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场景描写作文

场景描写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场景描写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场景描写作文范文第1篇

在记叙文、散文的写作中,环境、情节描写必不可少。环境描写既可以渲染气氛,又可以衬托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在文章开头先进行一段简洁场景、情节的描写,就能为故事提供一个背景,将读者带到一个特定的故事氛围中,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制造矛盾冲突

曾老师介绍,中考作文中,一般以记叙文体裁为主。写记叙文时,在开头要善于制造矛盾,在矛盾中展开故事情节才能吸引人。考生写作文时,开头可以跳出常规“顺叙”的思维,制造一个矛盾冲突,迅速抓住读者的心,吸引阅卷老师读下去。在文章开头即向读者展现事件的矛盾焦点,能增强文章的曲折性和可读性。

场景描写作文范文第2篇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作文教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就习作过程本身是学生主体思维,主体创作的过程,是学生启动积累,独立思维,组合加工的过程。教师应千方百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作文实践活动中来。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很好的运用直观、形象、新颖的事物激活思维,使学生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我们可以制作课件,给写作内容创设情景,也可以通过网站下载资料,也可把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拍摄的相片,或者把收集到的图片、照片用扫描仪通过电脑处理,设计制作成图象背景,让学生置于声、像、形同步的画面、特定的情景中,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投入写作中,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作文教学,能提供丰富的素材。

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写景抓不住特点,写不出意境是学生不喜欢写景的重要原因。往往把这归结于学生对周围的景物不够留心,缺乏丰富的联想所至。运用多媒体教学作文,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进课堂,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例如在指导《美丽的长城》作文教学中,课堂上无法带学生去了长城参观,我用课件演示(长城的各处景点),巧妙的用画面带入意境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课件意境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跨越了写景作文这道难关。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多媒体的熏陶,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了,从而丰富了学生写作的素材。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作文教学,能引导观察,启发思维。

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写好文章。多媒体计算机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具有独特的优势,计算机可将文字、声音、图像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中的事物进行处理,指导学生观察、使学生的观察逐步做到有序而细致。例如在指导《美丽的校园》时,先在电脑上出示学校的整体概貌图,再按一定的顺序向学生显示学校的各个部分,并充分利用特写镜头、慢镜头等功能指导学生观察,把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再让学生说一说学校的整体布局,由于学生观察有序而细致,因而写起作文也得心应手条理清晰。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作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作文教学活动中,通过再现场景,能较好地为学生写作创造条件。因为再现场景,学生有充分的感知过程,可以在再现的场景中自选画面,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事物,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指导《春游》时,为了丰富学生的认识,结合学校开展的春游活动,去之前就布置好学生留心观察,春游时带好摄像机将景物、同学们游玩的场景、春游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拍摄下来。把这一切借多媒体再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思路拓宽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了不同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春游活动描写得生动传神。

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辅助作文教学,能把图象、声音、文字等教学材料融为一体,实现教学的优化整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场景描写作文范文第3篇

首先,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消除“怕写”心理,激发写作热情。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目前的语文教师,迫于教学现状和自身写作能力的局限,勇于写下水文的越来越少。尤其在网络办公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的作文教学所需要的理论、例文,在网络上寻找、筛选、粘贴、编排即可。但这种指导,理论性过强,而对例文的赏析则是模式化的,对创作过程本身不能讲得深透,通常给学生“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由此产生埋怨的心理,正如学生写的“我等学生一向被老师教授着,然而教师有怎样的水平,始终是一个谜”。当学生怀疑一个教师能力的时候,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从何而来?其教学效果自然甚微。但教师一旦动手写下水文,学生就会有意外的惊喜,在更尊敬老师的基础上,从情感上更亲近老师,认为老师和自己在一起奋斗、摸索,从而具有了更坚强的力量、激发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固有的“怕写”心理慢慢转变为“乐写”。本学期开学以来,训练了《开学》《读你》《礼物》三篇各有侧重的记叙文写作,教师分别写了范文。学生反响很好,课堂上会问很多宝贵的问题,例如:“老师你怎么会想到这个思路的?”“老师,记叙文要真实,我一真实就白开水,你的是完全真实的吗?为什么读起来就和我的不一样?”“老师,你在叙事当中为什么喜欢进行环境描写?”等等,还有学生会提出意见,例如《礼物》这篇文章的结尾是这样的:

“清风拂过竹林,叶子沙沙作响,像是谁在浅唱低吟。曾经的伤痛,今日的幸福。她抬头,看到枝叶间碧蓝碧蓝的天。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谁曾想,在物质匮乏的困苦岁月里,却绽放了世间最美丽的花朵,散发着馥郁的爱的芬芳!”

