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谢冰心

谢冰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谢冰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谢冰心范文第1篇

我是第一次看关于诗歌的名着。诗歌,在我眼里就是一种很无聊的文学,看这个简直是浪费时间。可是,在这个寒假,我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翻开这本书,当我深入读进这本书时,最终看出所蕴含的哲理。

诗歌从古至今,是受人尊重的,因为诗歌是是随着历史的推移而沿袭下来的,我却是个例外,。我很讨厌诗歌,讨厌他的杂乱,讨厌它的深藏不漏。花时间去研究它的杂乱,还不如去坐着看一本刺激的小说。

不过,我要感谢冰心奶奶和学校的安排,是他们改变了我对诗歌的看法。我能从很多句子中感到冰心的诗歌的看法和吸引力:“青年人和!为这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地描你的图。”这是什么意思?这所蕴含的哲理是把握现在,创造未来。这哲理是多么深刻呀。

我对此上了瘾,我开始研究他们,从中得出结论。每得出一个,我会兴奋好一阵子的。比如这首诗:镜子——对面照着,反而觉得不自然,不如反转过去。哲理是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当你使用他时弄不清楚的话,不如反过来想想。我越来越感到冰心的诗歌的哲理性,他是一个哲学家。

也许就是这本经典名着,改变了一个人的观点,也正是这本经典的诗歌名着,才可以列入世界少年文学经典名着。

谢冰心范文第2篇

一片冰心在玉壶

近期,在冰心逝世18周年之际,时见网络上的一些文章,热衷于谢冰心与林徽因这两位20世纪中国两大才女之间的轶闻故事,有谱没谱颇吸引人们眼球。名人往事,谁让她们这么才貌出众又是同乡,还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同窗过呢。

冰心虽已离开我们多年,却仍受人敬重,让人念念不忘,这源于她的人格魅力和所创造的作品。她的作品,不因年代的流逝而褪去光泽,反而日渐显出思想的深邃和情感的挚诚。她老人家的书,不管年代有多久远,总是散发着淡淡的馨香。

如今,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人间的真情却少了;科技进步了,学术的风气却浮燥了;信息丰富了,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的习惯却少了。很多人对名家名作逐渐淡忘。我对冰心的认识和理解是有限的,她老人家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在粉碎“”后几十年间,她要我们多学习,尤其要我学习科普作家高士其的精神和创作。

至今,读到这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仍会想到她。

“要多写医学科普作品”

1977-1980年间,随着中国作家协会及中国科协的科普活动逐渐兴起,冰心的社会活动也多起来,高士其先生曾多次与她一起参加座谈会。那时,高老就常常和我谈及提高科普创作的文学水平事宜。他说,在文学界,优秀的散文、诗歌与科学小品有很近的亲缘,我们可以直接地获取更多的滋养,那是提高科学小品的文学性、艺术性的一条“捷径”。高老特别要我与冰心、臧克家、徐迟等文W家多联系,请他们关心、指导科普创作。所以那段时间,一些重要的科普活动我不仅常陪高老出席,而且还拉着冰心、臧克家参加。

记得有一次,中国作协与少年儿童出版社在和平宾馆开座谈会,主题是现在国家要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科学普及是至关重要的大事情,应该培养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及如何创作出青少年喜欢的科普读物。冰心应邀在座谈会上发言,她说,今天高士其同志也来了,他写的科普文章深入浅出,不仅看得懂,而且读起来让人很有兴致。他把白血球写得很有意思,将其比作身体里的战士,当细菌来犯,白血球迅速反应,奋勇对敌,不怕牺牲,取得胜利,于是我们身体的炎症消了,烧也退了,比喻多么生动呀!当冰心说到这儿时,高老也情不自禁地笑了,对冰心说:“你是文学家,你的文章好,要帮助我们的科普作者。”冰心谦虚地回答:“写科普必须有科学知识,必须要有科学基础,我是外行,但我要学习,我以后也要写一些科普作品。”会后,冰心还专门对我讲:“你有这么好的条件,要多向他(指高士其)学习,多写科普。你是医生,要多关心他的健康,帮助他。还应该发动周围喜爱文学的医生、护士,让他们也有兴趣写科普,医学科普是大家喜欢看的。”

那个年月,正是全国处在向“四化”进军,急需普及科学知识的火热时代。我早就想编一本“三合一”的书,即介绍高士其的人、作品和对其作品的理解,从而达到到繁荣科普创作之目的。1979年,我向科普界、文学界的前辈们谈了自己编写这本书的想法,得到了积极肯定的回应。

高士其听后,十分兴奋。与此同时,我也向冰心说了自己的想法,她马上表示赞成。那天,冰心谈兴很浓,与她往昔深沉和文静的个性有着明显的反差。她说,要创作出广大群众喜爱的科普作品,现在这方面的作品太少了。冰心向来说话不多,声音轻柔,语速也缓慢。但那天她聊了很多,最后,她高兴地对我说:“我支持你的想法,希望尽快成书出版。”

为了鼓励我,她老人家许诺为这本“三合一”的书作序。当时我高兴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因为她是轻易不给人作序、题字的,她是一个行事十分低调的长者、智者。当得知赵老(朴初)为此书题写书名,她十分高兴,说:“你做这件事情是十分有意义的,所以大家都很支持你。我给你写序言,两周后给你。”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冰心是一位极有信誉的人,两周后,她派人送来了亲笔书写的序言。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冰心用小楷毛笔亲书的“序”。一直到今天,我都能清晰地回忆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的情景。我捧着老人家的手书,透过她那清秀的字迹,品味其中的深情。高士其的人格和作品所表现的专业素养、人文关怀,都被冰心写入文中,她所要表达的敬重、关心(他们同是福建人,冰心比高士其大五岁)溢于纸上。

她写道:“高士其同志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他的诗人情怀和笔墨,为少年儿童写出了许多流畅动人的科学诗文。我希望亲爱的读者们,在读到这本书时,能够体会并且记住这一点。”这是多么深切地关怀新一代的小读者呀!

