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文章

小学文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文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文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个性化学习;学习策略

文言文是全人类公认的伟大的道德智慧宝库,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是古代文学的结晶,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新课标要求小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受文章的深刻道理,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人生启发。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言文的释义,体会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表达形式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阅读起来必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随着个性化学习模式的实施,在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三环节中,如何才能学好小学文言文,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谈论的焦点。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对小学文言文个性化学习策略的几点认识。

一、个人学习:准确朗读,培养语感

在个人学习的环节中,应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意,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个人学习的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一定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和理解文章内容,做到熟读。

朗读文言文要建立在熟练的基础上,正所谓“熟读成诵”就是这个道理。另外,朗读还应建立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这样,才有利于读出文言文的感情和韵味。如,在教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论语〉四则》的学习中,笔者就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初步感受凝结在语句中的儒家思想。在个人学习的环节中,教师要做好对个别学生的朗读指导,细心倾听学生在个人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指导,注意梳理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为集体辅导做好准备。

二、小组学习:交流疑惑,达成共识

在小组学习环节中,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形式,交流课前所做的翻译。教师应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进行准确翻译。如,长春版六年级上册中《贾岛推敲》,“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可直译为“在驴上吟诗,举手做推敲的手势”。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如“贾岛初赴举”中的“贾岛”为人名,可不译。又如“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翻译时应在“遂”的后面将省略的“与之”补上。因为老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翻译和熟读课文,所以在小组学习中不必一字一句地翻译。只要把一些重要的字词、特殊的句式、词类的活用现象讲解清楚,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将其疏通,个别不懂的再留待全班学习时解决,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悟性。

三、全班学习:思想碰撞,多元化地理解

在全班学习环节,对于文言文首要的还是朗读的集体练习,但时间不可过多。重点应放在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与观点的碰撞上。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让学生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理解课文也自然水到渠成。如,对《〈论语〉四则》,在加强朗读的同时,引导学生对“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语句进行多元化地理解,允许学生结合现代生活进行有个性地解读。

此外,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非语言因素”,如人物、情节、内容、主题思想等,让学生去复述、改写、辩论、写读后感、表演等。如,学习《荆公改字》后,可让学生讲故事;在学习《贾岛推敲》后,可让学生改写成记叙文或表演等。在学生做上述练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加进一些课文中没有的因素。这样,既巩固了对课文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延伸、创新了文言课堂,达到了“古文新教”的效果。

对于个性化学习策略,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这是对“因学而导”的平实概述。个性化学习策略,能给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乐学。根据不同的文言文内容,我们还要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掌握了适宜的教学方法,就能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充分引导学生吸收文言文这份珍贵的遗产,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黄兰秀.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法[J].教法研究,2013,32(128).

小学文章范文第2篇

合作方式:

1.文学社每期邮寄该社的电子版或实体期刊/报纸/校报,意林《童话》将择优刊登上面的文章。同时,配发文学社简介及“本文由某省某学校某文学社提供”,稿费80-200元。

2.文学社可申请开展“意林杯”征文/书法/演讲等文化活动/比赛,经意林《童话》审批后举办,奖状可加盖意林传媒集团公章。

3.合作的文学社,必须在其期刊/报纸上明确注明“意林《童话》中国知名中小学文学社联盟、意林《童话》选稿基地”字样,并寄来至少一本/份以供意林《童话》收藏。

4.欢迎校长/文学社社长给意林《童话》题字,杂志会予以刊登。

5.意林《童话》会给文学社邮寄每期的刊物,文学社应积极组织社员学习,并将评刊意见汇总反馈给少年版编辑部。

加入步骤:

如实填写报名表,邮寄给编辑部,经审核通过后,颁发会员证。

会员福利:

1.会员均有资格参与由文盟举办的各项活动,如与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合办的“意林杯”

