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方山子传

方山子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方山子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方山子传范文第1篇

文学类文本的聚焦式问题设计原则是:

1.文体原则:不同文体都有其核心思维,小说在于冲突;散文在于虚实;诗歌在于意象。依据不同文体的核心思维来确定课堂的聚焦式问题,就是抓住了文学思维的关键,就能以点带面,突破全局,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冲突原则:一是抓住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必然冲突,设计聚焦问题,才能展示、感受到文学之美的本质;二是抓住学生阅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冲突,设计聚焦问题,才符合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原则,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能力。

二.文学文本的聚焦式问题的类型

1.知识式的聚焦问题类型

小说的聚焦式问题就是要紧紧扣牢小说的冲突。可以是人物、环境、情节、标题、主题等。如《祝福》,可以设计为:是谁杀死了祥林嫂;祥林嫂有过反抗么;祥林嫂眼睛有哪些变化,为什么;祥林嫂讨饭的竹竿为什么那么长,下端还是开裂的;为什么要写鲁镇祝福的风俗;小说为什么不以祥林嫂为标题……

散文,写景散文的聚焦式问题可以是景物特征、文眼句、虚写的内容、虚实的结合点,人物散文可以是人物性格、主题、选材特点、详略特点或写作目的,哲理性散文可以是事与理的结合点、象征手法等。如《始得西山宴游记》,可以设计为:为什么是“始得”,为什么在写宴游前加一句“居是州,恒惴)栗”,“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中“特立”语义指向哪些……

诗歌的聚焦式问题可以是意象群特征、色彩、情感、艺术手法、起承转合等。如《雨霖铃》,可以设计为:“念去去”的“念”字统领到哪里,“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如何总结全文的,这首词如何做到虚实完美结合的,这首词是写景还是叙事……

2.思维式的聚焦问题类型

无论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传统小说还是非传统小说,无论是写景散文还是抒情散文,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文学的本质就是矛盾和冲突。

把文学作品的冲突与学生思维的冲突结合起来,设计聚焦式问题,才是我们要研究的关键。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从思维角度进行设计的聚焦式问题:

㈠将作品的闲笔设计成聚焦式问题。

所谓“闲笔”,就是“百忙中极闲之笔”。闲笔表面上看,与文本冲突没有直接关系,实际上,闲笔是极具冲突性的。但,学生对于闲笔,要么漠视、要么困惑、要么错解……利用闲笔设计聚焦式问题,可激活学生思维的穿透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大名湖的春天》在后半部分,用许多笔墨写秋天,还专门交待“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学生困惑极了,绝大多数学生都提出了“为什么写秋天”?经研讨得出结论:写秋是为了表现大明湖的“不大、不明、不湖”,反衬出“大明湖之春”的残败,抒发自己对现实的遗憾、失落之情。为什么对春天产生恨呢?背井离乡,有家难回,只好“想北平”了,原因是日本侵华北,家国仇恨之时,作者心中“无春”,大明湖只能是“无春”!

㈡将冲突的空白点设计成聚焦式问题。

“空白点”是指文本未实写出来的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也叫留白。学生阅读时往往被动感的情节所吸引,留白之处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盲点。抓住学生思维的盲点,将空白设计为聚焦问题,可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桥边的老人》,以“你认为老人最后的结局如何”作为聚焦问题。学生对结局的研讨、续写,必然要关注文本中提到的环境背景、人物形象、主题内涵等多个角度。再如《礼拜二午睡时刻》,以“对来访的母女,神父态度为什么出现了变化”作为聚焦问题,从神父的视角去感受母爱。指导学生补充神父隐含的情感变化。既可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又可在感性地体验情感中获得对主题的理性而深入的把握,理解母爱的巨大力量。

㈢将隐性的冲突设计成聚焦式问题。

在文本冲突的到来之前,作者总是千方百计地诱发、铺垫、导引、加热冲突的。冲突必然有其潜伏期,而这种如草蛇灰线式的冲突,读者极易漠视、忽略,学生的思维也不积极。将潜伏的冲突设计为焦点问题,可以转冷为热,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敏锐力。如《方山子传》,我们以“方山子是陈季常么”作为聚焦问题:陈季常是方山子么,方山子就是陈季常?方山子是一个人么?方山子与异人是什么关系?方山子的精神能不能指向作者苏轼?苏轼借方山子表达自己什么情感?方山子和苏轼的人生际遇,能不能以“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来概括?用陈季常来表现方山子群体,这是什么手法?

