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赛德克巴莱票房

赛德克巴莱票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赛德克巴莱票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赛德克巴莱票房范文第1篇

那时,谁也未曾想到,小魏后来拍出了台湾华语影片票房最高的电影。《海角七号》票房破一亿新台币的时候,有一天魏德圣骑摩托载妻子去上班,突然问她,“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已经是一个富翁了”,太太停了几秒说,“可是我知道你下一个一定是《赛德克巴莱》。”

他老婆没有猜错。《赛德克・巴莱》开拍前,《海角七号》赚的5千万新台币就被魏德圣全部花光,开拍第一天,就举债2千万新台币。资金紧张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影片拍完,最后,全片成本高达7亿新台币。

如果说,《海角七号》以小博大,在不景气的年代中,为台湾电影走出了一条“小清新”之路。那么《赛德克・巴莱》的成功则意味着更多的信息,“你拍一部7亿台币的片子,在台湾就可以回收,就表示说,比较大成本的制作以后也有潜力吧。”魏德圣感慨,“在台湾拍戏太可怜了,之后不会了。”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侯孝贤曾自嘲,“台湾电影是被我和杨德昌搞死的”。台湾电影也被人贴上了沉重悲情,艺术闷片的标签。

魏德圣正是在这个“失落的二十年”中成长起来的。

早在2000年,他就完成了《赛德克・巴莱》的剧本,并获得当年优秀剧本奖。他自掏腰包200万新台币,拍摄了一个5分钟的预告片,希望能筹集拍摄资金,虽然看过的人都表示称赞,但结果还是失败了。导演后来对着镜子自问,我魏德圣是谁,人家为什么会投钱给我?于是他真就跑去拍了一部可以赚钱的电影,《海角七号》。

但虽然成本不到《赛德克・巴莱》的十分之一,筹钱仍不容易。2008年,《海角七号》在台湾垦丁开拍。找不到演员,刚好范逸臣事业下滑,新人田中千绘对大银幕充满热忱,出演配角的电视演员们乐天又无怨尤。没有关注,没有宣传,一行人全心地投入到《海角七号》当中。

2008年8月22日,影片在台湾上映,第一天92万新台币的票房,让魏德圣心里一沉,以为这就是台湾本土电影的宿命。两天后票房却一路攀升,直到最后达到惊人的5.3亿新台币票房,一举创下台湾华语影史最高票房纪录。

但尽管如此,还是没有人愿意投钱让他拍《赛德克・巴莱》。人们希望魏德圣再拍一部《海角八号》《海角九号》。

然而就是在资金完全没有到位的情况下,魏德圣依然决定开拍《赛德克・巴莱》。“也有人劝我要缓一下,但我知道一定等不到钱够的那一天。那个时候就是硬干,拼了,到处借钱,想办法说服大家一起干。就是背水一战,输了就全毁了。有点像人的关节,脊椎的关节少了一块,就残废了。少了一个幸运就完了。”

影片主演徐若回忆说,当时她用一个新号码给导演打电话,导演不接。再换回原来的手机,接通之后导演解释,“我怕人家来跟我要钱,不认识的号码我不敢接。”

但这是他觉得自己必须要完成的作品。魏德圣原本不爱看书,直到有一天在电视上看到原住民抗议家园被毁,他看到手粗脚壮的人,感慨他们不应该是在奔跑的吗。看完《雾社事件》的漫画之后,他才发现小学课本里只用两行字记录的历史事件背后是如此让人感动的故事,他开始翻一些很生硬的书,把这段故事写成剧本。

开拍第一天,三四百人在现场,日本的美术组,韩国的特效组,台湾的工作人员,吴宇森也来了,魏德圣像一个闯了祸的小孩子一样,很害怕。他从来没有看到过那么大的阵仗。印象最深的是,所有人边吃早餐边说导演好。魏德圣的第一反应是一大堆人在吃我的钱,但自己居然连他们是谁都不知道。

在台湾金马奖的颁奖仪式上,有人打趣魏德圣说,“在台湾电影不景气的时候,居然有人肯花7亿拍片子,我说他是疯了。”

魏德圣自己则对这一切习以为常,“没有人看过的东西,没有人相信可以完成。而且就算相信我可以完成,也不相信可以回收。”

不过最终,他还是做到了。

大电影时代

台湾主持人张小燕曾这样描述魏德圣:他很腼腆,小小的个子,讲话也很小声,怎么会拍那么大的电影呢?

然而魏德圣到现在,却并不太期待再一次冒险,天黑的时候看不到,所以不知不觉,天亮之后看走过来的路,他感觉全都垮了。

不过这次“成功的冒险”还是有着应有的影响,“它说明台湾电影的创作也可以很多元,不用局限在所谓的小清新这一种逻辑上面。如果我第一部是海角七号,第二部是海角八号,那很快就垮了,没有新的想法,观众慢慢也会觉得没有变化。”

魏德圣还希望电影可以在大陆上映,“香港,台湾电影一不好就快20年,复兴是依靠一群有诚意的人。在一个没有电影工业的地方,外人看来只有小成本、小清新的电影环境,做出来了《赛德克・巴莱》这样的电影,希望能感动大陆的观众。”

《赛德克・巴莱》获得金马奖最佳影片奖,评委给出的评语是“成功地把一个非主流的题材拍成主流影片”。实际上,魏德圣本来对影片的题材就很担忧,因为它并不讨喜 ,导演能做的就是采取不同的方式做营销。然而他依旧觉得《赛德克・巴莱》的出现比《海角七号》来的值得,对魏德圣来说,这是一个必须要让全世界看到的台湾故事。

“我有什么能吸引观众?你说清新,它也不清新,你说沉重,它也蛮沉重。我能做的就是让一般观众可以接受,最主要的接受是我们制作的诚意。很多战争片,战争场面5分钟就结束了,不好搞的场面几场戏就没有了,剩下的都是谈情说爱。我们不能这样子。”

现在的魏德圣,也想歇一歇,拍部小片缓一下。但他放不下的是自己的另外一个剧本,台湾三部曲。这个剧本在他还是“失业小导演”时期就已完成,以原住民、汉人、荷兰人三种视角来写出三部发生在台湾还不被称为台湾时的故事。这无疑又是一个大制作,但也是魏德圣最后一个目标,做完以后就没有什么负担了,就可以小清新了,就可以很自由地做想做的事情。

“当我看了《让子弹飞》,觉得好羡慕啊,导演很自由自在的样子。包括《那些年》,心里也在想,为什么我要负担这么大?大概是我要把这个事情做完之后,才能把负担卸下来吧。做完以后,后面怎么样都没关系了,”魏德圣说道。

同题问答

什么是“小清新”?

