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教育游戏;游戏性特征;教育性特征;小学数学;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038-02
自我国实行教育改革以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就成为了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趋势,在学习中更加提倡培养素质、全面发展、快乐学习。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教学的现状,也无法完全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在这种环境下,教育游戏就越来越受到学生、教师和教育专家们的关注。
柏拉图认为:游戏可以引导出孩子的学习天性,因此,主张以游戏方式教育下一代,教育游戏的基本思想在于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潮流,承认并尊重学习者当前的生活价值,其基本目标和实现方法在于促进学习者真正“生活的体验与乐趣”和“学习的目的与手段”的融合,使学习者实现快乐地学习。学习者也只有自发、主动地去学习,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教育游戏也给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健康、“绿色环保”的娱乐平台,做到知识性、娱乐性、教育性相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目前网络游戏中打杀、暴力、欺骗等负面作用的影响。教育游戏既有游戏性特征,又有教育性特征,正是它的教育性特征使它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马斯洛认为一种综合性的行为理论必须既包括行为的内在性、固有的决定因素,又包括外在的、环境的决定因素。弗洛伊德学派只注重第一点,而行为主义只注重第二点,这两种观点需要结合在一起。除了要研究人的行为,还必须充分重视产生这种行为的主观因素,如人的感情、欲望、需求和理想,由此,要促进学习就必须重视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教育游戏具有趣味性、互动性、挑战性、奇幻性,故能引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动机。教育游戏具有的竞争性及激励机制,学生可以与自己进行比赛,也可以与其他游戏者进行比赛,通过竞争,以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自愿组成小组,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赛,共同合作克服游戏中的困难,最终完成游戏任务。因此,教育游戏包含了竞争与合作的多维学习关系,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处于较高的水平。比如,在小学数学整数加法运算教学中选用《攻城魔法阵》这款数学小游戏,它就将加法运算融入刺激、有趣的攻城故事中。游戏设置了这样一个故事:与匈奴绿军发生战争,要互相攻下对方的城池,在通往对方城池的路上,仙人布下了魔法阵,只有运用聪明战略与计算能力先于敌人大破魔法阵,才能在游戏中获胜。学生在游戏中对古代战争故事充满兴趣与好奇,为了能在攻城中获胜,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水平。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不断体会到掌握知识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意识到知识的价值和用途,产生获得知识的心理需要,对游戏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转移到知识学习上。
二、能够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普遍存在,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充分的发展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育游戏通常将教学任务从低到高设置成不同的等级,适合从低到高不同的学习水平,以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比如,教学游戏《探索星空》,要求学生计算观测到的几何图形的面积。游戏分成了两个等级,第一等级游戏提供了所要计算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学者不会感到特别困难,容易进入游戏状态。当学生熟悉公式后便可进入第二等级,此时游戏不再提示面积公式,游戏难度相对增加。游戏的第一等级适合于初学者,由于他们还没有记住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第二等级太难,使他们无从下手。游戏的第二等级是适合能够记住计算公式的学生,因为第一等级对他们来说没有挑战性,相应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三、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在使用教育游戏进行学习时,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在认知、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得到提高。
1.情感交流。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单纯的认知学习,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有个人意义的,它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人无关,是一种无意义的学习。要倡导有意义的学习,即不仅是增长知识的学习,还是投入了情感的学习。
教育游戏中的故事情节往往是现实生活的再现、抽象化,或是表达反映人们的理想、向往憧憬的情境。故事中描述的对象往往是有生命的,是个人的影子,或是拟人化的。人性的发展,使故事中的人物与游戏者之间发生情感上的交流。这种情感上的交流,把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历险、成败,所有经历的一切都转化为自己的喜怒哀乐、历险、成败。把自己的情感投身到故事之中,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喜同悲,达到情感交流的作用。此外,利用游戏中的悬念、不可预见性等也将引发游戏者的焦虑、期待等心理,产生情感的投入与交流。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创新;必要性
一、小学思想品德课现有教学方法分析
通过对目前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研究发现,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生主动参与的民主讨论法
民主讨论法是目前小学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特点,使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发挥民主讨论的积极作用。
2、利用学生天性的故事讲解法
小学生普遍都喜欢听故事,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课程内容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将课堂传授变成故事讲解,既实现了课堂内容的传授,又吸引了学生。
3、利用课程内容的情景设计法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内容中,利用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情景设计,也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目前情景教学已经成为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也有重要应用。
4、以重要人物为代表的典型分析法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有许多以重要人物为代表的典型事件和事例。目前普遍的教学方法均为对这些典型事件和事例进行深入剖析,从这些事件和事例中吸取经验。
5、注重联系实际的现实演绎法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与现实联系最紧密的课程之一,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均采用了现实演绎法,有效的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发挥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
6、增加课程与社会联系的社会调查法
目前小学思想品德课归根到底是一门社会实践课,因此,社会调查法是目前小学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采用社会调查法之一教学方法,增加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现有教学方法优缺点对比
