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典文学作品

古典文学作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古典文学作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典文学作品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古代女性 经典形象

艺术特色 启示意义

当今,女性在社会上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女性和男性一样出现在政治、经济的舞台上,一句“巾帼不让须眉”更是鼓舞着万千女性。然而,古代女性的悲惨命运是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的,在中学语文教材的一些文学作品中保留下了这些女性的伟大形象。

一、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女性形象

中学语文教材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经典形象。其中一些敢于突破常规、敢于向封建伦理纲常发起反抗的女性形象更显得弥足珍贵。中学语文教材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如下几类女性形象。

1.深明大义,忠贞爱国

古代的女子多是以相夫教子为生活。这就使得充满英雄气概的女性形象更为突出。花木兰算得上这类人物中的杰出代表。替父从军这一壮举,虽不免有对父权至上的过分推崇,但是文中花木兰表现出的果敢、坚毅为后世树立了完美的女性形象,同时也证明了女子的才智、胆识并不比男子逊色。如果说花木兰是平民女子中这一类形象的代表,那么《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赵太后则是贵族阶层的代表。虽然文中的赵太后在开始的时候有过犹豫,但是在面临着国家兴亡的考验面前,她毅然放下了个人的情感,以大局为重。作者刻画的这类能够改变历史走向的女性形象其价值不仅仅在当时,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

2.勤劳睿智,宜其家室

常言道: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中学语文教材古典文学名著中,也为读者塑造了许多这类女性形象。

《乐羊子妻》一文中,塑造了一位睿智且具有高尚人格的女性形象,她的一言一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面对着丈夫带回的不义之财,她陈词激昂:“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当丈夫意志动摇之时,她又晓之以理:“一丝而累,以至于寸,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乐羊子妻的胸怀和志向,令很多男子在她面前都会相形见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位伴侣,乐羊子最终学有所成。“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万古不变的真理,每一个想要使自己更具魅力的女性,都应该以上述的女性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3.忠于爱情,至死不渝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作品,其主要内容都是对爱情的歌颂。中学语文教材中也收录了一些描写美好爱情的文章。作为语文教师,面对着正处于青春懵懂时期的少男少女,更要适当地加以合理引导,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王实甫的名句“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寄托了他对有情人的美好祝福。在古代,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禁锢自由爱情的枷锁。每每读到这样的作品 ,都会情不自禁地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而惋惜。《孔雀东南飞》一文中的刘兰芝,她心地善良,勤俭持家,与焦仲卿感情笃深,但最后仍逃脱不了被遣归的命运。面对着接踵而至的不幸,她没有向封建家长制度和统治阶级屈服,而是用生命来捍卫自己“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铺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诺言。刘兰芝形象的经久不衰,在于她对爱情的诠释。真正的爱情是需要付出的,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一形象的积极意义更在于,她为那些还没有做好准备为爱情做出牺牲的年青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二 、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典女性形象的艺术特色

在写作过程中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是很难的。要想使人物形象吸引读者,就必须从语言、外貌、行为等多方面进行描写。古文中塑造的这些经典的女性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水准。

1.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语言是表现人物性格最重要的载体。作者在刻画人物时,特别注意了运用语言的艺术。也正是由于个性鲜明的语言而使她们各具特色。《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妻的“君美甚,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情真意切地包含了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厚爱;刘兰芝的“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义正辞言地彰显了处于不平等地位中女性的尊严和自爱;崔莺莺的“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大胆和执着。她贵为相国的女儿,但敢于冲破门第观念,直白地表露心声,这在当时是为封建礼教所不容的。教材中每一个经典的女性形象,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言。也正是由于作者善于对语言进行精彩的驾驭,使主人公的抒情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巧妙的烘托描写

侧面烘托描写也是在人物塑造中常用的一种手法,这种方法的运用有时候会达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如,在对刘兰芝的塑造中,就运用了多处侧面烘托。在写她心灵手巧的时候,并没有直言,而是通过“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些具体的句子从侧面烘托了她的贤淑。又如,在对他们夫妇双双殉情表达惋惜之情时,用到了“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无情的花鸟树木都为他们的感情而动容,更何况有感情的人,作者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侧面烘托描写,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趋向,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三 学习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典女性形象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极具人文色彩的学科,它除了要肩负起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功能,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语文教材中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语文学科的深层次魅力,也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积极发掘的力量。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古往今来,美好的爱情一直都是人们歌颂的主旋律。它是生命中最崇高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很多人忘却了精神生活的价值,青少年学生更容易迷失在各种诱惑之中。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爱情观。很多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已经为他们树立了典范。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她勇于冲破门第观念,她所追求的爱情中没有一丝物欲;《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则是更高的境界:对于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教材中这些女性形象所呈现出的挚爱真情,自然地唤起了学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为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命中除了爱情,还有很重要的亲情和责任。然而,在社会中,出现了太多人情寡淡冷漠的事情。曾引起网上热议的“常回家看看入法”“老人摔倒扶不扶事件”拷问着每一个人的良知。而花木兰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亲情和责任的重要。古代的一个弱女子,尚且知道如此,千百年后的今人,又该做些什么呢?

