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悬念故事

悬念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悬念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悬念故事范文第1篇

但是,在大大小小的企业中,花费巨资请名人做广告失败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拿假冒伪劣产品做违法广告“砸锅”的例子,一些企业因请名人代言欺诈消费者被依法查处;盲目投资广告宣传,最终被巨额费用拖垮。投资广告宣传时,中小企业要瞄准“轰炸点”,把握“时间段”。选对代言人和广告载体,切不可盲目迷信“名人效应”,花高价请名人代言换来的是投入与收益不成比例,甚至有时因产品质量不过关而引火烧身。

请名人代言,企业既要量力而行,又要把握住产品的特点。只有企业具备经济实力、产品经得起考验,方可考虑请名人代言扩大企业和产品的影响。如不具备条件,不如花些小钱推出一些创意新颖,出奇制胜的广告,同样会收到宣传企业、推销产品的效果。

广告攻心为上;广告战是点子战,巧用谋略者胜;广告战是新闻战,善于制造轰动效应才能达到目的。因此,用“别出心裁、匠心独运”来形容广告技巧毫不过分,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会胜过花巨资请名人代言的广告,其轰动效应大于“名人效应”,对企业来说,既节省了资金,又收到了效果,有些创意新颖的广告,更会把企业经营者的智慧展示得淋漓尽致。

有一家企业独辟蹊径的“悬念”广告,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为吸引更多的读者阅读广告,广告将心理学技巧揉进创意之中,以此制造心理悬念,诱导读者深入:在一家报纸上,整版的篇幅刊登了嵌有虎头铜环及64颗螺钉的两扇紧闭的宫廷大门,没有任何说明文字,读者看得很是好奇,纷纷猜测此举何意;第二天,报纸上刊出的广告是闭着的大门打开了一条缝,露出了蓝天白云、山峦江水,仍然未有任何文字说明,这更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好奇心,纷纷打电话到报社询问广告的“谜底”;第三天的广告是宫门大开,在辽阔的天幕上出现了赞颂真诚和信誉的诗句,公司的名称和标识展现在读者面前。企业一举成名,成了人们的谈资,区区十几万元的广告费,就将企业形象深深地刻进人们的脑海之中,其作用远远大于花费几百万元请名人做的广告。这家公司的广告创意特点是:巧设悬念攻心为上,巧妙地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理,步步设置悬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悬念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故事化;悬念;情景再现;细节

《发现之旅》频道是国内唯一以人文探索、科学揭秘类节目为主的专业频道。该频道播出的《史前部落的最后瞬间》不仅获得了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纪录片和最佳导演奖,还获得了第4届四川电视节国际纪录片金熊猫最佳导演奖。影片取得成功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它采用了故事化的叙事创作手法。“故事”和“论述”是纪录片基本叙事模式的两个方面,“故事”是指纪录片要讲述的对象,“论述”则是纪录片要讲述的方法。纪录片不仅要讲“好故事”,更要“讲好”故事。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纪录片愈来愈多地采用故事化的创作手法使纪录片更加地生动形象,增强纪录片的可视性和传播效果的有效性。故事化创作手法已经成为纪录片实现自我突破和超越的路径。科学纪录片制作者大卫爱登堡曾总结过:“最好的节目都像是一个故事,因为他们所使用的叙事手段会引起让观众继续观看下去的愿望。这一点对侦探小说和科学纪录片都行之有效。科学是有趣的,因为它会提出一个问题,会让观众渴望知道答案,然后这个答案又会把观众引向另一个问题。”需要指出的是,纪录片的故事是不同于故事片中的故事。故事片中的故事少不了创作者的补充和重构,而纪录片的故事是“找到的故事”,是被发现的故事。如果说故事片是表现的纪录,那么纪录片就是纪录的表现。《史前部落的最后瞬间》是一部历史考古类纪录片,却一改往日历史考古类纪录片的沉闷枯燥,十分地引人入胜。这部纪录片取得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采用了设置悬念,情景再现,细节描绘等故事化的创作手法来结构影片,让观众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审美的享受。