有学生认为,这个结尾虽然深化了主旨,但没能鲜明“点题”,不保险。还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在前一段就结束,这样更有韵味。

同样是《礼物》有这样一个细节:

父亲的脸渐渐沉了下去,半晌,把棋重重拍到桌上。厉声道:“长大了,翅膀硬了!敢乱花钱了。是吧!”

有的学生认为这个细节刻画不好,现实中哪有这样的父亲,太没人情味,太让人不可理解;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很好,并从中读出了自己父亲的影子。

学生的这些问题,恰恰涉及记叙文中很关键的构思立意、选材、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点题等几个重要问题。赏析的例文如果是教师找来的现成的资料,学生不可能读得这么仔细、思考得这么深入,只是因为是老师写的,无形当中,学生研读的兴趣就浓厚许多,发现的问题就多。在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发现写作的趣味所在,“怕写”心理自然就淡去,甚至产生挑战自我、超越老师的昂扬斗志。有不少学生要求单独面批,自己修改或重写,有学生就在随笔中感慨:“看了老师的文章,谁也不会甘心让自己作文本上干涩的语句飘来飘去。”

其次,“现身说法”,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刘国正先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崔峦指出:“教师‘下水’,这是最切实的指导。”教师勇于多写下水文,才能真正体会学生在写作时的难点、困惑点,才能获得切实有效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可落实的方法。在作文讲解中,依据本篇作文的训练目标,教师从审题、立意、构思谋篇、材料的选取、遣词造句等方面把自己的下水文作为鲜活的例子,形象展现文章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不仅知道“这样写”是好的。更要让学生知道如何才能“这样写”。叶圣陶说:“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就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在《读你》作文训练中,主要提升场景描写的能力,要求学生围绕一个中心,选取两到三个有关联的场景,写复杂性记叙文。学生叙事能力还大多局限在把一件事情从头到尾平铺的水平,一下子提到这个高度,学生很茫然。教师就在下水文中围绕“爱”选取了父女之间的电话场景、母女之间晨起的场景、父亲站在村口等待我和女儿回家的场景行文,表达了老一辈人所需要的安心的爱,无关物质、无关空洞的问候,而是“目光流转之间,你就在这里,一切安好”。我和学生分享了自己构思和场景抓取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写作。学生在立意和语言上尽管有很大不足,但在场景的抓取和展现上明显上了一个台阶,这就比开始的平铺直叙、波澜不惊的文章要好很多。可见教师现身说法,课堂的实效性才会更高。

第三,教师下水文可以起到较好的诊断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下水文的诊断作用,笔者以为下水文以同题作文为佳。教师在写作过程中,根据本次教学的目标;有侧重点地写作。然后在作文评析时,把教师下水文和学生习作放在一起,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能很清晰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例如《礼物》中开头的环境描写:

“她在蜿蜒的田间小路上疾走,四下太安静,偶尔传来草丛间细碎凄切的虫鸣。一股冷意从心底漫上来,她抬眼看向家的方向,却只见浓黑如云的树影,衬着湛蓝的穹庐,几颗寒星冰冷灿亮,如鬼啖眼。”

以及结尾:

“清风拂过竹林,叶子沙沙作响,像是谁在浅唱低吟。曾经的伤痛,今日的幸福。她抬头,看到枝叶间碧蓝碧蓝的天。”