㈣将冲突的热点设计成聚焦式问题。

情节的多变和冲突的剧烈,是作者和读者思维的共同热点。学生遇到裂变式的冲突时,思维也异常活跃,被纷乱的冲突牵着乱想。总体上表现为:发散性、亢奋性、跳跃性,甚至胡思乱想。用聚焦问题,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层层深入的方向性能力。如《雷雨》,大的冲突有四组: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冲突,周朴园和鲁大海、鲁贵的冲突,周朴园和繁漪的冲突,繁漪和周萍的冲突。一昼一夜之间,30年的所有矛盾,全都上演。蘩漪和侍萍的一夜发疯,周冲、鲁四凤、周萍的死亡,鲁大海的出走,周朴园的苍老,周公馆的败落……面对如此激烈的冲突,学生们的思维亢奋于“爱情”“”等冲突,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呢?聚焦问题如何设计?在学生研讨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为:冲突的动力有哪些,最原始的动力是什么。逐步认清下列冲突:繁漪和周萍之间的冲突是冲突的起点,又是关键冲突,更是冲突的主要动力,因为他们的冲突,导致其他冲突的爆发和不可削弱;周萍和四凤的爱情是冲突发展的催化剂,加速了所有冲突的集中爆发;周朴园和侍萍的矛盾是冲突的源头,其所有冲突皆源于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才是冲突的本质,就是劳资矛盾。

㈤将冲突的矛盾点设计成聚焦式问题。

文学中矛盾的情节、语言、人物性格、主题,是优秀作品常有的,而这些冲突的矛盾点往往也是读者思维的困惑点,利用冲突的矛盾点来聚焦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举重若轻的思维力,准确地从矛盾中找到事物的本质。如《长亭送别》,聚焦问题是:崔莺莺为什么处处充满着矛盾。研讨结论,崔莺莺性格中的矛盾集中在封建礼教与少女之春的矛盾:崔莺莺出身名门,从小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与教导,端庄、矜持、克己、守礼。因此在与张生初见时先是“辞疾”,对张生不加理会。然而人的天性是不可泯灭的,崔莺莺芳心初开、春情萌动,少女之春与封建礼教之间出现了冲突,人物的言行,自然也是矛盾的。

三.聚焦式问题的教学实例

聚焦式问题一定要有思维含量,要起到聚焦一点,突破全局的作用,从而让课堂成为以思维训练为中心的主题式课堂。以《阿Q正传》为例,简说聚焦问题的课堂思维。

聚焦问题可以是:最善于自轻自贱的阿Q,为什么敢与人斗狠。如何聚焦思维呢?

第一步,找现象,思维关注问题的表现。自轻自贱表现在哪里,敢与人斗狠表现在哪里?阿Q被人压迫的同时也同样去压迫别人,当阿Q认为对手比他更不堪,地位更低时,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与人斗狠:比如打王胡,阿Q认为“只有这一部络腮胡子,实在太新奇,令人看不上眼”;又比如打小D,“是一个穷小子,又瘦又乏”,在阿Q的眼睛里,位置是在王胡之下的;当连小D也打不过时,只好去调戏更弱的小尼姑。

第二步,探规律,归纳阿Q的矛盾性格,思维由表及里,思维方法是归类、概括。阿Q有哪些矛盾性格?既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既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既争强好胜又自辱屈从;既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既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既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既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既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既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第三步,研本质,阿Q的矛盾性格能否统一,思维是化繁为简,由规律找本质。阿Q矛盾的性格不是人格分裂,而是统一于实用主义,其本质性格就是有奶就是娘,各种矛盾行为是其生存的本能反应。他对于任何观念都不坚信,也不坚守,遵循着实用主义的处世态度。为了生存和活命,对打不过的人只好求饶,自轻自贱,这是精神上无奈的求生本能。我们必须明确,阿Q只有在万般无奈时,才诉诸精神胜利以存命,阿Q更追求现实的胜利:对可以打得过的人,阿Q会本能地主动出击,“抢进去就是一拳”;特别是当现实有利于自己的生存时,他就会本能趋利,看到革命可能有利可图时,便要参加革命党;遭到假洋鬼子的排斥后又改变想法,要去告他一状。

方山子传范文第2篇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衬。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诗。然而,正是这千古名句,引起了数百年来的一场公案——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粗略数来,现今全国共有大大小小“杏花村”20多处,遍布大江南北杜牧诗中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比较集中的说法有以下几个。

酒香四溢花开满村

如今提到“杏花村”,除了杜牧的那首七言绝句,山西酒都汾阳杏花村酒厂的杏花村酒也为世人所熟知。不仅杏花村汾酒酿造工艺在2007年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杏花村”这个品牌的价值已经达到了近50亿元。

杏花村的酿酒历史始于北魏,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关于杏花村酿酒,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位仙翁老道,衣着褴褛,三次在杏花村的“醉仙居”酒店饮酒,巧吐芳香,清水成酒,变古井为神井。不管传说是真是假,这里的井水确是味如醴,甘馨清洌,取水酿酒,馥郁芬芳。到了盛唐,“杏花村里酒如泉”、“处处街头揭翠帘”,这里成为酒文化的古都,一直延续至今。

