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范文第1篇

习作指导:读后感,顾名思义,要做到有“读”有“感”。“读”是前提,“感”是重点。写读后感,首先要简明扼要地概括出原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抓住“感点”,抒发心中真情。“感点”是什么?它是文章中最感人的情节,最精彩的行动,最闪光的语言……文章读得越深入,思考问题越深刻,感点才能把握得越准确,感悟才能表现得越透彻。这必须由原文引发开来,联系实际,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习作展示:

珍惜平凡的美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浙江省宁波市江档中心小学601班 戴孟依 指导老师:徐水萍

《开学第一课》 中讲述了我国航天史上第一位女宇航员刘洋,她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太空独特奇妙的美;姚明哥哥在遥远的非洲向我们介绍了自然美;焦刘洋用毅力和坚持为我们谱写、创造了另外一种美丽;还有最美的司机——吴斌,用76秒的操作,完成了生命的守护和归程;最美的女老师——邓丽,用火热的青春和细腻的爱,感染着大山里的孩子,点燃孩子们进取的梦,扬起孩子们人生的风帆……

过去我认为长得漂亮就是美,看过今年的 《开学第一课》,我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美,正如雕塑大师罗丹所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前几天,在宁波的一个交叉路口,有位老人骑着电瓶车与公交车相撞了。老人当场倒下,鲜血直流。这时,四位与他素不相识的姑娘不约而同地对他展开了救援:有的用纸巾按住老人的伤口,有的做心肺复苏……四周的人也围拢过来,帮打110、120。当救护车赶到后,四位姑娘又悄悄地离开了。因为大家的及时救助,这位老人才有了生的希望。这难道不是宁波市民行为美的表现吗?

每次跟家人出门坐车,碰到有需要照顾的老人或孕妇,我都会积极主动地让座。“一元慈善家”活动,我参加已有两年了,各种公益活动我都率先报名,女儿为云南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传递爱心。在学校,向老师问好。看到同学有难解的题目,我会主动去提醒,直到他写下答案为止。午间,有人在走廊上追跑,不小心摔倒,另一个同学马上会扶起他,并对他说:“还好没事,下次不要在走廊上跑了。”这个同学会羞红脸并点头致谢。下雨天,你会经常看见两个同学拼着一把伞一起回家……

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有很多,只要我们用心去品味,会发现自己身上也存在着美,我们的眼睛变成了随时汲取美的摄像头。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美无处不在,让我们在生活中珍惜平凡的美。

点金石: 这篇读后感主题积极,在文章开头对 《开学第一课》 的一些内容作了感性的描述,找到了准确的切入点,结合了自己和周围的生活实际。文章主题明确,感情饱满,表达了心中强烈的愿望,结尾将自己的情感升华,使得主题进一步深化。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范文第2篇

一、教材分析

《有趣的食物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科学第四单元第三课内容。本节从具体的食物关系引入食物链的概念,展现生物间复杂的食物联系,再由此启发学生思考食物关系断裂后会造成连锁反应,思考人类破坏自然界食物关系的严重后果。并为下一课“生态平衡”的学习打基础。

教学重点:知道生物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找、画食物链。

教学准备:动物卡片、挂图、PPT课件等。

二、教学设想

本课我先用猜谜语导入引起学生兴趣,之后我又通过视频、挂图继续强化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探究食物链遭受破坏的影响的问题时,我让学生先展开小组讨论等一系列的活动,并交流想法,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食物链上的每个生物都是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来自于绿色植物。

过程与方法:

能依据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写出简单的食物链。会辨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食物链被破坏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从小增强保护生态平衡。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初步了解食物链

1.谜语导入:首先请同学们先来猜两个小谜语。﹝出示谜语: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名称)然后来了一群狼

(打一水果名称)﹞

2.学生回答,揭示谜底:草莓

杨梅。

谈话:谜语是说谁把谁吃了(生:羊把草吃了,狼把羊吃了。),

怎样用箭头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贴卡片,并用箭头表示出来。

教师根据板书:草羊狼,提问:

这三种生物是因为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呢?(生:因为食物。)谁是谁的食物?(生:草是羊的食物,羊是狼的食物。)

