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范文第1篇

————对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的体会与反思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学 周文福

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人教版新教材,已经试用了两年。新教材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倡导全新的语文学习方式,试图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程。事实上,语文专家眼里的新教材和一线教师眼里的新教材有着很大的区别:专家更多的是从教材建设的理念来评价新教材,而教师则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待新教材。下面试图从一个语文教师的角度以八年级语文教材为例,谈一些对新教材的粗浅认识和思考。

一、“新”“活”“实”——人教版教材的三个主要特点。

1、“新”。 新教材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这一理念,新教材做到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新课标》)的目标。因此,新教材强调了课程观与人才观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课内与课外的统一,突出了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设计。具体而言,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整合和互动上有新意。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 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将“口语交际”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并列为第四大目标。明确地提出了“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的进行交流”等共八项学习目标,新教材在每册书六个单元中都编排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单元,结合写作,强调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整合和互动。马鞍山地区于二年前便申报了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中学生口语训练》。所以使用这套教材更是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实践证明:重视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2)在创设综合性实践上有新策。 新课标在《设计思路》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为贯彻这一新的设计思路和思念,新教材在每单元都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单元,独具匠心地把写作同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人教版初中教科书主编顾振彪先生在《21世纪初初中作文教材(人教版)的改革》(详见《语文学习》2004、1)对此举解释说:“就是力图实现从写作知识中心到写作实践中心的转变,首先,自始至终把学生置于综合性实践之中。36次作文就是36次实践活动,都致力于沟通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科内外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观察,感受,思考生活。”从生活中选择写作材料,新教材最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设计思路。

(3)教材的文本及要求有新貌。 开发了许多新课文,杨绛、余秋雨、沈从文、汪曾祺、雨果、星新一、纪伯伦……这些老教材上未曾出现的名家,使学生大开眼界,获益匪浅。既使是经典的老课文,也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设计了新的读解角度和练习要求。例:高尔基的《海燕》课后习题三:“请你想象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充分表现出海燕的心理活动。”这道题强调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的把握,突出了学生在阅读中独特的阅读体验。

2、“活”。 新教材的单元要求、选文、习题都比较灵活。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试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引导学生感知、领悟,体现了建构主义的理念:“教育心理学上的建构主义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同样主动、具有潜能和反思能力的行动者。”(《教学的革命》[美]梅里尔.哈明)

(1)习题灵活。 例如《藤野先生》中“研讨与练习四”是两题选做其一,第一题是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第二题是将鲁迅的三位老师藤野先生、寿镜吾先生、章太炎先生做个比较,其中对章太炎先生学生不太熟悉,老师可以灵活处理,将前两位先生做比较,也可以指导学生课外拓展阅读《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来完成练习。

(2)选择的灵活。 新课标中说:“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人教版新教材的编写者在《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这一板块的设置上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编者精心地设计多种综合性活动,并无一例外地请学生任选一项,体现了教材极大的灵活性和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次学生的适应性。

(3)单元设置的课文灵活。 每单元既有教读篇目,又设有自读篇目。由于安徽省中考现代文阅读材料均取自课外。这给教师安排课文的教学提供了选择的空间,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教改的主观能动性。

3、“实”。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落实了这些先进的基本理念。

(1)训练角度实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说:“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新教材强调通过朗读对文意、句子的感悟来整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新课标(7—9年级)课程目标中关于“阅读”共有15个目标,其中10个直接提到通过读来达成目标。所以新教材对课文的研讨设计角度新颖,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使训练实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明显。

(2)基础知识落实。 新课标中将“识字与写字”列为第一课程目标。人教版新教材在每篇课文之后都有字词的“读一读,写一写”版块,体现了基础知识的落实,而苏教版教材却未设此项。新课标在课程目标(7—9年级)“识字与写字”中第三个目标为“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新教材是如何体现的呢?在附录中精心安排专题文章,八年级上册《欣赏王羲之书法》、下册《欣赏唐人狂草》这些文章短小精悍,深。入浅出,指引人们去体味书法的审美价值。学生读后无不称赞,获益颇深。再结合我省教科所自编的《写字》教材的使用,新课标关于写字的要求在我省是得到很好地贯彻与落实的

(3)方法指导实用。 新教材单元提示都明确地介绍了本单元学习内容、编写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并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有明确地方法指导,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同时,加强延伸拓展,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例:八年级下册《列夫 托尔斯泰》“研讨与练习四”:“……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通观人教版新教材,在每课练习的最后一题几乎都强调延伸拓展,把课外练习,收集资料,学科渗透,合作创新融为一体,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1、有些选文欠妥。 好的选文既要体现教育目标要求,又要吸引学生。有些新课文在成人眼里是好文章,却不一定能赢得学生的肯定。例如:八年级上册的《桥之美》。虽然文辞优美,但学生欣赏者少。还有部分课文练习答案欠严谨,语言过于诗化,学生不易理解。

2、作文教学与口语交际指导欠缺。 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主编顾振彪先生说:“过去的作文教材,注意传授写作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注意选材、布局谋篇和谴词造句的能力,这有正确的一面,不可一笔抹杀。”但新教材似有“一笔抹杀”之嫌!顾振彪先生谈新教材作文编排的意图是:“加强作文和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的作文和生活全方位地结合起来了,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学生从生活出发写作文,再也不愁于‘无米之炊’”。但试问:没有好的厨艺,只给米和菜,人就都能做出美味佳肴吗?好的“厨艺”(基本的写作方法和能力)也是重要保证之一啊!

