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春节习俗手抄报

春节习俗手抄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春节习俗手抄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春节习俗手抄报范文第1篇

简单的端午节的手抄报图片展示简单的端午节的手抄报图片1

简单的端午节的手抄报图片2

简单的端午节的手抄报图片3

简单的端午节的手抄报图片4

简单的端午节的手抄报图片5

简单的端午节的手抄报内容资料有关于端午节的古诗

五月五日

北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乙卯重五诗

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浣溪沙

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日

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和中甫端午韵不依次

宋 文天祥

黄茅古道外,羸马发南州。

有客嗤齐鲁,何人念楚囚。

岁年付流水,风雨满沧洲。

手把菖莆看,黑头非所求。

五日(选一)

唐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竞渡诗

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

唐 徐夤

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

北风吹雨黄梅落,西日过湖青草深。

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

五丝 唐

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日赐衣

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春节习俗手抄报范文第2篇

小学元宵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文一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为丰富中小学生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认知孝敬、节俭、诚信等中华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现将我校本次活动的有关情况做如下总结:

1、春节、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春节、元宵节来临之际,我校在全体学生中的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班主任就春节、元宵节的来历、风俗传统等知识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节日的教育,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2、我校在寒假期间开展学生完成一件手工制作、创作一幅精美的年画、搜集十条祝福的春联,开学后我校第一周进行了学生的“手工制作、年画春联”评选。学生一件件精致的手工作品,一幅幅精美年画展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绘画能力,为学生的快乐寒假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丰富了学生的寒假生活。

3、学生寒假利用压岁钱购买自己喜欢的一本图书,利用假期时间进行阅读,并记录读书笔记。根据区教育局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假期中学生进行古诗文的积累背诵,学生的古诗文积累每生在10首以上效果良好,达到学校的预期目标。

4、学生自己制定假期作息时间表,重在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使学生过一个有规律的寒假。

5、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我校有5个班获得小制作、年画展评优秀班级,15名制作小能手,25名年画小画家,170名学生获得诗文积累标兵。

6、经典诵读比赛收获很多。经典诵读的教材不仅言语精练优美,而且意蕴深刻。但从文字表达和学生的常规学习任务来讲,再多记忆一些诗词歌赋确实存在一定困难。而把这些经典以朗诵表演、歌舞编排的形式来展现,孩子们个个兴致勃勃。一到表演时间,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根据老师的指导去做动作,揣摩朗诵时的情感。更有学生在轮到他的休息时间总是学着别人的诗句、动作,或者帮助一些动作不到位的同学纠正,情愿再演也不要休息。我想,这就是乐于学习的一种表现。在这欢乐的氛围中,孩子们不仅把组诗全部记牢,而且在不同的表演形式中明白了诗意,体会到了诗情。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既提高了我们老师的文化底蕴,也全面提升了孩子的综合素质。为了确保节目的科学性,我们查阅字典,百度搜索,老师和学生一起吟诵、表演、探讨,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底蕴。在排练过程中,孩子们的诵读积极性提高了,形成了良好的诵读氛围。通过再现故事,孩子们拓展了视野,了解了诗前幕后。而各种形式的表演扎扎实实地提高了孩子们的能力,全面提升了孩子的综合素质。

此次活动充分让孩子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对也元宵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小学元宵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文二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方案》,活跃节日期间学生文化氛围,我校结合自身实际,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读书活动为抓手,整合各方资源,主动组织学生参加“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广泛发动

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德育领导小组、少先队大队部迅速制定了活动方案,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宣传开展本次寒假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在放假当天组织各班认真学习本次主题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的意义和具体活动内容。让父母和孩子们一起明确活动的意义,增强对此项活动的重视。告知父母们利用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传统美德和感恩励志的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父母的支持力度,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优良的基础。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举行了一次校会。在校会上学校以“我们的节日春节”为主题对全体师生进行了教育讲话,少先队组织向全体队员发出“阳光寒假”的倡议,号召同学们“小手拉大手”扎扎实实搞好活动。