2.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经典的意义在于,它不但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在享受的同时还能提升自身的素养。作者在塑造女性形象时,所运用的一系列手法,对学生日后的写作,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学生在解读这类作品的时候,一方面要领悟作者所要传达出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还要领会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呈现出的艺术特色,这才是有意义的语文学习。中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是学生各种观念和素养提升的关键期。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仅要“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解惑”的重任。语文老师任重而道远,在传授经典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雪芳.高中语文教材选文中的女性角色和女性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古典文学作品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杜甫;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在广义上包括了先秦至清代末期的中国文学,包括作家、作品、文学概论等,狭义可以指中国古典文学,其包括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等,比如像《诗经》、《离骚》等,并且具有诗歌、散文、小说、诗词歌赋等多种文学表现形式,真可谓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

提到“古典”一词,很多人会说起枯燥无味,说起陈旧无新意,很多人对其没有丝毫兴趣,也许这也是中国古典文学面临的尴尬的境遇之一。几年前的一个短片《一场馒头引发的血案》成为恶搞的巅峰之作,恶搞是一种叛逆心理导致的一种现象与行为。恶搞本身并没有错,有时也无伤大雅,恶搞往往能引起大家对这一项事情的关注度,“杜甫很忙”的第一张图出现在了高中语文必修三的语文课本上,在同学学习杜甫诗句的时候,不难想到,是有多无聊才会这样做古典文学。而这事在微博上爆红之后,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而由此产生的大家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现状的关注。

中国古典文学目前一个问题是很多人认为其枯燥燥无味虽说现在有很多古典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为了白话文,但窃以为还是文言文有滋有味,但是问题是文言文的翻译有时十分麻烦,许多人没有将文言文学得炉火纯青,很多字词不理解,看了半天就觉得枯燥无味,兴趣索然,因此像《诗经》、《离骚》之类意境优美或者是有的辞藻华丽的文章摇身一变成为考试必考的时候,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不到其间的内涵与精髓,体会不到它的魅力,在同学们眼里最多的只有讨厌讨厌讨厌,翻来覆去的学习却并没有任何情感的体验,囫囵吞枣似的学习,加上心理上的反感与抵触,加之很多人不太了解古典文学作品,涉猎少,所以导致中国古典文学的现状如此尴尬。

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而古典文学却没有如此多的新鲜血液,由于时代是不断发展着的,新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层出不穷,不断有作家学者写出新作品,这也在冲击这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充满新鲜感,不断有新的作品加以补充,而中国古典文学却并不是这样,由于是古代这一客观因素,中国古典文学的作品数量几乎已定,经过几十年的人类的研究,甚至从古人就开始研究,很多作品已经被分析的干净展现在大家眼前,再次研究的价值已经所剩无几了,就算有也很少。

比如《红楼梦》这本书,“红学派”的人数相当多,经过大家翻来覆去的研究,《红楼梦》这部作品已经没有太多内容可以挖掘了,从文学价值到衣食住行都有所研究,几乎没有过多的价值再去深究。这就好比考古一样,文物终究会有挖完的那一天,纵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名家作品众多,也依旧会有结束的那一天,没有过多新鲜血液注入也是造成这种使中国古典文学面临尴尬境遇的原因之一。

有的古典文学作品形式古板,记得前几年有一部作品叫做《明朝那些事》,这部作品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讲述明朝的历史,大获成功,很多人都喜欢看,并且也有许多人照着这种形式写了《清朝那些事》等,这是为什么?一个原因就是将枯燥的历史转化为一种新颖的形式。所以说,中国古典文学也可以参照这个形式方法进行创新。

很多年轻人现在都非常喜欢读快餐文学,这样他们觉得方便快捷,并且轻松省事,比如说微博、人人上的段子,而且这些段子可文可白,抑或半文半白,并不拘泥与定式。古典文学最多出现的地方之一便是小学、中学的语文课本,很多人往往也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上的文言文而去学习一些古文,多是不明白真正的含义,于是大家都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而这也导致了古典文学出现“滑坡”。

