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伤仲永练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正是进行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以文本为载体进行育人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文质兼美的文章,以陶冶其情操;与学生一起探讨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来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指导学生分析文本内容,以加强他们理解力的提高……其中,最好的育人方式,就是借助文本内容。初一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可作为育人的好题材。现就教学实践收获举两篇教育意义很强的文章实例:
从教几年来,一直很关注那些头脑聪明,但不能全力以赴投入到学习之中的学生。总是苦婆心地劝说,“聪明的头脑不用是会生锈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再聪明不学习,最终也不会有好成绩的”……教育效果不明显,学生仍不能完全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仿佛他们的这种态度是与生具有的或者说是根深蒂固,无可更改。但作为一名教师我从未放弃过。在引领学生语文知识学习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班级中有一名学生头脑极为聪明,但学习态度也极差,他最大的优点是体育很好。很多教师都认为他以后在体育方面发展就可以了,不必过于要求别的知识学习了。学生本身也放弃了知识学习,完全丧失了学习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我一直心急如焚:如何利用学科特点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以文本为载体进行育人教育?
在学习《伤仲永》一课时,引导这名学生认真分析课文主旨:像方仲永那样的神童,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帮助他明确:再聪明的人,如果不经过后天的努力,最终将一事无成。聪明的头脑是要不断充电的。渐渐的这名学生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自恃清高,不能仅凭自己有体育天赋这一点而骄傲不羁。这样他在体育竞技练习中更加刻苦了,不断赢得教师同学赞赏的目光。然而,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他仍一如既往,一层不变,他认为自己将来要发展的方向在体育运动上,文化知识的学习并不是非常重要的。
一、自由散读
所谓“自由散读”,就是全班同学各自独立的自由低声朗读。它的优势在于不必与他人配合,不拘速度,可以边读边勾画边思考。因此适用于每篇文言文的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时我会要求学生边自由散读边圈画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进行解决。同时将仍有疑问的地方圈点,在质疑环节中进行交流。当然,我还会根据文章的难易程度提出其他要求,如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等。
大多数学生在明确生字读音、了解句式停顿之后,我会组织第二次自由散读。 读前,明确提出要求:出声朗读,读准字音,正确停顿,尽量读出感情;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划分结构层次或提出疑问。这样,既巩固了之前在字音、句读上取得的成果又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脉络结构有了一个整体感知和把握。当然我也会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巡视,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尽量做到“面向全体”。
二、集体齐读
第一种情况是在第二次“自由散读”之后,课文新授之前。此时学生已经对文章有了自我意识的把握,但这种自我意识是否正确呢?我往往在集体齐读中迅速的判断学生有无误读、丢字、加字等错误,有无重音、停顿的缺陷,从而对全体学生作出有针对性的指导,纠正个别学生自我意识中的偏差,当然大多数时候不需要我的指正,学生们就能从集体的声音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在书中做补充记录。
例如集体齐读《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一句时,“干”字很明显被读出了两种声调:一声和四声。但部分读成四声的学生立刻就拿起笔在书上做了标记。还有《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wú),《虽有佳肴》“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的“强”(qiǎng);《伤仲永》一文中“余闻之也/久”的停顿。可以说,这时的“集体齐读”为那些阅读能力欠缺、课上听讲注意力差的学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第二种情况是在课文讲授过程中,对于一些十分重要的语句我常采用“集体齐读”的形式提示学生引起重视。例如在讲授《伤仲永》一文时,第三自然段以议论的形式既总结了全文又点明中心,作用举足轻重。对于这一段,我要求学生反复齐读,感受王安石对仲永的“哀伤叹息”之情,对后辈他人的警示劝勉之情,希望他们从中有所悟、有所得。
第三种情况是在文章学完之后,不论长短,我都会要求学生在课上集体齐读,再次整体把握,同时深入品味作者借文字传达的鲜明的爱憎情感,以求给这一课画上完美的句号。
三、表演式朗读
所谓“表演式朗读”就是指个人、小组或集体借助表演的形式对文章进行朗读。我在课上用到的“表演式朗读”形式主要有“分角色朗读”、“接力朗读”等。