1 悬念迭生,环环相扣

马斯洛认为,人的无意识深层有一种探索内驱力,它使人产生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客观事物的愿望,因而学习和发现未知的事物会给人带来满足和愉悦。纪录片应该满足受众认识世界,探究未知的好奇心理。这部纪录片采用了限知视角制造了故事的悬念。米克巴尔从读者与人物”了解”的角度把悬念分为了三种类型(读者-人物-、读者+人物-,读者-人物+),读者+人物+的便是人物与读者都获悉了答案,也就不存在悬念了。悬念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以这种不确定性为诱饵,吸引观众带着好奇继续探求答案。根据悬念在纪录片叙事结构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将悬念分为结构性悬念和兴奋性悬念。结构性悬念是通篇的全局式的,产生于纪录片的总体构思之中,用于构建纪录片的整体框架。兴奋性悬念又称为小悬念,通常在总体悬念抛出之后出现,起到推动情节发展,吸引观众的作用。《史前部落的最后瞬间》中大量采取了营造悬念的叙事技巧,在开篇首先设置了一个结构性悬念,“是什么挡住了文明的车轮,把西北地区的早期文明摔出了历史发展的中心舞台?”紧接着讲述喇家村的村民在耕田取土的时候经常挖出零散的人骨,再设置一个兴奋性悬念“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尸骨隐藏在喇家村的房前屋后?”随着考古的进行,随后又设置小悬念“14具尸骸为何聚集到一起死去?”“四千年前的恐怖之夜,究竟是什么灾难降临到了喇家大地上?”当问题提出以后,观众与故事中的人物都不知晓答案,这些问题带领着观众继续探秘,在因果推理中揭开谜团。最终揭开历史谜团,得出结论:喇家的灾难是由地震、山洪和洪水共同造成的,首先是地震,然后是山洪,最后是洪水。洪水造成了喇家遗址的灭顶之灾,它是摧毁喇家史前文明的凶手。影片通过悬念的设置和铺陈使叙事得以展开,不断地进行假设,假设,从而环环相扣,扣人心弦。

2 情景再现,丰富视听

“情景再现”又称“情景重现”、“真实再现”、“现场模拟”等。“情景再现”有三种形式,一是扮演,即安排演员来扮演人物。二是搬演,搬演不同于扮演,搬演侧重于表现一个场景或事件。三是资料摘录。“很久以前的一个夜晚,在黄河古道边的一个村落里,人们正拖着一天的疲惫来到炉膛边取暖。突然,一丝不详的征兆从他们身边传来,大家正在疑惑和惊恐之时,灾难的魔掌便铺天盖地,顷刻间就将他们吞没在无边的黑暗之中。”这是《史前部落的最后瞬间》开头的旁白。影片开篇设置了由人物搬演的故事情形,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为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搬演的方法并不是纪录片常用的方法,但是因为其真实价值和生动表现浑然一体,对于纪录片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纪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的作品《北方的纳努克》被视为世界影视史上的第一部“纪实电影”。事实上影片中所表现的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在当时已经不像影片中所描写的那样,爱斯基摩人已经学会用更先进的武器狩猎,而不仅仅是用标枪和绳索。大尺寸的冰屋也是重造出来的,因为爱斯基摩人现实生活中的冰屋并不适合于拍摄。影片中所表现的一切,都是在弗拉哈迪的要求下,爱斯基摩人按照这些要求去做的。影片并不是真实生活的原始记录,而是非常明显地存在着“搬演”的成分。所以,纪录片从它诞生那时起便采用了“情景再现”的创作手法。编导余立军在谈及《史前部落的最后瞬间》的拍摄时说:“故事主要是以破解史前灾难之谜为线索,但过去挖掘的现场大都回填了,所以实际上我们已拍不到所想要的东西,补救的办法,一是靠现场的抓拍,二是靠再现,也就是通过搬演模拟过去发生的事。”以往的历史考古类纪录片侧重于对专家学者的采访和静态历史文物的展示,显得平淡无奇,叙事能力弱。创作者往往采用解说词加历史遗迹画面或者纯讲述的方式来展现历史,影像只是作为讲述的补充形式而存在。而“情景再现”作为一种不错的叙事手段可以向观众展现尘封的历史,丰富视觉语言,提升影片的艺术品格,起到弥补“叙事断点”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情景再现”作为一种创作手法也带来了对纪录片真实性和纪实性的质疑。有些学者认为,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是纪录片赖以生存的土壤。“情景再现”的使用使得创作者对一些细节的处理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的因素,夸大了纪录片的艺术性,削减了纪录片的纪实性。其次,“情景再现”的滥用将会混淆观众的视听,有意无意地造成对观众的误导。另一些学者则持有不同的观点,长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远军认为“纪录片真实与否,与是否应用情景再现表现手法无关,而与创作者的综合素养紧密相联。这种综合素养体现在编导对电视语言的熟练应用,对历史内涵的透彻分析以及对情景再现运用原则的精准把握,通过以上三点要求来实现编导作为把关人角色的精彩演绎。”那么,纪录片追求的“真实”应该是怎样的“真实”呢?纪录片追求的“真实”应该是创作者通过多元化的创作手法来“创造性地利用现实”,从而达到“深度真实”,而非简单的“刻板真实”。情景再现的前提是事件是以前真实发生过的,只是因为没有记录,所以采用情景再现进行一种补救。具有科学依据的情景再现是值得鼓励的,而带有抒情性的情景再现则是要慎重使用的。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应该做好对纪实和再现的度的把握,特别是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中,要坚持纪实拍摄为主,情景再现为辅,切不可本末倒置。