这两处的环境描写给学生的印象非常深刻。有学生甚至感慨从来不知道环境描写尤其是自然环境描写在作文中这么重要。又如在《开学》中,强调立意的明确性和深刻性。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要么只是浅显地求证父母的爱,要么只是停留于对未来路的困惑,浅尝辄止,不知如何让立意明确和深刻。针对这点,教师结合自己初一时由乡下转学到城里读书的上学经历,由开始怯怯地上路,到经受所谓城里人的白眼歧视,到父亲的隐忍坚强,在情节推进中,“我”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开始的胆小怯懦到后来的勇敢坚强,展现了一个13岁的孩子心理经历和对人生无奈而深刻的认知,这是一个关于成长之痛的故事。学生大多是农村的孩子,对教师下水文中的经历有很大的认同感,反观自己的文章,就很容易知道自己在立意上出现的问题在哪里。

最后,下水文可以起到沟通师生的桥梁作用。在师生探讨下水文的过程中,学生之所以这样感兴趣,一是因为他通过文章可以了解自己的老师“原来”也有这些生活、这些情感的,老师不是生来就这样的,他和我们一样年轻过、苦闷过、彷徨过呀!二是通过下水文了解老师对这个问题他是这样看待的,若是观点相似,学生便会产生“心有戚戚焉”的感慨;若是相反,他便会想,果然有代沟,我得和他好好沟通沟通。在不断的切磋中,师生的心灵越走越近。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不就是智慧的习得和情感的熏陶吗?

当然要充分发挥下水文的作用,教师在创作和使用下水文时必须注意到以下几点:

1.教师的下水文不要“太好”。笔者开始写下水文时,总想着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写出来,结果和学生一交流,学生一边欣赏、一边绝望,称“打击太大”“太自卑了”。开始笔者对这种反应很意外。学生就说写得太好了,学生就觉得没有努力学习的必要了,反正也学不到这个层次。

2.教师的下水文最好和学生同题,并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有侧重点地写作。这样在评析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容易找到抓手,并能更好地把教师的下水文和自己的文章进行比较,起到很好的诊断作用,有利于修改。

3.教师下水文选材和思考方式最好力争“回到那个时候的自己”,这样将给学生更多思考问题方式的指引。有学生提出作文最难的是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方式,而这是带有鲜明的年龄特征的。教师的下水文如果总是站在成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那么就不能在“如何思考”上进行更好地指引。所以有学生提出,希望老师能回到十八九岁的时候来写事、来思考问题。在《开学》和《礼物》中笔者作了尝试,学生反响很好。

4.教师下水文的运用时机要恰当。例如训练构思立意的下水文,可以放在写前指导时运用,便于打开学生思路;而关系到具体的写法时,可放在作文评讲时运用,以便起到良好的诊断作用。

场景描写作文范文第4篇

什么叫“细腻”?所谓“细腻”,可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细节刻画真实生动。通过细节能真实地再现作文要记叙的生活场景;第二,语言生动优美。无论是从句式还是语言本身的用词,都非常美而有韵律感。因此,要想让作文“细腻”,便应从细节刻画及语言的生动优美两方面入手训练。

而细节的刻画,即将人物做某件事的各种细节(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展开详写,写写人物做某件事时衣服什么式样、手指如何动作、身体什么姿势、头发什么颜色……诸如此类的描写,能让作文所记叙的事件变成鲜活的生活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描写得越细腻,便越容易让读者读之如身临其境。

但如果仅将这些细节用大白话描摹出来,自然还是少了点味儿。因此,紧接着便应该对所描写的生活场景的语言进行优化。可从三方面来优化:一是优化用词;二是使用文学技巧;三是优化句式。

优化用词。需积累一些较为生僻且比较优美的词语(短语)去代替大白话式(最常用的)词语。如用“莞尔一笑”“笑纹在嘴角慢慢漾开”来代替“笑了”;再如用“睥睨”“凝视”“环顾”“回眸”来代替“看”等等。这需要我们平时在读书的时候积累一些用词。

使用文学技巧。这里说的文学技巧是广义的文学技巧。

首先,使用修辞,这个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知道。多用修辞,能让文章变得更美,比如常用的“排比+比喻”这种组合在作文中便非常受青睐。