讲述:它们这三种生物是因为食物而联系在一起,生物学家把这种像链条一样的食物联系称之为食物链。(板书课题:有趣食物链)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食物链。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以前就知道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对食物链有所了解,用谜语导入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很快地进入到本课情境中来。】

(二)认识食物链的构成

1.大家听说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吗?谁能简要介绍一下这个成语说的是什么?这个故事中出现了这样几种生物——(板书:蝉

螳螂

黄雀)

这三种生物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结合学生汇报,师板书箭头)

那谁又知道蝉吃什么?黄雀会被什么吃呢?蛇呢?

结合学生回答,完整板书:树叶蝉螳螂黄雀老鹰

现在,这个食物链就比较完整了。

【设计意图:通过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是普遍存在的。】

2.小结:在大自然中,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各种不同的生物之间都是通过食物关系产生联系,形成食物链的。像这样的食物链还存在好多条,看看你能写出多少条。(出示挂图)

小组同学边研究边写。指名板演

3、谈话:老师看同学们写出了好多条食物链,看看黑板有没有什么问题?(生:观察改正)观察一下我们写的这些食物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师提示:一条一条地看,再竖着看)每一条食物链的源头都是自然界的哪一类生物?终点又是些什么动物?(生回答,师补充:每一条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动物结束。﹝

结合回答,出示食物链的特点﹞

4.生物学家还给食物链上的这些不同生物分了类,各起了名字呢。你看(指板书)位于食物链源头的这些绿色植物就是属于生产者,其他的都是消费者。﹝出示生产者、消费者视频﹞

5.位于食物链源头的绿色植物的营养是从哪里来的,谁知道?那么土壤中的腐殖质是怎样形成的?生回答后师补充:大自然中除了生产者、消费者,还有一种生物的存在,叫分解者。

这类生物专门吃动植物的残骸或排泄物,同时留下可以被植物重新利用的物质,在自然界中像屎壳郎、蚯蚓、霉菌、蘑菇等都属于分解者。﹝出示分解者的视频﹞

6.现在老师又找来一种小生物,再请你看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食物链的源头在植物,终点在凶猛的食肉动物。并且懂得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其作用。】

8、观察所写的食物链,和老鹰相连的有几条,这些食物链纵横交错交叉在一起,你们觉得像什么?﹝出示食物网概念﹞

(三)了解食物链破坏所带来的后果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植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食物联系,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到底有多紧密?其中一种生物对食物链上的其他生物影响有多大呢?

2.谈话:在这个食物网中,如果有一条食物链断了,会发生什么情况?现在我们还是以“草羊狼”这条食物链为例进行分析一下,我在羊的身上打了一个X,表示生物圈中的羊全部消失,那么我们试想,这样会带来什么后果呢?(生:小草就会疯狂的生长,那么狼肯定会被饿死。)

3.提问:这种影响仅仅体现在这条食物链上吗?其他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又会是怎样的?你说食物链断了,食物网还存在吗?

4.谈话:再想想看,如果我们向地里喷洒了过多的农药,会给生活在那里的生物带来怎样的后果呢?(生:像蚯蚓等就会死掉,没有了分解者,植物缺少营养就会枯萎、死亡,就会影响到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破坏食物链,破坏食物网,甚至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5、谈话: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各种野生动植物,保护好我们周围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完整。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

【设计意图:知道食物链被破坏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增强保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意识。】

(四)总结拓展

1、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什么内容?你们有哪些收获?

2、延伸。

试画出包括人在内的食物网。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与实际生活,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板书设计:

有趣的食物链

草羊狼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范文第3篇

一、选“类”择“典”,引导思考的方向和自悟的情感

文本资料的补充积累,是学生自悟的基础。教师应精心选择不同类别的文本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文本内容,为学生自悟指明方向。

1.辐射背景,为学生自悟铺路。

在语言理解的关键处合理地补充相关资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文本支撑。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时,我拓展了钱学森出国时的背景资料,展示了钱学森赴美深造时深情离别的画面,诵读了他怀着报国之志漂洋过海时表达心声的话语,这些拓展为学生感悟钱学森浓厚的爱国情怀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2.推荐名篇,为学生自悟积累。

