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调查

大学生调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生调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调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择偶观 择偶偏好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102-01

择偶是个体生命中的重要选择,影响着个人发展、家庭幸福,甚至社会稳定。个体的择偶偏好是指个体对择偶过程中各种基本问题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评价。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择偶观,尤其是“90后”大学生的择偶观,已不同于“80后”和“70后”。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择偶观有其鲜明性和特殊性。本研究旨在从心理层面探讨这一群体的择偶偏好,了解其特点,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偶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调查方法

(一)调研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对安徽某农业大学图书馆、自习室的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共发放问卷391份,有效回收372份。其中女生158名;大一至大四分别为151、114、75、32名;独生子女145名;城镇户口136名。

(二)调查材料

朱许强编制的《理想择偶条件偏好量表》(2008),包括社会经济地位、人品事理、情趣、个性条件、生理条件、气质等6个方面,共31题。采用五级评分,“1”表示某一条件(如年龄相当)在择偶时“不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数据处理工具为SPSS 17.0。

(三)调查结果

1.大学生择偶偏好的性别差异。以男、女生在各项偏好上的选择次数为标准进行高低排序,结果显示,女生排在前五项的是:有责任心、有孝心、性格好、对人好、无不良嗜好;男生则是:有孝心、有责任心、性格好、对人好、有生育能力。进一步t检验显示:女生在身高适当、有财产、有责任心、家境好、事业有成等项目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Ps

2.城镇与农村生源大学生择偶偏好差异。初步频次统计结果显示,农村生源大学生择偶偏好中,排在前五位的是有孝心、有责任心、对人好、性格好、无不良嗜好;城镇生源大学生是有孝心、有责任心、性格好、对人好、无不良嗜好。进一步t检验显示:农村生源大学生对有孝心的偏好显著高于城镇生源大学生(t=1.61,P

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择偶偏好差异。对数据进行频次统计,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择偶偏好排序一致,排在前五位均为有孝心、有责任心、性格好、对人好、无不良嗜好。进一步t检验显示: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家境好和有情趣方面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Ps

0.93,非独生子女M±SD=2.36±0.98);有情趣方面,两者均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独生子女M±SD=3.98±0.79,非独生子女M±SD=3.76±0.87)。

二、思考与分析

(一)大学生择偶偏好特点分析

首先,本研究在进行数据分析时,未发现大学生择偶偏好的年级差异,这可能与各年级人数比例不均衡有关,所以这一结果并未在数据分析中呈现。其次,从大学生择偶偏好的整体趋势来看,排序靠前的为有责任心、有孝心、性格好等。这些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在择偶时更注重个体的内在心理品质,这一结果与李静(2011)的研究一致。最后,虽然在一些择偶标准上,大学生呈现出性别、生源地和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但从评分均值看,总体上仍处于相同水平,并未表现出分化趋势。这说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青年大学生的择偶观逐渐趋于一致。

(二)对大学生择偶偏好的建议

首先,个人层面,大学生应树立积极、正确的择偶观,避免出现轻浮、过于注重外在物质条件等择偶偏见。其次,学校层面,高校应开展相关的恋爱指导课程或恋爱咨询,对大学生的婚恋观进行引导,同时帮助大学生解决恋爱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再次,家庭层面,家长不必对孩子的感情问题过于敏感,避免一味地支持或反对,应保持及时沟通,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最后,社会层面,电视等传媒的相亲类节目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媒体不应为了博眼球,而忽视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应传播积极、健康的择偶观。

【参考文献】

大学生调查范文第2篇

校园恋爱是把“双刃剑”

校园恋爱重过程轻结果

从调查中发现,“正在谈恋爱”的学生占44%,“曾经有过恋爱经历”的占61%,“处于观望状态,一旦有了合适的对象也可以考虑恋爱”的学生占9%,“不准备在大学期间谈恋爱”的只占12%。由此可见,大学生在校谈恋爱的现象非常普遍,他们在异往方面更加注重在情感上寻求快乐,把恋爱的成功与否看得并不重要。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恋爱与婚姻无关,说明他们谈恋爱,更多注重的是过程而并非结果。正因为不再以结婚为目的,而只是需要爱与被爱的感觉,所以成功率极低。

缺乏正确引导

在爱情观形成方面,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同龄伙伴、同学、朋友之间交流”、“年龄增长自然就形成了一些看法”成了大学生认识爱情的主要途径,分别占46.74%和47.04%;而“学校老师的教诲”、“杰出人物或名人的影响”只占5.55%和8.83%。由此可见,大学生在遇到感情问题时很少向师长们求助或从名人那里得到相关启发,而更多是依靠自己和同龄人解决。他们与父辈们生长的环境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代沟,与朋友和同学有相似的经历和感受,因而交往起来显得容易些。但由于大学生阅历尚浅,对爱情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不能正确地对待感情问题,仍需要学校和家长给予正确的引导。同时,我们还发现,男女生在爱情观形成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选择“自身的体验”、“年龄增长自然就形成了一些看法”、“社会上人们所持有观点及习俗等影响”等选项的男生分别占20.37%、29.65%、4.93%,女生占9.86%、17.39%、10.4%。这说明男生更多地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和想法,而受到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影响比较少,女生则更多地考虑了家庭和社会习俗方面,而且她们受到网络、影视小说等传播媒介的影响比较高,这也和现实生活中女生更喜欢看描写爱情方面的文学影视作品有关。

社会风气对大学生择偶标准的影响

从择偶标准的选择来看,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非常注重对方的“人品”,选择率分别是72.5%和70.92%。“性格”、“志同道合”也是男女生普遍认可的择偶标准,分别是46.1%和32.73%、22.5%和30%,可见当今大学生更注重双方的默契程度和理想、价值观的一致性。而在“外貌”、“事业心”、“综合能力”等方面的选择上,男女生存在着明显差异。在“外貌”的选择上,男女生选择率为25.4%和3%;在“事业心”选择上,男女生选择率为12.7%和41.85%;在“综合能力”选择上,男女生选择率为9.8%和47.4%。由此可见,男生择偶重相貌,而女生更看重男生的事业心和综合能力,这种情况基本符合社会对男女的性别角色的要求。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少数男生选择了“金钱”这个我们开始认为女生会比较关注的条件。尤其是在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上海,这种情况最多。这可能与上海地区社会竞争激烈,男生需要承担较大经济压力有关。而选择“金钱”的女生大部分集中在文史艺术类专业。或许由于文史艺术科女生所学专业的原因,有更多的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受社会影响大,比较容易有这样的看法。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随着年级的增长,男生对“外貌”、“性格”、“兴趣一致”的选择比例逐渐增大,对“”则有所看淡。随着阅历的增长,大学生们变得越来越实际,越来越接近社会上人们的看法。尤其是开始面临就业问题的大三男生,他们特别希望对方可以理解自己、谅解自己并能帮助自己缓解压力。同时,随着恋爱经历的丰富以及周围环境的熏陶,他们逐渐认可了婚前、大学生同居等现象。