“读好书、学先锋、争四好”励志教育主题活动、十佳文明文学社团评比、文学社新秀风采大赛、意林文盟精英论坛等。

2.加入文盟的学校可以申请承办“梦想于行,励志于心”全国励志演讲活动,此活动是由意林传媒集团主办的常规性活动,不向校方收取任何费用。

3.组委会每年在文学社联盟会员中选拔部分优秀文学社团,并在意林《童话》等杂志及意林官网上宣传推介;每年评出优秀社团负责人(社长)奖、优秀指导教师奖,获奖教师均有机会被吸纳为意林教育研究院的理事会员,可参与课题研究、图书出版编写等;每年评出若干优秀小记者、小作家奖等,获奖者均可获得意林文盟授予的证书和丰厚礼品,并有机会参加意林暑期夏令营及推荐去国外参加比赛、学习访问等。

声明:

意林中国知名中小学文学社联盟是意林传媒集团旗下的《意林》杂志社发起,由意林教育研究院承办的纯公益性的组织机构,旨在提供文学交流的平台,不向组织和个人收取任何费用。

小学文章范文第3篇

【关键词】情感;教学;涵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46-03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后又提出,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进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众所周知,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名篇。不过,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较大。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而文言文情感教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常见的文言文情感教学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入迁情:通过创设导语迁移学生学习的兴趣

明代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恰当地创设导语,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但我们回顾小学语文前九册的教材,编者早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文言文名句,诸如“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之类的前人警世名句,还有几十首古诗词等。教学时,教师适当地将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导语,会极大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小学文言文情感教学,只有为学生创设一种熟悉的情境,才能缩短他们与陌生事物的距离,而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往往能把孩子带入文言文这种全新的情境中去,情境渲染“以导迁情”,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引领孩子从以前所学的古诗文迁移到全新的文言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做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的情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一种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如刚开始教学《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背诵第九册第二单元中刚学过的3首古诗词:《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因为是五年级上册已教会的古诗词,小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有些学生开始背诵起3首古诗词,学习文言文就有了良好的氛围。随后笔者告诉他们,今天学的文章也是关于古人思念家乡及朋友纯真友谊的,只是作者在表达上不是采用古诗词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另一种古人常用的书面表达方式――文言,因此这样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这样孩子们很快就能把学古诗的方法和兴趣迁移到文言文学习上来。老师温故知新式的导语仿佛将孩子们带入一个全新的知识殿堂,此时,孩子们也会对文言文感到新奇并产生浓厚的兴趣,读起来也会声情并茂。

二、造境兴情:通过营造情境引发学生感受的情趣

文言文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情境。情境是情感境界或情绪氛围,它是由各种复杂感知觉交织而成的整体。当人处于这一情境中,各种感知觉表象被唤醒,就会感到身临其境,就会体验到与这种感知觉表象密切相联的情感。情境教学法就是利用情境的这一特点,运用语言、声像等媒介创设或再现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创设或再现的情境中去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要创设具体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笔者结合“伯牙鼓琴图”营造情境,深情地说: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樵夫――钟子期(板书)。困难时送上帮助,受伤时送上良药,错误时送上批评,成功时送上喝彩。心灵相通,点点头就相互会意,这就是知己。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一对知己,他俩的友情千古流传,他俩就是――?(生:伯牙和子期)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齐读课题)《伯牙绝弦》。这样精心营造所呈现出来的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深深扣住了学生的心,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趣。