3 细节描绘,感人致胜

纪录片中的细节,广义上说,是指片中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它包括神情细节、动作细节、物件细节、环境细节、声音细节等。狭义上说,它特指那些能够反映人物特有的动作、神情、心态以及能够揭示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所存在的某种微妙关系的真实镜头。细节是故事最饱满的体现,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它是纪录片的情感生发之处也是逻辑推理的着力点,具有不可抵抗的审美魅力。《史前部落的最后瞬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3号房中也出土了一对母子,而且姿态更加悲壮,母亲双膝跪地,臀部落坐在脚跟,幼儿依偎怀中,双手紧搂着他的腰部,母亲仰面朝天,象在企求上苍留给他的孩子一条生路。在7号房里还有一对母子,他们的死亡姿态非常奇特,经过仔细观察,才能发现母亲的身体是被叠加在一起的,从侧面观察,可以看到她的大腿和手臂都被压缩到了一个平面上,而在她的左肩上方,露出一个小孩的头颅,显然母亲的背部受到过沉重的撞击,而在她卧倒之前,仍不忘将孩子护卫在自己的身下。”这些尸骨牵连的地方,无不渗透着长者以身佑子的深情,给观众带来了情感上的共鸣。配有动画的细节描述展现了灾难来临前人们的无助与悲怆,体现了母爱的伟大,这些真切的情感穿越了时空,让人为之动容。同时这些遗骸姿态的细节也成为了考古学家进行逻辑推理的依据。

4 结语

纪录片在故事情节的夸张性和曲折性上远不及故事片,所以纪录片不能以故事性为利剑来开拓市场。纪录片不是用完整的、戏剧性的情节打动观众,而是靠镜头的衔接吸引观众。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任何纪录片的创作都不能违背其真实性的原则。故事化的过度渲染会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会影响到知识的传播效果,构成对纪录片纪实理念的伤害。当纪录片创作变成为故事而故事的时候,故事化就失去了它作为一种纪录片创作手法的本义。纪录片需要担负传播真实事实的历史责任感和弘扬真善美的社会责任感,而不能停留在满足观众感观享受的层面。故事化的纪录片切不可走向偏重技巧和形式,背离科学和人文的深渊。纪录片的故事化并不意味着纯粹的娱乐化。我们追求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故事背后的意义。纪录片既不是高台说教也不是娱乐大众,而是以亲和的方式,融合人文精神,赋予受众内在的精神源泉和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 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67-72.

[2] 倪祥保,邵雯艳.纪录片专题片概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62.

[3] 姜依文.生存之境:电视纪录片卷[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7-19.

[4] 万彬彬.科学纪录片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75-77,92-94.

[5] 钟大年.纪实不是真实[J].现代传播:1992,03:19-28.

[6] 王惟红.“故事化”技巧至上?---谈纪录片故事化手法尺度的把控[J].现代传播:2008,04:130-131.

[7] 李劲松.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技巧[J].媒体时代:2012,01:52-55.

[8] 蔡之国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悬念[J].当代传播:2007,06:122-123.

[9] 刘远军 .电视纪录片“情景再现”之真与失真[J].新闻研究导刊:2010,01:190-192.

悬念故事范文第3篇

为了尽可能的激发同学们的新课学习兴趣,有很多教师在新课导入阶段也会尝试采用悬念导入法。悬念导入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同学们的新课学习好奇心,对于整个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来说也是非常有促进作用的。例如执教《立定跳远》一课的时候,在新课导入阶段我先要求同学们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立定跳远,看看自己究竟能够跳多远。当同学们跳完之后,我选择其中一名同学对其进行单独指导,经过我的一番指导之后,这名同学再次进行立定跳远。出乎同学们意料的是:这名同学这次跳的很远,远远超出了他原先的成绩,并且比大家跳的都远。看到此种情况,很多同学都很纳闷,想要知道究竟为什么?看到同学们不解的表情我说道:“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大家和我学完这节课之后,你们都可以做到,你们想不想学啊?”“想!”回答的声音之激烈超乎寻常。悬念导入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新课导入方法,这种新课导入方法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屡试不爽。同学们在悬念导入法的引导之下,对于新课学习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悬念导入法的运用需要教师提前进行精心的预设,如此方能有效的在新课导入阶段设置悬念,让同学们在悬念中步入新课学习的殿堂。