积极引导 趋利避害

大学生拥有正确的婚恋观,才能让自己以后的婚姻生活幸福美满。总体上来讲,大学生的婚姻观还是正确的,但受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婚恋观仍需正确指导。因此,对大学生恋爱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

加强人生观、恋爱观、道德观教育

大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矛盾,一方面他们需要爱情,另一方面他们并不完全了解爱情,在处理爱情问题时表现得很随意,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是进行人生观教育。大学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学生个人的性格未定型,加之缺少直接的社会实践经验,对爱情的广博内涵缺乏深刻的认识,所以恋爱成功率不高。应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使他们认识人生的真谛,把握人生的正确方向。第二是进行恋爱观教育。引导他们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正确处理好爱情与学习、爱情与人生、爱情与婚姻的关系,明确恋爱目的,正确处理爱与被爱的关系、恋爱与失恋的关系。第三是加强爱情道德观教育。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圣洁的感情之一,它以终身共同生活为目的,具有专一性、恒久性和责任性的特点。真正的爱情是排他的、专一的,男女双方一旦建立恋爱关系,就要求感情的纯真和态度的严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

大学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具有活泼、好动、积极好学的特点,他们喜欢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趣味浓厚的课余文化生活。他们一旦感觉到生活单调枯燥,便会寻找机会为自己的生活增添刺激,于是一部分大学生加入了恋爱族。从大学生恋爱动机的分析来看,也确有一些大学生因感到空虚、寂寞、无聊而谈起了恋爱。

因此,开展丰富、健康、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很有必要。学校应通过板报、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这样,一方面,通过课余文化生活能使大学生保持心理平衡,活跃身心,使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投入到集体中去,避免他们因为孤寂、无聊而形成对爱情观、恋爱观的错误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习更广博的知识,扩大人际交往范围,开阔眼界,有效地避免他们陷人空虚无聊的精神状态或是过度沉湎于个人感情的小天地。

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教育

为了使大学生正确把握恋爱与学业、恋爱与成才等关系,成为栋梁之才,并获得健康幸福,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十分重要。

学校应采取积极介入的态度,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恋爱、婚姻的教育和指导工作。对大学生的恋爱,各高校一般采取的是“不提倡、不反对,就业方面不照顾,出了问题要处理”的管理模式。事实证明,这种“事后管”的教育手段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校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首先,学校管理者应排除思想观念上存在的偏见,理解和尊重大学生的感情,避免单一老套的“师主生从”的沟通模式,采取朋友、伙伴式的师生交流形式。其次,学校应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形成教育氛围。如课堂授课、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心理辅导和报亭展览等,学校还应建立完善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帮助大学生应对恋爱婚姻中的困惑。

大学生调查范文第3篇

一个案例

“油多了不好。”记者劝孟娜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候,她这样说,并执意要记者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要了一份1元钱的炒粉丝。这还是在记者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是平时,她只要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者6毛钱的白菜。

孟娜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xx级学生,她的家乡在河南柘城。孟娜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70多岁的爷爷,加上父母,一共有9个人。xx年,孟娜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所有粮食,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戚朋友,才把她送到了北京。

孟娜所在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200元。孟娜没那么多的钱,她身上总共不过2300元。她拿出1400元交了学杂费,自己留下900元做1年的生活费用。没有交上的学费只能慢慢补。

学校每个月给每个学生发放107元的生活补贴,孟娜还在学校申请到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那间放了40多台电脑的屋里,孟娜每天用半个小时进行清理,这样下来,每个月能挣上80来块钱。

孟娜不敢上街买东西,一要花车费,二来东西贵。前几天实在太热,她花20元买了一件t恤;实在没有鞋穿了,又花30元买了一双鞋。孟娜柜子里还有一件春天买的外套,值19元。

孟娜是学校里的特困生,但她并不是惟一的。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的农、林、师范类高校中,像孟娜这样的特困女大学生,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15%,她们“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而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份《贫困女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在一般的综合性院校,特困女大学生的比例也达到了8%。

五组数字

15.7%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93.7%月生活费不足200元

此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有45.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达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

84.7%的人承受经济困难的压力

因为贫困,女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业余生活有诸多阻碍。调查显示,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的承受着学费书费上升的压力;48.5%的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大学生调查范文第4篇

1.调查的对象。本次调查以全国部分综合性大学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充分考虑了大学生专业、性别、年级、生源地、政治面貌的差别。调查对象的学科专业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工学、理学、医学和管理学等10大门类。为了保证调查对象的广泛代表性,我们充分考虑了调查对象的学科专业差别、年级差别、地域差别等。

2.调查的方法和过程。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问卷由与学习需要密切相关的34个问题组成。调查中实际发放问卷2400份,回收有效问卷2302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6.3%。其中:文史类1432人,占61.9%,理工类880人,占38.1%;男性776人,占42.2%,女性1336人,占57.8%;城镇学生728人,占31.5%,农村学生1580人,占68.3%;大一1336人,占54.3%,大二352人,占15.2%,大三484人,占20.9%,大四220人,占9.5%。全部问卷资料经查核后进行编码,利用SPSS10.0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和双变量的交叉分类统计。

二、调查结果分析

在对调查问卷的回收、整理过程中,为了更清晰地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之实际,我们着重选择了与学习需要密切相关的几个要素,如学习任务、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对教师的需求、学习动机等进行分析。以下就是调查所呈现的有关大学生学习需要的若干特征:

1.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务实而多样化。学习是认知的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学习需要是连接这种不平衡状态的纽带,学习需要的满足和实现是一个认知过程的结束,另一个认知过程的开始。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呈现务实而多样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如下:

对学习任务的选择和需要。学习任务的选择,不仅反映了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也反映了其对于学习内容及类型的一种倾好。

调查显示:其中位于前三位的选择是“喜欢创造性任务”占40.8%;“喜欢挑战性任务”占40.1%;“喜欢娱乐性任务”占32.5%。这说明大学生对学习任务的选择更为主动和能动,和高中时简单为了成绩而选择已有显著差别。

对学习方式的需要。学习方式的选择决定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持续学习的动力。为了明确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当问及“您认为理想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大学生所期望的理想的学习方式依次如下:“实践中学习”,占44.3%;“主动接受学习”,占27.2%;“创新性学习”,占24.9%。可见,目前大学生普遍要求在实践中有创新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在实践中学习,打破以往“唯书本论”的限囿。

对学习环境的需要。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大学校园度过,校园环境对于他们的学习需要有什么影响?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喜欢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在问及“您喜欢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时,回答“相对安静的地方”,占59.7%;“没有熟人的地方”,占21.5%;“绝对安静的地方”,占17.7%。而只有3.3%的人选择“嘈杂的地方”,4.3%的人选择“熟人多的地方”。由此可知“安静”是大学生对校园环境选择的最重要的标准。安静的校园环境可以提供思考的空间、保障学习效率的提高、保持持续的学习需要。

对教师的期望和需要。教师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的教师虽然已经和中学阶段的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科研方法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区别,那么在大学生的眼中,他们又期待什么样的大学教师呢?

调查显示,在对“上您不喜欢的老师的课,您同样可以学好吗?”的回答中,也说明了老师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有48.3%的人说“可以”,有29.6%的学生说“不可以”,有22.1%的学生说“不知道”。

以上调查显示:教师的知识结构、道德品质、教学方式和水平在大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中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大学生学习需要的内在动力不一、学习动机复杂多元。学习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努力的内部动力机制,它决定着学习的方向、进程,并影响着学习需要的产生、学习效果的实现。没有学习动机,就没有学习活动,调查结果显示:

报效国家,9.7%;将来找份好工作,43.8%;赢得他人的赞许,7.8%;报效父母养育之恩,38.4%;提高能力、完善人格,33.4%;实现自己的价值, 43.6%;各方面的压力,14.0%。

可以看出,大学生学习动机趋向多元化,学习需要的内在动力因素也不是单一的。对这些学习动机的结果选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多元,而且多为近景性、直接性动机,学习需要的内在驱动因素更为突出,更为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影响大学生学习需要实现的两大主因分析

学习需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上有某种缺乏或不平衡感,进而产生的学习欲望和要求。是主体从不平衡到平衡的一种努力、一种过程,而在此过程中,会有哪些因素制约它的实现呢?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入调查。

目前大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最苦恼的事情依次是:“效率低”,占37.0%;“缺乏学习动力”,占35.6%;“课程设置不合理”,占14.2%;“疲劳”,占13.3%;“力不从心”,占11.1%;“其他”,占10.4%;“读书无用”,占9.9%;“害怕考试”,占5.2%。这说明大多数学生都感觉学习效率低,缺乏学习动力。

调查还显示,随着年级的递升,大学生最为苦恼的事中,“读书无用”和“课程设置不合理”这两项的比例急剧上升,到大四大学生感到读书无用和课程不合理的苦恼已经十分强烈。其中“课程设置不合理”(32.7%)已经超过了“效率低”(29.1%)。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大四的学生感到自己学的知识在找工作中没有显示多大作用,从而感到读书无用,并且认为学校设置的课程不合理。这些因素在大学教育的不同阶段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大学生学习需要的实现,没有了学习需要,也就没有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学习也就不会有成效。

四、结论与启示

大学生活不仅塑造着当代大学生的优秀品质与科学思维,更培育了其多元素质与发展能力。此一时期,大学生随着社会知识的增长、个人意识的觉醒,对学习的需要也变得更为主动和能动。通过以上调研,我们得出了以下三点结论与启示:

1.应激发、培养、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复杂多元,动机指向多为近景性、直接性方面,动机多元化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的多元化,动机指向的近景性、直接性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概念”的提升。

在当代大学生多元化的学习动机中,我们应该激发、培养、积极引导那些高尚的动机,屏弃那些低级的动机;鼓励大学生将近景、直接性动机与远景、间接性动机相结合,使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保持持久的学习意志。

2.大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调查显示:一、二、三、四年级分别有95.8%、76.8%、90.7%、16.2%的学生对教育、考试改革抱有期望。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则是:教育、考试制度的某些弊端已经使得大学生们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习效率低下,学习的需要度降低。

大学教学的改革从总体上来说,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督导,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正视社会对个人的学习需要。对具体的教学来说,学校应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深化教学改革,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评价体制上,要改变一元的评价方式,改革考试制度,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更为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激发大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并保证学习需要的实现。

3.着力解决大学生学习效率低、缺乏学习动力等影响学习需要实现的诸因素。调查表明:37.0% 的人认为“效率低”;35.6%的人认为“缺乏学习动力”;14.2%的人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成为他们大学学习中最为苦恼的事情,也是制约学习需要实现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丰富其学习动力,满足其学习需要,使其形成一种持续、稳定的动力源,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转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使其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学习,由“学会”转向“会学”, 尝试自我发现、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提高思维水平;第二,改变教师传统的“灌输式”的教风,使其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实施启发式、互动性、实践性的教学,从而真正推动课内课外两大课堂的良性动接、互动、互补、互融;第三,校园建设者或规划者着力营建轻松、快乐、安静的校园学习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等著:《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张秋山:河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大学生调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文学阅读;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大学生文学阅读现状调查与策略