谢冰心范文第3篇

    从先生创造出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一角度来说先生是一个文学家,而从先生影响和引导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健康、快乐成长这个角度来讲先生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家。先生一生对儿童的关注从未间断,其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前期和后期,其中期作品主要关注的是青年报效祖国和国家建设的问题,但儿童教育思想也渗透其中。先生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比如:热爱儿童、赞美儿童的态度;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这些对于我们目前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示,能够使教育工作者解放思想,在充分认识儿童天性的基础上搞好、搞活儿童教育工作,使我们的孩子在更合理的环境下健康、快乐成长。

    对冰心先生文学作品中教育思想的了解一方面可以丰富对冰心先生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针砭时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文学而言,这是对文学的一个充实和拓展,与教育而言,这是对教育思想的完善也是对教育实践的促进。

    一、冰心先生文学作品中的教育思想

    1对儿童的热爱和赞美

    冰心先生对儿童始终是一种尊重的态度,她尊重孩子的天性,认为孩子是纯真的、是美好的。她青睐孩子的坦荡、真诚、淘气天性,她塑造了许多善良纯洁、活泼天真的儿童形象,比如《陶奇的日记》中聪明、勤勉的小主人公陶奇,《雨后

    》中活泼天真、憨态可掬的小哥哥和小妹妹,《小橘灯》.中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姑娘。这些被冰心写活了的小孩子形象随着她的作品一起住进了我们的心中,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一股澄澈的甘泉,一方明快的天地,让我们的心灵得以净化和轻松。孩子是可爱的,童年是美好的,感谢冰心先生用她独到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孩子的天真烂漫,留驻了似水飘逝的如梦似幻的童年。

    “儿童就是美”这一主题在先生的创作当中一以贯之,先生以优美的语言、真情的倾诉为表现形态,用“大孩子”对“小孩子”说真心话的方式,化为教育的力量------去陶冶儿童的情操-----去开启儿童的心智。

    2 重视家庭教育

    在冰心先生的着作中对家庭教育的作用给于了极大关注。首先先生自己就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作了一个活版教材。先生出身于一个充满爱的温馨之家,童年幸福,沐浴在母爱中。幼年的她得到了母亲的启蒙,尤其是聆听舅舅讲的故事,伴随她听过了《三国演义》……她的古典文学造诣也逐步提高。父亲是一名军官,幼时的耳濡目染让她对大海产生了浓郁的感情,以至于先生早期的文学创作多以海为题材,对海的热爱也是终生不渝。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培养出了一个充满爱的冰心,她又把爱之链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7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冰心老人为我们留下了散文、诗歌、小说以及翻译作品700余万字。

    二、爱的教育

    闫晓丽老师在她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冰心作品中的自然母爱》一文中说:“冰心像泰戈尔一样,也是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这不在于她作品的多少,而是因为她能真正懂得儿童的所思所感,所以她弹响了歌咏自然,礼赞母爱这两根主弦。”

    1 热爱母亲、学会感恩的教育

    对于母爱冰心给与了最崇高的礼赞,她直白地、炙热地抒发自己内心对母亲的感恩和眷恋,《往事》(一)之七中先生写到:“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幼时母亲对他的关爱像一股生命深处的甘泉始终滋润着她,给她勇气,给她力量,给她一个避风的港湾、遮雨的檐廊。所以先生对母亲的感恩和眷恋也从没变过。《寄小读者.通讯十》中作者更是直抒胸臆,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感恩和依恋尽情倾吐。先生在尽数了和母亲有关的点点滴滴以后说道:“造物者将我交付给我母亲的时候,竟赋予了我以记忆的心才;现在又从忙碌的课程中替我匀出七日夜来,回想母亲的爱。我病中光阴,因着这回想,寸寸都是甜蜜。”

    先生对于母爱的讴歌和赞美让孩子们对“母亲”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让孩子们明白母亲的伟大,母爱的伟大,让孩子们学会感恩,这个方面的教育意义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性。

    2热爱自然的教育

    教育孩子热爱自然就要带他们走进自然,让孩子们看一看自然的美好和博大,因此先生登山、现水、观月、赏花,在大自然当中盘桓流连,去拥抱自然,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去体验,用心去感受,把真觉写出来,创造出意境美妙的令小读者流连忘返的美丽篇章。比如儿童诗《别踩了这朵花》诗篇的第一节开宗明义,直抒胸臆“小朋友,你看,你的脚边,一朵小小的黄花。我们大家绕着它走,别踩了这朵花。”小诗直白、简约,语气率直、恳切,这是希望、是提醒、是叮咛乃至是要求。

