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识题库

常识题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常识题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常识题库范文第1篇

驾考考试科目介绍:

科目一: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考试科目,考试题库的结构和基本题型由公安部制定,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考试题库。

科目二:场地驾驶技能考试科目,考试项目包括:倒车入库、坡道定点停车与起步、直角转弯、曲线行驶、侧方停车。上海等城市科目二为九项必考:倒车入库、直角转弯、侧方停车、隧道行驶、停车取卡、曲线行驶、窄路掉头、紧急停车、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

科目三:道路驾驶技能考试科目,考试基本项目包括:上车准备(逆时针绕车一周上车系安全带开启左转向灯挂档松手刹鸣喇叭)起步、直线行驶、变更车道、通过路口、靠边停车、通过人行横道线、通过学校区域、通过公共汽车站、会车、超车、掉头、夜间行驶。

常识题库范文第2篇

1、国家公务员考试科目分为《行政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并按照报考职位的不同,分为省级(副省级)和地市级两种类型试卷,各试卷满分都为100分,且二者采用闭卷方式来考查。

2、《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识判断(侧重法律知识运用)、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全部为客观性试题。主要题型为单选题。熟悉题型和考试重点的方式是在中公行测题库进行真题的训练测试。

3、《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

(来源:文章屋网 )

常识题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飞机维修专业 技能比武 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

高职教育主要目标就是培养适应行业发展和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随着我国民航强国战略的推进,近几年民航行业发展迅速,航空运输量和飞机保有量剧增。我院是中国民用航空局第一所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家示范性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大量高素质飞机维修专业人才的使命,因此我们坚持探索基于行业标准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改革,以求寻找出一条高效实用的人才培养之路。

我院从2007年以来每年举办一次全院机务技能大赛,规模越来越大,参赛人数逐年递增,竞赛内容不断丰富,已成为组织良好、比赛项目多元、竞技效果明显、有一定影响力的赛事。目前技能比武已经成为具有师资培养、师生交流、校企交流、教学改革研究等多功能平台。本文通过总结以往技能比武的经验,阐述针对飞机维修专业逐步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培”、“以赛促学”的教学特色的探索过程。

一、飞机维修专业技能比武的意义和特色

我院于每年6月份举办飞机维修专业技能比武,截至今年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从效果上我们不难发现,通过技能比武可以在团队精神培养、专业技能提升、促进师生交流、促进教学改革、加强校企联系、选拔优秀选手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意义。

1.促进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学生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象,学生能力的提高是培养方案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通过比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参赛学生对机务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水平,从而间接反映出我们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为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评价体系等提供了有价值的平台。

2.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们建立了非常完善的题库,题目的等级分为基础和综合两个部分。基础部分包括的是基本技能部分,比如打保险、常用工具识别等。综合部分主要是系统部件拆装和系统故障排除,这部分的内容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现场应变能力、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比较好地贴近就业岗位的能力需求。

3.促进校内多方的交流

师生同台竞技是我院技能比武的一大特色,在比武过程中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活跃校园的学习气氛。在比武期间我们邀请学院相关部门领导现场观摩,让他们掌握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教学情况,便于加强制度建设帮助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

4.促进校企交流

邀请企业领导和专家成为技能比武的专家和裁判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然后对现有比武细则进行改革,使细则日趋合理和成熟。企业的专家参与比武过程可以增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认识与交流,展现本校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企业招录我校学生的意愿,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我们利用现有平台积极与企业合作举办了多期在职人员的岗位比武大赛,比如南方航空公司和白云机场集团公司等,先后在我院举行了全国性的技能比武。我们的部分教师也被邀担任裁判和专家组成员,对于提升我院的技能比武水平以及促进校企交流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性作用。

5.形成选拔优秀选手的平台

以校内机务技能大赛为平台,选拔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学生去参加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机务技能比赛,拓宽学生在民航业的视野,提升学校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二、比武细则的介绍

制定完整和可操作性强的比武细则是成功举办比武竞赛的关键。在每次的技能比武之前我们都成立领导小组专门研讨比武细则的相关问题,成员主要由教学线和学管线的骨干教师组成,分院院长和书记亲自主抓。教学线的教师负责完成专业技术性的工作,而学管线教师则是负责完成组织方面的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已经摸索出一套比较完善的比武细则。

1.比赛分类

比赛按照飞机维护过程中机务工作的特点,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个人赛——通过机务基本技能与飞机系统维护的实操题目,主要考核学生个人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团体赛——在飞机或者发动机上设置2到3人才能够完成的综合性项目,考核参赛学生团结协作、迅速和保质地完成任务的能力。

2.内容设置

比赛项目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来设置,既有不同专业特定的项目,又有跨专业统一的竞技项目。内容主要以各专业的机务基本技能为主,如《自制简易抢答机》、《飞机线路捆扎》、《飞机蒙皮修理》、《角铁锯缝》、《飞机紧固件保险》、《常用工具识别》等;也有飞机系统的内容,如《涡轴发动机部件拆装》、《B-737机轮拆装》等;除此之外,更有体现学生业余爱好、平时积累的《自制飞机模型比赛》以及《机务小常识抢答比赛》。

