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在阅读中成长

在阅读中成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在阅读中成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阅读中成长范文第1篇

1.阅读前活动(pre-reading activities)

阅读前活动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头脑中与语言学习相关的背景知识与信息,提供少量的可能影响学生理解语篇的语言知识,为学生顺利阅读扫清障碍。

活动形式

(1)谈话或以图片设置语境,介绍有关的背景知识。

(2)让学生看标题、插图等,预测阅读材料的内容。

(3)让学生回忆与阅读主题相关的经验,建立阅读材料与已有经验之间的三种联系:Text to self,Text to text,Text to world。

(4)学习少量的生词或句子。

(5)将材料的插图打乱顺序,让学生排序。

2.阅读中活动(During-reading activities)

让学生顺利阅读和理解所提供的语篇内容,同时教师要检查学生对语篇的理解情况。

活动分两个层次

(1)阅读并了解文章总体意思;设置整体性任务,学生完成任务,互查、反馈、纠错。

(2)深入文章内容进行细节的理解;设置不同任务进行信息转换,学生完成任务,互查、反馈、纠错。反馈也分两个层次:①Peer checking ――in pairs/in groups(St-St);②Class feedback ―― Teacher checks and clarifies(T-Sts)。

3.阅读后活动(post-reading activities)

可以聚焦于个别语言点,进行语言知识的拓展;也可以开展进一步的说或写的活动,促进学生想象力和语言输出能力的提升。

在整个阅读中、阅读后的活动中,教师要厘清任务的难度层次。

(1)记忆性问题:答案直接在文中,不加工就能答。

(2)理解性问题:答案在文中,但不一定是现成的。

(3)应用性问题:要求学生用文中知识构建答案。

(4)创造性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其创造性组织答案。

(5)评价性问题:要求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发表不同意见。

要由浅入深、针对性地设置任务,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发展,走向成功。作为美国天赋教育的入门功夫,Critical Reading被翻译为“批判性阅读”, Critical Reading的三个层面:Reading on the lines;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Reading beyond the lines。

第一层面是字面上的理解,也就是文章最直白的表述。基本是who, what, where, when 之类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直接返回文章中去寻找, 一般都是对应的。

第二层面是指文字后面作者想表达的意图, 需要引申出作者这些文字的含义是什么。读者需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需要和自己过去的阅读,经历,经验结合起来,需要运用一些逻辑推理或演绎。

第三层面是阅读的最高层次:

Analyzing(分析);Synthesizing(整合);Applying(应用)。

这一类的问题,是open-ended 问题,问题进入这个层次,就超越了文章本身。

在阅读中成长范文第2篇

或许是遗传了我们夫妻俩天性中对书的热爱; 或许是被家里成百上千的书本激发了好奇心; 又或许是我们有意的引导和用心的陪伴,儿子从小就很喜欢看书。回顾儿子虽然短暂,但还会一直延续下去的阅读时光,我发现,儿子正在阅读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1岁以前: 看图识物

在儿子学会坐、爬以后,他就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好奇,为此,我买来了大量的识物卡片、实物挂图,甚至拼图。这时的儿子对物体色彩的关注多于物体本身,我陪着他,一样一样指给他看,教他分辨各种不同的物体,教他发音。对此,儿子的悟性还算高,虽然不能准确发音,但经过多番强化训练,对于我指定的事物,他基本上都能找出对应的卡片; 走在街上,我根据周围环境随口说出某一样东西让他认,他也基本上能指出来。

1~2岁: 我读,儿子听

1岁过后,儿子慢慢学会了说话,学会了思考,求知欲也更旺盛了。我有针对性地买来了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童话、配图古诗等书。鉴于儿子只会看图,不会看字,我选择了“我读,儿子边看、边听”的方法。一有空,儿子总是捧着书,要求我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故事是否简单不重要,有否重复也不重要,他只是很享受我们之间的互动。慢慢地听多了,儿子对故事的内容也熟悉了,在我刚说完上一句,他会接下去; 还会就故事提问题,比如,“小白兔为什么要睡觉”等等; 还会演绎故事中的角色,比如,我扮老虎,他扮狐狸。

也许,这个阶段,儿子的阅读仅是形式上的,他还不能理解故事中的深刻含义和教育意义,但通过听、看,能让儿子学会倾听、学会专注、学会发现问题,并加深了我与儿子之间的亲情,这就是我让儿子阅读的最大的收获。

2~3岁: 全家一起阅读

在阅读中成长范文第3篇

口头禅:相信自己,没错的!

