慰的是,这套行为模式并非生而知之,难以企及。作者经过多年研究,把对话高手的观察记录加以对比、检测假设、改善模型,直至提炼出那些最核心的能力技巧。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理论、模型和技巧整合而成的可学习式的工具包。

在工具包的“术”之上,本书还有一以贯之的“道”。作者强调,首要原则是从“心”开始,即通过审视自己,时刻关注对话的真正目的。当发现自己陷入沉默或暴力状态时,暂停对话,再次明确自己的真正目的,问自己“我想为自己、对方和人际关系做些什么?” “如果这是我的真正目的,我该怎么做?”在这个自我追询的过程中,我们能避免对话不知不觉陷入歧途,从而不断回归到最初的对话目的上来。

第二个反复强调的原则是在对话过程中始终注意维护安全感。这是一部真诚之作,作者似乎从未想过教授一些伪饰、欺诈、卖弄小聪明的方法摆平对方,完成任务。无论是建议从最少争议、最有说服力的事实谈起,还是归纳“询问观点、确认感受、重新描述、主动引导”四种有效的倾听技巧,最终都是确保对话能在坦率、健康、安全的氛围中进行下去。

对话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 人文 非课程形式 论坛

一、通识教育与艺术设计院校

(一)通识教育简介

通识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19世纪初,西方学者针对分科细化、知识割裂的现状提出了“liberal education”“general education”的教育理念。自19世纪

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general education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到今天,通识教育在欧美已讨论了上百年。“general education”有翻译成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才教育、全面教育、通识教育等概念。通识教育一词最初由中国台湾学者在借鉴传统文化基础上依据英文翻译而来,后在中国大陆广泛使用。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通识教育引起中国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这既源于社会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与反思以及时代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又体现着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思索。现今,对通识教育内涵的界定、课程实践及其与专业教育关系等方面的讨论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价值和意义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其所针对的是,教育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性、人文、完整人格方面的培养。目前,教育中存在着人文内涵弱化、思维单向度、创造性思维不强等问题。这一方面与实施多年的应试教育有关,一方面也与社会环境有关。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和社会的泛娱乐化倾向使得文化发展呈现出失衡的状态。从个体来说,表现为追逐感性的、眼前的快乐,忽视人之为人更深层的含义;从整体来说,表现为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忽视了社会效益,忽视了文化对民族精神的深层塑造。表现在教育上就是:强调教育的工具化、职业化,造培养的缺失,导致教育对象的“人”呈现单向度特点。通识教育研究实质上是对现代教育以及教育对象――“人”的本质做进一步思索。

(二)通识教育与艺术设计院校

通识教育的实质既然是关于“人”的培养,塑造完整的人格,提高人文修养,那么关于其讨论和实践从一般大学延伸到艺术设计院校是必然的过程。这既符合通识教育发展的规律,又体现了艺术设计院校教育的客观要求。

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艺术设计本身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其涉及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诸多方面,加之艺术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围绕人的各方面需求展开,因此,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有较高的要求。再者,艺术设计不光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还是美的凝结与体现,是连接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桥梁。尽管艺术设计下亦有环境设计、平面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多媒体设计等专业的区分,但对美的追求是相通的。创作活动固然离不开专业知识,但设计者本人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即相关的哲学、历史、文学等人文知识以及系统、整体的思维能力也体现和融合在创作实践中。所以,与一般大学相比,艺术设计院校培养的不仅是设计专门人才,更是创造美的人才。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美不光是愉悦感,更具有超越性,是对心灵的塑造。美与人文密不可分,其扎根于人文的土壤,又是传播人文的途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承担着创作美和传播人文内涵的双重责任。如何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通识教育是不可回避的内容。

二、艺术设计院校通识教育的非课程形式:从论坛建设说起

(一)论坛建设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从实践的角度来说,通识教育通常体现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不少高校已经从这些方面进行尝试,比如美国哈佛大学的课程改革,北京大学提出的“元培计划”,复旦大学通才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试行;各大学对于选修课、必修课的改革与完善等。事实上,通识教育是一个广博深远的主题,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课程形式,通识教育还应包括非课程形式上的实践。非课程形式与课程形式相辅相成,其从日常生活和学习入手,在课程之外开展活动或提供服务,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提升人文修养,同时能催生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论坛就是一种重要的非课程形式,论坛在今天主要指互联网的各个社区和板块。从广义上看,论坛不限于互联网,其关键词是公众参与和发表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学派、学子之间激烈论战,当时的稷下学宫,可算是早期的论坛。近代西方沙龙的传入,掀起文人聚会讨论的热潮,推动了论坛文化的发展。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论坛已成为承载、传播大众文化和知识信息的重要场所。因此艺术设计院校通识教育不应忽略论坛的作用,而如何将论坛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亦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二)论坛的内核:阅读、思考与对话