表1 比赛项目设置

比赛项目 参赛专业 时间

制作简易抢答器 飞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 2小时

飞机线路捆扎 飞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 30分钟

飞机蒙皮修理 飞机结构修理专业 2小时

涡轴发动机部件拆装 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 40分钟

B-737机轮拆装 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 60分钟

角铁锯缝 机电、部件、特设专业 2小时

飞机紧固件保险 机电、部件、特设专业 30分钟

常用工具识别 所有机务专业 30分钟

自制飞机模型比赛 所有机务专业 60分钟

机务小常识抢答比赛 所有机务专业 60分钟

注:其中,《B-737机轮拆装》为团体项目,3名参赛者为一组进行同台比拼。

3.评分人员与评分标准

公平公正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客观产生的一种需要,是举办任何性质的比赛所追求的基本原则。因此,比赛裁判组成员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并避免老师作教过的学生的裁判。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的搭配比例为2:1,个别项目甚至达到1:1,从而确保了比武的公正性。经历了六年大赛的累积,目前已经与企业共同建立了专家库,以方便校企双方举办技能比武时能够资源共享。

评分标准和评分过程主要参考CAAC-66部机务执照考试的模式,比赛评分标准以评估单模式为主,每个操作步骤都划分了详细的得分标准,方便裁判员根据参赛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客观评分。评分过程裁判只是负责扣分,不负责计算分值,最终得分由记分员负责计算。

4.奖项设置

每个项目分别取前三名,并颁发获奖证书。此获奖证书可作为学生找工作时提供给用人单位的材料,以展示其个人能力,提高其找到理想工作单位的成功率。对于成绩优异的同学,再经过选拔之后,指派专业老师进行专项培训后,可获推荐代表我院参加全国性或世界级的机务技能大赛。教师奖项同样取前三名,并颁发获奖证书。取得第一名的教师可以获得等同于年度教学质量优秀等级,评职称可以优先推荐。

三、取得的成果

随着六届技能比赛的成功举办,我校从当初缺乏内涵的技能比武,到成功搭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培”的平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在师资培养层面制定了“以赛促培”、“以赛促改”、“以赛促教”的激励机制。我校鼓励教师与学生们同台竞技,获得优胜的教师可等同于当年的教学质量评比优秀等级,在评定职称方面获得优先推荐的权利。这样既能鞭策教师尽快熟练掌握技能,成为了培养教师的重要补充途径,又能从某种程度上检验自身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改革的实施。

在学生层面制定了“以赛促学”的激励机制。作为一项最直接反映学生专业技能的比赛,技能比武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除了获得相应的奖金、奖状之外,还会在其毕业实习课程中获得加分,从而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专业能力。如果参加全国性技能大赛获得奖项的学生,还可以获得抵消学分的优惠政策。

2.建立了完整的流程和竞赛题库

国内许多高校都举办过各自领域的技能比武赛,有许多值得我校借鉴学习的经验。在将外校的成功模式与我校自身特点融合的过程中,建立起了带有自身专业特色的机务比赛流程。

为了更好地贴近实际工作要求,在举办第一届技能比武之前,我校就邀请了企业专家联同我校的骨干教师,建立起了机务技能比武题库。经过六届比赛的积淀,技能竞赛题库又发展为针对不同专业的子题库,包括飞机机电设备维修、飞机发动机维修、飞机部件维修专业的题库,飞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的题库,航空地面设备维修专业的题库。在每次比赛前,会邀请企业专家对比赛的题目进行审核,确保每个比赛项目的可行性与实用性。而在每次竞赛后,又会组织各个专业的骨干教师,针对竞赛中所遇到的问题,对题库进行修改和完善。

3.建立与企业联系的长效机制

我校与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共建技能比武平台的协议,邀请企业人士参与技能比武活动中,为顺利举办技能比武打下扎实基础。一方面,聘请企业人员作为我校的客座教授,通过定期来我校当裁判的方式指导竞赛和教学的相关事宜,同时邀请教师们到企业一线获取教学素材,形成良性互动的交流环境;另一方面,邀请企业领导对技能比武进行观摩指导,促进了企业领导对我校教学的认识,使他们更了解我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从而更愿意招聘我校的毕业生,形成了良好的校企人才长效合作机制。

综上所述,技能比武是一个非常值得重点打造的平台,已经对飞机维修专业教学改革产生了良好影响,有利于推动课程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特别是在教师培养、教改课题研究和校企合作等方面起到了积极引导和推进的作用。另外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形成规范操作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都是难得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徐朝胜,叶爱芹,权悦.以竞赛为平台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32(1):185-186

常识题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法律基础;学习平台;艺术生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040-03

1 信息技术与法律基础课程整合概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系统中各要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经过科学的教学设计,以改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进而达到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过程。根据信息技术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关注技术应用的层次,把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工具的层次,以及关注学生素养形成的层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相关标准为依据,以教学设计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改善评价方法为契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对传统教学改革的指导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各高等院校掀起了教学改革的热潮――多媒体教学,期望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能扭转传统教学的被动局面。然而高校艺术生受专业影响,文化课知识欠缺,其公共必修课――法律基础和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及最终成绩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笔者通过与几所高校的法律基础教师、学生的访谈了解到:信息技术辅助法律基础教学已经普及,但对学生的法律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的提高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却收效甚微。