兴趣爱好:阅读、写作、拉小提琴、素描

取得过的成绩:《让生命开出诚信之花》《梦想与希望》《海上捕鱼忙》发表于《京江晚报》。曾获镇江市青少年日记大赛一等奖、镇江市中山路小学童谣创作大赛一等奖等。

本期上榜理由: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用眼发现奇迹、用脚丈量天下

“星星”说:

我爱玩、爱笑、爱运动,尤其爱读书和旅游。在阅读中,我收获了知识;在旅行中,我开阔了眼界。我登过挺拔的黄山,到过诞生伟大诗人――华兹华斯的英国湖区,去过白雪覆盖的铁力士雪山,漫步过水城威尼斯……世界真的很大很大,一定要常走出去看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阅读和行走强强结合,你就发现自己会收获很多。

征服“一线天”

俗话说得好,“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讲的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这回,我真真切切地体验了一次黄山的壮观。

坐上黄山的缆车,迎面而来的美景让我目不暇接。一棵棵挺拔的松树长在石缝间,苍翠的叶子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它经历的风风雨雨。天空中的云瞬息万变,还有那些山石,形态各异,引人入胜。

但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秀丽的松树,不是飘渺的云海,也不是嶙峋的怪石,而是“一线天”。当我站在它下面,看到一座山活像被一把斧头劈开的一道口子,天空变成一道缝隙,这才真正明白“一线天”的含义。它是那么窄,一次仅容一个人通过;又是那么陡,几乎接近垂直。更令人害怕的是,一块不大不小的石头,正好悬着卡在中间,好像随时都会掉下来一样。

两边都是悬崖,越往上,台阶越陡。我紧拽着扶手,丝毫不敢环顾左右,唯恐走错一步,掉进万丈深渊。风也越来越大,本应凉爽的风,在我的想象中成了可怕的龙卷风,似乎要把我吹下去。我不禁萌生了退意。这时,心里似乎有另一个声音:“贺^涵,你不是还想攀登珠峰吗?这点小困难就害怕了?”

我咬咬牙,调整好呼吸,尽量不去看两边的悬崖,轻轻自言自语:“慢慢走,看台阶。慢慢走,看台阶……”念着念着,我也就不那么害怕了,爬得也越来越稳。不一会儿,前面的路突然转了个弯,变宽敞、平缓了,天空也一片敞亮,我终于征服了“一线天”!我回头一望,差点没吓晕过去,我的天,道路像一条线,望不到底,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我在后怕的同时,开心地笑了。

与铁力士雪山的亲密接触

曾经在电视上看过雄伟瑰丽的阿尔卑斯山,一直梦想着能目睹它的风采,今年暑假,妈妈带我圆了这个梦。

我们前往的是瑞士著名的铁力士雪山,它是阿尔卑斯山脉著名的风景区,海拔3238米。坐在大巴上,远远望去,山峦层层叠叠,高低起伏,白云和积雪融为一体,分不出彼此,而淡淡的迷雾更是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哐当哐当”,我们坐着铁力士雪山的缆车缓缓上升,缆车要换乘3次,最有趣的要属360度旋转缆车,可容纳80人。它在上升的同时慢慢旋转,里圈顺时针,外圈逆时针,可好玩啦!坐在上面,你可尽情欣赏雪山的全貌。

到达山顶,首先进入一个天然冰洞。四周围都是冰,冷得我直打哆嗦。冰洞里有形态各异的冰雕,彩色的灯光照出别样的风景。

在阅读中成长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阅读;家庭教育;亲子阅读

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成长涉及方方面面,而且不同孩子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走着不同的成长道路,没有一个标准的教育方法可以使用,但是读书是可以帮助所有人成长的。读书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一个家庭来讲,父母首先要通过自己读书,用自身的学识能力和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给他们最适合的教育,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还要让孩子自己爱上读书,让他们养成目标意识,使他们能够在优秀的书籍中寻找榜样的力量,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今天的我们对古时八股文的科举制度嗤之以鼻,但古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论点虽有偏颇却也看出古时对读书的重视。现如今连考取功名,解决就业的学历教育读书,都被部分人怀疑甚至遗弃,更不谈很多人眼里我们读的所谓的“无用之书”了。关于读书是否有用,每个人判定的标准不一样,你眼中的无用却可能是我享用一生的财富。社会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两个观点,一是“为考试而读书”,二是“只有明确的个人需要时才会读书”。就是因为这些类似的想法,让读书在生活中离我们越来越远。当前亲子阅读很流行,如何把孩子的阅读习惯延续下去,阅读方法更科学,是当前全民阅读的一个重点,因为如果这一代青少年真正爱读书了,未来阅读的全民性就一定能实现。