我想就是创作方式比较没有负担吧。台湾电影长久以来状态不好,慢慢大家发展出新的模式,就是用较低的成本做出讨人喜欢的作品。

你觉得自己的电影足够“小清新”吗?

《海角七号》算小清新,就是比较没有负担的片子。但《赛德克・巴莱》不是,观众走进去会有压力,但是看完之后会有释放的感觉,会想很多事情。

“小清新”复兴了台湾电影吗?

我觉得台湾电影最终会崛起的原因就是大家都没有负担,已经甩开了市场不市场,艺术不艺术的问题,都不管它了,就按自己的想法做,所谓的小清新应该就是我说的这个事情吧,在创作上自由了,反正怎么做都活不了,就做自己想做的吧。

2002年至今

小清新复兴

《海角七号》从天而降。类似电影频出,新一代导演们开始更加重视故事性与商业上的作为。

代表影片

《艋》

导演:钮承泽

上映日期: 2010-02-05

被称为“生猛又华丽的青春动作片”。五兄弟在黑道与友情的抉择中,演绎了一段关于青春的悲情故事。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导演:九把刀

赛德克巴莱票房范文第2篇

《复仇者联盟》10天收3.5亿元

5月5日上映的《复仇者联盟》顺利接棒《泰坦尼克号》和《超级战舰》等进口片,让《匹夫》《杀生》等国产片的晋级之路彻底破碎。《复仇者联盟》尽管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爆米花电影,但“好莱坞英雄”们的魅力势不可挡,众多观众走进影院一睹他们团结起来为“地球”除害的风采。该片于5日在国内全面上映,首周两天即破亿,上映10天收3.5亿元。虽然在国内的上座率不及“大船”,但从全球范围来看,该片战绩显赫,仅用19天突破10亿美元大关,刷新《阿凡达》和《哈7(下)》的“破10”速度,更是打破了北美多项市场数据纪录。

上月入市的《泰坦尼克号》在排片场次被《复仇者联盟》以及其他影片逐级分割的情况下,这半月再收7800多万元,顺利突破9亿元大关,把冠军宝座让位于《复仇者联盟》,退居榜单第二。《灵魂战车:复仇时刻》这半月再收1000万余元,艰难跨过5500多万元收官。于4月下旬上映的《超级战舰》,这半月再进账近7200万元,累计票房达3亿多元,列榜单第三。而于本月15日入市的新片《三个火》表现平平,首日票房仅400余万元。

《黄金大劫案》过1.4亿元

为躲避《泰坦尼克号》(3D),众多国产影片选择在《复仇者联盟》上映后入市,如《飞越老人院》《赛德克·巴莱》《影子爱人》和《追凶》等。但国产片的“抱团突围”并没有触动“复仇者”高达40%左右的排片场次,加上两艘大船余威还在,国产片没有改变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窘迫局面。

《黄金大劫案》这半月的排片场次虽然比上半月多了17000多场,但市场表现没有持续发力,只收6000万元左右,至截稿时累计票房刚刚跨过1.4亿元。

赛德克巴莱票房范文第3篇

自20世界80年代以来,由于侯孝贤、杨德昌、李安等电影人的出现,台湾电影曾经让世界刮目相看。而在这一拨新浪潮中,笔者认为台湾电影形成了两种传统,一种是以侯孝贤为代表的,以表现台湾本土历史、文化、族群生活为主的电影传统,即在地化传统,笔者称之为台湾新电影的小传统;另一种是以李安为代表的,以表现中华文化、伦理、道德为主,对东方文明进行精致化呈现或者是以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形成对话之势的电影传统,即大中华文化或东方文明的表现的传统,笔者称之为台湾新电影的大传统。《海角七号》等2008年以来在台湾造成比较大影响的电影,多为侯孝贤的在地化及小传统的延续,并将之发扬光大,甚至可说是推向极致。这些作品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

第一,展现了相当台湾多元族群生活的丰富景观和不同族群的历史。在这一拨新新浪潮电影中,使全世界观众看到了台湾不同族群和谐共存的生活,如《海角七号》,也看到了特别是在过去的台湾电影中比较少直接或正面表现弱势族群的历史,如客家人的历史(《一八九五》)、原住民的历史(《赛德克•巴莱》)等。

这些电影不仅表现了不同族群的历史,更是表达了当下台湾人的情绪。魏德圣在很多场合表达了这样一种愿景:“台湾那么小,却拥有那么复杂的东西,有山、有海洋、有湖泊、有河流、有离岛、有平原;有原住民、客家人、闽南人,有外来族群;有汉人移民的文化、原住民的文化,还有外来殖民的文化,现在还有外省文化、蓝绿文化……我就想,能不能做一个多元族群和谐的故事?”这样一种理想借其《海角七号》得到了丰富而淋漓尽致的呈现,而他的这种理想,其实也是当下台湾人民希望改变自上台后屡屡操弄族群分裂的状态的体现,自然在台湾获得了观众的热切追捧,甚至出现了台湾电影市场上多年未见的,全家扶老携幼去看电影、支持这些表达他们愿景的电影的景观。同时,藉这些电影在大陆、香港等地区的上映,使台湾之外的华人地区都感受到台湾新新浪潮电影的力量、气势、情绪,为全世界华语影坛所瞩目。

第二,不同方言杂糅,对一些方言尤其是闽南方言在年轻族群中的流行起到一定的作用。由于这一拨“新新浪潮电影”多为偶像剧,多是对台湾当下不同族群生活的全方位展现。因此,银幕上不同族群操着不同方言,在台湾吸引了那些不太会使用普通话、只会说闽南话或客家话的年纪较长的观众去影院观影。如《海角七号》、《艋舺》、《翻滚吧!阿信》、《鸡排英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电影在放映时,由于这些电影主角多是偶像派的明星,又由于电影的受众主要是年轻的观众,因此,当闽南语的对白从这些俊美时尚的男女主角口中吐出时,对年轻人学习与使用闽南语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甚至使闽南语借这些演员之口在年轻观众中流行起来,并改变了闽南语在青年人印象中“土”与“俗”的刻板印象。

