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终南别业

终南别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终南别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终南别业范文第1篇

2、莘云——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般寓意为取云彩的意思。

3、诗语——李清照《蝶恋花》“酒意诗情谁与共。”如诗如画,意为美好。

4、芳菲——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寓意为香馥美艳。

5、蔷歌——高骈《山亭夏日》“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象征素美,生生向上,大多指美丽的花。

终南别业范文第2篇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3、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

4、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5、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蝶恋花·答李淑一》

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7、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

8、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

9、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

10、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小雅.白驹》

11、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酒肆留别》

12、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13、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1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15、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16、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大雅·抑》

17、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18、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送别》

1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20、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21、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22、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春中田园》

2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

2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2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26、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27、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28、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29、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青溪》

30、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水调歌头.游泳》

3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国风·周南·关雎》

32、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洛阳女儿行》

33、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

34、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水调歌头·游泳》

3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36、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7、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桃源行》

38、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桑袅风。《相和歌辞·阳春歌》

39、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辛夷坞》

40、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41、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观猎》

42、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43、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

4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

45、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洛阳女儿行》

46、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经·唐风·绸缪》

47、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

48、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西施咏》

49、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50、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5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5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5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

54、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沁园春·长沙》

55、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

56、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月下独酌》

5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

58、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59、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七律·占领南京》

60、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洛阳女儿行》

61、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送别》

62、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63、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辛夷坞》

64、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65、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

66、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

67、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二首·送瘟神》

68、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赠韦侍御黄裳其一》

6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70、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7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杂诗·君自故乡来》

7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7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杂诗·君自故乡来》

7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7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76、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77、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78、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79、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80、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洛阳女儿行》

8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82、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8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

84、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秋风词》

8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86、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8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8、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89、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90、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经.小雅.斯干》

91、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92、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93、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

9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95、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三首》

9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97、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清平乐·蒋桂战争》

9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99、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

100、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0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102、明年春草绿, 王孙归不归。——《山中送别》

10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0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10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10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终南别业范文第3篇

春节以来因老父亲旧病复发带来的晦涩心境,一直无法挥之而去,看着满城的春意盎然景致,心想还是到野外梳理一下心情。正巧镇安县宏平老兄相邀,和几位心境相投的朋友一起驱车以领秦岭的如画春色。

临近傍晚,我们到了镇安县城,一番应酬之后,老兄邀我们登上秀屏山公园,拾级而上,绿树青草环绕着亭台楼阁,名人石刻雕塑点缀着如画风景。秀屏山公园是城里人休闲的好去处,傍晚时分,游人如织,或轻歌曼舞、或吟诗作对、或谈情说爱,好一派和谐温馨之态;秀屏山公园是镇安县旅游文化的门面,孔庙、镇安博物馆、聂翁亭,游历其中,一个个山区百姓克难攻坚、发展生产的愚公形象就会展现在你面前,一幅幅镇安山民改天换地的动人场景即刻影入你的眼帘;秀屏山公园是镇安人民城市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山城土地有限,为解决市民休闲娱乐难题,镇安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节衣缩食,依山建园。平日里拾级而上,极目远眺,万山景色尽收眼底,朝夕变化,四季变迁,各有秋色。入夜时分,登得山来,对面山上人工编制的小星星散布夜空,与天上的星星连成一体,蔚为壮观,木塔上彩灯闪烁,山下车流如织,万千灯火映照着一座日益繁荣的小城,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画卷,令人如坠仙境。谁能想象,这就是外界很多人想象的陕南落后小县城呢?

镇安县自然景观俯拾即是,特色鲜明。朋友介绍,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木王山国家森林公园,它山雄、林丰、花艳、 竹茂、谷幽、洞奇,水莹石巨,野生动物成群结队,珍稀植物漫山遍野。恰逢木王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园吉日,我们即驱车前往,沿着山路蜿蜒而上,车窗外难得一见的十里野生杜鹃花正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满坡满洼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最为有趣的是,山下花瓣舒展,蕊吐芳香,像一群千姿百媚的;山腰则是五颜六色、争相斗艳,活脱脱一群初出深闺的新娘;山上却是含苞待放、花蕾报春,宛如亭亭玉立的处子。小有意外的是,阴天雾气太重,原本想象的很多景致无法看到,但是登上双马梁风景区,云雾缭绕、古木参天,名贵树种千奇百态,别有一番景致。燕子岩百米瀑布,冰青玉洁,瀑布连潭,水雾缭人,景色绝伦。正像唐代诗人王维在《终南别业》中描述的:“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睡,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史,谈知无还期。”