2 高校信息技术与法律基础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法律基础教学,全面反思当前法律基础课程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策略,笔者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宁夏大学的200名相关教师及艺术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并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高校法律基础课程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产品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在调查中有95%以上的师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播放PPT课件,多媒体教室已然成为PPT课件的放映厅,学生和多媒体设备间的互动几乎为零。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好符合艺术生特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节奏,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贪多求快,频繁滚动播放屏幕上的内容,使得法律基础知识差的艺术生只能走马观花,无法做笔记,更无法内化所学知识。久而久之,学习热情便荡然无存了。

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总体偏低 先进的工具只有在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手中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威力,否则再先进的设备也只能是一堆摆设,只是渲染时代气息的道具。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好的想法、策略无法用软件实现;甚至有些教师的各类参赛课件竟然与教育心理学、传播学理论相悖,而校方既没有对各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也少有对信息技术从业人员和各专业任课教师合作项目的支持。因此,教师很难熟练地制作与所授课程相关的优质多媒体教学软件。

班容量大,学生差异大,却无法做到个别化教学 笔者调查的法律基础公共课班容量在70~200人之间,学校为提高多媒体教室的利用率,设置了不太合理的班容量进行学,而事实上学生之间(尤其是艺术生和普通大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显著,教师却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加之艺术生的学习能力、主动性相对较差,教学难度及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设计了大学法律基础学习平台,以此作为教师进行个别化指导、学生课后练习及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测的平台,以期提高艺术生学习法律基础的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3 大学法律基础学习平台设计与制作

法律基础知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在公务员招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中都有很大比例,因此,法律基础学习平台的实用性就更强了。笔者设计的学习平台一则是为课堂教学做补充、强化及检测;同时也普及法学常识,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及信息素养。该平台特别增设了学生“上传试题”的功能,艺术生可以将生活中看到的和法律相关的情景用手机拍下来,或用文字描述出来,提交到学习平台,并据此提出相关的法律知识问题,给出答案,生成一个新的选择题。该题若通过任课教师审核,就会添加到题库中,上传者看到自己的题目被录用,付出得到认可时的喜悦之情可想而知。因此,笔者相信该创新必将大大提高艺术生学习法律基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平台的使用也非常简单,学生只需要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网,输入学号和正确密码即可登录,登录后选择“测试”或“上传资源”等功能。测试题的题型为选择题,内容为随堂检测。测试后系统会自动评分,并比对学生本次答题所用IP是否为常用IP,尽可能减少他人代答的情况。同时系统会将学生的答题及得分情况返回给任课教师,教师在下次课前即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下面笔者具体阐述法律基础学习平台的设计细节。

后台数据库建设 该学习平台的后台数据库用ACCESS2003关系数据库建设,数据库中的表有用户表、试题类别、试题库、学习资料、成绩表、待审资料。

具体表结构如下:

1)用户表(账号,密码,身份,姓名,性别,专业,班级号,所属院校,常用IP),其中账号为学生学号或教师工号,身份为教师或学生;

2)试题类别(试题类别号,类别名称),其中类别名称包括基础知识、事业单位公务员招聘练习、生活中的法律练习;

3)试题库(试题类别,试题编号,知识点编号,题干,正答选项,干扰选项1,干扰选项2,干扰选项3,优秀作答时间,分值,上传者);

4)学习资料(资料编号,知识点编号,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

5)待审资料(资料编号,知识点编号,题干,正答选项,干扰选项1,干扰选项2,干扰选项3,上传者);

6)成绩表(学号,试题编号,作答时间,所用IP,成绩)。

试题的三种类别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艺术生的学习需求。另外因为是自主学习,学生心态放松,不会因害怕答错而回避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测试的信度更高;再加上学生可以上传和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生活或学习中的法律知识测试题,艺术生学习积极性势必会提高。

学习平台的算法描述 该平台的建设工具是Dream-weaver8.0,和大多数学习平台类似,该平台的登录窗口用于身份验证,学生和教师经过身份验证后分别进入不同的界面:学生可以选择“查看得分”“上传试题”“进行测试”和“退出系统”四项功能;教师可以选择“查看学生得分”“上传资料”“审核试题”和“退出系统”四项功能。其中“审核试题”界面,教师先审核学生上传的试题内容、答案及对应知识点,如果合格,则将该题添加到试题库。具体算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

4 前测后测数据比对

笔者分别在艺术生学习法律基础课程前后各进行了一次检测,并计算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各项平均分,具体数据如表1和表2所示。