2、体验民俗,热爱传统。我校围绕“春节”,要求学生参与有趣生动的年庆和民俗活动,引导广学生进一步认同传统、尊重传统、弘扬传统。学生们在假期中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我校还结合实际组织学生在春节期间开展“我为家里写春联”活动,并在开学第一节班会上展示自己收集或是编写的春联,引导未成年人学习欣赏春联、创作春联、书写春联。

3、以“我眼中的春节”为主题,学校在三年级以上教室进行手抄报作品创作,开学初以教室为单位上交到学校,由少先大队部进行统一的评选。

4、开展“学会感恩奉献温暖”美德实践活动,全校同学利用寒假休息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多与父母沟通交流。如记录父母的生日和年龄,为辛劳的父母洗一次脚,敲一次背,擦一次皮鞋,道一声“新年快乐”……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度电、每一粒米,合理使用我们的压岁钱,不乱花零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学生懂得了要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做些些家务,主动帮助老人做些事,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开展主题班会,深化活动。开学初,各班围绕“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通过语言交流、才艺展示等方法汇报自己的寒假生活,在寒假里所见、所闻、所学,以及学校号召的“节日感恩活动”实施情况等。辅导员老师根据学生们的汇报情况进行活动总结,引导学生们要从科学的角度看待一些春节习俗,有判断的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此次活动意义显著,它丰富了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激励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了传统节日文化氛围,更好地体现了传统节日的魅力和时代感。今后我们要继续做好这项活动,不断掀起活动的。

小学元宵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文三为营造春节、元宵节喜庆、祥和、团圆、美好的节日气氛, 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民俗文化魅力,加强爱国、爱乡、爱家的 思想教育和亲情教育。

春节习俗手抄报范文第3篇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习俗。在我国,还列入了国定假日。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采用公历纪年法,把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称作“元旦”。

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各国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岛国汤加位于日界线的西侧,它是世界上最先开始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庆祝元旦的国家。而位于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则是世界上最迟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按公历计,我国是世界上第12个开始新年的国家。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习俗。在我国,还列入了国定假日。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采用公历纪年法,把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称作“元旦”。

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各国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岛国汤加位于日界线的西侧,它是世界上最先开始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庆祝元旦的国家。而位于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则是世界上最迟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按公历计,我国是世界上第12个开始新年的国家。

元旦诗歌资料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元旦诗歌新年诗歌

清透的风,正从远处吹来

那里有少女的香味

带着野百合的私语

在一瞬间绽放

青涩地,爱人的手臂

温柔地缠绕,把你拥抱

拨动春天的琴弦

春节习俗手抄报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 学生 道德教育

现在情人节、圣诞节在商家大力宣传下,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而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习俗被淡化。很多节日都流于形式,甚至仅仅变成一种吃的节日。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民族的根本,而节日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如果我们连自己的节日都不了解,没有感情,那意味着文化记忆与传承的中断。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向孩子传播节日文化,让孩子们在节日文化的熏陶中了解历史、了解祖国的文化传统,养成良好的美德。

一、让孩子了解什么是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众多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一般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的。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这些传统的风俗体现了亲情、团聚,以及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良好的民族礼仪等。历代的文人墨客们,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古往今来,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了太多的人文内涵。人们格外珍重这些节日的到来。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让孩子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是加强对学生传统情感教育的前提。

三、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的学生存在着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如:有的学生学习懒惰,诚信缺失,考试作弊;有的学生“拜金主义”思想严重,攀比成风;有的学生不注重言行举止,把粗鲁无礼当作个性等等。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长此以往,必然会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思想道德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下面谈谈我校是如何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

1.营造节日的校园氛围

每当传统节日快要来临之际,我们学校都会针对传统节日文化展开宣传,利用国旗下讲话、晨会课、班会课等对学生展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初步教育,再通过黑板报、校园广播台和教学楼门厅里的橱窗等在校内进行宣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每个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传说、风俗习惯等,让学生时时感受浓烈的民族传统文化氛围。