收录日期:2013年2月24日

早在美国文艺家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观点中,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反观自身与改造社会的重要作用就已经得到强调。兴起于西方20世纪的接受美学批评与读者反映批评更是从接受论的角度详尽论证了读者在整个阅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带给文学的现实意义。中国文论中也有“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之说,意为读者与文章的关系历来合则聚,不合则析,由此可见读者在阅读中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形成了文学的“第二文本”。所以,以文学阅读主体为研究对象,综合考察其趣味和心理,联系以时代背景的经线、社会环境的纬线,便能结成读者接受论的大网,从而对文学活动的良性发展起到补察之效。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下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文学阅读状况是文学教育效果评测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人文教育改革的优化对象,有必要对大学生的文学阅读进行具有时效性的深入调查和分析,明确取舍态度并进行合理有效的干预,唯此才能使语文教育在大学生的文学活动中尽到股肱之力。对此,笔者对河北联合大学学生的文学阅读情况展开调查,调查方式采取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横跨文理工医多个专业,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7份,回收率为95.7%,全部为有效问卷。

一、现状调查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情况如下:

1、阅读主体的主观认识与实际阅读活动相背离。据调查结果显示,约有80%的学生对参加文学社或读书会的活动抱有兴趣,但是真正参与过活动的却只占被调查者的38%,很多人苦于课业或受到其他业余活动的吸引而无暇顾及。在对大学生文学阅读动机的调查中,最大的文学阅读驱动力分别是:兴趣、修养提升和知识储备,上述在调查对象中都占有多于半数的比重,并且53.8%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的文学课设置过少。这说明大学生对文学的美学价值有很大的认同感,对文学修养在个人知识结构中的重要作用都有端正的认识,从事文学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但是,从每日文学阅读时长上看,有35.5%的学生日平均阅读时间在半小时以下,占了最大比重,而文学阅读时间在两小时以上的仅有11.8%,是最少的。有固定喜爱的作家并对其作品保持着固定阅读习惯的仅30%,约有76.4%的被调查者表示,并不能把所有已开始阅读的作品坚持读完。这说明阅读主体对文学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有较高程度的认可,但这种认可只停留在观念中,因为诸多原因而并未将较高的阅读期待付诸践行。

2、阅读主体的文学阅读行为呈现出非研究性、非学院派的特点。在文学阅读内容的调查方面,约占80%的被调查者表示,小说是最主要的阅读文体,而在阅读过程中仅有17%的被调查者对严肃与通俗小说有辨别意识,大部分人对这一分野并不关注,更有14.1%的被调查者认为文学不应有高雅通俗之分。尽管经典文学的权威性在大学生阅读者中受到普遍认可(53.2%),半数人认为有阅读经典文学的必要(49.6%),但他们也指出由于其艰深的主旨与抽象的艺术手法,在大众读者中造成了理解障碍(16.2%)。对于通俗文学作品,调查对象普遍承认其更符合时代特征、可读性强(55.8%),并认为好的通俗作品经过岁月的打磨会受到肯定(49.3%),而认为其思想性与创作水平不及经典文学的却仅占15.6%。通俗流行文学在受众的喜爱程度超过了古典名著(33.9%)和现当代严肃文学(17.0%),占有最大的比重(53.1%)。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尽管在观念上给予文学经典以应有的尊重,但显然对通俗文学表现出了更大的偏爱。他们的观念中没有更多理论的羁框,只有感性的好坏之分,而无绝对的雅俗之辨。这对高校语文教育无疑有着巨大的启示。

3、一方面新媒体在冲击着传统阅读方式,给文学阅读造成新的挑战;另一方面新媒体在语文教育中的良性应用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统计中,大学生的活动时间比重由长到短依次是:上网、看影视剧和现实社交,而文学阅读则被排在其后。这说明传统的案头阅读时间在网络、影视等新媒体日趋大众化的同时受到了挤压。有7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影视是比文学更具吸引力的叙事手段,在文学与影视改编的权衡上,仅有4.7%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无法接受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而绝大部分人都表示在与文学有关的影视剧中获益。值得注意的是,67.1%的学生希望在语文教学中加入相关影视作品欣赏和评价的内容,可见直观感性的影像在对文学阅读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另一条崭新的思路。与此同时,网络阅读已经在阅读方式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例,有超过50%的学生有网络阅读的经历,并且这类群体都尝试过以跟帖转载等方式与创作者或书友进行互动,约有30%的被调查者表示曾经参与或打算投入网络的行列。然而,新媒体的强劲势头并非对传统的文学传播方式形成取代之势,图书馆借阅的传统方式依然是大学生接触文学作品的主要途径(43.5%),而电子书阅读也成为了颇具生命力的一种新兴形式(34.6%),再次是自费购买(24.4%),阅读途径呈现了传统与革新并存的状态。并且大学生受众群体文学阅读兴趣的培养,最主要的途径是依靠同学间的推荐(31.8%),而影视、网络和语文课堂并不是培养阅读兴趣的主要土壤。虽然多媒体更多地参与到当代高等教育中,但作为基础人文素质教育的语文,无论是教育方式或教育对象,却还在传统学习方式与新媒体方式间徘徊,所以在抑制新媒体对传统文学阅读的冲击的同时,加强新媒体教学手段还有较大的开拓空间。

4、语文课“庙堂之高”的教育与学生“江湖之远”的文学兴趣相脱节,其主导作用并未得到体现。由第二点论述可见,当代大学生心理中存在着解构经典的倾向,他们喜欢对已建立或试图建立起的任何权威性进行瓦解和否定,而张扬平民化的“屌丝”式价值定位和话语体系,文学阅读心理也是如此。在模糊了经典与非经典、雅与俗界限的文学接受观的衡量下,语文课是很难在建立权威性的劝说中进行的。学生面对语文课积极性差、课外阅读作品与文学课关注点相脱节、学生无法认同语文课的价值观等问题的出现,与之不无关系。但即便面对这样的实际问题,学生仍旧对语文课抱有期待,而这种期待也恰恰显示出当代高校语文教育的软肋所在。据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学生认为文学课设置过少(53.8%)。在语文课的规划中,受众期待更多的文学作品批评,并使之与影视欣赏结合。

二、解决策略

1、改革语文课树立权威的授课模式,建立雅俗共论的开放性文学教育理念。对于学生对文学阅读有较高的主观评价却欠缺实际行动的现象,有研究者论之为:“当代大学生不事阅读乃是一种因讯息模式的差别所造成的文化现象”,所谓讯息模式的差别,是影像文化与书写文化的断层,新世纪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偏好通俗性强、情节生动、语言浅白的文学,语文教育所标榜的经典化、高雅化的严肃文学显然并不在学生的兴趣范围之列,虽然他们对高雅文学在观念上的向往从未消失。语文教育的问题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俗入雅,在通俗文学的内容中找到合适的通向经典文学的入口,而又能让人看清二者的血脉联系,这种雅俗文学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一直存在而且可以为教育所用的利器。