知道镇安这个地方已有二十多年,原因是父亲工作的黄龙山林场,每年都有镇安的民工在那里伐木,记忆最深的是镇安人穷,能吃苦。三年前第一次到镇安,觉得一切都在发展,但依然受自然条件所限制,县城规模不大,二三产业不够活跃。然而这次到镇安,却让我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不光从城市建设、工矿企业发展、公园景区建设的表象,更让人难忘的是党政领导干部敬业爱岗、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和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上。我期待着,镇安县在镇安人民的努力下,早日走上小康之路!成为陕南的一颗明珠!

终南别业范文第4篇

中国文人多雅趣,他们大多棋琴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通,而且也崇尚自然、热爱山水、玩花弄草,从而来寄托闲情逸致、文人雅兴,也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而竹,则更是他们的喜爱之物了。他们不但写竹,还在自己的庭院里种竹,喜欢在竹林中交友、饮酒、做诗,或感受竹林清风,或聆听竹叶滴露,于是竹的灵秀雅致,潇洒清爽便纳入诗文中。如魏晋时期果的王徽之称“不可一日无此君”,书法家王羲之有《邛竹杖贴》、戴逵有《松竹赞》等。

唐代诗人王维也是一位爱竹人士。他虽身居官位,却一直过着半仕半隐的生活,常在风景优美的辋川别业和终南别业与裴迪等好友及一些僧道交往,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可谓自然洒脱,我们仿佛看到王维独坐在一片幽静的竹林中弹琴长啸,意兴盎然,而诗人笔下幽静的竹林,既是一幅林中妙景,也是一种心中妙境。

孟浩然一生游历山水,怡然自得,也曾在竹林中写下大量意境优美的诗歌。“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孟浩然《洗然弟竹亭》),竹林是清静高雅之地,身在其中,他们不觉放开怀抱充分品味那份闲适的情韵;“阮籍推名饮,清风满竹林。”(孟浩然《听郑五弹琴》),这里的竹已然成为抚琴者的知己,聆听着他们心灵的歌声,而竹林的响声仿佛也给以回应,一唱一和,尽兴尽情。

杜甫“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元稹“种竹厅前看”。韦应物“停车欲去绕丛竹,偏爱新筠数十竿。”刘禹锡有“高人必爱竹,寄兴良有以。”的断语。苏轼更是一位爱竹人士,他在《于潜僧绿筠轩》中甚至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他诗中有竹,画中有竹,在这些珍贵的诗画中,流露出的是他对竹深深的爱,竹俨然成了他生活里不可缺失的伙伴,也见证了东坡一生的坎坷。

在这些诗文中,竹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竹意象已隐隐地被人性化了,成为文人丰富各异的性情的外化,同时我们也能从中看出文人热爱宁静淡泊的生活,追求闲适雅趣之风尚。

二、傲骨风貌

《说文解字·竹部》说,“竹,冬生草也。”段玉裁注:“云‘冬生’者,谓竹胎生于冬,且枝叶不凋也。”一语道破了竹傲骨凌云,坚贞不屈的品性,而这些也正是传统文人所坚守的。于是,大量的竹诗文都歌咏了竹的此种品性。

缏娟绮窗北,结根未参差。从风既袅袅,映日颇离离。欲求枣下吹,别有江南枝。但能凌白雪,贞心荫曲池。(谢朓《秋竹曲》)

此诗借歌颂竹不畏严寒、忠贞荫池之性,表现了诗人坚贞不屈、忠心不二的情操,此刻的竹已内化为人,与正人君子合二为一了。

“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邵渴《金谷园怀古》)“翠叶与飞雪争采,贞柯与层冰竟鲜。”(齐王俭《灵丘竹赋》)都赞美了竹不惧严寒的品质。白居易在《题李次云窗竹》中也留下这样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竹,拥有永不消失的春天。宋代画竹名家文同赞曰:“竹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遂瘁疮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显示出竹在逆境中不畏挫折,顽强搏击的进取精神。