以上我们分析了小学思想品德课现有的教学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验证之后,这些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值得我们分析和探讨,主要结果如下:
1、民主讨论法的优缺点
民主讨论法的优点在于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从讨论中获得提高。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在于,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老师必须要加强引导。
2、故事讲解法的优缺点
故事讲解法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从故事中获得思想品德知识。但是故事讲解法的缺点在于学生会过分关注故事本身的趣味性,而忽视了故事的教育意义。
3、情境设计法的优缺点
利用情境设计法,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极大的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对启发学生智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情境设计法要根据课程内容而定,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应用情境设计法,因而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4、典型分析法的优缺点
典型分析法是对典型事件典型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具有重要的代表性。但是典型分析法如果应用的不好,会使小学生仅仅能记住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而忽略了普遍性。
5、现实演绎法的优缺点
现实演绎法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教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但是受到小学生年龄的限制,现实演绎法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
6、社会调查法的优缺点
社会调查法被认为是拓展小学思想品德外延的重要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社会调查法的实行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开展起来遇到的困难很大。
三、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现有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在目前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并且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优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方法的优点并不突出,开展起来遇到很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必须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发挥其优点改善其缺点,使其更适于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因此,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现有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现有教学方法创新,符合教学发展规律
对于小学思想品德课来讲,教学方法的创新符合教学发展规律,能够促进小学思想品德课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并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改变现有教学模式,使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整体教学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2、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现有教学方法创新,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必然需求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要想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效果,因此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这种创新是在现有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的,符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发展需求。
3、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现有教学方法创新,有利于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现有教学方法创新,是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对小学思想品德课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四、结论
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尽管现有的教学方法比较多,但是有些教学方法在实行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并且有些教学方法在现实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缺点。基于这种现状,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来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中梅;重庆市城口县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刚;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一、寓言故事寓意现实化的教学策略
之所以称之为寓言故事,是因为其寓意。但是中国古代的很多寓言故事的寓意非常深刻,很难被幼儿理解,对幼儿不具有教育意义。因此挖掘寓言故事的教育价值,使其寓意现实化是寓言故事教学的重点。比如,《拔苗助长》原本的寓意是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然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中班幼儿来说却难以理解。因此我把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重点放在做事“不要着急”上,这对中班幼儿来说就相对简单多了。
二、寓言故事情节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有了现实化的寓意之后,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内化吸收是寓言故事的教育价值所在。比如,在寓言故事《拔苗助长》中,当幼儿了解了做事不能太着急后,我就将《拔苗助长》的故事情节进行情境迁移。在幼儿的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事情是因为着急了而做不好的。比如,穿裤子太着急了就容易把裤子前后穿反。又如,说话太着急了,说得太快了别人就听不懂。这些经常会发生在幼儿身上的着急事件会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中当幼儿着急的时候。教师不妨用“拔苗助长”暗示一下,幼儿往往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更好地发挥寓言故事的教育意义。
三、寓言故事语言原汁化的教学策略
寓言故事短小精悍的原因在于其语言的简单精炼,一件事情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是现代汉语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幼儿理解寓言故事的基础上,我们要尊重原创,让幼儿感受原汁原味的寓言故事的语言文化的优美,从而为后续自主阅读寓言故事奠定基础。比如,《掩耳盗铃》《郑人买履》等寓言故事用语对仗工整、平仄有韵。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解释这些字、词的具体含义使幼儿理解。但不要刻意修改寓言故事的名字和其中的内容。使幼儿失去接受古代优秀文化的机会。
四、寓言故事内容画面化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语言课堂 游戏化教学