以记叙为主的文言文大多利用人物对话突显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旨。遇到此类文章,我多采用“分角色朗x”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授《孙权劝学》时,我请学生分别饰演孙权、吕蒙、鲁肃,并要求学生根据人物对话的语境,各自的身份和故事情节,读出不同人物所表现的相应情感。学生们在反复练习后,自然地将孙权的“语重心长的苦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鲁肃“惊讶却由衷的赞叹”(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自得却诙谐的调侃”(“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人物性格和文章主旨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接力朗读”就是以接力的形式让学生轮流朗读。它适用于结构层次分明的文章,像《〈论语〉十二章》《陋室铭》《木兰诗》等。朗读时可一人一句也可一人几句按座位前后衔接,接力式轮流朗读,还可以小组形式进行比赛。“接力朗读”的好处就在于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表达能力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表演式朗读”还包括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的“快慢读”。例如,以极快的语速朗读《口技》一文的“火起,救火”的场景,借此突显火场的紧张气氛;以极慢的语速朗读《愚公移山》一文中愚公对智叟的驳斥,借此展现愚公的坚定执着、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高一学生 数学教学 原因与对策
初中生跨入高中后,常见现象是数学成绩出现了大幅下降。因此有必要对产生数学成绩下滑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成绩下降的原因
高一新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何在?笔者在长期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研究和比较高、初中数学的教与学,分析出以下几个方面:
1.仲永之痛.古有“伤仲永”,今朝“仲永”仍在伤.随。初中教材对于每个概念都配备大量的习题和练习反复训练,老师们用机械重复的方法,让学生熟悉每一道题的求解而不是理解。使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基本功不扎实,思维不活跃,很难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即使天分再高,也难逃“仲永”之辙。
2.环境之惑.在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有一些学生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想歇一口气,入学后无紧迫感。甚至有的学生沉迷于网吧,陶醉于网络小说中不能自拔。其次,高一学生一般正处在青春时期,而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高一学生心理上产生的闭锁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
3.教材之累. 现行高中数学课本,与初中数学相比,有以下显著特点:从直观到抽象;从单一到复杂;从浅显到严谨;从定量到定性。高中数学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再加之教材从数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最难的部分“函数”放在高一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
4.教辅惹祸. 随着教辅市场的开放,书店里的各种教辅资料铺天盖地,而大多数学生不能辨别其价值性,往往选择了一些不适合的资料和习题集,缺乏针对性,甚至有些教育主管部门编辑出版的图书也存在很多与教材不相匹配习题。不仅使学生陷入无尽的题海当中,而且使学生产生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感,严重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
5.学不得法. 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
6.教法不当. 高一的老师大多是高三循环下来或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高三循环下来的老教师,往往眼界过高,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之间用高三复习时的难度要求高一新生;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对教材、教法不熟悉,往往抓不住重点、难点。另外教师教学中常常过分强调,反而加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倘若学不好便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搞好衔接,注意承上启下. 新课标的实施,初中教材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被大大降低了,因而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需了解学生在初中学了哪些知识,在高一数学教学中必须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减缓坡度,做好教材的衔接。高中教学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倾重对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相对比较重视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应在新生入学时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的特点,做好方法上的衔接.
