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英雄人物的事迹

英雄人物的事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英雄人物的事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英雄人物的事迹范文第1篇

四年级七班 张沛恒

这个暑假,我读了很多书。其中,我最喜欢《铁道游击队》,因为书中写的那些抗日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令我震撼和佩服。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时期,在山东枣庄微山湖地区,一群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庄稼硬汉——铁道游击队,由李正、刘洪、王强、小坡、鲁汉等二十多人组成的一支机智勇敢的抗日队伍,面对众多的、装备精良的日军,以短枪和便衣,神出鬼没地战斗在敌人据点林立、重兵据守的铁路线上。就像《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里唱的那样:像一把钢刀插入敌胸膛,打得鬼子魂飞魄丧。

游击队员们一个个足智多谋,他们摸敌岗,打特务,在铁路上袭击火车,在客车上打歼灭战。他们甚至不鸣一枪,把主力部队急需的武器抢到手。他们经常深入敌穴,与敌人短兵相接,出奇制胜。遇到危机时刻,也能临危不惧、急中生智,出色地完成战斗任务。他们以智慧和勇敢,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杀敌故事,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他们的举动可以用一首简短的小诗来概括:“飞车夺枪打洋行,掀翻铁路炸桥梁。神威惊碎鬼魂胆,抗日英明天下扬。”

英雄人物的事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练写;颁奖词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每年都要举办感动中国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一次次盛大的颁奖典礼,一个个动人的真实故事,让无数观众为之热泪盈眶,成为中国人年终岁末一道精神的饕餮大餐。这一活动已成为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焦点,并且已成为一种特定的电视文化现象。在颁奖典礼上,致颁奖词是一道不可缺少的靓丽风景。因此,国内一流学者书写的颁奖词因其文质俱佳、尽显语言之魅力而理所应当地登上了语文的课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创造性地练写颁奖词,大胆放飞学生的情思,充分激发学生的才情,这对于他们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益处多多。

一、积累颁奖词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写作积累无外乎是对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积累。很多学生往往因为平时写作积累少,而苦于无事可见、无情可抒、无话可说。颁奖词的撰写主要是通过概述人物的主要事迹来反映其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这就为学生们提供了诸多鲜活动人的写作生活素材。仅以历年《感动中国颁奖词》为例,就有涉及“爱国”(忠诚与航天事业的钱学森,杨利伟)、“亲情”(如捐肾救母的当代孝子田世国、暴走妈妈陈玉蓉)、“坚强”(如美丽的舞者邰丽华,隐性的翅膀刘伟)、“爱心”(如大山深处孤身支教的徐本禹、唐山13兄弟)、“奉献”(如为百姓甘当孺子牛的牛玉孺、雷锋传人郭明义)、“拼搏”(如绝地反击、勇夺金牌的中国女排,三栖尖兵何祥美)、“诚信”(信义兄弟孙东林、孙水林)、舍己救人(年轻军人孟祥斌、长江大学陈及时、何东旭、方招,最美妈妈吴菊平)、“孝敬”(最美女儿孟佩杰)、“师德”(最美教师张丽莉)等多种话题的材料。学生们有了丰富的素材储备,作文时才可信手拈来,既能紧扣话题,又能凸显时代特色,有鲜明的时代感。

二、练写颁奖词,可以学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颁奖词往往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钦敬的事迹,简要概述,力求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丰满的笔下之物。颁奖词中比喻、排比、对偶、对比、双关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语言高度浓缩、言简意赅、字字珠玑、意蕴丰富、生动形象,而且还自然流畅,音韵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所以,学生可以学习其优美语言的表达,提高自己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丰富而生动。

三、练写颁奖词可以提高品评人物的能力

颁奖词的一大特点是大笔写意,点明人物的事迹。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钦敬的事迹,简要概述,如同画写意画,力求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丰满的笔下之物。同时纵深开掘,彰显人物的精神。比如,执教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探险”为主题的学习中,针对单元中出现的许多悲剧性英雄人物,通过布置仿造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颁奖辞形式叙写“感动中学生十大英雄人物”精美誉词的作业,激发了学生崇尚英雄、陶冶品格的热情,同时也提升了学生语文创新实践技能。