5 结束语

笔者设计的法律基础学习平台对艺术生学习法律基础课程及应对公务员、教师招考中法律常识试题的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对提高学生学习法律常识的兴趣也是大有裨益。在实验结束时,实验班学生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但学生对常用的具体法律条款内容的准确记忆还比较欠缺,若能将法律学习常态化,并配以相应的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那么学生用法律武器保护、约束自己的意识就会更强,在他们结婚生子后,他们的法律意识也会感染到下一代,如此,也可以为建设法治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彼此交流,并考虑到论坛中言论的合法性检测及安全,暂不创建专门的论坛,只是利用腾讯的QQ群进行交流互动。

参考文献

[1]李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7(5)

[2]韩大元.中国宪法学应当关注生命权问题的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常识题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入馆教育;创新;项目管理;题库

1 新生入馆教育的意义及其开展情况

1.1 概念

新生入馆教育培训是图书馆工作的重点,也是用户教育的核心内容[1],旨在帮助新生尽快了解学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掌握书刊的借还流程、阅览规则等知识,以便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提供的各项服务,获取信息和知识。新生入馆教育在我国已有长时间的开课历史,根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大型数据库的文献检索结果来看,针对“新生入馆教育”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2]。新生入馆教育通常以培训讲座的形式出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也有许多高校借助网上平台进行授课。

1.2 意义

1.2.1 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图书馆一直被誉为知识的宝库,随着教育强国理念的深化和落实,国家地方的财政资金的大力度投入高校建设,图书馆的建筑面积、藏书规模都在增加,许多高校实行了总-分馆模式,多校区办馆也十分普遍。图书馆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建筑,文献资源的形式也突破了单一的纸本载体。因此,如何获得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显得尤其重要。

以南京晓庄学院图书馆为例,馆藏纸质文献达125余万册,中外文报刊2500余种,电子图书73万余册,各种类型中外文数据库40个(资料统计截至2012年7月)。新馆馆舍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馆舍主体高六层,局部三层,拥有阅览座位3000多个。除传统的图书、报刊、电子等阅览区外,还增设休闲阅览、参考书阅览、讨论室等系列个性化、人性化的阅览空间。这样一座面积巨大,馆藏丰富的现代化图书馆,如果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是很难自如的查找资料的。同时,图书馆实行藏借阅一体化全开放的服务模式,对于新生而言,怎样注册、激活校园一卡通,如何通过opac系统进行公共查询,怎样借阅图书报刊、检索数字资源都是新奇而陌生的,他们急需图书馆人员的专业指导。

1.2.2 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机组成

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由文献检索课演化而来,在网络化信息化大潮的推动下,以计算机检索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检索手段和技巧,更注重信息的处理与利用,强调课程的工具性。信息素养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对学生吸取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和研究能力、发挥创造才能都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新生入馆教育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机组成,可以说是学生入学的第一堂信息素养课。通过入馆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学习和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了解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初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图书馆成为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二课堂。

1.3 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新生入馆教育。主要包括传统形式的讲座、培训,编写发放读者手册,图书馆实地参观讲解,入馆教育试卷测试等。近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部分高校将教学课件制作成光盘发放给新生,也有的将讲课内容拍摄成视频挂在网上,为课程增加了时代气息[3]。南京晓庄学院图书馆2011年首次采用VCR的形式,导演拍摄了专题片,邀请图书馆馆员出镜讲解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借阅流程,作为新生入馆教育的的补充。效果良好,受到学校师生的欢迎,不是为入馆教育的一种新形式。

2 新生入馆教育的创新

2.1 项目管理模式的引入

项目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将项目管理的概念引入图书馆学科,并在用户教育方面实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有助于新生入馆教育课程具有一致性和较强的操作性。以南京晓庄学院2010-2013年的四期新生入馆教育为例,每次参与的学生达到4000人以上,授课团队也有10人左右,而整个入馆教育的授课时间段仅有不到两周的时间,如何在短时间内同时开展数以千计学生的课程,并取得良好效果,没有科学严格的管理措施是很难做到的。针对新生入馆教育的上述特点,图书馆成立新生入馆教育改革工作小组,由图书馆领导担任组长,信息服务部牵头,技术部全程参与,办公室组织协调,在新生入馆教育的前期准备、课件制作等方面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图书馆组织了一支有图书馆资深馆员和业务骨干组成的授课团队,统一编制教材(读者手册)、教案、课件,集体备课,定期交流,并制作了新生入馆教育测试题库。使整个新生入馆教育在课程的课时安排、讲课内容、授课方法以及考试等方面,基本做到一致,实现了程序化、模式化的管理。