2、增加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授课比重,增强学生文学作品分析的能力。语文课堂如果只注重对课文内容、语言上的分析,而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学理论的提升,其效果无异于授人以鱼,而大学生处于国家语文教育体制的最后阶段,如何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建立起个人的自修机制,让其成为他们终生文学阅读的永恒动力,是值得探讨的。现在的语文教育可提供丰富的文本素材,而没有理论升华的文本分析教学充其量只能为学生提供“阅读履历”罢了,这种教学并不可循环再生,当学子远离校园,会对语文课的记忆模糊淡化,即使记忆犹新,也不过是一些优美的文字和生动的情节,既不可以为继续阅读提供成熟的经验和参照,也不足以对既往的阅读做出独到的阐释和评价,而只有注重文学理论的启发,才真正有益于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当他们有章可循,才能保持对文学不懈的兴趣。

3、改良语文课程模式,利用新媒体手段以加强语文教育的互动性优势。当今的语文教育研究早已对教师单向讲授的一言堂授课方式的弊端详加论述,笔者曾在《语文教育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发展》中提倡利用戏剧情境、文学影视比较、严肃通俗文学比较等方式丰富教学,并在主课时之外设置适量的读书会、研讨课、影视欣赏等辅修性课程以构筑语文课的互动性,为大学语文教育注入活力。当影像对文字的侵略性冲击无可避免时,那么彰显文字的特点,并令接受者明了其无以取代的优势,是培养新媒体时代文学读者的有效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大学生调查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学风建设;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46-02

本文以三峡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2768份,回收率为92.27%。调查涉及我校14个学院,包含文理工各个专业,覆盖各年级。

一、我校大学生学风的现状与特征

1.学生学风总体状况较好,存在的问题呈多因素分布状态。调查结果显示22%的同学认为“很好”,69%的同学认为我校的学风“一般”,9%的同学认为“很差”,同学们对我校学风总体评价较好。在“我校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统计中,27.3%的同学选择“学习动力不足”,23.7%的同学选择“学习氛围不浓”,21.1%的同学选择“创新实践不够”,17%的同学选择“迟到旷课普遍”,10.8%的同学选择“舞弊时有发生”。从统计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影响我校学生学风的因素分布较广。

2.部分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功利倾向,缺乏学习主动性。在对学习动力的调查统计中,54.56%的同学选择“个人生存的需要”,23.54%的同学选择“父母及亲友的期盼”,21.89%的同学选择“社会发展的需要”,五成学生是迫于生存需要而被动学习,学习的功利性较突出。在“影响我校学习风气的主要因素”的调查统计中25.3%的同学选择“学习目的不明”,在“我校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统计中27.3%的同学选择“学习动力不足”,表明目前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3.自习、上网、社会兼职是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内容。业余时间的利用是体现学生学风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如何安排课余时间的调查统计中,28.5%的同学选择自习,27.4%的同学选择上网,16.8%的同学选择外出逛街或游玩,10.04%的同学选择做兼职,5.1%的同学选择谈恋爱,12.1%的同学选择“其他”。各选择项的分布比例比较均匀,但自习、上网、逛街、社会兼职等已成了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仅部分同学能主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

4.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主动关心与指导仍需加强。21.15%的学生认为只有少数老师能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答疑解难,44.81%的同学认为只有部分任课老师能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并答疑解难。总体上看,虽然绝大部分老师能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并答疑解难,但仍有近三成的老师很难做到,任课教师主动关心学生学习和进行学习指导仍需加强。

二、我校学生学风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学生学业指导的缺失直接导致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发展规划。调查显示,25.30%的学生认为“学习目的不明”是影响我校学习风气的主要因素,27.30%的学生认为学风最主要的问题是“学习动力不足”,这说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个人发展规划。主要原因在于进入大学后,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学生未了解大学学习的基本特点和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又由于导师制落实不到位,失去了教师的及时提醒与必要指导,势必陷入无所适从和盲目徘徊的尴尬境地。

2.功利社会的影响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理性的丧失与功利性的增强。调查显示,33.28%的学生认为当今社会能力重于学历,49.70%的学生认为能力和学历二者都很重要,11.10%的学生认为社会干扰因素过大是影响我校学风的主要因素。这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学习理性的丧失与功利性的增强,过分强调实用和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学习。在校期间过早和过度分散学习时间与精力是影响学风的一个重要原因。

3.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与教学方式的落后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激情的下降。在本次调查中,10.8%的同学认为“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是影响学风的主要因素,18.29%的学生认为逃课的主要原因是“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15.46%的学生认为逃课是因为“不喜欢老师的授课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和“不喜欢老师的授课方式”已成为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究其原因,既有学生对课程设置意义的认识不到位,也有课程设置本身不合理的因素存在。

4.公寓管理不到位与专业学术活动不足直接影响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学生公寓是高校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重要阵地,强化公寓管理,促进公寓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对促进学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查显示,12.31%学生认为“进一步改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是加强我校学风建设的关键,54.47%的学生希望寝室可以成为“自我完善的舞台”,这充分说明进一步强化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已是当今学生的共同期盼。

三、推动我校大学生学习风气进一步好转的对策思考

1.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风建设。加快我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门化和专家化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组织保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严格的工作考评机制,保证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作用,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风建设。

2.进一步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良好教风带动学风建设。一是改革教师教学的评价机制。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转变为集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研究与改革为一体的综合考核。教学效果既要突出教学的科学性也要强调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与指导,体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对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应从体制、机制上建立与健全教学评价与激励约束体系,切实保证人才培养工作中心地位,增强教师工作责任心和质量意识,以教师教风的彻底转变带动学生学风的进一步好转。二是完善教师答疑的管理制度。要求所有教师在上课之初向学生公开自己的答疑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各学院要建立相应的检查监督机制,确保教师答疑工作持续进行。答疑内容既可以是学科知识疑点的解答,也可以是专业思想的指导和学术问题的共同探讨。