幼儿语言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化教学在幼儿语言课堂中的应用,标志着幼儿教育已经开创了新起点。游戏化教学遵循了幼儿的天性,满足了幼儿语言教学的要求,具有生活趣味性,使幼儿语言教育的新突破。在幼儿语言课堂中,游戏化教学主要以游戏为教学手段,围绕语言教学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幼儿在游戏中无意识地获取语言知识,既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达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的。
一、幼儿园语言课堂游戏化教学概述
(一)概念
教学游戏是不同于自然游戏的,教学游戏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学游戏活动,具有教育功能和价值。幼儿语言教育游戏化教学是指,教师围绕社会文化语言教育,主动为幼儿创造愉快的游戏教学环境,利用游戏素材,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语言环境中,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以教育和游戏的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二)特点
1.活动内容自主性
幼儿园语言课堂游戏化教学具有自主性,幼儿有自主选择游戏活动内容的权力,不能强迫幼儿完成教师要求进行的游戏活动,这是幼儿教学游戏化的客观要求。幼儿在自主选择内容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教师要为幼儿设计和提供满足幼儿语言需求的物质条件,增强幼儿的自主选择性。
2.活动形式自主性
幼儿语言教育游戏化教学,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内部活动可以由幼儿控制,活动形式具有自主性。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幼儿控制自身活动的能力。
二、游戏元素的应用,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在幼儿语言课堂中,游戏化教学主要有教师设计、组织和开展,具有很明确的语言教学目的,并且富有趣味性。在语言课堂中,用趣味性的语言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为幼儿个性制造充裕的发挥空间,满足其好奇、贪玩的天性。在语言游戏中,幼儿主动加入学习活动,并无意识地形成语言思维和得到语言知识,实现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游戏元素在幼儿语言课堂中的应用,充分体现幼儿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主动接受教师创造的语言环境,并尽情享受游戏的乐趣,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在语言游戏化教学中,教师要将语言教学转变为幼儿的语言需求,在不断满足幼儿需求的过程中,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增强。
例如:在编故事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动物的面具,让幼儿自行挑选喜欢的动物,并指导幼儿结合动物面具设置故事角色。游戏中幼儿带着自己的面具,对编故事有无限兴趣,和小伙伴交流合作,创作有趣的小故事,在体验语言魅力的同时,得到相应的语言知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
三、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性,增强幼儿积极情感体验
在语言课堂中,教师不仅作为语言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还是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利用游戏元素,成功营造趣味性的课堂氛围。此时,教师完成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任务。在游戏过程中,为了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教师要试着倾听幼儿的感受和意见,并积极配合,参与游戏,与幼儿合作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课堂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积木搭建游戏,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积木颜色、类型时,可以和幼儿沟通,如你喜欢怎样的积木?你想要搭建什么样的东西?通过制造话题,了解幼儿心里的想法,并鼓励其大胆表达自身意愿,在搭建中还可以和幼儿一起搭建大型点的积木建筑。搭建完后,为了培养学幼儿敢说、会说的语言能力,可以让幼儿阐述搭建的想法和思考。在阐述过程中,给予幼儿鼓励和肯定,增强其积极地情感体验。
四、游戏化语言教学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
在实际教学中,每个幼儿的智力发展及语言能力程度是不一样的。游戏化的语言教学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正好弥补这一弊端。在语言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和语言能力,做出相应的游戏反应。教师根据幼儿的游戏反应,制订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
在语言课堂,游戏化教学可以包容不同程度特点的幼儿,并在游戏活动发现不足和差异,作为教师制订培养计划的重要依据。正是游戏化教学的灵活性和包容,造就了游戏化教学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地位。
总体而言,语言教育为幼儿全方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游戏化教学方式是语言教学的重要手段。能够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欲望、满足幼儿的语言需求、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既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还实现教学目标。不可否认,游戏化教学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幼儿语言教育中效果最显著的创新型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阅读活动;家庭;资源
一、引言
家庭资源是一个比较分散,相对抽象的资源,既包括家庭中物的资源,也包括家庭中人力的资源。随着社会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一个家庭都为幼儿进行了或多或少的家庭教育投入,从各类图书到各种新奇的玩教具,但是在家庭中,这些资源的开发不够充分与全面,利用率很低。而家长因从事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职业特点、专业背景,其从事的工作和职业同幼儿园日常教学存在着各种交叉与关联,可以作为幼儿园师资的后备力量,其本身就是一种活资源。将家庭阅读资源充分开发、利用,与幼儿园现有教育与资源整合,关系到幼儿园阅读活动的深度发展,关系到幼儿教育的实际意义。
二、家庭图书的共享
每个家庭都会购置一定的图书,但有的家庭往往购买了却没有认真阅读,或阅读一遍后就束之高阁。怎样让家庭中现有图书发挥最大价值,而且不需要额外支出却能博览群书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萤火虫漂流书”计划让更多的幼儿和家长参与到阅读的行列中来,大家共建图书馆的模式扩大了幼儿的读书视野,体验了一种图书馆式的图书共享活动。
“萤火虫读书卡”活动通过发起活动倡议和规则,建立“萤火虫书目”,将幼儿带来的图书进行登记编号,幼儿利用读书卡进行借阅登记,建立流动式“图书馆”,幼儿轮流做“图书管理员”实现自主管理。通过读书卡,老师可以对整个阅读情况一目了然,很方便地了解幼儿阅读状况和对图书的喜好,便于调整阅读书目。
在班级开展“萤火虫读书卡”活动的同时,我们将这一共享模式扩大到家长中间,这就是“萤火虫图书漂流”活动。旨在帮助家长创建学习型家庭,培养亲子阅读习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教观,同时也提醒家长,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天地,引导孩子爱读书、读好书是每个父母应尽的职责。同时认识到:阅读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仅是幼儿需要的,也是家长需要的。
三、家长资源的开发利用
亲子阅读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但是家庭亲子阅读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家长缺乏正确的亲子阅读互动,亲子阅读有量无质,亲子阅读形式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该如何合理利用家长资源,如何合理指导亲子阅读,提高亲子阅读的质量呢?