    三、冰心先生的教育思想对于针砭时弊,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作用。

    1直击应试教育弊端,倡导个性发展

    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前些年的应试教育用高考做模子“培养”出来一批整齐划一的“人才”,其结果就是:一大批的青年丧失了个性,他们学的是同样的知识,唱的是同样的歌,说的是同样的话,有着同样的想法。然后他们怀揣着那些师长和社会期望的而他们自己却不想达到的理想将自己抛向茫然无措的天地,他们找不到目标,没有方向,整天混混噩噩地生活,他们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生活中就只剩下了苦闷和烦恼。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教育目的。为了高考能考好,学生们每天做的事情就只剩下了吃饭、睡觉和学习,他们没有时间去发现他们的喜好,没有空闲去培养他们的特长,没有时间去注重自己的个性发展。在他们生活的前十几年他们生活在同样的学校生活中,念同样的书,有同样的目标,甚至穿同样的校服,女生扎同样的马尾辫男生留同样的小平头。然后在上了大学的那一天,突然给他们一块天地,并扎上一条标语说:“你们要张扬个性。”那种个性是多么偏颇啊,那种张扬是多么稚拙啊。很多年前当我们还年少,我们的个性被否定,被压迫扭曲,很多年后,我们失而复得了那个叫做“个性”的名词,却怎么都找不到他原来的模样。于是,个性被曲解了,大街上到处逛荡着奇装异服,头发今天是黄烟花明天是绿锡纸,挂完了耳环挂鼻环挂完了鼻环挂脐环,浮躁和肤浅让年轻的心在所谓的个性里一点点沦丧、走失。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让孩子拥有真正的个性呢?其实很简单,其实我们需要的只有发现和保护。有人将“保护”称之为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又一主题,有人呼吁我们做孩子生命成长的守护神。我们只需顺着儿童的天性,给他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快自由的空间,我们只需在他们需要时给他们些提示和点拨,我们聪颖可爱的孩子们自会成长为理想的模样。

    2针对感恩缺失,强化感恩教育

    在传统的教育结构中感恩教育一直是缺失的一个部分,正是因为如此,孩子们才会渐渐遗忘感恩,八零后才会被人称为“啃老一族”,所以说: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们学会感恩,是我们教育应该做的十分重大的一部分。感恩教育的内容可以是多样化的,学会感恩可以有多种方式,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孩子们懂得爱。

谢冰心范文第4篇

历史上,长乐置县始于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至今已有139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在吴越交锋和楚越争霸时期,以浙江为中心的越国几度南迁到闽地,以吴越文化为母体的闽越文化开始兴起,最后又演变出闽文化。此时,与福州咫尺之遥的福山宝地长乐开始走上漫长的文明之旅。先是吴王夫差在此屯兵造船(这就是长乐别称“吴航”的原因),后有越王无诸定都福州,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吴越文化在长乐的传播和影响,加之长乐背山面海的地理优势,使得长乐成为西晋之后中原士民“衣冠南渡”的首选之地。这些缙绅之士的到来,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生产方式,推动了工商意识在长乐的觉醒。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历史,不仅成就了吴航“十洋成市“,而且开阔了长乐人的视野,增强了工商经济意识,使得这块福山宝地大焕异彩,成为对外商业贸易的门户。长乐以其悠久厚重的“大吴越”文化孕育了当代文坛泰斗谢冰心,一代才华郑振铎,表演艺术家郑奕奏,著名电影导演陈怀皑、陈凯歌,书画家李兆珍、黄葆,书画篆刻家陈子奋、潘主兰、潘懋勋、周哲文等一批名家大师。他们登台临风的吟咏、泼墨挥洒的流云、忧国忧民的慨叹,为长乐历史文化留下了璀璨辉煌的一笔。

长乐是一座江海岸型城市,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口南岸,土地肥沃,严冬不寒,气候宜人,山川灵秀,物产丰富,濒临东海之滨,水陆交通发达,古称海滨邹鲁,素以鱼米之乡闻名于世。

据《八闽通志》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尝略地至此作战舰”。相传三国时代,吴主孙皓遣会稽太守郭诞作船航海于此,并由此启程,为纪念吴主航程起头之处,取名吴航头,长乐遂有“吴航”之别称。

在这样一个背山面海、陆海兼备的地域里,长乐人民很早就和海洋打交道,开发海洋资源,开辟海洋通道。纵观长乐的历史,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长乐人民从来没有拒绝过海洋的召唤,时刻都在倾听着大海的涛声,并勇敢地拥抱海洋,走向世界。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明代对外关系和中外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05年~公元1433年),他率领巨舶百余艘,七次下西洋,航程10万余里,到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区的大小30多个国家,以其规模之庞大、航迹之广远而称雄于古,蜚声于今。郑和船队自南京太仓刘家港出航,而福建长乐太平港,则是他船队的重要驻泊港和航海基地,成为他的船队离国启航计程的起点。据《明史・郑和传》《明实录》《闽都记》《瀛涯胜览》及《天妃灵应之记》碑、《长乐六里志》《长乐县志》诸书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舟师往返,先至闽江口的长乐、五虎门诸港停泊。一则等候东北季风开洋;二则招募水手和修造船舶;三则祭祀海神以求庇佑,停泊时间少则数月,多则半年以上,给长乐留下了许多文物遗迹和传说。

尽管跨越了几百年的沧海桑田,昔日港阔水深的天然避风良港,如今已逐渐淤积成为一片坦荡的平原,但作为郑和舟师七下西洋的驻泊基地和伺风开洋起点,长乐人对郑和的怀念、敬仰之情却依然如故。