一径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人磷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会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王安石《华藏院此君亭咏竹》)

则在结句运用《庄子》凤凰栖于梧桐典故以显竹之高志,着意刻画了竹刚硬、耐寒等特性,而透过表层意义,我们即能体悟到诗中的文学符号竹所表现的全然是作为政治家兼文学家王安石的个性、人格与志向。再如:

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苏轼《霜筠亭》)

这首七绝抓住了竹耐寒的特性加以描绘,大抵表达了不畏艰险者自幼即已培育了坚毅的性格,只有在危难之际方显示出其英雄本色的意旨。

而最能歌咏竹之坚贞傲骨、不畏严寒的品性的诗歌应是清郑燮《竹石》画眉上的题诗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正如苏珊·朗格所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我们仿佛看到了有品格,有气节,坚韧不拔,坚贞不屈的丛竹正毅然决然地挺立于刺骨寒风之中却岿然不动,我们也仿佛看到了竹边正立着一位清瘦矍铄的老人,迎着风霜,捻着胡须,吟诵着诗歌,一身傲骨与正气,他们的精神气场是那样的浑然一体,他们的人格品性又是那样的相映互辉!

参考文献:

[1]赵丽.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竹意象[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要: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 其天姿秀色被普遍欣赏的同时,人们更是发现了竹子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的自然品性。而在与竹相关的诗文中,淡泊与傲骨文化精神更是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竹诗文;淡泊;傲骨

终南别业范文第5篇

二、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三、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四、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王勃《山中》

五、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郑谷《莲叶》

六、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欧阳修《丰乐亭游春·其

七、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姜夔《暗香·旧时月色》

八、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九、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十、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十一、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十二、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十三、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十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

十五、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王维《终南别业/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

十六、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诗》

十七、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十八、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十九、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杜牧《旅宿》

二十、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佚名《上邪》

二十一、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二十二、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二十三、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欧阳修《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

二十四、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

二十五、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李梦阳《秋望》

二十六、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二十七、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其

二十八、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二十九、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三十、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刘桢《赠从弟》

三十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三十二、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三十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别东鲁诸公》

三十四、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其

三十五、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于谦《观书》

三十六、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三十七、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三十八、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李觏《乡思》

三十九、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征怨》

四十、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短歌行》

四十一、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四十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四十三、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佚名《西洲曲》

四十四、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四十五、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

四十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四十七、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听雨》

四十八、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王令《暑旱苦热》

四十九、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五十、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吴均《山中杂诗》

五十一、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五十二、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五十三、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白居易《长恨歌》

五十四、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秦观《点绛唇·桃源》

五十五、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李白《行路难三首》

五十六、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五十七、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五十八、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五十九、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

六十、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

六十一、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六十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六十三、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白居易《放言五首·其

六十四、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六十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六十六、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六十七、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陈与义《登岳阳楼》

六十八、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碣石篇》

终南别业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概念整合 对偶语意 完形性

论文摘要:语意的完形性是对偶句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对偶句式上下两句形式上虽相对独立,内容上实则互为补充,构建出一个整体意义。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对偶句完形性语意的构建过程,认为对偶完形性语意的产生包含着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

一、引言

对偶,是中国古典语言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从先秦古文到汉代骈赋,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对联,大量精致典范的对偶句贯穿于文学发展的长河之中。对偶句形式上整齐划一,前后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语义相对、韵律相衬,总体上给人一种不偏不倚、平衡和谐的形式美感。与形式美同样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对偶语意的完形性。对偶句式前后两句形式上虽相对独立,内容上实则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前后配合表达出一个整体的意义,为读者构建出一个广阔的图景。许多学者已经在对偶的表达形式、表达效果和形成原因等方面做了有价值的探讨,但从认知角度对对偶的在线意义构建方面研究较少。本文以中国古典对偶诗词为研究对象,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为框架,探讨对偶诗词在线意义构建中所包含的心理过程,并从认知角度解释对偶语意的完形性。