1.利用家长开放活动指导亲子阅读
针对家庭中亲子阅读存在的问题,针对家庭中亲子阅读存在的问题,我曾设计了一节教育活动――《花门帘》,我把家长开放活动的目标定位在如何指导家长和孩子进行亲子共读,家长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如何帮助孩子进行联想等等。活动中大量的提问,给幼儿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提问的问题也大多具有发散性特点,整节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扩展。家庭中的阅读缺少的正是这样的亲子互动,很多家长总是以完成任务的心态与孩子一起阅读,每天睡前给孩子讲故事,直到把孩子哄睡。这样的阅读重在量而缺少质,因此阅读的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2.利用“故事爸爸”、“故事妈妈”活动提高亲子阅读质量
有的家长反映:为什么我讲故事孩子不爱听?家长也关注到:在幼儿园老师讲故事特别吸引孩子。而为什么孩子喜欢听老师讲故事呢?我们邀请“故事爸爸妈妈”来园给孩子讲故事,家长提前报名,自由选择书目和道具。通过多次的阅读开放活动,家长意识到:亲子阅读需要技巧,要引导孩子用耳朵来“阅读”,语言要抑扬顿挫,有感情的朗读可以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帮助孩子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情感,适时的提问可以帮助孩子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故事节奏。“六一”童话节活动中,我们又请家长来园给幼儿“演童话”,家长们的精彩表演又一次吸引了幼儿,而更多的家长在“演童话”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阅读对幼儿的教育意义,家长与幼儿在家庭中的亲子阅读质量也随之提高。
3.亲子自制图书,拓宽阅读渠道
陶行知说过: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活的人,活的动物,活的世界……凡是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幼儿阅读的活的书。就此而言,阅读就不应仅仅局限在购买的“书”,幼儿自制图书也是很有价值的阅读资源。自制图书不仅能发展幼儿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自制图书,也是培养幼儿爱书、爱看书、爱护书的一种好方法。
我们邀请家长一起来园,通过共同阅读经典绘本,分享阅读体会,请家长和幼儿一起自制亲子图书,在自制过程中,家长和幼儿共同准备自制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共同商定制作内容与形式,通过共同动手,一起合作完成自制图书。自制完成后,全班幼儿一起共同欣赏自己的作品,体验、分享阅读的快乐与成就感。并通过组织“自制图书博览会”将亲子自制图书进行全园阅读分享。
4.评选“书香家庭”、“阅读之星”推广亲子阅读
【关键词】英语绘本故事 学生兴趣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138-01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2012年修订版)在课程基本理念第六点明确提出,“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英语绘本故事具有画面优美,故事内容富于童趣,句式简单、重复、韵律化等特点, 因此,在学生情况、教材内容、学时情况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结合现有教材合理使用英语绘本故事辅助教学,对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如何选择英语绘本
在国外,英语绘本故事有以下三个分级:初级绘本,适合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孩子;一般一页一幅画,配有几个单词或是一两句话,语言简单,图片精美。中级绘本,适合有一点英语基础的孩子;绘本中每一页配一副图画,几个句子。高级绘本,适合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孩子听或读。绘本每一页配一副图画,文字比较多,由句子到句子形成一个段落。
每套系列绘本故事都严格按照国家义务教育标准进行编绘,以美国为例,美国现实行的义务教育标准(CCSS)在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有着明确严格的要求,不同年龄段必须认读掌握不同的词汇、句型,而这些词汇和句型则只会出现在对应的分级绘本故事中。
如何选择英语绘本故事来进行教学补充?首先,我们必须清楚明白我们国家自己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在何种阶段学生要达到何种标准;其次,我们要把现有所教的教材的体系、内容、话题、功能等分析透彻,在几年级要学习哪些功能话题,在几年级要培养学生哪些技能,全部了解清楚;以上两种要求都做到之后,再来结合课程标准、现有教材,寻找能够作为补充的英语绘本。每套英语绘本在页尾都明确标有高频词、高频句型、故事主题,教师可以根据绘本的这些内容,再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对绘本故事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最终选择出适合的英语绘本故事。
举个例子,小学英语(一年级起点)二年级下册Unit 12单元学习的是I can climb这个单元主要是复习巩固如果和表达我能做什么这个主要句型,同时复习和回忆climb/swim/run/jump等多个动词。二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喜欢听故事和表演故事,对新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结合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我选择了Era Publication出版的分级读物第一级其中的一个绘本故事《Max jumps》作为对教材的适当补充。学生对这个简单的绘本故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课堂上积极听讲,认真发言,课后还主动背诵和表演了这个故事,可以说这个绘本故事的选择是比较成功的。
选择英语绘本故事,切忌绘本的阅读级别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不相符合,过于简单或过于难的绘本都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反而会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起到抵触作用。因此,在选择英语绘本故事时,教师一定要将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这三个方面做深入仔细的分析,再来筛选适合的绘本故事进行教学。
三、如何进行英语绘本教学