2.2 新生入馆教育考试题库的设计

新生在参加完入馆教育培训以后,需要进行学习效果测试。面对庞大的测试群体,依靠传统的纸质试卷考试的方法显然不够便捷,入馆教育测试平台应运而生。南京晓庄学院图书馆近年来一直通过新生入馆教育考试题库网络测试平台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参照多家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经验,结合图书馆实际,信息服务部同志拟定入馆教育测试试题100道左右,试题全部为客观题,内容涵盖图书馆历史、馆藏及功能布局、规章制度、资源检索与利用、设备使用等方方面面。命题过程中,与试题内容应与涉及相关部门同志多次探讨,保证试题内容的完整性及答案的严密性。从命题思路来说,入馆教育测试的目的不是为了难倒新生,而是帮助新生尽快了解我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掌握书刊的借还流程、阅览规则等知识。测试的过程也是新生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测试试题约有40%以上的内容属于常识性问题,新生即使从没进过图书馆也能通过浏览备选答案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些试题内容主要是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有20%以上内容属于本馆常识,包括本馆历史,本馆馆藏布局等,读者可以通过查阅图书馆编制的读者手册指南了解这部分内容,在以后实际利用图书馆中逐渐熟悉。试题中图书馆资源检索利用以及图书馆设备使用,占30%以上,能正确完成这部分测试内容的新生已经能比较熟悉图书馆。有不到10%的内容考察新生在实际利用图书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这部分是试题的难点,只有对入馆指南和图书馆非常熟悉的新生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3 新生入馆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

通过我馆的实践和同行交流,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大学新生对图书馆的新生入馆教育培训与测试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新生不会使用自助借还机;有一部分新生不会使用图书馆;新生对图书馆服务认识不充分,不会使用检索工具;新生不知道什么时间能借阅;新生在考完试后,如何了解自己能到图书馆借阅,希望能在什么地方看到本人能借阅的信息;新生没有参加考试却能够借阅图书。

针对以上情况,在今后的新生入馆教育中需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会新生机器设备的使用,包括自助借还机、电子读报机和图书馆检索机,教会新生使用OPAC的查询;二是帮助学生掌握门禁系统和校园卡的使用知识,让新生了解用户名和密码;三是通过多种渠道普及图书分类知识。对于有部分新生还没有参加考试,就能在图书馆借阅图书的问题需要技术分析,查看是否存在软件漏洞。同时,要鼓励新生参与图书馆服务工作,让学生爱上图书馆。

【参考文献】

[1]王雯.高校图书馆开展新生入馆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21):15,395.

常识题库范文第6篇

【摘 要】通过控制习题难度,可以向不同学生提供不同水平的习题,符合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的原则。使用习题难度模型和点数法对全等三角形的证明一节的习题进行分析,发现习题难度模型适用性不强,可以与点数法结合来控制习题难度。

关键词 全等三角形的证明;习题难度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是中国传统教学的重要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数学作业在数量、形式与难易程度上难以照顾所有学生的需求。已有研究建议教师之间可以加强合作,每个教师设计一个层次的作业,建立作业题库,可供教师在题库中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作业。但没有解决习题难度上的问题。

1.习题难度模型

鲍建生在对中英两国的课程难度进行比较时,提出了“数学习题课程综合难度模型”。该模型含有五个难度的因素,分别为知识含量、运算水平、背景水平、探究水平和推理水平五个因素,其中因素又分为不同的层次。吴立宝、王建波、曹一鸣认为:习题难度=0.38 知识水平+0.36 知识点个数+0.26背景。

2.点数法

点数法主要应用于几何题,把推理的每一个条件或结果算作一点,一个条件推出多个结论或多个条件推出一个结论时,每个条件再加一点。对于图形复杂的情况再增加点数,如:必须做辅助线加两点,由图可知得出条件加一点。使用最终结论处点数和作为证明难度的指标。

3.难度分析

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是初中几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轴对称图形、四边形的重要基础。对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版八年级上第12章第二节全等三角形中例题(L)、练习(按顺序分为练习1到4)和习题(X)的题号(TH)、探究水平(S)、背景(B)、运算(Y)、推理(T)、知识点数量(Z)进行分析,得出每道题的点数(D)和难度(N)。部分题目分析如下:

全等三角形的证明部分的习题各维度中的各个水平比重明显不均,作业分层可能存在问题,在一个维度上水平明显聚集的习题,难度计算可能存在较大误差。

使用spss对点数和探究水平、背景、推理、知识点做回归分析,发现探究水平、背景的系数均为负数,也就是探究水平、背景越高习题的点数越低,这明显违背常识,推理与知识点数量系数为正。使用SPSS对点数和难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存在相关性,但相关度为0.384,属于低相关。对点数和其他各项做相关分析,点数与推理水平相关系数为0.645,与知识点个数相关系数为0.773,与探究水平相关系数为0.526,与背景相关系数为0.26,另外知识点与推理水平相关系数为0.748。点数法的计数方法主要受推理水平和知识点数量影响,全等三角形部分的背景对点数影响不足,而探究水平与推理水平的分析方法接近。吴立宝等人的习题难度模型考虑题目的探究水平、知识点数量、背景,鲍建生将证明分为3个层次并不适用于几何证明题。习题3仅比例3,练习1.1多1步,难度却是2.62和1.36,例4的点数是练习1.1的两倍,比练习1.1多了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推理步骤“三角形内两对角相等则第三个角也相等”。点数法中应该减少同理可得的点数,习题难度模型在几何部分也要增加推理的层次。

4.习题难度控制

三角形部分的习题,从习题难度模型考虑,难度主要是通过知识点数量、背景的有无来控制,探究水平可能控制不够精细,从点数法考虑,难度主要由推理的长度、知识点数量控制。几何部分复杂的背景较少,在学习勾股定理之后的四边形部分时,计算维度就会明显影响习题的难度,探究水平要在高难度的综合题出现时才会有较大的区分度。全等三角形部分,难度主要由知识点数量、推理长度、背景的有无来控制。

