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岳阳楼记课件

岳阳楼记课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岳阳楼记课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岳阳楼记课件范文第1篇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滥用,教学效率不高

刚出现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觉得新鲜,学生更觉新鲜,把精力都用在那色彩缤纷的画面上了,上课就是在看电影,一旦向学生提问题,他们就懵懵懂懂、支支吾吾,不知所云,课堂学习效果不佳。所以有的教师就放弃了此种教学。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内容少,45分钟所学习的知识少,还不如不利用多媒体授课的内容多,因此也就放弃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还有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画面死板,只是把画面一个一个拼凑起来,讲解完这个画面,再点击出现另一幅画面,没有动感,自然也就不够生动,存在着一些缺憾。

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好事,让学生乐学。但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质量需要提高,教师这方面的能力还应有所提高。

二、讨论形式乱用,教学效果不佳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于是课堂讨论成了时尚。讨论本是好方法,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口头表达与明辨是非的能力。于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全班讨论、大组讨论、小组讨论,花样很多,似乎无讨论不成“好课”,浪费很多时间,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低效状态。这就使一些教师进入误区,盲目全盘吸收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应选择适当的方法,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宗旨,少摆花架子,多讲实效。

三、课堂内容生成的不适当或不适度

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它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境、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所以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常常是课堂富有活力的体现,但要过分强调“生成”,常造成“不适当”或“不适度”。适当,指对生成内容的价值判断,即值不值得去生成。如某位教师讲授“岳阳楼记”时,就出现此种情况:

师:作者和文中的滕子京都是被贬之人,他们心情难过、悲伤、抑郁。请同学们劝劝他们。注意称呼!

生:范爷爷,您虽被贬,但一定要心胸豁达,会渡过难关的……

“劝”这个环节共找了4名学生,“劝”的内容老师提示是范仲淹心情抑郁……,可这与本文主题写范仲淹“忧乐天下”无关啊,所以此段教学生成就属于不适当。此外,所设问题是劝“他们”,可学生只劝范仲淹一人,教师也没有指正,结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而所谓适度,是指对生成容量的控制。过度的生成会喧宾夺主,脱离文本或歪曲文本,影响正常教学目标的实现,生成不足也难以达到最佳效果。同样在讲授“岳阳楼记”时,教师想进行德育渗透,其中有两处很离谱。一是讲完前三段,让学生齐说“老师您辛苦了!”,学生说得声音宏亮,也很齐,但听起来就是本节课的变音,很不和谐,不利于突出中心;二是分析文章第五段时,教师设题:范仲淹虽遭贬,但他仍胸怀天下,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生:应好好学习,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岳阳楼记课件范文第2篇

现代教育家特别强调美育的重要性,他在我国美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应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他还认为,“美育者,应用美育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性情为目的者也。”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美育就没有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美感

1.感受音乐美,增强语感和想象力

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将音律与节奏相结合,创作了音乐艺术。巧妙地运用音乐艺术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情感、思维及个性特征活跃起来,产生出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语文教材中散文、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余音绕梁,使人回味无穷。(1)把握语句的节奏,培养良好的语感。语言的节奏与韵律和谐,其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富有节奏地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2)视、听相结合创设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饱含着丰富的情境。如能使音乐与语言完美结合,就能创设出良好的情境。如教《岳阳楼记》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随着跌宕起伏的音乐观看岳阳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的雄伟壮丽的景色,让学生感受岳阳楼之大观,让学生在美的音乐中享受、感悟,得到美的熏陶。

2.玩味文段的图画美,激发爱国热忱

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相当强,语文教材编有大量优美且富于教育意义的彩图和插图。老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图画美、图案美,唤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例如:《周庄水韵》的彩图,描绘了中国水乡之美。学生边听配乐朗读边观看图画,让学生“像是走进了恬静的中国水乡画卷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豪情。

3.欣赏形象美,塑造审美心理架构和培养审美情感

中学语文课文为我们提供了栩栩如生和有血有肉的各种典型形象,我们教学时可借此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架构,培养审美情感。如《百合花》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描写,使人物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加深了读者对美的内在精神的体会。

三、审美教育要贯穿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之中

当然,我们不能片面追求审美教育而忽视语言文字的教学,应该钻研教材,置身于教材之中,教会学生从教材中学到美,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陶冶爱美的情趣。

四、审美教育的同时进行审“丑”教育

1.用“丑”来陪衬烘托美

有些课文中的“丑”是用来陪衬烘托美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同时教学美与丑。如果忽视“丑”的教学,不引导学生加以审辨“丑”,那么美育就显得不够完美了。