今天,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论坛比比皆是,各艺术院校都开设有论坛,但大部分主题层次不高,多为学习、生活信息的咨询与求助,与通识教育基本无关。国内虽有不少著名的设计论坛,但也尚未与通识教育结合。所以,在艺术设计论坛建设中,首先要明确其内核,那就是论坛是一个阅读、思考与对话的平台,从激发兴趣和积累知识起步,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

阅读是思考与对话的前提。很多大学也开始提倡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如2003年,首届中国人文教育高层论坛的闭幕式上,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向广大师生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开展文化经典阅读活动的倡议书》。许多高校也给学生开出经典导读书目。尽管书目选择有所不同,但阅读已成为共识,其是积累知识、提升人文修养的起点。艺术设计学生人文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阅读量较小,尽管教师会开出阅读书目,但由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阅读时存在不少困难。笔者曾作过粗略调查,除教材外,年阅读书籍数超过5本者较少,超过10本者寥寥无几。经典阅读更是缺乏,多数学生对经典的了解依然停留在教材的部分篇章上。其实,由于专业的原因,学生对增长知识、提升人文修养有强烈的渴望,常常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中寻找素材和理念,将其结合进自己的创作中。因此,阅读可从拓宽知识面出发,除艺术类书籍外,文学、哲学、自然科学、心理学各类均可选择。将阅读与论坛结合,是借助论坛这一特殊平台,使老师、学生共同分享、交流在阅读与创作中的感悟与感想,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加深对阅读的理解。

阅读之后会产生思考,论坛的另一作用还在于将思考与对话结合。思考不应局限于个人头脑之中,也不限于设计创意,美学、艺术、自然、社会、哲学、历史、文学等都是思考的对象。这些思考成果最终都汇聚在艺术设计中,形成一条人文知识的河流。对话则进一步拓宽和加深这条河流。人类思想史之所以丰富多彩,就在于不同思想家之间的对话,这种碰撞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思想文化。不管是古希腊时期的对话体哲学,还是中国百家争鸣的论辩,思想在对话中闪光。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在代表作《我与你》中提出对话哲学,希望能突破自我的限制,突破单个主体的封闭性与排他性,走向交互性主体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他把这种交互性主体看做一种对话式生命的存在形态。在哲学家伽达默尔这里,对话是其诠释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他认为,真正的对话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交往过程,思想在对话中得以展开。对话的顺利进行依赖于能倾听对方、开放自身,而不是固执己见。对话的最终目的是产生新思想,它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要改变双方的观点,产生一个更为全面、更新的观点。

这样,阅读带来思考,思考产生对话,对话促进思考,思考又推动阅读。通过论坛,形成阅读、思考和对话的良性循环,既拓宽知识面,又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这种良性循环能催生出浓厚的人文氛围,为艺术设计通识教育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结语

论坛作为一种非课程形式,可以将其建设为阅读、思考和对话的平台,成为通识教育的场所,使通识教育不仅是面对面的教学,更拓展到日常学习生活中。这样,论坛可成为教师和学生分享阅读书目和交流心得的场所;能提供一个轻松活泼的环境,让各种设计创意、艺术、自然、社会、哲学、文学等思想在对话中产生新的火花;能促进不同设计专业思想的交流,成为一个跨专业的思想互动平台;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助于思维从单向度转向多向度;还能营造活跃的校园文化和浓厚的人文氛围。因此,论坛建设不仅在实践上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在学理上也可以为艺术设计院校通识教育非课程形式的探索提供新的研究素材。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曹增节,王其全.会通履远――艺术院校通识教育研究[C].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

[3]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宋尚桂,王希标.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与模式[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5]玛莎・纳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M].李艳,译.上海:三联书店,2013.