类似于“春天是笋儿的舞台,在这里笋儿成就了它生命的绿;大海是溪流的舞台,在这里溪流成就了大海的魂;贝是细沙的舞台,在这里细沙成就了珍珠的韵。而生活是我的舞台,在这里我取得了成功,也明白了‘只有坚持,才会成功’的道理。”这样的开头在考场作文经常会让老师眼前一亮。需注意的是,如果当真使用某种修辞,一定要与文章内容和立意密切相关,不要大而空。类似于“唠叨是山中的清泉,唠叨是天上的明月,唠叨是深夜中的一盏灯,唠叨也是一种美”(《这也是一种美》)这种句子就有点空了。

其次,化用古诗词名句。直接用可以,如“你可曾见过那‘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象?”“你可曾见过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直接用诗句代替自己想说的意境。或是化用,类似于“于弱水三千中,回首,再回首,我只看见你,如莲的等待,渲染着幸福的微光,在身后永不腐朽”这类句子,其“弱水三千”“如莲的等待”都是有古诗文痕迹所循的;再类似于“当等待成为一种习惯,苍老了容颜,折煞了光年,无关风月,不问前路,只为真心。”这样的句子,其“容颜苍老,光年折煞”等,也是有古诗文痕迹所循的。

再次,在需要抒情的时候,适当使用景物来烘托和渲染心情,也不失为创造意境的好方法。哪怕是只有一句“那一日,阳光是耀眼的金黄”,整篇文章也都被这温暖的意境所笼罩。

优化句式。大部分同学喜欢在作文中使用大白话,整篇文章读起来非常单调。读读下面的句子,再比较一下自己的句子,大家就会发现为什么自己的作文太单调了。

1. 跑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跑过春暖花开的三月,跑过飞扬的白雪,跑过纷繁的柳絮。双脚仿佛正是摆渡用的双桨,希望则是这条小船上所承载的东西。

2. 摆渡永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离开失败的此岸到到达成功的彼岸不会如同幻想中的那样迅速。但是穿越过时间,穿越过季节,浓雾散尽,前方终有一个幸福的彼岸。失败和悲伤随着小船的起航而如同潮水般退去,随我一同摆渡过河的,一定有坚持的希望和不放弃的勇气。

上面第一个句子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整句,其实就是排比句,不用排比得那么整齐,但是只要有排比的意思在,读起来就会非常顺畅。这样的句式就非常整齐。

场景描写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故事;仿写;联系生活

一、从故事入手,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和口语表达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我利用课余时间,讲一些形象生动的小故事给他们听,当我绘声绘色讲故事时,

孩子们的眼里闪闪发光,都听得非常入神,我很高兴,这说明孩子已经接受作文了。当讲到阿凡提的故事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阿凡提真聪明,我会问他聪明在哪,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最后都能复述故事。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当孩子们听到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都伤心极了。我抓住时机问他们:“如果小女孩在你身边你会怎么帮助他?”一下子激起孩子们的灵感,孩子们写出了好多帮助小女孩的好办法。

二、从范文入手,培养学生阅读、仿写能力

要想提高表达能力,必须经历一个由“仿”到“作”的过程,我先在《小学生作文》《小学生阅读报》、网上找一些与农村生活相近的、适合学生阅读的作文,组织他们阅读、分析、概括,摘抄一些好词好句。然后让他们仿写,可以用上文中的好句子,不许全篇抄袭,不限字数,层次清楚、语句通顺即可。例如:写秋天景色,可找一些描写秋天的树木、、菜地、农田等的好句子,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用自己的语言连接起来,完成习作。仿写一段时间后,再逐步撤掉拐杖。学生头脑中的词汇多了,也就提高了表达能力。

三、从生活入手,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农村的生活另有一份丰富多彩,学生日常接触的家庭、社会、学校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有趣的作文素材,比如:邻里间的互敬互爱,一家几代人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还有大城市没有的农田景色,所以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习惯,训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取作文材料的能力。可让学生随意观察,并把最感兴趣、最有意义的东西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还要有目的地把学生带入生活,选择典型意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观察或让学生按照作文要求带着明确的目标去观察,指导学生自觉观察生活场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指导学生自觉观察生活中他们所能理解的东西。起初不能要求过高,能写几句完整的话即可,在训练中一点一点提高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场景描写作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叙事性散文写作训练方法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15