如例3与例4都是考察ASA,例4比例3增加了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和推理步骤“三角形内两对角相等则第三个角也相等”;习题11比例3增加了知识点“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及相应的证明步骤;练习3.2比例3增加了情境。

5.小结与建议

对教材全等三角形证明部分的习题整理发现,习题难度模型并不适用于全等证明这样的维度偏向明显的章节,可以结合点数法来考虑几何部分的习题难度,增加同一难度的习题数量或调整习题难度。

该研究不足在于:选择全等三角形证明一节的教材习题,范围较小,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对学生进行测试以获取实践的正确率,来确定点数法和难度模型的效果。后续可以对点数法进行优化,修改现有难度模型以适应不同知识模块。

参考文献

[1]鲍建生.中英两国初中数学课程综合难度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2]吴立宝,王建波,曹一鸣.初中数学教科书习题国际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02.第34卷第2期:112-117

常识题库范文第7篇

2011年2月18日,超级电脑“沃森”打败了人类,站在了与人类智力竞赛的最高领奖台上。著名的未来学家库兹韦尔相信,由于信息技术正朝着“超人类智能”的奇点迈进。当这个信息奇点在2045年到来的时候,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慧。

但也有不少科学家认为机器智慧超越人类智慧还只是一个科学幻想,包括麻省理工的计算机学教授罗勃米勒(Rob Miller),Facebook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深度学习专家Yann LeCun,都认为机器算法在一些领域的确超越了人类的能力范围。但在一些领域,例如对社会和文化的认知领域,包括不断发明各种新词汇、传播小猫的视频并点赞,或一起参与构的其他文化现象。这些是机器算法很难企及的领域。

1950年,图灵发表题为《机器能思考吗?》的论文,第一次提出“机器思维”的概念。提出假想:一个人在不接触对方的情况下,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和对方进行一系列的问答,如果在相当长时间内,他无法根据这些问题判断对方是人还是计算机,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计算机具有同人相当的智力,即这台计算机是能思维的。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测试”(Turing Testing)。

图灵测试经常用来检验机器是否具备人的智能,但图灵测试受人为因素干扰太多,严重依赖裁判者和被测试者的主观判断,而且只判断机器是否具备了人的智能,但机器与人类智慧的差距和变化速度并不能得到定量的分析。因此往往有人宣称其程序通过图灵测试,例如2014年6月英国雷丁大学客座教授凯文沃维克宣称一款名为“尤金古特曼(Eugene Goostman)”的计算机软件通过了测试,但很快就被人揭发他们的测试有很大漏洞并由欺诈嫌疑。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定量检测机器智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并与人类智力进行对比,观察可能潜在的风险并进行防范。2013年以来我们在机器与互联智商方向进行了探索,初步成果已经发表在2014年6月6日举办的ITQM会议上,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如何定量分析机器与人类智慧的未来之争。

2.机器与人类智商通用测试方法(M&H IQ)

在心理科学中,智力(intelligence)是最难理解的概念之一。目前有关智力的定义累积起来不下百种,但一个基本共识是,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人类智力的测量即智商测试由比奈西蒙最早提出,1905年比奈西蒙发表了《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即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标志着智力测验的正式出现。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L.M. Ter man)将比纳西蒙量表介绍到美国并予以修订,修订之后的量表称为斯坦福比纳量表,它成为目前世界上广泛流传的标准测验之一。

因为目前机器智力发展还很不完善,不能完全套用对人的智商测试。几乎没有任何机器系统能够完成人类智商测量的操作能力测试,因此我们需要吸收以上智商测试量表的优点,设计新的智力评价体系和建立测试题库。使之能同时对机器系统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类进行测试。这样得出的结果将可以定量的看出机器智慧与人类智慧的差距,通过定时测试,也可以发现机器智慧与人类智慧差距的变化情况。

基于“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基本认知,可以从知识的获取能力(观察能力),知识掌握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知识的反馈能力(表达能力)等四大方面建立新的机器与人类通用智商评价体系,从这四个方面建立15个分测试,并采用德尔菲法对其赋予权重。

具有机器智慧的程序有很多种类,其中搜索引擎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作为目前互联网最重要的应用之一,搜索引擎代表有Google,Baidu,Bing等,这些搜索引擎目前在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高搜索引擎的智能水平。

例如从只能识别文字增加到能够识别声音和图片;引入“语义理解”技术,试图理解用户的搜索意图;通过深度学习,让搜索引擎可以自动识别图像中是什么物体。因此选择对搜素引擎进行智商测试并与人类进行对比将具有典型的意义。

3.世界搜索引擎排名与机器智慧的弱点

根据机器与人类通用智力量表,可以建立机器与人类通用智商测试题库(因为篇幅问题,本文不进行详细介绍),2014年5月我们利用这个测试题库对全世界50个搜索引擎和3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类群体进行测试得到结果如下:

通过测试我们发现搜索引擎在知识的掌握能力上远远超过人类,但在知识的创新能力上全部得分为0。由于知识创新能力在通用智商测试(M&H IQ)的权重更高,因此世界范围的搜索引擎的总体智商大大低于人类智慧,最高的Google的智商值也不到人类6岁儿童的一半。

从上述研究还可以看出智能或智力是由不同的因素组成,例如天文,地理,历史等常识,数学计算,语言翻译。这些方面机器或互联网已经远远超过普通人类的能力,甚至强大到令人恐怖的地步,这也是库兹韦尔的观点能够震慑住很多人的主要原因。

但我们往往忽略,除此之外,智力还包括猜测预测,排列组合,规律发现,创新创造,伪装欺骗等更高等级的智慧因素,而在这些方面,机器和互联网表现的基本为0,更不用说与婴儿比较。

常识题库范文第8篇

关键词:驾证式考评;知识考评;技能考评

一、“驾证式”考评提出的背景

1.高分低能与高能低分现象

在传统普通学校的教育评价活动中,高分低能或低分高能的现象并非个案,如果以普通学校的教育评价的分数标准衡量职业院校的学生,其中大多数可能并非优秀甚至是不合格的,但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与能力的高低完全对称,这直接导致了考评活动的低效或无效。职业教育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不能以分数论英雄,而是要采用符合职业教育规律,适应职业院校学生身心特点的考评模式、方法,才能真正达到考评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根本目的。

2.“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用工荒”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从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来看,未就业的大学生人数要远远大于全国用工缺口。就业难除了大学生不愿意接受低于自己预期的工作,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经济危机下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导致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脱节,毕业生难以胜任当前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

3.入职与长远发展的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围绕工作岗位选取课程展开教学,增强岗位适应能力是当前职业院校的普遍做法,但是,职业院校提供的教育毕竟不同于短期的职业培训,顺利入职、就业只是必须的目标,学生、社会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有更高的要求、更多的期待,如职业发展上的更大潜力、人格完善、心智成长等。考评对教学具有不可比拟的导向作用,职业院校应强调就业,但更应在乎学生的就业质量,即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教育对学生生命提升的作用。

正是基于上面的原因,浙江广厦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了“驾证式”考评模式。“驾证式”一词源于机动车驾驶证考核,要取得驾驶证,必须要经过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理论考试和场地、道路驾驶技能的实践考试[1],且在学习过程中配有经验丰富并经统一考试合格上岗的教练师傅,师傅的训练水平、教学态度、人品及考试通过率都是驾校学生选择师傅考虑的重要因素。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驾证式”考评模式与驾校的考评方式相似,强调把知识的获得与职业中的技能、工作任务、项目联系起来,将考评分为“应知”与“应会”两部分,两部分考评成绩独立而内容联系,既不一味注重理论知识偏废实践,也不让学生一味盲目操作实践,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置若罔闻,而是学时联系做,做时加深理解学到的理论知识,学做结合,知行统一[2]。

二、基于全面发展的“驾证式”考评的实施框架

(一)考评的支撑——课程、教学与考评的一致性

如果教育的预期目标是教会学生掌握使用某类机器的技能,那么教学中就该使用一台真实的机器,课程组织应该围绕关于机器使用的相关技能和知识展开,只有当课程内容、教学实施、考核评价目标一致、彼此统一协调为有机体时,教育的效力才能达到最大,考评才是有意义的。

要达到这种一致性,应依据职业工作的岗位要求,结合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的认证要求,确定若干个教学和考评目标,继而设计课程内容,实施教学过程,按照这种逻辑,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什么知识和技能,就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考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如以往的《旅游英语》教学,除了课程中添加旅游相关的词汇和文章,教学、考试与普通英语无异,丝毫不能体现出本课程的独特性和与未来从事职业的联系性,经过改革后,《旅游英语》根据旅游工作的性质,设置旅游购物情景、旅游景点双解的现场模拟展示,融学于景,词、组、句渐进式知识传授,讲、学、练一体化呈现,让学生在图片、视频的情境学习中融会贯通。

(二)职业能力考核——对接职业岗位

1.知识考核——设置难度级别与职业能力等级相匹配的知识题库

为了把知识考核融入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及时改进,“驾证式”考核非常注重平时评价,并且对讲授的知识多次测试,直到完全掌握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必须、够用”的知识,但每次从出卷到组织考试再到批阅、分析考试结果是一个极其繁杂的工作任务,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经过学院推广课程试题库的建设,实行无纸化考试后,这个难题迎刃而解。

在建设试题库时,教师把职业岗位相关的理论知识、工作常识,根据学习难度把试题分成A、B、C、D若干等级,考试时可以根据考试目的、考察侧重点的不同,设置不同难度等级在考试中所占的分数比例。试题库不仅能够重复使用、不断优化,减轻劳动强度,而且每次考试后,教师都可以快速地通过电脑进行错题统计、试题分析,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发挥评价的诊断和促进学习的作用。