二、对偶形式的独立性与语意的完形性

对偶的完形性,指的是对偶句在语意表达方面的整体性效果。清代贺贻孙《诗筏》中说道:“诗律对偶,圆如连珠,浑如合璧。连珠互映,自然走盘,合璧双关,一色无痕”。“合璧双关”指的是形式,可以通过字数、声律、词语的对立、对称和重复完成;而“一色无痕”指的则是内容,是说对偶语意的完形性。对偶句式虽由两句组成,意义却是浑然一体,体现出“两”与“一”的关系: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是“两”,由两个句子组成的对偶却是“一”。对偶句式中的两个句子不是孤立的、自足的,而是在内容上相交引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构建出一个整体意义,从而传达出跃然于纸面之上的更为广阔的意蕴。如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两句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上句写月色迷蒙中的梅花,下句作为背景映衬梅之“影”与“香”。诗人精心选用了“疏、横斜、清浅、暗、浮动、黄昏”等词语勾勒出四种物象:梅之“影”,梅之“香”,梅下“水”,梅上“月”。这些词语如果孤立地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妙处,但是把这些寻常的词组合到一起却构成了一个谐和圆融、无懈可击的完美意境:梅花稀疏的枝影横横斜斜地映在清浅的水面上,阵阵清香,丝丝缕缕地在朦胧的月色中飘荡。上下两句互相交融构成了一幅雅致的溪边月下梅花图。对偶句这种外部形式的整齐相对、内部语意的浑然一体,使得对偶两句相合无间、“一色无痕”。

有的学者,如祝克懿用“耦合”来指称对偶上下旬相互交融所产生的这种语意的完整性。本文采用概念整合的理论框架,把这种完形性语意的构建过程叫做“整合”。本文认为,对偶句式语意完形性的产生包含着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在对这一过程做具体分析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概念整合理论。

三、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从美国加州大学Fauconnier教授于1994年在Conceptual Projection and Middle Spaces一文中正式提出概念整合理论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理论的理论架构日趋完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今日已成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Fauconnier,Turner,Coulson和Sweetser等。

从本质上讲,概念整合理论是关于在线意义构建的一种理论,旨在探索人类进行信息加工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该理论认为,概念整合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操作能力。这种认知操作能力在人们进行各种认知活动、加工信息和构建意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概念整合是在包含多个心理空间的概念网络中进行的。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唤起的对人、事物或事件的各种语言的或非语言的知识框架,以概念小包的形式存储于工作记忆之中。一个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包括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复合空间。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成分或结构在类比、一致和转喻等各种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跨空间映射。这些输入空间的共享成分又在更为抽象的层面上构成了类属空间。同时,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和结构又被选择性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复合空间中去。在复合空间中,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三种认知操作产生突生结构(emergent structure)。组合操作把来自不同输入空间的成分组合到一起,并建立起一些原本两个输入空间中都不存在的新关系。通过完善,又叫做模式完善(patterncompletion),与这些组合成分有关的概念框架或背景知识被激活并引入到复合空间中。扩展是指根据复合空间概念内容自身的逻辑对其进行运演(running the blend)。突生结构的产生是概念整合过程中最鲜明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概念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复合空间始终联系在一起,复合空间中产生的推论等突生结构又可以被逆向投射到输入空间中去,引起对输入空间概念内容的修正。在这一过程中,意义并不是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空间,而是产生于四个空间的动态运动过程之中。

