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石的资料

化石的资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化石的资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化石的资料范文第1篇

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银杏树、国宝------大熊猫、水中活化石------中华鲟……这些古生物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生存到今天的生物,被人们称为“活化石”。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近儿童的生活,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爱读,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学生对化石的知识了解不多,但是对银杏树和大熊猫特别熟悉。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识知出发,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的同时,呼唤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让学生动口、动手,走出教室、走出校门,查阅有关古生物的资料,扩展自己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阅读、识字、交流,注意多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引发他们研究、探索的欲望。本课教学可以采用放手让学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 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了解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惜动物的意识。

信息资料

1、 课件或有关录音磁带,头饰。

2、 制成各种生物形状的生字卡片。

3、 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搜集有关古生物的资料,并自己整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 演示:(播放课件或录音,向学生介绍一点古代生物的知识)说说你看到(或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板书课题) 组内交流找到的资料(文字或图片),推选出代表向全体同学介绍。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解说和生动的画面的展示中受到感染,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展示图片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2、 板书:化石,问:你知道什么是化石吗?你见过化石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子的?(在“化石”前面加上“活”字,齐读。)我们这节课要学习“活化石”这课,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让学生交流已有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发展了思维和表达能力。)

对话平台

自读

1、 课文是怎样介绍“活化石”的呢?请你一边读一边想,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相信学生,给他们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2、 边读边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或句子。

(培养学生边读书边动手、动脑的习惯。)

朗读

1、 指名读。

2、 领读,教师有重点地领读重点句子,正音。

3、 轮读,每人读一自然段。

4、 选读,喜欢哪段就读哪段。

5、 指读,组内指定读,互听互评。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训练,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发挥范读的作用,在朗读中要注意对朗读的评价。)

识字

1、 拿出生字卡片,自主识字。

2、 请小老师介绍识字经验。

3、 开火车读,连词读,齐读。(注意“珍、肉、史”翘舌音。)

4、 游戏:猜猜猜。(小组合作,一人摆生字的口形,其它同学快速找到他说的生字。)

(用不同的方法复现生字,增加学生和生字见面的机会,给学生识字的空间。)

写字

1、 出示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化 代 孙 植”,认读,交流识记方法。问:这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应该怎么样写?(先书空,再引导发现写字规律:左窄右宽。)

2、 观察“化、代”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范写。(加强对单立人写法的认识和运用,写好单立人的关键是:撇不能太弯;竖一定要垂直。)

3、 学生描红,临写。

4、 组内推选出好的作品在全班展示。

作业

将找到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做成卡片,写上说明,下节课向大家介绍。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

1、 抽读生字卡片。

2、 同桌互读检查,小组给生字找朋友。

3、 课件出示生词,举行擂台赛,选出识字小擂主。

质疑

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再集体交流。

熟读

象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这样的古生物已经越来越少,许多人还不了解他们,大家想不想把这些古生物介绍给别人听,并让大家都来保护他们?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看谁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内互相检查。

4、 全班整体检查。

表演

假如你是“活化石”,请你任选一种生物,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吧。(先组内练习,再戴头饰到台上表演。)

(转换角色,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写字

1、 出示“历 史 灭 克”四个字,认读,组词。组内交流:这四个字的笔顺及怎样写好这几个字。

2、 指导书写:上下结构的字“灭、克”横不能太长;“史”和“灭”书写时竖撇要先坚后撇。

3、 学生边观察边练写,教师巡视,发现不足之处随时指出。

4、 选出自己写得最满意的字在组内展示。

练习

完成课后“读读写写”

展示

拿出上节课的作业向大家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内容不必限制,可以是本课介绍的三种古生物,也可以是其他的古生物,甚至可以是学生喜欢的其他动植物。)

拓展

1、 向你的其它人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古生物知识。

化石的资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内蒙古 大地构造单元 建造类型 生物特征 构造演化

内蒙古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复杂。有不少学者进行全国地质构造单元划分时对内蒙古地质构造单元做过初步划分,如(黄汲清,任纪舜,姜春发等.1977.)进行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的研究中,将内蒙古划为中朝准地台和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及额尔古纳地槽褶皱系两个大的构造单元;(李春昱.1981.)对中国板块构造轮廓研究和划分中,将内蒙古划为中朝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两大板块;《区域地质志》(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1)划分为华北地台、内蒙古中部地槽、兴安地槽、天山地槽。后来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又有不同的认识和划分,(邵积东.1998)划分为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潘桂棠,肖庆辉,陆松年,邓晋福等.2009)将内蒙古也划为塔里木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等.1993)在《中国大陆构造研究新进展》中,曾经提出古亚洲洋中可能存在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哈萨克斯坦―准葛尔古陆块。通过对1:20万区调资料,特别是近年完成的1:5万和1:25万区调成果资料以及地球物理资料的详细研究,认为北山北带的地层建造、古生物区系特征明显不同于北山南带,应分属两个不同的构造块体,提出北山北带属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的新认识。并对关键性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1.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根据1:20万区调资料和近年完成的1:5万区调、1:25万区调最新成果以及一些新的科研成果资料,结合《区域地质志》(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1)、《岩石地层》(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6)。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并采用板块构造学术观点,依据地层建造类型、生物群系特征、不同块体的构造及其边界构造(蛇绿岩带)特征,将内蒙古中新元古代―古生代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和塔里木板块四个一级构造单元。并根据构造活动性质的不同,进一步划分为华北地块、华北板块北部陆缘增生带、西伯利亚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哈萨克斯坦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和塔里木板块东部陆缘增生带五个二级构造单元。在二级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依据建造类型、总体构造特点的不同,陆缘增生带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火山型和非火山型被动陆缘、华北地块划分为阴山隆起和鄂尔多斯拗陷等九个三级构造单元。其中华北板块北部陆缘增生带划分为宝音图―锡林浩特火山型被动陆缘,镶黄旗―赤峰非火山型被动陆缘。西伯利亚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可划分为额尔古纳非火山型被动陆缘,乌尔其汉火山型被动陆缘, 东乌珠穆沁旗―扎兰屯火山型被动陆缘。哈萨克斯坦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和塔里木板块东部陆缘增生带未能进一步划分。四个一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分别由两条板块构造拼合带和一条深大断裂构成。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的分界线位于二连―贺根山一线,即著名的贺根山蛇绿岩带;塔里木板块和华北板块分界线为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带,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北部梭梭头―乌兰套海―恩格尔乌苏一线,向北东延入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的分界,位于甜水井―黑鹰山―额济纳旗―雅干一带,为一条深大断裂,目前正在甜水井开展的10幅1:5万矿调分别于绿条山组和白山组中识别出了规模较大的蛇绿混杂岩带,进一步证实了该断裂带的存在。二级构造单元,华北地块与华北北部陆缘增生带的分界,也就是槽台界线,位于巴彦乌拉山北―乌拉特后旗―达茂旗北―化德县―赤峰南一线,为一规模巨大的深大断裂带。其它二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也均由深大断裂构成。

与地层区划对比,华北板块相当于华北地层大区,华北地块相当于晋冀鲁豫地层区,华北北部陆缘增生带相当于内蒙古草原地层区,宝音图―锡林浩特火山型被动陆缘相当于锡林浩特―盘石地层分区,镶黄旗―赤峰非火山型被动陆缘相当于赤峰地层分区;西伯利亚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相当于兴安地层区,额尔古纳非火山型被动陆缘相当于额尔古纳地层分区,乌尔其汉火山型被动陆缘相当于达来―兴隆地层分区,东乌珠穆沁旗―扎兰屯火山型被动陆缘相当于东乌―呼玛地层分区;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相当于觉罗塔格―黑鹰山地层分区,塔里木板块东部陆缘增生带相当于中天山―马鬃山地层分区。