题库的作用除了可以多次使用,快速检查错误外,还可以通过个性化的选题设置,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降低所抽取试题的难度等级,引导其职业学习入门,通过难度低的知识获得不断增加学习上的自信,逐级进阶;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加大试题高难度等级的比例,引导他们储备更多知识,掌握更高深的职业技能。

2.单项技能的考核——胜任具体工作岗位某工种的技能要求

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对应的岗位工种有钢筋工、砌筑工、抹灰工、架子工、木工等,每个工种都涉及要胜任这个岗位所必须的操作技能,如是否能按图纸完成一段墙的砌筑?是否能完成一个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钢筋绑扎?这是作为砌筑工、钢筋工入职的必要前提。工种的操作技能可以通过几周的实操培训掌握,但对职业院校学生而言,目标不仅在于此,一是通过现场实践,融会贯通施工技术及管理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二是通过工种的实操训练,掌握这些工种的基本技能,考取国家技能鉴定证书,为入职做必要的资格准备;三是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围绕某一工作领域再深入钻研。

技能的学习和考评能促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单项技能—抹灰工考评是看学生能不能将砂浆涂抹在建筑物的墙面、地面或是顶棚上,但是随着职业情境的不同,这项技能的考核也随之改变,如不同的工程、装饰要求,以及建筑物防潮、保温、降噪等特殊工作要求,就需要学生去考虑选择合理的材料制成砂浆,这时就把技能的考核与理论知识的学习联系起来,利用基本技能的考核将工作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再现,进一步引导知识的学习。

3.复杂技能的考核——能完成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简单技能更多是一项可多次重复的操作技能,如流水线负责某一工序的岗位能力,它的特点是多次训练即能达到熟巧的程度,如只会砌墙,懂得梁钢筋的绑扎,但难以窥得建筑的全貌,而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多涉及的是一个工作流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

对复杂技能的考核,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仍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为例,要求学生完成小型砖混结构的建造工作,学生要经过图纸识别,构造柱、过梁等构件的设计到任务的最终完成,考核了学生多方面的技能掌握情况。

4.综合技能考核——能构思、设计、操作完成某一产品、项目或工程

如果说简单技能对应的是各工种的操作人员,复杂技能对应的是现场施工技术人员,掌握能解决与情境相关的工作任务的技能,那么,综合技能对应的是技术管理人员、施工技术员、技术主管、现场工程师等,对综合技能的考核,也是以这些职业所需的能力、知识、素质展开的。

以工程产品、生产流程、生产周期、项目为载体组织考核,建立各课程知识间的相互关联,他们不是只能从事简单重复的技术工作,而且具有团队合作、交流沟通、创新和大工程的视野,除了掌握基础知识、技能方面的能力,也包括产品(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基本工具(软件)的使用、选择与测试材料等能力。

5.技能大赛——“做中学”的重要环节

自从2008年中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第一次举办以来,大赛得到了中央、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得到职业院校教师、学生的拥护和热情参与,社会各界的关注。浙江广厦建设技术学院十分重视参加各类职业教育竞赛,充分利用竞赛来判断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的程度及实践能力、素质,已取得全国模具大赛一等奖、数学建模一等奖、计量计价比赛一等奖等数十项奖项。

学院并不是把技能大赛局限于少数人参与,通过突击训练夺得几枚奖牌,而是紧紧围绕项目开发校本教材,将有关课程的学习以项目的形式关联起来。除了参加国家、省、企业、行会等组织的技能竞赛,学院把技能大赛作为常态化的校内考核方式,至今已举办了八届校内“学生技能大比武”,不仅与国家、省、行会等技能竞赛对接,检验了参赛学生的技术能力,也检验他们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创新等能力。同时,学院还有针对教师的技能大赛,提高教师作为“师傅”的实践能力,以身作则、教学相长,充实教师为学生提供更贴近职业情境、传授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能力。

(三)习惯、兴趣、人格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除了制订严格的、系统的课程、教学、考核计划,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的探索也值得一提。职业能力考核,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职业人”,为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学校通过每日的早操、晨跑,文明寝室评比等项目,发展、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通过全员育人,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挑选能为自己提供更个性教育及建议的个人导师,形成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在此过程中,学生从“职业人”走向更广阔的“社会人”,教师则由以往的“业师”走向发挥更深远、更持久影响的“人师”。

三、“驾证式”考评的学生反馈及改进

毕业生的反馈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学校学到的东西能马上在自身从事的工作中应用到,这是学生们最切实、最直接的反映,这是因为学校从课程、教学、考核方面都尽可能地接近职业情境。建筑类专业的1∶1建筑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数控、模具专业拥有先进的设备,旅游、外贸、酒店专业都有亲自接触实际项目的机会。这些经历都为学生走近产业、了解实际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毕业生的座谈中提到的从严治院的考核方针对他们性格中坚韧、不怕吃苦、坚持等习惯的培养,让他们在工作中尝到甜头,因为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一线的基础业务工作,学生只有吃得了苦,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取得进步。

同时,毕业生反馈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对创业的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也是日后学院考核改革的一大方向,不但让学生能顺利就业,而且要高质量地就业,要让一批有条件、有能力、有创业精神的学生更好地创业,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持续的支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