在校内举行传统节日文化的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开展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诗文诵读活动,为美丽的校园增添了浓浓的文化韵味。

2.利用课堂渗透节日人文教育

在《国学》课上通过对杜甫的《登高》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由来、象征意义、重阳节的节庆活动,让学生知道敬老日的由来,感受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逐步养成尊敬和关爱老人的好习惯。

3.在实践中得到情感的升华

由于许多传统节日小学生是在家里度过的,所以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净化与升华。在节前学校先与家长沟通,提出活动要求,分别给孩子和家长布置任务,指导家长有目的地开展活动。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人们的年俗庆祝活动异常丰富多彩。春节不仅仅是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那么简单。它更是人们对过去的一年,一家人劳动和生活的总结回顾,以及做出对来年的计划和打算。人们还要利用春节的闲暇走亲访友,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亲情、友情和乡情,这也是春节的一件大事。可近些年来,“年”味却越来越淡。因此,我校在寒假来临之际,让学生在家里和长辈们学着做馒头、包饺子,让学生感受到春节的饮食文化;学剪窗花体验民间艺术文化;收集春联,张贴春联了解春节的诗词文化;学生将一系列的活动拍摄成照片、录像,写体验日记。再通过上网、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了解春节的由来及习俗,在开学后与全班学生分享春节的传说,朗读、背诵有关春节的诗歌。这些活动,使学生更深地领略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再如例如端午节,利用班会活动课,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带领学生包粽子、缝香袋透过碧绿的粽叶,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演一演端午的传说: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报国无门,他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故事的演绎让学生更深地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春节习俗手抄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模式

“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展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从而改变以前那种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脱离社会、脱离现实、脱离生活的封闭教学模式呢?

一、鼓励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

结合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并用的特点,我在教学实践中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课前五分钟”口语训练。每堂上课铃响后的前五分,进行语文口语训练的专项活动。我事先向学生提供各种内容与形式,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进行准备,然后提前向老师报名。教师将报名按日课表排好活动次序,每堂课师生问好后轮到的学生上台活动。内容和形式主要有:叙新闻、讲故事、诵读优秀诗文、佳作简介、好书推荐、名句赏析、小演讲、演课本剧、续编故事、绕口令、词语接龙、对反义词、口头小作文、猜谜语、回答脑筋急转弯等。利用每天课前5分钟,让学生轮流演讲,教师借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实现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这能训练学生捕捉信息及组织语言的能力,树立“生活是语文之源”的大语文观念,随时利用生活的无限教材;逐步改变学生认为语文只是学习枯燥课本知识,学不学一个样、听不听课一个样的错误认识,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那些引起全社会、全世界关注的时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5.12”大地震、全球粮食问题等,各大媒体有大量的报道、评论,学生对此感兴趣,老师可顺势引导学生对事件全息透视,搜集相关资料,组织发言,各抒己见,虽是短短的几分钟,但不时撞出思维的火花。不少学生开展课堂的口语训练,品尝到小小成功的快乐。我想,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及写作水平,可谓一举三得。

二、利用教材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的一言堂,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整个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解决活动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学生始终居于主体地位,从而有所体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如教学《负荆请罪》时安排学生表演课本剧,演员由学生自荐和教师“点兵”结合产生,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排演,教师点拨,其他学生准备道具,制定评价标准。演出在课室进行,课前将兵团台布置好,上课铃声一响,演员纷纷上场入戏,一观一演,十分投入。演出结束,学生按评分内容和标准给表演者批个体分,给群体打整体效果分,并进行评论。学生在排演的过程中熟悉了课文,对剧中人物有了较好的把握,并在表演中挖掘了自己的艺术天分和创造力;观众在看表演的同时,对课文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了较好的理解。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兴致都很高,大家合作很成功。接着就“蔺相如真的怕廉颇吗?”进行辩论。处于十一二岁年龄的学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又喜欢辩论,辩论精彩迭出,妙语连珠;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进而了解、体味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轻松地掌握了课本戏剧知识,还培养和提高了语文素养。