二、故事导入

小学生的天性活泼好动且非常喜爱听故事,正是基于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我们小学体育教师在新课导入阶段则可以适当的采用故事导入法进行新课导入。故事导入法即是以一个故事进行开题,让同学们在故事的引导下逐步形成新课学习的兴趣。例如执教《短跑》一课的时候,我是这样进行新课导入的:“老师之前的100米跑成绩很不好,在高中训练的时候我只能跑到14秒多。这个成绩在小学生当中是非常好的,但是在高中阶段这个成绩在训练队里却并不好。因此,我在内心深处感到非常难过,发誓一定要好好训练,进而让自己的100米成绩得以有效提升。在我的努力和刻苦训练之下,自己的100米成绩终于得到很好的提高,高考的时候100米取得了12秒多的成绩。这一点是我终身难忘的。”故事说到这里结束了,但是同学们似乎还想继续听下去。看到此种情况我笑着说道:“今天老师和你们分享了一个我过去的故事。说这个故事的目的即是告诉同学们只要努力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内容即是短跑,老师希望你们能够和我一样,努力训练,争取让自己的短跑成绩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了让小学生对于体育的新课学习产生兴趣,我在课余时间会搜集很多与新课教学相关的故事。这些故事素材的搜集为我在新课导入阶段采用故事导入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我的多彩的故事引导下,同学们的新课学习表现也没有让我感到失望。

三、结语

悬念故事范文第4篇

一、简介导入,全面了解

每篇文章都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其发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意图,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等。为更好地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教师可以实施简介导入策略,引领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从课文中收获。如《负荆请罪》新课的教学导入,可以运用简介导入法,介绍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的生平故事以及“负荆请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本课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作者为汉代的司马迁,《史记》是一部非常杰出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它不仅反映历史,还把人物刻画的有血有肉、性格鲜明,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一起来看战国时期蔺相如是如何让廉颇自愿负荆请罪的!”通过简介导入,让学生对新课有大致了解,也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史记》的兴趣。

二、悬念导入,引导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悬念是激发人产生疑问的关键因素。小学生好奇心较强,教师基于各年龄段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差异、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在认真分析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后,科学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未解悬念的引导下,进一步拓展探究。除了悬念导入外,还可以在教学完成后,预留悬念,让学生课下自主探究。如《维生素C的故事》一课导入时,教师出示准备好的课件,展开悬念导入:“哥伦布是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一次他带领着船队在大西洋上航行,准备去探险,可是中途船员们都生病了,全身无力,走不动路,还全身出血,慢慢死去,走了一半的时候,已经有十几个船员病倒了,之后哥伦布不得已将他们都放在了一个孤岛上,等到哥伦布再返回时,发现他们并没有死,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是什么救了他们的生命呢?”之后开始讲述课文,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维生素A、B、C、D、E等,并设置悬念,这些不同的维生素分别有什么作用呢?激励学生课下查阅更多关于维生素的资料,拓展学习,更好地提升生活能力。

三、故事导入,激活课堂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感性思维较强,精彩故事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在语文课程导入阶段,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引入一些名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童话故事、神话故事等,以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故事的趣味感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中包括“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等故事,教师为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前让学生收集更多课外有趣的成语故事,课上五分钟时间上台表演,讲给同学听。部分学生收集了“铁杵磨针”“掩耳盗铃”“瓜田李下”“三顾茅庐”等成语故事,并两人一组表演出来。课程一开始,这样的故事导入策略,就激活了整节课程。

四、复习导入,有效衔接

悬念故事范文第5篇

巧设悬念,就是运用简洁的语言、生动传神的表情、惟妙惟肖的讲述,将知识、技能集中地转化为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适时地“抛”给学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一种教学方法。巧妙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心理追踪,诱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去猜测、去期待,以致欲罢不能,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一、故事教学设悬念

故事人人都爱听,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宣讲,被激活,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把孩子们带入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正当孩子们期待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告知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后面的更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小魔怪要上学》的故事,当我讲到小魔怪上学后,他学会了读书和交朋友,他每天都可以享受美味的饭菜,他觉得好幸福!他决定,在他生日那天,要邀请所有的小伙伴到家里来做客。不过,他忘记了,他的爸爸妈妈可都是爱吃人的大魔怪!当他为小伙伴打开门的那一瞬间,他才忽然想起来。可是,安安、奥奥、蒙蒙、赫赫……他们都来了,小魔怪害怕极了……讲到这我戛然而止,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而我却让学生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出示《小魔怪要上学》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阅读,恐怕比任何说教效果都好。