四、练写颁奖词可以增强学生写作的思想性

作文教学提倡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激活学生的创作潜能。“每篇颁奖词都在弘扬一种精神内核”。既然能感动中国,当然也能感动每一个学生。感人至深的颁奖词可为学生的心灵除尘,给学生的思想以洗礼。这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学生写作的思想性大有裨益。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涌动的精神内涵,学生们自己的文字会逐渐摆脱肤浅幼稚,变得深刻而大气,既激活了学生的创作潜能,又提高了学生写作的思想性。比如在“我崇拜的名人”写作训练中,学生既能够抒发对心中的偶像的特别情愫,又能够提升对人物的精神仰视,这都得益于熟练驾驭颁奖词的功力。

英雄人物的事迹范文第3篇

“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我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学习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色、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知为,“辩析导行”十分重要。

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注重实效情感的评价标准。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道德评价标准难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导行阶段的教学首先借助教材,从理性的角度向学生阐明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是非标准,但仅有这些理性的标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树立起情感的评价标准。

英雄人物的事迹范文第4篇

老师讲过,“舍生取义”作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从古至今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艰苦奋斗、成就大业。老师还举了很多例子,如苏武、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还有、、……可是,他没有举出一个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我有些失望,是老师的疏忽,还是这个时代缺少英雄?

几天前,网上出现一个帖子,说一个年轻人见义勇为,救助一个路边老人,使之避免了一场车祸。老人受伤了,好心的年轻人把老人送进医院,并交了入院费。可是年轻人的麻烦也随之而来了,老人的儿女们把年轻人告上法庭,硬说他就是肇事者……

还有一则报道,某单位负责出纳的周女士在银行取款出来,遭一个持刀歹徒拦路抢劫。案发当时,周女士向路人求救,路上行人众多,却都袖手旁观。

呜呼,无法想象。如今,难道真的没有“舍生取义”的英雄了吗?

不是的。就在我们身边,在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中,并不缺乏“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

杭州某小区,当两岁的小女孩儿从10层楼上坠落的一瞬间,吴菊萍伸出双臂接住了孩子。虽然她当场昏迷,左手臂多处骨折,但她挽救了小女孩儿的生命。

亿万人被这惊险的一幕感动了,赞誉吴菊萍为“最美妈妈”,她就是我们身边“舍生取义”的女英雄。

30多年来,张正祥把心血都花在滇池的保护上。当私家矿主的保镖开车向他直冲过来时,他毫无惧色,大义凛然,用生命保护滇池,换来了滇池自然保护区内所有采砂、取土点的封停。他就是一个“舍生取义”的英雄,他的勇气让歹徒胆寒。他是雪峰顶上傲然挺立的一棵寒松。我们的时代有他们这样的人,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的风骨难道不能永世传承吗?

我赞美“舍生取义”,敬重我们时代的英雄;我呼唤“舍生取义”,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世世代扬光大。

点 评:

正反论证,见解奇特。先用反例证明当今无英雄的忧虑,然后用百姓“舍生取义”的事例,证明现实中并不缺乏英雄人物。阐明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的风骨将永世传承的观点,完美地表达了赞美“舍生取义”,呼唤“舍生取义”的激情。

层层设疑,深入浅出。文章引出“渴望英雄,呼唤舍生取义”的话题以后,便开始设疑、解疑,波澜曲折,扶摇直上。深入浅出地论证,让读者的认识感受逐步提高,值得借鉴。

英雄人物的事迹范文第5篇

关键是对意境的把握。古代诗词意境的欣赏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丰富情感、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生动传神的意象等方法来完成。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代诗词;意境;欣赏;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古代诗词不仅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高招语文试题中的重要考点。对涉猎古代诗词还不太多的中学生来说,理解古代诗词思想内容和创作艺术的关键是对意境的把握。那么,怎样引导他们去把握意境,为具体的诗词意境进行相对准确的定位和正确的理解呢?这里仅提出如下几条,以供参考。