Fouconnier&Turner[s]用一个谜语来说明概念整合在思维和语言中的作用。

A Buddhi st monk begins at dawn one daywalking up a mountain,reaches the top atsunset.meditates at the top for soveraldays until one dawn when he begins t0 walkback to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which hereaches at sunset.Making no assumptionsabout hi s starting or stopping or about hispace during the trips.prove that there is aplace On the path which he occupies at thesame hour Of the day On the two separatejourneys.(一僧某日迎着朝霞徒步上山,日落时到达山顶。在山顶冥思数日后,某日迎着朝霞原路返回,日落之时到达山脚。如果不考虑途中的走走停停及步伐的快慢,请证明路上存在这样一个点,该僧上下山在此点处于一天当中的同一时间。)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这段话构建出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①中,一位僧人迎着朝霞徒步上山,日落时到达山顶;输入空间②中,这位僧人在山顶小住几日后,某日清晨沿原路返回。跨空间映射将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对应成分,如山坡、僧人、时间等联系起来。类属空间中包括了两个输入空间的共享成分:移动的人、位置、路径和时间等等。输入空间①和②中的成分被选择性的投射到复合空间中去。有的成分,如山坡、时间等被融合(fused),有的成分依然以独立的形式显现。通过对输入空间成分的组合、完善和扩展操作,复合空间中出现了“两人相向运动”这一突生结构。常识告诉我们,两个人相向运动必会在某时某刻相遇于一点。因为复合空间和输入空间始终联系在一起,复合空间中两人的相遇点可以被逆向投射回输入空间①和②中,问题得以解决。

上面例子中的概念整合现象较为明显,实际上,大多数概念整合操作是不被人感知的,是一种“幕后认知”。此外,作为一种普遍的、基本的认知能力,概念整合也大量体现在其它非语言领域,如数学、艺术和宗教中,是多种认知产物背后的共同规律。

四、概念整合理论对对偶诗词语意完形性的解释

对偶语句完形性语意的产生包含着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读者在理解对偶语句的过程中,运用词句所提供的信息,构建起输入空间.,再对输入空间中的内容进行投射、组合、完善和扩展等操作,在复合空间中构建起一个整体意义。这里以中国古典对偶诗词为例分析这一整合过程。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两句诗。这两句诗各自是一个独立的、并置式意象的组合,上句写水田上白鹭飞翔之姿,下旬写夏木中黄鹂婉转之音,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为读者提供了两个输入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内的概念内容进行相互投射:漠漠对阴阴,水田对夏木,飞对啭,白鹭对黄鹂。同时,两个输入空间内的概念内容向复合空间内进行投射,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操作,读者在复合空间中建构起了一个关于夏日田园风光的整体意义。在复合空间里,读者可以构筑起这样一幅图画:白鹭在广漠空漾、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翩翩飞起,意态是那样娴静潇洒;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鸟在互相唱和,歌声是那样甜美快活。这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写得画意盎然。读者理解这两句诗时,不会把它们当作两个独立的、不相关的写景句,而是会积极运用概念整合思维把这两句交汇融合成一幅整体画面,从而尽可能贴切的去体验诗人当时真正的感受。动与静、显与隐同时显现,视觉与听觉同时作用。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这两句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七言律诗《无题》中的颈联。《无题》总体上是抒发对恋人的相思之情,而这两句通过设想对方的爱情相思之深之苦来表达自己的深切感受。上句写主人公清晨起来对镜梳妆,怕只为一夜双鬓又添白发,容颜更加憔悴而愁苦不已。下旬写主人公因相思夜不成寐、吟诗遣怀时想必觉得夜色凄清吧。上下两句为读者构建起两个输入空间。跨空间映射将两个输入空间联系起来:上句的“晓镜”和“云鬓改”对应下句的“夜吟”和“月光寒”。在复合空间中,通过对来自输入空间的概念内容的组合、完善和扩展操作,读者对这两句诗构建起一个整体性的理解。通过对复合空间的运演,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位身居异地仍矢志不渝、夜不能寐时吟诗遣怀、晓妆出镜时顾影自怜的恋人形象。所以,通过概念整合,上下两句所描写的情景被自然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把心心相印的刻骨相思表达得淋漓尽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唐代诗人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这两句诗,充满着哲学的睿思,表达出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向对立面转化的辨证思想。而读者对这两句诗深层含义的解读也是通过概念整合操作得到的。诗人沿江漫步,随意而行,直走到流水尽头,再不能往前走时,就索性坐下看天上云卷云舒。在两个输入空间中,“行”与“坐”相对,“水穷”与“云起”相对。在复合空间中,“行”转化为“坐”,“水穷”转化为“云起”。也许水并非真的穷尽,它只不过是化作天上浮云。通过对这一概念内容的进一步扩展,此诗的深层含义——对人生哲理的表达就展现开来。作者看似写景,实则写人生。既然事物之间能相互转化,也就不必执着于人生的苦难,充满信心地向前看,就有可能发现新的景观,或许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达到人生的另一番境界。对作者真正意图的理解是通过概念整合得来的。否则,就难以领悟作者的真正意图:对人生哲理的表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读者在理解对偶语句时,对来自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概念成分进行组合、完善和扩展操作,在复合空间中构建起一个对偶句式的完整意义。所以说,概念整合理论解释了对偶句式的语意完形性。