在这些影片中,闽南语不再是“土”和“俗”的代表,而是年轻和时尚的;对方言的学习与了解,不仅仅只是学会一门语言,更多的是引起观众对语言所承载的某个族群历史、文化探究的兴趣与热情,对抵御因全球化而带来的某些问题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魏德圣在其《小导演失业日记》中写道:每个族群都有属于他自己的颜色。族群融合?我们族群融合的概念已经变成了族群(溶)合……把你的颜色混上了我的颜色、再混上了他的颜色、结果竟变成了一堆黑泥的颜色……如果我们能够适时抽离,努力把每种颜色还原,然后再以互相尊重的态度将它们并置在一起,那将是一道多么美丽的彩虹啊?我的一个作家朋友排湾人撒奇努曾经说他有一个梦想:“如果有一天,我们走在路上,看见排湾人穿着排湾人的传统服装,泰雅人穿着泰雅人的传统服装,汉人穿着汉人的传统服装,各族人都穿着他们自己的服装,你想那会是多么美丽的一个画面……如果我穿着排湾人的服装坐在拥挤的快速交通车上的时候,远远地看见另一位也是穿着排湾人服装的人自另一个远方的车门上车的时候,我们彼此微笑点个头……就了解了……”多么美丽浪漫的想法呀!(1)魏德圣的这样一种理想,实际上是表达台湾人民共同的理想,是全球化浪潮中弱势族群共同的心声。因此,这样一种理想信念支撑下所拍摄出来的作品自然有其独特的韵味,在华语电影世界中得到了高度的肯定。

但总体来看,当下这拨新新浪潮的台湾电影在世界上至少在大陆未能达到20世纪80年代那种影响度,笔者以为有如下的原因:

第一,历史文化的差异。如前所言,这拨台湾电影多还是侯孝贤电影传统的延续。由于两岸多年的隔绝,现虽已互相开放多年,但是两岸在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大陆观众对台湾及其历史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入,故在台湾引起重大反响的题材,对大陆观众来说还是有很大的隔膜,比如表现原住民历史的电影《赛德克•巴莱》,虽然这部电影在台湾取得了巨大的影响,一些观众甚至看七八遍,但令导演魏德圣颇为郁闷与不解的是,它在大陆的票房成绩一般,实际上这就是两岸关注对象颇有差异,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这拨台湾电影虽然在侯孝贤电影传统的影响之下对台湾不同族群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深入、全方位的展现,甚至将台湾电影题材的在地化推向了极致,引发了台湾不同族群对自己历史的关注与自豪。《赛德克•巴莱》之于原住民,《一八九五》之于客家人,这在过去的台湾电影中是比较少见的,所以很多台湾观众是抱着对自己历史迫切了解的愿望,以及要支持国片、电影的热情,而一遍又一遍到电影院里去观看这些电影。李烈(《囧男孩》、《艋舺》等影片的制作人)曾经说过:“台湾观众其实相当有人情味,只要你真的拍出好片,观众都会挺你挺到底。”固然这说出了台湾观众目前对台湾电影的一种迫切关爱的心情,但是电影毕竟还是一种市场行为,还是需要以优质的作品才能真正让观众心甘情愿走进影院,是不能一直靠搏感情的。而且这样一种做法在大陆市场不见得有收效,因为两岸的情感认同还存在很大的差异,故台湾电影想在大陆也获得在台湾那样的票房回报显然是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新世纪台湾电影对其诉求的市场主体还需进一步细分与加强。如前所言,新世纪以来的台湾电影多为偶像剧,较少大制作或史诗巨制作品。这样的类型在大陆电影市场上是很难在票房上获得很好的成绩的。目前在大陆,到影院观看电影还是属于奢侈消费,观影主体以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为主。由于大陆电影票价普遍较高,故观众形成了到影院要看大制作影片的习惯。台湾的小清新偶像剧虽然口碑大多不错,但大陆观众会更多地倾向于在网络上观看,而较少到影院观看。而总体来看,台湾的大制作电影还比较少。虽然台湾导演对大陆盗版横行颇有怨言,但台湾也必须反思的是,为什么居然由《海角七号》后已经声名显赫的魏德圣要拍《赛德克•巴莱》这样一部表现原住民历史的史诗巨制融资还那么困难?魏德圣说:拍完《海角七号》后,所有人都认为他再拍电影资金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台湾投资商想要投资的是类似《海角七号》这样的本子,魏德圣想拍的却是史诗巨制《赛德克•巴莱》,故他的资金仍然是一个问题。《九降风》导演林书宇曾抱怨说:“我觉得我们这一辈创作者比较吃亏的地方,是没有电影工业让我们好好练习,总是第一次拍片就要做大片了。……但现实是,我拍完这部片,可能要隔三年才能找到下部片的资金,才有机会继续练习,这很可怕。”(2)为什么台湾资金可以去投资大陆史诗般大制作的电影,却不愿投资台湾自己大制作的电影?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台湾的电影人与其责怪投资商,不如先进行自我反思。笔者认为,台湾电影最大的问题是格局小,背后则是悲情意识从过去蔓延至今,一种自我怜悯、自我疗伤式的感情和情绪弥漫在台湾电影作品中。这样一种悲情意识是影响台湾电影具有宽阔的胸襟、境界以及史诗般气质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台湾电影自己给自己贴上了“小情调”、“小清新”的标签,从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到魏德圣的《海角七号》,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样的影片可以举出很多很多,每一部都很成功,但它们都属于青春偶像类型。这可能会导致投资商产生这样一种心理:投资台湾这种类型的电影是安全的,其他类型特别是史诗剧、大制作则不给人信心。要走出这样的困境,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看我们如何来看待自己的历史。历史可以看作是一种痛苦的包袱,也可以如魏德圣在《赛德克•巴莱》中的态度,直面这些悲情的历史,把它看作是民族成长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可惜在当下台湾电影中,后一种电影比较少,或者说能拍成电影的比较少。因此,台湾电影最重要的是走出悲情,必须靠台湾电影人中出现更多的魏德圣,否则很难改变这样一种格局小的状态。总之,新世纪台湾电影如想在大陆市场获得高度认可,其诉求的观影主体还需进一步细分,并更深入地了解大陆观众的观影习惯。

第三,语言背后的政治:语言和族群之间贴上了简单对应的标签。对于台湾电影,语言问题已经不单纯只是语言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台湾曾经被多个国家殖民,又曾经在1895年被清廷割让给日本,日本人统治50年后又被统治。迁台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从语言上就是要求普通话成为官方以及民众使用的语言,其他语言都严禁在公共场合使用。在台湾近代史的记忆中,先是日本语后是“国语”成为官方语言,其他语言是不被允许的。2000年上台后,则以是否会讲闽南语作为是否“爱台湾”的标准,这对于那些在统治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颇为痛苦。他们很爱台湾,可是他们是在严禁“国语”之外的任何一种方言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以语言为议题操弄族群分裂,令台湾人民陷入新的痛苦境地。因此,近几年来闽南语、客家话成为电影的主要语言,实际上是对过去“国语”一统天下的反拨。矫枉过正、将语言和族群之间贴上简单对应标签的现象,在新世纪台湾电影中有明显的痕迹。

如非常优质的电影《一八九五》,以吴汤兴与黄贤妹的爱情为线索,表现吴汤兴如何率领乡亲抵抗日本人接收台湾。这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它本也可以拍成一部具有史诗般气质的作品,但是有两个因素影响了它:其一是如前面所言,台湾电影所普遍遭遇的资金匮乏问题。客家人抗日的历史如歌如泣,但是必须的战争场面导演却处理得非常简单,明显可见的因素是资金匮乏,导致导演无法正面展开战争场面。