古典文学里有很多包括了思想修养、伦理道德等优秀的品德教养,但是也因为此很多人认为是索然无味,有的人还会专挑其弊端,比如说其思想落后有的比较腐朽等,并且由于现在很多人生活节奏紧凑,快节奏的生活,很少有人会真正静下心来,去读一读古典文学作品,接收一下心灵上的陶冶,所以很多人会去选择快速的文学作品、新颖的文学形式来进行品读。

“快餐文化”的出现,与大家不重视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风浮躁,学生学习的风气浮躁,学者治学学风浮躁,所以现在很少有人再像以前一样潜心研究问题,静静地研究古典文学,古典文学面临这样的冲击,不禁让人垂足顿胸。

古典文学作品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日本古典文学选读 课程建设 实践

一.日语专业《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

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是外语类人才培养的两大目标。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日语组制定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中,对日本文学课开设的目的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通过文学课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还要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的素质和气质。另外,还应使学生初步掌握文艺批评的方法,为将来从事日本文学研究、教学或撰写文学方面的学术论文打下基础。”

其中,作为日本文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大学日语专业普遍设有《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授课对象多为具备一定日语水平的高年级日语专业的学生,一般开设于本科阶段的第五或第六学期,是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建立日本文学知识体系,扩大知识面,提高实际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实践

解读非母语的外国文学作品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古代日语更加深了鉴赏的难度,学生会因为其晦涩难懂而觉得枯燥。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典文学的现实意义,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有所收获,是上好这门课程的关键。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致力于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旨在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使学生做到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日语运用能力。

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根本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文学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选择性,对一些知识、古典语法点进行详细讲解,以便对考研和准备过八级的学生有所帮助;一方面,会找一些有趣的、和课本知识、时事等相关的、大家感兴趣的内容;做到难易兼顾,让参与的学生都感受到学习古典文学的乐趣,感觉上这门课有意义。

改革教学模式:采取Seminar“演习”教学模式,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小组按 “文献检索自主定题主题发表教师补充讲解师生讨论总结讲稿”的步骤完成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进行学习,不仅培养学生对日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读,写,说),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革学生考核与评价方式:学生在完成课堂发表之后,根据讨论辩论的结果和教师的建议,在原有发表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正式的书面报告提交,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给出相应的平时成绩。期末学生在学期发表内容的基础上,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一份研究报告,以此来替代传统的卷面考试。另外,对讨论中提出独特见解和对课程教学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可酌情加分。

通过《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的研究性教学,使学生更加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日本文化,并用开阔的视角比较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异同,加深对两国文学、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教师、学生)的学理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作为高年级的学生,在查阅文献资料等方面也得到一定的锻炼,可以为其写好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关于《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的思考

首先,作为以鉴赏为主要内容的《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需要结合日本文学史的相关知识展开。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对作品的解读和鉴赏不能脱离文学史知识而独立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的历史和文学史知识,就作品周边(时代背景、文学概观、文学史地位)等方面展开调研,只有当学生了解了文学作品的背景、意义和动机,才能从宏观的角度更准确的把握和理解作品。同时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例如,介绍《竹取物语》、《伊势物语》等平安时代的作品时,可以在讲解过程中就汉文学的隆盛,和歌及女性文学的兴盛等时代文学特征,以及平安时代的政治经济特色等方面进行说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

第二,扩展课堂知识,引导学生从比较文学研究的角度进行鉴赏学习。众所周知,中日文学间存在着极深的渊源,这点在古代文学阶段体现的尤为明显。从上代、中古,至中世、近世,日本古典文学深受中国文学影响,很多作品中都有中国六朝、唐代、直至元朝时代作品的影子。基于课程内容的这个特点,在《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的学生发表环节,除了作品本身的介绍,同时设置“中国文学とのがり(与中国文学关系考证)”一项,使学生在了解日本古代文学的同时,加深对本民族传统文学的了解和认识。例如在讲解上代和歌集《万叶集》时,引导学生从题材、作品风格等方面着手,对《万叶集》与《诗经》、《文选》等中国诗集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一方面有益于学生从宏观上对日本古典文学作品进行理解和把握,同时可以敦促学生进一步深入地了解本国古典文学作品。在“国学热”升温,古典文学价值重新被人们重视的今天,这种形式的研究性教学显然具备较强的现实意义。