据介绍,长乐太平港,是闽江汇海处的淡水港湾,四周山峦环卫,避风伺风皆宜。相传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和三国时期的吴主孙皓均在此造过船,因而又称“吴航”。至明初,这里的造船业已具相当规模,所造的“福船”吃水深、抗风浪,尤适合远航。而长期在海浪里“弄潮”的生活,又为当地造就了一大批“性刚毅、善舟楫”的优秀航海人才。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优势,终使长乐与郑和结下了深缘。

由于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必先抵太平港驻泊,集结船队、整编训练、修造船舶、补充给养、购置货物、祭祀海神、伺风开洋,因此,在当地留下了相当多的遗迹遗物。包括“天妃灵应之记”碑、三清宝殿以及郑和铜钟、云门寺、天妃行宫、母梦楼等。

在郑和史迹陈列馆内,有一块十分珍贵的“天妃灵应之记”碑。此碑是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在长乐候风时镌立的,也是现存的惟一由郑和亲笔撰文的石碑。此碑曾随天妃宫之圮而湮没,直到1930年才被当地农民偶然发现,当时就赶快把它移置到县署珍存了起来。1937年爆发,由于担心其沦落敌手,长乐人又专程将它和另一郑和遗物三清宝殿铜钟一起运往山区保存,直到抗战结束才运回。

谢冰心范文第5篇

吴震春在担任近现代中国两所著名大学(浙江大学、燕京大学)校长期间的经验与探索,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变革办学理念

1906年,吴震春就职浙江高等学堂监督。上任后,一扫以前的办学积弊,不拘泥于形式上的严格管理,强调校长、老师、学生间的感情融合,使全校处于一种和谐的气氛之中。1926年担任燕京大学副校长后,致力于“燕大的中国化”,兢兢业业工作15年,将燕大规划经营成一个优美舒适、中西合璧、设施齐全的新型校园。在这里,他的办学理念有两点突出的变革之处:一是倡导民主、团结、向上的新型校风,制定了“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的校训,树立起科学民主、反对腐败落后的燕京精神。二是改早期教会学校以培养传教士为宗旨,为以培养服务社会的人才为宗旨。

科学设置科目

在浙江高等学堂期间,吴震春提倡不拘泥于已有的教学形式进行教育改革。他提倡在高等学府内设立专门的高等教育科目,提倡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文理科分科教学,并根据社会和时代进步的要求不断在学校内增设适应时展需要的学科。学校的必修课程中必须包括中国文学、经义大义、人伦道德、外语等必备的教学科目,另外理科教学中应设立物理、化学、图画、矿物、地质等科目,文科教学中应设立地理、历史、理财学、法学、伦理学等科目。他还提倡将英语、德语作为理科的第一、二外语,英语、法语作为文科的第一、第二外语。

倡导学生自治

吴震春在浙江高等学堂办学时,就一扫私塾死读书的教学框架,注重学生自治:一是任学生自由选课。二是开辟书报阅览室、举办读书演讲会等活动。他倡导在学生宿舍内开设一间书报阅读室,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社会现状以及国内外新闻时事;要求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会,以方便学生定期对国事进行讨论;每周举行演讲会、每个月进行行文课竞赛等,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三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不仅包括校际的运动会和音乐会,还要参与社会变革探索。吴震春不提倡教学时单纯对学生进行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的灌输,他积极提倡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以促进人才文体全面均衡发展。他曾经组织了浙江高等学堂的运动会、杭州各教育单位的联合运动会等。在吴震春的影响和组织下,浙江高等学堂的校友会得以建立,为了贯彻学校的校训,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自治能力,该校友会内设立了正会长及副会长要职,由学校监督及教务长分别担任,而在学生中间选拔会正、副书记、会计等,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场所,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在燕京大学期间,这种学生自治活动发展成非常活跃的各种社团,以提高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而燕大特有的“团契”(英文名称Fellowship)原是一种带基督教宗教色彩的学生组织,后经吴震春改造为自愿参加、提倡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团体。学生自治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个人修养,也丰富了校园生活。

广揽中外大家

吴震春深知,办好新型大学的一个关键是要下工夫寻找、培养大家。他在浙江高等学堂任校长时,理科主要课程即聘国外的教授与赴美留学的毕业生任教,文科除请国内专家学者外,也十分注意聘请了解世界形势的海外学者。例如,经济学教师邵裴子是赴美留学生,当时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凡勃伦(Veblen)的弟子,1910年成为教务长,是吴震春的主要助手,1912年,28岁的邵裴子接任校长。、马叙伦、蒋梦麟、、苏步青、贝时璋、顾功叙等著名学者均参与了浙江高等学堂的科研教学,为学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到了燕京大学时代,引入大批海外归来的博士与国外专家,当时的师资力量堪称国内一流,国际上也不可小视。

1928年“赫尔基金会”支持建立的“哈佛燕京学社”,是哈佛大学与燕京大学合作的一个研究机构。哈佛大学之所以同燕京大学合作,就是看好燕大的师资力量与发展潜力,并很快成立了哈佛燕京学社北京办事处。在其支持下,《燕京学报》成为中国学术性论文的重要阵地(《燕京学报》从1927年到1951年共出版40期,当中38期均得到哈佛燕京学社补助)。此时,吴震春亲自兼任国文系主任,在他的主持下,迎来了燕大国文系的鼎盛时期。鲁迅、、闻一多、朱自清都曾来校讲学或任课,当时著名文史专家(一钱、二周、三沈、五马)中的钱玄同、周作人、沈尹默、沈士远、马鉴、郭绍虞、董、容庚、郑振铎、许地山、谢冰心、顾颉刚、顾随、俞平伯、陆侃如、郑骞等均被聘任。燕大也成为当时中国文史研究的中心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