做事总是有方法可循的,叙事性散文的写作也不例外,我想结合平时的训练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审清题目要求

现在的作文大都是命题型作文,在写作文之前,学生首先要审清题目的含义。

1.抓住关键词

抓关键词就是要学生抓题目中的重点词语来审题。例 “又是一个新起点”,“又”“新起点”是两个关键词。“又”说明已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新起点”是基于此次事件自己对于未来的目标来说的。

通过关键词,大概理出写作思路:首先,学生要写出自己的生活;其次,经过深入思考后,写出自己对生活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再次,经过此事件,自己的思想水平有哪些提高,精神上如何引领自己成长等等。

2.由表及里,抓引申义

许多作文不能简单看题目表面上的意思,往往要深入理解它的深层含义。

(1)比喻类:比喻类作文,作者可以试着把题目还原成比喻的形式,例如“……像……”等,以此来判断是否为比喻类的作文。这类作文大都需要学生根据本体进行引申,然后进行构思写作。例如作文《酸酸的泡菜》,这当然不是让学生写“泡菜”,而是从“泡菜”这一事物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心理感受及追求等,只有把本体和喻体结合起来,才能提升文章的思维空间。

(2)象征类:此类文章,不仅要看字面意思,还要理解它所要阐释的深层含义。例如作文“穿过乌云的阳光更灿烂”,难道文章仅仅要写“乌云阳光”吗?看到“乌云阳光”,你会想到什么呢?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乌云”象征自己经历的困难挫折等等,而“阳光”则象征经历过坎坷的生命会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挖掘出文章的象征意义,文章读起来才会更有味道。

二、训练联想和想象

丰富的想像力能使作文文采飞扬,学生的思维放飞驰骋,如何训练呢?

1.明确联想和想象的含义

何为“联想”?何为“想象”?只有在明确了它的含义后,才能更好地应用它,才能更好地启发思维。

2.基于词语的联想和想象

(1)基于词语的联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些词语进行相关、相近、对比等关系的联想。例如,看到“双休日”这个词,就会想到周末、作业、老师、兴趣班、游戏、公园等;提到“春天”,会想到河水解冻、春暖花开、柳树发芽、万物萌生等;体悟深刻的同学还会想到春天是一年的开始,要明确目标,树立理想,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等。

(2)基于词语的想象

对于此类的训练,学生可由一个或几个词展开合理的想象,由现实中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可以想到现实中不存在的。例如 “南瓜”一词,有的同学想到形状、颜色等词,还有的同学会想象自己能像灰姑娘一样,坐上南瓜车到自己向往的地方旅行。

3.基于语句的联想和想象

词语的联想和想象训练达到一定的要求后,我们开始扩展到对于语句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

(1)比拟修辞:这类修辞在本体的基础上,加入作者的联想和想象,把原有的事物写得生动形象,使人读之兴趣盎然。例如:树枝晃动起来。采用拟人的手法,我们可以扩展为:树枝左右摇晃起来,他扭动着身子,挥舞着身上的绿色绸带,又像在不停地向行人挥手。

(2)比喻修辞:就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句子生动形象可感,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例如:远望山峦,层层叠叠。可以扩展为:远望山峦,层层叠叠,连绵起伏,像绿色的绸幕镶嵌在远处的天边。加入了联想和想象后,句子是不是变美些了呢?

(3)夸张修辞:恰当地运用夸张,既能使自己的语句非常生动,又可以暗示一定的心理。例如:这时狂风大作,乌云渐渐布满天空,只见天空越来越暗,乌云越来越低,像一只巨大的口袋扑向我们。这是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天气的变化快,又伴有人们对此种天气的些许恐惧心理。

4.基于场景的联想和想象

语句的联想和想象训练达到一定的要求后,我们开始扩展到对场景的训练。

云起云落、夕阳西下,总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面对不同的场景,孩子们会有无穷无尽的想法,就此,我们可以分类进行训练。例如景物描写、劳动场景、学习生活、运动竞技场等。