紧接着,笔者设置了“分别”这一整体情境。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说自己与同学、小伙伴分别时的心情与场景,等学生畅所欲言之后,再逐渐转入全文的学习,这无形之中已经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基本的情感基调。古文的起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紧扣题旨,引导学生抓住“善”字说明了俩人的特长。第二、三两句紧承首句,启发学生体悟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让学生想象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c他产生了共鸣。学生闭上眼睛,尽情地想象,那时候他们几乎完全融入了俩人成为知己的喜悦这一情境之中,学生也完全感悟到了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两人之间的深厚感情。虽然全篇没有一处出现“友情”这一字眼,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学生纷纷举手,能说会道,把自己体会出来的真挚的友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了,有的同学甚至还回到课程开始的环节,再次联系自己的实际有声有色地为同学描述了自己与同学或小伙伴分别时的情景,讲得比上课的时候精彩了许多。课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接下来的时间,笔者又花了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自导自演这首诗呈现的整个情境,从渐渐走入情境到感悟情境继而又融入情境。同学自告奋勇,十分活跃,把伯牙摔琴谢子期这一情境演得惟妙惟肖。其他同学做导演和观众,让学生在不经意的表演中领会文章深刻的含义。

三、质疑激情:通过疑问诱导激发学生体验的情感

宋代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象山集・语录》)也说:“读书要会疑,忽略过去,不会有问题,便没有进益。”这些都表明质疑是将阅读鉴赏引向深入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学生质疑是阅读鉴赏中产生的一种直觉与初感,是头脑中的一闪念,而质疑则是抓住阅读鉴赏中的这些疑念、疑点提出疑问,以期通过阅读鉴赏寻求问题的解答。质疑的关键是要将内心的疑问用问题的形式固定下来。文言文阅读教学要教出活力,质疑的教学策略应该引起关注。

小学生能够初步读懂文言文,但只是停留在字面上的,对于整篇课文的精妙之处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体会。以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课为例,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笔者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这句话,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引导学生去文中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杨氏之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难道杨梅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样就揭示了杨氏子与杨梅的关系以及孔君平与孔雀的关系,让人感受到杨氏子的智慧与礼貌。笔者并不满足于此,继续提问:“课文写到杨氏子反驳孔君平,就戛然而止了。请你继续想一想,孔君平会怎么说的?”让学生想象孔君平的应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脱口而出 “孺子可教,善哉!善哉!”“妙哉,妙哉,真乃后生可畏也!”不知不觉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深化了。学生在领会文章的妙处时,也一定被激发了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另外,笔者还拓展了《世说新语》中的《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作补充材料。有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文本的妙处,笔者发现学生再读文言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能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魅力,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惊喜,在此教学过程中,答案似乎已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质疑讨论的过程中所迸发的对古文的兴趣。由此可知,学生质疑是点燃课堂情感教学的重要手段。