终南别业范文第7篇

【关 键 词】 诗词;登高;教学

登高望远,视野开阔,看到山川秀美,云烟满眼,往往触景生情,感叹不已。夏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此时,秋高气爽,景物鲜妍,古人往往结伴登高,饮酒览胜,骚人墨客,更是吟诗作赋,咏赏不绝。登高,总会引起文人的诗情。诗人或登楼远眺,或登高怀古,情悠悠,思弥漫。品读登高诗,也是在进行情感之旅,仔细体会其艺术境界和情感特征,有助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登高诗的感情基调往往给人以“落日余晖“之感。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感叹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这里的“层楼”即“高楼”,而“少年”应该指他入仕前的青年时期。为什么“不识愁滋味”,就“爱上层楼”呢?原来,登楼所见者广,所观者远,而茫茫四野的景色,容易触动人们的愁肠。难怪柳永“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八声甘州》)。登楼与伤感的情绪几乎有了不解之缘。可见,少年时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只是自寻烦恼,强作忧愁。真正有了愁思的人,却往往“欲说还休”,不敢登楼了。

一、感怀自己身世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想到自己直言敢谏却反遭打击,政治理想破灭的遭遇,不由得“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这首《登幽州台歌》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也获得了很多怀才不遇的文人的共鸣。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诗中,俯视“江涵秋影雁初飞”的美景,却心情矛盾:“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既有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也有酩酊入醉的忘忧之举。时值晚唐多事之秋,自己切乎实际的用兵之策与政治之见未被重用,在这人生的困顿时期,加上同是怀才不遇的友人来访,于是“但将酩酊酬佳节”,饮酒赏菊,登高忘忧,暂时驱散了心头的抑郁,有超然物外的味道。而结尾的“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衣”,表面纵情忘我,貌似旷达,实则委婉曲折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不平与感慨。秦观的几首《满庭芳》,(山抹微云)“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晓色云开)“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碧水惊秋)“凭栏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词人凭栏远眺,感怀身世,婉转地表达自己的落寞情怀。

二、流露隐居之愿

终南山因为“在天之中,居都之南”,巍峨壮观,景色奇丽,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孟郊在《游终南山》中,感受到“南山塞天地”的壮阔,“日月石上生”的奇险,“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的清幽宜人。感叹“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赞颂“山中人“正”而不邪;山路再“险”,心地还是平坦的。而赞美终南山的万壑清风,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以“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更是流露出隐居的言外之意。令人联想起王维在《终南别业》中描绘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闲惬意的生活情趣。李商隐在《安定城楼》中直接抒发自己归隐江湖的理想:“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句中的“江湖”化用了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乘扁舟游五湖”的典故,指离开朝廷归隐的地方。当然,这种隐退要在回转天地之后,是扭转乾坤之后的功成身退。

三、抒发思乡思亲之情

崔颢登上黄鹤楼,由“仙人乘鹤”的传说起笔,尽管眼前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大好景色,而南下漫游,离家日久的他,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赵嘏在《长安晚秋》中,凭高而眺,眼见寥落的晨星、半开的紫菊、凋谢的红莲,耳闻“长笛一声”,这长安城里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出发诗人估计怅惘的愁思;他又想到“鲈鱼正美”“戴南冠学楚囚”的典故,产生了深深的羁旅思归的情感。欧阳修的《踏莎行》是一首写离情的佳作。在抒写游子思念亲人的同时,想象闺中人忆念自己的情景,写出了两地相思之情。上片写行者的离愁,即景设喻,“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在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最后两句写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四、传达闺中之思