2.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品质. 良好的学习品质,包括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化解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3.循序渐进,夯实三基.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4.因材施教,有效学习.学生有自己的特有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长处和性格中的积极因素,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加以肯定和引导,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因材而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客观地存在着相互适应。
5.加强辅导,化解分化点.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应试教育”大气候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初、高中教材间梯度过大;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等等。
6.注重情感交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7.慎用教辅,不盲从家教辅导.高中数学学习,离不开辅导资料,辅导资料是对课堂教学补充,巩固和加强,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不可或缺的.但辅导资料的过多,过滥,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却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 新高一数学如何知识衔接、方法怎样转换
2. 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
3. 有效学习指导
4.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及其处理尝试
【内容摘要】现在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教育应适应社会发展,转变以往的教育模式,使用能激发学生潜能,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给学生“松绑”让其有正确目标地自由奔驰。
【关键词】教育 自由
随着教育改革的一步步深入,创新教育的意识逐渐在教师的头脑中得到提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也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目标。
在应试教育将要完全被素质教育取代的今天,我们不能否认还有相当一些学校和老师没有跟上这时代的潮流。有的学校在打“疲劳战”,有些老师完全按照参考书讲解课文,对学生回答也要参照“标准答案”来判断正误。
本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优化、选择。不能只是让学生被动的从老师那里接受标准化的、经过严格规范过的“知识”这样的教育方式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发展,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有些教师在教学《伤仲永》一文中提问学生造成方仲永才能衰退是什么原因时,学生便只能回答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这是本文作者的看法,也是老师希望得到的答案,这种回答当然马上就能得到老师的肯定。若学生想到了方仲永对自己家长的错误做法听之任之,不辨是非对错,只想做个“好孩子”所造成了自己悲剧性结局时,那不但会被判为错误,甚至还会遭到嘲笑。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难能可贵的创新思维被判了“死刑”。本来是传递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课堂,就变成了禁锢学生思想、遏制学生新思维的牢笼。
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明白,教育是为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学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所以教育需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发掘创新潜能,成为我们将来社会的栋梁。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摒弃以往那种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代之以多元化的全新的思维方法做到下面几点,把我们的课堂彻底变成充满无限生机的知识殿堂。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思索的欲望,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一、还给学生课堂自主权,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经过艰苦的努力取得的劳动成果记忆才会牢固,而且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还会给人带来极大的愉悦之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敢于让学生去尝试,多启发学生动脑思考遇到的问题,对于出现的不同答案不要急于“绞杀”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自行获得知识,进而出现我们希望的能力形成。在这个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多设置一些自由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寻找出答案,要启发鼓励学生敢问、会问“为什么”,以便学生能够具备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文时,在理解“斯克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诚地去完成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这句话时,有个学生在下面小声说:“他怎么不拔掉挪威的国旗,换上自己国家的,就说自己先到达南极,又有谁知道。”这句话引起了同学们和我的诧异,这时我并没有训斥这位学生,而是适时讲述了英国人普遍讲究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克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如果将此事置于一个爱耍赖、不守信用的人面前,结果如何,可想而知,会有可能造成一个千古悬案。这一番解释说明,就进一步使学生深化了解了斯克特的高尚的人格精神,又激发了学生课堂上爱问、会问的热情。
二、消除学生“从众”心理,鼓励他们质疑,培养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由于受到习惯的影响,努力保持自己的想法和大多数人是一致的,自己的见解不敢和别人的发生矛盾。这样的心理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要消除学生这种心理,不仅不能压抑、嘲笑学生的看似离奇、叛逆的认识,而且要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敢于对课本和老师的话发出疑问。
