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排比句的特点

排比句的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排比句的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排比句的特点范文第1篇

这首诗不仅描述了大堰河悲惨的一生,也展示了“我”的情感世界,表达了“我”对大堰河的爱戴之情。诗中反复强调“我”和大堰河的养育关系,说自己是吃大堰河的奶水长大的,说自己是大堰河的儿子。所以“我”非常感激大堰河,对她念念不忘,心存感恩。

为了表达这种感激之情,诗人成功地运用了排比、对比等表现手法。

先看排比的表现手法。第四节用“在你……”八个排比句,以“手”为切入点展开叙述,突出了大堰河勤劳、艰辛的一生。第七节“她含着笑……”六个排比句,生动地写出了大堰河辛勤劳动的情景,把她的宽厚之心呈于纸面。在诗的最后,诗人又以“呈给你……”七个排比句,表达了“我”对大堰河的无比怀念。排比句是本诗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语气贯通,句式整齐,真切地再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排比句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孔子 孟子 修辞 辞巧

孔子和孟子分处春秋战国时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阐发其思想,并与战国中期的其他学派进行斗争。孟子运用修辞来实现有效表达,他对孔子的“辞巧”观也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但他们毕竟分属于两个时期,孟子与孔子相比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一、从孔子的“辞巧”到孟子的“善辩”

1、孔子的“辞巧”修辞观

(1)讲求文采

孔子“辞巧”修辞观体现在他的言论中,孔子提出“信,辞欲巧”指的是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又要有华美的表现形式。孔子在形式上注重“辞巧”,但主张要将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他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人陈,非文辞不为功。”强调的是语言的技巧,文章的文采。

(2)反对浮夸的“巧言”

孔子主张“辞巧”,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文辞的华美。他在提倡文采同时,坚决反对那种虚伪不实的巧言妄语。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言君子言辞得和顺美巧,不逆于理,与巧言令色者异也。”他还认为花言巧语足以败坏道德,花言巧语的人缺少仁德。

2、孟子的“善辩”论

孟子在语言表达上也注重“辞巧”。《孟子》中的散文,巧妙地运用问句、反问句、排比句等多种句式,增强了文章的气势,雄辩有力。

孟子一生不断地在和人辩。不过,他却承认自己好辩,与人辩论是不得己的“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行,放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自认为是孔子的忠实信徒,以接受孔子的传统自居。而当时,儒家礼乐学术遭到破坏,孟子自然要起来呐喊。

二、孟子对孔子修辞手法的继承与背离

孔子注重文采,语录体的《论语》呈现出简练、准确,又典雅、含蓄等特点;风格上,既富于深邃的哲理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而这种独特的风格又是通过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表现出来的。孟子继承了孔子辞巧观,善用多种修辞手法,实现语言表达的目的。

1、比喻

孔子大量使用比喻,而且寓理于喻,孟子也继承了这一点。但相比之下,《论语》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内容严肃深刻,有哲理,说教性强。而《孟子》中的比喻虽然也取材于现实生活,但内容上迂回曲折,主张鲜明,论辩性强。

(1)孔子的比喻

孔子的比喻取材于现实生活,较多地体现出儒家的人生观、哲学观、道德价值观,带有浓厚的说教意味。

例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孔子在这里把非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比作虚无飘渺的“浮云”,表达了他重视儒家知识分子操守和人生价值追求。

例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斯”指的是前面的“川”,即河水。孔子把逝去的时光比作日夜不停的流水,表达了对光阴易逝的感叹,同时又蕴含着动静相对的哲理。这个比喻形象、生动、有深意,这句话因此而成为一句名言流传至今。

又如:“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和“”是车辕前固定横木的木销,没有它就无法套住牲口,车自然也就无法行走了。孔子用比喻说明: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好比车没有“”和“”一样,在社会上是行不通的。这个比喻阐述了孔子的守信思想。

(2)孟子的比喻

孟子在喻体的选材上更为广泛,往往通过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表明自己的主张,论辩意味浓厚。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译注・告子章句上》)

孟子以水的流向不分东西为喻体,试图说明人性是不分善恶的。孟子是性善论者,他在以水设喻的同时,借力打力,抓住水的基本特性,显得更有论辩性。

同为比喻,但孔子重在言教、说理;孟子更多的是言辩,用比喻说服他人。

2、排比

《论语》和《孟子》均为先秦儒家的经典文献,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具有可比性。总体上说,《论语》、《孟子》中都大量地使用排比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这是两者在修辞上的共性。差别在于《孟子》的排比句要比《论语》的排比句使用得多。《论语》排比的意图是“辨惑”,《孟子》的排比的主要意图是“辩论”。