3.进一步探索学生公寓管理的新方法,以公寓的科学管理督促学风建设。一是推行学生公寓楼层负责制和辅导员公寓巡查制度。推行楼层学生助管责任制,实行以楼层为单位进行公寓安全教育、卫生检查、学风督导、党建活动、文化建设、信息沟通等比较切实可行。各学院建立辅导员和学生班主任公寓巡查制度,重点听取楼层学生助管的工作汇报,并巡查学生寝室对学生助管的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导。二是积极开展苑区文化建设。一要加强苑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如必要的宣传橱窗、活动场地等;二要加强苑区文化活动的引导,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内容健康向上,弘扬主旋律,扩大影响和教育范围。

4.进一步加强完善和规范学生常规管理,以常规管理推动学风建设。一是加强早锻炼、晨读和自习管理。实践证明,加强学生早锻炼、晨读和自习管理对促进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学院要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措施,学生工作处要继续坚持学生早锻炼与晨读的检查、登记与定期公示制度,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引导学生自觉将课余时间用到学习上来。二是加强课堂考勤管理。要积极加强学分制管理制度下课堂考勤管理的探索与创新,继续强化任课教师课堂第一责任人意识,在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课堂考勤管理并及时与学生管理部门沟通。要逐步推行辅导员随班听课制度,要求辅导员每周至少随自己管理的学生班级听课2学时,深入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与任课老师进行交流。学生会学习部要推行课堂考勤抽查制度,每个月至少抽查课堂考勤1次并将抽查结果进行公布。三是继续坚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制度。一般情况下,各学院每学期期末应向每位学生家长寄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详细汇报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心理、缴费、等方面的现实情况,主动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对达到学业预警、考试舞弊、留级和有怨学倾向的学生要随时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共同及时做好学生的教育与转化工作。四是继续抓好学生考研的动员、组织与服务工作。考研是学生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各学院要坚持贯彻早动员、早规划、早准备、创新高的原则,把学生考研纳入学生人生规划,并在精神激励、方向确定、专业辅导、物质保障等方面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确保我校学生考研参考率和录取率的稳步上升,带动我校广大学生确立更高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黄婷.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l2.

[2]刘一鸣.高校学风建设与大学生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l,(12).

大学生调查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医疗保险

【中图分类号】G640

一、关于对山西高校大学生参保情况的调查

为保证本课题的研究质量以及抽样调查的数据的可靠性,笔者在调查问卷的各个环节都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措施,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回收的问卷质量。

(一)研究对象

将山西省太原市高校按照综合类、理工类、独立学院、民办院校四类,选择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工商学院、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四所高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四所院校分别抽取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为了降低调查结果的偏差,大学生医疗保险参保情况调查问卷的所有问题都经过反复推敲与讨论。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家庭收入水平、健康状况、参保意愿以及对现行医保政策的了解度等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0份,回收率为90%。

采用SPSS13.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统计分析。

(三)调查数据统计

调查数据1:大学生经济状况和主要来源

学生是个很特殊的群体,人数多,经济不独立。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四所高校所被调查学生中只有8%的学生经济来源于自己在外兼职打工、奖助学金以及社会资助,而92%的学生经济来源依靠父母或亲友。可见,父母的收入水平对大学生自身医疗保健的消费情况有着直接的影响。

调查数据2:大学生的就医渠道和医疗费用

在接受调查学生中,山西大学有37.5%的学生患病后态度为小病不处理,其他三所高校的学生患病后以就近治疗为原则,首选校医院、学校附近药店或诊所。在医疗费用方面,46%的学生的医疗费用在50-200元之间,14%的学生医疗费用在200-500元之间,500以上的学生只占3%。同时,42%的学生认为患重病后,自己所负担的医疗费用比较贵,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可见,尽管大学生殊重病情况比较少,但随着药品价格和就医费用的上涨,学生们更如意接受就近治疗,而不去选择定点医院。

调查数据3:大学生对新医保政策了解度

据调查,只有4%的人对于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相关知识比较熟悉,而64%的人对于自己参加了什么医保,有什么政策规定等则完全不了解。

调查数据4:参加医保意愿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9%的学生认为参加医疗保险不能给自己带来实际作用,认为自己身体很健康没有必要参加任何医疗保险。7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参加医疗保险,能够规避风险。剩余学生认为入不入医疗保险无所谓。

调查数据5:参加医保情况

在此次被调查的学生中,有253名学生有医疗保险,占70%,没有医疗保险的人占30%。在有医院保险的同学中,完全由学校代办投保的占93%,靠家庭自行购买的占3%,亲友馈赠的占2.4%,其他方式获得的占1.6%。

二、山西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中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山西省大学生医疗保险在运行工作在运行过程中仍有不足,值得我们关注。

(一)大学生自身参加医保的积极性不高,参保易重复,造成资源浪费

国家在相关文件上明确要求了要采取自愿参加的原则,但在各省的文件中则明显忽略了这项规定,很少提到在自愿的原则下,各个管理部门和学校等执行单位也都是强制学生参加,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只注重结果,并没有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宣传讲解。这也使得大学生对医疗保险制度没有太多的认识和关注,甚至一些学生还有部分误解,导致参加保险的积极性很低。

(二)大学生在寒暑假假期期间的医疗费用报销困难

在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来源是全国各地都有,但是由于医保政策规定,大学生不在学校期间,如果需要进行医疗,产生的医疗费用只能先由个人垫付,最后再到学校所在地报销。但实习期、寒署假发生的异地医疗费用报销不便,程序较为繁琐和复杂,这对无力垫付的非本地,尤其是对家庭困难的大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负担。

三、完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议与对策

(一)建立政府的监管机制

政府在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实施中有不可推卸的管理监督责任。政府要使这项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建立健全各种组织。政府为了保证参保的大学生得到及时合理的医疗服务,所以加大了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监管力度,另外,政府还应对建立大学生医疗保险基金负责,并监管基金的合理运营和收益,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受益。

(二)建立与异地协调与衔接机制

当前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存在时间断档、制度间衔接困难和地区间流转手续繁琐等问题,因此,衔接机制与异地协调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法国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制度,在大学生毕业到正式工作期间,学生只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就能享受和原来一样的医保条件。可以规定在校期间的连续参保年限与其就业后参加的职工医保相衔接,或进行相应的折算。这样,大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也能享受到医疗保障,提高其参保的积极性。