四、“涵咏”乐情:通过自主赏析引领学生品位的情感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真实写照,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学习文言文众多的方法中,“涵咏”是其中最重要的门径,宋代大儒朱熹曾说:“看诗不须著意去里面训解,但只平平地涵泳自好。”读诗“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在欣赏诗歌时,不在于听别人说得如何好,也不在于一定要从诗中得出什么深奥的道理,而在于让自己投入诗歌的氛围中,沉浸在诗歌的意境里,去含味、品啧,领悟出其中难以言喻的奥妙,这就是所谓的“涵泳”。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文言文中可以充分利用“涵泳”这一方法,通过绘画和音乐,把学生带入文言文描绘的情境中,同时引导学生对诗歌反复吟诵,从中“品读古文中的表象”“赏读古文之意象”“想象古文中形象”,最终激发起学生对文言文中意境的体认和向往。这即是创设情境对于引导学生体悟文言文意境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笔者首先确立了让学生通过“涵咏”感悟, 采取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体会,在朗读中获得审美体验。笔者结合一个多媒体课件进行导读:当他心里想着高山并弹出这高山形象的时候 (媒体出示巍峨的泰山图),钟子期会情不自禁地这样赞叹――(生接读)当他的心里想着流水并弹出这样的江河形象时(媒体出示浩瀚的江河图),钟子期又会情不自禁地这样赞叹――(生接读)。师:伯牙在琴声中表现了高山就是述说自己有着高山般的远大志向,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着江河般宽广的胸怀。伯牙真不愧是“琴仙”。那么伯牙的胸怀、志向钟子期懂吗?理解吗?(生根据“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两人的心心相印。)师(媒体出示两人相遇的画面,音乐起):同学们,你们看,此时两人已经完全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中了。再Ф粒旱辈牙用琴声表现他如高山般远大志向的时候,钟子期必得之且赞曰――(生接读)。当伯牙用琴声表现他如江河般宽广胸怀的时候,钟子期必得之且赞曰――(生接读)。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样精心创设的情境就深深扣住了学生的心。教学到这里,似乎还无法达到“涵咏”的境界。那就从学生的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孩子的心理特点着手,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带给学生更多全新的体验吧。让学生当小导游,为文言文编写导游词;让学生当小作家,改写文言文;让学生当小音乐家,为文言文配乐……孩子们可以自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个个热情高涨,积极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语文活动中,喜欢画画的同学大展身手,他们的画中已经将课后资料按时间梳理成五个节点,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还原故事场景,再配以声情并茂的诵读,将知音这份情演绎得荡气回肠、酣畅淋漓。超越文言文表面的描述,使古文中美景再现;小导游更加有个性,“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 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看……”;小作家更有特点,“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 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我们六(3)班里,我们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他已经根据时间的顺序将本文之后的历史发展成功地书写到自己的习作中;为文言文配乐的同学是最受欢迎的:古筝版的《高山流水》用在《伯牙绝弦》这首文言文中的配乐朗诵中真是锦上添花;有几位小音乐家们居然找出流行歌手王力宏编写的歌曲《伯牙绝弦》,流行乐曲响起时,同学们纷纷打着节奏,和他们一起唱着:“知人知面,知己知彼,又知心,古人说,这就是所谓知音……很多很多,很深很深的回忆,很多歌,我只想要为你唱起。”整个课堂沉浸在美妙的艺术境界中,飘荡在古曲和流行曲的歌声中。文言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已经体现无疑,这才是真正的诗情画意呀!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文言文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新的文言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最终才能使学生提高文言文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学习品质,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承雄.高中古诗文情感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D].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李卓.我国古代蒙学教育对当前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3):114-116.

[3] 李婧.小学文言文教学初探[J].读与写杂志,2013,(2):204.

[4] 亢素格.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J].学术研究周刊,2013,(5):53.

[5] 黄少卿.小学文言文教学可以做什么[J].教学与管理,2014,(9):42-43.

[6] 颜廷安.小学文言文教学方法例谈[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5,(6):22-23.

小学文章范文第4篇

文言文教学是中小学阶段教学的难点。学生对文言文往往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把文言文称作“第二外语”,这不能不说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悲哀。的确,就目前的社会状态而言,文言文已经失去了它所依存的语言环境。但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的用法依然保留着文言的痕迹,所以不论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语言延续的角度,我们都不能放弃文言文,那么怎样才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集中高效地展开文言文教学呢?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该特点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从我个人的实践来看,文言文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文言文课文的选择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由于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变迁等各方面的原因,古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要让刚进入中学的小学生领会文言文的内容,文言文课文的选择尤为重要,要选择一些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同时文言字词、句式等比较规范的经典性的文章,作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两小儿辩日》、《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这一类文章的学习,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了解故事情节,熟悉文章内容及文章主旨),学习起来就比较的容易。再如我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就把语文和科学结合起来,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背景是树木、房屋、远山,此时的太阳显得大;中午太阳高高升起,背景是广阔浩瀚的天空,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同样的时间里,对于同样的面积,斜射比直射获得的热量少,所以早上感到凉快。

二、做好由古诗词到文言文的过渡、衔接

小学6年中,小学生很少接触文言文,但是小学生有大量的古诗词的积累,这就是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古诗词与文言文有很多相同、相通之处,作为语文老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联系。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去、往”的意思,这种用法,在中学文言文中是很常见的;比如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坐”是“因为”的意思,而在中学文言文《晏子使楚》中的“坐盗”,“坐”是同样的意思。