第三,在鉴赏过程中对常用的古典文法做适当的介绍和讲解。日本学者阪仓笃义认为,文学教育的根本在于指导学习者关注一个问题,即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运用句子与句子的搭配或措辞的选择等表现方式而创作出来的,并使学习者有意识地去理解其效果。由此可见语言基本功对能否正确理解作品具有重要意义。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经过前期基础日语的学习,虽已具备阅读日语原文文学作品的能力,但是,由于还未学会和掌握分析作品的方法以及日本古典语法,致使在阅读过程中,还无法解读出作者是借助什么样的艺术形象和技巧,来传达出其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因此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在对作品内容及相应时代背景的介绍的基础上,可以就经常出现的常用古典语法进行普及和说明,一方面有益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作品,另一方面,也可对高年级学生顺利通过日语专业八级考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孙士超.日本文学史课程教学思路新探[J].文学教育,2013(6):92-93

[2]刘劲松.日本大学本科Seminar课程模式在我国的应用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9):105-108

[3]韩春红,甄琦.试析比较研究在日本文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J].语文学刊,2013(1):89-90

[4]占才成.跨文化视野下的日本文学课程教学[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3(1):135-136

[5]苏萍.反思性教学下的日本文学教学模式试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71-73

古典文学作品范文第4篇

一、以人为本降低经典阅读门槛

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在谈到名著阅读时曾说:每个人应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作品开始阅读,不要迷信任何模式,“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学生毕竟不同于成人,他们的兴趣点要摸准。最初的阅读应当选择一些容易为他们接受,比较浅显的作品。我的惯常做法是故弄玄虚讲故事,讲到紧要处就戛然而止,或者为某部作品编一个吸引学生眼球的广告词,来勾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借影视东风吹响经典阅读号角

利用最近影视播放的有关名著改编的作品,“诱惑”学生看原著,找影视改编的优缺点,并尝试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有一些戏说的影视剧,我就引导学生去读同时期的历史,比赛谁能找出戏说的成分,恢复历史原貌。例如,每回假期期间,电视台都会重新播放《西游记》,就利用这个机会指导学生读原著,互相印证。不定期的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由经典著作改编的影片,如《骆驼祥子》、《茶馆》等,并发给他们有关的名著赏析,以此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感受原著与影视的不同表现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借历史资料再现经典名著语境

经典名著由于受时空所限,难以让人亲近。对于那些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作品,我通常给他们补充一些资料把经典来一个“包装”。其中包括一些历史图片、历史文物、历史场境的纪录等,努力减少跨语境所造成的接受困难。同时鼓励学生编演剧作,用今人的视角再现古典,感受经典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

四、生生互动创设经典阅读氛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阅读、分享、体验快乐,就会让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开展课前交流活动: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自由表达,可以导读名著名篇,可以谈阅读感受,向同学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成果。开展讨论辩论活动、阅读竞赛、表演活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开辟展示园地:充分利用教室黑板报,开辟“读书角”、“向您介绍一本好书”、“我的读书笔记”等园地,让学生有展示阅读成果的场所。利用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喜悦、成就感,将阅读形成习惯。

五、以诵读为主回归阅读经典模式

以诵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方式是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传统方式之一。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是以引导学生高声朗读、反复吟诵,达到背诵程度为主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在语言教育史上,诵读作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是一以贯之的。

(一)古典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回归

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以超常、顿悟见长,与之相对立,汉语的词汇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意象性。尽管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但并不是任何思想都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的。汉语字词与世界其他语言种系相比,具有更浓的情感色彩,因此模糊性也就更为突出。古典文学作品作为用汉语表现的文学,其语言的模糊性、形象性、情意性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作太多的科学的精确分析。像“春花”、“秋月”、“玲珑剔透”等词语就如金森先生所说的那样:“意义愈清楚,情感的寄托愈贫乏;情感的寄托愈丰富,意义愈不清楚。”

唐代杜牧《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里的“千里”喻意极为模糊,但极言视野开阔,使意象更加深远。对于这些语言,如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讲得太简略,学生是很难意会其中的意境的,无法产生共鸣。但如果分析得过细,意象将会支零破碎,意境全无,那就更无法感染学生了。而采用诵读,就可避免这种尴尬。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领会意境、感受形象、了解主题,教师只需适当讲解、指导,让学生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通过诵读,去“意会”,以达到理解的目的。

此外,古人做诗讲究抑扬顿挫,做文讲究启承转合,这使古典文学作品尤其古诗韵文本身就有一定的音乐性、节奏感,其语言的优美、意境的深邃,决定了它最适合于诵读。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古典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古典文学作品尤其古诗韵文的阅读教学中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