(三)加强宣传力度

学校应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进行宣传,重点放在让学生明白风险的不确定性上,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大学生参保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对现行的医保制度的内容及作用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一是可以印制知识手册,将相关知识内容包含其中发放给学生;二是可以通过网站、学生会等进行大力宣传;三是可以请专业人士不定期的举办专题讲座,使大学生对于参加医保的权力和义务都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参保积极性。

(四)积极了解医保政策

大学生对当前的医疗保障制度不够重视,对相关政策知识的了解也很少。这就使得大学生医疗保险的作用不能有效得以发挥其作用。一些学生不知道自己参保后的权力,不去定点医院就诊,自己去药店买药,这样就可能延误病情,也增加了自己的经济负担。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不了解保险的具体内容以及报销规定等问题,因而即使去了定点医院,也得不到及时的赔偿。因此,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各类医保政策,维护自身的权利。

参考文献:

大学生调查范文第8篇

大学生消费观调查报告(一)

20xx年5月8日至15日,本人通过对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理工大学的全日制在读本、专科学生进行调查和收集数据,从消费意向、消费意识和消费心理上一定程度解读了目前大学生们的消费现状和消费趋势。

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其中本科类院校学生30人,专科类院校学生20人;男生25人,女生25人,男女比例约为1∶1。

调查结果一 吃饭穿衣花钱最多

相关数据: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中,食物支出占41%,衣物支出占13.1% 调查和数据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构成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费(衣、食、住、行),学习消费(学费、书籍杂费、考证费、电脑等),休闲娱乐消费(休闲、健身、旅游、娱乐等)以及人际交往消费(人情往来、恋爱)等四大方面。

其中,在昆明理工大学大学生的消费内容主要集中在食物支出和衣物支出两大方面,其中食物支出占41%,衣物支出占13.1%。其他方面,休闲娱乐占6.1%,与学习相关的各方面支出占4.3%。尽管食物支出仍是当前在校大学生的主要支出之一——约47.7%的被访者的食物支出约占总生活费的四成,约24.1%的被访者的食物支出约占总生活费的五成——但另一方面,大学生们走出校园食堂到外面聚餐的费用也在与日俱增,麦当劳、肯德基以及一些价格不菲的特色小吃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尤其是校园情侣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根据结果分析,作为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成年人,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在这方面,女生的消费水平要高于男生,在被调查的女生中,近三成拥有价格在300元以上的品牌服装。

调查结果二 恋爱花费每月百元

相关语录:馒头就咸菜,省钱谈恋爱

如今,“馒头就咸菜,省钱谈恋爱”已成为不少校园爱情男主角的忠实信条。 “尽管我们俩出去玩都十分节省,每个月还是要花费100多元钱的。”某一名大二男生说,他和女朋友都是农村的,而且是初中同学,尽管经济不宽裕,但两人要是出去玩,买个糖葫芦、冰淇淋还是经常的。

“其实,有很多大学生都在谈恋爱,只不过有的人不愿意承认而已。”另一大学生说,有些学生之所以“保密”工作做得好,主要是担心万一走不到一起,会遭到同学笑话或非议。据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不到两成(19%)的学生承认有男(女)朋友,其中有30%的“男主角”每月在女友身上的投入约有200元。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恋爱费用的来源,有的是由“家里特别提供”的,有的是来自“勤工俭学”,更多的是从“生活费中支付”的。

调查结果三 聚会聚餐最高数千

根据结果分析,作为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成年人,社交是很重要的,往往为了面子或者大气就到上着几千元的餐厅去请客吃饭。

调查结果四 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尽管爸爸、妈妈都是工薪族,但还是尽最大努力供我上学。”昆明理工大学大三某一学生说,看到父母为自己上学花费很多,心里也感觉很是愧疚,但毕竟自己还没有上班,不能挣钱。假期打工挣的那点钱,贴补一下平常的生活还行,要是自己供应自己上学,确实十分困难,“没有办法,只能靠老爸、老妈了。”他说,只要自己能上班挣钱了,会全力回报父母的。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经济消费水平、消费构成上存在着巨大差距和差别,其中年消费最高的达到13500元,而年消费最低的只有1800元,年消费支出均值为4963.96元(不包括学杂费和住宿费),这其中有93.7%的大学生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据分析有63%倾向于冲动型消费,女生在这方面的比例远远高于平均水平,有30%多认为自己属于精打细算型消费,9.9%认为自己属于今朝有酒今朝醉型消费,而大部分(55%)的大学生则说不清自己到底属于哪种类型的消费者。

总述(分析报告):

大学生多数是自进入大学开始,才更多的拥有选择消费的自主权。有了更多消费自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能否处理好,将关系到整个大学生活。消费的安排直接的影响生活的质量,毕竟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来自家长,基本都是有限定的。不合理的消费会打乱个人的生活秩序,影响学习生活。同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直接体现了其生活观、享乐观、人行价值等价值观,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影响。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帮助他们走出消费误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消费观调查报告(二)

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校园里出现的不良消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感情;还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所以,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值得重视,而且刻不容缓!

本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以期挖掘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笔者对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汕头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等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性匿名问卷调查和访谈。接受调查共320人,平均年龄20、8岁,平均年级为2、1年级。

2、方法:一是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是根据大学生消费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问卷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发145份,有效问卷138份;二是网络问卷调查,通过qq、email、留言板等方式让各大高校的部分学生网上答卷。填写网上调查问卷的人数110人,问卷做到了随机发放;三是一对一谈话或座谈会等形式获取信息,进一步了解被调查者的消费心理和价值取向。访谈的方式随机选择了愿意接受访问的65人。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三种形式形成互补,相互促进,使我们的研究更具客观性。

3、资料处理:全部原始数据采用exel2019进行分析和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5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这一幅度,少于350元或多于12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而备案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350元。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相当大。(见图1)

2、饮食方面开销大。无论是否贫困生,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还兴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的开支虽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3、通讯网络费用过高。被调查人群中,对手机的拥有率为92%,其中70%的贫困生也拥有手机。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集中在50元-100元,贫困生的手机费用一般能控制在50元以下。也有14%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高达150元以上。