岳阳楼记课件范文第3篇

一、积极问学:激活学生的语文学习力

问题是文本的心脏,也是语文教学的“起搏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懂知识”转向“会学习”,从“学问课堂”转向“问学课堂”,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乐问,以“问”引思、以“问”促学。要通过自问、互问,高扬学生语文学习之帆,培育学生语文学习之力,蓄积学生语文学习之能。通过“问”,引领学生卷入语文文本探究之中,形成学生对文本的陌生化的洞察力和思维转换的想象力。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发问,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让学生生成不同的文本见解。

例如:教学《变色龙》,有学生问道,“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写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色?”有学生问道,“写两三次变色不行吗?”由学生生成的真问题,探寻文本学习的重点,引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真正发生。通过学生的文本探究,学生把握了“奥楚蔑洛夫是怎样随着案情的变化而变化的”,理解了“这种变化之后不变的东西”。运用这种“变中不变”的方法,学生自主分析已经学习过的小说人物,将语文推向深度学习。他们有的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有的分析范进人物形象,等等。学生因“问”而学、循“问”而学,学解决了“问”,学又产生了新的“问”。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感知文本的内容,感悟人物的形象,领会文本的内涵。通过“问”,开启学生语文学习心智,砥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问”与“学”相互促进、同构共生,“问”是“学”的发端,“学”是“问”的践行。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学生在“问学”过程中,要始终站在“课中央”,他们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得到充分展现。

二、自主探学:生长学生的语文学习力

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是让学生形成具备适应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必备品格和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重视问学,还要重视学生的“探学”。在“探学”中,引领学生对文本慢慢品味、细细咀嚼、反刍,通过文本感知、文本思维、文本想象等活动,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品格修养和人格濡染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讲解、探究、交流,教师要主动跟进、及时把脉、积极问诊、精准回应。学生的自主探学促进着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学生探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助学,不仅助语文知识,更助语文学习方法、助语文学习平台。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的时代背景,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自觉地借助网络、微信、微博等技术平台,借助“观看微课”“观看微视频”等学习方式展开跨界、跨域学习。例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笔者首先让学生借助课外书如《古文观止》,借助“古诗文网”“百度百科――岳阳楼记百科”“百度贴吧――岳阳楼记吧”“百度图片――岳阳楼图片”等平台展开“先学”。学生将先学中的问题在微信、朋友圈中晾晒,引发热议。在先学基础上,引I学生读,在读中体味文章音韵美(词句平仄)、音乐美,感受文章语言美(词句的长短)。引领学生感悟文章意境美写法,如第二自然段白描――“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第三、四自然段工笔――“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学生披文入情,领略秋日和春天洞庭湖之美,尤其是表色彩的词句,学生欣赏、感悟。剖析文本结构,领略文章虎头豹尾之艺术。尤其是描写洞庭风光的结构,明与暗、阴与晴、悲与喜,从“景异”暗示“人异”,即古仁人的异乎寻常的忧乐观。由景而人,学生感悟文本中内化了作者的人格之美。学生受到情感濡染、品格教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思想标高。

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有形的,具有可触摸、可操作性,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又是无形的,具有指向性、统摄性等。自主探学,教师不仅给予学生文本赏析之方法,更给予学生文本学习之方法、资料搜集之方法。在这个意义上,一如印度教育家米特拉所说,“未来的数字化时代不再需要语文、数学,大家需要三项技能:一是阅读;二是搜索;三是辨别真伪”。

三、深度研学: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

致力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建构,必须让学生展开深度研学,重现文本的魅力。文本语言背后的东西是思想、情感,思想情感附着在语言文字之上。海德格尔说,“诗人让语言说出自己”。马克思也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在深度研学中,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深度的精神对话,引领学生的言语思维、言语想象,完成从“言”到“意”的转换。文本的“言”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意”,学生就有了表达欲望、诉求、冲动。因此,在深度研学过程中,学生的言语阅读力、思维力、表达力等都能得到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由此生成。