影片中战争的场面基本上不敢正面表现,吴汤兴率部与日本人正面对抗的部分全部是用人物慢镜头叠山水画的形式来展现,使电影的整体效果大打折扣,无法产生出雄浑的史诗气派。其二是过于简单地处理族群之间的关系。因为表现的是客家人抗日的历史,故以客家话为主,另有一些人物说的是闽南语、原住民语,还有接收台湾的日本军队所持的日本语。在影片中,正面树立的基本上都是客家人的形象,说客家话的吴汤兴等是抗日英雄,对说闽南语的、原住民等人物的处理则流于形式,甚至比较负面:说闽南语的是土匪的形象,后受吴汤兴的影响才一起打日本人;说原住民语的形象在影片中则是可有可无的配角。该片的投资方是台湾民视股份有限公司和台湾客家文化基金会,很容易让人联想是否是因为投资方是客家文化基金会的缘故,才有这样的人物处理方式,如真是如此,则让人不免感到有些狭隘。再如,表现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父女情深的《不能没有你》,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这部影片的对白是以闽南语为主,另有客家语、国语等。男主角武雄本是客家人,但在日常生活中说的是闽南语。在影片中,说客家话的阿财是个帮助武雄的热心人形象,他说:“客家人一定会帮助客家人,不管认不认识!”而说国语的多是公务人员,多属于比较刻板的形象。武雄和阿财的小学同学林议员,在武雄带女儿向其求助时,电影中有一个片段是这位议员问武雄的女儿会不会说客家话,教导她要说好客家话,但是他自己却操的是国语,因为他的身份是“官方”的,故也是不好的人。

赛德克巴莱票房范文第4篇

小编注:为行文方便,台湾地区电影简称“台影”。

2002《蓝色大门》

在台影最灰暗的时候,《蓝色大门》几乎成了惟一的一抹亮色。桂纶镁不食人间烟火般的清丽和陈柏霖那句“我叫张士豪,天蝎座,游泳队,吉他社”,无不戳中萌点。永远燥热的夏天、永远躁动的青春期、永远懵懂的另类爱恋……味道很不一样的小清新,把《蓝色大门》定格在那个时代。

2007《不能说的秘密》

《蓝色大门》让桂纶镁成名,但真正让她在更大的范围被人记住,还是这部《不能说的秘密》。那时初涉影坛的周董意气风发执起导筒,居然像模像样。在台影普遍收益惨淡的2007年,这部电影的票房持续走高,不论是在内地还是在台湾地区都颇有斩获。虽然“周杰伦”这三个字是最重要的保证,但《不》的小范围突围,还是给了台影很大的希望。

2008《男孩》

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童年,也许在很多人眼里,这部电影甚至不值得一看。但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却成了2008年的台影里面最有趣的一部。两个可爱的小男孩、全程配音的蔡康永、惊喜出镜的阮经天和纳豆……电影背后,借钱拍片票房还债的悲壮故事让我们看到一丝希望:有这样玩命的电影人,春天也许就在不远处了。

2008《海角七号》

2008年还有一部“借钱拍电影”的杰作,就是这部《海角七号》。一部没有大明星、没有大制作、没有大噱头……什么都没有的低成本电影,硬生生拿下了5.3亿新台币的票房。这一巨大的成功给台影注射了一针强心剂。台影从此全面复活,掀起了一股本土化的新浪潮。这部电影的影响如此之大,说它救活了整个台影毫不夸张。将来的电影史上一定会留下它的名字。

2010《艋》

仅仅一部《海角七号》是护不住全盘的,好在之后又有了这部《艋》。这又是一部借钱甚至抵押房子拍出来的电影,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钮承泽自嘲:“为了电影,有人伤害了家人;有人糟蹋了健康;有人抵押了房子――有人以上皆是!”说着拍拍自己的胸口。好在事后的叫好又叫座让钮承泽扬眉吐气。那种本土味极浓的热血青春与暴力让票房再次大满贯,也让阮经天头上多了一座金马影帝的王冠。

2011《鸡排英雄》

有了《海角七号》和《艋》的双拳出击,台影的新浪潮终于东风劲吹,于是《鸡排英雄》应运而生。这部非常“台客”的电影以其异常接地气的方式俘虏了无数本土观众,当仁不让地霸占贺岁档数周。用一种很草根的狂欢方式宣告了台影的全面回归。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只有接地气的东西,才是好东西。

2011《翻滚吧!阿信》

有了前辈们的铺垫,2011年的台影便多了几分底气。这部《翻滚吧!阿信》便是这股新浪潮最具代表性的产物。不再盲目出击而是反复打磨剧本,回归人性、回归平凡人生,再加上小帅哥彭于晏的搏命演出,这部电影在台湾地区的本地票房让总是红而不紫的彭于晏和之前惨败过的导演一起打了个翻身仗。面对媒体彭于晏感谢导演林育贤:“是《翻滚吧!阿信》让我翻身!”其实,这也悄然折射了台湾一代年轻电影人的事业变迁轨迹。

2011《赛德克・巴莱》

12年前魏德圣写出了原住民抗日题材的《赛德克・巴莱》的剧本,筹集资金失败的他被人笑作“全世界最傻的人”。12年后,凭借《海角七号》一举成名的魏德圣把赚得的5000万新台币全部贴进去后又绞尽脑汁四处借钱。女主角徐若分文不取,还倒贴了1000万新台币,周杰伦也借给他4000万新台币,硬生生凑足7亿新台币,打造出这部台影史上最贵的电影。此番豪赌的结果是打造出了这部上下两集长达五个小时的史诗级电影。尽管评论两极化,但2011话题之作,非他莫属。

2011《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以惊喜开年,以奇迹收尾,这是2011年台影的最佳写照。《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一上档就成为票房奇迹,口碑票房双爆棚。在台北四天破亿,一路势如破竹,最终累计近四亿台币的亮眼票房。在香港首日票房便达140万港币,是榜单上其他九部电影的总和,赢得了香港今年非假日、非3D电影的华语电影最高票房成绩,最终票房仅次于《功夫》,名列香港票房年度冠军第二名。这个看似俗烂的故事,却有着令人捧腹大笑后瞬间落泪的魔力。没有刻意造作的文艺腔,没有悲情自怜残酷面,自然而然的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登陆内地后,又将如何风光无限?要看它会不会水土不服了。