4、“游玩费”、“恋爱费”逐渐增长。随着旅游的概念进入现代消费,大学生也逐渐有了这方面的花费。据了解,大学生平均一年内会出游两次,跟集体出游或是与三两好友同游。另外,调查中占30%的大学生在谈恋爱,他们每月用于恋爱的费用都是200元-350元之高。这是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一种不甚合理的消费。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具体见图2)

5、先进的消费方式悄然成风。大部分学生购物都喜欢现金消费,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喜欢银行卡信用卡消费方式。可见,一些比较先进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校园卡、银行借记卡会成为大学生钱包里的必备品。学生使用信用卡也逐渐悄然成风。

6、男女生间的消费差异。调查结果显示:现代的大学生中,男女方恋爱支出基本成持平趋势,部分女生恋爱支出还甚至超过了男生。在建立和培养自己人际关系方面,男生的开销远比女生大,而在形象包装方面,女生又会略胜一酬。在对于是否会计划月生活费的这一项调查中,选择有计划的女同学仅为28、4%,男同学则为37、1%。(具体差异见图3)

7、日常资金来源和家庭收入。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家里提供。其中贫困生勤工俭学的人数比普通学生多出十个百分点。而贫困生对于外出兼职比普通学生有更热切的期望,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可见,贫困生有着更迫切地锻炼自己、早日投入社会的意识。家庭月收入方面,大学生家庭月收入整体上以1000元-2019元居多,而贫困生的家庭月收入以500元-1500元居多,有25%还是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特困户。(详细可见表)

8、大学生对自身消费现状的看法。无论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对于自身的消费现状,三分之一的人表示是觉得刚刚好的,一成的贫困生觉得自身消费现状偏低。而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认为自身的消费现状是偏高的,同学们普遍都有在不知不觉中花了钱的体验,但大多数的同学都没有切实地想过要如何去正视自身消费过高的问题以及想出应对措施,可见,大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成熟的消费观。

三、结论与讨论

1、结论

(1)大学生的消费构成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与社会接轨。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外出聚餐、请朋友吃饭、外出旅游、通讯网络方面的费用较多,俨然大学生圈子也成了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更多地意识到了要提早接触社会上的一些新的生活消费方式,进而提早融入社会。而银行卡、信用卡等消费方式也受到大学生们欢迎,可见,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活跃的群体,虽然在经济实力上未能跟上社会,但消费意识上却早已和社会发展同步。

(2)理性消费仍为消费主流。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支出是用于饮食方面,而玩乐方面的支出不算多。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清楚知道自身的使命还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而不会沉迷于玩乐。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消费时都会较为谨慎,尽量精挑细选,不会一味求贵,或者只注重便宜的价格而不注重质量。所以较为理性的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3)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在实现温饱的同时,也在服饰装扮这一方面明显消费。而作为饱读圣贤书的天之骄子们,学习之余也会不忘逛逛学习用品店和书店,为取得各类证书的补课充电也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消费热点。部分手头宽余的学生还手头上还会拥有一些如照相机、mp3等数码产品。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取向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4)恋爱费用支出过高。大学生刚开始恋爱为稳固恋情和讨恋人欢心所付出的“恋爱费”比较高,这是大学生消费中很不合理的一部分支出,因谈恋爱而每月的生活费入不敷出的大学生大有人在。这种不合理的消费也会导致一种错误价值观的形成,容易让大学生们认为爱情 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所以,恋爱支出过高的现象应制止。

(5)贫困生的消费水平虽然偏低,但消费构成比较合理。贫困生因为消费能力有限,他们日用的资金来源除了家里提供之外,还有国家、社会资助和勤工俭学等途径。正因为他们的钱得来不易,故他们会对生活的各种开支精打细算。他们主要的花费在于饮食、生活用品和学习充电方面。另外,由于对接触社会的要求更为强烈,他们能够把握到社会一定的消费动向,而能否择优地去跟随。

(6)合理理财和储蓄观念仍十分淡薄。调查中,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消费组成不很合理,但极少数的大学生会有规划自己的消费组成的意识。他们大多会在不知不觉中盲目地追随了流行于校园中的消费大潮,而缺乏了自我判断和自主意识。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用都超出了预计,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在银行帐号上拥有自己的一笔积蓄。

2、大学生消费构成不合理的因素分析。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素质还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成熟。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迷惑。但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这种种消费不合理现象,不仅仅与大学生本身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的特性有关,还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密不可分。

(1)社会不良消费风气影响。首先,学生的高消费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会整体消费结构不合理。目前,社会上重视高消费,这种导向错误的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另外,现今社会上流行着透支的消费方式,大学生是对社会潮流有敏锐触角的群体,加之相对缺乏自主判断力,若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很容易就会从此走进了消费的误区。

(2)校园错误消费氛围的催化。学校也是一个消费习惯与方式迅速传播的一个介体。大学里面一般都是同龄群体,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的群体规模和价值往往被大学生作为个人行为的重要参考系。一旦攀比之风,追求名牌之风,请客之风在同学之中有了苗头,大学生们就会竟相效仿。加之高校教育中普遍缺乏对树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教育。就算有类似的教育,但一般都是深度不够或教育意义不强。

(3)家长不当消费观念的延伸。家庭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对正确消费观念的教育不足。传统的家庭教育首先注重的是孩子德育的培养,现代的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德,智,体多方面的培养,但一直以来,家庭教育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对孩子消费的培养。另外,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家长们怕比别人差,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穿好,吃好,玩好,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

四、对策与建议

1、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要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学生们对自身的消费现状需要有更理性的思考,在大学生活中就要注重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良好的消费习惯。要强调“合理和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的消费。注意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觉抵制不良消费风气影响。

2、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在消费的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标准,而不能因为攀比而一味追求名牌和高标准、高消费。要克服这种心理,大学生们就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

3、贫困生应正视自身消费现状,养成良好的消费心态。贫困生们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消费能力是相对落后的,但是他们的消费欲望并没有衰减。所以,贫困生更要注重正视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查中一位贫困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清扫校道时,我会对走过的每个人微笑,因为我知道,靠自己双手挣的钱是最光荣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心态,贫困生应积极地面对自身情况,按切身实际分配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