二、片段阅读设悬念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开端,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堂课也不例外。记得执教《狼与鹿》一课时,先板书狼、鹿,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认知预测狼与鹿的故事。在学生的情感世界中,狼永远是个坏东西,对温顺可怜的鹿始终是一种威胁。所以,学生对狼和鹿之间将会发生的故事进行的种种预测,起始与课文的内容反差是比较大的。而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群,大量捕杀狼和鹿的其他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受到了严重破坏。以课文的题目设下悬念,引发学生思考,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狼和鹿的什么故事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根源奠定了基础。

三、教师范读导悬念

记得教育家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能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范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四、图片想象激悬念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和好奇心比较强,是学习阅读的起点。直观形象的图片,可让学生进行预测,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求知欲望,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并发展想象力。学生们在看图片、读课文、辨对错、明是非的过程中,阅读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审美的品位得到了提升。以图片为切入点,不但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提高了阅读效率。

五、目录猜测引悬念

悬念故事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视动画;独立性;连续性

一、电视动画的概念

相信学过动画专业的人都知道动画是什么。动画,顾名思义就是运动着的画面,当然这只是简单的字面意思,在《电影艺术词典》中动画被定义为:动画空间和人物造型等都是通过绘画的形式和逐格拍摄的手法把静态的人物逐一拍摄下来。电视动画是指在电视媒体播放,以一定时长为单位,多集连续播放的动画。

在动画片的创作中,重视音乐的作用并学会怎样从音乐的角度去考虑视听语言处理的技巧与方法,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对于动画制作领域中流传的那句:“动画中百分之七十的视觉冲击力来自于声音”我觉得并不夸张,如果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正证明了在动画片中的声音与画面是一种特殊方式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结合比一般电视剧更为亲密、更为新奇、更富有创意。

二、故事情节的独立性

动画也是属于影视片的范畴,故事情节也遵循着普遍的影视规律,有起承转合即开端、发展、和结局。电视动画因为其分段式的播放形式,所以在每一集中都有独立的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就是电视动画故事情节的独立性。

如《多啦A梦》,《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像这类型动画是典型的单元剧类型的动画作品,画风相对简单,带有童趣色彩,基本上每集都会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框架要强调故事的特点,动画人物要鲜明突出,故事情节可以幽默搞笑也可以具有教育性意义。单集的独立性在大的故事中能够起到逻辑递进,彼此承接的关系的作用。

三、电视动画的连续性

虽然在电视动画中故事情节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就整个剧集而言,电视动画的故事情节也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一集一集的故事最终集合而成一个完整的剧集,完成整个故事的框架。这就是电视动画故事情节的整体性。

故事的整体性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故事的梗概,通过故事的梗概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部动画片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大的故事框架确定了这就好比绘画一样先整体后个体。故事的连续性其次表现在故事的局部情节上。

四、分析《名侦探柯南》的连续性

《名侦探柯南》属于连续剧类型的动漫作品。在开篇的第一集当中,故事向我们介绍了工藤新一被神秘的黑强行灌下毒药而致身体缩小变为柯南,最大的悬念自然是黑衣组织以及柯南还有没有恢复原样的办法。

在剧场版《通往天国的倒计时》中,当小兰纠结于到底是剪断蓝色线好还是红色线的时候,故事穿插了一节小兰与新一打电话的我情节,她问新一喜欢红色还是蓝色,新一说红色,这样就为故事设置了一层悬念:小兰到底是剪短哪种颜色的线,她能否安全逃离摩天楼等。

在柯南被绑架的那一集中也设置了悬念,柯南跟踪可疑人进入了商店,而突然被人发现了,到这里前篇结束在这里就为下集埋下了伏笔,吸引观众眼球:柯南到底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那个神秘人是谁等等的猜测等。

通过这样的剧情安排就可以使上下两集紧密的联系起来,或者是为后面的剧情发展再次埋下伏笔如后面将会陆续介绍其它的动画人物柯南的父亲是侦探小说家,母亲曾经是有名的演员等。

五、分析《秦时明月》连续性

《秦时明月》的剧集脉络清晰,分为不同的部数,从嬴政欲统一天下到嬴政之死都一一向观众展现了整个故事发生的历程如第一部《秦时明月之百步飞剑》、第二部《秦时明月之夜尽天明》、第三部《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第四部《秦时明月之万里长城》等虽然集与集之间所述的内容不同,但若把单集的每一集都像串珠子似的链接起来的话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以设置悬念来吊观众胃口绝对是《秦时明月》的一大特点之一,比如第一部时只知道剑圣盖聂旁的少年叫天明,直到第三部才直到它是大侠荆轲的儿子以及剑圣盖聂为什么如此爱护这个叫天明的孩子。这个是部数与部数之间的悬念,像上下两集设置的悬念也有很多,举例来说,在第四部卫庄从木桥掉下去生死未卜,虽然角色设计卫庄很强大应该不会死,但动画编剧还是设下了重重悬念,起初是渲染流沙组织找不到卫庄的剧情,而后是神秘人出现救了卫庄,当观众想知道神秘人是谁的时候,接下去的几集却没有任何透漏神秘人的迹象,再往后设置的悬念越来越多,如新出现的云中君是什么人,高月又是什么人,石兰是什么人,为何张良与卫庄在一起等等。正是因为有这样层层叠叠的悬念的设置才使得整部动画具有连续的可观性。