一、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欣赏意境

人的经历不同,对山川草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等自然景物的感触就会有异。因此,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可以洞察作者所创设的意境。如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与她的生平一样,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表现她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她的《如梦令》: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欲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描述了词人惜春怜花、乘船赏荷的欢情。其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的感伤情调,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二、通过了解作者的丰富情感欣赏意境

意境是作者感情的外化,心境的写照,常常凝聚着作者为人处世的态度。在很多情况下,人的感情是复杂的,表现在作品中自然也是如此。如北宋文豪苏轼,一生历经沧桑,宦海几度沉浮,但他是一位心胸豁达、超然洒脱的大家,这种心境贯穿在他的许多作品之中。如其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上阕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起首三句,总括了长江雄奇壮丽,那滚滚东去的江水,不禁使词人联想到历史的流逝,引发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故垒”三句,点明题意,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乱石”三句,从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山势险峻,直指天空;巨流狂奔,汹涌澎湃,何等的雄奇景观!“江山”二句,写词人从神游中回到现实。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彰显周瑜杰出的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并借周瑜的年轻有为而名垂青史,来抒发词人壮志难酬、郁闷愁苦的情怀。“故国”三句,表达了词人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的心情。尾二句,既表现了词人消极悲观的情绪,又显示出词人在主宰不了自己命运之时,以非常达观的胸怀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的豪迈心情。

三、通过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欣赏意境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环境,环境虽然不能决定人的思想、爱好与情趣,但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毫无异议的。如南宋词人辛弃疾,少年时就目睹了家乡人民在金统治者残暴蹂躏下“号泣动于乡里,嗟怨盈于道路”的惨象,结束“南共北,正分裂”的局势,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成为他毕生的抱负,其词或登临游览,或吊古伤时,或祝寿话别,都念念不忘恢复中原。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到: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这是一首登临抒怀词。上片以秋景衬托不被知遇的孤独感,下片借典故表明心志:不能像张干那样忘怀时事,弃官归乡;羞于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为英雄讥笑;要像桓温那样恐年华虚度,为国事而忧。欲进不能,欲退不忍,英雄也禁不住愤然泪下。他萌生过隐退之念,但终不能安然,66岁时还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写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句,抒写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

四、通过了解生动传神的意象欣赏意境

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那生动传神的意象。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单个意象或几个意象可以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材料、手段与途径。正因为如此,要把握意境,就要把握意象。如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有二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写诗人入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景象,唯有“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又表现了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就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

当然,对古代诗词曲意境的欣赏不限于以上几种方法,如还可以通过反复诵读、发挥联想等来欣赏意境,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4.

[2]袁行霈.语文(第四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41,36,38,39.

[3](元)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617.

英雄人物的事迹范文第6篇

历代英雄,哪有不好酒之徒?读完这本书,更让我领略了一下他们的英雄气概。先说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的鸿门宴。酒宴之上,项羽由于自己的居功自傲,心慈手软,而不听范增的劝告,放弃了亲手杀死心腹大患的机会。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本也想帮助项羽暗杀刘邦,但没有成功。项羽有勇无谋,导致自己拱手让江山,最后在乌江含恨自刎。楚汉相争,项羽.刘邦皆为英雄。时迁三国,魏国曹操,蜀国孔明,吴国孙权……又何尝不为英雄?就像书中的“火烧连营”,刘备急于为义弟报仇,不惜倾国攻打吴国,但因双方对峙不下,刘备在高山之上布下五百里连营,却不料犯了用兵大忌,被吴国反抓机会,用一把大火烧成一片废墟。还好孔明及时接应,否则后果不堪预料。

男儿虽勇,但女儿也不会示弱,宋代女英雄穆桂英,她亲自挂帅出征的事迹至今还成为美谈。

英雄人物给予我们许多“英雄道理”,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人生中必定会有成败,只是有的成败给人教训,有的成败决定前途,有的成败却能主宰命运。想成为英雄不难,只看你敢不敢拼搏。人生能有几回搏呢?不去拼搏,何来成功。

我,是一个女孩。虽不会像武松那样“千杯不醉”,也不会像乔峰那样豪情痛饮,但我热爱浓郁的酒香。就像在酒香中品完这本诠释英雄的书一样,让我的生活也充满“英雄气息”,让我可以对着浩空皎月说:“煮酒论英雄,同予者何人?”