一、家长要多读书

一个孩子是否爱读书首先是由家长决定的,因为这项工作在孩子上学以前就已经开始。一个自己不读书的父母,凭什么要求孩子读书?一个自己都不会读书的父母,怎么指导孩子进行有效阅读?有家长会说,有些农村家庭出来的孩子,家长没文化,孩子不是一样优秀吗?可那毕竟是个案,而且笔者相信,或许就是书本中的某个人影响了他,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从家长来讲,如果你通过阅读拥有活泼的智力生活和丰富的心灵生活,一定会给予子女非常好的影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是最主要的环境,父母爱读书,孩子会直接受到熏陶和影响。父母不读书,要让孩子爱读书,实在太难。笔者坚持认为合格的孩子是学校教育出来的,但优秀的孩子和最后出现问题的孩子一定是家长影响的结果。教育的英文educate,源于拉丁文,本意是引出,所以教育的本质是引出潜藏在孩子内心的智能,一旦学生拥有了持续一生的学习热情,我们的教育工作也就完成了。所以家长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来帮助孩子激发引出智能的欲望,让孩子自己想优秀;二要帮助他培养引出智能的能力。基于这两点,前提条件就是家长首先要学习,使自己具备引出的能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权威感的树立很重要,这种权威感不仅仅是父母的这个角色定位,还有让孩子信任和佩服的学识和能力。孩子只有信任佩服你,才能乐于和你沟通。那么在阅读方面,权威感的树立有两个方面。一是预知性。家长多读书,有了思考,就能提前预判孩子的问题。当你提前告知他,当时他可能不服气,事后他会发现,我妈妈这么厉害。他会从心底服你。二是博识型。在一些场合家长要主动给孩子讲知识,包括单纯的知识点和成长的道理,当然这就要求提前要做好功课。比如今天去花果山,你就要讲西游记,讲什么是5A级景区。上面这两条就要求家长自己一定要多读书,尤其是在孩子成长的几个关键时期,要预知性地提前阅读。幼儿园升小学是一个节点,因为进了小学要受到约束,有很多事情是有强制性的,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很好地转变自己角色非常重要;四五年级,孩子的识字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要从记忆型的知识性阅读转向理解型的人文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从这时候真正开始有形的;再有一个就是升入初二,学习的科目增多,难度加大,青春期开始发育,如何帮助孩子很好地顺利地度过这样一个转型,也是孩子成长过程当中非常关键的节点。家长在这三个时间节点上,要给自己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在家庭教育中,读书首先对家长很重要。

二、孩子在阅读中成长

“阅读是影响一生的事情。”从功利的角度来讲,阅读直接影响考试成绩,中国的中高考制度,并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死读书,语文试卷的分数直接体现一个孩子的人文素养。一直坚持有效阅读的孩子,语文成绩一定好。抛开考试的功利性,再从成长的角度讲,阅读可以让一个人的智商更高,让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更健康,甚至可以修复某种程度上的心灵创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阅读使人成长。最重要的是,如果孩子坚持读好书,他就可以弥补成长过程中家长老师的某些缺位,他可以从书籍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让心智更强的途径。要知道,无论多么敬业,多么无微不至照顾孩子的父母和老师,都不可能360度无死角地了解孩子,全方位地为他解决问题,他们的自我修复,自我成长更为重要,在这一点上只有优秀的书籍能够帮助他们。各行各业优秀的人往往都是爱读书,有自学习惯的人。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就讲过这个问题,他说人人都在生活,好像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都只能按照他自己内心世界的限度来看世界。你心中完全没有的东西,在外部世界里无论多么丰富,你都一定熟视无睹。那些爱读书的孩子,他们一定会在书中找到榜样,让自己每个阶段都有前进的方向。他们遇到了问题和挫折,就会和书中的人物对话,帮助自己梳理问题解决问题。优秀的书籍一定是那些孩子成长过程中优秀的导师,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读书成本更低廉,效果更明显的自我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了。

三、孩子读书需要家长的引导

我特别赞成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曹文轩说的一句话,“不要赋予孩子绝对阅读的权利”。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学会选择书,需要我们引导,这一点要从幼儿园开始,在小学就做好规范。孩子的成长有4个很重要的阶段,那么在这4个阶段关于阅读也有4个关键词。幼儿时期孩子最强的是模仿力,但是模仿的关键,不是他模仿了什么,而是你给了他什么模仿,所以在这个时期重点是家长做了什么。你读书,他就会捧着一本书;他看到你每天都在读书,他会觉得读书是每天必须的一个部分。当孩子学会捧起书本后,家长要针对孩子的特点和不足,提供不同的读本。其次利用自己的读书基础,根据孩子的表现编故事,也是可以事半功倍的。同样的一个道理,家长要反复重复很多遍,幼小的孩子才能入耳入心。但是如果一直是家长说“要这样”或“不能那样”一定会引起反感,所以道理说了,借用故事进行的亲子阅读是最好的办法。笔者理解的亲子阅读,并不仅仅是指孩子小不能独立阅读时,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亲子阅读应该是贯穿于孩子整个成长过程的。孩子小的时候,通过父母参与阅读,带动孩子思考,帮助他养成思考的习惯。孩子长大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亲子阅读要成为家长了解孩子成长动态的方式。因为当孩子有思考能力后,他和你的每一次读书交流都透露着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家长要坚持和孩子的阅读无障碍交流。小学一到三年级在增加识字量,这个阶段还是以培养读书兴趣为主,知识型读本还是占据大比重。到了四年级以后,我们的考试题目中已经出现了短文分析,这就说明孩子开始具备理解文章、分析文章的能力,所以就应该转向理解性阅读。小学阶段的孩子,读些励志类的美文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文章语言优美,在写作上对孩子有帮助,此外书中会讲一些人生道理,这些道理对孩子的成长有激励作用。在小学阶段,不要认为读“闲书”是浪费时间影响学业,一定要鼓励孩子进行广泛阅读,这样可以引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但是要坚持读书底限,有些不良书籍要坚决杜绝。初中开始学业课程增多了,难度也加大了,作为学生,功课是必须学好的,但是一定要有课外阅读。因为课外阅读才是孩子心灵成长的空间,课外时间越是有限,就更要选择好的读物。一个人读书的品位其实在少年时代就开始形成,一个人的读书习惯,也是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中毕业这几年养成的。如果一个孩子在初中毕业之前养成了读书习惯,那么即使到了高中,因为学业负担不能多读,但他一旦有了时间一定还会拾起来。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四、读适合自己的好书