如:“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孔子用这个排比句向他的学生子路讲述了自己的志向。

又如:“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这个排比句从做事、交友和学习三个方面为弟子们解说为人的处世准则。

而孟子用的排比与孔子有很大不同,不仅仅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彩。文字通俗流畅,无生硬语,又喜欢使用层层迭迭的排比句式,这样就形成了《孟子》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富有气势。

如:“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孟子连用了五个句子构成排比以蓄文势,下文又连用四个短句直接道出了齐宣王的“大欲”这个排比,宛若洪水开闸,势不可挡,使得齐王无法置辩。

3、对偶

对偶这种修辞手法是将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句组成对句,通过对比来说理。《论语》和《孟子》中的对偶句都比较多。

(1)《论语》中的对偶又可以分为正对与反对两种。

正对:两句性质相类似,所表现的思想内容相同或相近。如: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泰伯》)

反对:两个对句的内容相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深刻的思想意义。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这些对偶句,工整醒目,音韵和谐,语句凝练,对比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孟子》散文中的对偶句也有正对和反对。如: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孟子・梁惠王上》)

“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同上)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的对偶在数量上使用得更多,对偶句使用了200多次。有的篇章甚至全篇都使用对偶句。孔子的表述却在一问一答间使用,更加自然,不露痕迹。

4、设问和反问

《论语》和《孟子》中都大量的使用设问和反问。《论语》是语录体,因而设问和反问主要集中在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对话中。而《孟子》中的设问和反问往往在一个篇章的某个段落当中,以“合奏”的效果达到论辩的目的。

(1)孔子的设问和反问

孔子运用设问和反问的手法,与他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密切相关。设问是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先提出问题,然后再把自己的看法说出,自问自答。

如: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

此句孔子表明自己为人磊落,自问自答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文章中用设问手法引起读者的注意,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反问也叫反诘,是只问不答,其义自明。文章中适当地运用反问手法,可激发读者自己去体会文中的内在含义。

如,《论语・先进》记载子路向孔子问事鬼神,子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问死是怎么回事,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没有做正面回答,用反问激发子路自己去思考。恰当地运用反问比直接说出答案更鲜明有力,更富感彩,具有启发性。

(2)孟子的设问和反问

如:《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段: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以“利吾国”为话题,借机提出对“王道”的见解。先提出反问“何必曰利?”接着仿效梁惠王求“利”的话语模式,仿写了三个设问。“何以利吾国?”“何以利吾家?”“何以利吾身?”阐明先讲“利”后讲“义”的弊端,指明了王者“仁义”的重要性。最后,在结尾处反问“何必曰利?”照应上文。全段将反问与设问有机结合起来,多个设问又构成排比句,更具气势。

三、孟子修辞观不同于孔子的原因

1、社会历史原因

孟子的修辞带有较重的辩论色彩,这与他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战国时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各派对社会政治、学术问题纷纷发表自己的论点,“辩”成为时尚,游说诸侯,进行政治活动,宣传自己行王道、施仁政或其他政治主张。在这样的社会政治时代风气下,要阐明儒学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就需要辩论。

2、孟子个人原因

孟子的修辞论辩意味浓离不开他的个人原因。他为人自傲自负,锋芒毕露,不似孔子那样深沉庄重。孟子内在精神上气概浩然,是其散文气势充沛的内在动因。另外,他思维敏捷、好辩且善辩。再加上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文人自贵心理,而孟子又德才兼备,才华横溢,自然感觉自己有傲视人下的资本,可以与国君分庭抗礼、居高临下、言辞犀利。■

参考文献

①张春泉,《和排比问的语用比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6)

②熊浩莉,《词句类比喻论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4)

③谭书旺,《从看战国至东汉的语言发展》[J],古汉语研究,2001(2)

④罗宜军,《谈的修辞》[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4)

⑤池昌海,《孔子的修辞观》[J],《浙江大学学报》,2000(2)

⑥钱穆:《论语新解》[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3)

⑦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4(5)

排比句的特点范文第3篇

“句式灵活”指的是根据所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的内容的不同,在不改变原意而又通顺的前提下,灵活地运用不同的句式,以变换节奏,增强亮点,使文章富有文采。那么,写作时如何使文章句式灵活呢?