2. 各构造单元地质特征

2.1华北地块

分为鄂尔多斯拗陷和阴山隆起两个构造单元。前者属陆块内的稳定沉积,地层系统与华北地区一致,没有发生构造运动的改造;后者为基底陆壳出露区,可分为太古宙古陆核,晚太古宙晚期―早元古宙增生陆壳,中、晚元古宙裂谷沉积,古生代为滨浅海碎屑岩及碳酸岩沉积,生物组合与华北地区基本一致。

2.1.1太古宙古陆核

由太古代兴和岩群、集宁岩群和乌拉山岩群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的变质表壳岩和TTG岩系组成。采用不同方法获得2521―3108Ma等一批同位素年龄。其构造特点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为大青山以北地区表现为大型穹状构造,代表原始基地的特点;另一种为乌拉山、大青山地区表现为大规模的条带状构造,表明其经受了强平行化的变形变质作用改造。

2.1.2晚太古宙晚期―早元古宙增生陆壳

由色尔腾山岩群和二道洼群构成,色尔腾山岩群为一套角闪质绿片岩、石英岩、大理岩组合。原岩为拉斑玄武岩、钙碱质中基性火山岩―硅铁质岩、泥砂质―碳酸盐建造,属绿岩带性质。为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的双峰式火山岩建造。该群获得25亿年左右的年龄值较多。

二道洼群为一套滨浅海相以陆源碎屑及砂泥质为主夹中基性火山岩及碳酸盐沉积建造,构成一套中压、富铝的石榴石、蓝晶石、十字石片岩组合。变质相以高绿片岩相为主,局部达低角闪岩相。在华北板块北部陆缘增生带中零星分布的宝音图群,与二道洼群相当,我们认为这套地层,应为古元古代末期从华北地块分离出去的小陆块,呈岛链状分布于中元古―古生代以来的大洋中。

上述两个群已有大量18-23亿年的同位素年龄资料。

2.1.3中、晚元古宙裂谷沉积

中晚元古时期,有白云鄂博群和渣尔泰山群巨厚的浅变质的沉积岩系,均不整合于太古代老地层之上。阿拉善地区的原巴音诺尔公群沉积建造与之相当,考虑大地构造位置将其一并划入渣尔泰山群。两个群均获得了大量锆石U-Pb同位素年龄,白云鄂博群多在1350-1728 Ma间,渣尔泰山群在1037-1675 Ma间。

上述两个群在华北地块北部边缘呈狭长带状分布,分别构成平行排列的南北两个带。应为古元古末―中晚元古时期在华北陆块北部边缘由于拉张作用形成的两条巨大裂谷带。

2、2华北地块北部陆缘增生带

2.2.1 中、晚元古宙地质特征

在古元古代末期由于拉张作用,使的华北陆块边缘裂解、分离,形成宝音图群微陆块,中、晚元古时期,从华北地块分离出去的宝音图群微陆块与华北地块之间形成了大洋,沉积了温都尔庙群、白乃庙群,与华北地块北部边缘拉裂未被分离形成边缘裂谷,接受巨厚沉积的白云鄂博群和渣尔泰山群属同期不同环境的产物,形成截然不同的两套建造。

温都尔庙群:下部为原岩以拉斑玄武岩系等基性火山岩为主的绿片岩组合,夹硅铁质岩、碳酸盐岩及辉长岩等。尚恒胜等于辉长岩中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为1642Ma①。上部为各种片岩及石英岩、含铁石英岩夹大理岩透镜体。温都尔庙铁矿即产于该组中。

据下部火山岩岩石化学的研究,反映出被动火山陆缘的特征。徐备等于下组绿片岩中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为1511±76Ma,于上岩组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为820.8±80.8Ma。

白乃庙群:为一套绿泥片岩、石英片岩、绢云片岩组合,为火山―复理石建造。据其火山岩岩石化学研究,属典型的岛弧型基性火岩熔岩,产有岛弧背景下特有的斑岩型铜矿,即著名的白乃庙铜矿。(聂凤军等,1991,1994,1995)于该组中采集绿片岩做锆石U-Pb谐和年龄1130.513±16.012Ma,Sm-Nd等时线年龄为1107Ma和810Ma。

2.2.2早古生代地质特征

有早奥陶世包尔汉图群、中晚志留世徐尼乌苏组、晒乌苏组和西别河组。

包尔汉图群:为一套海相中基性火山岩、硅质岩夹变质砂岩及大理岩。基性熔岩底部具枕状构造。玄武岩据其岩石化学研究为初始洋壳。上部沉积夹层中含笔石。

徐尼乌苏组: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岩及火山岩组合。含珊瑚化石。

晒乌苏组:为碳酸岩夹碎屑岩组合,灰岩中含丰富的珊瑚及腕足类化石,时代为中志留世。

西别河组: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灰岩及生物礁。含丰富的珊瑚、腕足等生物化石,其不整合于早中志留世徐尼乌苏组之上。

上述中晚志留世三个组均为浅海相沉积,生物化石完全属介壳相动物群。中志留世有火山活动,在白乃庙一带形成复理石建造。晚志留世为氧化环境下的滨浅海相类磨拉石建造,局部为碳酸盐台地,呈角度不整合覆于奥陶纪和中志留世地层之上,构成华北北部大陆边缘增生陆壳上的盖层沉积。标志着加里东期洋壳的消亡和俯冲作用的结束。

2.2.3晚古生代地质特征

晚泥盆世―二迭纪,这一阶段,以西拉木伦河断裂为界,南北两侧同时代形成明显不同的两套地层系统。

泥盆纪晚期―早石炭世:北部区出露为色日巴彦敖包组,为一套海相碎屑岩夹中酸性火山岩及薄层灰岩。含珊瑚、腕足、苔藓虫等化石,属滨浅海环境的类复理石建造。而南部区则出现早石炭世的朝吐沟组、白家店组、石咀子组。朝吐沟组由变质玄武岩、玄武安山岩、中酸性熔岩夹绢云片岩及少量石英岩组成,为海相火山―复理石建造;白家店组为一套碳酸岩夹砂岩及板岩组合,含丰富的珊瑚及腕足类化石,上部板岩夹层中含Cordaites sp.等植物化石,属欧美植物群。

晚石炭世:北部区有本巴图组、阿木山组。

本巴图组为杂砂岩、粉砂岩夹安山岩及灰岩透镜体的一套海相地层。含丰富的类、珊瑚及腕足化石。

阿木山组为生物灰岩夹钙质砂岩、粉砂岩等。含丰富的海相动物化石。其中类、腕足均建立了化石带,属于特提斯型腕足动物群。而南部区则为酒局子组,为中细粒长石砂岩、杂砂岩、板岩夹煤层的一套陆相地层。产丰富的植物化石,主体体现了华夏植物群的特点。

早中二叠世:北部区有寿山沟组、大石寨组、哲斯组,南部区为三面井组、额里图组、于家北沟组。

北部区寿山沟组为一套滨浅海相碎屑岩沉积。

大石寨组为位于哲斯组和寿山沟组之间的一套海相中酸性火山岩建造,在达茂旗北部、西乌旗和大石寨一带底部出现细碧岩和角斑岩,反映了深水相的环境特点。在索伦山和西拉木伦河北岸有洋壳残片。