例如:教学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对于诗歌中的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笔者教学中抓住“悬”,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文本思维、想象:如果帆端端正正高挂,风非常猛,帆会成什么样子呢?帆只能成为弧形。只有顺风、和风,帆才能够“悬”,所以“正”字隐藏着风顺、风和的意思。启发学生深度思维:在怎样的水面上航船帆会“悬”着?只有开阔的水面,才能有此景。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风和都不会有此景象。因此,著名诗评家王夫之指出,这首诗的妙处在于“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另一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敏锐捕捉“生”“入”两个诗眼,让学生联想一天的日升日落,昼夜更替的壮观美景:当残夜还未消退尽,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经呈露春意。这一联开阔雄壮、气魄博大,因此受到了当时宰相张说激赏,写成条幅高悬,以作为范式。这种对于诗眼细节的捕捉是需要师生、生生对文本展开深度研读、深度开掘的,甚至需要用一种“文本崇拜”的姿态来研读文本的。只有对文本展开精细化、精致化的解读,语文教学的大树才会苍翠欲滴、生机勃勃!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对于文本字面意思的理解没有难度,然而要想让学生通过文本字面的意思理解文本的内涵、表达的精妙,让文本走进学生心灵却不太容易。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文本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联通起来,引领学生展开文本思维、想象,发展学生的言语禀赋、审美能力,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精神高度,才能有效避免文本解读的浅表化、随意化。

培植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圆心。围绕核心素养,语文教学要激活学生的语用,发展学生的语思,形成学生的语感,进而建构语文教学新的实践样态。学生的文学经验、文本解读经验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营养基”,能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有效给养,催生着学生人文精神的发育。

参考文献

①戚成林:《发展核心素养》,享受语文生活,《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6年第5期。

②陈连林:《深度学习:致力语文核心素养的建构》,《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6年第2期。

岳阳楼记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创造性;实践活动

语文课往往是一成不变的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老师问、学生答。语文课后,常听学生懒洋洋地说“没意思”。其实,只要我们用心,也可以让学生惊呼:妙哉,语文课!

我的做法是加强语文创造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掌握语文知识。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活动形式。

一、补写小说情节

很多的小说都有留白现象,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去买《山海经》的过程就被一笔带过,没有详细去写。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也留给语文老师一个极好的教学作文的契机。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把握,去合理想象不识字的阿长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学生们对这一话题十分感兴趣,都积极思考,争着说出自己构思的小说情节。

一节课,师生都极其兴奋。每当一个同学发完言后,其他同学马上就举手给予评价。虽然,每位同学的发言都被限定了时间,但还有好多同学没能争取到发言机会。一听到下课铃声响起来,这些同学不约而同地发出失望的叹息声,大家纷纷意犹未尽地说:“怎么这么快!”。我趁机说:“我们也做一回小说家,我和大家一起都来写写,如何?”话刚说完,下面就是一片欢呼。

这样的活动不仅增进了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现象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汩汩涌出,创作的激情被点燃,作文思路也被愈拓愈宽。

二、制作Flash课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教学散文或诗歌时,只是让学生通过字面去感悟课文,或者由我们口头去描述,很难让学生深刻把握其中的意境。偶然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利用Flash制作的歌曲,感觉歌词被具象了。于是突发奇想: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也引进这种技术,先期制作出一段Flash,让学生欣赏文章的同时,能看到几幅带有音乐背景的画面,让他们自己去“听其声”“临其境”,岂不是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

为此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又向学校的微机老师请教如何制作Flash。并且专门让微机老师为我们班级的同学讲授了简单的Flash制作方法。之后,我建议学生们和我一起制作Flash进行备课。在教授《桃花源记》时,在轻音乐声中屏幕上出现了粉红的桃花瓣从树上簌簌飘落的画面,在微风中花瓣被吹得漫天飞舞,有的落到溪水里,有的落到满是鲜亮小草的地上,同时屏幕下方滚动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话。我们师生一起欢呼雀跃,这是我们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

很快,我们班就诞生了各种版本的《水调歌头》《岳阳楼记》《丑小鸭》等,语文课已经成为同学们期盼的课程。

三、编演课本剧

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几位有表演才能的同学根据课文内容表演了一场精彩的戏剧。文中人物的语言、情态、心理、动作被他们表演得惟妙惟肖,再加上合理的加工想象,使得戏剧情节在某些地方超越了小说本身。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无形中得到培养,少了说教的尴尬。作文中该如何去塑造人物才能更吸引读者是这次创造性实践活动最大的收获。

学生创作的激情被点燃,把以前的课本翻出来,编排了《世说新语》中的《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故乡》等,可谓是乐此不疲,孜孜不倦。

岳阳楼记课件范文第5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幅提高学习效率

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从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与学就能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说,激发学习兴趣,对开发高效的语文课堂是一个很好的策略,能达到语文教与学的双赢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赏识教育法、成功体验法、目标倾斜法等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有效构建高效课堂

思维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经常的训练形成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训练,努力改变单一呆板的思考模式,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在教学中不要太拘泥于书本,要有自主性、创造性、灵活性,增强自由度,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高效课堂的真正缔造者。