一、长短交错,整散结合

字数比较多,稍显长的句子为长句子,反之,则为短句子;字数相同或接近,句式比较工整的句子为整句,反之,则为散句。写作时如果注意长短句交错,整散句结合,就会使文章的语言灵动起来,行文富于变化,具有形式美。例如:

“杖汉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挟驼铃声,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冷衰草间。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汉使谋反事败,哀叹;苏武拒绝折节叛国,正气;单于面对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惊诧;苏武举起“汉节”,选择做高山雪莲圣洁的守望者,执着。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两组整句:“杖……奔走于……挟……游荡于……”“……哀叹……正气……惊诧……执着”再现当年历史,表达自己的爱憎,这远比叙述历史故事生动。作者又用散句高度概括苏武的功绩,衔接两组整句,这种整散结合的变化造成抑扬顿挫的效果,读起来给人波澜壮阔的感觉;第二组整句中,长短交错,短句短到一个词,于停顿处给人一种节奏感和音韵美。

二、巧用问句,增强语气

问句或有疑而问,称之为“疑问句”;或虽问不答,称之为“反问句”;或自问自答,称之为“设问句”。如能巧妙运用疑问、设问、反问三种句式,可以强化语气,突出中心,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说服力,进而引人深思。例如:

滴水之恩,何以报?春天阳光普照大地时,用温暖回报了小河,让小河的冰层消逝,使它能够欢快地流淌。

滴水之恩,何以报?夏天烈日炎炎,甘露用泪水回报了大地,让花朵绽放得更加鲜艳,使它们的芳香沁人心脾。

滴水之恩,何以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经历了春风夏日,落花将身躯回报给养育自己的大地。

滴水之恩,何以报?冬天寒风凛冽,雪花飘落,万物皆“冬眠”,只有梅花傲雪挺立,用清香来回报人们……

大自然皆如此,何况人呢?

这段文字连续运用四个设问和一个反问,独立成段,用非常诗意的语言,以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变化更迭,形象生动地说明“何以报”的道理。以设问的形式构成排比句,发人深思,表达作者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的深切理解。而紧接着的一个反问“大自然皆如此,何况人呢?”实则指出,我们人应该比大自然做得更好,引发人们的思考,使文章富有说服力。

三、排比对偶,酣畅整齐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叫作“排比”。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叫作“对偶”。巧妙使用排比句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用来说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巧妙运用对偶句可以使语段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凝练集中,概括力强。例如: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写《春》时使用的是排比句,一气呵成地道出了春天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特点,极具抒情性。

【思考一下】

1.仿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一致,意思与整个语境相吻合。

当葱绿的叶子逐渐变黄,纷纷飘落时,我们却收获了累累果实;当圣洁美丽的雪地消失后,我们却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 ;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如果没有失去,我们就不可能有新的获得。

2.面对落霞,你一定有许多的感想。请以“落霞”为题,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话,要求运用问句和对偶句。

答:

【例文展示】

对物质、精神的沉思

杨逸飞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当我们走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时,我们心中是自豪,是满足,还是一种深深的空虚感?在物质生活丰富、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的精神是否富足?(开头的一连串问句感情充沛,让人警醒,发人深思。)

看,我的新手机!看,我的新车!看,我的别墅!(运用排比这一修辞手法,形象地渲染出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物质生活极力炫耀的场景。)这是现在的社会。也正因此,鲜少有人会说:看!这本书文字优美,内涵丰富,让人回味无穷……

物质生活富足的今天,有很多是不必追求的,有很多却又是应当保留的。生活中手机有70%的功能是无用的,汽车有70%的速度是跑不出来的,一栋别墅有70%的空间是多余的……而一本好书的妙处却是无穷的。在生活中,我们不应过度追求我们不必追求的事物。

我们需要把握的是那剩下的30%,30%足矣,多则浪费。不同的人需求不同,车手们需要高速的赛车;而普通的民众则只需要私家车,到达目的地……而那富足的精神世界却是我们万万不可丢失的。

听,风的律动!听,小鸟的低语!听,耳旁传来伟大的文人们留下的不朽篇章!(又一组排比句,这是在描摹人们追求美好而充盈的精神生活的场景。)这是理想的社会,这是一个令人放松的世界。