三、联系生活实际,拓宽语文学习领域

现实生活中蕴含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适合学生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广播、电视节目,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电子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鲜活的现实,都可以经过筛选作为教学内容。学校、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培养语文能力,使语文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联系现实生活学,学会为现实生活服务。

为进一步丰富课堂的内涵,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我教完科技小品文单元后,开展了以“思考、探究身边的科学问题”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第一步,课堂上与学生探讨相关的写作技巧,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按此分组,各小组讨论、制订活动计划及分工;第二步,给学生一周时间(主要是课外)分头查找、收集资料,询问有关老师;第三步,小组研究讨论,整理探究成果;第四步,课堂上小组轮流汇报,师生共评(展示成果形式多样,既有活泼生动的科技小品文,又有简洁实用的产品说明书,还有制作成活泼可爱的网页、手抄报,甚至有趣的实验演示、小制作……)活动中由于需要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需要记录活动的情况,需要交流活动所得,无疑提高了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很好地体现了在用语文中学语文的理念。无论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如何,语文素养高低,都能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有所收获,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为弘扬传统文化,利用传统节日进行社会实践,效果更好。春节到了,让学生围绕“春节”的话题,利用寒假时间,到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各地春节习俗,并编订书籍《春节习俗面面观》要求:(1)寻找资料,编辑内容,适当安排插图,电脑打印(亦可手抄),装订成册,16开,8-20页。(2)设计封面,封面注上主编、副主编、编辑人员名单。可以独立完成,亦可以5-6个人合作完成。(3)方法:彩访长辈、朋友亲身感受春节生活点点滴滴;上网查询;关注春节电社节目;收录春节歌曲;查阅春节习俗资料;收集有创意的春联等。4.学新学期初行成果展示。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的搜索和整理,既吸收了既成的知识,诸如春节习俗等,又在实践操作中体验了编书的制作流程;在收集活动中了解了现实生活中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对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有了更好的认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发挥了创造性,接受了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小组合作活动中体验了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获得了深刻的、充实的、探究的经历和体验,增强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与他人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形成了合作与共享的优秀品质。

语文源自生活,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题。一段时间后,上交结题报告,他们调查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有中学生消费调查、高明的濑粉文化、商店取名调查、校服的变迁、姓名趣谈、广告设计等。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联系现实生活学语文,实在有趣而有用。

春节习俗手抄报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A-

0004-02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是弘扬传统美德、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我校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系列的德育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培养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弘扬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一、认识“我们的节日”,把浓郁的节日文化深植心底

“我们的节日”是指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寄托着炎黄子孙的特有情怀和文化,是美好的、幸福的、希望的节日。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每一个节日都包含着动人的传说、缤纷的故事、丰富的习俗。为了让传统节日达到预期的育人目的,我们努力寻找各个节日蕴涵教育的切入点。首先,学校利用周一晨会“国旗下讲话”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告诉学生节日的来历、古人流传下的习俗、好的活动建议等,在校园内大力营造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全面引发学生的热情与激情。其次,各中队组织学生开展节日民俗文化调查。通过小组分工、收集整理资料,制作一期相关手抄报、黑板报,再将那些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板报张贴在班级文化园地中,使其对学生产生较为持久的感染力,从而收到“耳濡目染”的效果。最后,各班开展中队活动。通过讲一讲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传说,诵一诵有关节日经典诗文,演一演相关节日的歌舞小品节目,让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的基础上,独具匠心营造节日的氛围,从而把浓郁的节日文化深植心底。