学生的感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推荐一些名篇给学生阅读,为后续的自悟积累语言和情感。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我推荐学生读《水浒传》关于林冲的《风雪山神庙》,让他们更立体地了解林冲的为人。这样的阅读与拓展,使原本单薄的文本逐渐丰满起来,为课堂阅读自悟奠定了基础。

3.链接作家,为学生自悟蓄势。

学生感悟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靠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感激,我有意识地链接作者孙友田,并出示作者的一段自述:“我回家看她时,她坐在藤椅里,连我都不认识了,只是漠然地笑着,笑得我泪流满面。”学生瞬间被感动,这为感悟文本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二、文本自悟,提升思考的层次和思维的效度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让学生自己去经历,自己去体悟。为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和思维的效度,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合理放手,创设自悟氛围。

在阅读实践中让学生自读自悟,要尊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合适的点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为学生创设自悟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地表达,逐步提升思考的层次。

2.有效批注,内化自悟体验。

批注是常用的读书方法。阅读教学中,教师给足时空让学生潜心会文,在文章的精彩处、有感处进行圈点,记录心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享受乐趣,增长知识,还形成了独立思想,培养了自主品质,自悟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3.引导质疑,提升自悟能力。

引导质疑是提高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的重要途径。质疑的过程是学生从“思”到“悟”,再从“悟”到“思”的反复过程,是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提升思维的效度,使学生自悟能力在质疑中得到提高。

三、教学唤醒,关注学生文本自悟的三个维度

作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多种方法,深化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

1.引导追问,延伸自悟深度。

教师通过及时追问,可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深入地感悟。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学会合作》的“合作逃生”片段时,我抓住“依次”一词进行追问:“‘依次’对于试验成功真的那么重要吗?”“这个‘依次’,是偶然的吗?事前他们在一起商量过什么呢?”“‘依次’,对于后面的孩子,尤其最后一个孩子意味着什么?”一环扣一环的追问,使学生认识到正是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使孩子们赢得了生命,这样的合作是卓有成效的合作。

2.补白想象,扩宽自悟广度。

文本通常会独具匠心地留一些空白,这些空白往往是作品最精彩之处。只要教者引导恰当,学生感悟就会丰厚许多。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夹竹桃》一文中,作者用其他花和夹竹桃进行对比,衬托出夹竹桃韧性可贵。教师教学这一段时抓住“然而”这个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引导学生想象:“季羡林先生凭借这平凡无奇的‘然而’想对我们说些什么呢?”学生们通过对“然而”的补白,从多个方面感受到了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3.涵泳对比,锤炼自悟锐度。

巧妙地运用比较法,可以唤起学生的情境感,更好地挖掘语言文字隐含的意义。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中描写后生们的表演用了“搏击”一词,我引导学生把它和“敲击”进行比较。学生联系课文,感悟到“搏击”不仅体现了敲击的有力,更体现了高原人民与艰苦的生活进行抗争、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比较,提高了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使学生自悟锐度不断得到锤炼。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贴近生活; 变革形式; 开放; 拓展; 体验; 兴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C-0026-0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多关注的是知识的掌握情况即“知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开始思考让学生“好之”“乐之”的策略。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应该立足引导学生体验,在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促使学生因“乐之”而自觉努力以求“知之”。

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影响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巨大热情。

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对课堂产生一种激情,对学习活动有亲切感,教学活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1: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中,笔者把例1做了适当的改动:“小东和小雷兄弟俩一共有邮票400张,如果哥哥小东把40张给弟弟小雷,两人的邮票就同样多了。他们原来各有多少张邮票?”

这样的问题情境比原例题中果汁“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再配合情境图,不仅容易理解数量关系,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变革形式,体验乐趣

“数学学习是快乐的。”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快乐的事,这是我们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教学形式,特别是数学练习的形式应充满趣味。当然,我们需要趣味,但不能偏离文本讨好学生,所以娱乐形式必须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案例2: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复习分数、百分数》

你知道下面句子中说的是哪个数吗?