参考文献::

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网(CNKI数据库。

[1]网址是http://

悬念故事范文第7篇

著名作家严文井曾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小寓言里常蕴涵着大智慧,小视角里可窥见大境界。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编写寓言:

一、现实为基,放飞想象

指津:寓言是以假想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的一种文体,所以想象和联想是其最重要的特征。读寓言故事,我们感受到的都是奇异的情节和虚拟的情境,但它们又无一不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反映现实社会中的情形,或批评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或提供某种生活教训。

示例:《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一文,通过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之间的对话,巧妙地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事实上,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常常可见的。

在写作时,我们既要开动脑筋,大胆设想,构思出新颖奇妙而意味深长的故事,又要立足于现实生活,让联想和想象能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找到它们的缩影。

二、巧用拟人,借物喻人

指津:寓言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情况下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或现象。以动物、植物或者非生物体为主人公的寓言必须是拟人化的,也就是把人的动作、神态、语言、思想等赋予它们,这样能使形象鲜明,活泼。借物喻人,这比一般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和分析更具有亲和力。

示例:《蚊子和狮子》一文,把蚊子和狮子人格化,将蚊子的语言、动作及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赋予蚊子人的个性特征,使其思想性格得以逼真地呈现。

写作时,我们可以尝试转换一下视角,从拟人化、拟物化、换位思考的角度入手写作,如“蒲公英的歌”、“狗眼看人生”、“人与动植物互换位置”等等,把换位后的“角色”放置于故事的现场,以它的角度去体会。运用这种写法能使文章灵活多变,写作素材充满新鲜感。

三、语言鲜活,形象鲜明

指津:寓言是一种篇幅短小的文学体裁,要在短小的篇幅内反映深刻的道理,就必须字斟句酌,精心推敲语言,精心塑造人物形象,方有助于寓意的表达。

示例:克雷洛夫的寓言,语言往往幽默诙谐,大量运用口语,从而塑造生动的形象。他常常用具有鲜明特点的动物形象来表现相应社会地位的人物的复杂性格,因此其形象的内涵就显得格外深刻,如《乌鸦与狐狸》中的狐狸,《狼和小羊》中的狼等。

在写作时,我们要不断吸纳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表达;通过各种方法塑造形象,通过对“人物”“动物”“植物”等具体形象的塑造来寄托寓意,既可以正面描写其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也可以侧面烘托、对比,还可以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四、以小见大,事浅理深

指津: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涉及的人物数量很少,故事情节简单浅显,但是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强烈的讽刺性。小故事大道理,这种写法即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示例:周国平的《白兔和月亮》中人物只有两个:诸神之王与白兔。作者以一件小事引发出如何对待人生得失的哲理性思考,叙事简洁却韵味无穷。善于从生活小事中探寻生活的哲理,以此警醒人们,也是寓言的价值之一。

五、设置悬念,文有曲折

指津:“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文章才引人入胜。寓言故事也是如此。

悬念故事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电影;叙事;悬念

一、 电影叙事悬念的联系与期待

有人说电影是黑暗中的欢笑和泪水,是废墟之上绽放的玫瑰,是恋人在光影中的回忆,也是生活中最美好瞬间的定格,电影总和我们的心灵和情感联系在一起,而这种带给人心灵震撼、情感起伏的电影又与电影的美好叙事相关,跟叙事引起的悬念相关。有些电影我们甚至看了两遍、三遍,还是会在某些特定的时刻无法抗拒地受到悬念的牵引,比如雷厄姆・格林的《此枪出租》、彼得・杰克逊的《金刚》,乃至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关于悬念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以及《辞海》从受众的角度把它定义为受众在戏剧、电影或文艺作品欣赏时,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美国的著名剧作家威・路特认为悬念是一种吊人胃口的东西,在其作品《论悬念》中他提到悬念就是故事讲述者预先埋好的炸弹,这颗炸弹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感情的,但是要留到最后爆炸,通过爆炸释放的能量就是悬念。英国戏剧理论家威廉・阿契尔同样把悬念看做是“预示出一种十分吸引人的事态,却不把它预叙出来”[1] 。正如罗德尔所说,悬念就是一门能“使读者关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艺术”[2]。从目前学者对于电影悬念的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是关于悬念性文本的分析,另一种则是观众对电影接受过程的研究。