(二)诵读自身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其成为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

1.诵读是理解的基石。首先,诵读能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感知的敏锐性。其次,诵读可以感知情境,对语言文字快速领悟。再次,诵读可以强化学生多种心理活动。在诵读中,面对感知的语言文字,感觉、知觉、表象、联想、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奔涌而出,闪电似地在头脑中浮现、编码、组合,渗透着思维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活动,从而获得对作品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所以南宋朱熹在《朱子读书法》中说:“凡读书且要熟悉读,不可只管思。读得贯通后而义理自出”,还说“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的境地的。可见,诵读对于理解的确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2.诵读是积累的捷径。“记诵积累”是我国传统读书法的一种,读得多,积累得自然丰厚。对于学习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文言文)中的许多知识是需要记诵的。学生如果在阅读中能记诵较大量的古诗文精品,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辞畅意达、文从字顺。刘勰说“积学心储宝”,黄宗羲云“要使古今体式,无不备于胸中,始不为韪所压倒”,可见绵妙用。”而诵读正是把知识储存起来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3.诵读是语感的源泉。

古典文学作品范文第5篇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研究中发现,在素质教育中,对青少年帮助最大的媒介内容是儿童文学,因此特别强调阅读文学作品、培养文学能力对青少年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曹衍清先生曾说过:“一个儿童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阅读史,就是他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发育史……(中国古典文学)犹如‘精神母乳’,孩子们能从中汲取到精神的养分。”古典小说是中国文学的精华,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理应成为中国每一代人共同的阅读记忆。

但由于种种原因,现代人阅读古文的能力越来越弱。尤其对青少年而言,阅读古典小说原本,常会遭遇不少障碍,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们为家长们总结了四个方面(详见附表):一是文言或古代白话难懂,有不少疑难字句或艰涩字意,阻碍了阅读和理解的流畅,降低了青少年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一般中国古典名著的文本篇幅太长,让孩子心生畏惧;第三,青少年学习任务比较重,升学压力大,课外阅读时间少;第四,目前市场上文质兼美的中国古典小说青少年版丛书不多,也是让家长和孩子难以选书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80%的语文教师都认为“为青少年量身打造一套精心改写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是很有必要的;对家长而言,为孩子挑选、珍藏一套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古典小说读本,无疑也是给孩子的一份珍贵的成长礼物。

鉴于上述青少年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障碍、对目前已出版读物的现状分析,专家们给出了以下几点选书建议:

首先,中国古典名著浩如烟海,有太多优秀作品值得青少年阅读,家长应该尽可能多地让孩子接触和阅读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古典文学作品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女性意识 嬗变

中国古代,由于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状态,在政治、经济、伦理上,女性自我意识一直被遮蔽甚至被压制。男性一直掌控着文学作品的话语权,他们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女性仅仅是附庸品,她们的话语权在文学作品中被压缩、扼杀。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古典文学中没有女性意识。恰恰相反,随着时展,女性意识不但在文学作品中逐渐觉醒且不断嬗变,彰显着强烈的女权意识。

一、女性:封建道德的典范

元代以前,多数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被刻画为封建时代女性的道德典范,她们是从男权视角出发,在三纲五常的礼法约束下设计出的文学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例如乐府诗《陌上桑》中的秦罗敷。虽然在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这部悲剧中,也能看到一些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对女主人公刘兰芝的同情和怜悯,但其中的女性自我意识还没有真正觉醒。直到《西厢记》的出现,元代戏剧大家王实甫刻画的女主角崔莺莺勇于向残酷的封建礼教宣战,文学作品中她叛逆、智慧,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有着充足的话语权。这样一个女性,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她象征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第一次真正醒悟。当然这种觉醒和元朝蒙古人统治阶级削弱儒家文化,不重视汉人传统伦理观有关。这就使当时的文艺知识分子敢于创作出这样一个伟大的女性角色。

《西厢记》中崔母原本打算把崔莺莺也培养成遵从封建礼教的传统女性,她特地请一个老夫子对她进行教育。然而年轻的崔莺莺终于还是情窦初开,对爱情产生了向往,后来她与张生一见钟情,勇敢地爱上了对方,她对张生的爱虽然表面上看似冷静,内心却无比热烈。虽然也有很多顾忌,可她却一直表现得非常坚定,她们的爱情冲破了传统的“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礼教的婚姻观念。这种觉醒的、有深刻女权观的女性意识在元之前的文学作品中是没有的,所以才说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于是郭沫若才会评价《西厢记》是“有生命之人性战胜无生命的礼教的凯旋歌、纪念塔。”