[6]梁桂麟,刘志山.港澳台高校通识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对话范文第6篇

选择了与爱玲对话

皖韵假日酒店

是我们聊天的场所

*

倾城之恋

在城的废墟上

制造了一段

由疑到恋的婚姻

*

半生缘

任扭曲的生活

扭曲了真爱

揉碎追求幸福之心

*

张爱玲传

写出了她人生百味

因谋生弃学从文

因文成就了才女传奇

*

秋去冬至

我们的对话仍在延续

对话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 课堂教学 与学生心灵的对话

“生命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责任生命”。生命教育是在青少年生命的历程中进行的,一个健全的生命是在社会、在自然、在内心自我之中获得养料和力量,继而成长和发展的。我认为,生命教育不应该只是挽救型教育,而是让青少年更快乐、更健康的教育。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青少年人生的导航者,也是生命教育的执行者。只有通过一线生命教育的教师工作者,才能真正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此,我们该怎么做呢?现以品德与社会学科《我能管住我自己》一课的教学为例,浅议生命教育怎样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生命教育课程化”的有力举措真正落到实处。

一、开展深入学生内心的对话,让教育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感染灵魂

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中,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将极大地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

说到自我控制,就个体的发展而言,那些自我控制能力强的个体将极大地推动其学习和工作,有效地把握自己,促进其身心健康,使其身心达到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而在日常生活中,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缺乏的表现是相当普遍的,如在家里发脾气、大吼大叫,甚至踢打父母,随便说难听的话,做事缺乏坚持性,未做完作业就先去玩了等,严重地影响了儿童各方面的发展。

课堂上,老师问道:“你有控制不住自己的现象吗?对此,你烦恼吗?”这个问题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课堂上顿时议论声一片。这个问题问到学生心坎里了。而接下来,一名学生表演的小品《看电视》,更是引发了学生内心的共鸣。喜欢呆在电视机前,像这样的现象几乎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是的,看电视耽误我们多少事情呀。视力下降了,作业质量降低了等等。难道就任由发展下去吗?不,小品中主人公的错误我们不能再犯。

的确,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现象或多或少都存在。在与老师的对话中,学生不禁扪心自问,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如何呢?课堂上,学生都不由自主地笑着摇摇头。学生心里已经知道应该学会控制自己了。但仅仅是知道远远不够。作为教师,此刻更应该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我们为什么控制不住自己?只有追寻思想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在课堂上,根据事先的安排,表演了三个小品。分别是:1.三天两头缠着妈妈要去吃肯德基却不知多吃的危害。2.只顾看电视忘了写作业。3.明明知道写作业要专心可偏偏动不动就东张西望。学生在笑声中观看后,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原来,控制不住自己的根源是外界的诱惑太大,自己认识不到危害,或者缺乏有效的自控方法。

这部分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调查表格、数据分析的方式组织教学,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生活中缺乏自控的现象十分严重。然后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探究式学习,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件来开展与学生心灵的对话。孩子们就会发现:原来,生活中的许多不良习惯就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造成的呀。这个环节实现了现实生活与学生心灵的碰撞。此刻,学生的内心真正感觉到了学会自控的必要。而当自我控制成为学生的强烈要求时,自控自然而然就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二、开展与每个学生生命个体的对话,真正促进每个学生个体的生命成长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与学生的对话应该定位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现实的健康成长。具体到《我能管住我自己》这一课,就应该帮助每一个学生控制好自己。教师如能抓住每一个鲜活的案例给予及时的指点、帮助,就能够促使学生的生命成长。

教材中例举了刘扬从控制不住自己到学会自控的一个过程,他是如何做到的呢?这激起了学生了解其自控过程的一种渴望,想从中探寻到自我控制的一些方法。而教材中除了提到“自我控制”四个字外,再没有别的具体做法的介绍。此时,我设计了三个场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来演一演,假如你是刘扬,你会怎么做呢?来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

情景一:课上到一半,刘扬想起漫画还有几面就看完了。他……

情景二:放学了,小明说:“咱们去玩会儿游戏机吧,反正明天是星期天。”刘扬……

情景三:星期天,刘扬最爱看的电视连续剧开始了,可作业还没完成呢?他……

除了这三个场面,刘扬还会遇到什么?他会怎么做呢?

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主要采用了情境表演的方式来弥补教材中的空白。本节课中,将教材中出现的“自我控制”四个字与儿童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再看学生表演的一个片段,采用学生表演的这个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表演中知道,在不同的诱惑面前,一定要强化自我控制的决心,从而形成坚强的自控意志。此处实现了与学生心灵的对话:教材与学生心灵的互动,让教材走入了每个学生的心中。

有了自控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自控的方法。可对于学生来说,书上提供的几条自我控制的方法,比较空洞,还属于纸上谈兵。有什么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做法呢?我抓住班级中一位同学写作业喜欢东张西望的烦恼,出示一封求助信。

庄老师:您好!