李白的《菩萨蛮》中,“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点明愁思,刻画了一位“玉阶空伫立”的女子,眼见“宿鸟归飞急”,但鸟归人不归,行人与自己之间隔着遥远的归程,不知有多少长亭、短亭呢。正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感慨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传达出闺中女子惆怅哀怨而又缠绵期待的复杂心理。温庭筠的《望江南》中,“梳洗罢,独倚望江楼”,美人凭栏远眺,“独”字用得很传神,刻画出女子的复杂感情:初登楼时的兴奋喜悦,久等不至的焦急,还有对往日的深沉追怀……“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词感情上的大转折。既和起句的欢快情绪形成对照,又和“独倚望江楼”的空寂焦急相连结,千帆过尽,斜晖脉脉,江洲依旧,不见所思,能不“肠断白苹洲”!把思妇楼头,望人不归的不幸,表现得多么动人。冯延巳的《蝶恋花》中,女子独处高楼,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遥望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却“楼高不见章台路”。想要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于是“泪眼问花”,可不仅“花不语”,还“乱红飞过秋千去”,闺中女子伤春怀人的情丝细腻绵邈。

五、怀念友人之意

登高饯别,在古代并不鲜见。如李白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类诗往往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如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题目就有伤高怀远之意。“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诗人因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初到柳州,夏日登楼远望,海天相连,愁思弥漫。“惊风乱s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景中寓情,既是描绘眼前风急雨骤的景象,又是表达诗人美好人格遭到馋毁的不公,联想到友人同是贤人却被摒斥的命运,想要互相安慰,但“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同是身遭贬谪,共在“百粤文身地”,互访不易,即使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那种悲凉孤寂的愁绪、思念友人的苦楚愈发浓重。

六、表现忧国情怀

李白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六朝金陵。他登上凤凰台,只见“凤去台空江自流”,六朝繁华不再,由此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抒发忧国伤时的情感。在长江之滨的夔州,杜甫登上高处,见到急风、高天、清渚、白沙、萧萧落下的树叶、滚滚而来的江水,耳闻猿的哀鸣,感慨自己“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流露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伤感,令人联想到《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悲惨遭遇。“艰难苦恨”包含的是诗人漂泊之苦、国家时事之艰,体现出忧国伤时的情操。这首《登高》与三年前作的《登楼》中(下转35页)(上接33页)的“万方多难此登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戎马关山北”的情形下,诗人只能“凭轩涕泗流”了。辛弃疾的《水龙吟》,刻画了一位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忧愤孤寂的爱国者形象。诗人作为爱国志士,有着抗金不遂、失地收复不成的剧痛。他登上建康赏心亭,“遥岑远目”,感叹“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却“无人会,登临意”,给人一种寥无知音、国事难为的苍凉之感。

七、阐发人生哲理

登高诗容易勾起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情感。初唐的王勃登上滕王阁,居高临远,描绘了空间的江、阁、帘、云、雨、山、浦、潭影,转而感受时间的“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阁中的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从而给人盛衰无常之感,蕴含世迁的人生哲理。盛唐的孟浩然登上家乡的岘首山,凭吊古迹羊公碑,他的《与诸子登岘山》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哲理起笔;在登山远望,描绘水落石出、草木凋零的萧条景象之后,以“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收尾,传达出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哲理。晚唐的许浑在《咸阳城西楼远眺》中写道:“一上高城万里愁”,既感伤“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愁的是唐末岌岌可危的国势;又感悟“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眼前的渭水从西向东,依旧流动着。通过人事与自然的对比,阐述哲理:自然永恒,人事脆弱,江山依旧,人生苦短。

登高,唤起羁旅游子的乡思、闺中女子的情思,唤起诗人的身世之感、忧国情怀,唤起诗人的饯别之思、人生感悟,激发诗人的豪情壮志。这或浓或淡的情思,氤氲成一方诗歌天地。品读登高诗,也是在和诗人进行情感的交流,享受灵魂的洗礼。

【参考文献】

[1] 姜晓红. 唐诗中的登高意象初探[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

终南别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王维 禅悦诗 分类 文学价值 生活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5-0102-04

本文将用归纳法对王维禅悦诗进行全面整理研究,在本文的解读过程中,以陈铁民《王维集校注》为数据源,共得出王维“禅悦诗”为71首,其中禅理诗11首,禅境诗5首,禅迹诗55首﹙详见附录﹚,并在下文中进行具体分析,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对王维的“禅悦诗”得出一个合理的认识。