2012《杀手欧阳盆栽》

在台北,九把刀用《那些年》扬眉吐气,终结2011;在内地,他用《那些年》和《杀手欧阳盆栽》双年。后者不是他执导,却改编自他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这部电影几经波折,导演和主要演员人选推倒重来,“杀手欧阳盆栽”的人选,制片人曾志伟最后选定萧敬腾。尽管萧敬腾在歌坛发展如鱼得水,但演戏毫无经验可言,是十足的菜鸟。找萧敬腾担任男主角,曾志伟表示,“萧敬腾很用心,不善沟通的他,有时一说话就很好笑。而且从歌手转演员,会有不同的感觉。当初张学友也停了3年不拍戏跑去唱歌,回来之后表现更好。”给新人机会,打造有自己特色的故事,台影的2012,复苏气息越来越浓厚。

2012《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开战》

偶像教母柴智屏打造《那些年》一炮而红,另一边,当年跟她一起打造《流星花园》的导演蔡岳勋同样悄悄在酝酿着一场风暴。那部让他再战江湖的《痞子英雄》打出了不一样的偶像剧格局,而由电视剧版升级为电影版,这恰恰又是革命性的一步。虽然经历了周渝民的缺席等一系列变故,这部电影版还是如期上档,能不能打好华丽第一炮,是三部曲能不能顺利全面开展的保证。如果票房口碑上佳,那么这场革命就成功了一半。所以,2012,这部电影是台影的一大悬念。

赛德克巴莱票房范文第5篇

国产片密集入市

一方面为避开两艘“大船”,同时又要提防竞争激烈的暑期档,众多国产影片选择这一时期密集上映,其中5月4日一天就有4部影片开画,而11日则有5部新片入市。尽管这些影片风格各异,题材多样,囊括了动作、爱情、喜剧、动画、惊悚悬疑等多个类型,几乎满足各种观众口味的需求,但如此密集上映,竞争之激烈可以想见,加之《复仇者联盟》压境,这些国产影片能否百花都齐发,着实让人为其捏一把汗。

其中管虎执导的《杀生》4月28日入市,张杨执导的《飞越老人院》和王小帅执导的《我11》则在“五·一”后的8日和11日上映。尤其是被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指定为开幕影片的《飞越老人院》,业界相对更为看好。近期青年导演集结国内大银幕早引起业内和观众的密切关注,作为国内梯队力量的代表,他们亟需市场证明。

5月4日上映的多部影片中,伍仕贤执导的《形影不离》,因由奥斯卡影帝凯文·史派西,以及吴彦祖、闫妮等主演,比较受关注。5月10日-11日入市的7部影片中,魏德圣执导的《赛德克·巴莱》较具黑马潜质。该片入围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去年以上下集形式在台湾地区上映,创下超过8亿新台币的票房纪录。不过让内地观众等了大半年,不知观众是否依然好奇。

《复仇者联盟》接棒“大船”

赛德克巴莱票房范文第6篇

2011年,凭借创造台湾电影票房奇迹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演员柯震东一夜成名。这个有着邻家大男孩气质的影坛新人,因该片斩获了第48届金马奖最佳新演员奖、华语电影传媒奖最佳新人奖,成为宝岛上空最受瞩目的新星。而由他挑大梁主演的第二部“告白系”爱情电影《大野狼》日前也宣布即将在今年4月19日于全国公映。片中,柯震东将与曾主演过《小夜曲》的简嫚书,共同演绎一段今年最有想象力的浪漫爱情故事。

 

片名:大野狼和小绵羊的爱情

类型:爱情/浪漫/喜剧

编剧:侯季然/杨元铃/何听明

导演:侯季然

监制:李耀华/刘蔚然制片人:李耀华

主演:柯震东/简嫂书/郭书瑶/陆廷威/张书豪/谢欣颖/曾佩瑜/蔡振南/林庆台/聂云

上映日期:2013年4月19日

内容简介

阿东(柯震东饰) 为了找回不辞而别的女友,留在了影印店里打工。小羊(简嫚书饰)是补习社的助教,她喜欢在每份考卷的右下角画上一只小绵羊。一天,阿东心血来潮,在考卷上画了只大野狼回复喃喃自语的小绵羊说:“草原上不只你一只羊”。后来在大伙的鼓励和帮助下,一段狼和羊浪漫的爱情攻势随即展开……

 

影片看点

1、重温最纯真年代的“告白”经历影片以补习一条街为故事发生地。片中的男女主角,一个是寻找丢失爱情的阳光大男孩;另外—个是等待爱情归来的青春小女生。二人因漫画人物“大野狼”和“小绵羊”而结缘,并在纸上开展了一段青涩的甜蜜告白,最终在众友人的帮助下,将恋爱从“纸上”搬到了现实生活中,充满无限的想象力。整个表白过程清新干净,又诙谐幽默,能够唤起了许多人对学生时代纯美爱情的追忆,让人看后感动又好笑。

 

2、纸飞机告白唯美浪漫青春元素热情释放

影片中,柯震东鼓起勇气召集补习班上千学生用纸飞机向女主角告白,让整条南阳街的天空飞满色彩斑斓的纸飞机。这种浪漫的告白方式,不仅让女主角感动不已,也会让女性观众向往不已,瞬间充满青春朝气。

 

3、100天等爱宣言,温暖失恋者影片中小羊用数数的方法来结束一段爱情等待。在失恋后,她用了100天的时间来彻底斩断自己的恋情。“从1数到100,没有出现的人,就永远不会出现。”就是这样一个懂得“等不到即止”的女孩,在走出失恋的伤痛后,遇到了下一段美好的爱情。影片围绕这个漫画女孩“等待爱情”的情感故事,用细腻、温情的镜头温暖观众,为同样失恋的女生疗养心伤。

 

4、真人实拍停格动画创新亮点乐趣多

这部影片多次采用了真人定格画面,将多幅定格画面组接成动画的形式,节奏明快、动感十足,不仅创新性地丰富了镜头语言,使故事主人公的情绪的表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充满幽默的电影cult性,让人捧腹大笑。

 

5、经典桥段逆袭台词妙语连珠影片打破了传统狼吃羊的残忍故事,在考卷中画了一只狼回应女主角连载的小绵羊漫画,富有想象力地将本为天敌的狼和羊变成了相互依赖的情人。当外形阳光且内心善良的狼遇上失恋的小羊,二人会碰撞出怎样的恋爱感悟呢?让人充满期待。

 

在片中,有众多较为经典的台词:“从1数到100,没有出现的人,就永远不会出现”;“懂得离开的人,会比较快乐”;“答案真的会从天上掉下来,但前提是,你要先把答案射到天上去”等等,如此妙语连珠的经典台词堪称被泡哥秘籍,把妹宝典,尤其是对恋爱技巧掌握不够的小年轻来说,绝对是必学绝招!!