(一)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二)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三)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疑难点,引导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教师才能重视这种学习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在教学中就会节约很多时间,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争做高效课堂的主力军

要构建一个“高效的好课堂”,首先要锻造锤炼出一个“好老师”。因为“好老师”是“好课堂”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认识提高了,业务素质增强了,教学技能提升了,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有改革创新的意识,树立体现课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要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要有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要有较高水平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要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要有美好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要有一颗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要有博采众长、虚怀若谷的高尚品格,要有善于思考、奋发进取的创新意识,要有善于总结经验、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进取精神。总之,要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快速实现“角色转变”,快速成长为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四、加强学科整合,让信息技术快乐语文课堂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成为高效学习者。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学习平台,为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提供了崭新的天地。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课件图像清晰、色彩逼真,展示过程和显现内容十分简便,有刺激感官的作用,能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巧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实现多渠道信息交流,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从而增大了课堂容量。如在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时,笔者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天下名楼及岳阳楼与洞庭湖美景的图片,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学生边眼观画面,边陶醉于岳阳楼与洞庭湖的雄伟壮观、水天一色的神奇景象中,产生新奇感。这样,学生就会很快地进入学习情境中,内心产生探索的欲望,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合理、巧妙地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上借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激活思维,发挥自主创造,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语文高效课堂的形成。

岳阳楼记课件范文第6篇

文言文俗称“古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文言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爱读“古文”的积极性,开发学生智力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做到激“情”激“趣”,在“巧”字上下功夫,把立足点从讲翻译、讲文言知识转移到指导学生多诵读上来,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合作探究,深化理解,熟读成诵,从许多优秀古诗文学习中获得思想的启迪。

一、以“读”导“学”,引导学生爱背“古文”

学生怕学文言文,很主要的原因是怕背文言文。而怕背文言文是由于读不好文言文的缘故。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做好文言文诵读的指导工作。一是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文言文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的现象很多,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及时地予以纠正。读准句子的节奏,也就是理解了语句的大意,停顿错了,意思的理解就会发生错误。如《狼》一文中有一句“其一犬坐于前”。学生会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而正确的停顿应该是:“其一/犬坐于前”。读出语气和语势,就是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如《公输》一文,公输盘所说的几句话要用不同的语气朗读:“吾义固不杀人”,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要读出他心里发虚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要读出他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二是要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在文言文教学时,要创新教法,重在学法指导,诵读形式多样并用,可以采用齐读、小组读、男女生分组读、分角色读,也可以采用比赛形式,或教师读上句学生接读下句,这样学生就能在愉快中诵读,加快了背诵的速度。还可以巧妙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设置生动形象的场景,让学生通过直观画面来诵读。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以制作这样的课件:太阳将要落山了,一位风尘仆仆的游人骑着一匹瘦马,迎着萧瑟的秋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道旁是缠满枯藤的老树,还有将要归巢的鸟儿;一座小桥下溪水流淌,溪边人家炊烟袅袅,而游子却身处天涯;想到凄凉的秋夜又将只身一人,只觉肝肠寸断,禁不住潸然泪下,让学生通过见到的景物展开联想,体会游子的乡愁。又如王维的《山居秋瞑》、李清照的《如梦令》、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其内容制成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根据画面描绘的次序号识记背诵。通过这样的诵读指导,学生必然会被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爱背“古文”。

二、边“辩”边“诵”,引导学生领会“古文”蕴含的道理

学生在多读多背的基础上,让学生边“辩”边“诵”,使课堂气氛“活”起来,“辩”和“诵”能加深理解,辩论一遍理解就深一层,理解得准,理解得深,也就背诵得更好,更快,更能领会“古文”蕴含的深刻道理。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一方面让全班同学动手,把各自不懂的字、词、句指出来,先分组讨论,解决一批,再全班集中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教师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但不把结论强加给学生,允许有遗留问题,鼓励学生课外通过其他的途径解决问题。另一方而,就课文内容,句、段的含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动机,精美语言,独特风格,人物形象等展开辩论。如我教《宋定伯捉鬼》时,让同学们就宋定伯和鬼这两个形象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辩论的一方认为,宋定伯年少胆大,智勇双全,能把握时机,且有商业头脑;而鬼却外强中干,自作聪明,愚不可及。因此,此文给我们的启示是:面对貌似强大的敌人,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获胜。辩论的另一方则认为,宋定伯人小诡计多,奸狡臣滑,不守信用,见利忘义,无一可取;而鬼则天真善良,不谙人世,诚实可怜。因此,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不可轻信他人,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要培养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我们都知道选入初中课本的古诗文,有不少篇章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比如《论语》十则中讲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对学生很有启迪作用;《卖油翁》讲的是熟能生巧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了在忧患中生存发展,在安乐享受中萎靡死亡的道理……这些道理比较抽象,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既“加快”了对“古文”的背诵,又领会了课文蕴含的道理和意境,更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岳阳楼记课件范文第7篇