哲斯组为一套滨浅海相碎屑岩夹生物碎屑灰岩组合,不整合于大石寨组之上。其中含丰富的类、珊瑚、腕足类及头足类、腹足类、海绵、苔藓虫等化石,各门类化石均建立了化石带。早中二叠世北部区主体体现了冷水型动物群的特点,以腕足S-K-Y组合带为代表。

南部区三面井组为一套浅海―滨海相碎屑岩夹生物碎屑灰岩。含丰富的类、腕足类及珊瑚等化石。其中类建立了化石带。额里图组为一套陆相火山岩夹碎屑岩组合。含植物及淡水动物化石,植物化石主要属种是华北地台石盒子组的常见分子,其中Emplectopteris为带化石的命名属,属典型的华夏植物群。于家北沟组为一套滨浅海相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组合,含类和腕足类化石。早中二叠世南部区总体体现了特提斯暖水动物群和华夏植物群的特点,与北部区明显不同。

晚二叠世林西组,分布于北部区,为一套湖相黑灰色砂板岩组合,含淡水动物化石Palaeomutela-

Paleanodoneta组合,是典型的西伯利亚晚二叠世双壳类动物群。植物化石有Callipteris-Noeggerathiopsis组合,为典型的安格拉植物群。铁营子组分布于南部区,为一套滨湖相碎屑岩组合,含植物化石Cordaites-Alethopteria组合,为华夏植物群。两个组均为两大构造块体拼合后的陆相沉积,但仍具有明显的构造分区特点。

综观石炭―二叠纪,无论从建造类型、环境特征、生物区系以及构造活动特点,都是以西拉木伦河断裂为界,仅一河相隔,南北两侧截然不同,应为明显不同的两个构造块体。西拉木伦河断裂即为这两个构造块体的重要拼合带,北岸有蛇绿岩残片,即可证实俯冲带的存在。

2.3 西伯利亚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

西伯利亚东南陆缘增生带,按其建造类型及其构造特征的不同又进一步划分为额尔古纳非火山型被动陆缘(北西区)、乌尔其汉火山型被动陆缘(中部区)、东乌珠穆沁旗―扎兰屯火山型被动陆缘(东南区)三个三级构造单元。

2.3.1元古宙地质特征

有早元古宙兴华渡口群和晚元古宙加疙疸组、额尔古纳河组。

兴华渡口群:主要分布于东南区,为一套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夹磁铁石英岩、片岩、大理岩等。为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应属西伯利亚板块或蒙古微陆块在中晚元古时期被裂解、分离出去的古陆壳残片。

加疙疸组:主要分布于北西区,东南区有少量出露,中部区缺失。为一套绢云石英片岩夹千枚岩及酸性火山岩和大理岩。为浅海相复理石建造,低绿片岩相变质。含光球藻,所获Rb-Sr等时线年龄为1061.6Ma。

额尔古纳河组:分布同加疙疸组,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即白云质大理岩夹石英片岩及绿泥片岩。为绿片岩相变质。与加疙疸组整合接触。两个组均属基底之上的盖层沉积。

2.3.2奥陶纪地质特征

早期东南区和西北区有乌宾敖包组浅海相碎屑岩夹灰岩透镜体,含腕足类、三叶虫及笔石等化石;中部区为铜山组的一套浅海相碎屑岩及结晶灰岩等,含腕足类、珊瑚、苔藓虫等化石。中期中部区为多宝山组的一套中酸性火山岩夹板岩组合。在夹层中含腕足类及三叶虫化石;东南区为巴彦呼舒组浅海相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灰岩透镜体的陆源碎屑岩组合,含笔石化石。晚期中部区和东南区为裸河组,为一套浅海相变质砂板岩夹砂质灰岩的沉积组合,含腕足、三叶虫、珊瑚及介形虫等化石。中晚期北西区缺失。

奥陶纪的构造活动特点,早期基本上为浅海相碎屑岩沉积,为类复理石建造。中晚期北西区缺失,处于隆升的构造环境;中部区则为多宝山组中酸性火山岩,为火山―复理石建造。据火山岩岩石化学的研究属岛弧型,表明当时本区处于岛弧环境,有洋壳向北部陆壳俯冲的构造机制;东南区为一套稳定的浅海相碎屑岩沉积,为弧后盆地的沉积环境。

2.3.3志留纪地质特征

缺失早中志留世,仅有晚志留世卧都河组,主要见于北西和东南两个区,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组合,以含大量Tuvaella腕足动物群为特征。

2.3.4泥盆纪地质特征

泥盆纪地层只见于中部区和东南区,北西区缺失。其中早中泥盆世中部区有泥鳅河组,东南区有哈诺敖包组;中晚泥盆世中部区有大民山组、东南区有塔尔巴格特组;晚泥盆世在中部区和东南区为安格尔音乌拉组。

泥鳅河组: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其中生物碎屑灰岩、珊瑚礁灰岩含丰富的腕足及珊瑚化石,以盛产床板珊瑚和四射珊瑚为特征。珊瑚、腕足类均建有化石带。

哈诺敖包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含大量植物化石。

大民山组:为一套海相中基性、酸性火山熔岩、碎屑岩、碳酸盐岩及放射虫硅质岩组合。在东乌珠穆沁旗贺根山一带有大量蛇绿岩出现。含大量珊瑚、菊石、头足类、腕足类等化石。

塔尔巴格特组:为一套海相碎屑岩建造,含腕足类、珊瑚及苔藓虫等化石。

安格尔音乌拉组:为一套陆相及滨浅海相砂板岩组合。含大量植物化石和孢粉。

泥盆纪三个区的构造特征也是截然不同的。北西区继晚志留世末期为长期隆升的构造环境,缺失泥盆纪的沉积。中部区和东南区早中泥盆世为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以含丰富的床板珊瑚和四射珊瑚为特征。较为特殊的是该阶段在东南区则为哈诺敖包组的陆相地层,含丰富的裸蕨类植物化石,是本区最古老的植物群落。中晚泥盆世主要为半深海―深海相的中基性、酸性火山熔岩、碎屑岩及硅泥质岩组合。

在二连―贺根山一带见有大量基性火山岩、硅质岩及超基性岩 (同位素年龄为380Ma),硅质岩中含放射虫Entactinia sp.和Tetrentactinia sp,基性火山岩据其岩石化学分析属大洋中脊玄武岩,形成了典型的蛇绿岩组合。代表着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拼合带的证据。

晚泥盆世晚期为陆相地层,局部为海陆交互相。代表着板块闭合后的陆相沉积。

2.3.5石炭纪地质特征

早期有红水泉组和莫尔根河组,主要分布于中部区,北西区和东南区缺失。红水泉组为一套海相杂砂岩、砂板岩、碳酸盐岩及凝灰岩组成类复理石建造,含腕足类及珊瑚化石。其特点是物源复杂、成熟度差,并有火山岩,说明是靠近大陆边缘的初始裂谷环境。莫尔根河组为一套海相高钠的火山岩序列,成分从基性―酸性(细碧―角斑质)均有,部分地区见有放射虫硅质岩,实际上可能为蛇绿岩,为代表洋壳性质的裂谷或小的洋盆环境。

晚期中部区为新伊根河组,东南区则为宝力高庙组和格根敖包组,北西区缺失。新伊根河组为一套陆相或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组合,含晚石炭世植物化石,为安格拉植物群。宝力高庙组为陆相中酸性火山岩及正常沉积的碎屑岩组合。炭质板岩中产植物化石,均属安格拉植物群。格根敖包组仅见于东南区贺根山蛇绿岩带及其两侧。为含腕足动物和植物化石的一套海陆交互相火山岩及碎屑岩夹生物灰岩透镜体组合,腕足化石有Neospirifer-Brachythyrina组合,含多层Noeggerathiopsis等植物化石。据西乌旗1:25万最新区资料,其不整合于贺根山蛇绿岩带,不整合的底砾岩中具大量的超基性岩和硅质岩砾石。证实其为板块闭合后的盖层沉积。