三、运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已有的惯性思维改变为变通思维。
要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首先要求有一个高素质不古板、守信的教育者,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具备一定的创造力。在这方面,我努力做到以下方面:1、合理应用多媒体,不搞花架,促使学生适应电脑信息时代。例如:我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打开多媒体屏幕显现出各种石拱桥的图像。优美的景色,配上各种类型的石拱桥,让学生身临其境一般,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又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发展史,求知欲被激发了。2、恰当选取多种教学方法。有的课文可以把音乐引入课堂,有的可以改变教学顺序,有的甚至还可以把课堂变为让学生展示的舞台……3、精心设计一些能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练习。比如学习了课文《老王》后,让学生说说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有什么表现?学习了《奇妙的克隆》后,让他们发挥想像除了课本上说的你认为哪些地方可以用到这些高新科技?我经常引导学生多读一些科普读物展开幻想,练习写一些科普知识方面的故事,自编童话……以老师灵活多变的行为,引导学生自觉培养变通性思维。
上帝给我关上了一扇门,一定会给我开一扇窗,即使什么都没有我还有属于我的快乐时光。人生的路我要勇敢的走下去,因为我曾认真的来过,我要留下最美的痕迹。让自己为自己鼓掌,让所有寂不管生活如何坎坷。我们都应该勇敢的去面对,每天用最美的笑容去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只要我们的心里永远保存着那一份美好生活也会变的更加美好。只要我们的心永远幸福我们的时间就会永远幸福,忘记伤痛,忘记烦恼,晨曦的阳光也会因为我们变得更灿烂。
快乐的请你更快乐,痛苦的请你忘记痛苦,生活永远有阳光,只要你去发现,其实人生是可以很简单很幸福的。只是以前我们忘了该如何去开心,所以现在我们更应该努力的加油。去完成我们的梦想,前方的人会为有理想的人让路,我们的青春不是用来忧伤的,应该用来扬起成功的风帆,即使你已经不在优秀,即使你现在很迷茫。但是只要你认清的前方的路,你就要勇敢的走下去。就像网络上的那一句流行语: 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当你经过磨难和痛苦后,你会猛然发现那些曾经的伤痛都已经化成的你天空上最美的彩虹。那时的你才是最真实的你,因为你已经完成的自己生命里的梦想。
为什么你还在迷茫。为什么你还不努力?你是否也这样问过自己。只要你放手一搏,你依旧是天上那颗最美最亮的星星。人生总会有失败,总会有挫折,但是我们在哪里跌倒就应该在哪里爬起来。把自己丢在哪里就应该去哪里找回来,找回一个更好的自己。青春的我们可以不怕失败,但是我们必须要能战胜失败。用我们的青春开出最美的花朵,成功和失败往往只是一步之差,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的走好每一步。达到我们成功的彼岸。想要成功就一定要付出,人生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苦难是必须的但是苦难过后就是欢笑。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笑的最好的。
以前我一直是一个高傲而优秀的孩子,可是当我与一群优秀的孩子在一起时我才发现自己是那么的傻,总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可是当那期末成绩测发下来的时候我才明白自己原来太过于自信了。总认为自己很聪明可以不听课,不做练习。可是就是聪明让我优秀,同样也是聪明让我失败。所以我们不管怎样都应该努力。就如伤仲永一样,不学习最后也只是泯然众人也。所以不管你是优秀的还是不优秀的只要努力才会有收获。
青春的我们更应该好好努力,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
1、学生分析:实习所在班级为初一3班。由于是村镇中学,学生基本来自农村,所以无论视野、知识层面,还是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都很简单狭窄。与小学相比,在语文这个科目上,整体难度加大,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大大增多。学生正处于小升初的过渡阶段,对此仍然不适应,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觉性较低,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学生语文基础素养较差,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同学仍然存在,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不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缺乏自己的见解。但令人欣慰的一点是,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高,大多数学生不怯堂、不抵触,积极质疑、踊跃发言。课后背书情况良好,在老师的建议下积极主动的背诵所有文言文篇目,不懂就问,学习态度端正,对学习语文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针对以上的情况,我在原语文老师黄华忠老师及其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努力按照语文教学要求,根据语文教学三维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争取做好语文教学工作,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劲头更足、热情更高、成绩更好。
二、主要任务
1、了解学生语文整体成绩、语文素养,根据学生特点制定语文教学计划。
2、 深入班级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3、结合自身,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教育工作。
三、日常教学
1、听课、备课、写详案,并进行课后教学反思。
2、批改学生作业、读书笔记、作文及随堂听写、小测试,并及时仔细评讲。
3、检查学生课堂笔记,并抽背,针对掌握情况适当加以指导。
4、找学生了解语文学习情况,结合课外读书活动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并激励其写读后感。
四、具体安排
第一周
1、向原语文老师黄老师了解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和语文教学实习工作。
2、结合班主任实习工作尽快认识学生。
3、听课并仔细做好听课记录,创造性模仿学习。
第二周
1、提前备好讲授篇目教案并请黄老师指导,及时作出修缮。
2、请学校领导听课,讲授第五课《伤仲永》。
3、结合指导老师对上课效果的点评,吸取经验教训。
第三、四周
1、提前备好第二单元课文的教案,讲授第二单元所有课文。
2、根据老师点评指导、学生反馈,及时总结授课效果。
3、结合班主任工作,陆续找学生聊天,了解学习情况和对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看法评价。
4、结合主题班会,学习第二单元综合性练习。
第五周