二、女性:自我意识的复苏

不过元代作品《西厢记》中女主角崔莺莺在爱情追求中矜持又犹豫不决,也体现出了她女性意识在觉醒过程中的脆弱和不彻底。到了明代又一部作品的出现才象征着封建礼教下女性意识的彻底觉醒。这就是由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作品中女主人公杜丽娘对自己爱情的追求要比崔莺莺更为主动和坚决,她把对爱情的追求当作自己的基本权利,认为爱情首先是人性本能的需要,女人必须享有对男性的需求。这在《惊梦》中能看到,杜丽娘在梦中遇见一个向他求欢的男人,她却半推半就地同意了,享受了一场。这是以前时代不曾也不敢在文学作品中出现过的形象,随着明代后期封建时代内部萌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封建礼教已经无法彻底抑住人性,于是才有@个角色的横空出世。汤显祖用《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讴歌人性,用女性觉醒意识中最为张扬和大胆的特性,抨击了“存天理,灭人性”的传统伦理纲常。

三、女性意识与女性精神的觉醒

到了最后一个封建时代清朝,虽然封建礼教又戒律森严,但并不代表清代文学作品中没有女性意识觉醒。相反与前朝相比,女性意识在嬗变历程中有了更多诉求,更有深度。在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不仅仅表现在追求爱情上,她们开始追求男女平等。在《红楼梦》中,重点塑造了一群鲜活可人的女性形象,全方位地展示了女性高超的才情和高贵的品格。整个文学作品中,女性一直是文学作品叙述的焦点。这是整个中国古典文学中前所未有的现象,作者让女性拥有和男性一样的文学作品话语权。无论是才思敏捷的林黛玉,还是见识过人的薛宝钗,反对奴性的晴雯等等,作者都极力挖掘她们人性中的优点,显现她们不输于男子的才干和魄力。尤其对三小姐探春形象的设计:探春有着杰出的管理才能,她强烈要求能和男人一样去处理社会事务,渴望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作者正是通过设计这些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抨击封建时代的男尊女卑,试图彻底打破长期以来男性对文学作品话语权的垄断,从而在文学作品中宣示女性意识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并没有被动地沦落为历史无意识语境之中,并没有完全牺牲掉自己的主体性。相反,女性意识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而不断觉醒,不断突破。她们在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意识觉醒的心路历程,和对个性解放的勇敢追求,都将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宝贵的人文精神资源。

【参考文献】

[1]韦国兆.中国古代文学女性意识的嬗变和发展[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01):62.

[2]高方.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女性形象审美嬗变――从“德言容功”到“琴棋书画”[J].北方论丛,2013(02):1-5.

古典文学作品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古典文学 网络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033-02

一、古典文学与网络结合教学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古典文学教学脱离现当代生活

“大学语文”中的古典文学教学,目前从大多数课堂教学来看,还是局限在“说文解字”上,未能有效地结合当代生活特点,开拓和延伸古典文学丰富的内涵。其实,古典文学中的许多篇目与当代生活是紧密结合的:陶渊明的“饮酒”、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苏轼的词等等,对于现当代浮躁的心态是一帖很好的清火剂。甚至文学源头的《诗经》中的“蒹葭”,也是教育当代大学生坚忍不拔地追求精神的好教材。

2.古典文学教学脱离网络

由于不少古典文学教学者在教学时脱离了当代生活,这就很难运用当代生活最前沿的网络科技。在不少教古典文学教师的眼里,古典文学与网络生活的结合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网路传播知识的功能是无所不包的,自然也包括古典文学。只要我们更多地从思想、情感、人物的个性之美去解读古典文学,就很自然地与网络生活发生有意思的联系。

3.古典文学与网络结合可开掘中国丰富的文学资源

中国的古典文学资源十分丰富,但面对90后的大学生,因为古典文学显得“老”和“厚重”,他们不买账,许多气势非常强盛的古典文学资源被束之高阁,难免可惜。但我们如果能将古典文学与当代网络生活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好比将骨头熬成骨汤给他们喝,这样,不仅使学生学有所得,更主要的是对中国的古典文学十分丰富的资源一次有效地开掘。

4.古典文学与网络结合是古典文学教学的必然趋势

时代在前进,古典文学教学也不例外。当许多领域从互联网上领略到新传播媒体的优势,我们理应顺应这一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以吸引新新人群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古典文学作品的热情。同时,教古典文学的大多是相对年龄较大的老师,这何尝不是他们的一次重新学习、提振的机会呢?将古典文学教学与网络有机结合,不仅让当代大学生学得有味,也是顺应古典文学在新时期的教学,它的深远意义在于:如果这真的成为大多古文教学者的一种教学模式,这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其宝藏,甚至引导成群的青年学生以现代的眼光和心情欣赏中国的优秀的文化,这对于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二、古典文学与网络结合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1.古典文学教学与网络结合的可能性