就现实来说,话题作文已是中考的趋势,若人教版在编写教材时能率先编排一些有关话题作文的审题、选材、立意等方面的写作技巧,也可体现开拓创新及与时俱进的精神。再从初中高中的衔接来分析,以上海版高中语文教材主编王铁仙的介绍:他们“着眼于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和能力”在高中第一册至第六册当中安排了“分析与剪裁”、“让语言富有文采”、“联想与想象”等有关写作方法的专题训练。就话题作文而言,初中生更需要这方面的指导。顾振彪先生著文说:“解决了‘写什么’,‘怎么写’就随之解决。教师可以综合写作内容,向学生随机指点写作方法。”但随机指点什么写作方法,如何指点到位?若新教材能根据中考作文的趋势(尤其是话题作文)安排科学精当的训练序列,则形成与高中语文作文学习的有机衔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相信一定能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口语交际上,老教材中明确地提出了“简明、得体”等训练要求,而新教材虽精心设计了各种活动,但缺乏明确的要求和相应的指导方法。以八年级上册《走上辩论台》为例,虽然设计了三项活动,但没有基本的辩论技巧的指导,教师们在教学中很快发现学生在辩论时各弹各调或冷场的现象时有发生。故与作文教学一样,口语交际也可以考虑相应地编排一些明确地训练要求和指导方法。

3、单元课文的前后编排失当。 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科学生活单元。单元提示中明确提出“阅读中还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初中阶段有关说明文知识的初步介绍和能力的初步养成训练。但下册的第三单元是环保知识单元,也可归于说明文之列。但单元要求极为浅显。“前深后浅”,这样不利于学生复习提高有关说明文的知识和能力。建议是否可以上下册单元对调。

4、个别插图也需修改。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插图中欧阳修过于苍老,而文中虽称“苍颜白发”,但其时年三十九岁。插图所画,误解文意,不利于对其被贬后心情郁闷但仍心怀天下、与民同乐的文章主旨的理解。

5、新的教学资源提供不足。 新课标中说:“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化和发展。”在执教萧乾先生的《吆喝》时,作者描绘得很生动,但毕竟是“纸上谈兵”,学生无法直观感知吆喝的风韵。我上网搜索找到了相关网站,当那原汁原味的京腔吼出了吆喝时,学生立即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又开始了一堂成功的课……我适时地向他们提供有关网址鼓励他们课余再去搜索去探寻。所以建议每篇课后都注明有关内容的网址、网页,给学生课余的拓展提供一个平台。

一套新的实验教科书,难免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上的感触,班门弄斧地提出,请方家与同仁们指正。

总观人教版教材确是瑕不掩瑜!其崇实求新、精练活泼的编排使人耳目一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理念最为先进的好教材。“新”“活”“实”是其显著的特征。

与之相应的是,作为教师也应以“新、 活、 实”对待教材。即学习并运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新理念、新的学习方法、新的评价和目的来进行教学改革;灵活的使用教材,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以务实的态度,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得到提高。

2004-10-12.

参考书目:

1、《21世纪初初中作文教材(人教版)的改革》 顾振彪《语文学习》2004、1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范文第2篇

一、课堂一角:让学生找“变”

在教学中,我围绕“变”设计了问题链: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语句,找到课文中的“变”――分析“变”的原因――反思“不变”。

第一环节:找到课文中的“变”。

学生阅读课文后,结合相关语句,找到课文中的“变”。

1.一节课――最后一课前的“变”

有的学生很快找到:平日上课前和最后一课前的变化,并且能够从课堂气氛、学生、老师、后排板凳等方面并且能够以表格形式展现阅读成果之“变”。

2.一座城市――阿尔萨斯的“变”

有的学生也找到了一座城市――阿尔萨斯的变化。镇公所的布告牌的“变”:多了坏消息锯木厂后面草地的“变”:普鲁士兵在操练。镇上的学校的“变”:不许教法语学校里的课桌的铁杆上的“变”:字帖。

3.一个孩子――小弗郎士的“变”

还有的学生找到文中的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的变化,并且能够以曲线的形式,画出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之“变”:

怕 疑惑、诧异 难受、懊悔 悲愤、热爱

关于小弗郎士的变化,有的学生还找得更加具体,例如: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变”:对待学习从不爱学习到爱学习的变。该生还结合相关语句来分析这个“变”。

大家正好利用这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深入地寻找这样的“变”。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找到以下成果:对待课本从讨厌到舍不得的“变”;对待时间从浪费到珍惜的“变”;对待韩麦尔先生从怕到理解、同情和敬爱的“变”;对待普鲁士兵从有趣到憎恨的“变”。(例句略)

4.一个老师――韩麦尔先生的“变”

之前: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平时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

现在: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今天迟到,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穿戴上了那套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衣帽。

“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

赞美法语,赞美祖国。(20节)

最后一课结束时,又尽情倾吐悲愤之情。(24节~29节)

师生概括韩麦尔先生的感情变化:

深情、悲痛 思索、内疚 沉思、悲愤

5.一个城镇居民的变

从一节课的“变”中能够找到。

第二环节:分析“变”的原因。

学生再阅读课文,分组讨论找到的其中的“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小组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并且以代表形式展示出来。结果可谓五花八门。这些五花八门的讨论结果,各有千秋,各有理由。这里还让我觉得学生的预习特别充分,能够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分析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如果想要总结出一个根本原因的话,那是什么?

学生不假思索地就能够说出,这是因为爱国之情。

第三环节:反思“不变”。

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探讨了一些“变”,那么在文中,有什么“不变”的吗?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并且说出自己的理解,大家分析时抓住了韩麦尔先生不变的爱国情怀,以及阿尔萨斯的所有居民的爱国之情。

二、设计思考:教学设计要有三“力”

我在设计时,考虑到文章内容较长,小说知识点又多,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又要把小说的要素讲解好,又要将教学的三维目标实现。但是语文课堂又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弱水三千”,我选择“只取一瓢”,选择体会文章的爱国情感,所以在设计第一课时,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问题设计的生命力

课堂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建设性作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组组互动合作。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让问题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在课堂上我们设计的问题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找到突破点,让学生有话可说。这样的课堂生成的东西才会丰富多彩,学生的智慧才会闪光。

2.课堂合作的效度力

效果检测是达标检测,反思提高的过程;效果检测的重点是关注学困生和优生;反馈的过程是知识梳理、查漏补缺、拓展深挖、总结归纳、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的过程。反馈关注学生学情、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关注学生能力形成,促进三维目标实现。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关注师生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反馈效度,并且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讨论、合作的成果。所以在展示成果时,适当的加深难度,要求学生制作表格等形式,会让课堂效果更佳。

3.课堂反思的思辨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生自主性;教学有效性;思维和理解能力

为了激发当前初中生越来越低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以学生的学为主,加强师生互动沟通,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魅力四射,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丰富多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在激发兴趣中培养学生自主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品质。浓厚的兴趣不但能开拓学生思路,拓展学生思维,还能激发学生主动追求知识、钻研新知,形成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良好氛围。而一旦学生能独立自主地遨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克服困难产生学习荣誉感和自豪感,就能进一步激发兴趣和热情,刺激学习自主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要立足于课本,还要努力挖掘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时时刻刻都处在自主学习的头脑思维中。如,我在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8课《女娲造人》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人是怎么来的”的民间传说,以及女娲是谁,有些同学家附近有女娲娘娘庙,他们就在周末亲自去女娲娘娘庙里去观察女娲神像,并和工作人员探讨女娲造人的传说,有些同学则去问爷爷奶奶女娲是谁和女娲故事。这样在上课时,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很多关于女娲的传说,本篇课文内容“女娲造人”的故事就不言自明了。学生在搜集资料时,不仅学会了自主学习,掌握了搜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还身体力行在民间庙宇中寻找答案,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开动脑筋自己编撰神奇曲折的传说故事,极大地丰富了课堂自主性,学生受益匪浅。

二、在指导预习中激发学生自主性

预习是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最好途径。在旧课结束后,教师要以问题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初中语文中经常出现的预习任务是熟读课文找出优美的语句、解释字词造句、理解课文主旨和中心内容、画出预习中的问题等。教师尤其要注意的是鼓励学生质疑,不仅对课文内容产生疑问,也可以对参考书中教师观点甚至是教科书中专家观点提出质疑,勇于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的重要步骤。一般学生惧于权威不敢质疑或者只敢针对字词等提出疑问,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奖励方法让学生提出疑问。学生发问也往往有一个过程,一般开始时只疑问字词的解释或其他简单的问题。这之后,教师就要不厌其烦,采用具体方法鼓励学生提问。如,提问比赛、计分表、语言表扬等办法,不要考虑学生的正误,只要学生敢问、肯问,就要大声表扬。有时也可发“提问卡”来促使学生发问。以作业形式迫使学生提问题,逼学生去思考,并将提问卡回收,教师进行一一回答评论。这样不仅解答了学生的问题,表扬了质疑得好的同学,又指导了学生如何去质疑。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好习惯,课前主动学习,也增强了在课堂上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在个性化课堂中激发学生自主性