2.4 哈萨克斯坦板块

位于北山北部,即甜水井(蛇绿混杂岩带)―黑鹰山―雅干深大断裂以北地区。

2.4.1奥陶纪地质特征

早期有罗雅楚山组,中期有咸水湖组,晚期有白云山组。罗雅楚山组: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建造,含笔石、三叶虫及腕足类等化石,各门类化石均建立了化石带。咸水湖组:为一套海相安山岩、玄武岩、流纹岩夹灰岩及碎屑岩组合,属火山―复理石建造。据其火山岩岩石学研究具双峰式火山岩的特点。含丰富的腕足类、三叶虫、笔石及珊瑚等化石。白云山组:为一套滨海相碎屑岩夹灰岩及少量安山岩及碧玉岩组合。含丰富的动物化石。

奥陶纪的基本特征,早期为浅海相碎屑岩建造,即笔石页岩相,含大量笔石,反映了深水相的环境特点。中期为海相中基性火山岩、酸性火山岩夹碎屑岩的火山一复理石建造,具双峰式火山岩的特点。晚期为类复理石建造。所含三叶虫、珊瑚、笔石等动物群,均属于东南型。

2.4.2志留纪地质特征

早期有圆包山组,中期为公婆泉组,晚期为碎石山组。圆包山组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组合,富含笔石化石。公婆泉组为海相中基性火山岩建造,夹生物碎屑灰岩。含珊瑚及腕足类化石。碎石山组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夹灰岩透镜体及少量硅质岩组合。富含珊瑚化石,有Squameofavosites-Angopora组合,体现了晚志留世晚期床板珊瑚动物群的特点。

2.4.3泥盆纪地质特征

仅有雀儿山群一个地层单位。为一套海相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复理石建造。生物灰岩夹层中含丰富的腕足类和珊瑚化石,其特点体现了华南区(跳马涧)的生物特征。

2.4.4石炭纪地质特征

从早期延至晚期有绿条山组和白山组。绿条山组为一套海相长石砂岩、杂砂岩,偶夹灰岩和火山岩碎屑岩组合,为类复理石建造。含腕足、珊瑚、腹足、苔藓虫等化石。白山组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偶夹碎屑岩组合。为火山―复理石建造。其岩相特征指示为岛弧环境。

石炭纪的特点是早期为海相类复理石建造。其环境无疑属岛弧边缘重力流沉积。所含化石,属中国北方动物区腕足动物群。中晚期为火山―复理石建造,其岩相特征显示了岛弧环境的特点。

2.4.5二叠纪地质特征

早中二叠世下部为双堡塘组,上部为金塔组。晚二叠世下部为方山口组,上部为哈尔苏海组。均广泛分布于北山地区。

双堡塘组为一套滨浅海相碎屑岩夹灰岩组合,含腕足类、珊瑚、头足类、菊石等化石。各门类化石均建立了化石带。金塔组为一套海相基性火山岩夹正常沉积碎屑岩组合,有些地区玄武岩具枕状构造。方山口组为一套陆相中酸性熔岩及凝灰岩夹砂岩组合。整合覆于金塔组之上。哈尔苏海组为覆于方山口组火山岩上的一套陆相碎屑岩组合。含植物化石等。

基本特征,早、中二迭世为浅海―滨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以冷水型腕足动物群及珊瑚、菊石化石为特征。中二迭世为海相具有枕状构造的基性火山岩夹碎屑岩组合,属火山―复理石建造,构造环境为上迭火山裂谷,体现强烈拉张环境。晚二迭世早期为一套陆相中酸性火山岩组合,晚期为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

2.5 塔里木板块

位于北山南部,即甜水井―黑鹰山―雅干深大断裂以南地区。

2.5.1早元古宙地质特征

有北山群,呈北西向带状分布于石板井北―路井一带。为绢云石英片岩、大理岩夹变粒岩、石英岩及变质安山岩的一套岩石组合。于马鬃山一带获得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1755Ma。应属塔里木板块裂解分离出去残存在古生代陆缘增生带中的微陆块。

2.5.2中晚元古宙地质特征

有长城系古硐井群,蓟县系―青白口系园藻山群,震旦系洗肠井群。古硐井群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夹结晶灰岩透镜体的岩石组合。为褶皱基底之上的第一个盖层。园藻山群为浅海相的碳酸盐岩组合,含大量迭层石,至下而上可划分为6个组合,其中下部三个组合分别相当于华北的杨庄组、雾迷山组、铁岭组,时限为1400-1000Ma;上部3个组合分别相当于下马岭组、景儿峪组和震旦纪早期,时限应是1000-800Ma。洗肠井群为一套冰碛砾岩、泥砾岩、板岩、白云质灰岩的地层序列,不整合于园藻山群之上。含微古植物化石和核形石。

从总体看,长城―青白口纪中期为稳定的盖层沉积,青白口纪晚期地壳抬升,缺失沉积。震旦纪气候比较寒冷,形成大陆冰川,局部地段为滨海冰川环境,沉积了洗肠井群冰碛岩系,具有古冈瓦讷、古欧洲和华南古陆的特点,而不同于西伯利亚板块。

2.5.3寒武纪地质特征

仅有中晚寒武世西双鹰山组,为一套浅海相结晶灰岩、白云质灰岩、硅质岩及硅质板岩组合。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至下而上可建立7个生物带。

上述资料表明,早寒武世缺失沉积。中晚寒武世为浅海相的硅泥质―碳酸岩建造,属稳定的沉积环境。该阶段所含三叶虫为天山型。这些特点说明古地理、古构造环境、古生物面貌均不同于华北地区。

2.5.4奥陶纪地质特征

早期为罗雅楚山组,中期为咸水湖组,晚期为锡林柯博组。

罗雅楚山组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建造,含笔石、三叶虫及腕足类等化石。咸水湖组为一套海相中基性火山岩夹碎屑岩组合,属火山―复理石建造。据其火山岩岩石学研究具双峰式火山岩的特点。另外据左国朝等研究,在月牙山一带出现了洋壳,即月牙山蛇绿岩。含丰富的腕足类、三叶虫、笔石及珊瑚等化石。锡林柯博组为一套浅海相结晶灰岩、泥灰岩夹少量杂砂岩的岩石组合。含丰富的三叶虫、珊瑚、腕足、笔石等化石。

奥陶纪的基本特征,早期为笔石页岩相,含大量笔石,反映了深水相的环境特点。中期为海相中基性、中酸性火山一复理石建造,具双峰式火山岩的特点。晚期为碳酸盐岩建造。所含三叶虫、珊瑚、笔石等化石,均属于东南型动物群。

2.5.5志留纪地质特征

早期有斑定陶勒盖组和圆包山组,中期为公婆泉组,晚期为碎石山组。

斑定陶勒盖组为一套泥质板岩、硅质板岩夹硅质岩组合,具有深水相的环境特点,含丰富的笔石化石,建立了3个化石带。共生有腕足类、头足类、腹足类等化石。

圆包山组、公婆泉组、碎石山组的特征与北部区相当。总的特点,早期为海相滞流还原条件下的笔石页岩建造,具半深海―深海相的环境特征。笔石属西欧型。中期为海相火山岩建造,火山岩具双峰式特点。晚期为一套成熟度不高的浅海相碎屑岩建造,所含化石以床板珊瑚动物群为特征。构造分区特点不明显。