(1)七上八下( )

(2)百里挑一( )

(3)万无一失( )

以学生较喜欢的抢答竞猜形式进行练习,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猜数,学习与娱乐同步,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比较容易调动记忆宝库里的知识储备,学习效果当然好。

案例3: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

有一个蚂蚁,从南京到了北京,不仅平安无事,竟然只用时1分钟,这是为什么?

一个脑筋急转弯有利于学生理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这样的数学概念,更把学生深深吸引,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另外,还可以借用故事、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

三、开放内容,体验丰富

数学学习内容不应该局限于课本的例题、练习,还应该是开放的。

(一)题型的开放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课本上的或是教师拟好的固定题型,学生被动参与,如果只出示一组场景,让学生自主编写喜欢的题型, 再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可能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等多种训练形式,这样得到的练习就是多元的。

(二)问题的开放

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把问题设计得有坡度,有层次,照顾到各层次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

案例4: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决稍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

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确定“单位1”的量是关键,而“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直接关系到列式解答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把这一难关突破,笔者设计成条件、问题都是开放的,让学生在理解了“甲是乙的( )( ) ”这句话之后,通过“900元这一数据可能是什么?我们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把学生束缚在解决某道题上。

开放的问题,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让练习的对比性更强,一题多练,使学生在简单中看到了丰富,让数学教学厚重起来。

但是,开放的教学并不是让学生放散牛,自由发挥地钻“牛角尖”,它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引导、调控,并运用教学机智,及时处理许多突发事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到收放有度。所以在让学生充分汇报各种情况后,要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步骤、关键,构建解题模型。

(三)解法的开放

一题多解,在数学中是常见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解题思路,呈现多种多样的解题过程,不但能体现数学多姿多彩的美,也让学生从不同解法的比较优化中得到“最佳路径”。

四、适当拓展,体验应用

适当的拓展给学生探究问题的机会,能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学会思考,经历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

案例5: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体的表面积》

一根圆柱体的木料,横截面的直径是60厘米,(下转58页)(上接26页)长3米,把它平放入河里,正好有一半浸在水中,浸在水中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求圆柱体表面积的一半,但转变为实际问题时,学生的理解上有了困难,这就是生活经验的缺乏,这样的拓展练习,能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坚定学好数学的决心和信心。

五、结合评价,体验成功

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要舍得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表扬、鼓励,给学生以信心,让他们得到肯定,享受成功,享受学习。

评价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即学会了什么,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如何?学习过程是否轻松愉快?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活动。

数学是美丽的,数学的美需要学生发现,学习数学也是快乐的,这份快乐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

参考文献: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范文第5篇

The Snowman

二、课型

故事课

三、教学背景分析

>> 六年级习作训练七:第七单元写作指导 S版课标实验语文教科书四年级第七册《蒲公英的梦》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八单元自测题 闽教版小学英语第七册 Unit 8 Lesson 15 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最后的时刻》教学设计 六年级习作训练三:第三单元写作指导 六年级(下)第三、四单元学习能力自测 六年级下册 苏教版第三单元习作:读后感 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第三单元习作:我的理想 六年级(下)第三、四单元学习能力自测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测题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测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测题 冀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Mother’s Day”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品社《节日万花筒》教学设计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青花》说课设计 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四单元测试卷 新课标冀版美术教材七年级十三册 第三课 用线条表现 第一课时 关于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设计意图】

歌曲导入,激发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歌曲欣赏和演唱中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歌曲内容还为故事的讲授搭建了桥梁。

3.课前预习作业展示,复习词汇及句型winter clothes, I have a carrot for its nose . I think it’s wonderful.等。

学生两人一组拿着课前做好的纸质雪人在讲台前介绍。其他同学评价。

例:S1&S2: This is our snowman. We have a carrot for its nose. We have buttons for its eyes and mouth. We have sticks for its arms. I think it’s wonderful. I think it’s beautiful and cold.

老师问学生:What can your snowman do? Can it talk (jump, skate)? 学生生成答案,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

学生课前预习活动的展示,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一开课就引导学生建立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建构他们个性化的故事背景图式。读后活动中学生要用自制雪人手偶表演故事,因此这个活动还为故事表演做好了准备。

(二)Presentation

1. Pre-reading (2 minutes)

教师出示故事中的第一幅图picture 1(如图所示),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板书学生的问题。

T: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picture?