教育服务社会

吴震春认为,学校的教育事业是无法脱离社会大环境而纯粹取得发展的,因此特别提倡增加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互动。吴震春所处的时代,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他倡导学生响应社会有识之士的号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1907年,英国强行借款给苏杭甬铁路,妄图获得铁路的垄断权。为了抵制英国,在吴震春的支持下,浙江高等学堂的学生联合浙江省各大高校建立了“浙江学校联合拒款会”,积极组织拒款护路活动。在社会上进行了多次演讲和宣传,号召大家筹集资金认购浙江铁路公司股票,抵制英国的侵略活动,以此维护中华民族的。

谢冰心范文第6篇

竹林深处的月亮田

1940年初冬,梁思成、林徽因所在的中国营造学社为了就近利用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图书资料,也同史语所一起离开昆明入川,来到离宜宾六十华里的南溪县李庄镇上坝村安营扎寨。

竹林深处的上坝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距李庄镇只有两华里的路程。梁思成一家住的地方叫月亮田,一个浪漫且富有诗意的名字,租住的农舍矮矮的,竹墙外涂了一层薄薄的泥巴,墙缝里能透进皎洁的月光,屋顶的席棚历史悠久,是老鼠和蛇等小生灵经常光顾的地方。

这里远离都市的文明,生活条件比昆明还要艰苦,吃水要到村外的水塘去挑,晚上只能靠一两盏菜油灯照明,连煤油灯都是过于“现代化”的奢侈品,更谈不上什么粮菜供应了。林徽因远在上海的好友李健吾曾在《林徽因》一文中说:“我最初听到他们的信息,是有人看见林徽因在昆明的街头提了瓶子打油买醋。”作为林长民的女公子、梁启超的儿媳、北平“太太客厅”里口若悬河的的才女,竟然干起了女佣的活计,李健吾对这种反差显然感到异常震惊。但李庄时期的林徽因却更甚于此,梁思成年轻时车祸受伤的后遗症不时发作,经常痛得不能坐立,她不得不抽出大量的精力来操持家务,大段大段的大好时光在枯燥的家务劳作中静静地逝去,令她异常苦恼,她在给美国朋友费慰梅的信中透露了自己的苦衷:“每当我做些家务活时,我总觉得太可惜了,觉得我是在冷落了一些素昧平生但更有意思、更为重要的人们。于是,我赶快干完了手边的活儿,以便去同他们‘谈心’。倘若家务活儿老干不完,并且一桩桩地不断添新的,我就会烦躁起来。所以我一向搞不好家务,因为我的心总一半在旁处。”

但不久林徽因的心情便开朗起来,这还得缘于梁思成的功劳。一次梁思成在成都偶然弄到一些西红柿种子,回家后随意种在门前田边的松土里,不久西红柿便结出又红又大的果子。当地百姓根本不知道西红柿为何物,非常好奇,林徽因便无偿送给他们秧苗。村民们发现这位文文静静的女先生和她周围的人心地都非常善良,便也投桃报李地示以友好,西红柿秧苗无意中成为营造学社的学者们和当地庄稼人之间友谊的使者。

林徽因希望平淡的生活多些绚丽的色彩,两间简陋的房子总是收拾得井井有条,窗台上的玻璃瓶里经常插着从田野里采来的鲜花,温馨的小屋也吸引了上坝村的乡亲。大家都喜欢与这位开朗的女先生摆摆龙门阵,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姑娘和媳妇,有什么悄悄话总愿意对她讲,哪一个姑娘出嫁办嫁妆,都找上门来请她出主意,谁家媳妇生了娃娃,也忘不了给她送上几个报喜的红鸡蛋。乡居的日子给林徽因带来意外的欢乐,渐渐地她喜欢上了这个竹林深处的小江村,她仿佛又回到了北平,回到了东总布胡同那间充满了笑声、欢乐和友情的客厅。

艰难岁月

安顿下来以后,梁思成、林徽因与同事们又投入了紧张忙碌的考察和研究。在李庄,梁思成夫妇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中国建筑史》的写作。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只能借着菜油灯摇曳的微光,弓着背一字一字的书写,在这个恍如与世隔绝的小村里,没有印刷工具,他们只能采用手写和最原始的石印。

这时林徽因的肺病又发作了,川南潮湿的气候和连续的奔波,让身体本来就十分虚弱的林徽因长时间卧床不起。她每天只能靠在被子上工作,书案上、病榻前堆积起厚厚的《二十四史》和数以千计的照片、实测草图、数据以及大量的文字记录,她承担了全部书稿的校阅,并执笔撰写了五代、宋、辽、金等朝代的内容。1942年年底,美国朋友费正清到李庄探望梁思成夫妇,回到重庆后向夫人费慰梅讲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情况。据费慰梅回忆:“思成的体重只有四十七公斤,每天和徽因工作到夜半,写完十一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他已透支过度。但他和往常一样精力充沛和雄心勃勃,并维持着在任何情况下都像贵族一样高贵和斯文。”