绘本故事不同于一般的对话教材或文本故事,它通常有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句型结构也不过分复杂,往往都会前后重复、押韵,教学时可以适当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保持故事整体性,切忌分解故事,变成单纯的字词句教学;第二,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借由看封面、看插图,预测内容、猜测剧情、验证结局等诸多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思考,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英语绘本教学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阅读前活动
(Pre-reading),这个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故事主人翁、封面素材等,激活学生相关旧知,同时了解故事作者信息,并对故事内容进行一个预设;第二部分,阅读中活动(While-reading),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讲解这个故事,建议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从教师讲逐步过渡到学生主动参与故事中,设计适当活动让学生参与体验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记住不能拆分故事,将完整的故成字词句的教学,这样就失去了绘本故事阅读的意义;第三部分,阅读后活动(After-reading),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来检测学生是否读懂故事,如给故事图片标序,补充故事所缺内容,朗读故事,表扬故事,改写故事等等。
参考文献:
[1]2012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修订版。
一、故事之于儿童
道德生命成长的深刻意蕴
故事之于道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深刻的意蕴,表现出特有的魅力,因为从价值判断上来看,故事可以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
故事的深刻意蕴之一:让儿童获得一种身份,确立起道德成长的责任意识。爱尔兰的哲学教授理查德•卡尼在他的著作《故事离真实有多远》中,一开头就这么认为,讲故事对人来说就像吃东西一样,是不可或缺的。事实上,饮食可使我们维生,而故事可使我们不枉此生,因为,“众多的故事使我们具备了人的身份”[1]12。故事是在人类社会中才会发生的文化现象,讲故事是人特有的文化行为,是故事让我们认识了人类,认识了世界,也认识了自己。这种认识是一种价值判断。20世纪的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特定的人类生命,其主要特点……就是它充满着最终可以当做故事来讲的事件……”故事关乎着人类生命,人类特定生命就是精彩的故事。对于儿童来说更是如此。故事往往把孩子带到一个遥远却又近在咫尺的世界,从故事中他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也许故事中他所喜欢的“那个人”就是“我自己”。这种自然的比照,让儿童逐步认识到自己该是谁,自己该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对身份的寻找和认同,使儿童逐步形成了对道德追求的责任感以及光荣感。显然,这种身份的确认具有丰富的道德意义,无形中形成儿童道德生命成长的力量。同时,我们不妨这么去认识:儿童的道德生活具有生动的故事性,抑或说,他们的道德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叙事生活。就是在故事的阅读、讲述、倾听中,儿童提升了自己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身份、对道德责任的认识。
故事的深刻意蕴之二:将儿童的时间人格化,让儿童在快乐的道德生活中塑造自己的人格。故事总发生在过去。老外婆总是这么起头去讲她那古老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下子,孩子跟着老外婆的讲述来到了悠远的历史上的某一天。所以,虽然时间已过去很久,但一旦回想它,它就会带着故事中诸多人物历史的体温,悄悄地来到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中,来到孩子们的身旁。故事在“时间”中将人凝练,人格在故事的进行中清晰起来、丰富起来。是故事赋予“时间”以人格意义:“叙事故事就是将时间从零碎的时刻与一个个无关的消逝向一种模式、情节、神话转变,从而将时间人格化。”[1]13不难理解,儿童在阅读、讲述、倾听故事中,将过去的时间拉近,将自己融入在故事之中,和故事中的人感同身受,同喜同悲,一起经历与感悟。更为重要的是,儿童也在“时间”中创造着自己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用时间书写着自己的道德经历与感受,用时间表达着自己的道德诉求与期盼,用时间演绎着生命中的遭遇与解决问题的智慧。可以说,儿童怎么对待时间,就是怎么对待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故事;有什么样的故事,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格养成。今天,我们让儿童去阅读故事、讲述故事、倾听故事,正是引导他们用故事中所提供的模式,为自己铺设快乐、幸福的生活之路。时间就是这样,让故事、生活、人格形成链条;故事就是这样,让时间具有了人格意义――时间与故事就是这样,引领着儿童的道德生活。
故事的深刻意蕴之三:故事是一个可以分享的世界,儿童在分享的世界中获得了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故事具有“公共性”,意即故事是让大家阅读和评说的,而且类似事件的积累,会转变成社会的共性,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所以,故事是一个开放的世界,这个世界面向所有人,所有的人都可以进入这个世界。因而,故事是一个可以分享的世界,阅读故事、讲述故事、倾听故事就是分享这个世界所提供的知识和经验。儿童总是不自觉地和自己的经历、体验联系起来;即使儿童从未经历过、体验过,故事也总会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想象,于是无形中又与故事中的人走到一起来,在想象和现实的联系中,故事似乎成为自己的故事。其实,这是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一种方式。意大利瑞吉欧小镇幼儿园创始人马拉古齐创作了一首诗《其实有一百》,第一部分就说:“儿童/是由一百组成的/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个世界,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2]当儿童打开一本故事书的时候,当儿童托起腮帮儿、睁大眼睛准备倾听故事的时候,他是在准备进入这个由一百组成的世界,他期盼在这个丰富的世界里发现真、善、美,创造人类快乐、幸福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方式,而且去梦想五彩绚烂的未来的可能的生活。正是在这个可以分享的世界里,儿童把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意义逐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丰富着自己的道德情感,影响着自己的道德实践。而这一切,都是静悄悄的,都是无痕、无音、无形的。阅读、讲述、倾听故事,对儿童来说,充满着诗意和魅力,是一个多么令人陶醉的道德生命成长过程啊!