所谓语文课堂的个性化,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自由,在文章阅读和思想表达中让学生享有充分自,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讨论中。首先,在文章阅读中,学生在独立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要自行发现问题,自主建构知识。可以以自主查资料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文章阅读,最后全班讨论决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不能提前预设结论,牵着学生思路,或者用教师讲解来替代学生自主阅读;而应该引导学生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来仔细品味、理解课文,自己追求属于自己的领悟理解。其次,是个性化表达,指学生在文章阅读后自由自主地表达观点看法,但要注意表达的观点是真实的、健康的、创新的,是学生内心深处对课文内容独特真实的感受。

如,我在教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桃花源记》中,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六人组成一个小组讨论桃花源里的生活是怎样的,那里的人们品格如何,为什么渔人找不到桃花源,渔人应不应该回去找桃花源等问题,学生纷纷根据自己对秦朝的了解和平常郊游去农村的经历来探讨桃花源的生活,和渔人应不应该回去找桃花源。有学生说渔人应该回去找,这样大家都可以进入桃花源生活;有学生说不应该去,因为会打扰桃花源人们的生活;有学生则根据历史知识说桃花源在西南山区的少数民族生活地带,渔人不可能去那么远的地方;有学生则认为桃花源的人们在一个封闭环境中生活了那么长时间,是不可能的,桃花源根本就不存在……关于这些问题,学生各抒己见,争论的很热烈。这样在讨论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让学生学会了自由阅读和自由表达,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总之,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和“以人为本”的时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发展特点,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以学为重”。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多种方法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通过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空间,更能以语文为依托引之以成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成为独立自主、有思想、有创新思维的人!

参考文献:

[1]卢秋月.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初中语文课堂[J].快乐阅读,2012(1).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方法素质和修养

初中历史课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不受学校的重视,农村的家长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使从事其教学的教师产生困惑、失落。历史教学变得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不管你怎样去教,学生都不愿意去学,上课时纪律也不好,自己站在讲台上,是一种迷茫、无奈的感觉,是一种悲伤的感觉,没有传播知识者的喜悦,没有一种作为老师的自豪感,没有一种被人尊重的感觉,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每天都站在讲台上,每天都在与孩子们打交道,但是却不能向他们传授知识,不能让他们体会到历史知识的重要性,也不能让自己感受到作为知识传播者的喜悦之情,难道自己的教书生涯就在这样混沌之中结束吗?我不甘心,我要改变这种局面。我改变不了家长,改变不了学生,那我就只有改变我自己,只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通过长期的探寻,不断的摸索,我深深地感到这并不是不能改变,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应该从二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二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下面我就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谈谈我的认识和做法。

一、教学方法方面

1.文史结合法。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些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太多了。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历史课中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文学结合起来,给学生一种意境,一种美感。(1)史学、文学与音乐三者相结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诗,在讲授唐朝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成就时,我用音乐的形式,把这首诗唱出来,让学生感受这三者的美妙之处。(2)史学与美术相结合。

2.创设情景法。(1)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时,,这不光是当时社会的一大问题,也是现今社会的一大问题,为了引起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我专门上了一堂有关的专题历史课,在课上,学生自编自导,通过小品、演讲、快板、文艺表演等方式,叙述了的危害。既展示了学生的才能,又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达到了要学生远离的目的。(2)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讲述历史故事是教学中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通过讲述故事,创设情景,达到学习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3.实际操作法。美国心里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农村,最多的资源就是土地,怎样才能从教材中发掘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呢?什么内容是因地制宜呢?陶器、青铜器、活字印刷术,这些知识都可以和土地联系起来,在上这些内容的时候,整个教室里热火朝天的,每一个同学都在捣制着自己手里的作品。那场景真是太棒了!4.点面交叉法。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比如:在讲的历史时,结合2008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圣火在法国巴黎被抢事件,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不感觉历史枯燥无味,而是活鲜鲜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他为什么要会见达赖?用这些现实中的敏感话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使之融汇贯通。为此,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厚实的知识基础。俗话说:“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现在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来源途径非常多,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可能要有一片海洋才能满足需要了。

5.多媒体法。电化教学在我国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与实物、模型、图片相比,这种直观教学具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更形象的表现力,更能有效地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相互联系。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它们,与教材互相对应,互相补充,构成完整、系统的历史教学体系。

二、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方面

1.自身的专业素质方面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表现,虽然关于教师的分类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但是,作为一名专业的教师,应该具备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很重要。专业老师,他能抛开课本又结合课本进行讲授。

2.教师的修养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