在写作《中国建筑史》的日子里,营造学社的经费几近枯竭,成员的工资也失去了保障,幸亏史语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负责人傅斯年和李济伸出援助之手,把营造学社的五人划入他们的编制,才不至于有冻馁之苦。由于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薪水大都买了昂贵的药品,用在生活上的开支就拮据起来,因营养不良,林徽因身体日渐消瘦几乎不成人形,重庆领事馆的费正清夫妇托人捎来一点奶粉,他们也舍不得吃。为了改善伙食,梁思成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学着蒸馒头、煮饭、做菜,还从当地老乡那儿学会了腌菜和用桔皮做果酱。最后实在山穷水尽了,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去当卖衣物,衣服当完了,便把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派克金笔和手表送到当铺,但换回的不过是两条草鱼。即使如此,梁思成夫妇仍然不改其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提着两条草鱼回家,梁思成幽默地对林徽因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

梁思成、林徽因的窘境让朋友们伤心,他们的好友傅斯年瞒着二人向中央研究院代院长朱家骅写信求助,信中说:“思成之研究中国建筑,并世无匹,营造学社,即彼一人耳。营造学社历年之成绩为日本人羡妒不置,此亦发扬中国文物之一大科目也。其夫人,今之女学士,才学至少在谢冰心辈之上。”事情办成后梁思成夫妇才得知此事,他们对朋友的帮助极为感激,林徽因为此专门致信傅斯年,表达全家的感恩之意,同时也表白了自己久病卧床,不能为国效力的歉疚和痛苦之情。

费正清和费慰梅也了解他们在李庄的困境,多次来信劝他们去美国治疗、工作,林徽因和梁思成感激老朋友的关心,他们给费正清夫妇回信说:“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们不能离开她,假如我们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们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的儿子梁从诫对此也是记忆犹新,当时他问母亲:“如果日本人打到四川你们怎么办?”林徽因特别平静地回答:“中国读书人不是还有一条老路吗?咱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梁从诫后来回忆说:“我当时看着妈妈,我就觉得她已经不是我熟悉的那个妈妈了,她好像变成另外一个人,面对死亡,那样超脱。”

有朋自远方来

1941年至1943年,是梁家最快乐、最热闹的一段日子,许多朋友和亲人从各地赶来李庄探望他们,这让好客的思成、徽因夫妇感到无比的开心。

首先到来的是远在昆明西南联大的金岳霖。金岳霖是梁、林的老朋友,清华毕业留学美国,先入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商科,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学政治。回国后执教清华北大,教授哲学、逻辑学和心理学。在北平,他与梁家隔墙而居,是“太太的客厅”的担纲人物,起着组织串联和后勤保障的双重作用。金岳霖一直深爱林徽因,但他始终能以理智驾驭感情,这是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超乎常情的爱,林徽因去世后,金先生有一次在北京饭店请客,朋友们都不知道什么原因,开席之后金岳霖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初见林徽因,金岳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消瘦得那么厉害,苍白的面容毫无血色,只有那双秀美的眼睛还依稀可见从前的影子。为了让林徽因尽早恢复健康,金岳霖到市场上买来了十几只刚刚孵出的小鸡,在门前一块小小的空地上喂养起来。这位留美出身的哲学家是个养鸡的行家,据当时在联大读书的汪曾祺先生回忆:“金先生是个单身汉,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小鸡一天一天长大,林徽因的病情也随着渐渐好转,营造学社那座冷清已久的房子又重新荡起了欢快的笑声。

金岳霖的到来无疑给了林徽因极大的慰藉和欢欣,她在给费慰梅的信中快乐地写到:

“思成是个慢性子,喜欢一次就做一件事情,对做家务是最不在行了。而家务事却多得很,都来找寻他,就像任何时候都有不同车次的火车到达纽约中央火车站一样。当然我仍然是站长,他可能就是那个车站!我可能被轧死,但他永远不会。老金(他在这里呆了些日子了)是那么一种客人,要么就是到火车站去送人,要么就是接人,他稍稍有些干扰正常的时刻表,但也使火车站比较吸引人一点和站长比较容易激动一点。

老金――面对着站长,以及车站正在打字,那旅客迷惘得说不出任何话,也做不了任何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火车开过。我曾经经过纽约的中央火车站好多次,一次也没看见过站长,但在这里却两个都实际看见了,要不然没准儿还会把站长和车站互相弄混。

梁思成――现在该车站说话了。由于建筑上的毛病,它的主桁条有相当的缺陷,而由协和医学院设计和安装的难看的钢支架现在已经用了七年,战时繁忙的车流看来已动摇了我的基础。”

美丽才女林徽因以多声部合唱的形式,风趣幽默的将亲情、友情、爱情以及悲惨的战时岁月,演绎得如天籁般和谐完美,从这封信里,我们大致可以领略到林徽因超凡脱俗的人品和文采。

1942年10月,梁思成的大妹梁思庄从北平辗转越过日军的防线来到李庄探望兄嫂,随后费正清又接踵而至。途中费正清感染了呼吸道疾病,一到李庄便躺在床上发烧。费正清和林徽因的病房隔着一座门厅,梁思成临时担任了护士工作,在两个“病床”之间来回穿梭,忙得不亦乐乎。费正清这样回忆当年的情景:“傍晚5时半便点起了蜡烛,或是类似植物油灯一类的灯具,这样,8点半就上床了。没有电话,仅有一架留声机和几张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唱片;有热水瓶而无咖啡;有许多件毛衣但多半不合身;有床单但缺少洗涤用的肥皂;有钢笔、铅笔但没有供书写的纸张;有报纸但都是过时的。你在这里生活,其日常生活就向在墙壁上挖一个洞,拿到什么用什么,别的一无所想,结果便是过着一种听凭造化的生活。我逗留了一个星期,其中不少时间是由于严寒而躺在床上。”