三、开头和结尾训练

1.内容上首尾点题

我班的学生作文基础都不太好,我在训练作文时,让大部分学生尽量开头结尾都要点题,假如开头不适合点题的话,那么结尾一定要点题。

例如:“母爱,感动”一文,学生的作文开头是:“夜深了,我久久还未入眠,起身眺望窗外,树影婆娑,月光透过树的缝隙照射到地上,微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 然后转入对事件的描写。我觉得可以对开头再作一下补充:“在这寂静的夜晚,母亲对我的关爱,幸福的、感动的思绪不禁涌上心头……”“景为情设”,写景的目的就是为抒情服务的,补上一笔抒情,既点了题,又能达到景与情的和谐统一,意境更美了。

2.结构上首尾呼应

首尾呼应会使得整篇文章结构紧密、完整,布局合理。例如,在“就这样慢慢长大”一文中,一位学生的开头是“时光悄然而逝,如白驹过隙,我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长大了”;结尾是 “现在,我已是一名初中生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懂得了许多,就这样我慢慢地成长,慢慢地收获” ,而结尾中的“成长,收获”就是对开头的照应和对长大的回答。

3.语言上生动优美

通常在语言上的修饰,我们一般采用修辞手法,把一些平实的语言比喻化、拟人化等。例如“秋天到了,小麦黄了”,学生可以试着修改,如:“一块块麦田组成一片金色的海洋,在微风的吹拂下,麦浪掀起层层涟漪,像海面上的微波在不停地晃动。”这样的句子是不是生动了许多?

学生也可以进行分组练习,组内每人出一句,其余同学修改,然后在班级中交流展示,比一比谁修改得好,让学生互相取取其长而补其短。

四、提升细节刻画

细节描写会为文章增色,对此,我们可以多加练习训练。

1.景物描写

作文中的景物描写对于烘托人物、渲染气氛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文中的景物描写不可小觑。

(1)景物描写要匹配人物心理。“景为情生”,环境的描写与文中的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景物描写要符合作文的要求。如果作文的开头是:“天空越来越暗,乌云也越来越多,窗外的树木随着大风的袭击疯狂地摇动他的身躯,好像随时都可能被狂风吞噬。”这时的景物描写一般对应人物的心情应该是“焦急或焦灼不安”,而不应该是人物喜笑颜开或心情万分高兴。

(2)景物描写要细致生动。景物描写需要学生提升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例如,“走在田间小路上,我闻到泥土的气息,看到了草叶上有露珠。”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句子细腻生动,提升句子的美感以及可读性。可以修改成:“漫步在田间小路上,路边田野里的泥土微微润湿,青草夹杂着泥土的气息一阵阵扑面而来,偶尔会传来路边野花的香味。深秋的早晨,只见草叶上晃动着圆圆的露珠,晶莹剔透像一粒粒小水晶。”

2.外貌描写

(1)外貌描写要匹配人物形象。外貌描写可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中窥见人物的一些性格特点。描写时要考虑到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等,观察要仔细,要能为文章的主题服务。不能把“一双孔武有力的双手”用来形容颤巍巍的老人和天真可爱的孩童,只能用来形容健壮的中年人。

(2)升格外貌描写。可以采用扩写的手法升格外貌描写。例如,“父亲的双手很粗糙、长满厚厚的老茧,手指上还有裂口”,我们可以进行升格练习,通过现实和想象结合起来展示父亲的双手。可以升格为:“我看到了父亲的双手,黝黑、干裂、粗糙,在我接住包裹与父亲双手接触的刹那间,父亲手上的裂皮刮过我白皙的双手,让我感觉有些许疼痛,父亲那摊开的手掌上,长满厚厚的老茧。”让学生把对父亲双手的描写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会更有感染力。

3.动作描写

在一些文章中,为了表现主题,需要对人物的动作进行一些细部刻画,细心观察,分解人物的动作,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

例如校运会上,“只见运动员双脚用力蹬地,身子往前倾斜,随着‘砰’的一声枪响,运动员们个个像离弦之箭,挥动着有力的双臂往前奔跑”。这样的画面把运动员矫健的身姿和拼搏的精神很好地刻画出来了。所以,在动作的刻画上,先引导学生观察一系列的分解动作,然后再辅之以必要的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完美。