我一直都很烦恼,我做作业太慢了。您不知多少次催我快一点,可我就是管不住自己。看见同学在玩,我也忍不住停下笔想看看;看见别人有好的玩具,我就凑上去玩,也不管作业有没有写完。有时,要您叫了我,我才想起还在写作业呢!正因为这样,我的成绩一直不理想,我该怎么集中注意力写作业呢?

您的学生:蒋新

请同伴支招。最后,学生进行了方法总结:可以做书签,写上自我控制的目标来不断提醒自己,可以设计表格记录自己的行为来检测自己的意志力,可以制订奖励与惩罚措施,还可以请人监督,以达到自控的目的。

为什么采用同伴教育这种方式呢?这是因为,学生同伴之间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经验,自己所理解和看到的世界时,容易相互感染,从而起到相互教育的作用。这种经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发自内心的谈话,获得的道德认知比老师居高临下的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心灵的交融达到与学生心灵对话的目的。

三、开展长期与学生的心灵对话,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受益终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自己的行为,可要能真正管住自己,还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如何长时间管理好自己呢?最有效的方法是确定目标,制订计划表,每过一段时间就反省一次,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就能达到长期自控的目的。

为此,课堂教学中,教者设计了一张表格。表格最关键的点是将自己的大目标分解成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并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做好长期的监督,从而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但是,如何将大目标分解成具体措施,是这个教学环节的难点,直接影响学生自控的效果。为此,在交流环节中,教师对填表的细节进行了有价值引领,对学生的行为操作进行了具体指导。比如:一位学生围绕“放学回家及时写作业”这一目标写了以下几条具体措施,经过老师的引领,最后确定为:1.放学后及时回家,不在路上东游西逛。2.到家及时写作业,不玩不看电视。3.尽量在晚饭前完成作业。4.写作业时,不准做其他事情。这四条充分表达了他的决心,而且可操作性强,也便于督促。有价值引领的师生对话,对学生有了更多的关注、更细的观察、更好的倾听、更能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更为有效。

不仅如此,在学生填表的时候老师也针对自己的情况认真填写,邀请同学监督这一做法,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同学们也纷纷将自己制订的表格贴在墙上,接受大家的监督。这个过程就是与学生心灵的又一次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倾心对话。通过这种形式,达到长期监督、促进的目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

综上所述,这节课设计了这五个教学环节,实现了从探寻根源到形成意识,从方法指导到课后延伸的一个过程,而贯穿其中的是与学生心灵的四次对话:现实生活与学生心灵的碰撞、教材与学生心灵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心灵的交融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倾心对话。学生在这些对话过程中,或认同、或移情、或反思、或批评、或辩论,最终发展自己、提升自己,实现课程的目标。因此,与学生心灵的对话是将生命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对话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公民意识;对话;素材;练习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41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有一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课改工作的“关键”因素。健康全面的公民意识是现代化公民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中政治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主阵地。笔者结合课改后新教材的几年教学实践,就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公民意识教育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价值

1. 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公民是社会成员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角色,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关系的承载者。公民意识是个人对这一基本角色权利与义务自觉认识的一种现代社会意识。健康全面的公民意识是现代化公民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民主制度能否延续和发展,也决定着该社会的现实和未来能否繁荣和昌盛。

我国传统上只有臣民而无公民,真正将公民培养单独提出并加以强调是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人们并没有形成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的缺乏已成为阻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障碍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立足于公民的塑造,培养公民意识、观念与精神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顺应时展的客观要求。

2.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必然要求

不少专家认为,21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公民意识问题。一个公民意识缺乏,道德情感缺乏,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懂得关心他人,也无法适应社会的。青少年时期特别是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从未成年公民逐渐成长为成年公民的阶段,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公民意识尤其是权益与责任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有序参与意识、主体意识等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成长为合格成年公民的关键时期。要成为一个现代社会中合格的成年公民应该具备基本的公民素质,公民意识正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这个时期的公民意识培养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高中生是未来的建设者、接班人和主力军,加强高中生的公民意识培养,能有效促进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培养新世纪合格公民。

目前我国高中生普遍存在着公民角色意识不强、公德意识薄弱、民主参与意识弱、对纪律法制认识水平低等现状,对高中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