在阅读中成长范文第5篇

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阅读”,因此,指导学生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的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西方人说:“Leader is render”(领导者一定是阅读者)。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获得知识的最有效方法是阅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丰富学生的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博览群书,尤其是经典著作,才能更好的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作品的醇香,砺炼人生的征途。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在阅读时,只有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阅读欲望会更强烈效果会更好。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童年》等,都是一些可供品尝的好作品。对初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诱惑力、感染力和熏陶作用。当然,在实际阅读中,有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是远离学生生活,不易读懂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教师除了指导之外,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内涵,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知识领域。

二、丰富学生想象、增进思考和善于应辨的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良好的阅读教学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首要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读好文章,让学生在读中想,想中读,反复吟诵, 要在眼前能呈现出文字所表达的具体形象,能把文字描述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幅的画面。这样,阅读才能有情感,才能进入文章描写的情景之中。

三、增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反省,享受丰收的感觉

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本为了要供学生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不适宜做细琢细摩的研讨工夫。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教本,是够不上说是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 这也就说明了一点,如果单从所学的课本来阅读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它满足不了学生,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平时多阅读一些书刊杂志,而在平时看书、看报时,常常能读到一些好词好句或精彩的片断。但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有可能读过就算了――过目即忘。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我让学生每人建立一个摘抄本,随时摘抄精悍的短文、精彩的片断和精炼的句子。每次开展好词好句的比赛来促进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其语言的运用能力和口语的表达能力,以拓宽视野,加强积累。实践一段时间以来,我发现学生的兴趣很浓厚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在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生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促使他们自觉学习、积极思维、探索创新。从学生的习作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不管是练笔还是作文,不在是翻来覆去的陈词滥调。因此,我坚信广泛的阅读在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思维,积累知识,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更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

在阅读中成长范文第6篇

德育根本目标就是培育具有美德的人,尊重生命主体,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其过程是诗性的。那么,如何进行诗意的德育呢?其实,阅读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它能延伸学生生命的广度和厚度。

一、点燃孩子生命成长的智慧

在世俗与功利的驱动下,学生对文化的需求是基于应付生活的“实用”“应用”,以人为本的精神流失了,生命的内在价值消失了。在功利文化地熏陶下,学生将会变成知识渊博、有理性而无人性的“单面人”。如果生命的存在只为了“高分、高职、高薪”,它将是残缺的,没有灵魂的,是可怕的。

1. 回归阅读

生命的成长需要锻造,锻造的最好方法是阅读。当下,网络、电视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追求快速、肤浅的视觉让学生不愿意慢下来,耐心、完整地去读完一本书,追寻精神上的享受。为了让学生重拾阅读,让班级成为心灵诗意的栖居地,我们不妨牵着孩子的手一起回归。

回归需要机会和条件。于是,我利用学校创建特色班级的契机,提出了建设书香班级的构想,引导学生一起共建书香班级方案,开展了以“书香”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成立阅读小组,为自己的小组起美好的名字,开展阅读竞赛;建迷你书吧,定期更换新书,保证阅读的数量;开展 “漂流书”的活动,让“书香”流动起来;争取家长配合,为学生规定读书时间等等,创设一切条件,只为学生拿起书本,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

2. 享受阅读

“回归”是一种借助外力“要我读”的过程,学生常常心不甘情不愿,需要反复提醒和督促,有时还“偷工减料”“停工罢读”。培养学生内在的兴趣,引发学生内在的需求,让来自内心的动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阅读”为“悦读”,阅读才会主动、持久。

为了提高学生的内在兴趣,享受阅读的快乐,我举办各种类型阅读课和读书会,如绘本阅读课,比较阅读课,欣赏阅读课,名著导读、阅读交流会、读物推荐会……在阅读课上,我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与书中的人、事、物同呼吸、共命运,随其喜而喜,随其怨而怨。阅读中,学生有了许多新体验、新感受、新收获……如品读《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孝、悌、爱众”是孔子对学生在外的行为规范要求,体现孔子的至仁、至孝;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学生感受到那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用生命代价成就的杰作,这片叶子包含了作者的至仁、至爱……栩栩如生的形象,生动有趣的情节,丰富优美的文字,像一把开启学生内心世界的金钥匙,让学生懂得了悲悯、仁德、向善、关爱,这些正是生命成长时要学习的道德、良知。德育,在无声中润物无痕;诗意,在孩子的心中悄然生长。

二、营造孩子生命成长的空间

环境对孩子的生命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孟母三迁其居所,只为给孟子选择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瑞典教育家爱伦・凯说:“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浸润在浓浓的书香氛围,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