网络文学如今虽已成为当代文化视域中令人瞩目的对象,表面看来是对传统文学的一个颠覆,但我们仔细留意就不难发现,它其实与古典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最明显的表现在语言运用的沿袭上,网络文学的文章命名、作者笔名、专栏名称等,多有直接引用或间接化用古典诗文句子。如著名的武侠沧月的名字,就是化用李商隐的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我们指出网络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关联性,就为我们的古典文学与网络结合教学提供可能性。

事实上,现在很多的光盘、影像资料都已经将古典文学的相关内容纳入其中,只是我们的古典文学教师未能将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上。我在教“春江花月夜”一文时,充分运用了互联网的特有功能,不仅在文字条理上通过课件给他们清晰的印象,还播放了“春江花月夜”的音乐,让他们在听觉的享受中理会文字美妙的意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古典文学教学与网络结合的前景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有着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他们喜欢生活化、口语化、生动灵活的语言风格,也就是说,喜欢直接、随意、形象的语言。我们若能将古典文学中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与现代网络相结合,无疑是从中提取精华的部分给学生,这将会受到他们的欢迎,也会极大地调动学生认真学习传统的经典的文学作品的兴趣。这对于他们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前景。

3.古典文学与网络结合的创新性

无论进入“万方”或“维普”,输入“古典文学与网络结合”关键词,检索命中的都是0。由此观之,此论题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一创新成果无疑会引起相关教师参与教改,并加深对古典文学教学与网络结合的理解,培养高职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快大学语文中的古典文学教学的改革。

三、古典文学与网络结合教学的途径

1.古典文学教学如何实现与网络结合

古典文学教学如何与网络结合?现在相关的论述大多是孤立地从网络文化语境的角度或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角度进行研究,很少有人指出古典文学教学与网络结合的具体途径。网络语言作为当代新兴的文体语言,其特殊灵活的表达方式与传统语言相比更具有创新性、随意性、简约性、容错性等特点。我认为,以下方法可以使两者实现结合:①在多种媒体功能的运用上结合。②在思想、情感、情景分析上的结合。③与现当代生活感受的结合。④在网络文化语境方面引导的结合(像易中天在讲解古典文学作品时运用现在的词语)。

2.利用电子信息库,浓缩古文学习资源。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各类古代典籍浩如烟海,用纸媒图书检索系统去搜寻,不仅费时又费力,还不利于及时找到所需的资料。网络的出现,使堆积如山的古典文学,依然可以轻松的梳理,那就要看古文教学者是否能及时地利用电子信息库。当你将古典文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时,古典文学教学不再是咬文嚼字,这一变化将是惊人的。再说,当今社会的纸质出版物开始向电子出版物的转换,这已成为信息载体发展演变的一大趋势。作为古典文学的纸质物,也应顺从这一大趋势。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历代典籍总汇,如《四库全书》电子版、《四部丛刊》电子版都在相继问世,让足以汗牛充栋的古籍,浓缩在若干张轻巧的光盘上。古典文学的联结不再是排列的线性的,而是浓缩的网状的。

古典文学教学只要与网络相结合,它会向你展示全新、高效的超文本阅读与检索方式。你可以在几秒中之内锁定你所需要的目标,任凭你在历史文化的长廊上纵横穿梭。更为重要的是网络信息平台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你可以把古典文学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像、声音、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这样,当学生在阅读诗词曲赋时,就再也不会有枯燥乏味之感:学生可以从文字里听到美妙的古典音乐,也可以看到一个个古代人物的动画形象栩栩如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将文字的阅读和感性的视听有机地混合在一起,既符合90后读图时代的需要,也会大大提高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效率。

3.将信息资源链接到课堂教学

目前,可以说大多教师普遍拥有计算机设备,网络资源也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传统的古典文学课堂教学与文化信息资源实现链接的条件已经具备。但主观上你是否有意识地将它们链接,这是古典文学教学者首先要解决的思想问题。计算机设备可以说是既简单又复杂,但仅仅从与古典文学教学结合这点来说是简单的。从关键词的输入到点击,从复制到粘贴,一旦当你习惯了将信息资源链接到课堂教学,也就意味着你在古典文学教学上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你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的模式也都随之发生巨大的变革。