学生答案可能为S1: What’s the boy’s name? What’s for the snowman’s nose(eyes/arm)? What can the snowman do?如果学生的问题不全,教师补充。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预测回答。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图片展开想象,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预测的阅读策略,为阅读故事做好铺垫。

2. While-reading (21 minutes)

(1)学习故事中图1和图2内容 (7 minutes)

①观看故事视频,检验预测。

教师播放图1和图2部分flash视频。学生带着对图片提出的问题观看故事视频,观看后回答问题,检验预测并修正预测。

S1: The boy’s name is John.

S2: The snowman’s nose is a carrot. It’s arms are sticks.

S3:The snowman can talk.

②深入阅读,发展阅读策略。

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仔细阅读pic1&pic2内容,找出John做了什么使snowman开口说话,发展学生的寻读策略。

学生默读pic1&pic2内容,回答问题。

S1: John put his hat on the snowman. Then the snowman could talk.

③利用snowman手偶,角色表演图1和图2部分。

a.教师用多媒体中的小仙女为学生制作的雪人帽子赋予魔力(如图加音效)。

b.学生使用手中的雪人手偶和神奇的帽子两人一组练习表演pic1&pic2中的故事内容。然后在讲台前进行小组展示,其它学生对小组展示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

神奇的雪人帽子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小仙女的魔法力量增加了趣味性,使学生享受阅读和表演的乐趣,从而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这种兴趣的力量降低了角色表演的难度,成为学生挑战自我的内驱力。

(2)学习故事中图3和图4内容 (7 minutes)

①自然过渡,预测,为继续阅读铺垫。

小组表演完后,表演内容的最后一句话是雪人说“What a cold, snowy day! Wonderful! What do you want to do?”教师接着这句话追问,过渡到图3图4故事的学习。T: What did the snowman want to do? Could the snowman do it? 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预测。

②快速阅读,发展略读策略。

学生阅读pic3&pic4故事内容,迅速找出(1)中老师提出问题的答案。

S1: The snowman wants to skate. S2: Yes, he could.

③观看故事视频,模仿跟读。

教师播放图3和图4部分flash视频。学生跟读故事视频。观看后回答问题。

T: What did John do for the snowman?

S1: John put his skates under the snowman.

④直观教具,助推表演。

教师发给学生纸质溜冰鞋。学生两人一组利用snowman手偶和溜冰鞋练习表演,图3和图4部分。小组展示表演。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略读策略,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根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应设计学生体验,实践、参与、探究与合作的活动,使学生理解和学习语言。因此snowman手偶和溜冰鞋卡片等直观教具,给学生的思维搭建了脚手架,有助于学生复述和表演故事。

(3)学习故事中图5和图6内容 (7 minutes)

①自然过渡,寻读,表演

图4中雪人说“Can we skate always?”教师追问过渡到图5图6故事的学习。问学生“Can they skate always? Why?”学生推测答案。教师问T: Then what did John do for the snowman?学生推测答案。

②学生阅读图5、图6

学生快速阅读,找到(1)中问题答案。

S1: Spring is coming. It’s too warm. There is rain, there is wind, but there is no snow and ice, and no snowmen.

S2: John put the snowman into the refrigerator.

③观看视频,跟读

④两人一组,角色扮演

【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注重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寻读技能的培养,形成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3. Post-reading (10 minutes)

(1)练习、巩固所学故事内容

学生完整地观看故事视频。学生有感情地跟读故事。然后分6人一组,进行角色朗读故事。

(2)角色朗读或复述故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通过评价手段鼓励学生进行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选择活动展示形式。角色朗读奖励两颗星(2分)。复述故事奖励四颗星(4分)。

【设计意图】

孩子们乐于模仿故事中角色的语气。帽子的实物在扮演中增添了趣味性和生动性。表演的过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在故事生动的情境中自然地生成英语语言输出。活动分为角色朗读和复述两个展示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3)改写故事结尾