3. 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在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要在教学中“注意增强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坚定正确的方向。”思想政治学科与公民意识教育关系最为密切,无论是传授公民知识,陶冶公民德行,或是增进公民参与能力,主要还是体现在思想政治课程方面。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课程,是五育之统帅,“思想”是其灵魂所在。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十分必要。

二、“公民意识”的内涵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主要包括民主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国际意识等。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指培养公民参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价值、知识和技能,把公民培养成具有民主法治理念、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意识、能够享受权利、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的具有行为能力的社会公民。

三、巧用方法挖掘教育资源,找到公民意识教育的着力点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公民意识教育资源,政治教师应立足课本,仔细研究教材内容与公民意识的对接与结合之处,挖掘出鲜活的公民意识培养的教育素材,通过精心设计情境和实践活动,借用巧妙方法,让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公民意识生成的天然肥沃土壤。

1. 在情境和对话中明辨是非

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情境,进行问题的对话,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充分表达自己所思、所想、所悟,使学生在你来我往的课堂答辩中弄清同题,明辨是与非。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在情感体验中升华思想品质,从而达到公民意识提高的目标。

如教授《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关于“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教师设置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存在哪些不良习惯或陋习?学生很踊跃回答:“随地吐痰、乱抛果壳纸屑,乱穿马路、乘车拥挤不排队、讲粗口……”

师:这些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较普遍,对此,该如何解决?

生:教育加处罚。

师:是个好方法,政府也在逐步推广。道理大家很明白,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包括我们的同学没做好?

生:因为很多人认为这是小事。

师:据我所知,美国珍珠港的垃圾桶上面都写着一行中国字:“请把垃圾丢在此”;泰国的皇宫也是国际性的旅游重点地点,在其厕所上面写着一行中国字:“便后请冲厕”;在巴黎圣母院也写了一行中国字:“请勿大声喧哗”。不分场合乱讲话、不冲厕所、乱丢垃圾等这些在同学们眼里的小事,在那里还是小事吗?

这时,课堂上静悄悄的,显然,学生的情感被触动了。

教师引导:这些小事已经形成了一个大事――中国人的脸已经被这些小动作丢到全世界去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我们应该感到羞愧,更不能把国家的脸都丢了。很显然,大家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生: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维护公共卫生,公共安宁,维护我们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师:很好。请谨记“事虽小,勿擅为”。

这些生活化的亲切对话,能让学生感受到政活课不是在说大话,讲大道理,而是真实的。我们就在这自然的问题对话引领情境中,培养了学生公民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道德修养。

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对话能否说出真实的想法是关键。这个“真实”从何而来?笔者认为,“真实’一方面来自于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当然这个信任是相互的);另一方面还来自于教师对于学生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心灵和你拉得很近,就容易达到问题对话引领的目标。

2. 在活动和素材中自觉感悟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组织一些教学活动,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那些既符合教材内容,又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活动素材,尤其是对现实问题的“撞击”的素材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这些素材进行多元的解读,同时启发学生把理解和体验外化,用个性化的语言或其他方式展示自己的内心感受,让自己的情感在活动和素材中自觉感悟。

如在讲《经济生活》关于“公司经营”的时候,笔者通过“海尔的奇迹”“三鹿的耻辱”等素材,引导学生明白做一个有诚信的经营者的重要性,并通过“一顶帽子的故事”,让学生感悟做一个讲诚信的人的可贵。另外,还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的考勤、考试、交作业而引起的后果等细节中,体验诚信对于一个公司、一个人的重要性,进而达到情感的升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以“诚信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签名活动,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组织学生观看“思想道德模范先进人物事迹”纪录片。这些活动的开展,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其内容本身已渗透性地安排于思想政治课程的相关模块和章节之中,公民意识教育主要通过教师的教育技巧和水平体现出来。通过课堂活动和素材的挖掘,引导学生感悟情理法、进行理性思维,能心甘情愿、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正确公民意识的熏陶,于潜移默化中形成相应的公民意识,这其实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艺术。

3. 在练习和拓展中强化提升

练习,作为教材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也能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起到辅助的作用。这里说的练习指的是那些既具有一般练习题巩固知识、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和深化教学观点的功能,又具有通过练习能提高道德认识、觉悟的训练内容。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练习,把公民意识的培养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和生活领域中去,既拓宽了知识面,也强化和提升了学生的公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