4.语言描写

人物的语言不在多或少,而在于使用得是否恰当,能否为文章的主题更好地服务。例如《背影》中:“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一句平淡无奇的语言彰显的却是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厚爱。语言虽然简短,却符合文章表达主题的需要。这就告诉我们,在作文中,人物语言的出现要根据文章主题表达的需要,作者需要考虑斟酌,不可任意而为。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场景,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语言描写,在合作交流中提升学生对作文人物语言的写作水平。

5.心理描写

不少学生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把握不好,我为此设计了一些场景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例如:上课铃声急促地响了起来,老师拿着这次考试的试卷匆忙进来,我心里不停地在想。学生先自主填写人物的场景心理,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慢慢提升自己的心理描写能力。然后再设计一些其他场景来进行心理描写训练,慢慢提高。

场景描写作文范文第7篇

这番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叶圣陶曾经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下来。日常生活并不是有些人所说的机械的重复。太阳出来每天都是新的。”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我们身边发生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题材,学生每天在互相的接触过程中也会遇到产生不同的感触的事:课堂上掌握了老师传授的一个新知识,用自己独特见解回答了令老师满意的一个问题,课间活动学会了一种新说法,做作业时攻下了一道繁杂的思考题,同学之间发生的各种趣事……这一切无不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都是小事,说不上新颖别致,但它们都是生活中的一朵朵真实的浪花,唯有真实的浪花才能荡起人们心中情感的涟漪。这些作文素材都值得一写!

且看我班李礼同学写的文章:

那些年,那些事

柳树深深地垂下头来,枝条儿被微风轻拂着漾入水中。随风飘落的枯黄的柳叶,像被什么翻滚过着的似的飞到水面上,顺着溪水,像一只小船似的飘走了,好似失去了舵似的,晃悠悠地,我的思绪也顺着船儿飘到了那个寂静的小村庄。

每天清晨,伴随着第三声鸡鸣,外婆总是急急忙忙地穿衣、洗漱、升火、烧饭。顺着烟囱,袅袅炊烟冉冉升起。如若我也早早地起了床,便总是在外婆家简陋的小平房顶观看一场“烟雾电影”。炊烟就像弟弟的橡皮泥一样,不停地变换着姿态,像马儿、像兔子、像老虎、像巨鹰――那时候我总想看一场彩,但在科技愈来愈发达的今天,看惯了彩电的我却总是想念那“烟雾电影”。

还是那个寂静的小村庄,正午的阳光照到头顶时,外公将家中仅有的一辆自行车推出来,在他那宽大的手掌的呵护下,我小心翼翼地爬上车子,驱动整个身躯,努力地驾驭这个笨重的大家伙。一天又一天,外公家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被我练得越来越烂,我终于练就了还算娴熟的车技。

过年的那一天是最有趣的。外婆给我穿上它一针一线缝制好的小棉袄,并叮嘱我这一天不许调皮。家家户户,里里外外,人们忙着和面,擀饺皮,拌饺馅儿,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不亦悦乎。中午,融化的雪水从房檐边滴落下来。此时,我们正聚在桌边津津有味地吃着大餐呢。到了晚上,色彩缤纷的烟火映亮了漆黑的夜空。我也拿着从小店用几毛钱买来的花炮,和其他伙伴一起放着玩。夜空中回荡着我们的欢歌笑语。

如今,外婆家已经盖起了一座小楼,又小又黑的烟囱,简陋的小平房早已经被拆毁,那辆破旧的自行车也早已不知去向。

那些年,那些事,便一去不复返了!

这篇作文选取童年时期的一些零零碎碎,平静的叙述,带给读者对往事的回忆。令人印象深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有了素材有些同学又发愁了:唉呀,这些事都太小了,我三言两语就写完了,没什么意思!