1、自我总结整个单元上完后的教学经验教训,听各个年级不同语文老师的课,集思广益,化为己用。
2、准备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教案。
第六周
1、讲授《孙权劝学》,语文组各听课老师给与评价。
2、填表、总结。
关键词:同和通;训释;古字活用;通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245-01
在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里,因为有很多古字被活用,所以编者在给其进行注释的时候,都在用“某同某”或“某通某”的形式指出其本字。上世纪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在对这类活用的古字进行注释时,大多用“某同某”的形式,而本世纪初至现在七年级至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在对这类活用的古字进行注释时,又改为“某通某”的形式,有时又用“某同某”的形式。在这里,“同”即等同之意,“通”即通用之意,但彼此是什么关系没有说明,显得非常模糊。1988年版的初一第一册语文在课后练习中说:“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叫做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由于这些被活用的古字不尽然都是通假字,因此如果就从这样的训释方式确定被训字与训释字的关系为通假关系,就显得过于简单化、概念化和不具体化。
古人写文章时,常常使用通假字,通假字实际上就是别字。例如:古人常把早字写作“蚤”字,现代一些饮食店常把韭菜写作“九菜”一样,七年级下册《狼》中的止有剩骨的“止”写成“只”等。从训释方式“同”和“通”来看,本字与借字之间并不完全是通假关系,有些是古今字的关系,有些是通用字的关系等。例如:1992年10月第1版第一册语文第八课《论语》六则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83页文脚注释:“说”同“悦”,说与悦其实是古今字关系,而不是通假关系。2007年3月第2版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43页文脚注释已经作了更正,即注释:“说”是“悦”古字。又如前者第十三课白居易写的《卖炭翁》: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字,文脚注释:“直”通“值”,也是古今字关系;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扳”字,文脚注释:“扳”通“攀”,两者为通用关系。若按上述关于通假字的定义来判断古字活用的情况,那么还存在繁简字、异体字的关系。
究竟“同”和“通”各表示古字活用中的什么关系,因为编者没有说明,所以在这里很难得到具体准确的答案。那么什么是通假字呢?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只属于本有其字的假借。借字与本字之间形不同,音相同,义不同。如果说也包括本无其字的假借,那么古人在写文章时,就不会存在写别字之类的现象。特别要说的是古今字开始产生的时候也有假借的作用,但后来创造了今字(后起字),后代古字今字并用,形成了古今字。古今字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历时”的关系,着眼点在古今。通假字是本字与借字并存,本字与借字的出现不存在朝代先后的问题,借用之时,两字并存,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共时”的关系,着眼点在同一时限之内的借用。由此可见古今字与通假字正好相反,古今字属于本无其字的假借。两者虽从“本无其字”而借用它字表示此词的情况来说,两者有其共同点,但从它们的“结果”上说,却有不同,造字法的“假借”字是“久借不归”,而古今字本字仍表本义。
上述1988年版初一语文关于通假的定义,说“通”即通用,但是通假却不能等同于通用,也不能包括通用,它仅仅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因为通用字两字各有来源,但二者都有一个共同意义,形不同,音不完全相同,义不全同。例:享,进献,享食;相,享食、宴请。享与相有一个共同的意义:享食,所以二者互为通用字。通假,实质上是一种同音字之间临时通用的用字现象,因而通假字更不可能属于异体字或繁简字,关于通假与此两者的差异关系,这里就不再讨论。为之,在初中语文的古诗文的文脚注释里,用“同”和“通”所训的古汉字前后两字不一定都是通假关系。
一、 精心设计预案,为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应是一种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包含对目标的理解、对学情的了解、对问题的掌握等,寓含着丰富的生成性。正如叶澜教授说的:“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1.预设弹性的课时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对一堂语文课教学结果的预先设定,它是单元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在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体系中,课时目标是唯一的一级由教师自主决定的教学目标。它的预设不仅要根据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可接受性来确定。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的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他们的经验、思想会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所以,教师在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只能是一个起点,而不是控制课堂教学进行的“最高指示灯”,目标的预设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可以包括基础目标和提高目标,让学生有一定的目标选择余地,甚至能升降预设目标,以适合不同学生的发展。
2.预设板块式的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是依靠几个教学环节来完成的,而每个教学环节并不会完全照着老师的意愿去实现,备课中必须要对每个教学环节做出多种可能性的生成性预设。而预设具有可移动性的板块式的教学环节,能赋予课堂更多的创造性、生成性,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使教学实现真正的以学定教。如我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预设了先作者背景,后诗歌朗读讲解这样几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班级依着预设顺利教学,但在教学第二个班级时,学生在初次朗读诗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按照预设,不及时去纠正学生课堂上的错误时,必然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先把诗歌朗读指导和作者背景结合起来,让学生懂得应该怎么样去读这首诗歌,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学会如何朗读。不管学生出现何种情况,由于课前已经预设出多种可能,做到成竹在胸,那么,教学中就可以顺应学情,将几个“板块式”环节的预设进行调动,根据学生课堂实际反映,教学环节进行“块移动”,让学生当好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课堂中需要哪一板块就随机的切入那一板块,使动态生成的资源达到和谐呈现的效果,也为生成教学提供保证。