转变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7—0040—01

时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效或低效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缺乏激情,缺少研究,组织教学不力,教学陈设化,满堂灌。学习主体学生在课堂中情绪低迷,被动应付,消极怠工。因而,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实施高效教学策略,迫在眉睫。在学习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笔者反思自己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在努力实现语文课堂高效教学方面做好“三个转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能力的转变,逐步体现教育的本质

语文课堂中,教师的任务应在教授好语文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语文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语言表达、人文启智、性情陶冶和意志的锤炼。语文资源较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要充分利用身边的社会资源,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材与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教师的范围,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所学的语文内容去广泛收集信息,可通过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还可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等手段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还可以从家庭、邻居、公共场所等人们的交流中获取知识。当然,教师应提示学生要善于倾听、观察、动脑筋,要善于把自己认为好的内容、有用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要运用已有的能力和方法对新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和归纳等,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运用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运用,在学习其他学科时运用,在社会生活中运用。

二、从纸质教材为主到“立体化”教材的转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远程教育设施及资源中的课件、视频等,使教具“立体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能为学生接受知识提供丰富的感官接受基础,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接受信息离不开视听,要使学生感知、理解就要依靠多种渠道,获取多种信息,使多媒体多渠道、多视角地呈现教学内容,使之形象化,从而达到变深为浅、化难为易的目的。如,在学习古诗文《岳阳楼记》一文时,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图画与音乐的配合下进行真情朗诵,让学生置身情、景、声交融的场面,真正领会教学语言、画面语言与音乐语言所带来的综合美感,进而更深刻地理解词的意境与情感。

三、从传统教学法到自主性、探究性、协作性学习的转变,产生多样有效的教学效果

岳阳楼记课件范文第8篇

一、创设情境法

利用电教媒体,创设种种优美的情境,让绚丽明艳的色彩,赏心悦目的画面,引人深思的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活泼地走进课堂教学中。如,在教学郦道元的《三峡》时,播放长江三峡的课件,让学生了解长江三峡的自然风光,给学生视觉的刺激,引导学生走进三峡,再导入课文,使学生有一个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知过程,教师适当插入导语,引入新课,效果明显。又如,在教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时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二、歌曲导入法

唱歌、听歌是初中生最喜欢做的事之一,以唱歌的方式导入课文,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饱满,从而提高听课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唱歌方法可以采用听录音、独唱、合唱等方式。下面举一例加以说明。

余光中的《乡愁》导入方法:

教师:今天我们先听一首罗大佑的《乡愁四韵》,会的可以一起哼唱。

播放录音。

听歌完毕。

师:乡愁是许许多多海外游子的心结,也是许许多多海外作家进行创作的不朽的话题,历久弥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罗大佑的《乡愁四韵》蕴含着强烈的思乡之情,学生听了这首歌,再结合课文来学习,无疑也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情感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而这样的导入就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爱国情感的基调。

三、诗文名言导入法

引用与课文内容有密切相关的诗文,名言警句,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常用此法,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诗歌、散文的审美能力。如,在教学《一面》的导语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近代中华民族抗争史上一位英勇战士的格言。他没有抢,却有一只直刺黑暗社会的正义之笔;他没有万贯家财,却有着一颗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博爱之心,他就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该导语以鲁迅的名言来加强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使学生更加敬佩这位把整个生命都献给革命事业的伟大学者,之后,再来学习课文,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四、讲故事导入法

讲故事,学生兴趣最浓,也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恰当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小故事的来源有多种渠道,可以是历史的典故,也可以是神话传说、童话寓言等,教师甚至可以根据课文的需要虚构一个故事。

如,在教学《吾家有女初长成》导入法时,教师:今天,我来讲一个童话:从前有一只鸭妈妈,孵出一群小鸭,在这群小鸭中,有一只小鸭不像其他小鸭一样小巧、美丽,长得又粗又笨,鸭妈妈最后不再喜欢它了。可是孤独的小鸭最后变成既高贵又美丽的小天鹅。同学们,这个童话的名称是什么?学生回答:《丑小鸭》。教师:《丑小鸭》虽是一则童话故事,但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丑小鸭的故事,恐怕你们当中就有几只“丑小鸭”。程乃珊的《吾家有女初长成》里边的女儿就是当今的“丑小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