1. 在教室文化中浸润

教室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思想的主阵地,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尽量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走进教室,我们耳之所闻,皆为书声;目之所及,尽为书影。散落在每个转角的迷你小书吧,让学生在闲庭信步间随意取阅;六面由学生精心命名的主题墙上分别汇集了“读书心语”“我型我秀”“经典放映”“好书推荐”“时事摘要”“阅读小博士”。“读书心语”“我型我秀”是学生自编自排的读书心得,读书小报,学生佳作流泻出学生思考的痕迹,思想的火花;“经典放映”粘贴着经典,名言、读书格言、古诗词,让学生驻足诵读;“好书推荐”“时事摘要”逐渐让学生养成与书为友、多读好书的阅读习惯;“阅读小博士”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影响学生。这样和谐向上、诗意盎然的教室文化,让学生尽情享受阅读的同时,也让自己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在文化的浸润中悄然转变。

2. 在生活细节中浸润

在阅读中成长范文第7篇

关键词:儿童阅读;去功利化;成人责任

阅读是人类精神成长的阶梯,对于儿童而言,意义尤为重大。从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有质量的儿童阅读将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众所周知,由于儿童自主性的缺乏,儿童阅读必然要在成年人的参与及指导下进行,对于儿童的精神成长,成人负有极大的责任。当前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是,成人世界中功利主义盛行,它已被自觉不自觉地带入到了儿童阅读之中,给少儿的成长和教育带来了诸多隐患。为此,我们将以儿童阅读的去功利化问题为视角,审视和讨论其中的成人责任,希望我们的浅见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一、成人的角色担当与儿童阅读功利化问题对于成人而言,在儿童阅读中,三类人群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一是教育者;二是儿童读物的生产和经营者,也即童书作者和出版者;三是媒体从业者。他们的行为对于儿童阅读是否走向功利化,以及程度的深浅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认清每一人群的角色担当,加强责任意识是他们乃至每个成人义不容辞的社会使命。

第一类人群主要包括家长和教师,他们对于少儿精神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他们是站在儿童阅读零起点上的人,是最重要的指导者。就家长而言,儿童阅读的选择权很大程度上被他们所掌控。虽然我们现在提倡儿童的自主阅读,但是完全的自主,在儿童年龄段事实上并不存在,一方面幼童对阅读材料不能作出判断时,家长就是唯一选择者;另一方面,在将一定的阅读自交给孩子时,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在家长手上。

且不说购书经费出自他们之手,当他们认定阅读材料不适宜时,往往要行使最后的否决权。这个时候家长的思路和培养方针就显得极为重要了。然而,现在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在社会风气日益浮躁的今天,还有多少家长能在儿童阅读中不为社会功利所动呢?有专家在进行深入的调研之后指出:“父母在给儿童选购图书时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总希望儿童读物中富含大量知识和信息,通过阅读能使孩子认识很多字。我们曾经在活动中给家长推荐很优秀的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读物,常听到家长的一句评价就是:太简单了。”[1]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种现象并非个别存在,许多家长将孩子的阅读定位于知识数量和速度的比拼,在贪多求快、求“实用效果”的心理下,他们的阅读期待是使孩子成为“天才型”的“小大人”,儿童阅读成为了成人世界的投影。于是真正的经典好书被忽略,儿童阅读规律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与家长相比较,教师应该更懂得儿童心理和教育规律,但在攀比之风盛行的今天,教师们在长期培养和短期成果之间也常常面临痛苦的抉择。当下,各种层次的学习竞赛层出不穷,以教科书为目标的标准化考试及其成绩,成为教师评比晋级的重要依据。在这种状态下,所谓放弃“与学习无关”的阅读这一类的伪问题甚嚣尘上,许多教师以大量教辅书、范文、题库等阅读材料充斥儿童的头脑,儿童对书本的亲近感往往被中断,而代之以厌恶和疲劳。在现行机制下这是教师成果的必然,甚至也是家长们的期待。一定程度上对于教师来说,已不是要不要功利化阅读,而是敢不敢抛弃的问题。

如果说儿童教育者受到社会风气和制度设计上的被动驱使,而自觉不自觉地选择功利化阅读,那么第二类人群的社会道德感,则是决定他们在儿童阅读功利化中担负何种角色的重要依据。对这类人群来说,最核心的问题是,在儿童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中,市场利益与道德良知必须很好地加以协调,如果两者发生冲突,市场必须让位于公益。

受市场利益驱动的作者和出版者,在儿童读物的制造上主要会产生两大问题,一是问题读物对儿童的毒害,二是儿童读物的跟风制作,会带动功利化阅读。第一个问题虽然极为严重,但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就论题所及,我们关注的是第二个问题。当来到图书市场可以发现,首先,为了社会的一般喜好,现在的儿童书籍即使是中国作品,从名称到内容,洋味都特别重,似乎这样就可以与时代接轨。然而,我们要问的是,时尚倒是时尚,民族性何在?长此以往,儿童今后如何建构中国化的精神世界?其次,某某大全之类的书特别多,打着名著、系列的旗号,似乎一册在手,就可以立刻占据知识高地。