谢冰心范文第7篇

目前中国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许多不足。社区文化脱离了本土的优秀文化便是其中一个问题。本文立足于如何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的优势、示范、凝聚和影响的作用,构建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把文化之魂融入社区教育,从而推进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

本土文化资源;社区教育;重要性;途径

一、本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表现在不同区域,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本土文化特色。本土文化,主要是指扎根于本土、世代传承的、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比如民俗风情、人文古迹、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是各种文化经过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沉淀的结晶,重新阐释的文化,是本土独创的一种文化形式。优秀的本土文化既是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也是这个地方人们存在的理由和方式;它既是这片土地的血脉和灵魂,又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发展浪潮的冲击下,人们越来越多地被外来文化和商业文化影响,而对本土文化有所忽略。这样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应该是每一个地方人的义务与责任。本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从表现形态上划分,包括以下几种重要类型:

(一)文献形态,即通过文字记录方式表现出来的本土文化资源。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对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意义,是社区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器物形态,即通过各种器具、实物等有形方式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资源。如福州的漆画、惠安的石雕、漳州的八宝印泥等,它们不应该只是旅游观光的看点和艺术品市场的拍卖品,还应该成为表现某种历史文化精神的物质具象,成为学校、社区、社会等各方面教育的生动素材。

(三)艺术表演形态,即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资源。如各类民族民间音乐、歌舞、地方戏曲等。

(四)节庆活动形态,即通过各种民间节日活动方式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厦门的“送王船”、漳州的“扒龙舟”等,包容了不同地区诸多的古老民俗信仰与习俗文化。搞好这些传统节庆活动,有利于弘扬传统美德,凝聚民族精神。

(五)人物资源形态,许多人谈起文化资源总是忘掉人。其实,人是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就是把天地与人联系起来看问题。例如福州的三坊七巷,一方面,其富有特色的建筑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另一方面,那里人杰地灵,孕育了近百位历史风云人物,如民族英雄林则徐,黄花岗烈士林觉民,著名思想家、翻译家严复,名门望族陈承裘世家,著名的学者、诗人谢冰心等。他们如一颗颗熠熠明星,照亮中国近现代的夜空。说起漳州,自然要讲起开漳圣王陈元光,理学大师朱熹,一代文化巨子黄道周,开台功臣颜思齐,近代文化名人林语堂、许地山、杨骚等人。

二、利用本土文化推进社区教育与和谐建设的重要性

(一)当前社区教育与建设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社区内在的凝聚力不足。当前的社区居民是由不同单位、不同年龄、不同的个人以及不同文化程度的异质化群体组成,无形之中增加了社区民众之间的距离感,削弱了社区内在的凝聚力。其次,由于社区内部各种类型社会组织的缺乏,无法提供一种平台让社区民众互相之间进行充分的社会互动,这必然会疏远社区民众之间的关系。第三,由于社区居民单元式的居住结构,关上门就是各自的小世界,疏远了人与人的距离。与此同时,社区居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也影响着社区居民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群体有不同的社会地位、文化素质、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这必然会导致他们在人生价值追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形成差异,进一步引起观念和行为习惯上的不相容,从而引发矛盾冲突。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利用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组织和开展社区教育,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增加社区民众之间充分有效的社会互动,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社区和谐、健康地发展。

(二)本土文化资源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

对本土文化研究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其中的基本精神和传统的价值取向,它们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传统文化特征的代表性内容。在社区教育中,主要是借用与弘扬这些最核心最基本的因素,促进社区教育,达成和谐发展的目的。

1.利用本土文化资源进行社区教育,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修养。

一个民族的素质,代表着这个民族的发展水平。我们也可以说,一个社区的居民素质,代表着这个社区的发展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所谓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对于一个社区的教育来说更应如此。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了无数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对当代社区居民进行教育,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促进社区的进步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它将渗透到社区居民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从而提高整个社区居民的教育水平。例如泉州南安市深入开展“特色文化村”创建活动,经过三年探索,目前已建成60个特色文化示范村、15个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示范基地。自2012年活动开展以来,南安市将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发掘、发展起来,准确定位文化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使社区的文化阵地发生了明显改变:“电视、喝酒、搓麻将”这文化老三样已成为“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常年开展的乒乓球、篮球、气排球等活动,广场舞、交谊舞夜夜跳,南音汇唱、书画交流周周练,文艺踩街、民俗表演月月办,大型文化节年年有,到处都能看到参与文化活动的人群。群众白天忙种养,晚上忙健身,“崇尚知识、追求健康”风气逐步形成,成为南安农村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利用本土文化资源进行社区教育,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要提高社区民众对社区的认同和归属感,就需要社区内部有的精神纽带把社区和社区居民联合在一起。闽南俗语中的“三分靠注定,七分靠打拼”、“父母没嫌囝祛势(不美),囝儿没嫌父母穷”、“做田要有好田边,住厝要有好厝边(邻居)”、“众人一样心,黄土变成金,三人四样心,赚钱不够买灯芯”等等,传递着拼搏进取、宽容孝顺、团结一心等普世价值观,它们代代相传,为人们认可和接受。我们在社区教育中不妨吸收这些民间俗语的精华,把“千金买厝,万金买厝边”、“大石也要小石擎,红花也要绿叶扶”等传统的生活处世观念,和“社区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现代社区意识结合起来,广泛宣传同心同德、互助互济的责任意识,强调礼仪规范,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提高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育社区民众的“宽容”、“孝顺”、“互助”等理念,弘扬倡导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增进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共同的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3.利用本土文化资源进行社区教育,有利于促进城市精神的和谐发展。