赛德克巴莱票房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新世纪;台湾电影;新锐导演;创作研究

新世纪以来的台湾电影获得了蓬勃的生命力,涌现了一批新锐导演,2009年,新锐导演创作的影片数量已经超过台湾电影年产量的一半,他们所拍摄的影片风格突出,令观众耳目一新,获得了观众的广泛支持与肯定,成为台湾电影发展的力量核心。单从身份构成上来看,这批新锐导演身份各异,《艋{》的导演钮承泽、《不能没有你》的导演戴立忍都是演员出身,《不能说的秘密》的导演周杰伦是炙手可热的音乐人,武侠片《剑雨》的导演苏照彬则是台湾有名的编剧,而执导《听说》的郑芬芬则在电视台工作等等,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经验造就了他们创作风格的多样化,为台湾电影界吹来一股清新之风。他们的电影不仅在市场上获得了认可,而且在的题材、类型和风格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一、题材选择

(一)青春题材

以青春为题材的电影在台湾电影史上曾经获得过空前的成功,20世纪80年代杨德昌导演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以及侯孝贤导演的《恋恋风尘》都是对年轻人内心情感和心路历程的揣摩和表达。时至90年代,张艾嘉导演的《少女小渔》、林正盛导演的《美丽在唱歌》也给予了青春不同的解读。进入新世纪以来,从最初的《蓝色大门》《刺青》《单车环岛日志》《夏天的尾巴》到近几年的《听说》《翻滚吧!阿信》《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无一不是以青春、成长为主题,青春题材的电影也成为台湾最成功最受欢迎电影。青春的迷惘、焦虑与伤痛成为新锐导演的大多数青春影片浓墨重彩刻画与描绘的对象。这其中最有典型意义的就是钮承泽所执导的《艋{》,片中的四位主角太子、志龙、和尚、蚊子是一群无所畏惧的社会青年,他们一起闯祸一起受罚,也会为朋友两肋插刀,然而在他们看似风光无限的青春背后,却是危机四伏:和尚与太子一起长大,但一心想做黑帮老大的和尚最终背叛了太子,而因为偶然的机会被拉入了太子帮的蚊子,在和尚的背叛下为保护太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的成长带给观众的是青春的酸楚和苦涩。而陈怀恩执导的《单车环岛日志》,则是另一种形式的成长电影,影片不再描绘成长中的青涩与苦痛,而是从宝岛风光切入,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一个大学毕业生以高雄为起点的逆风单车环岛旅行作为自己的毕业结语,它消解了往常的人生苦难和爱的代价,带给观众温情的感动。

(二)同性恋题材

近年来,为数不少的台湾电影在题材的选择上涉及同性恋题材,逐渐积累形成了所谓“无同志,不成片”的电影界怪象。同样,同性恋题材也备受新锐导演青睐,成为新锐导演作品选材上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同性恋为题材的电影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成为一种创作风潮。《十七岁的天空》《刺青》《花吃了那女孩》等较受欢迎的电影均是以同性之爱为主题。陈映蓉导演的《十七岁的天空》是一部全部由男性出演的浪漫情感喜剧,讲述了一段两位少年之间的青涩恋情。周美玲导演的《刺青》讲述的是一个以提供网络视讯为职业的女孩和在刺青店工作女孩之间的打动人心的恋情。甚至在2010年之初获得广泛追捧的《艋{》在影片内容上或多或少也涉及了同性恋话题,片中和尚对太子朦胧但真切的淡淡的爱意也成为影片情节内容的一个支撑点。同性题材的影片一方面既满足了普通大众对同性恋的好奇,另一方面也获得了同性恋观众的支持,更大的价值在于对这种非常态的性取向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宽容与认可有相当的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三)历史题材

在历史上,台湾曾经先后被荷兰、西班牙和日本侵略者霸占,其中被日本的殖民统治更是长达五十余年之久。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原因,在诸多的台湾电影中,都有对台湾日本殖民历史的回顾与探讨,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关于日本殖民历史回忆的电影更是层出不穷。《海角七号》以两个来自中日两个不同国家的恋人爱情故事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台湾海边小镇的有关日本殖民经验的历史回忆。影片中几个角色随口说出的日语,阿嘉与中孝介合唱的歌曲《野玫瑰》,以及两段爱情故事都是日本对台湾的殖民影响的体现。最具代表性的还有《一八九五》,这部影片讲述了以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割让台湾后,台湾民众抗拒日本占领而爆发的乙末战争为背景的故事。而《赛德克・巴莱》以险恶的日据时代为背景,讲述了赛德克族在日本的压迫统治下过着困苦的日子,因与日警的一场误会而终日活在被报复的阴霾中,最终遵循祖灵训示奋起反抗的故事。这些电影都表达了台湾普通民众对于殖民经验深刻而痛苦的记忆。而在历史题材的影片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台湾导演对于台湾原住民文化和生活经验的表达,台湾电影中的本土色彩与台湾的历史以及独特的政治经济环境关系密切,包含本土元素的影片通过对台湾当地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刻画,反映了他们本土意识的觉醒。

二、电影风格

(一)作者化表达

与其他地区一样,台湾电影在故事叙述和情感表达上自新电影时期就深受法国新浪潮的影响,正如导演侯孝贤与编剧朱天文合作的多部影片就借由法国新浪潮推崇的长镜头与固定机位体现出悲悯悠长的浓厚氛围。新世纪的台湾电影依旧延续了对于艺术电影的执著追求,作者化表达经常出现在新锐导演的电影作品中。2009年戴立忍执导的投资仅为一百万新台币的低成本影片《不能没有你》,在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电影节上连获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年度杰出台湾电影四大奖项。这部由导演自编自导的作品,在影片中表现出强烈的作者风采,其作品渗透了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对于艺术性的追求。《不能没有你》整部电影以黑白为基调,没有了台湾迷人的岛国风情,没有了蓝天白云以及宁静的大海,虽然梦幻色彩减弱,但现实中的残酷感却得到强化。影片的黑白色调带给了观众对于宝岛风光不同以往的审美体验,导演以朴实的镜头语言,以生活在社会最下层武雄的工作环境使得观众感到视觉压力。他用白描电影手法呈现给观众的不仅是生命体悟中的美丽与哀愁,更多的是看似平静的叙事背后却深藏着对于社会的批判意识与人生的悲悯情怀。除了《不能没有你》作者化的表达之外,周美玲导演的《艳光四射歌舞团》《刺青》《漂流青春》等一系列影片,在影片的表现内容上都是以同性恋这一特殊人群展开,导演对同性恋这种生活状态的深刻感知,使得在影片创作上体现出强烈的作者风格。