3.预设开放性的语文问题。
在教学预案中,语文问题的预设不妨“开放”些、“粗”些,适时提一些“大问题”,把课上得“大气”一点。这里的“大问题”是指要利用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来解决的问题,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特别是在强调学生语文思考的今天,问题的预设必须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也就是要有一定的复杂性,留足学生的生成空间。如在教学《丑小鸭》的时候,认识到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先预设这样一个语文问题,“结合你的生活实际,想想你从丑小鸭身上应该学到了什么?”这一开放的问题预设,既具有复杂性,又具有挑战性。对于学生来说,问题的预设具有生活的现实性,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积极性自然高涨起来,这样就给了学生精彩的发现和想法留足了空间。 4.预备多样化的研究材料。
各种拓展材料的预备可以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进行的一种有载体,心理学家说过“多变的刺激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因此课堂教学 环境中所投放的材料要既紧扣主题,又丰富多样,给学生以丰富的感官刺激,给学生以更多联想的空间。如在教学《观舞记》时,不仅是把舞蹈视频当作是导入的媒介,更让学生去仔细观察演员的一笑一颦,去体会文章作者的细致描绘,同时选取了不同风格舞蹈艺术的视频与文字,让学生明确地知道每位作者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仅仅展现的是形,更主要的是能让人感受到舞蹈的生命在文字中的跃动。这些材料的精心选择,为后继教学的生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总之我们预设的是一个开放的多种教学预案设计总和的“心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案,寓有形的预案于无形的动态教学中。
二、 灵活调整预设,催化动态生成
尽管在教学预案的设计上对课堂的生成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它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仍需要教师灵活驾驭教学过程,适时调整预设,促进教学在预设中有效生成。
1.顺学而导,调整预设,即时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中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当预设与学生现有的语文现实无法匹配时,教师应顺应学情,直面真实的教学,适时调整教学预设,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让课堂充满人文气息。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按照课前的预设提问:“你们想知道这最后一课的特殊意义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 ”话还没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了一个声音:“我知道,表现了阿尔萨斯人民的爱国之情”。这一说,全班同学顿时来了劲,用惊奇的目光看看他又看看我,都等我下结论呢,怎么办?这可是本节课要探索的主题啊,如果我对这一主题马上加以肯定,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本节课的探究兴趣,于是我就调整预案,顺学而导:“怎么表现出来的呢?”学生找出了韩麦尔先生爱国的语句,我问:“这只是表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啊,阿尔萨斯人民呢?”在这节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由于我顺学而导,及时调整了教学预设,充分利用这一生成点,变探索为验证,不仅实现了比预设更好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生命活力。
2.学会倾听,改变预设,制造生成。
精彩的课堂生成往往在于学生独特的见解之中。学会倾听,给学生说的机会,重视学生对各种问题的理解,发现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信息,使其变成宝贵的学习资源,使课堂在学生主动探究中生成。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很多同学都认为作者把三味书屋写得枯燥无味,目的是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进行对比,所以作者在后一部分极力去表现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但这时仍有一位学生高举着手不肯放下,我虽担心课堂的节外生枝,可还是让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结果,她的想法是这样的:“我觉得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也充满了作者的快乐之情。”我马上改变原先计划,没有按照预设继续下边的练习,而是让全班同学思考他这种想法有没有道理,同时又让这位同学找出自己的理由,同学共同讨论,最终这一“发现”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可。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学地主动,学地深刻,出现了超越教学设计预设的新想法,这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精彩想法,就是在教师善于倾听,及时改变预设中生成的一个闪光的画面,是动态生成的宝贵资源。
3.留足时间,保持预设,收获生成。
生成需要时间,时间是生成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学会等待,留给学生一些静静思考的时间,让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让学生陶醉于自己的思维活动之中,让生成材料丰满充盈,达到教学的预设要求。如:在教学《伤仲永》时,学生在解答“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时,大部分同学都回答父亲的“不使学”,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保持预设,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说说你认为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吗?并讲出自己的理由。”就这样,我留足学生探索的时间,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走,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多角度的理解,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各个角度去论述了自己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实现了有意义的知识建构,收获了生成。
三、 加强课后反思,让预设和生成互促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