2.5.6泥盆纪地质特征

早期为依克乌苏组、中期为卧驼山组、晚期为西屏山组。

依克乌苏组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夹硅质灰岩及硅质岩组合。含珊瑚、腕足类及三叶虫等化石,各门类化石均建立了化石带。卧驼山组为一套杂色粗碎屑岩沉积,偶见保存不好的植物化石碎片,为陆相沉积。西屏山组为一套滨浅海相碎屑岩夹生物礁灰岩,含大量珊瑚及腕足类化石。珊瑚、腕足均建立了化石带。

2.5.7石炭纪地质特征

早期为红柳园组的一套碎屑岩夹灰岩的浅海相类复理石建造,含丰富的珊瑚和腕足类化石。晚期为芨芨台子组的一套碳酸盐岩地层,含丰富的类、珊瑚和腕足类化石,均建立了化石带。

石炭纪的特点,早石炭世为浅海相类复理石建造,晚石炭世早中期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所含类化石,与华北板块本巴图组相似。说明该阶段两大板块增生陆缘有过拼合。

2.5.8二叠纪地质特征

早中二叠世下部为双堡塘组,上部为金塔组;晚二叠世下部为方山口组,上部为哈尔苏海组。其建造类型、生物化石组合特征均与北部哈萨克斯坦板块相一致,说明这一时期,两大板块拼合已形成统一的大陆。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几大板块的基本地质特征,无论是地层建造,还是生物化石组合特点,均明显不同,应分属不同的构造块体。结合边界构造(甜水井―雅干深大断裂带、恩格尔乌苏蛇绿岩带、贺根山蛇绿岩带等)特征进行地质构造单元划分应当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黄汲清,任纪舜,姜春发等.1977.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 地质学报,(2):117―135.

任纪舜,姜春发,张正坤.1980.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124.

李春昱.1981.中国板块构造轮廓.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2(1):11―20.

李春昱,汤耀庆.1983.亚洲古板块划分以及有关问题.地质学报,(1):1―10.

王辑,李双庆.1987.狼山―白云鄂博裂谷系及其成矿特征.中国北方板块构造论文集(2),地质出版社.

王庭印,王世政,王金荣等.1987.阿拉善地区古生代陆壳的形成和演化.兰州大学出版社.

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1.地质志.地质出版社.

邵济安等.1991.中朝板块北缘中段地壳演化.中国北方板块构造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

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等.1993.中国大陆构造研究新进展.地学研究.27.

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6.岩石地层.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邵积东.1998.内蒙古大地构造分区及其特征.内蒙古地质,(2):1-27.

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等.1999.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及简要说明.北京:科学出版社.

姜春发,王宗起,李锦轶.2000.中央造山带开合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

李锦轶.2004.中国大陆地壳“镶嵌与叠覆”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地质通报,23(9/10):419―433.

潘桂棠,肖庆辉,陆松年,邓晋福等.2009.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中国地质,36(1):1-28.

聂凤军,张洪涛,陈琦等.1991.内蒙古白乃庙群变质基性火山岩锆石铀―铅年龄.科学通报.35(13):1012―1015.

化石的资料范文第3篇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所在地是一座绿色琉璃瓦顶的建筑,辉煌磅礴,大气非凡。这是一座由宫殿改建而成的教学场所,是吉林大学地学部的所在地,因而被称为“地质宫”。地质博物馆位于地质宫的二层,陈列面积1500平方米,馆藏丰富、精品荟萃,1998年起面向社会开放。博物馆集科研、教学和科普于一体,岩矿化石标本门类齐全,文物及考古标本典藏丰富,有关的地学与考古学资料积累也相当雄厚。馆内拥有采自全国各地及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展品两万余件。整个博物馆分科普厅和恐龙厅。科普厅设有奇石展区、宝玉石展区、古生物展区及地学科普知识展区;恐龙厅展有多具巨型恐龙骨架化石及珍贵的恐龙蛋、恐龙脚印化石等。

在众多展品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迄今已知的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古果化石,来自白垩纪的轮叶化石和孤高傲世的奇石。

地球上最早的花

在博物馆的生命起源与进化厅,静静地陈列着一组被称为“古果”的化石:“辽宁古果”纤细精致,像是大雁南飞时呈现的人字形,在人字形的两个末端左右依次排列着椭圆形的幼叶,十分清晰,类似蕨类植物;“中华古果”的化石则更像我们所知道的芦苇,化石底部的茎由粗及细,茎的顶端是有蓬松感的羽状物;“十字里海果”的化石颜色较深,难辨认一些,但仔细观察就能看到植物细长交错的茎,茎的末端有两半小叶状物。

1996年起,我国古植物学家孙革教授带领课题组在辽宁西部先后发现了这组古果化石,是迄今已知的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为什么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这么引人关注呢?我查阅资料才知道,虽然被子植物听起来陌生,但是在我们生活中却随处可见,我们吃的大米、小麦和水果,身上穿的棉麻,建筑所需的木材,乃至平常看到的各种鲜花,绝大多数都来自于被子植物。这类植物是现今植物界最高级、最繁盛和分布最广的一个植物类群。大自然只有进入被子植物时代,才有了真正的花,大地才开始真正变得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哺乳动物更是随着被子植物的兴起而繁盛,并进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正因为被子植物与人类生活如此密切,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替代的物质资源,所以它的起源及早期演化,一直是古植物学领域的重大问题。

这组看似不起眼的化石朴拙沉静,却为推动全球被子植物起源与演化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分别被誉为迄今发现的“第一朵花”、“第二朵花”和“第三朵花”。

得知这三个不起眼的化石背后竟有这么深远的历史,我来了兴致,回去查阅了更多的资料,了解到三朵花的出现对解开古生物学界著名的“讨厌谜团”极有推动。

100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对白垩纪地层(距今1亿年)的观察中,突然发现了大量的被子植物化石,他非常困惑不解。因为在此前距今1.4亿年至2亿年的侏罗纪地层里,只发现了裸子植物(种子、种子外面没有果实包裹)和蕨类植物(草本,靠孢子繁殖)。这些繁殖器官比较简单的植物是怎样进化到复杂的被子植物的?最早的被子植物到底什么样?最早的花到底是什么?达尔文一生中做了大量调查,却未找到任何线索,抱憾而终,因此称之为“讨厌谜团”。

150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难以解答这个“讨厌之谜”。2002年5月,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和美国佛罗里达自然史博物馆的古植物学家们宣布,他们在中国发现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完整、也是最古老的被子植物”化石,这种产于中国湖相地层1.45亿年前的、被称为“中华古果”的水生植物类群很可能就是现今世界上所有花果和谷物的祖先。

朴素高贵的轮叶化石

在生命起源与进化厅,还陈列着一块来自白垩纪的轮叶化石,它发掘自内蒙古的大青山,完整清晰,十分罕见。

在白垩纪,大陆被海洋分开,各种难以想象的高大树木是陆地生态景观的主体。由于当时的植物大多非常高大,整体几乎不可能完全保存成为化石,植物体各个单独的部分往往在保存成为化石植物的时候单独命名。有节类植物、芦木类植物的叶子在单独保存时候往往被鉴定为轮叶。该化石为细砂岩保存,呈橙黄色。中央横向为植物体的枝干,多枚长条状的叶环绕枝干,如同四朵盛开的。