这些书籍虽诱人眼球,但内容大多注水,无论是家长的经济承受,还是少儿的知识接受度上都是有问题的,它给购买者带来的是浮躁阅读。再次,有些书籍中,图画、卡通的部分远远多于文字,虽受到儿童甚至有些家长的欢迎,但是随之而来是浅阅读乃至伪阅读的严重问题。以上问题的产生,其实质是,为市场的短暂利益所动,迎合的主要是社会功利性要求,不注重研究儿童特点及教育规律,从而使得儿童阅读的功利化,不仅没有在产品制作这个源头被阻止,反而被强化。

除了以上两种人群,媒体从业者在儿童阅读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时下所谓流行文化的盛行,与媒体的拉动关系很大,加之现在网络媒体的力量在不断影响着儿童,所以媒体的儿童责任问题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现在的媒体不仅影响儿童阅读的习惯及喜好,甚至直接面对着儿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除了平面报刊外,上网浏览网页,已极大影响着今日的儿童阅读。据有关调研结果显示:“当前,一方面儿童阅读不同程度地受到大众流行文化的影响(如韩流、日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儿童阅读快餐化休闲化的倾向。”另外,“据抽样,小学二年级至初二年级学生中每天上网的约占五成,……38。5%的调查对象甚至表示更愿意生活在虚拟的世界。”[2]总之,当前儿童问题的产生,源头主要在成人世界,当面对着日益严重的儿童阅读功利化问题时,要问的是,成人们,你们尽责了吗?你们应如何尽责?

二、起点和终点的关系:终身学习视角下看儿童阅读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为达成这一目标,近年来家长们对于儿童的早期教育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这从当下各种少儿培训班的兴盛中就可以得到证明。为了突出早期学习的重要,某些人不惜宣扬“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功利主义的盛行,使我们在此不得不加以提示的是,固然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更不能因为急功近利,而跌倒在终点线外。儿童是未来,成人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将来的成才,人生如果是一场长跑竞赛,他们才不过刚刚起步。

事实上,仅就儿童阅读的问题来说,许多家长的眼睛就仅仅盯着当前的读书状况,而忘了学习是终身的事情,忘记了儿童规律和知识内在特点。试问,人为催发出来的“神童”,如果不能在成年后的学习生活中做出成绩和贡献,这种培养的意义及价值何在呢?在此,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高度关注,首先,终身学习在儿童阶段怎么实现?儿童阶段是打基础的时候,这时候的学习对于日后当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正因为如此,父母们总是喜欢将他们的孩子送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以为这样就踏入了成才之路。可以注意到的是,这些培训班主要是一些技能性的训练,大致分为美术、音乐表演等才艺的学习;语言学习,主要是外语培训;还有就是体育训练。这里面缺少的恰恰就是面对文本的阅读。或许有人会说,不是还有外语学习吗?还有作文训练呢。但是请注意,这种培训一般是技术化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沉下心来读书。事实上,孩子们的阅读时间就是这样被挤占的,在素质发展的借口下,一种最重要的素质:读书学习的素质正在悄悄退化,

这将极大地制约他们今后的成长。《中国儿童阅读现状》中说到北京某媒体编辑陈川林的例子,“现在的孩子一是没有好书可读,二是没有时间读书。他的女儿正在上小学一年级,时间表排得满满的,每天下午要上课后班,回到家吃完饭就赶紧做作业,晚上8点半就要上床睡觉。为了保证做作业的时间,已学了3年的钢琴课停了,电视也不让看。周六、周日两个下午学游泳,一个上午学画画,一个上午学英语。她还有多少时间来阅读?”[3]这样的例子是十分典型的,即使剩下的看书时间,也被教科书用去极大部分甚至全部,那么,不读书的中国孩子用什么来起跑呢?又有什么后劲进行后面的竞赛呢?其次,阅读结构的合理化问题。儿童时期知识发展的意义是为今后打下深厚的基础,所以真正经典的、基础的知识训练是绝不可少的。但是,现在市面上的很多儿童阅读材料在所谓素质教育的幌子下,一味求新求变,在贫乏的“创新”思路下,低级趣味及无厘头大行其道,真正具有科学精神、人文底蕴的儿童读物反而受到排挤。经典的儿童读物少之又少,甚至传统的经典还被恶搞,如孙悟空、唐僧、姜子牙等成为恋爱高手,加之一些稀奇古怪的脑筋急转弯、玄怪魔法故事等充斥少儿的大脑。此外,在学科知识上追求难度,似乎超越常人的小神童可以呼之欲出,最典型的莫过于以奥数、神奇记忆等为代表的那些所谓高难度的知识书籍,这些超难度的知识耗费了儿童大量的阅读时间,更主要的是,它们对于今后的学习并无明显的持续性作用,除了满足家长以及孩子暂时的虚荣感,并无其他好处。在当下,一方面是少儿培养“阶段性成果”的辉煌,另一面却是成人世界的黯然失色,这种培养模式的效果到底如何,其实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为了孩子未来的成长和最终成就,今天,我们并不需要孩子具有多么夺人眼目的“天才成果”,需要的是平实的基础学习和知识积累,为了明天他们积蓄更大的知识力量,阅读必须丢弃功利,让他们的心沉浸在阅读的世界,亲近那些千百年来经典的知识形象,广泛地获取最基础的精神养分,这已是家长、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再次,阅读是一件沉潜的事情,静下心来读书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可如今在功利化的社会氛围下,这也成了一件不易办到的事情。阅读在很多地方已成为了一种表演,除了前面所说的起点线上的比拼,还有就是现在盛行的阅读秀的危害。例如,现在一些地方让幼儿来参评国学宝宝、英语宝宝等,当这些少儿在摇头晃脑地朗诵经典或者英语诗文时,文本的意义如何已不重要,书本只是活动的一个道具,它助长的是孩子们的表演欲,对于阅读材料的理解反倒远去。笔者就见过媒体中宣扬儿童倒背《道德经》的故事,真正有国学常识的人,是绝不可能同意这样的学习方式的。总之,选秀带来的是心浮气躁,使得浅阅读或伪阅读趁势而上,扰乱的是正常的知识通道。如果家长、教师指望通过这种方式产生将来的大师、巨匠,那就未免可笑可悲了。