更为巧合的是,这里的杏花恰在清明时节绽放。据记载,这里的杏花平均开放日期为4月6日。众所周知,杏花开放的时间与气温、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在公元11世纪左右,中国的气候经历了一次快速变冷的过程,但数据显示,晚唐的平均气温高于现在的平均气温。由此推断,晚唐时杏花开放的时间应比现在提前几日。而在南方,“二月杏花八月桂”,杏花开放时间与清明时节相距较远。

有酒有花,这里似乎和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完全吻合。不仅如此,虽然现在的杏花村地处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但在唐宋时期,这里气候湿润,森林茂密,降水丰沛。“清明时节”大有“雨纷纷”的可能性。因此,在很多人的心中,山西的杏花村就是“牧童遥指”的那个。

迹以名传饮誉天下

“郡楼高出秀山门,古迹今时不可论。杜牧当年有名句,独唱城外杏花村。”记载在清朝《杏花村志》中的杏花村位于安徽池州(古称贵池)秀山门外。

“诗因景而灵秀,景因诗而名重”。贵池的杏花村原本不过是几间“沦为荒烟野草之中”的酒肆,毫无名气可言。据传唐朝会昌年间,杜牧被委任为池州剌史,春游府城西杏花村,写下了这首富有江南风情特色的艺术杰作。而正是杜牧的千古绝唱才让池州名播青史,饮誉天下。之后,“十里烟村一色红,村酒村花两共幽”的池州杏花村经过不断修建,村内茅屋酒帘,亭台楼榭,十里杏花灿若红霞,成为历代仕宦文人赏花沽酒之地。至清代整个杏花村已形成一片方圆10余里古色古香、风景如画的名胜古迹区,有闻名遐迩的古“杏花村十二景”,即:平天春涨、铁佛禅林、白浦荷风、黄公酒垆、三台夕照、桑拓丹枫、栖云松月、西湘烟雨、昭明书院、茶田麦浪、杜坞渔歌和梅州晓雪。

很多人都认为此杏花村即彼杏花村,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有大量史书的记载。据《广舆记》载:“池州古迹日‘杏花村’,在府城秀山门外。杜牧诗‘遥指杏花村’即此。”《江南通志》载:“杏花村在(池州)府秀山门外里许,因唐杜牧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得名。”不仅如此,在我国,为村立志的可谓凤毛麟角,而《杏花村志》却被收入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可见其文学和历史价值。

踏访池州杏花村之风光,只见竹篱不假,桥也仍在,河上帆船缓缓行驶,向北航行,即可进入长江。黄公古井,刻有“黄公广润玉泉”六字,坐落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里,似烟非烟的纷纷细雨,红杏枝头挑出迎风招展的酒旗,花香混合着酒香,真是景不醉人酒醉人,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往事千年如烟如梦

杨柳依依,小桥流水,樵歌牧唱,分外诱人。北宋苏轼贬谪黄州路经此处,意外地见到了隐居于此的友人陈季常。此后,他曾三次来杏花村饮酒赋诗,尤其是他撰写的《方山子传》,将此处记入其中,脍炙人口,流传千古。明清诗人也多有诗赋。清乾隆皇帝曾御赐巨匾“杏花古刹”于村庙。这受到文豪和皇帝眷顾的地方便是处于洛阳至黄州的要道上的歧亭。

其实,让这里远近闻名的另有其人。“弯弓片战作男儿,梦里曾强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指云堆上祝明妃。”杜牧的《题木兰庙》为他任黄州刺史时登木兰山为木兰庙所题。而从黄州到木兰山,必经过歧亭的杏花村。赶路遇雨,又值清明,心生郁闷,欲借酒消愁,从而作诗一首……这一切是那么的合情合理。

那么,歧亭的杏花村有“酒”吗?这里流传着这样的话“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头有美酒,店里有美人。”这里的酒被称为“黄酒”,因其颜色发黄而得名。有记载曰:“纯以糯米酿者,其曲内无血肉品,故酒味最醇。漉净余滓,入瓷瓮固封贮之,经年色黄,味尤美。”

“杏花村里酒旗风,烟重重,水溶溶,野渡舟横,杨柳阴浓……”更值得一提的是,宋朝诗人谢无逸路过此地杏花村之时写下的诗句与杜牧的《清明》是何等的相似!往事越千年,曾经的陈髓杏林隐逸,苏子四访五咏……如烟如梦。那些风干了的翰墨,依旧幽香缕缕。牧童骑黄牛杜牧诗汾阳

除了山西汾阳、安徽池州、湖北歧亭外,较著名的杏花村还有南京的“金陵杏花村”、《水浒传》中梁山脚下的杏花村,徐州丰县曾有99家酒罏的杏花村等等,但大多没有前三者有名气。

三个杏花村,与诗中相似之处甚多,也都有其他诗词、文献佐证,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牧童所指?其难度堪比《西游记》中的“真假猴王”。但我们仔细分析《清明》一诗,不难发现其中的蛛丝马迹。

诗的前两句大多没有异议,诗的后两句才是通往杏花村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