雨果曾在他的作品《我们都是瞎子》中这样说过:“吝啬的人是瞎子,他只看到金钱,看不到财富;挥霍的人是瞎子,他只看到开端,看不到结局……”(引用名家的对偶句,写出没有追求、不懂节制的人的悲哀。)当代社会何尝不是雨果说的那样,我们过分追求眼前的物质生活而忘记了真正应当充实的是精神世界。传统文化的不断流失与此种社会现象是分不开的。月光族的挥霍,啃老族的无能,这种在古代罕见的“病例”在当代社会却一一暴露。

物质与文化本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可现在物质在进步,文化却在流失,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人啊,应该充实心灵,做一个精神饱满的人,而不是做一个表面生活肥到流油而精神世界却瘦如枯骨的人。

社会的高速发展本应带动文化的发展,可当下社会人民的精神却并不富足。幸运的是人们早已发现这个问题,人们对传统文化逐渐关注,政府对传统文化日益重视。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精神世界也被文化的水流不断滋润。

也许物质极其丰富而精神极度干涸的世界已经不再“流行”(长句)。我们的当代社会有着无限的可能,我们会改变,我们会创造(短句)――让我们的周围清风袅袅,好景频出,内心充实,精神富足。(长短句交错使用,使语言具有节奏上的美感。)

排比句的特点范文第4篇

一、深刻的哲理美。

大凡写秋,不离一愁,秋风秋雨愁煞人,悲秋一说,千古皆然,连一代文豪欧阳修也未能免俗。而《秋魂》的作者却独具慧眼,发现了秋的另一番神韵魂灵,挖掘出了秋景的蕴含的深刻哲理。在《秋魂》一文中,愁字是不沾边的,有的只是深邃的意蕴。

秋实,人们欣赏他的成熟,作者欣赏的是他那成熟背后的挫折、磨难和艰辛。秋色,人们悲吟它的枯黄,作者却发现了他那五彩缤纷的丰富。秋味,人们品尝的是它的甘甜和醇香,作者却咀嚼着他那饱经忧患的酸甜苦辣。秋风,人们有感于它的无情肃杀,作者却享受着他那慈母般的温情。秋叶,人们哀叹它飘零的凄凉和无阻,作者却在陨落中感受到他那化作春泥的奉献和无私。秋土,人们只关注于秋土上的收获,作者关注的却是他那种瓜得瓜的诚实。秋景,带给人们的是一怀愁绪,满腔偏狭,作者体验的却是他那无垠的宽容和博大,总之,作者笔下的秋,有了神韵,有了魂灵,而这一切,只因为作者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才能进入秋天那一颗成熟的大脑,带领我们去领略秋天那深邃的哲理美。

二、深厚的情感美。

为了歌咏秋之灵魂,作者可以说倾注了全部感情。这种感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人格化寄托深情。《秋魂》一文全用拟人的手法写成。作者笔下的秋景,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点缀。他们曾经风雨,饱经忧患,他们诚实多情,他们宽厚博大,这些秋景全部有了人的情感,全都有了人的魂灵。而正是在这种人格化的赞美中,寄托了作者的一片深情。

2、衬托中突出深情。全文的主题是对秋的赞美,但也有褒贬抑扬。正是在这种褒与贬、抑与扬的对比中,衬托出了作者对秋的一片深情。比如写黄莺、蝴蝶等的薄情,就恰恰衬托出秋的多情和宽厚,突出了赞美之情。

3、语句间饱含深情。作者在文中还使用了很多富有感彩的句式,特别是排比句、设问句的使用,增加了文章的感彩。例如,“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这一组整齐的句子,充分地表现对秋实细致的思索,展示他那成熟的头脑,也突出了作者的一片深情的赞美。

三、多变的形式美。

《秋魂》的表现形式也颇具特色,最大的特点就是整齐中富于变化,避免行文的单调呆板。这种多变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结构整齐而多变。全文一共写了七种景物,七种景物的写法各有不同。比如秋色和秋味,两段的写法大体相似,却又不雷同。

2、语言整齐而多变。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多处使用结构整齐的排比句,但同时也注意句式的变化,避免了语言的呆滞。比如秋风一段,作者先用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接着又用三个强调的句式,避免句式的单一。

排比句的特点范文第5篇

2、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拟人手法的作用:把对象拟人化能使读者对此物的形态更加了解2.增强文章的文采,使读者对文章产生兴趣和深厚的印象3.最重要的是使物体更加生动形象4.将本体的特点更加清晰明了地表现出来。