看着挺普通的石头,为何说它如此罕见?我后来了解到之所以说它罕见,是因为化石的形成过程需要经历的磨砺非常多,植物形成完整清晰的化石就更加艰难。

所谓化石,是古代生物(至少距今一万年前)保存在地层中的遗体、遗迹和生物成因的残余有机物分子,是生物进化和地球演化历史的见证。拿恐龙化石为例,来概括其形成的过程:首先,一只恐龙的尸体要陷在河床里等不易被损坏的地方,随后它被冲刷下来的泥浆掩埋,肌肉腐烂掉,骨骼存留,再后来其他沉淀物一层层盖在它上面,地壳压力将这些沉积层变成了岩层,骨头里填满了矿物质。这些骨头就形成了化石埋藏在岩石里面,整个石化过程要几百万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对于植物来说,形成完整清晰的化石更加艰难。由于大多数植物没有硬质骨骼,其化石的形成多为碳化作用。这种碳化作用是生物埋葬之后在缓慢腐烂的过程中发生的,在分解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失去所含有的气体和液体成分,仅留下碳质薄膜。可以说这种碳化作用和煤的形成过程相同。在许多地方,植物、鱼和无脊椎动物就是以这种方式保存下它们的化石。有些碳的薄膜精确地记录了这些生物的最精细的结构。越是精细的东西,在保存和发掘过程中就越容易被忽略和损坏,因而现存的植物化石就愈显珍贵,尤其是像这块轮叶化石这样清晰完整的。

在拍卖市场上,这类植物化石的不菲身价更是凸显了它们的珍贵。在2014年,由香港鼎盛国际拍卖的一块植物化石成交价达到2000万。放眼整个地质博物馆展厅,价值不菲的化石随处可见,朴素沉默却不容小觑。

孤高傲世的奇石

一走进地质博物馆的宝玉石展厅,参观者的目光立刻就被各类闪耀夺目的珠玉宝石所吸引。在令人目不暇接的一片晶莹璀璨之中,有一块巨大的奇石让人不得不驻足欣赏,这是中国最大的一块石,名为“孤高傲世”。

石身长度超过1米,呈奖杯状傲立,两侧布有守护状的两尊仿制兵马俑泥塑。该石通体黝黑,镶嵌着朵朵盛开的米白色,花瓣蓬松多变,纹路清晰,花朵热烈锦簇,向四周延伸,花形各异,有凤尾状、蝴蝶状等。

化石的资料范文第4篇

引人入胜的天然地质地貌

山东省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大地构造位置为齐长城的修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质地貌条件。地壳运动使得古老和坚硬的岩石分布在各个断块突起的高处,致使齐长城沿线的地层有25亿年前太古代的泰山岩群、沂水岩群;有20亿年左右元古代的胶南群和五莲群;也有5亿年前古生代的寒武系、奥陶系沉积岩层;还有几千万年前新生代时期喷发出地表的玄武岩等。

古生物及人类遗迹宝库

四大名刹之首――灵岩寺

灵岩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居“海内四大名刹”之首。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传说奇特的铁袈裟;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更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寺内有北魏石窟造像,唐代的宇寺塔,宋朝的泥塑绘画,寺内的罗汉泥塑像制作于宋代,保存完好,梁启超称之为“海内第一名塑”,刘海粟题辞“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人类遗址

沂源境内多奥陶纪溶岩洞穴,著名的沂源猿人遗址就在齐长城西侧的土门镇东九会村骑子鞍山根。1981年在山脚岩洞内发掘出距今已有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化石头盖骨、牙齿、肱骨、股骨、肋骨、眉骨及动物化石肿骨鹿下颌骨和斑鹿、鬣狗、披毛犀、洞熊、野马等牙齿。在其附近的上崖洞和千人洞,也是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活动遗址。沂源猿人的发现轰动了全国,是古人类考古的又一重大突破,不仅填补了我国猿人地理分布的空白,而且对了解北京猿人、安徽和县猿人同东北古人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山旺宝库

在临朐县城东北尧山下,有山旺古生物化石宝库,已发现的共189种,有植物、动物、鱼类、鸟类,植物化石数量之多为世界之最。其化石属新生代第三纪中新世,距今约有一千二百多万年的历史,1980年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

门票:通票30元;

地址:山东潍坊临朐县龙岗镇驻地;

自驾:从潍坊市区沿胜利东街行驶,约400米。

莒县大墓

莒城东南10公里处为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距今约4800年,面积1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1.2米左右。陵阳河、大朱家村、小朱家村三处遗址共有墓葬98座,随葬品3800多件。其中有大口尊、漏缸、瓮等组成的整套大型酿酒器。其中17号大墓中,内有木椁,随葬品多而大,精而美,是显赫的首脑人物,其尊上刻陶文,下部涂朱,释为“皇”,是王者之象征。陵阳河遗址的发掘,对研究我国文学的起源、酿酒技术的发明与发展、军事集权首领的出现都具有重大意义,为进一步探索我国私有制的产生、文明的起源、氏族社会向国家转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恐龙之最

化石的资料范文第5篇

世界恐龙蛋化石探秘(节选)

①据报道,在空间分布上,除了南极以外(有在南极发现恐龙骨骼的报道),在世界其他各洲均已发现有恐龙蛋化石分布。

②法国东南部的圣维克图瓦尔,是世界著名的恐龙蛋化石遗迹之一,到1990年该地区已发现数百个恐龙蛋化石,其中一部分是完整的恐龙蛋化石,其地质年代大约相当于中生代早白垩世,距今约1.3亿年。中国河南省西峡地区是目前中国已发现的、地质年代最早的恐龙蛋化石产地,其地质年代也大约相当于早白垩世,距今约1亿年。而且,中国河南省西部和西南部已发现33个恐龙蛋化石产地。专家认为,其数量之多、产地之集中、地质年代之早、结构之原始,均为举世罕见。

③从恐龙蛋原始结构在地层中保存的完好程度来看,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恐龙蛋壳化石;一类是完整的恐龙蛋化石。在完整的恐龙蛋化石中,有相当一部分含有胚胎。恐龙蛋化石可呈窝状产出,排列有序。例如,在中国河南省西峡地区,每窝恐龙蛋化石一般有几个至三十几个,甚至更多,已发现一窝恐龙蛋化石最多达79个。在一块50厘米见方的石盘上,嵌有一个恐龙骨骼化石和3个恐龙蛋化石,实属举世罕见之珍宝。恐龙蛋化石一般可呈黑、黄、青、灰、褐、红等不同的颜色。其形状扁圆如胆,俗称“石胆”;看上去像倒扣的龟盖。它的表面有一层指甲厚、略带线纹的光洁皮壳,敲一块皮壳拿至鼻前可闻到一股淡淡的鱼腥气味。中国河南省西峡地区,恐龙蛋化石的最大直径为18厘米,最小直径为3厘米。中国广东省的一个恐龙蛋化石长约15厘米,一端有裂口,内含一个胚胎。

④据报道,前苏联科学家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西伯利亚北部找到了几个恐龙蛋。其中一个在46厘米的冰层下埋藏了6.5万年。这些恐龙蛋在莫斯科的一个化学实验室进行了孵化实验。其中一个恐龙蛋已出现微弱的心跳声,用X光透视可见其中有看似龙状的东西。若真的孵化成功,阔别地球6500万年的恐龙似乎将要重归故里。这将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不过,世界上更多的科学家对此持不同看法。有专家指出,在实验室里保存、卵子、受精卵和胚胎是有条件的。例如,冷冻需先加保护剂,然后以每分钟0.5℃至1℃的速度降温至-30℃,再以每分钟5℃~10℃的速度降温至液氮温度(-196℃)。然而,由于恐龙蛋在自然环境冻存,既无保护剂,又不能以合理速度降温,因而复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该实验的结果究竟如何,至今尚未见任何后续报道。