英雄人物的事迹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英雄主义 形成 渊源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195-02

革命战争年代需要英雄,和平时期也需要英雄,没有英雄的时代是苍白的时代,不崇尚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而“英雄主义”是哺养英雄和造就英雄的乳汁和精神食粮。那么,何谓英雄主义呢?“英雄”,就是才能勇武过人,且能为他人和国家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主义”,就是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因此,“英雄主义”就是才能勇武过人的人,持有敢于斗争、乐于献身,为了他人和国家勇于追求做出巨大功绩的观念和主张。它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是历朝历代所颂扬的,是始终鼓舞人们为了他人和国家不惜鲜血甚至生命去追求崇高的巨大动力。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是什么原因能够使它源远流长呢?探索英雄主义的形成渊源,不但能解决这个疑惑,而且对英雄主义的培育和弘扬也大有裨益。

一 英雄主义的形成源于人的自恋和对死亡恐惧的情感

从心理学层面来说,在人的天性中,与生俱来就潜在存有英雄情结,这是人的主体性心理,是一种原有欲望。这种情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人的自恋心理

人从出生开始,就具有对抗外在侵害的能力,并能战胜一切困难而活存下来,这种活着的欣慰能够使其认识到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出类拔萃,感觉到自身的聪明和强大。这种认识和感觉慢慢地就形成了人的“自尊”意识。“自尊”意识一旦形成,其就会在维护的过程中,生出“自我价值”的观念,也就是自认为自己的存在是有必要的、有意义的。这就是我们每一个社会的自然人,无论其是居在高贵的家庭还是生活在低下的阶层、是健全的还是不健全的都会想方设法要去活着的原因。正是在“自尊”意识和“自我价值”观念交互促进的作用下,最终产生成了“自恋”的心态。这种心态的出现,使人沉溺于自我、关心于自我,以至于产生了不愿被超过、被贬低、被遗忘的心理。在“自恋”心理的驱使下,人为了表明自己比他人、它物更为重要和更为突出,就会竭尽全力证明自己在整个宇宙之中是最优秀的,自己是最有价值的,如此,英雄主义情结就诞生了。

2.对死亡的恐惧

在天地万物之间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是有思想和灵魂的,而其他动物本质上是没有思想和灵魂的,在某种程度上讲,他们是纯天然的肉体动物。可人不但有动物的肉体,而且在长期的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地脱离了舒适自然之状态的无知而遁入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出现使其产生了恐惧死亡的心理。而人从出生开始就面临着种种死亡的威胁,如可怕的疾病、凶猛的野兽、恶劣的环境、自然的灾害、无奈的衰老和人类的杀戮。正是由于人内心中深藏的死亡恐惧和面对着数不胜数的死亡威胁,致使其竭力地、不断地寻找精神的支撑和寄托,以此来强化自身肉体与残酷现实的对垒。这样就出现了人们赞赏面对死亡的“坦然勇气”,就产生了人们尊敬忘却死亡的“无惧精神”。这种赞赏和尊敬的心理,也促使了英雄主义情结的产生。美国思想家夏勒在20世纪初也指出:“首要地说,英雄主义是对死亡恐惧的反映。”正是由于内在“自恋”心理的积极驱动,使人追求成为英雄;也正是因为外在“死亡”威力的迫使,使人渴望成为英雄,在这两股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英雄主义的情感。