3、排比是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句的作用: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4.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4、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加强语气,强调表达内容,形象生动,描写更细腻,优势还为突出人物性格或事物特点,还有时为强调中心。

5、对偶?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称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6、反复。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包括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7、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气势,引起读者注意,发人深思,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同时可使行文有波澜,达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它的特点是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内容;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增强语言气势,可以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强,不容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

9、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用相关的事物代替要表达的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10、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11、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深刻印象。

排比句的特点范文第6篇

【摘要】“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最具个性化的作家是最具个性化语言的作家。把几部名著拆开后混杂在一起,我们从中拣拾几页,仅从语言方面便可以区分出是哪位作家的作品。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文章的载体。文章要有新意,所运用的语言也必须优美生动,具有个性。中考作文发展等级也强调“有文采”,“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努力写有文采的作文。

【关键词】文采;中学生作文;素材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168-01

连续五年来,中考作文评分采用“基础等级”“发展等级”评分法。考生作文平平,就只能在“基础等级”中评分;若能达到“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要求则要给“发展等级”分。如何做到“有文采”,要学会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在表情达意方面有其独特的功效。

1 精彩的比喻句能为全文增色,它有助于说理和描写,而且可以增加情趣、增添文采

例如以“和大自然的对话”为话题的《和樱花树的对话》优秀习作,“樱花总是一脸无所谓的样子,悠悠然从枝头飘落,在无风的江南早春里 ,很轻,很缓,很优美。每次,我总是刻意地从她身边走过,沐一身花雨,嗅到芬芳的气息。

樱花树像一个优雅的江南女子,恬静地立在温暖的阳光下,轻轻抖动裙裾,溢出醉人的芳香,毫不吝惜地挥洒片片飞红。我像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仰视她被阳光穿透的玲珑的躯体。

樱花树的绿叶迫不及待地从枝上涌出,迎接阳光的拥抱,推开阵阵花波。落花像流水,从枝头泻下,从女子温婉的指间漫出。我的眼睛被落花打湿,怜爱着这妖娆春光的心隐隐作痛。”

一棵普普通通的樱花树,在作者的眼里,成了一位婀娜多姿美丽异常的江南女子。不但如此,作者还要赋予这女子以人生哲理的意味。让樱花早谢变为美丽女子青春的凋零,而且这种凋零还是樱花仙子的无悔的选择,是一种主动献身,这就使读者受到感情的激荡。不但如此,结尾的议论可以说是文章主题最亮丽的一笔:“青春并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深度。总也挽不住的春光只是生命的前奏,的伏笔,大戏的序幕。”至此,我们才理解了作者独出机杼的匠心。与文章立意相辉映的,是那充盈着灵感、灵气、灵性的文字,那种细腻灵秀之美,和樱花树的艺术形象一起,沁人心脾。你会觉得,这样别具新意的情思,是非这副灵动的文字不能承载的。

2 用排比句气势充沛,文情并茂

无论哪种文体,恰当运用排比句,可以使文势增强,读来酣畅淋漓。近几年不少中考佳作,都注意用好排比句,有的更是全文缀满排比,给人一种风卷残云、力扛千均之感。例如2003年中考佳作《心中的天平》:“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林海风不屑一顾吗?你会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吗?你会因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经典名著《红楼梦》吗?你会因钟情流行音乐而厌烦‘沉闷乏味’的古典音乐吗?”文章以一组排比句一气呵出,非常雄辩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能以感情否定任何一个方面的美。紧密扣题。这样的文笔,先声夺人,闪烁着作者智慧的光彩。

3 用名句使文章神采飞扬

谚语、诗词名句和中外名人名言等,具有表达凝练、含义深刻、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等特点。合理应用于考场作文,必使文章意蕴深厚,精致典雅。例如2000年中考作文《世界因多彩而精彩》:“‘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吟诵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旷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沉郁,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所以,我说,文学因多彩而精彩。”其实,名句许多来自于书本,同学在平常的学习中,留心课本,活学课本,也是使文章精彩的一个有效途径。使文章精彩的方法还有很多,同学在学习中要多多体会。当然,“文采”常常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它是作者思想水平、写作水平的综合表现,中学生在提高写作技巧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了提高自己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能力。脱离了思想的写作技巧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 使文章精彩的方法还有很多,同学在学习中要多多体会