⑤恐龙蛋化石是历经上千年、上亿年沧海桑田演变的稀世珍宝,是生物和人类进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标本,是世界上珍贵的科学和文化遗产。恐龙蛋化石对于探索恐龙的繁殖行为、恐龙蛋壳的起源和演变、复原恐龙时代的生态环境;对于研究恐龙的出现、繁盛和绝灭;对于划分和对比白垩纪地层以及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对于研究古气候、古地理和古生物的变迁,提供找矿启示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而且,恐龙蛋化石群及其集中产地还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旅游地质资源,为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了良机。因此,恐龙蛋化石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和旅游价值。

(摘自《新华网》)

1.文章从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恐龙蛋化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段画线句子“除了南极以外(有在南极发现恐龙骨骼的报道)”中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法国东南部的圣维克图瓦尔,是世界著名的恐龙蛋化石遗迹之一”一句中加点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恐龙蛋化石已经变成了石头,那么,冰冻的恐龙蛋可以孵出恐龙吗?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化石的资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植物化石;发现;彩色;意义

所谓植物化石,就是指在岩石中存留的植物的遗骸,化石的形成需要经过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才能形成,是地质界、古生物界、历史界等多个学科领域中宝贵的资源。2013年,黑龙江省尚志市首次发现了彩色的植物化石,这在业界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也是一次非常惊人的发现,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一、尚志市彩色植物化石的发现

尚志市的石嘴山,紧邻市区,位于尚志市郊的偏东南部。2013年9月21日,尚志市文物管理所的文物工作者,在野外文物调查时,偶然在石嘴山西北处的小山坡上,发现了一处非常显著的沉积地貌。小山坡经当地村民长年取土挖掘,凸凹不平。也正是被挖掘,才让该地的沉积层次突显出来,尤为惹眼。黑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仔细观看了实物及大量现场、化石图片,并将部分资料上传给北京知名古植物专家进行会商。经初步鉴定,尚志市石嘴山发现的这批化石属植物印痕化石,化石中有针叶、阔叶、蕨类、裸子等古植物10余种。之后经深入踏勘,竟然发现了这里被挖掘过的破损石层中,藏有罕见的植物叶片印痕化石。几经发掘,已采集到500多片清晰美丽的植物叶片印痕化石。量之大,种类之多,令专家震惊。经省文化厅组织有关专家初步鉴定,认为被发现的植物化石大概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印痕化石的量大,种类多,石化程度高。二是大部分印痕化石具有色彩,如同彩绘,美丽鲜艳。三是出土的球状果实非常完整,且呈立体状态,属国内首例。四是发现了几种已经消亡了的植物叶片和一呈茄子状的被子植物果实。五是化石产地的沉积地貌特点鲜明,具有特殊性。经有关专家进一步研究确认,这些植物被掩埋时应在秋季,其地质年代的气温比现在偏高。从大部分印痕叶片化石可以看出,叶片已经长成,且带有深黄褐色,已接近落叶时节。采集到的多件植物果实化石也能证明,被掩埋时果实已经成熟,理应在秋季。在采集的叶片化石之中有几种植物的叶片长达20cm以上,是该区域现在的植物中所没有的。这说明可能是气候变冷的缘故,让这些大叶片的植物逐步消亡。可见当年这里植物种类繁多,枝繁叶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宜居地”。专家初步断定,这些化石有针叶、阔叶、蕨类、裸子等古植物10余种。从这些化石种类来看,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并存,其地质年代应在中生代的白垩纪,距今约1.4-0.9亿年。另外,化石中的两颗精美、完好、呈立体状的松柏类古植物球果尤其难得,科研价值极高,该批化石具体生成年代尚需相关权威专家进行研究确定。尚志市郊发现的古植物化石群,数量之大国内十分罕见。这些化石极为珍贵,对该区域以及我省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古环境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植物化石产出层位

植物化石见于尚志市市郊的偏东南部,该组主要为一套海相不纯碳酸盐岩沉积,厚约一百三十余米,与下伏竹杆坡组为连续沉积,与上覆赖石科组则呈假整合接触。按岩性这个组可分3个岩性段:一段为深灰色、灰黑色泥质灰岩、泥灰岩夹钙质泥岩,含铁锰质和大量锰结核,盛产海生爬行动物、海百合、双壳类、菊石等,厚约12m;二段为灰色中层―中厚层状砂质灰岩、泥质灰岩,层间常夹钙质泥岩,化石较一段明显减少,主要有双壳类、菊石、海百合茎等,厚91m;三段为灰色薄层状砂质灰岩、泥质灰岩、局部夹钙质泥岩,含化石较少,厚33m。植物化石均产于一段的中上部,与海生爬行动物共生。

三、植物埋藏环境分析

植物埋藏状况是恢复古植物生活环境的重要步骤之一。尚志市彩色植物化石生物群中的植物化石为陆生植物是肯定的,它们显然是由异地搬运而来的,属异地埋藏。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植物通常保存较好,如E.cf.arenaceus茎干完整,节、肋与沟明显可见,材料远优于国内外同类标本;C.sarrani的3块标本均为末次羽片,裂片都未脱落,有的标本还保留羽轴之柄。由此推测它们虽经水流搬运,但搬运的距离不会太远。就上列植物的生活习性而言,E.cf.arenaceus是一种喜湿的植物,其茎干粗大,直径超过15cm,高估计2m以上,半灌木状,受精需借助于水,这些植物当时可能生长在陆地河、湖水体边缘或沼泽地带,与其他植物一起组成岸边灌木丛。C.sarrani属苏铁类或种子蕨类,为低地湿生―半湿生的植物,它当时可能分布于水域附近比较平缓的湿地或相对潮湿的低缓山坡。从植物化石搬运的距离不会很远和化石保存尚好分析,一方面上述的陆地水域估计离海岸较近,海岸附近也没有高山峻岭,另一方面植物的埋藏地可能为一相对开阔的海湾或海槽,海湾内风浪不大,海水平静,而植物化石就是从距海岸不远的陆地随着河流或小溪的流水带到海湾或海槽而沉积下来的。参考当地晚三叠世时地处南盘江海槽边缘,其北西、南东两侧均有山地和古陆分布,这与植物化石所指示的古地理环境基本一致。

四、植物年轮与气候变化

彩色植物茎干可见年轮或生长轮,以往尚无相关报道。此次在发现一块植物茎干标本,横断面具十分清楚的年轮,经统计至少有20轮。众所周知,年轮的形成是由于植物形成层环周期活动的结果。一般说来,春季形成层随着树液的活动而开始,嗣后很快活跃起来,细胞分裂快、生长也快,而冬季形成层活动较缓,细胞分裂慢、生长亦慢,从而导致头一年色深而致密的晚材与次年色浅而疏松的早材间差别明显而形成年轮。值得提出的是,在热带雨林地区,一年中几乎无季节之分,气候变化也不大,植物年轮则不明显或根本不出现。这次发现中,植物年轮的茎干化石的发现表明,晚三叠世早期,尚志市地区一年中气候四季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古生物研究领域中,发现如此大规模的彩色植物化石群十分罕见,这也是黑龙江省古生物研究的一个重大发现。但是据专家研究表示,这种类似古化石在附近还可能会存在,还应进一步的勘探。彩色植物化石群的发现为黑龙江省的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环境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证据,具有极大的科研价值和科学意义。

化石的资料范文第7篇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研究员张海春在甘肃酒泉老玉门油田附近发现了这些巴依萨昼蜓化石,从2010年至今,一共采集到30块左右。这些远古的蜻蜓化石,没有身体,只有翅膀――有完整的翅膀,也有翅膀碎片。

为什么只有翅膀化石,却找不到身体呢?