这是许多中学生写作的通病。写作源于生活。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虽不是惊天动地,却在细微处见深情,平凡中显伟大。如何使事情具体化、情深处动人、平凡中不凡,这就要看作者会不会对事件进行渲染,渲染就要用到描写。巴尔扎克也曾说过,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价值,好的细节描写, 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

描写性的语言是最文学化的语言。它可使文章更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比如一次作文训练中我给了学生这样一段文字引导学生将之具体化、细节化:在那片树林中,有一座土山包,我独自来到小山包上,开始挖土,据说这曾经是土匪的地方,我找到一处小山包的最低点然后向下挖去,我从下午一点挖到三点,一无所获,于是,我们就看到小山包上有一些野枸杞,不如搞点,于是我拿一个饮料瓶,边摘边放进瓶里。许多学生都投入了很大的热情来编织故事情节,恰当的场景,恰当的人物动作、心理描写,恰当的悬念的设置,以及那些让人会心一笑的结尾,无不体现作者们的巧思妙想。

场景描写作文范文第8篇

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连写作的兴趣都没有,那他们学起来就很困难。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我尝试着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告诉他们作文其实并不难,只要认真听老师讲,积极发言,作文就很简单。这可以对他们的心理起一种暗示作用。

2.为学生设计他们熟悉的场景,激发他们的发言热情。比如:你正在着急地找你的钢笔。怎么也找不到,突然,你发现同学正好有一支和你一模一样的钢笔,你会怎么做?你们之间可能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像这样的情景,学生会很乐意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合情合理,老师就给予表扬,学生发言之后,就让他们马上写下来。

3.快速反馈。写完之后,老师要马上反馈,把一些写得好的片断让学生在全班念一念,学生得到表扬或看到别人得到表扬,自然也想写好。

4.循序渐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顺利完成了初次片断,就可以趁热打铁,再给他们布置一些情景,老师不再指导,让他们自己练习。

二、进行语言描写训练的指导

1.提示语位置的指导

提示语有4种不同的位置:在前、在中、在后、没有提示语。为了让学生弄清楚这一知识,我做了如下指导:在黑板上出示4个意思相同的句子,让学生来加标点。这4个句子当然可以随便写,我是这样写的:

(1)老师说:“因为今天下午放假,所以中午在学校就餐的同学放学就直接回家了。”

(2)“因为今天下午放假,”老师说,“所以中午在学校就餐的同学放学就直接回家了。”

(3)“因为今天下午放假,所以中午在学校就餐的同学放学就直接回家了。”老师说。

(4)“因为今天下午放假,所以中午在学校就餐的同学放学就直接回家了。”

学生很踊跃,很快就把标点加完了。这时再告诉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要注意人物提示语的位置,采用不同的提示语位置,可以使文章显得不那么死板。讲完之后,就让学生完成前文中的片断,要求很简单,就是采用不同的提示语位置。

2.提示语要丰富,要符合情境

先出示一段话:

李锡站在远处,向我挥挥手,说:“马丽,快过来。”我飞快地跑过去,喘着气说:“什么事?”李锡神秘地对我说:“老师叫你到办公室去一趟。”

学生读完之后,我让他们看看这段话有什么问题?经过讨论,终于发现提示语太单一。于是他们做了修改:

李锡站在远处,向我挥挥手,喊道:“马丽,快过来。”我飞快地跑过去,喘着气问:“什么事?”李锡神秘地咬着我的耳朵:“老师叫你到办公室去一趟。”

趁热打铁,我让他们说出更多的提示语,如:唱、道、吼、解释、质问……并告诉他们提示语丰富了,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什么地方用什么提示语要看实际情况。讲完之后,把上一个片断给他们,在以前的基础上修改。要求采用不同的提示语,并注意位置要恰当。做完之后,马上反馈,并再出一个片断,让他们巩固练习。片断可以任意设计,前提是要让他们能有很多的语言描写。我的片断是:你正在看电视,看得津津有味,这时,妈妈却告诉你要吃饭了……

3.人物的语言要有个性,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当时的情形

这一训练是对语言描写的提高,有相当的难度,不仅要单项训练,更要在以后的作文训练中不断地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我先出示两段话:

(1)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2)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对身边的人说:“请把军需处长帮我叫来!我要问问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学生分析对比这两段话,通过讨论,认为后面的话不符合当时的情境,也不符合将军当时的心情,更不符合将军的身份。由此,引导学生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当时的情境,这样才能使人物的语言有个性。引导完之后,让学生从教材里再找出一些句子进行分析,巩固加深印象。然后,让学生重写一二个片断,争取把语言改得有个性,从而实现语言描写训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