三、缺失与重建:儿童阅读中的求善与审美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观念中,阅读除了求取知识之外,还有求善和审美的功能,它们大致承担着德育与美育的任务。《礼记?学记》说:“人不学,不知道。”《论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反映的就是这两个方向上的问题,所以古人才会有“读书养性”、“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类的说法。

然而,在当下的阅读实践中,书本往往被看做获取知识的源泉,而其本有的教化求善和审美维度被大大弱化。在儿童阅读中,由于家长、教师等功利主义的潜在影响,他们虽能认同求善与审美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往往被所谓的智育等问题牵引,而难于将阅读或学习中求善性与审美性加以落实。

以求善的德育问题为例,有调查表明,“平均有85%的家长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进行道德教育对孩子更重要,但在一系列选择性题目中,家长们的回答显示,排在前三位的都没有德育,家长们最关心和实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学习、分数等智育问题。”[4]儿童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孩子得到全面健康的精神成长,求善、审美的缺失对于孩子的道德素养和美学境界都将产生严重的制约,既使阅读功能受损,更不利于少儿的精神成长。

按照心理学的一般理论,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由本我向自我、超我逐步发展的过程,童年经验在人的一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从儿童阅读的视角来看,好的阅读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认清自我,逐渐实现超我,建立完善的人格,促进人性的健康成长。

反之,如果在功利化思维下不重视这一块教育,造成精神追求的空白或浅层次,将极大影响孩子的成长。所以应该从儿童阅读开始就注意培养孩子的德性。当然,儿童阅读需要的是鲜活和感性的人和事,我们就通过一本本书籍向他们展现,在阅读氛围的建构中,让书本中那些激动人心的形象和故事,激励他们求善向上、奋勇向前,让他们平稳健康成长。

阅读除了可以激发儿童的德性之光,在培育美的眼光方面也至关重要。在儿童阅读中什么是美的?孩子们或许会说美丽的色彩、漂亮的图画、可爱的卡通形象,等等。

这些当然可以构成美的要素,但它们都是浮于面上的一些形象,如果成人的认识也仅停留于此,在儿童阅读中就会助长浅阅读乃至伪阅读的风尚,成人所具有的引导之责也将由此而缺位。作为成年人应该帮助孩子认识到深层次的美,这种美将从简单的好看、快乐等感官刺激中升华出来。这种升华之美首先是前面所论及的,由求善而来的人性之美,它将帮助孩子在阅读中陶冶情操,磨砺心性。例如,在孔融让梨的故事中体会到美德为何而美,懂得人类因善而美丽的道理。

在爱国主义的故事讲述中,审视道德的光芒,回味伟大精神的壮美。这种升华所带来的快乐,是将孩子引领到道德的高地,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将意义深远。其次,阅读所带来的美感还应该有一种探索之美,在儿童的眼中,这个世界是那么的神奇,他们充满好奇的心会提出无数的问题,通过阅读将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充分地激发出来,不要用大人的高姿态去教训他们,而应该在儿童本位上去和他们共同了解这个世界的秘密。

成人的引导,将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探索之美将使童年五彩斑斓,也为他们将来的科学之路搭设了一座美丽的桥,这远比那些奥数的辉煌成绩和少儿选秀中惹人赞许的表演更为意义重大。其实只要我们把眼光放远点,不为时下的功利意识所左右,儿童阅读将成为一件充满魅力的事情,不仅对于儿童,对于成人也是如此。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儿童阅读中的成人责任,成人应以终身学习的理念关注孩子的阅读,既看到起点的意义,更应注重终点的成就,在去功利化阅读中,优化阅读结构,构建沉潜的读书氛围,并应突破狭隘的知识取向,把求善和审美作为儿童阅读的重要目标,为儿童的人格完善和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阅读的功利化倾向[J]。父母必读,2004。(12)。