三、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用图文并茂的教学媒体

十多岁的孩子,往往缺少理性的思维和抽象的认识,更多的是感性的思维。所以,抽象的文字,较难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而丰富的图画,有趣的影像,往往容易激发孩子求知的愿望。因此,在让学生接触文言文之初,语文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作用,通过连环画、flas等视频、音频的作用,让学生在看图画、听表演的过程中,了解文章内容。另外,适当地运用课本剧的改编、演出,也能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如《乐羊子妻》、《两小儿辩日》等文章,让学生进行课堂表演,是非常适合的,学生在演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言文的熏陶。

四、抓住时机,相机而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到文言文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成语、俗语等,都含有文言文的因素,如“三顾茅庐”、“不耻下问”、“舍生取义”、“时不我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实词虚词的用法、意动、倒装、通假等,都有所体现。另外,在一些大的活动中,文言文也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比如,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语文老师可以抓住这些时机,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引导。

小学文章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读;对策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对文本细读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掌握正确的文字运用方法。但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引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过度的解读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地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阅读,且在学生出现难以理解的内容时,要帮助学生分析,以此让学生真正理解好这一知识点。但是在实际中一些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往往按照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教学,这样也就出现了替代学生在阅读中实践思考的现象。且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使得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培养,学生对文意进行思考与阅读也会占据一定的教学时间,所以教师为了满足教学进度的要求,习惯性地采取了教学理解的方法替代学生的自由理解,最终也就造成了学生难以在阅读中实现有效的文本阅读。

2.拓展延伸的目的性不足

教师在教学中会按照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对文章进行讲解,所以也就习惯性地将文章中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拓展分析,并希望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好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但是从实际上来说,由于盲目的进行阅读拓展教学,只会让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虽然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但是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对于课堂延伸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好文章意义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并逐渐深入的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的进行思考,并不是要让学生盲目的陷入到思考中去,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文本细读的措施

1.掌握好文章中的意义,实现局部上的细读

对于文章来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的段落与文字等都与文章中的主旨等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就要避免针对单一的模块进行阅读,而是要做好整体上的掌握。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采取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就要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出发,真正掌握好作者的写作思想。其次,是要对具体的段落进行分析,避免在阅读中出现划分不合理的现象。对于整体阅读来说,就要从文章上出发,做好信息的综合与总结工作,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好文章中的核心思想与价值,把握好结构以及风格等方面。

如,学习《鸟的天堂》时,教师就可以采取文本细读的方法。在一般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习惯性的先引导学生针对关键性的段落阅读,也就是文章中大榕树的那一段落,以此让学生感受大榕树的美感,加深学生对鸟的天堂的了解。但是,在这种方法中只能让学生感受到表面上的热闹,并不能真正理解到文章的意义。所以,教师就可以先引导学生从大榕树为鸟儿所营造出的环境上来进行教学,并借助“安静―安全―安逸”这一思路来引导学生学习。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可以将文章逐渐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也就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一些重点的词句等进行细化分析,从而学习好这一文章。

2.做好划分工作

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小学生,且这一阶段的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上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教师就要利用好文章中的段落,以此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上的整合与内化,更好地学习课文。其次,教师就要确保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并借助深入浅出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学生在掌握好文章中的大意以后,就要通过对局部的细节等来引导进行思考,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投入自己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来分析好文章中的重点。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文本细读不仅可以培养好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写作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好拓展工作,保证文本细读的效果,同时还要结合好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姜艳.文本解读,语文教学的求真之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解读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6(4):47.