①观看 “The snowman (1982)”故事视频片段,视频网址如下:

http:///v_show/id_XNjk5NTc1NzY=.htm截取雪人变活和融化消失片段。

②学生根据所看视频片段或自己的想象改写故事结尾。

【设计意图】

在读完故事后,发挥学生想象力,以视频“The snowman (1982)”故事的结尾启发学生思维,从而对故事的学习有所拓展和延伸。学生尝试写故事结尾也把读、写技能有机结合。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Class closing (1 minute)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故事的寓意。教师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故事或复述故事。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量关系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64-001

一、问题背景

我是一直任六年级数学教学的教师,先后有课改前人教版数学教材、每次修改的苏教版教材使用经历。苏教版教材六年级方程、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等都涉及用列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而用列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寻找题干中各信息之间的相等关系。如苏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一页 “找出大雁塔与小雁塔之间的相等关系,互相说一说”、第四十四页十四题等。每每此时我皆很困惑,在教学人教版数学教材时,学生对信息之间的相等关系为什么那么容易说出,关系式自然找的熟练,而现在的苏教版教材同样的信息学生怎么就这么难如登天呢?与同事交流皆有同感。仔细查阅教材,“数量关系”这一术语第一次以书面形式出现,是在五年级(下册)第五页第2题:“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原来是“数量关系式”叙述为“数量关系”“数量相等关系”。

为此我进行了对比,课改前的应用题教学把数量关系式的分析与训练作为解题的“法宝”,各个年级教师都注重对学生常用数量关系式的强化与积累,并对典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进行模式化。课改后的苏教版教材,应用题教学没有“数量关系式”表述的影子,要求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从规律运算意义层面分析信息之间相等关系,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思考

1.数量关系式的本质

“数量关系式”叙述为“数量关系”“数量相等关系”,这不仅仅是层面的叙述变换,而是本质的转变,是体现课标的教学思想的转变。反映的是数量之间的本质的、普遍的、客观存在的内在联系,所有的数量关系起源于现实生活,产生于四则运算的意义,形成于对现象的分析、比较,在把握其本质的基础上抽象和概括得到的,数量关系用等式表示出来即是数量关系式。运算意义是抽象概括数量关系式的数学依据,并只有在积累了大量的解题经验后进行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脱离运算意义支撑的数量关系式只能是一个呆板的式子而已。

2.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否摒弃数量关系式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基本数量关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数学模型之一。新课程并没有摒弃数量关系的抽象,而是要求创新数量关系的教学方法,强调在发展学生数学理解的前提下进行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用数学语言总结数学问题,不断建立数学模型,摒弃它就违背数学自身发展规律。

三、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进行数量关系式的教学

1.强化认识

有效的数学教学依赖于教师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没有全面的把握和宏观的视野,教学难以构建知识体系。课改前教材中“顺叙”和“逆叙”的比多比少的问题在同册教材出现,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比,整体把握。但当出现“逆叙”的相差关系的问题,通常教师告诉学生“见多就减,见少就加”的解题规律。课改新教材将“逆叙”的相差关系的实际问题移到五年级下册,让学生用方程解答。如果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教学,学生就容易理解数量之间的这种相差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时的数量关系式的出现也就水到渠成了。

2.根据学段特点分层进行数量关系训练教学,新教材特别重视教学内容的分解和板块的链接,层次感、整体感很强

2.1低年级以运算意义为依据逐步感悟数量关系。低年级应用题主要是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这一阶段着重抓好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与应用。教师首先要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从运算意义出发来思考怎样列式计算。四则运算的意义本质上就是“分”与“合”。加法和乘法都是“合”,加法是不同数的“合”,乘法是相同数的“合”;减法和除法都是“分”,减法是从和中分出一部分求另一部分,除法是把总数分成相同的数,如: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合起来是几等。教学时,学生用已有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之后,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把握运算意义同时,感悟“两个关系”即在加、减法中“部分与整体”关系,在乘、除法中“相同加数、个数与总数”的关系。让学生初步感悟到“整体-部分=另一部分、相同加数×个数=总数、总数÷个数=相同加数、总数÷相同加数=个数”等数量关系。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范文第7篇