二 英雄主义的形成源于人类对英雄关注和尊重的观念

在“自恋”心理的作用和驱使下,“优秀”已深埋在自己的意识和观念之中,不容任何人去亵渎和小视;在“死亡恐惧”心理的推动和迫使下,每个人都在磨砺自己的意志和精神去战胜恐惧。然而,尽管有很多人在内心中承认自己卓越,但却总也不能挥去对死亡的恐惧,在这对矛盾的复杂斗争和纠葛中,生出了几多的苦闷和彷徨。正是在这种苦闷和彷徨的折磨下,在自己想做到,但却又做不到的情况下,从而对有些能够做到的“人”产生了关注和尊重。这时,人们

心中的英雄,可能不在于其能为他人或社会做出多大的功绩和奉献,而在于他是否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做出其他人不能做和不敢做的事情。其实,不能做和不敢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其是否勇敢而界定的。也就是说,最初对英雄的关注,就是想弄清楚他是怎么做到的,以此来为自己能够做到找到答案和途径。最初对英雄的尊重,就是因为自己不能做到,而对能够做到者的一种羡慕和钦佩。这种关注和尊重,在文字没有出现之前,是通过言语谈论的形式传递下来的。而当人类的进化和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出现了文字的时候,就以文字的形式被记载,而后流传下来。伴随着岁月的流逝,传说和记载的东西成了故事,在当时那些大多数人做不到而他能够做得到,那些大多数人害怕和畏惧做而他敢去做的人物,慢慢地被人们称视为“英雄”。翻开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英雄人物画卷,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如此被传承下来的。如大禹、后羿、夸父、愚公等。人们在了解这些英雄人物的过程中,知道和掌握了什么样的行为才能成为别人心目中的英雄,什么样的举动才能被人们视为英雄。这样,英雄观念就慢慢地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在追求物质满足和享受的同时,也开始慢慢地追求精神的需要和愉悦,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希望成为人们心目中敬仰的对象。如此,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主动自愿地把英雄作为自己的榜样和目标来奋斗,这样一来,就会使其更多地、更深地、更全面地了解英雄、认知英雄和记住英雄。正是由于人们在大量地了解英雄,渴望成为英雄的基础上,产生了人们对英雄的关注和尊重,并把“勇敢”和“巨大功绩”视做成为英雄必备的条件所认知,这种关注、尊重和认知,被人类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形成了英雄主义的观念。

三 英雄主义的形成源于对英雄精神树立和歌颂的思想

人的“原欲”对英雄主义产生了情感,在这种情感的作用下,使其渴望自己能够成为英雄。而人们对英雄人物的关注和尊重,使其了解和认知了“英雄”,形成了何谓英雄的观念。在这一“情感”和“观念”的促使下,有力地推动了“英雄主义”的进一步形成。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可从英雄主义形成的过程来慢慢分析。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出现了分工,在分工需要的作用下,英雄出现了两种类型。一种是勇武过人,但却损害社会与他人的自私自利的狭隘英雄;一种是勇武过人,且能为他人和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高尚无私的英雄。尽管这两类英雄都能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但它们两个对人类的作用不同,致使人们慢慢地厌恶狭隘英雄而喜欢和尊重无私英雄。人们从维护生存的角度出发,最终把既勇武过人,又能为他人和社会做出巨大贡献者称之为真正的英雄。把为了个人利益或狭隘利益的英雄看作是“奸雄”或“枭雄”。这也就是有史记载的勇武之人无数,可能被称之为真正英雄的并不多。黄帝被称为英雄,因为据有关记载,黄帝尚武勇而又重修德;尧、舜、禹被称为英雄,因为他们不但勇武过人,而且也特别爱人;荆轲被称为英雄,因为他既勇武无比又是为了他人。所以,孔子说:“见义不为,非勇也”;荀子也讲:“持死、重义而不挠”;左传中还提到:“死而不义,非勇也,共用之谓勇”。他们都以“义”作为英雄主义的价值导向。这种既要勇武又要为人类和社会做出巨大功绩的英雄主义精神之树立,使人类发现了英雄主义的重大意义,知道了英雄主义不但能够有效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而且还能起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用。也正因为有“义”的英雄,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才使人类开始大力树立和歌颂英雄精神工作的兴起。从早期的神话传说到历史写作的记载史传,再到诗、词、歌、赋、戏曲和小说等,几乎所有中国传统的文学和文艺样式都有大量的歌颂英雄人物的作品,甚至还大量存在并流传于民间的说唱文艺、街头文艺和具有各地方特色的曲艺样式中。在这大力歌颂之中,使英雄人物连同他们的英雄事迹,通过文字或文艺作品传颂下来,使英雄人物成为人们尊敬和仰望的偶像,使英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英雄品质成为中国人民道德品质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正是对英雄精神的树立和大力歌颂,才有了英雄文化和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偶像,有力地推动了英雄主义思想的形成。