例如,中秋佳节到了,在校园醒目处悬挂标语,教室里、走廊上悬挂着同学们制作的灯笼、灯谜,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举行“月是故乡明”的庆祝中秋节班队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领悟其丰富内涵。元旦到了,教室布置一新,灯笼、窗花、中国结充满过节的喜庆氛围,各中队队员们已经开始酝酿策划迎新年活动――相约春天迎新诗会,喜迎新年的到来。营造浓郁的节日的气氛,犹如绵绵春雨一般,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传统的节日精髓浸润心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传统节日的快乐,学校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系列德育实践活动,让每一位队员都积极参与到各种形式的节日活动中,历练各种技能,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无穷的魅力。

1清明节时节雨纷纷

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深化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每年清明,我校都会隆重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祭奠活动,活动地点或在人民公园烈士墓前,或在南湖公园韦拔群像前,或网上祭奠……形式多样。看看我们开展的祭奠活动:讲述革命烈士的感人故事,让孩子们重温那红色经典的震撼魅力;配乐诗朗诵《烈士墓前》,表达了学生祭奠先人、缅怀英烈的情感;有关春天、清明的古诗吟唱,如《寒食》《清明》《春夜喜雨》《赋得古草原送别》……让同学们浸润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里。班队会课,我们还邀请了年过八旬的老军人张树德爷爷来给同学们讲革命故事,使同学们受到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发奋努力学习。

清明不仅仅是追念先人的节日,也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我们组织学生到花花大世界去赏花踏青,去南湖公园野餐,在野外开展踢毽子、放风筝、羽毛球赛等,清明节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较为全面地认识了解了节日的习俗,充分地感受到这个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2五月时节话端午

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节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庆祝活动。我们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还让学生探究端午节的来历、讲屈原爱国故事、去南湖观看龙舟赛、做一个“端午香囊”、包一串“端午香粽”、演一回“端午传说”、诵一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发学生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从小立下报效祖国的志向。

3中秋明月格外圆

中秋节是我国的一大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为了迎接中秋节的到来,我校各班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中秋佳节话团圆”的班队会活动。各中队充分结合学校打造的书香校园活动,首先布置队员们去了解月圆与团圆之间的象征意义,查阅有关中秋的神话、传说,背一首赏月诗、团圆诗,然后将活动由学校向学生家庭延伸,自己拍一拍举家团圆赏月的照片,最后邀请家人来参加主题班会活动。队会上孩子们着旗袍,猜灯谜,讲中秋节的来历,说中秋节的故事,诵有关中秋的古诗,唱“八月十五月儿圆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家一起分月饼,品月饼。学生在欢乐中过节,在快乐中学知识,感受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4开日叙重阳

九月是一年中的黄金时节,是个处处都蕴涵着教育契机的季节。每年重阳之际,为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丰富孩子们的知识,让孩子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我校都会开展“绿色出行,快乐野餐”秋游活动。

孩子们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跟着教师徒步登高,闻着花香,看着风景,像一只只小云雀一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欢呼。每个班级“安营扎寨”后,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始了:胯下传球、跳绳踢毽子比赛、野外“卡拉OK”大赛……临近中午,“野餐聚会”开始了,孩子们拿出自己带来的美味佳肴,和同学一起分享。重阳登高秋游活动,让孩子们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意志,增进了友情。“秋天”真正地走进了孩子们的眼里和心里。

重阳节还是敬老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传承尊老、敬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我校各中队开展以“九九重阳日 浓浓敬老情”为主题的中队活动。队员们讲重阳、唱重阳、演重阳,通过小品、故事、敬老三字经宣讲着百善孝为先,当深情的《感恩的心》《最美不过夕阳红》歌声响起,同学们纷纷向前来参加本次活动的爷爷奶奶们赠送礼物和节日贺卡,祝老人们身体健康,晚年幸福。最后,各中队辅导员还布置一道特殊的亲情作业:探望敬老院孤寡老人,给长辈捶捶背、洗洗脚,分担一点家务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就是很好的传统节日教育、感恩教育,赢得了长辈们的交口称赞。