二、故事之于儿童道德生命成长的特质
故事于儿童道德成长之所以有这么丰富而深刻的意蕴,是与故事所具有的道德教育特质分不开的。笔者认为,这许多优势和资源凝练成并呈现出一种特质,那就是:故事是对儿童道德成长的一种积极的暗示。
所谓暗示,是采取某些隐含的手段和措施,对人的心理状态施加影响的过程。故事,正是巧妙地把教育意图隐藏起来,很艺术地把教育要求暗含在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言行中。故事的这种暗示具有积极的意义,成为一种唤醒力量,使儿童的心理状态发生积极变化,使儿童的心理潜能得到有效开发。
一者,故事具有鲜明的文学性。故事的文学性,不仅让儿童喜欢故事,更让儿童得到解放。《哈利•波特》小说之所以能吸引世界儿童的眼球,是因为作者具有儿童文学解放儿童的理念。J•K•罗琳女士说:儿童文学不是一本教科书,不是叫孩子把脸转过来,在他脸上打一记耳光,让他牢牢记住教训,而是让孩子摆脱成人世界对他的束缚,到他们应该去的地方去。儿童文学应是解放儿童的文学,作为儿童文学样式的故事,当然也应是解开捆在孩子身上绳索的一种力量。解开绳索,解放儿童,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暗示,而是对儿童心灵的唤醒。正是在心灵被唤醒、被解放的过程中,儿童敞开自己的胸怀,认同并接纳故事的暗示,建立起道德的审美意义。
二者,与文学性联系在一起的,是故事的亲和力。不可回避的是,故事总有教育性的,故事的教育意义不显山不露水,相反,显现的是一种亲和力。这种亲和力让儿童产生亲切感,从而去亲近它,进而信任它。因此,读故事、听故事,就是和同龄的小伙伴谈心、交流,即使是故事中的成人,在儿童心目中,也会把他们当做可以交谈的大朋友。当代儿童需要的是成人对他们的尊重、信任,需要的是倾心的交谈、平等的讨论,而非一本正经的教育,更非严厉的训诫。故事的亲和力营造了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儿童快乐地走进故事世界,去经历人生初始的一次又一次美丽的相遇,去逐步感受社会的要求、教育的期盼以及自己的道德成长。
三者,故事的趣味性。故事应当是“好玩的”,是有意思的。对于儿童来说,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阅读能让我们快乐平静地生活。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说: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牢牢抓住这把钥匙,就能开启儿童一生幸福的大门。儿童有许多美好的心愿,据调查,上海儿童的第一心愿是快乐学习。何止是上海儿童呢?我们反对娱乐化的低俗和娱乐的唯一存在,我们也警惕“娱乐至死”的可能,但从不反对故事的趣味性,生动、活泼、有趣的故事吸引孩子,而教育的意义、道德的要求就在趣味之中。我们常常欣喜地发现,就是在儿童的笑声中,道德的绿芽开始萌发。这样,故事的教育暗示插上了快乐的翅膀,飞进了儿童的生活世界。
故事的这一积极暗示是一种轻轻的点击,是一种悄悄的点化,是真诚的建议,是一种没有任何承受之重的启发。这种暗示可以转化为儿童成长的力量,这种力量温和而又强大,不需言明而又十分清晰。正是这样的力量,往往使儿童的心灵在刹那间震撼,在刹那间醒悟,在这种激情或是冲动的推动下,开始了道德想象和道德实践。
故事道德教育的特性和魅力有两大重要支撑,即两个“基于”:一是基于故事与儿童生活的契合。故事植根于生活,儿童故事更是植根于儿童生活,故事中的人仿佛是他们的伙伴或是他们所熟悉的、所喜欢的人,故事中的事仿佛就发生在他们身边,甚或就是他们自己所亲身经历的。故事是“他人”的,但儿童认为是自己的,是现实的。故事不仅关照着儿童的现实生活,而且引领着儿童未来的生活。故事往往是对儿童未来的生活、未来的世界发出的一种信号,充满着未来对他们的期盼,因而他们对未来有无限的憧憬和追求。显而易见,故事的暗示性对儿童道德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因为,价值就是理想中的事实。二是基于儿童的可能性。儿童就是一种可能性,“面对着儿童,就是面对着可能性”[3]。所谓可能性,既是“还没有”,还没有成熟,还没有确定,还没有完成,又是“将会是” “将要是”。正是这种未确定性、未完成性,才使儿童充满着无限的创造的潜能。儿童的希望,更在未来,在于未来他们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将会有一种什么样的道德水准。故事之所以发生暗示,是故事中的道德现象、道德问题、道德追问,与儿童的道德生成的巨大可能性相契合,激发他们道德成长的愿望,激起他们对美德的追求,激开他们道德的困惑,进而转化为道德情境中的选择。如果儿童的心灵世界中没有这种发展的可能性,故事的暗示特质将会失去根基。
三、故事之于儿童
道德生命成长的实现方式
故事充溢着对真善美的赞美和歌颂,饱含着人类对儿童的期待,可以说,美德就在故事中。但是故事中的美德不可能直接进入儿童的心灵,这需要过程,即在一定方式的推动下,经历转化的过程,逐步内化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外化为道德行为。方式就如渡船,让儿童完成一次具有道德意义的摆渡。智慧的方式,就有可能使儿童拥有一个故事,好比是获取了一道“美德护身符”。