(二)唯美影音

新世纪的台湾电影在数量上青春题材占据了一半以上的比重,这些电影在影像上的共同特征表现为细腻唯美的画面、温和纯净的色调,与MV的影音风格极其相似。同时与这些画面的相结合的背景音乐往往也融于青春的主题,透露出清新、唯美的气质。《夏天的尾巴》《盛夏光年》《渺渺》《少年不戴花》等影片,其主题均是围绕着校园爱情或友情铺陈开来,画面上的蓝色调、迷离的光影效果使得电影的影音风格,贴切地表现出青少年的精神状态。唯美影音风格也和这一时期新生导演的拍摄有着很大的关系,导演陈正道、周美玲、钮承泽等在正式拍摄电影之前都有拍摄音乐MV、广告片或是偶像剧的从业经历。2002年易智言导演的《蓝色大门》,画面唯美、洁净而健康,蔚蓝的天、清澈的海、轻柔的风、美好的少年,在舒缓的背景音乐的渲染下,洋溢着强烈的青春气息,每一幅画面都饱含悠长的意蕴。以唯美见长的影音风格不仅体现在画面的质感和音乐的柔和上,同样在剧情节奏和情节刻画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电影角色启用青春偶像、在主题表达上执著于青春意象的追求、对于成人世界的刻意回避使得影片更加贴合青年生活理想。

(三)长镜头美学风格

早在台湾新电影时期,长镜头这种最具客观性和记录性的镜头语言被侯孝贤导演继承发扬,成为侯孝贤电影美学风格的重要表现形式。尤其是大量长镜头为主要叙事语言的《悲情城市》获得威尼斯最佳影片金狮奖后,长镜头开始在台湾电影中大量出现,成为台湾导演们惯常使用的镜头语言。新世纪以来,固定机位或者摇移跟拍的长镜头延续了新电影时期的美学精髓,但也表现出了变化与创造,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新电影时期侯孝贤式的长镜头往往以表现完整性为核心,而新世纪的台湾电影,长镜头已从纯粹的记录逐渐演变成为对于生活多义性与模糊性的解读方式。如2004年陈映蓉导演的同性恋浪漫喜剧《十七岁的天空》,对于片中重要叙事空间――同性恋酒吧的表现,一改以前突出景深空间表现力的方法,而是在时间的延续中依靠景别转换表达着主人公的动作细节。而2006年陈怀恩的《单车环岛日志》,则是依靠长镜头在时间上的延续从美学角度展示着宝岛风光,从对一望无际的海岸线的凝视到对稻田、乡村风光和原住民生活的再现。这种表现方式对关于生命意义追问的主题表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台湾新锐导演在创作题材的选择及电影风格上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在创作上困境依然存在,这些困境往往具有泛化的意义。台湾本土化固步自封的创作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台湾电影的市场,未来台湾电影的发展方向将会逐渐以与内地合拍片为主导。2012年钮承泽导演的LOVE、林书宇导演的《星空》,都已经成为与内地合拍影片典型的成功案例。但随着近两年两地合拍作品的日益增多,各种问题也逐渐浮现,其中对于台湾电影人最大的疑虑莫过于“要内地市场还是要台湾市场”,如何均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寻求新的合作模式成为最为棘手的难题。

新世纪以来,台湾新锐导演们作为一股新生力量,在困难重重的创作环境下,让台湾电影在华语影坛大放异彩,他们的作品不仅体现出台湾电影的原创性,也自然融入了他们年青一代的独特视角,最为可贵的是对于台湾电影的商业价值有积极的提升作用。时值2013年,台湾新锐导演电影依旧恪守着文艺片传统,讲述现代台湾人在各种复杂环境中所遭遇的焦虑与困惑,重温青春与理想的执著坚持。与此同时,随着两岸合拍片的增多,台湾新锐导演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期待台湾新锐导演们会有更多更精彩的作品问世。

[参考文献]

[1] 陈犀禾,王雁.多元视野下的台湾电影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2009(01).

[2] 焦雄屏.台湾电影新世代[N].中国时报,2008-08-08(19).

[3] 韩雪松.21世纪台湾电影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赛德克巴莱票房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国产电影 好莱坞电影 冲击 出路

一、国产电影繁荣背后的危机

2012年在国产电影票房的统计中,《泰囧》和《泰坦尼克号》分别取得了国产片和进口片的首位。2012年,共有638部国产电影上映,总票房超过了170亿,比去年增长了30.18%,无论在产量还是在票房方面都超过了2011年。票房过亿的影片达到了46部,比去年多了6部,国产票房突破了80亿元,比去年多了12亿元,国产票房占总票房的48.46%。可是,数字上的繁荣并不能掩饰国产电影在电影市场和电影艺术上所面临的双重危机。在刚刚走过的2012年的前半年,国产电影在艺术创作上缺乏创新,在市场上面对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大溃败,这给一直在高歌中前进的中国电影敲响了警钟。相比较引进片,冲击、对抗、超越和自我超越是国产电影奋斗的主题。中国电影的市场化改革是从2003年开始的,10年的高速扩张给中国电影带来了很多票房上的突进。从最开始的年票房10亿,到2011年的130亿,2012年的国内总票房则突破了170亿人民币。在辉煌的票房面前,国产电影在今年发生了一个重要变化,那就是国产票房总额第一次在市场份额上低于以好莱坞大片为主的国外引进片。从中国开始电影市场改革以来,国产电影每年一直能稳定地保持至少55%以上的市场份额,然而在2012年,国产电影票房仅占市场份额的46%。导致这个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外因是对好莱坞大片引进政策的调整,增加了14部美国片的引进,与此同时提高了好莱坞电影在国内市场票房的分成比例,由13%提高到了25%。这种电影政策的调整,导致了好莱坞大片对国产电影直接的冲击,从而直接导致了今年绝大部分国产电影市场的低迷。从国内原因看,国产电影在创作艺术制作方面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才是导致国产电影票房低迷的根本原因。