小学文章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数学文化 社区文化 协同发展 战略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2013-JSJYYB-099);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2013-JKGHD-0349);2014年度河南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师教育[2014]37号)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51-02

在信息大爆炸的环境下,人们对各种知识获得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而普通高校作为教师教育体系的主体,既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应是地方文化教育的摇篮,更应是全民素质教育的导师与助手。当代大学生不仅仅只将知识停留在书本,而全面应该融入社会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竞争力的加剧,高校数学教育资源与构建社区文化协同发展显得更加重要。

1.高校数学教育资源与构建社区文化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1.1 普通民众对数学的表面认识

数学虽然是人们接触的最早的学科之一,但普通民众对数学的认识一般都只停留在表面,绝大多数的人给数学贴上了“难学”、“难懂”这样的标签。很多学生也因为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等而畏惧数学,诸多家长更担心孩子的数学知识会影响将来的升学,从而使得各种数学辅导班应运而生。数学也成了学生、家长们眼中最难学的课程典型。

1.2大学数学文化课程的发展需要

大学数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数学文化课程的发展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在很多高校开设了数学文化课、开展了数学文化活动,但仅限于对学校教育的普及,普通民众――这一重要的群体被彻底的忽视了。2002年8月在北京举行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02)期间,91岁高龄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为少年儿童题词,写下了“数学好玩”4个大字。并强调,数学的教育是全民的教育,一个国家强盛的衡量标准是掌握数学的程度。因此,向他们普及数学文化知识,必将给社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效果。

1.3 基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专业教育,而他们最终会走向社会将所学知识回赠于社会。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得到锻炼,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另一方面,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应用。

1.4 基于高师教育实习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现有高等师范教育实习状况令人堪忧,普遍存在着教育目标单一、实习时间过短、创新点缺乏等,实习整体陷入空虚、乏力的困境,接收学校不够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所以亟待转型与变革,走进社区将是一条新的途径,也为建立“大实习”观,多层次的实习目标体系的提供有力支撑。

1.5基于国家提升公民文化素质的要求

普通民众文化的缺失,将会导致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水平下降,而他们在家庭中的角色,又决定着他们必将对下一代的学习方向、思想认识、专业选择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向他们普及数学文化知识,必将带来良好的链锁反应。况且,现代城市、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日趋规范,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区文化,也是我们国家提升公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以“社区数学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带动其它社区科学文化活动的开展,对提升公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2.高校数学教育资源与构建社区文化协同发展的意义

2.1 教育实习模式多样化

传统意义下的教育实习通常是让学生到中小学校讲好课、改好作业,但由于学生经验不足,很多实习学校给予学生这方面的锻炼机会很少,从而未能达到实习的真正目的。而走进社区,通过实践、教育实习使学生在组织班级活动、与家长和同事沟通交流、与学生互动以及讲课技能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升。从而使实习模式打破传统,不拘泥于中小学校的课堂,而是让学生主动进入中小学校、住宅区,即可脱离课堂在户外进行,又可依托课堂开办社区讲堂。从而改变教育实习模式古板单一的形式,变得灵活多样。

2.2 教育实习功能多元化

在教育实习原始功能的基础之上,进行拓展,如:在讲授专业知识基础上,拓展了数学文化的普及;在师范技能锻炼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活动策划,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交往能力;通过活动组织,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通过活动主持,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等。增加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以服务意识进入实习学校或社区,更容易让合作单位接收实习生,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2.3 社区文化建设优质化

将高等文化知识融入社区文化建设,或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能够提升社区文化的层次;同时,使高等文化知识贫民化、生活化,实现“高校-社区”协同创新、共同发展。也促进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通了“高校--中小学”的连接通道,弥补中小学在数学文化教育上的缺失,丰富了中小学校的数学课堂。

3.高校数学教育资源与构建社区文化协同发展的战略研究

3.1 开展“数学文化进社区” 活动

开展高等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社区优质、高层文化建设。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在 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数学文化节”活动,旨在传播数学文化,普及数学知识,挖掘数学之美,弘扬数学精神,特别从2012年起新增“数学文化进中学、数学文化进社区”两种活动形式,受到了广大师生以及社区居民的好评。为普通大众提供人之平台,提高基本素质。