四 英雄主义的形成源于对英雄人物敬仰和崇拜的动力

由于英雄人物做出了对他人或社会具有巨大积极意义的壮举,且他们又都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思想境界,所以,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历史有意的记载,会受到人们自发自愿的衷心敬仰和热情崇拜。而对于“人”来说,能被历史记载,能被世人尊敬和崇拜,这是莫大的荣誉,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人都曾经想方设法地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典册中或刻在石头上,希望名垂后人,可最终还是被扔进垃圾中或埋进泥土里;有很多人不遗余力地吹嘘标榜和粉饰自己,想让人们对其尊敬,可到头来却被人们所鄙视和唾骂,原因就是他们不是人们心目中的真正英雄。真正的英雄对人类是有功的,对社会是有益的。做到了这点,达到了这个要求,其根本不用把名字刻在石头上就能名垂青史,根本不用标榜粉饰就能得到人们的敬仰和崇拜。英雄能够获得人们衷心的拥护和爱戴,能够获得人们的敬仰和崇拜,所以,人们都梦想能够成为英雄或愿意去争当英雄。也正是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英雄,能够名垂青史和被人歌颂,而对于已做到的英雄人物,就会十分地敬仰和崇拜。敬仰他们做出的丰功伟绩,敬仰他们是众人瞩目的对象,敬仰他们能被人们所记住;崇拜他们的胆量和勇气,崇拜他们的豪言壮语,崇拜他们能被世代的人们所歌颂。在这种对英雄的敬仰和崇拜作用下,其就会对自身的人生价值产生积极的认识,有了向英雄人物学习的热情和主动心态,从而在内心升起了其实现自身人生价值,争做英雄的激情。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找到了获得敬仰和崇拜的途径,而对自身未来道路有了新的方向和目标,有了要想成就人生的辉煌,就必须去争当英雄的想法,激起了他的雄心和壮志,有力地促其向英雄豪迈之举进发。正是因为对英雄的敬仰和崇拜,历代才有了英雄人物的不断涌现,才有了英雄主义的源远流长。因此,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崇拜是英雄主义形成的有效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念选.谈中国古代神话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4)

[2]陈本俊.盛产英雄和英雄崇拜[J].领导文萃,1999(8)

英雄人物的事迹范文第8篇

1、他凭着过人的智慧和八面玲珑的手段,在商场上叱吒风云。

2、侯活一生叱吒风云,但他对完美的执着却付上了巨大的代价。

3、这群历经风霜的将军们,有着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更有着叱吒风云的雄伟气魄。

4、拿破轮在十九世纪初出兵席卷了大半的欧洲,所到之处,无人可与之抗衡,是位叱吒风云的历史人物。

5、元朝的成吉思汗就是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叱吒风云,威震欧亚,并且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英雄人物。

6、究竟这叱吒风云于一时的女性,有何本领成为千秋万世间一个女强人。()本剧围绕她的生平事迹,为观众逐一揭开她那不平凡,毁誉参半的一生。

7、我入行的是丽的电视,是麦当雄最叱吒风云的时期,那时正是《大地恩情》、《大内群英》的时期,当时正是打到无线喘不过气的。

8、这些经过无数次战争考验的军官们,曾经走过一段叱吒风云的光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