社区教育水平的提升依赖于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以闽南著名的侨乡蚶江镇为例,它是与台湾交流、联系的重要窗口,独特的闽台对渡习俗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海上泼水节、北狮王、灯谜、南音以及高甲戏等被称为“蚶江五大本土特色文化”。作为“中国灯谜艺术之乡”,蚶江乡土灯谜猜制活动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谜友众多,屡屡在国内外折桂。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优秀的乡土灯谜作品来源于乡民,贴近乡民,雅俗兼备,富有情趣,一直在民间传猜。蚶江灯谜界先后接待了海内外各地谜友数百人次的来访与交流,同时和美国、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与港台谜界建立友谊、沟通信息、探讨谜艺。对于蚶江镇来说,本土文化资源不仅活跃了侨乡居民的文化生活,也成为海内外联谊的纽带。可见,我们要挖掘本土文化有的精神资源,发挥其在社区教育中的推动作用,为构建共享的和谐社区作贡献,同时也使其能在城市发展与城市精神的充盈中,成为建设良好环境与和睦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

三、利用本土文化推行社区教育的途径

要构建和完善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体系,社区学校就应该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平时要注重挖掘、开发、收集、整理本地区文化资源,注重打造社区文化品牌,充分利用本地区文化资源的优势,发挥示范和凝聚作用,构建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社区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积极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把建设和谐社区,提高社区民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充分挖掘利用地方人文资源,传承人文精神,把文化之魂融入社区教育建设。一座城市,有历史才有底蕴,有文化才有内涵。以泉州这座千年古城为例,作为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是古代中国与东亚文化圈交流的重要城市;泉州山川毓秀,人文鼎盛,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从唐至清一千多年间,见载史书的人物就有3500多人。他们中有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欧阳詹、王慎中,学识渊博的思想家李贽、蔡襄,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俞大猷等等。另外,泉州的戏曲文化异彩纷呈。南音、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传唱不衰,饮誉海内外,被称为泉州戏曲的“五朵金花”。今天,这些古老的戏曲文化已成为对外交流的“文化使者”,频频出访,播撒友谊。正如泉州的有识之士所言,要进一步“挖掘本土文化,保护本土文化,展示文化魅力,向世界推介自己”,除了政府的努力,针对广大民众的社区教育也能起到很好的推广作用。本土文化要想根植在社区,在社区教育中火起来,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发挥本土文化在社区的基础性作用。可以结合社区教育,比如在社区开展类似国学讲堂、名人讲堂这样的活动,引导居民学习了解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要把这个理念根植在青少年的心中。挖掘、开发利用地方人文资源组织实施各级各类教育和乡土教育,这是继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外的又一种重要教育模式,也是实现终生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教育区别于正规学校教育,旨在促进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与沟通。而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传承人文精神、彰显城市魅力的城市文化名片,将历史文化、人文资源贯穿于整个社区教育,既是社区教育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需要,也是社区教育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一种必然。社区教育要紧紧围绕着建设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知识经济时代、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这几个基本要素,充分挖掘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社区教育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

第二,要坚持开展与弘扬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有关的活动。这样才能让文化氛围活跃起来,让本土文化服务居民,它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比如可以在社区举办当地风光摄影展、书画展、城市文化知识竞答;可以结合泉州的茶乡特色,开展茶文化之旅、茶道礼仪培训;可以结合各种传统节日,与当地楹联协会、灯谜协会进社区,举行贴近本土文化的写春联、猜灯谜比赛等。还可以结合近期正轰轰烈烈开展的首届全国“传统文化进社区”微视频大赛,以原创纪实类微视频征集的方式,把具有当代价值的本土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华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让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一个具有普及性、大众化、本土化、人性化的社区教育活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第三,可以发挥各级电大网站、终身学习在线等媒体优势和互动平台的优势。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优秀艺术家和优秀民间艺人走进各个社区,开展送节目到社区、送培训到社区、送作品到社区等活动,并通过网络进一步充分展示。这样,既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又把本土文化深深扎根在基层,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也可拉近艺术家和人民群众的距离,共同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最终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活动专题在网上进行全面展示。通过种种本土文化进社区的主题活动,将中华民族传承多年的特色文化和本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进而推动社区治理,使社区教育的功能得以深化和拓展。社区是社会的基因,我们开展社区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人们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社区建设中弘扬真善美的风尚。挖掘和复兴本土文化中含有伦理、道德、理想等人文价值的东西,即为挖掘社区文化。因为作为本土文化的传承者和缔造者,人们除了物质生活方面的满足,还需在精神生活质量、社区风尚、人文指标上达到一定的满足。本土文化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还可以拓展内涵,创新和提升社区文化特别是传统的本土的文化因素,使之更灵活地服务社区教育与社区的和谐建设。

【参考文献】

[1]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验[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2]李欧梵.城市文化中的精神面貌[M].光明新闻文化中心,2003.

[3]张震.社区建设的中国特色———基于传统文化视角的阐释[J]菏泽学院学报,2OO8(12).

[4]张慧彦.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8).[5]王金梅.社区教育传承地方文化的途径[J].教育,2014(26).

[6]范晓伟,王立涛,申志华.依托乡土文化资源优势开展社区教育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