迄今为止,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分析叙事性悬念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诺埃尔・卡罗尔(Noel Carroll),他根据叙事的因果联系来刻画悬念的结构:“一个情节的统一在于它的诸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叙事性联系往往与因果关系相关。”[3]415卡罗尔不仅将故事叙事的因果关系的表述引入艺术哲学,还十分看重电影叙事中对观众心理期待以及情感的理解,他把悬念看做“是一种情感状态,是在与人们密切相关的结果不确定的情景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反应”[3]421。在他看来,情感是艺术与观众建立联系的最直接也是最稳固的黏合剂,而侦探故事是悬念电影最明显的一种形式,其实除侦探片以外,从电影悬念的情感结构来看,还有“探险片”和“喜剧片”同样体现了悬念的元素。

二、 悬念的两面:“恐惧”与“期待”

与卡罗尔把悬念看作是一个情感不同,笔者认为悬念更倾向于是一个情感序列,在悬念中至少涉及这样两种情感成分:“恐惧(fear)”与“期待(hope)”。考察电影史上一些制造悬念失败的尝试,也可以证明电影悬念中至少两种情感成分在起作用。1909年格里非斯拍摄的《生命之途》(The Drive Life )中,一位歹毒的寡妇出于对女主角的妒忌,假借她恋人的名义送了一盒有毒的巧克力给她,后来男主角知道后竭力阻止女主角吃下那盒糖果。格里非斯设置了营救场面的平行剪辑,一方面是女主角准备吃,另一方是男主角准备营救,原本希望由此创造紧张的悬念效果,观众却看得哈哈大笑。原因是女主角吃糖的时间拖得有点长,长得让人感觉她举糖的手臂都麻了,而男主角还在街上奔跑,最后居然及时赶到了,所以这种效果也仅仅引起了观众的“恐惧”,却并没有真正引起内心的“期待”,因为男主角的营救遥不可及,唤不起我们对好结局的期望。当希望之感不存在,悬念感自然也无法产生,观众发笑因为导演刻意表现一个结局产生的可能性,却在无意中又展示了对这种可能性的否定性,所以造成滑稽可笑、自相矛盾的效果。

(一) 指向恐惧的悬念惊险片

悬念惊险片基本上是由大大小小的悬念组成,希区柯克所提出的“炸弹隐喻”可以算作悬念惊险片的一个缩影。所谓炸弹隐喻的意思是指:“在炸弹到特定时刻爆炸这种经典性的情势下,激动是恐惧、是为某个人担心,这种恐惧取决于观众与受危险威胁的人合二为一而产生的紧张。”[4]52比如说在一些悬念惊险电影中,主人公不确定性的命运则是其叙事的价值核心,恐惧则是最大的情感结构,不管是因主人公恐惧而引起的同样恐惧,还是因为知情而替主人公担忧引发的恐惧,这种叙事就是通过展示主人公福祸难料、生死未卜来引发观众的恐惧与好奇从而产生共鸣。查・德里在《论悬念惊险电影》一文中提到,悬念惊险片最突出的特点是展示各种对立关系的公开对峙,比如善与恶、生与死、重生与毁灭、无辜与有罪、真实与虚假、破坏与修复、情爱与仇杀,等等,所以通常我们也把悬念电影分成以下几种:情杀惊险片、政治惊险片、无辜逃亡惊险片、道义对立惊险片、灾难惊险片等。如追求视觉恐惧的好莱坞系列惊险片《星球大战》《惊声尖叫》《电锯惊魂》《七宗罪》《生化危机》等,无不以血腥怪诞的情节、阴森恐怖的场面,配合歇斯底里的、痛苦的惨叫来挑战普通人承受恐惧的底线。作为电影悬念大师希区柯克,他在自己导演的电影作品中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特有的“希式悬念”理论。在他的影片中,某些特别的物质元素是典型的被用来营造悬念,比如:门、楼梯和窗户,这种封闭性的时空塑造能够让观众产生一种通向未来、不可知的神秘感,同时也容易产生一种偷窥欲望。这种悬念不仅在以希区柯克为代表的惊险电影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在喜剧电影中同样存在,只是这种悬念的情感向度主要指向的是以“期待”为特征的正情感。