5古诗新歌贺新年

新年到了,为了营造辞旧迎新的校园氛围,我们举行了元旦迎新“相约春天”新年诗会。迎新诗会上以“春天的诗”贯穿节目的始终。学生自创自编、自导自演、自拍自摄,表演的节目丰富多彩,古诗朗诵、击鼓传花使人耳目一新;相声、小品令人捧腹大笑,歌曲、舞蹈异彩纷呈。从各中队传出的喝彩声、掌声、祝福声此起彼伏,校园内洋溢着一片欢快的节日气氛。

“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让孩子们与传统节日文化亲密接触,过了一个个文化内涵节,既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能力,心灵也受到了洗礼。

春节习俗手抄报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民俗教育;中职语文;结合策略

以下浅谈民俗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有机整合策略;

1.在教学中有效渗透民俗教育

众所周知,中职学生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不愿意学习、厌倦学习,将注意力放在其他方面,尤其是中职语文这门学科,更是受到很多学生冷眼对待,影响到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因此,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将民俗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的情况有效地渗透民俗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满江红》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穿插岳飞茶习俗的由来,岳飞茶是岳飞将军带兵打仗途经湘阴地区时,自己的士兵大量生病,为了不影响战事以及保证士兵的身体健康,研制了一种汤汁治疗士兵身上的疾病,而这个汤剂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到的岳飞茶。通过插入此民俗,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岳飞将军爱兵如子、礼待他人的优良品德,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2.在教材中增加民俗文化内容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将民俗教育有效的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中。例如,教师可以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增加有关于民俗文化的内容。在古诗古文方面,可以增加《归园田居》、《鸿门宴》、《赤壁之战》、《念奴娇・赤壁怀古》、《春江花月夜》、《过故人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窦娥冤》、《沁园春・长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等。在传统节日方面,可以增加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节日的研究,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发展以及具体的节日习俗。在民族风俗方面,可以了解不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像回族不吃猪肉等。通过将民俗文化内容渗透到中职语文教材中,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更多的民俗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3.结合民俗文化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在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结合民俗文化积极的开展各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而将民俗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进行了充分的融合,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学生了解更多民俗文化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获得更多的语文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上更大的进步。例如,在过中秋节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有民俗特色的节庆、仪式、活动等感受民俗。又如:端午节,让学生对屈原、伍子胥事迹进行研究,通过此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在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实践中充分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4.加强校园民俗文化建设

要想将民俗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应积极的加强校园民俗文化建设,实现民俗文化的渗透,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文化,进而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①积极举办校园民俗文化展,鼓励喜爱民俗文化、对民俗文化有研究的学生参与到民俗文化展的筹备工作中,以将更多的民俗文化展示在全校师生面前,实现民俗文化的有效熏陶,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文化体验。②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开展相关相应的教育活动。例如,在端午节,可以开展有关于包粽子、赛龙舟等教育活动,使学生对我国的民俗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像粽子的包法、粽子的由来等等。③定期开展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在此过程中,可以与中职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联系。例如,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东北民族文化研究活动,了解东北有哪些的民俗文化、社会地位、对人们的影响等等,通过此种方式,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民俗教育,另外一方面也将中职语文教学内容有效的融入其中,提高了中职语文教育的质量。④组建民俗文化社团。中职学校可以建立民俗文化社团,鼓励喜爱民俗文化、对民俗文化有研究的学生参与,积极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民俗文化学习氛围,能够提高民俗教育的质量。⑤做好民俗文化的宣传工作。例如,建立民俗知识长廊、黑板报、手抄报、发放民俗文化宣传手册,通过上述多种方法,能够实现校园民俗文化的有效建设。

综上所述,将民俗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实际上,民俗文化也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充分的挖掘民俗资源,并将其应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确保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正磊.“文化探究”:超越知识的语文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32)