其实,智慧需要与道德同行,或曰,没有道德的机智、聪明,是不能称之为智慧的;道德是智慧的题中应有之义,甚或是智慧的内核。所以,作为一种实现道德意义转化的智慧的方式本身就应是道德的方式。当然,智慧还具有其他一些特征。运用故事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无非是阅读、讲述、倾听、讨论以及表演、实践等。问题是,在运用这些方式时是需要智慧的,因此,重要的是,要透过这些方式寻找智慧的因子。智慧的方式,说到底,就是让故事里的生活与儿童现实的生活相联系、相融通,让故事里表达的情感与儿童的心灵发生共鸣,让故事里的儿童与现实中的儿童走到一起来,让现实中的儿童与故事里的儿童有一次次美丽的相遇、一次次倾心的交谈。这种基于儿童生活和儿童心灵理解的方式,才是智慧的,因而是有魅力的。
比如,无论是讲述、倾听,还是阅读、思考,都是将故事文本里人与事,“移植”到儿童自己生活的时空之中。首先,这种“移植”是一种比照,是生活情景的比照。因为比照,儿童就会自然地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道德差距,而去追求故事中所表现和阐释的美德。其次,这种“移植”是一种想象。生动的故事在生动地讲述与静心地倾听中,儿童会就故事中的生活展开联想,想象自己的未来,构筑理想生活的图景,开始酝酿一种新的生活。最后,在发生“移植”前,儿童要作一番道德价值的判断与选择。这一判断、选择的过程,是儿童情感与理性相交融的过程,是心理、心灵的一种“移植”。
比如,让儿童阅读、讲述、倾听,还有表演。儿童表演,是饰演故事中的某一个角色,这种角色的互换,让儿童亲身去体验和感悟,真切地理解和领会。故事表演,将儿童与故事中的人与事融为一体,是一种深度的对话,已超越了故事文本的移植;是一种道德践行,但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行动。当然,我们并不赞成所有的故事都让儿童表演,也不赞成故事表演的匆忙与仓促。儿童道德生命的成长,关键是儿童整体人格的形成,而整体人格的形成来自儿童内心的价值积累。正如日本金井肇博士所坚持的那样:坚决反对每开展一个道德项目(德目)教育之后就匆忙谋求道德价值的实践化。显然,在没有很好理解和丰富积淀的情况下的故事表演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比如,讨论。我们不能满足于故事的阅读、讲述和倾听,讨论是促进故事中道德意义内化的很重要的方式和环节。好的讨论具有以下一些功能:一是分享。通过讨论,使故事成为一个可供分享的世界,而且使讨论过程也成为一个分享、交流的过程。二是启发。每个人对故事的理解都有自己的视点,而这些视点无不具有个人领悟的独特之处。正是在讨论中,某个人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让大家看到了故事中不同的美丽侧面。三是矫正。讨论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出现不正确的想法和看法也是很正常的,但是让不正确的意见影响儿童的道德价值却是不行的。正是讨论,可以互相补充和修正,可以在价值意义澄清中提高儿童的道德认识。
故事是人类对儿童的一种馈赠,寄托着社会和时代对儿童无限的期待。从另一个角度看,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一份故事;再往深处看,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生活创造一个故事。儿童更是这样。儿童是缪斯性存在,具有无限的创造性,具有在生活中创造故事的可能性。故事之于儿童道德生命成长的深刻意义,在于用故事引领儿童对真善美的追求,在于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开启自己道德生活的新世界,用自己的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具有道德生命的最好故事。因此,故事对儿童,具有特殊的魅力――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
参考文献:
[1] 卡尼.故事离真实有多远[M].王广洲,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
[2] 刘晓东.解放儿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52―153.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细心 细节 细微
从事班主任工作十几个年头,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管理品质和品位。就这十几年的工作实践进行梳理,我认为“细心”抓班级常规管理,教育学生重视学习、纪律、生活和卫生上的“细节”,把握“细微”规则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始终按照“三细”做班级工作,才能让整个班级既充满活力又井井有条,既文明和谐又能享受快乐,下面我就这三个方面分别予以阐述。
一、细心――班主任做好班级常规管理的抓手