有了网络信息资源,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沉默与缺席,教师要从讲坛上的“讲者”变成材料的设计者与组织者、材料的理解者与发挥者,整个过程仍然要“讲”,讲要点、讲重点、讲心得。既要将古典文学的神韵呈现在学生面前,又要激励他们自身到网络世界中找寻那些具有人文精神之美的诗文,使有形的接触和无形的熏陶相得益彰。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信息库里,教师应该做一个高明的引路人,为学生引导一条通向知识圣殿的路径。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将传统古典文学的课堂教学与现代的信息资源有效地链接起来。总之,教师怎样用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去构建网上古典文学学习资源,这是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4.树立信念,更新观念。

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者承载着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它需要教学者树立信念,更新观念,用现代化的手段让学生汲取古典文学所蕴含的思想精华,意识到古典文学是我们这个群体的根,是我们整个民族的魂。“古典”与“现代”是两个泾渭分明的概念,但它们可以互相融会贯通。只要更新观念,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古典文学的凝缩美可以在现代生活中得以全然地融化,而现代丰富的生活内容,也将为古典文学的新解注入新的激情。越来越多的古典文学教学者认识到,网络信息技术是拉近现代人与传统文化距离的有效途径,这对于古典文学教学顺应时代要求至关重要。让我们用新的观念在课堂上尽情演绎古典情怀,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我们古老灿烂的文明与文化,让更多人感受古典文学独特的魅力,让古典文学成为他们心灵的永恒寄托。

参考文献

1 魏鸿雁.谈多媒体课件在古典文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6(3)

古典文学作品范文第8篇

    语和文学分科教学;60~70年代否定,立下“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戒律;80~90年代又肯定,教

    学大纲规定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当前,要给中学的文学教育定位,促进文学教育,提高语文教育效率。

    一、英、美、德、原苏联等国的文学教育

    英、美、德、原苏联都十分重视母语教育中的文学教育,法、日等国虽然不单列文学教育的课程和

    内容,但是也重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英国,在1985年颁布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国家标准·英语》中指出:“英语可视为一门学科,也

    可以看作英语和英国文学两门课程。”在英语学科中,有语言教育,包括听说、阅读、写作、拼写、书

    写等,有文学教育,指导学生阅读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和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学生能够从作品主题、

    人物、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并且交流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和个人反应。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一般地说,英语课程包括语法、阅读、写作和作文;语言

    艺术课程包括美国文学、英国文学、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指导学生逐步熟悉古今文学代表作,能够欣

    赏语言艺术,评论文学作品,并且养成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德国,一个州的德语教学大纲规定:“德语的任务是对年轻人进行语言上的和文学上的教育,这是

    它的独特的使命。”还规定,要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要学生了解文学体裁和结构,了解德国的经典文

    学作品。

    原苏联,从40年代到90年代初解体实行语言和文学分科教学,从4年级到11年级分三段进行文学教育:

    祖国语言——祖国文学——俄罗斯文学和当代苏联文学。讲授文学理论、文学史知识,培养鉴赏、评论作

    家作品的能力。在中学进行文学教育,在世界上原苏联是最认真、最坚决的国家。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重视在中学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为什么呢?

    美国学者认为:阅读和研究文学作品使学生开阔眼界,使他们能身临其境地阅历一些地方、人物和

    事件,增加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情趣和探索意识,从而给学生的生活增加一个特别的天地;从文学作品中

    了解人类自身的动机、冲突和价值。

    德国学者认为:应当了解文学作为自我表现的产物,作为满足美感的手段,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镜

    子的奇妙作用;通过学习和分析古典和现代的文学作品,扩充自己的语言能力,“在社会基储美学表现

    形式和哲学理论设计方面开拓我们文化的语言空间”。

    原苏联学者认为:“文艺能给学生以最深刻的美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作的能力。”

    (凯洛夫语)教学大纲中也指出:“文艺作品是认识生活的源泉,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形成

    学生世界观和性格的强大手段。”大纲设定文学课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有关俄罗斯古典文学、苏联文

    学和外国文学的知识;培养对语言艺术和文学形象以及社会关系的认识能力;发展学生运用语言和自觉

    阅读的技巧;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和审美能力。

    这些学者都认识到文学教育的价值,即认识、审美、教育的价值。文学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社会

    生活,占有一片新的天地;可以吸收文化价值观念,学习民族精英和民族精神;可以对自然、生活、艺

    术进行审美,培养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陶冶情操,发展个性。这种独特的学科价值,其他学科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