[2]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儿童发展:〈2005—2006上海少年儿童发展报告〉解读[J]。上海教育,2007,(8上)。

在阅读中成长范文第8篇

苏联教育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的书,那就是学校。只要有了书,孩子们就有了阳光,有了成长的空间。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是永远不可能有真正教育的。没有阅读的学校,很难培养出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半成品,甚至是废品。面对未来的社会和挑战,他们将很难有完整的精神生活和充实的人生。在以色列本土,大概有600多万犹太人,全世界的犹太人加起来不足2000万人。全美200名最有影响的名人和10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中,占美国总人口2%—3%的犹太人占了一半;在全美名牌大学教授中,犹太人占1/3;全美律师中,犹太人占1/4,华盛顿和纽约两地的大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犹太人占40%;美国的百万富翁中,犹太人占1/3;全美文学、戏剧、音乐的一流作家中,犹太人占60%。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几乎都被犹太人改变过。这个在公元70年以后就失去了祖国、到处流浪并寄人篱下的民族,获得这些杰出成就,靠的是什么?是阅读。阅读,让他们崇拜英雄;阅读,让他们成为英雄;阅读,改变了他们的意念;阅读,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我校为什么每周开设四节主题性阅读课呢?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自我,他们成长的动力来源于内心的信念,“一个伟人常在年轻的时候,崇拜其他的伟人”。孔子曾经崇拜周公,说自己好久没有梦见周公,表示生命在走下坡了。一个人能够在后来有伟大的成就,往往因为在年轻时,曾经崇拜过真正的伟人。从小我们就会从历史与传记中,读到许多人物的英雄事迹,这时候意志就会开始运作,产生“有为者亦若是”的想法,感觉到自己应该与他一样,这就是产生了崇拜的心理。台湾付佩荣教授说:“崇拜本身就有一种提升自己的力量”。因为人在崇拜时就会自动修正自己的某些行为,向崇拜的对象看齐,从外表的行为,内化到思想,一步步逐渐深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自身的角色也会有所转变,由崇拜别人变成被人崇拜的对象。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做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精神的成长却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遗传,而与后天的阅读息息相关。主题性阅读,能够满足个体心灵自由成长的需要;没有阅读,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发育;没有阅读,更不可能奠基我们的人生。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我们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所崇拜的偶像大都是“身”方面具有的吸引力,如外貌、身体、歌艺等,表现出来的都是有形可见的成就。如何让学生将所崇拜的对象转换到“心”的层面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正确引导,引导学生把眼光从“身”的层次提升到“心”的层次。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的主题性阅读应运而生了。

如何操作主题性阅读呢?首先是阅读计划的制定。开学初,学生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崇拜对象的不同,确定不同的阅读主题,填写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其次是阅读书目的选定。一旦有了崇拜的对象,确定了阅读主题,接着就是书目的选择了。如崇拜的同学可以选择苏叔阳著的《大地的儿子--的故事》,韩素音著的《与他的世纪》等。第三是阅读课堂的组织。学校阅览室可同时容纳500人进行主题性阅读,每周四节阅读课的开设,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时间的保障,并且两节连堂确保阅读的连续性。阅读课堂上,我们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有针对性地围绕“你崇拜什么人?”“什么事让你感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等问题,至少组织8个同学进行交流,注重阅读指导的落实。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地进行反思,内省,寻找与崇拜对象的差距,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内化到思想,逐步完成“做梦——追梦——圆梦”的过程。第四是阅读活动的延伸。每周一节写作课的开设,学生在写作中反省,在反省中提升;半月一次班级阅读心得的交流,学生在碰撞中生成,在生成中发展;两月一份阅读小报的编辑,学生在编辑中创作,在创作中提高;一期一次研究性学习,学生在研究中比较,在比较中超越;一期一次阅读成果的展示,如将感受自编话剧、写成诗歌、散文,在舞台上表演,使学生在展示中自信,在自信中收获。同时,教师每学期完成约五万字的读书笔记,积极探索主题性阅读的延伸——综合性阅读:运用多种形式全方位进行阅读。使教师的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当然,主题性阅读课程的实施,离不开阅读氛围的营造,更离不开阅读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主题性阅读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设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如:学生读书笔记的检查情况,学生阅读交流的落实情况,教师阅读指导的实施情况等,都应该有相关的人员进行考核跟进。对学生的评价,我们重在评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设立读书笔记优秀奖、读书面最广奖、阅数书目最多奖、读书认真奖等,特设读书进步奖;对教师的评价,我们重在评价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及活动开展情况,设立读书辅导奖;对年级或班级的评价,我们重在评价年级或者班级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设立书香班级、书香年级奖。

主题性阅读丰富了师生的阅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文化底蕴和发展后劲。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学生在阅读崇拜对象的书籍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学生在阅读中与圣哲对话,寻找着自身的差距,反思着自身的不足,在阅读中厘清了自我,在阅读中坚定了信念。如果说阅读是站在伟人肩膀上的前行,那么信念一定是站在上帝肩膀上的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