一个班集体建立之后,最棘手也是最普遍的问题是如何尽快让学生秩序井然――该打扫卫生就保质保量地完成,该在公众场合保持安静就从始至终,该积极开展小组讨论就踊跃发言。这时候就要求班主任要善于明察秋毫,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家庭构成、兴趣爱好,然后进行分类分组,初步了解学生。接下来要制定一套让学生愿意遵守、愿意执行的班规。该怎么办?回想我当初刚刚担任班主任的时候,常常急于求成,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制定一套详尽到无所不包的班规,然后强迫学生遵守,但从运行的效果来看却收效甚微,甚至和我最初的想法背道而驰,班主任和班干部、团干部、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之间矛盾不好化解。经过几年的尴尬和阵痛,我开始尝试改变做法,试着先了解不同的学生对班规的意见和建议,并作了记录,然后整理归类,总结出共同点,再在开学初的班会课上做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想法与意见建议,然后分析综合,和学生们一起现场制定班规,而且一般不会面面俱到,只是从学习、生活、纪律和卫生四个方面拟定二十条左右的规定,在实施一段时间后,发现不足及时弥补,发现偏差及时调整。班主任时时细心,班级管理就会常管常新,实现从事事操心到抓大事放小事,直至实现学生自主管理。我的一位老领导说得好:“班主任工作琐碎而繁杂,要做好它,要眼到、手到、嘴到、腿到。”他所说的“四到”其实就是细心的具体表现。班级工作做细了,班级工作就会有起色,出特色,形成班级文化,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热爱自己的班级,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形成很强的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细节――班主任教育学生成长的法宝
《现代汉语词典》对“细节”一词的解释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说明这些环节或情节是不易发现和稍纵即逝的。为了“留住”这些细节和情节,我准备了一个笔记本,经常把发生不久的有教育意义的事情记下来,还通过学生每周一次的周记了解学生眼中的“细节”,然后从中质疑、辨析,找出教育学生的突破口,在班会课上通过视频、文字资料、图片等形式予以展示和回放,教育学生。一次,我和几个从事教育的朋友聊天,得知他们对一个叫《死亡爬行》的视频评价很高,我就记住了,回到家专门在网上搜索,自己先看了两遍,觉得教育意义十分明显,就下载了,拿到班会课上去看,并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懂得一个人的潜能是无法预料的、是令人惊讶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做到让自己无法想象的成功的地步。这个过程,就是发现细节的力量。2014年暑假,我们校长讲了一个在手机微信上流传的名叫《不抱怨,靠自己》的视频,我被主人公崔万志走向成功的故事感动了,就下载了这个视频,把它作为一个励志故事在全班学习,教育学生要自立自强,学生们反应热烈,很有教育意义。2016年高一军训期间,我班体育委员学习教官喊口令,由于全情投入,到了第三天的时候,这位同学嗓子由沙哑变成了嘶哑,我就这个细节教育全班同学要向这位同学学习,热爱班级,天天向上。后来在撰写的《军训感言》中,全班同学都再次重温了这个细节,并且说我们在20个班的军训表演中荣获第一名就是这个细节起了关键作用。从学生的穿着言谈、读物话题中,只要用心搜集,就可以发现许多有教益的“细节”。从细节入手,我们更容易看懂一个学生,发掘出一个学生思想深处的闪光点,然后放大它、总结它。因为在教育领域流传着一句格言:细节决定成败。
三、细微――班主任教给学生做人的基石
比起“细节”的生动性,“细微”更加微小和琐碎,需要在课堂上、课外活动、生活中、游戏中多多提醒、训练、培养、提炼,才会发现具有教育意义的因子。比如一个学生看待友谊的角度,待人接物的方式,回报亲情的途径,使用手机的目的,使用网络的频率,处理垃圾的时段,等等,这些问题细微到每天的每时每刻都要遇到,都要正确处理,因为它们连接着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纪律、生活和卫生,又进一步影响整个生命的质量,要给予重视,去面对它,去研究它,使之有常态可察,有常情可循。因此,我的班会课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从方方面面展现、暴露、揭示这些问题的最初形态和在学生眼中和心中的存在方式,然后辩论、分析、探讨和归纳应对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不是“一言堂”,总是班主任说了算,班主任认为对的就是对的。解剖细微的现象和行为,得出教益或教训,是学生在班会课必须面对的青春修炼手册。
综上所述,只有认认真真做好细心、细节、细微三个层面上的工作,才能让班级工作有计划、有思路、有目标、有创新、有实效,班主任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满意,因为“三细”实际上遵循这样一条教育法则: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