当然,“文采”常常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它是作者思想水平、写作水平的综合表现,中学生在提高写作技巧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了提高自己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能力。脱离了思想的写作技巧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例:如运用修辞使之灵动,运用非常句式使之变异,或用同整篇不大协调的语体,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扩大审美的广度等。比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叶荷花的“清香”是属于嗅觉上的感受,“歌声”是属于听觉方面的感受,作者用声音来表现气味,巧妙地将淡淡的荷香与渺茫的歌声带给人若有若无又美妙无比的感觉融合在一起。

排比句的特点范文第7篇

【题型解读】

纵观近些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句子仿写题的常见类型有:直仿式、填空式、话题式和情境式等。

1.直仿式:直接出示一个“例句”,要求仿写出与之相似的句子。根据例句的呈现方式,直仿式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单一例句式仿写,即题干中直接呈现要求仿写的例句。如2016年山东淄博中考语文试卷第20题,给出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要求对出下联“陶渊明 , ”。另一种,则是以语段中画线句的方式给出要求仿写的例句,如2015年湖北黄冈中考语文试卷第17(3)题,要求仿照画波浪线句子的内容和结构仿写出两个新的句子。

2.填空式:给出一个语段,要求根据语境,仿照其中画线的句子,为语段的空缺处补写相关的语句。根据语段中空缺位置的不同,填空式又可分为“嵌入型”和“续写型”。“嵌入型”要求将仿写的句子填入语段的前面或中间的空缺处,并使之与前后句语气贯通,语意相连。如2015年贵州安顺中考语文试卷第9题:“

;如果是麻雀,就不要羡慕雄鹰的搏击飞翔,你依然可以在枝丫间寻找快乐;如果是小溪,就不要羡慕大海的惊涛拍岸,你依然可以在山涧自由流淌。生而为人,就不要羡慕别人的天赐良机,走自己的路,给自己一方天空。”要求仿照画线句将语段补充完整。而“续写型”则要求将仿写的句子填在语段的末尾处,并做到内容相近,语意连贯,句式相同。如2015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第5题:“浩浩长江,巍巍长城,山川形胜,风俗人文……中华之美,异彩纷呈:中华之美,美在武术,刀枪剑戟,舞出雄健风姿;美在音乐,鼓瑟笙箫,演奏美妙旋律; ; 。”要求仿照画线句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3.话题式:给出一个例句和一个话题,要求仿照例句并围绕话题进行造句。如2016年四川成都中考语文试卷B卷第12(3)题,既给出了例句“泥人张:一门最底层的手艺,让人忘记你的真名;你用一团泥巴,找回了尊严”,又给出了话题“六本语文书中的经典人物――王几何、老头子、香菱、奥楚蔑洛夫”,仿写句只有既围绕规定的话题,又与例句内容相关、形式相近,才算符合题意。

4.情境式:给出一个具体的情境,要求根据情境内容及相关条件进行仿写。如2015年湖北孝感中考语文试卷第7③题:“……我爱孝感,爱那槐荫树下,孝感动天、喜结连理的动人故事;爱那双峰山上,峻岭横屏、晓雾渐开的美丽风景;爱那 , 。”既设置了介绍并赞美孝感风景名胜的情境,又规定了“续写”的句子必须仿照前面句子的结构和样式,这无疑增加了仿写的难度。

【典题例析】

例1.(2015・湖北黄冈)请仿照下面画线句子的内容和结构仿写两个句子。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

仿写:读 ,我 ;读 ,我 。

【解析】这是一道直仿式仿写题,以仿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阅读积累情况。画线句子的句式特点是“先点明阅读对象,后阐述阅读感受”。根据这一特点,调动阅读积累进行仿写即可。

【答案】示例:读冰心的诗歌,我感悟到了纯真细腻的情感;读培根的随笔,我体会到了透彻深邃的哲理;读高尔基的小说,我拥有了战胜坎坷命运的力量;读鲁迅的诗集,我获得了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的坚韧意志;读傅雷的家书,我学到了谦虚严谨、积极向上的做人道理。

例2.(2015・贵州遵义)语言运用――仿照画线句续写两个句子。

冬日离去,暖春中一觉醒来,你会发现大自然已开始分配工作了:小草,就交给细密的春雨去染绿吧;繁花,就交给辛勤的蜜蜂去细数吧; , ; , 。

【解析】这是一道填空式续写型仿写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的能力。针对这类题,先要细心阅读整个语段,明确它所陈述的对象(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以及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画线的句子和要求填写的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它们与段首句子之间则是总分关系),然后仔细辨识画线句子的句式及其使用的修辞手法,最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取与语段设置的语境相关的陈述对象,采用与画线句子相似的句式和手法进行表达。