张海春推测,1.1亿年前,巴依萨昼蜓死后,落在湖泊里,它们的身体很快就变成了鱼儿的美味佳肴,而翅膀就被剩下了。还有一种可能,蜻蜓死亡后,身体特别容易破碎分解,很快就腐烂了,而翅膀比较坚硬,被火山灰掩埋后,就慢慢变成了化石。

巴依萨昼蜓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古蜻蜓吗?

张海春介绍说,之前在俄罗斯曾经发现过2000多块巴依萨昼蜓化石,从地质年代来看,它们生活在1.2亿年前―1.15亿年前;另外,在蒙古、韩国、北京也有发现。蒙古、中韩的巴依萨昼蜓,生活年代都差不多,大约是1.1亿年前。从现有的化石来看,巴依萨昼蜓在不断“搬家”,地盘不断扩大。

据目前资料分析,它们先从俄罗斯迁徙到蒙古,后来又迁徙到了中国和韩国。

时光倒流到1.1亿年前,古特提斯洋穿过我国大部分地区,甘肃酒泉温度宜人,这里有清澈的湖泊,湖边生活着各种居民。盘旋在湖面的,就是巴依萨昼蜓。它们曾经在地球上生活了1000万年左右就灭绝了。

巴依萨昼蜓和现代的蜻蜓真的长得一模一样吗?

确实,科学家们仔细观察发现,用肉眼看,真的找不出什么不同,连大小都差不多。不过,古蜻蜓并非都是这么小巧型的。远古蜻蜓比我们想象得大得多。

张海春说,蜻蜓在距今3亿年前后出现,到了中生代时期,蜻蜓们的个头逐渐变大,成为当时的空中霸主。

张海春在内蒙古宁城县道虎沟地区,找到的中国最大的蜻蜓化石,如果张开双翅,总长达22.5厘米。它生活在1.65亿年前,是目前我国已知蜻蜓中个头最大、世界第四大的蜻蜓。张海春把这种蜻蜓命名为“赵氏修复蜓”。

“世界上现存的最大蜻蜓的两个前翅翅尖的距离是19厘米,而我们常见的蜻蜓只有3厘米到9厘米。”张海春说,已知世界最大的蜻蜓生活于约2.4亿年前的法国,其翅展达28厘米。

蜻蜓为何越变越小呢?

曾经有专家推断,空气中的含氧量是影响昆虫个头大小的重要因素。距今3亿年前后,当时地球大气的含氧量达到27%―35%,而现在地球大气的含氧量在21%左右。

“但我们研究发现,蜻蜓在古生代晚期的个头比它的近亲――原蜻蜓类要小很多,反而到了中生代变得最大。”张海春介绍说,蜻蜓到古生代晚期才出现,到了中生代时期,蜻蜓们的个头也逐渐变大。可惜“好景不长”,它逐渐受到了翼龙的捕食,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反而是个头小的因为动作灵活更容易存活。到了侏罗纪后期,随着鸟类的出现,蜻蜓们来自空中的压力更大,为了生存,所以体形越来越小。巴依萨昼蜓生活的时代,它们已经变成了一群体态轻盈的小昆虫,它们飞在湖面上,还会偷吃湖里的小动物。它们一直是肉食动物,和恐龙曾经生活在同一个时期。

张海春和他的同事们在甘肃酒泉发现的化石,和辽宁西部的热河生物群都差不多。这说明,酒泉的古生物生活年代和辽西热河生物群的生活年代差不多。但奇怪的是,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还有珍贵的带毛恐龙化石,而酒泉没有。也许是因为两地的环境不太一样,在1.1亿年前,辽西的环境更好,生物种群就更丰富。

化石的资料范文第8篇

(1)通过对三维地震资料分析:T3波反射能量强,连续性好,波形特征比较稳定的特点找3煤层,比较可靠。(2)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地层岩性特征的识别主要根据岩性特征不同,下石盒子组地层为紫色,灰绿色泥岩,粉砂岩夹砂岩,下部为灰色,灰白色砂岩夹灰绿色粉砂岩,泥岩,底部为不稳定的厚层状细砂岩与山西组分界。山西组地层由浅灰至灰白色砂岩,深灰至灰黑色粉砂岩、细砂岩组成,为主要含煤地层,局部有岩浆岩侵入。属温暖湿热带条件下的河湖相沉积。3煤层顶板以上的灰白色的细砂岩体,特征十分明显,相对较稳定,因此可作为预测3煤层的标志层。(3)化石特征本组富含科达、羊齿及孢粉类等植物化石。(4)标志层及间距在上石盒子组底部有一重要标志层B层铝土岩,B铝土岩距3煤层平均厚度75m左右,2煤层距3煤层的间距20m比较稳定,据此预测2、3煤层比较可靠。

2太原组煤层的预测

太原组发育主要石灰岩、煤层等主要标志层见图1。太原组地层石灰岩发育,属海陆交互相沉积,以海相泥岩或一灰与山西组分界明显,太原组顶部地层的泥岩一般成深灰色,与山西组地层岩性明显区别。煤层、石灰岩、泥岩、砂岩旋回明显,韵律清晰,本组合有13层石灰岩和22层煤,主要可采煤层为15、16、17、18煤层。(2)煤层顶板岩性旋回组合特征三灰段:包括4煤到五灰,以粉砂岩、泥岩为主,夹细砂岩与粉砂岩互层、灰岩和煤层。三灰全区稳定,厚度较大,平均厚6.66m左右。为浅灰到深灰色,厚层局部顶底含泥质,具缝合线构造,局部含遂石结核。八灰段:包括15下煤层至六灰,以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及粉、细砂岩互层为主,夹石灰岩及煤层。以八灰、九灰较稳定。八灰为主要标志层,平均厚2.14m。灰至灰褐色,显晶质,局部含燧石结核,为14煤层的顶板,局部被冲蚀,被砂岩替代,九灰为15煤层直接顶板。十灰段:下以十二灰顶板与本溪组分界,为太原组主要含煤段,含煤6层,其中16上、16下、17、18为本区局部可采煤层。十下灰为16上煤层的直接顶板,十一灰局部发育,为17煤层的顶板。(3)化石特征三灰、八灰、九灰、十灰含丰富的海百合茎,蜓科及少量的腕足类等海相动物化石。(4)标志层及间距三灰、七灰、八灰、九灰、十灰是本组重要的标志层,各层灰岩的厚度及层间距均较稳定,因此煤层间距相对较稳定。各层石灰岩岩性及化石特征明显,均可作为重要的标志层。充分利用标志层及间距是预测煤层的重要依据。

3异常情况下目的层的预测

异常情况主要指钻孔遇断层时地层层序及间距的变化情况。钻孔遇断层时岩芯往往破碎严重,遇正断层地层及标志层间距变小,间距变化大小取决于断层落差;遇逆断层时出现地层重复。巨野煤田几乎全为正断层。另外在其它地区因构造活动异常强烈会出现地层倒转的情况,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4综合分析

具体工作中往往根据地震资料、地层特征、岩性组合、化石特征、标志层及间距、钻孔遇断层等异常情况综合分析后才能做出合理的预测。

5目的层预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