(二) 指向期待的喜剧片

如果说在惊悚或恐惧电影中叙事者主要通过抓住观众害怕或担心的情感反应,那么喜剧的悬念营造则更看重观众的期待情感反应。严格来讲,喜剧片中的“喜”有多个层次,有“轻喜剧”“爆笑片”“讽刺喜剧”,也有“悲喜剧”。“笑”是喜剧片的一个期待目标,所以“笑”也有欣慰惬意的笑、捧腹大笑甚至不屑的笑,但是这种“笑”的心理期待分几种情况。有时候电影叙事在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时观众的“笑”果并不明显,让观众的期待落空的时候反而更有喜剧效果。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在形成喜剧、逗人发笑的笑料中,让人发笑的主要元素往往离不开身份或角色的错位。比如,2012年末借鉴美国公路电影模式拍摄的影片《人再途之泰》中,王宝强穿裙子,徐峥扮成和尚,两人鬼鬼祟祟走路以及恶作剧的行为动机,就是一种让观众笑的心理预设。在这个场景里,本来挺精明的黄渤变成了木讷的被欺凌的对象,加上之前被王宝强冒充按摩人员用摊葱油饼式的按摩手法蹂躏等场景,都属于角色的错位,加上夸张的手法让观众看完无不捧腹大笑。无论是喜剧片还是惊险片,两者在悬念叙事上具有共同之处,那就是观众对电影叙述的逻辑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整个观影过程充满了一种复杂的双重情感。雅克琳娜・纳卡奇在《好莱坞电影经典》一书中提到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首先,观众都有双重期待:一方面期待着情节正常进行;另一方面,或是期待着爆笑,或是准备经历恐惧。其次,它们的表演都需建立在严格的时空处理上。”[5]这两个相似性使得惊悚电影与喜剧电影在悬念叙事机制上都十分讲究对观众心理期待的理解。比如时空处理上的延时转变、情绪上的铺垫、结构设置中的曲折生变等。

三、电影悬念的叙事建构

悬念的叙事建构是指:“电影在叙事过程中,通过电影语言和叙事结构进行的悬念设置和结构安排。”[6]电影悬念的建构必须建立在叙事情节与风格的基础上,如要增强悬念感,则需要做足“恶”的结果的铺垫。正如卡罗尔所说,当一个事件的恶的结局被评估为是很可能的,而善的结局被评估为不可能的时候,才会产生更大的悬念,反正会降低悬念,比如,超人的力量十分强大,那么电影情节中就需要设计一个有胜过他的机会的恶的行动,这种恶的行动要么是对手很难对付,或者是自我需要在物理意义上有一种吃力的突破,如果让一个普通匪徒去对付超人,这无疑是个喜剧。

悬念的叙事方式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叙事的延迟,一种是叙事的中断,还有一种就是叙事的节奏加快。此外,还有一个制造悬念的好方法是希区柯克提出的,那就是“悬念在于要给观众提供一些为剧中人尚不知道的信息,剧中人对许多事情不知道,观众却知道,因此每当观众猜到结局如何时,戏剧的张力就产生了” [4]53。他说,在让观众扮演上帝的时候,就得到了悬念。因此,电影剧本在设置整体悬念的时候,尽量塑造一个封闭性的时空并且要让观众在这个特定时空内达成情绪的排解。换句话说就是影片要利用尽可能的有隐喻意义的元素在激发观众强烈的好奇意愿的时候也要电影最后给出一个明确的结尾,因为任何观众会在接受电影悬念情节的时候都会有个人的心理期待,这是对叙事情节的一种自我推测,导演就应该根据这样一种“叙事约定”来满足观众的期待。影片《人再途之泰》当中先是给人物达成所愿设置了一系列的障碍,无论是误入盗卖文物贩子的贼窝,还是汽车追逐大战、坠落激流、毒蛇咬伤等,但最后还是满足了观众的观影期待,也就是中产徐峥与底层王宝强这对衰憨二人组都有了让观众满意的一个圆满的结果:徐峥解决了家庭与事业的危机,王宝强如愿见到心中的女神。

除了“炸弹论”,格里非斯所创立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也是电影叙事悬念的一种有效方法,这种采用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手法,能有效加强电影的节奏,打破电影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无论何种方式,在不违背电影艺术原则的基础上设定各种阻挠因素,不管是观众期待的还是观众恐惧的,都是影片跌宕起伏的关键,也是悬念营造的主要方式。而所有的悬念建构都建立在观众的道德焦虑之上,利用善、恶的对立,矛盾与冲突来表现观众所抵触或关注的,而悬念的强度就与这种善恶力量的对比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刘锡庆,李保初.写作技法词典[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466-467.

[2] [美]玛丽・罗德尔.侦探推理小说:理论与技巧[M].纽约:茅庐书屋,1952:7.

[3] [美]诺埃尔・卡罗尔.超越美学[M].李媛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 [法]弗朗索瓦・特吕弗.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 [法]雅克琳娜・纳卡奇.好莱坞电影经典[M].巫明明,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