【答案】示例:稻谷,就交给勤劳的农民去种植吧;天空,就交给孤傲的雄鹰去丈量吧。

例3.(2015・湖北随州)结合语境,补写句子,使之与前后句子构成排比句。

青春如花似火,热情奔放。浸润在书页墨香中的青春更美丽动人:如果说青春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书便是风景中最美的一缕光,它使青春的世界充满光明和希望; , , ;如果说青春是一叶轻捷的扁舟,书便是扁舟中导航的一支橹,它让青春的航线变得清晰和明确。

【解析】这是一道填空式嵌入型仿写题,且没有给出仿写的具体句子,只是说“结合语境”进行补写。不过,其题干中有“使之与前后句子构成排比句”的要求,这就暗示了仿写的句子在结构形式上必须与前后相邻的句子相同,在陈述对象上要与前后句子保持一致,在语意上要与前后句子相连贯。

【答案】示例:如果说青春是一棵挺立的大树,书便是大树上最美的一朵花,它使青春的气质变得芬芳和儒雅。

例4.(2015・广东汕尾)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L,习俗丰富多彩。请仿照例句,在传统的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中选择两个进行仿写,使仿写的两个句子与例句组成排比句。(注意节日的先后顺序)

例句:春节贴对联放鞭炮,寄寓生活红火吉祥如意; ,

; , 。

【解析】这是一道话题式仿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排比修辞的掌握与运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作答时,首先要认真读题,弄清题目要求:一是在题干提供的节日中“选择两个”,二是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构成排比,三是要注意所选择的两个传统节日的先后顺序。然后,从自己的积累中调取相关知识,并结合生活体验,准确、简洁、生动地表达。

【答案】示例:清明上坟墓拜祖先,缅怀先辈恩德激励后人;中秋吃月饼赏明月,祝福家人平安团圆幸福。

例5.(2016・重庆B卷)请从备选事物中任选一个,参照示例,仿写一句话,句式不限。

示例:阳光――午后的阳光穿枝拂叶而来,温柔地亲吻着我的脸庞。

备选事物:月亮 枯叶 小溪

事物:

仿写:

【解析】这也是一道话题式仿写题,但给出的话题是自然界中“月亮、枯叶、小溪”这些客观存在的事物,主要考查学生对这些事物的观察能力,以及想象、联想能力。作答时,首先要在明确题目要求的前提下,认真研读“示例”,以掌握其主要特征(运用拟人修辞)。然后,选取备选事物中自己最熟悉的一个,结合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表达。

【答案】示例一:月亮――我抬头望天,月亮温柔地注视着我;我举步行走,月亮默默地陪伴我走那夜行的路。 示例二:枯~――枯叶轻叹一声,从枝头飘落,投入大地的怀抱。

例6.(2015・江苏连云港)根据所给上联,补出下联。

2015年5月,《西游记》特种邮票在连云港首发。自1979年以来,《西游记》系列邮票一直深受国内外广大集邮爱好者的青睐和好评。每一张邮票,都讲述一个脍炙人口、扣人心弦的故事,带我们重温那些经典的艺术形象:矢志不渝的唐三藏,明察秋毫的孙悟空,憨态可掬的猪八戒,任劳任怨的沙和尚……此次发行的《西游记》特种邮票图案内容分别为自封齐天大圣、佛祖收悟空、发愿取真经、悟空收心,小型张图案内容为大闹天宫。邮票按照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行遴选,再现了《西游记》的精彩内容。首发式上,一位资深邮票藏友当场写下一副对联,上联是“弘扬佛法师徒历经磨难”,下联是“ ”。

【解析】这是一道情境式仿写题,主要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所给上联是由一个动宾短语(“弘扬佛法”)和一个主谓短语(“师徒历经磨难”)组成的目的状语前置的特殊句式。据此从情境材料中选取可用信息,拟写与上联对仗工整的下联即可。

【答案】示例一:再现经典邮票首发港城

示例二:普度众生三藏愿取真经

【解法指津】

对于仿写题,我们在复习备考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克服侥幸应试的心理。虽说仿写主要考查的是语言运用能力,又有“例句”可以模仿,但也决非“依样画葫芦”那么简单。相反,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很难靠临时突击来实现。为此,我们既要重视平时的训练,又要强化考前的复习备考。