二、好莱坞大片黑云压城

2012年初共有43部中外电影上映,大多数国产电影都注定会被我们遗忘。它们中的一大部分,无论是艺术质量还是技术质量都极其粗糙,面对这样的国产电影,好莱坞大片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国产电影溃不成军。其中值得我们思考的影片有《谍中谍:幽灵协议》《福尔摩斯2:诡影游戏》《战马》。首先冲击国产电影的便是好莱坞大片的《碟中谍》系列第4集,《谍中谍:幽灵协议》,本片是《超人总动员》的奥斯卡级动画大导演布拉德伯德的第一部真人电影,其前三部已经取得了14亿美元票房,其影响力在国内可想而知,票房大卖也是理所应当。影片一支预告片的结尾处,导弹飞过旧金山,直捣敌军指挥中心,其实它飞向的是皮克斯公司的总部。面对领先我们不知多少代的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这是好莱坞电影在视觉奇观方面所能做到的最新高度,也是国产电影所望尘莫及的。《福尔摩斯2:诡影游戏》影片导演终于揭示了莫里亚蒂教授这个人物,福尔摩斯和华生追查莫里亚蒂的足迹遍及英国、德国、法国、瑞士,其在视觉奇观层面投入了大手笔。这也因此成为好莱坞大片的一个文化坐标,技术因素也许是成功的原因之一,无论怎样剧本永远是电影的灵魂,好的剧本才是影片成功的关键,如果说好莱坞的《魔戒》《星球大战》《2012》等影片看的是场面,近年新作《阿凡达》《源代码》《加勒比海盗》《谍中谍4》包括《福尔摩斯2》则是紧凑剧情和场景的有机组成体。继《兄弟连》和《拯救大兵瑞恩》二战题材之后,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把创作主题转向了一战,《战马》是一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大背景的电影,但是他却跳出了俗套叙事中的敌我双方的视角,影片的叙事视角着眼于一匹战马,这种叙事方式令人耳目一新,这是对战争题材类型电影的一次巨大突破。能想到这些独特的视角,这都要归功于“老顽童”斯皮尔伯格永不泯灭的童心,他赋予了战马替代不了的情感和灵魂,使该片呈现出独特的迷人气质。从中国开始引进好莱坞大片后,其独特的视觉冲击和高票价政策,让好莱坞影片逐渐在中国电影消费者身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趣。国产电影和好莱坞电影之间的距离实在相差太远,仅就国产电影来说,这种差距是整体性的,是时代的差距,无论从思想到工业,都存在着短期内国产电影无法弥补的差距,如何在本土电影市场迎对好莱坞电影的冲击挑战,将会是中国电影在未来几年里一直面对的严峻考验。

三、国产电影暴露诸多问题

由于中国电影导演内心的膨胀,再加上过分的宣传和炒作,年初的很多国产片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尚敬导演的《饭局也疯狂》继续着小品集锦的创作方式,在大年初一上映,不叫好也不叫座;《亲家过年》悄无声息地上映又下架;彭浩翔的《春娇与志明》也大失所望,他更是先骂观众无知,又谴责宣发团队是“冬眠式宣传”,质疑影院,自身却没有对影片进行反思;宁浩在《黄金大劫案》创作前就反思自己,称自己的影片是“应景式创作”,《黄金大劫案》也确确实实是应景式创作。《大魔术师》如果只看故事简介,可能会误以为是一部类似《魔道争锋》,或者《魔术师》一样的悬疑电影,影片上映后,就像是《东成西就》的魔术版本,最后发现,整个故事其实和魔术根本没有关系。《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开心闯龙年》 这类电影每年都如期而至,然后赚大家一份钱,为了娱乐而娱乐。国产电影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只注重个人风格而不顾商业性,如《杀生》《匹夫》《我11》等。国产电影还没有从春节档的喜庆气氛中清醒过来,就遭遇了好莱坞电影的大面积屠杀。2012年初,国产电影无论是商业类型还是艺术类型,都没有得到预期的市场反映和评价,国产电影在市场中遭受重创,除了好莱坞电影表现得出乎意料地强劲外,和国产电影在过去几年漠视观众、漠视创新也有直接关系。如何能在新的环境下,在本土市场和好莱坞电影一较高下,已经成为未来几年中国电影所面临的燃眉危机。少抱怨多做事,注重个人风格的同时也加强影片的商业性,这是现如今国产电影人所应该学习的。[1]

四、台湾香港电影放异彩

这几年台湾出现了一群“超过世代”的导演群体,魏德圣、九把刀、王育麟、林书宇等,而今年在内地上映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爱》《赛德克·巴莱》《痞子英雄》以及后来的《寒战》几乎都是叫好叫座。有一批很有诚意、充满着人文关怀的作品出现,许鞍华的《桃姐》、张扬的《飞越老人院》、滕华涛的《失恋33天》等,尤其是《失恋33天》,尽管面对着《铁甲钢拳》《惊天战神》《丁丁历险记》等好莱坞引进大片的夹击,依然取得约3.56亿元的票房,这无疑提高了华语电影人面对好莱坞大片的竞争信心,而杜琪峰导演的《夺命金》获得49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作为香港艺术电影的代表,《桃姐》荣获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荣获第48届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奖项,荣获2012年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奖项,并获香港地区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资格。在2012年即将过去的时刻,我们可以说,《桃姐》是2012年华语电影的最佳作品之一。

五、贺岁档国产电影激流勇进力挽狂澜

《一九四二》《十二生肖》《搜索》《人再囧途之泰囧》《寒战》《听风者》等贺岁档电影均取得了较高的票房成绩。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泰囧》和《寒战》等小成本影片类型定位精准,《泰囧》更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观影热潮。截至目前,它以3600多万的观影人次超过《变形金刚3》和《阿凡达》,以近12亿元的票房收入成为去年的电影票房总冠军,相比2011年票房前三名全被引进片包揽的局面可谓进步。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荣获了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随着口碑扩散带来的观影热潮,票房出现了逆跌幅,票房总额超过5亿人民币,成为内地市场上第14部票房超5亿的电影,同时也超越了北美地区,成为《少年派》全球票房最高的国家。这是自中国引进美国分账大片后,中国电影市场第一次超越北美地区票房,具有历史性意义,对于这部具有惊人视觉奇观和复杂哲学思想的电影,中国观众表现出了意外的热情,这也让中国电影人开始反省,中国电影要如何才能重新夺回观众的热情和喜爱。

六、国产电影的出路思考

面对好莱坞电影的冲击,国产电影的优势就在于我们更了解本土观众的内心情感,这也是我们的取胜之道,电影工业上,我们和好莱坞相差的不是几年,如果我们不做更多的探索,国产电影的道路就会越走越窄,即使像《画皮2》这样的高视听和感觉刺激的影片投资也只有2000万美元而已,这如何与好莱坞上亿美元投资的大片相抗衡;另一方面,中国电影人也要在影片艺术水准和制作水准上加快提升的步伐,质量问题绝不能姑息。第三,电影市场档期“撞车”现象严重,一方面说明国产电影数量不足,相对于我们国民数量来说国产电影的数量微不足道,另一方面,提高质量,控制质量,不应该由国家电影政策决定,而应该由市场调控,由中国观众自己决定,当有一两家电影公司因为烂片而倒闭了,这样才会真正改变从业者的态度,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影片质量和数量不高的现状。第四,我们必须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内心情感电影的表达方式,这一点是因为有东西方文化壁垒的存在,是目前好莱坞电影所望尘莫及的。

注释:

[1]张颐武:《在“全国化”的平台上突破瓶颈——2012中国电影的反思》,当代电影,2012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张颐武.在“全国化”的平台上突破瓶颈——2012中国电影的反思[J].当代电影,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