3.2 建立长期优质合作机制

以“数学文化节”活动为依托,建立长期优质合作机制,举办社区图片展、社区影音播放、开展系列游艺活动、举办数学文化讲堂等。并让高校树立系统人才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市场、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3.3 建立功能多元化的实习模式

增强大学生实习的多元化、内容多样化的高师教育实习模式,促进教育实习的有效性,真正成为师范生由学生向教师转变的平台。以此为契机,为社区提供必要的家教服务、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各种优势资源(学生、专业知识、先进的理念等),让大学教师、大学生走进社区,加大高等专业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切实执行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实现大学与社区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协同发展,提升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

4.结束语

普通民众文化素养的匮乏是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在功利性教育理念的驱使下,使得人们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从而忽视了教育的真正价值。通过数学文化走进社区,加强高校数学教育资源与构建社区文化协同发展,从而改变大学生当前高等教育的单一性,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开创高师教育实践新途径,为全民文化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陈鹿华.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J].时代报告,2012(6):438

[2]陈志强. 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众文艺,2009.02:142

[3]吴隆基. 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与高校体育资源协同发展的战略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S2

[4]杨娜 高春风.社会工作视角下社区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18:189-190

小学文章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文学素养; 兴趣

小学语文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它培养学生的基础识字能力,简单的阅读能力和基础的写作能力,小学语文是学生进行下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以往的教学实践和基于学生视角的教学计划都注重于基础知识的灌输式教育,更多的强调小学语文的工具性,使得小学生这最具想象力的群体陷入了书山辞海中的学习,而忽略了学习的乐趣和更为重要的文学培养。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即使小学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也仅仅表现为更多的应付考试的技巧性和知识的累积性。新课改要求小学教育要突破应试教育的禁锢,向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迈进。因此,我们应当更多注重小学语文教育的远期实用性和诗意性。本文将从如何调动学生兴趣、寻找适合的小学文学素材、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三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的文学素养的培育。

一、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感悟语文的美,懂得学习语文的好处,激发语文学习的动机,进而真正喜爱语文。接下来笔者将通过以下几步措施简单谈谈小学文学教育的兴趣调动。

第一、 在语文教学中妙用情境。 在语文的具体的教学中,教师积极从教材出发,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学习利益和成长利益,创设适当的情境教学。例如,角色扮演法: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真切地感受和理解了课文,其内心的体验也得以深化。

第二、 在课余生活中指导。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从丰富学生的知识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展课外阅读,一来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有利于强化整体效益;二来,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大量地接触不同品味的名家名作。名家名作的魅力会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尊重个性发展,调动个体情绪。 人各有志,不尽相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要尽量的把握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取其所长、投其所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第四,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只有当一个学生和一个好教师处于某种直接的个人关系时,此时学生才会谈论想法,思考事情并交换意见,这才是最好的教学。

二、寻找合适的小学文学素材

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对很多东西的接受能力很强,然而他们的理解能力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还停留在童年的表象理解上。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文学素材,让他们能够简单易懂,并且能够学习文学素养的培育尤为重要。笔者认为选择合适的文学学习素材应当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文学素材应当简单易懂。

基于小学生理解能力不强、见识面较窄的客观因素影响,针对小学生阅读的文学素材应当简单易懂。能够让小学生在简单的学习和阅读中了解和接触文学作品的优美和乐趣。

第二、文学素材应当体现一定的文学水平。

文学素材的选择不能仅仅看重文学的易懂性,同时应当关注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立意,不能因为注重简单化而舍去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和深度。

第三、注重学生兴趣的自主选择。

关注了文学素材的可接受能力和其本身内涵,我们在语文课堂上所教授的文学作品更应当考虑小学生的兴趣所在。有人对朗朗上口的古诗感兴趣,有人对情节紧凑的小说作品趋之若鹜,有人则喜欢在话剧中展现其表演能力,有人则被意境悠长的散文所吸引。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基于兴趣的引导,因此我们也应该更加注意对小学生的文学兴趣加以培养,更有针对性的提出小学生的学习方向。