禅理诗 所谓禅理诗,即是宣扬佛家思想,或者借物起兴表述禅学奥理的诗歌,诗中往往会表现出自己在参禅悟道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并含有对于生命哲理性的思考,较为枯燥艰深。如王维《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提到:“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在此诗中,前两句直接阐述了自己对于般若空观的认识,作为大乘般若之基础的般若空观,它认为事物并不是等到所有的因离散之后才为空,而在当下就是空的,事物的形只是假有,而实际上的本质却是空。后两句就形象的表示了自己持般若空观对事物进行的色空一体的观照所得,这就充分体现了这类诗的典型特征。即诗中多有佛教用语,并发禅之议论,和自身对于禅理的思考。

王维诗作好表达禅理,这与其生平经历有关,王维不但与南宗北宗皆有关联,并且颇好佛事,因此直接在诗歌中论述佛教义理就会显得顺理成章了,禅理诗其余如《饭覆釜山僧》中“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描绘了在悟到寂静的真谛之时那种获得全身心解脱的极乐感觉,显现了禅宗弟子在到达悟境之时的“豁然开朗”。用一“一”字,不仅表现出了参禅人悟道之时那出乎意料的、按捺不住的喜悦,而且更为重要地是出色地再现了刹那之间的“顿悟”境界。“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两句又别是一层悟境,佛教认为“四大皆空”,宇宙万物都是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及其表现出来的坚、湿、暖、动四大性能暂时聚合生成的,地、水、火、风作为虚无出现,那么构建在这四元素基础之上的世界也就是虚幻的,不可能处在一个永恒不变的状态。四大合则生,四大散则灭。并且即使是合则生时,调合之四大也不是固定的,而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动。后一分钟的物和我并非是前一分钟的物和我,世界也就成为了一个虚幻的集合。由此看来此诗也并不失佛法之精要,将悟道之深与诗法之妙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王维曾在《能禅师碑》中赞扬惠能大师:“举手举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归性海。”陈铁民:《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第807页。在此,我们也可以通过禅理诗,看到这样的一个王维。

王维生活的年代,正是佛教兴盛之时,这类禅理诗,以诗的语言,由形入神,形象地概括了佛教徒修行习法、参禅悟道的情状和生活,因而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但是我们也同样不能忽视它在很多时候出现的理重于情的弊病,这样使诗歌脱离了正常的轨道,走向了以理入诗的路子,诗成了禅理栖身的外壳从而丧失了其作为诗歌而存在的独立性,用蒋剑云先生的话来讲便是“徒有诗的外壳,教化色彩很浓。”蒋剑云:《禅诗百首》,中华书局,2008年,序言。故而在本文中不当做重点来探讨。

禅境诗 所谓禅境诗,乃是指诗有味外之味而不执着于文字,讲求空灵淡远,禅意寓于诗境中而不留斧凿痕迹。作者设象寄意,读者舍象取意的诗歌,在诗歌中往往会表现为诗人主体的隐藏,为此很难在诗中找出一个观物的角度,也很难找出明显的表露在外的禅的痕迹,如王维的诗歌《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在此诗中,将禅悦的体验“隐藏”处理,并没有明显的禅语入诗,但有着十分耐人寻味的意蕴在内,正所谓不执着于文字无斧凿之痕迹,却得到诗意的长存,在王维看来,整个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正是以辛夷花的方式,在一刹那间的生灭中因果相续相生,自在的演化么?与此诗相近的如《鹿柴》:“返景入深林,独照青苔上。”《山茱萸》:“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等,全诗不见诗人主体的在场,只有情感的弱化,感觉器官对于事物原状态是一种直接反映 ,纯以直觉去量知外境诸法的自相,如眼见色、耳闻声,使客体无法与现实的自我发生钩搭,充分显示其本色。这种透过距离看事物的特殊观物方式 ,让事物单纯地为诗人所观赏。“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他仅仅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 ,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知觉这对象的人了 ……这同时即是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观景象所占据, …… 置身于这一直观中的同时也不再是个体的人了 ,因为个体的人自失于这种直观之中了。他已经是认识的主体,纯粹的、无意志的、 无痛苦的、无时间的主体。”[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