小学科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其显现的优势是突出的:

一、提高兴趣,强化知识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信息技术通过将动画、视频、音效和色彩的结合,创设出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气候与季节》一课,在学生掌握了一年四季的气候特征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动植物的变化中分辨不同的季节。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看看你的小眼力”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将不同的动植物照片“拖拽”到春夏秋冬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科学中有好多知识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太阳系大家族》、《看星座》等系列天文知识课文,六年级下册《寻找生物的家园》、《有趣的食物链》等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

如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态平衡》一课,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生态平衡》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四、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知识和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根与茎》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茎的作用这一教学难点就解决了。

总之,在信息技术辅助下的科学课堂教学,不但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而且延伸和拓宽了教学时空维度,化难为易,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有利于我们科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面对信息时代的发展,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落伍!信息技术的学习,如果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和考核,这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教师自己加强自觉的自我学习,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时代在发展,现在的学生一代比一代强,教师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和学生有共同语言,才能符合时代精神,才能符合发展的需要!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范文第8篇

一、在文与理的拐点处提问,激发思辨

例如,在教完《九色鹿》(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一文后,学生基本形成了这样的认识:调达忘恩负义,背信弃义;九色鹿美丽善良,临危不惧。如果就此给课堂画上句号,我以为难以触动孩子的灵魂。于是教学结尾时,我借用西方哲学谚语“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作为文(文本内容)与理(文本蕴含的道理)的教学拐点,抛出问题:如果调达再次落水,九色鹿还会救他吗?这一问激发了同学们的思辨,有的说不会,有的说会。于是分成甲乙方开展辩论,我要求学生在辩论中要结合课文内容摆事实,讲道理。

甲方:我认为九色鹿还是会救调达的,因为它善良。

乙方:不会救。因为它不会再相信忘恩负义的调达了。

甲方:我们认为它会救调达的。正如西方哲学谚语:“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调达也有变好的可能,九色鹿也会原谅它,救它的。

乙方:九色鹿很善良,但它也很聪明,怎么会一再上当呢?

甲方:是啊!正因为九色鹿很善良,它怎么会见死不救呢?它相信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相信调达会改过自新的。

借助教学拐点,丰富了课程资源,在师生之间、生本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多向对话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认识不断深化,建构了孩子们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在文与意的留白处质疑,深化思辨

真正的阅读是读者的认识与作者的思想相互碰撞、沟通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被誉为“黄金地段”的空白点,在文(文本内容)与意(文本思想)的留白处质疑、追问,深化思辨。

比如,古诗《墨梅》(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中“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中的“流”字,像诗的眼睛,隐含着丰富的内涵,如果能从“流”字切入,岂不更能解读诗人的高洁情操!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反复赏读之后质疑,一个学生奇怪地问:“诗人为何用‘流’而不用‘留’?”有的学生认为用“留”好,有的学生认为用“流”好。于是,我追问:“到底用哪个好?”课堂顿时沸腾起来,有的说,“清气”是一种气体,有流、飘的意思。有的说,诗句中的“清气”是指具有高尚情操的正气,它能流淌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此时我话锋一转:“让我们再回到诗中去读一读,悟一悟,感受诗人王冕的情怀,领悟他遣词的匠心独运。”学生含英咀华,深思明辨,认识得以升华。课堂因问而思,因思而辨,因辨而悟,在多姿多彩的思辨中享受着挑战的快乐。

三、凭借课文插图发问,延伸思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课程资源,如果能充分挖掘课文插图的内涵适当发问,不但可以降低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而且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合理想象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文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有学生质疑司马迁的生活状况不可能像插图中的背景那么安逸,神情也不会像图画中那样淡定从容。也有学生认为司马迁当时心静如水,一心只为《史记》而活,所以心里一片宁静。孩子们带着不同的问题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互相补充。有的学生还读了少年版《史记》,有的学生甚至租来碟片《司马迁》,撷取其中的镜头与同学一起观看。在语文课上,充分利用插图发问,激发了孩子们读书探究、思考辨析的热情,延伸了思辨的外延,思想在辩论中深刻、厚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