三、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更新文学观念。而小学教育需要的文学观念有四个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需要强调几个问题。

第一、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语文的课程资源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对小学语文教育来说,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教学,都应与生活沟通。也就是说语文反映生活、反映世界。比如我在上一年级阅读课《春笋》,课文里面有句话,“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春笋”这个词,若在高中、大学,老师就可能对它进行艺术分析;但是在这里,对一年级的学生就不能这样分析。我说:早上妈妈唤醒你上学时是什么感觉?让学生用自己生活经验的积累,投入到对文本的阅读中,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唤醒的感觉。其实他唤醒了学生的心灵!再如,我听符海妹老师让学生造句,有学生造句“地球围着太阳转”,表扬他一番:另一个学生造句“老母鸡围着草窝转”,却被批评一顿。其实“老母鸡围着草窝转”,就是他的生活积累。这样的经验积累多了,对他阅读文本、感受体会文学作品,都大有帮助。

第二、文学教育中的情感问题。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能把学生的体验过程拉长,能让学生和作品里的情绪发生共鸣、沟通,就是一位了不起的教师。“苏教版”教材有篇课文《牛郎织女》是一个很美的故事。它的背后是什么,当然不必跟小学生讲很多,但教师的文学素养必须能够居高临下,才能游刃有余。这样的作品在课堂里让学生来读,教师千万不要给标准答案,因为文学作品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留有挖掘的余地,才能扩展学生的精神领域,滋润他们的情感世界。

第三、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就像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可分的。读文学作品应从语言入手,而不是以往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因为这些都是逻辑学里的归纳法。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使文学语言转化成头脑中的形象的过程,应该让学生完成。因此,教师讲词、讲句、讲段,更应该讲语境,应该培养学生对文本的亲近感、认同感,“苏教版”实验教材在继承好的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意,生字教学组成字串。小学生喜欢学,老师也喜欢教这样的识字课。“春天、春风、春雨/柳树、小草、嫩芽/布谷、燕子、蜜蜂/杏花、梨花、桃花”,就是一例。为什么孩子对这样的生字会喜欢?奥妙在什么地方?奥妙首先不在内容,在形式。因为它押韵,学生最容易上口;又都是双音词,双音词仿佛二拍节奏,音步一重一轻。学生在读“春天、春风、春雨”时,头脑中会出现画面,填补了空白。“字串”的设计格外工巧,激发和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体现了识字教学的文学性,又达到了记识生字的工具性目标。

小学文章范文第8篇

大会专家报告主要有:

东北师大原校长、新课标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数学教育的关键问题》

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新课标修订组成员顾沛:《从“两基”到“四基”如何落实》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毅英:《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郜舒竹:《学生学习错误研究》

浙江省功勋教师张天孝:《小学数学能力评价》

大会研究课均由专业素养深厚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执教,如江苏省特级教师贲友林、新生代名师唐彩斌、张德强等。

本届大会创新会议方式,与国际会议接轨,开放式办会,设立分论坛。分论坛的引领专家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鲍建生、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杨玉东、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等。现就“新标准的实施、关注学习评价、关注学生学习心理、关注差异教学”四个主题向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征集优秀科研成果,提供论坛发言机会。论文字数5000字以内,并请提供发言PPT。发言者将由组委会发给荣誉证书以及本次会议光盘一套,文章将择优发表。报送成果截止日期:10月20日。

欢迎全国各地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和数学教育研究者积极参会。

协办单位: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分会、杭州新思维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地点:浙江杭州(具体地点报名后通知)

时间:2012年10月26日~10月28日,共3天。10月25日报到。

网站快捷报名:http://新思维数学网(可查详细会议通知)

报名咨询电话:0571-87073318(姜老师,陈老师),0571-87021841(孙老师)

报名论文提送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