[2]庄爱花.语文教学以美其身――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5(60)

[3]郭玉凤,李联.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01)

【作者简介】

春节习俗手抄报范文第8篇

一、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相结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更是承担着启蒙和延续的重任。小学生毕竟还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假如教师能够在语文教学时,一方面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和语言运用技巧,一方面向学生渗透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岂不是鱼和熊掌兼得吗?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的引导,因而学校就需要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相结合。例如,在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学期会举行经典诵读比赛,教师需选择一些经典诗篇或者优秀文章进行朗诵,例如《弟子规》《三字经》《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同时,学校还会组织全校教师学习硬笔字和软笔字,邀请当地有名的国画大师和书法大师进校园,不定期举办书法作品展示会等。在新教师培训上,学校效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拜师学艺”,建立了“青蓝工程”,为新教师精心挑选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作为师傅,实行“师徒挂钩”制度。这些举措,都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也为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与诵读方法的引导、实施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是以诵读为主的,这种古老的教学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缺陷,但其能在我国得以传承数千年必然有其可借鉴之处。现代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诵读”中吸收合理内核,并不断地加以改进。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儿童时代是人生中记忆力最佳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多读书,多背诵一些优秀的文章,对于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是很有帮助的。学生们只有对文章进行不断地诵读和品味,才能获得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而想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表达能力,更需要学生多读书、多背书。笔者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必须掌握的古诗词篇目,进行整理与补充,列出每个学期必须背诵的20首古诗题目,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在每节语文课前设置“经典诵读”环节,由领读员带领着全班同学朗读五分钟。在学期末,进行“古诗考级”,先挑选10位学生进行考级,考级过关者发放考级卡;再由这10位学生担任“考级员”,对全班同学进行考级,考级过关者给予发放考级卡。这种“古诗考级”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班级中掀起了一番“背古诗热”。通过与诵读活动相结合,有效地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三、与弘扬传统民族节日相结合

随着世界多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文化也已日益交融。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处处可见各种“洋文化”的入侵,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开始流行过“洋节”,如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等。而我们国家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反而渐渐被人所淡忘,造成不少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不了解。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一些反映传统节日的诗词。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将这些教材合理利用起来,让阅读教学与弘扬传统节日结合在一起。例如,笔者在教学《九月九日山东兄弟》这首诗时,除了向学生介绍这首诗所描绘的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习俗外,也让学生在课后收集一些有关重阳节的信息:比如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传统和一些有关重阳节的神话故事等等。再如,“拗九节”是福州特有的一个民俗节日,在这个节日之前,笔者让学生回家收集“拗九节”的相关知识,制作手抄报。在“拗九节”那天,开展“给敬老院老人送拗九粥”活动,由学生自带拗九粥,或小组集体购买拗九粥,送到敬老院,给老人们献上一份孝心。通过这些教学和实践活动,学生对传统节日有更多的了解,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充分的弘扬。

四、与阅读教学课堂实践相结合

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学生识字量的因素外,也要把握住小学生好动、活泼及好奇的心理因素,更要坚持课堂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大多数的小学生都爱听故事,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多也都是以故事的形式传承下来。在现今的语文教材中也保留有许许多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对于这些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故事,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穿插表演、讲故事等形式,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让学生能更好地吸收课文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例如,笔者在教《守株待兔》这篇寓言故事时,为了让学生感悟寓言的寓意,设计了一个表演环节,让学生扮演兔子和农夫。简单的表演,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然后,笔者再向他们揭示这个故事所阐述的寓意就更能被学生所接受了。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面对的学习主体是儿童,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要使小学生能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深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贴近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其好奇心展开多样的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对于一些经典传统古诗,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比如视频、音频、音乐等,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充分理解古诗词,感受作者的情感。例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播放课文录音、教学课件展示庐山瀑布的风景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对庐山瀑布有直观的了解。在学生充分入境的基础上也可以利用一些音乐背景,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进一步感受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从而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