2.突破语文学科的界限。某种程度上,仿写也是对语文素养的综合考量。从命题的选材来看,材料多样且取之广泛,几乎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考查的能力来看,它综合考查语言表达、修辞运用、联想想象等能力。所以,要想突破仿写题,在扎实训练的同时,还要力求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积累生活体验。

排比句的特点范文第8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告在商业竞争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广告的职能是用最吸引人的方式介绍一个商品的质量,清楚地说明购买该商品的理由,引起大众对它的注意和好感,英语论文并立即产生购买它的欲望。这就决定了广告英语必须达到迅速影响和劝告的作用。广告英语这种通过表意和移情而实现劝说功能的语言,同讲究生动形象、含蓄蕴藉与追求各种艺术效果的文学语言相比,以及同讲究真实、简明的新闻报道语言相比,可以说具有奇特的语言形式和文体特点。

一、广告英语的用词特点

1、作为传播信息的手段,广告英语的用词与普通英语有着很大的区别,它必须一目了然,生动、形象,富于感彩和感染力,读起来,朗朗上口。如:Different countries Different languages Different customs One level of comfort, Worldwide(一家航空公司的广告)。动词多用短音节的最常用的词,比较上口。

2、模拟创造新词。为了促销其产品,广告商总是不断地挖空心思,创造新词,借以标新立异,吸引顾客按照英语的构词规律,毕业论文造一个独创的、能为读者所理解的词或短词,可有效地加强广告的新奇和生动,也增强吸引力。广告英语生造新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错拼。在英国随处可见这样的广告:DRINKA PINTA MILK A DAY这是一则劝人每天喝一瓶牛奶的广告。全文应是:Drink a pint of milk a day。这则广告利用发音把广告文字巧妙地组合,创意新颖,离奇醒目。因为这则广告的流行,pinta一词竟成了牛奶的代名词。例如牛奶涨价,不说milk has gone up.连报纸上也说pinta has gone up。(2)造字。例如:The Orangemostest Drink in the world.这是一条饮料广告。“Orangemostest”来源于Orange——most —— est,其中most与est都表示形容词的最高级,在此与orange连用,借以表现这种饮料的“高质量, 高纯度,高 ?傚i ?傚i ”给人丰富的联想。

3、大量形容词的使用。在广告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形容词.而且大都是评价性形容词及其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广告英语中的形容词按其修饰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提供情况,为顾客介绍商品的各种性能;另一类是对商品作主观评价,这类形容词有强烈的赞扬性和感彩,硕士论文称之为评价性形容词(evaluative adjectives ) ,如good , real . beautiful , delicious , true , fresh , mar-velour,wonderful, super, special, big, large, oversized.)等都是评价性形容词。为了推销商品,广告商们自然要对商品进行粉饰美化,那么最能打动人心的词汇就是评价性形容词。

二、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

广告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双关、排比、比喻、押韵等。现分别举例如下:

1、双关(Pun)。双关就是有意识地利用语言中的同音异义或一词多义现象使一句话产生两层不同的意思,即“一语双关”例如:The Unique Spirit of Canada(加拿大酒广告)。上述广告中的spirit是个多义词,如作“烈性酒”解,全句可理解为“别具风味的加拿大酒”;如作“精神”解时,全句则意为“加拿大独特的国民精神”。spirit在广告中具有上述双重意义,令读者无法排斥其中任何一个,别具一格。

2、排比(Parallelism)。排比句本身不仅使句子简化而且重点突出给读者造成一贯而下的气势。When you are cool, tea will warm you;When you are hot, tea will cool you;When you are sad, tea will cheer you;When you are excited, tea will calm you。这种结构富有节奏感,有利于强调语势,突出重点,激发消费者对茶叶的激情。广告英语使用排比句读起来节奏性强、音韵对称既突出了产品质量优先的优点又使读者享受了广告语言的美。

3、比喻。比喻(Analogy)是一种不把要说的事物明确真实地说出来、而用与之有相似点的事物表现的修辞方式,如:What’s on your arm should be as beautiful as who’s on it.这是Citizen表的广告文句,广告图是男女手臂相挽的特写,表现出一种刚柔相济的和谐美感。文句与画面相得益彰、明喻的运用使广告形象生动迷人,易于打动人。比喻是广告英语主要的修辞格,它使得广告英语精炼,形象,生动, 变抽象为具体, 变模糊为鲜明, 变虚幻为实在。